《红楼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深入思考红楼梦的主题写一篇综述

深入思考红楼梦的主题写一篇综述

深入思考红楼梦的主题写一篇综述《红楼梦》,这部清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将深入浅出的故事情节与丰富多样的人物塑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的叙事技巧精湛,人物塑造丰满,情感表达富有诗意,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红楼梦》的叙事手法独特,它以一个复杂而又精细的家族网络为背景,通过各种人物的命运交织,展现了社会的百态和人生的酸甜苦辣。

同时,它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这个复杂的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进入故事的世界,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

在人物塑造上,《红楼梦》同样表现出色。

它通过丰富多彩的角色设定,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生动的社会画卷。

从高贵典雅的贾宝玉、聪明伶俐的林黛玉,到善良纯朴的刘姥姥、狡猾机智的王熙凤,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面。

此外,《红楼梦》还表现出对情感表达的深刻理解。

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情感变化,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爱恨情仇和悲欢离合。

同时,它还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

除了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的出色表现,《红楼梦》还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尤其在主题上,它表现出了深刻的思考和洞察。

它通过揭示社会的不公和矛盾,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真谛。

同时,它还通过各种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表达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这些主题的深入挖掘使得《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文价值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以其深入浅出的叙事手法、丰富多样的人物塑造、富有诗意的情感表达以及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展现出了其作为清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它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更是一部能够启迪人们思考人生和社会真谛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800字

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800字

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800字《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一部描绘封建社会的宏大长篇小说。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为三位主角,通过描绘贾宝玉的人生经历和家族衰败的历程,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荒唐和悲剧。

它是一部关于封建社会的悲剧。

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家族的权力斗争、婚姻的束缚、女性的地位低下等。

贾宝玉作为一个纨绔子弟,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悲剧。

他深爱着黛玉,但却被迫与宝钗结婚;他渴望自由,却不得不遵守家族的规矩。

整个家族也因为贾母的偏爱、贾政的荒唐行为和贾宝玉的游手好闲而走向衰败。

小说通过这一家族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荒唐,以及个体在这种社会中的无奈和悲剧。

它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史诗。

小说中描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复杂爱情关系。

贾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黛玉对宝玉的深爱,以及宝钗对宝玉的默默付出,都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和复杂。

然而,由于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束缚,他们的爱情最终都没有得到实现,只能以悲剧收场。

小说通过这一爱情故事,展示了封建社会对于爱情的压抑和摧毁,以及个体在这种社会中的无奈和痛苦。

它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的纨绔子弟形象、林黛玉的忧郁美丽形象、薛宝钗的聪明善良形象等。

这些人物形象各有特点,但都被封建社会的规则和道德所束缚。

他们的命运都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限制和扭曲,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小说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

《红楼梦》是一部关于封建社会的悲剧,它描绘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荒唐和悲剧。

同时,它也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史诗,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和复杂。

最重要的是,它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思考,通过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思考了人性的本质和封建道德对于人性的扭曲。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红楼梦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红楼梦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作为中国文学经典之一的《红楼梦》,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

作为一名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也对《红楼梦》进行了个人研究。

首先,我阅读了《红楼梦》的原著,理解了小说的结构和主要人物,从而对小说的情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日后的回顾和参考。

其次,我也对《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进行了研究。

通过了解清代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以及曹雪芹本人的生平经历,我对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我还阅读了一些与《红楼梦》相关的学术著作,比如一些学者对小说的研究和解读,从而进一步扩展了我的视野。

同时,我也参加了一些讨论和研讨活动,与其他对《红楼梦》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交流学习,从中受益匪浅。

综上所述,我的《红楼梦》个人研究过程包括了阅读原著、了解历史背景和作者、阅读学术著作以及参与讨论和研讨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研究,我对《红楼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

《《红楼梦》主线研究综述》

《《红楼梦》主线研究综述》

《《红楼梦》主线研究综述》《《红楼梦》主线研究综述》《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这部卓越的古典小说虽然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但它涵盖了广泛的社会现象和复杂的人性矛盾。

本文将综述《红楼梦》主线的不同研究方向和主要观点。

一、爱情主题《红楼梦》的主线故事围绕着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展开。

贾宝玉是荣府的嫡孙,他与林黛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因为家庭的压力和复杂的家族关系,他们的爱情面临着重重困难。

当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后,林黛玉悲伤过度,最终病逝。

许多研究者关注这一爱情主题,探讨了爱情在《红楼梦》中的重要地位。

有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首爱情的悲歌,通过描述爱情在社会压力下的衰落,展现了人性的脆弱。

另一些人则主张《红楼梦》揭示了清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和家庭伦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人命运。

二、社会批判《红楼梦》也被视为一部社会批判的杰作。

曹雪芹在小说中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清代社会的黑暗面,包括官场腐败、豪门恩怨、贫富差距等。

通过荣府和贾母等人物形象,曹雪芹揭示了当时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研究者们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红楼梦》中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抨击。

例如,有人指出,《红楼梦》通过对荣府内部的矛盾和纷争的描绘,生动地展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瓦解和社会的动荡。

另一些研究者则强调了《红楼梦》中对性别平等的追求和对女性地位的关注。

三、哲学思考《红楼梦》还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作品。

曹雪芹在描述荣府的兴衰中,暗示了盛极必衰、富极必贫的道理。

他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和情节,探讨了命运的无常、人性的复杂以及人生的痛苦与欢乐。

研究者们从哲学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有人主张《红楼梦》是一部阐述人生终极问题的作品,例如生死、善恶、美丑等。

另一些人则强调了《红楼梦》在处理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时所表现出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

四、艺术价值《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也是主线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红楼梦研究综述【可编辑范本】

红楼梦研究综述【可编辑范本】

红楼梦研究综述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伟大的著作。

从清代到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了“红学"。

其研究涉及《红楼梦》主题、版本、作者等以及其中的衣食住行、人物形象、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

现将其部分整理如下:一.研究热点综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学术研究总的有以下新热点: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未署明作者之名。

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张放教授发表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论断:《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墨香,即脂砚斋.近几十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红楼梦》原始作者的探讨更加具体化,有说是曹颊的,有说是“竹村”的,有说是脂砚斋的,有说是曹渊的;也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应是曹雪芹的二伯父曹硕。

根据胡适的研究,明确了以下观点:第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第二、曹雪芹是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生于富贵之家,身经繁华之所,会作诗也能作画;第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生于此时;第四、曹家极盛时办过四次接驾;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

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

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2。

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辰,有多种说法:1715、1724、1716、1718、1719、1720、1723。

各种说法各持论据,争执不清。

但主要争论的有两种,其一为康熙五十四年说。

确认曹雪芹是曹颇遗腹子,就确定了他的生年。

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颗上代母陈情折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

红楼梦研究报告

红楼梦研究报告

红楼梦研究报告《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

它出自清代作家曹雪芹之手,被公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从内容、风格和意义三个方面对《红楼梦》进行研究。

首先,《红楼梦》是一部充满精细描写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一百两十回。

它以富贵马车儿成悦媚之生日为引子,以史氏及金陵——贾氏闺秀之故事为本体,以抢争公子炎庶之位为主线,将许多美好的故事相互关联,巧妙地塑造出一个庞大而精致的故事世界。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且不同寻常,他们有各自的特点、特征和故事背景。

作者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有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个性,无论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还是其他人物,都给人深刻的印象。

故事情节错综复杂,扣人心弦,随着剧情的发展,笼罩在故事中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等情感纠葛,使读者沉浸其中,陶醉于故事的魅力。

其次,书中的文字优美、写作风格独特。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

他运用谐音、意象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营造氛围,使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书中的对白贴近生活,富有幽默和讽刺,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曹雪芹的写作风格独特,他以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创作出了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

最后,《红楼梦》所传达的意义深远。

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虚伪,展示了人性的丑恶和伪善。

通过对贾宝玉一家的描述,揭示了贵族家庭的腐败和虚浮。

书中还以林黛玉为代表,表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助和无奈。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问也贯穿始终,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明珠,《红楼梦》凭借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远的意义,不仅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它不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一部思想家对人生、社会和现实的深度思考。

通过《红楼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能够领略到曹雪芹的文学才华和情感的无穷魅力。

《红楼梦》主线研究综述

《红楼梦》主线研究综述

《红楼梦》主线研究综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的婚姻恋爱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中华古代社会士族家庭的生活、琐事与命运的不幸荒唐。

下面将对《红楼梦》的主线进行研究综述。

首先,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男主角,也是荣府的血脉后裔。

他天生聪明、敏感而富有独创性,具有文学才华和诗词天赋。

他从小就和林黛玉有着特殊的缘分和感情,并被贾母和其他女性认为是红楼梦中的纨绔才子。

贾宝玉与黛玉心心相印,互相照应,他们之间诞生了深厚的情感纠葛。

但是,由于众多外界压力以及自身的无能为力,使得他们之间的感情无法成就。

其次,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另一个主要角色,也是贾宝玉的表妹。

她生来美丽而聪明,却被迫以琴瑟和棋子之名遮掩了天生的灵性和纯真。

黛玉天生敏感,凡事过于悲观,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力。

她天真地以为她和贾宝玉可以永远在一起,但当她得知宝玉即将成亲时,她失去了自己的所有希望,最终病倒并辞世。

黛玉的悲剧性命运体现了整个故事的悲剧主题。

最后,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第三位主要女主角,她是贾宝玉的妻子。

薛宝钗出身于文雅的薛家,成为贾府的“探春”。

她是一个温柔、贤淑而聪明的女子,充满了对宝玉的深情。

然而,她和宝玉的婚姻是注定的婚姻,两人之间缺乏真正的爱情和情感。

尽管如此,薛宝钗仍然尽她所能地照顾宝玉,并在故事的后期成为一个支持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的重要角色。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主线是通过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三个主要角色的命运交错,揭示了中华古代社会士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荒谬和不幸。

贾宝玉是故事的核心,他的纯真和悲剧性命运反映了整个故事的悲剧主题。

林黛玉是故事中深深爱着宝玉的女子,她的悲剧命运体现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无能为力和被动。

薛宝钗是宝玉的妻子,虽然她是宝玉的婚姻对象,但她却无法与宝玉真正相爱。

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个富有悲剧和荒谬意味的故事,将古代社会的真实反映得栩栩如生。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最为重要和复杂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一个豪门大族的衰落,展现了封建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和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

多年来,《红楼梦》一直备受文学研究者和学者们的关注,产生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

本文旨在对《红楼梦》的研究进行综述,概述其中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

其次,对《红楼梦》的结构和人物形象的研究,也是该作品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红楼梦》的结构复杂且庞大,包含世情、人情、情操和文化等多个层面。

学者们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其中的规律和美妙之处。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学者们对这段爱情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解读,使之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和争议的话题。

第三,关于《红楼梦》的文学技巧和艺术风格的研究也是该作品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一、学者们通过对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和叙事手法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了其中的艺术之美和独特之处。

例如,有学者对《红楼梦》中的对白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辞章百艳”和“情节多姿”等独特的见解。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增加了人们对《红楼梦》的欣赏和理解,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和发展。

最后,关于《红楼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研究,也是该作品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和思想价值,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者们通过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例如,《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观念,被视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的体现,对于当代女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还有学者从《红楼梦》中挖掘出丰富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提出其对中国文化传统和古代文学的影响。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研究涵盖了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结构和人物形象、文学技巧和艺术风格以及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进入一九八四年后,已失去了前几年浩大的声势,出现了相对沉寂的局面。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新鲜材料和新的研究手段;二是前些年争论的许多问题或已基本解决,或者僵持不下,没有新的焦点;三是由于整个古典小说的研究日趋活跃,一些研究者开始将课题转移到其他作品方面。

其他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现将研究情况的部分综述如下:
一艺术研究与比较研究
想内容研究相比较,《红楼梦》艺术研究方面更多地吸引着研究者的注意,但是多数文章是探讨技巧,手法方面特色的,所论平平,重复者亦不鲜见。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对小说美学问题的探讨。

之《“红学”与美学》〔1〕从“《红楼梦》是艺术”、“艺术需要美”、“美在整体”三方面逐层深入地从美学的角度探及如何看待《红楼梦》内容之美和艺术之美的问题,思路较宽。

吴调公《从晴雯之死一节看曹雪芹的美学观》〔2〕从具体的悲剧情节分析了曹雪芹由泛神思想出发表现出来的美学观所具有的三个特色,即“把悲剧美和泛神论朦胧地融合起来,加深加强了他对美与丑搏击的鲜明感受”,“在泛神论和悲剧美融成的美感中表现了一贯的神秘主义、悲观主义色彩”,“泛神论在他的悲剧描述中形成了时间和空间境界的广阔性以及朦胧美的特色”,论述角度较为独特。

吴功正《论曹雪芹对中国小说美学的贡献》〔3〕、和何永康《笔在狂澜,诗触雅俗》〔4〕着重论述了《红楼梦》在小说美学方面的独特成就,梁归智《〈红楼梦〉与中国传统美学》〔5〕则从脂本、程高本的差别分析中,提出脂本的审美观是“真”,而程高本的审美观是“善”,两者高下悬殊,且有新旧之别,程高本取代脂本流传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幕悲剧,是旧审美观对新审美观进行反扑的胜利”。

从美学角度评价、讨论《红楼梦》的成就意义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已经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这一方面需要有美学方面的研究者参加讨论,另一方面也需要红学界的同志注意吸收美学研究的成果,以便能使这项课题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直《〈红楼梦〉中的实境和借境》〔6〕一文以诗家“境界说”分析作品创造艺术境界的两种主要手法,广征博引而又立足本书,细微深入,颇能予人启发。

李彤《〈红楼梦〉的意境表现浅谈》〔7〕在论述作品的意境表现之后指出,“因为通过意境贯通了中国诗和画的精神,才使《红楼梦》达到了如此幽深清雅的艺术境界,打破了叙事和抒情的界限,打破了小说和诗(狭义的)的界限,打破了再现性艺术和表现性艺术的界限,打破了诗(广义的)和画的界限,打破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界限——我们正应该从如此重复的意义上,去认识《红楼梦》的意境,也应该这样融会贯通地去认识中国美学思想的传统。

”庄克华《诗化的小说》认为:“《红楼梦》那迷人的魅力正是诗化的艺术力量产生出来的。

曹雪芹成功地运用了诗化的结构、诗化的意境和诗化的语言去创作小说,打开了小说创作在艺术表现上的新路。

其在艺术上的深刻影响,是很难估计出来的。

”这些意见有助于将研究引向深入。

一些文章意在通过总结《红楼梦》的艺术经验以推动今天的文艺创作。

例如周中明《曹雪芹在典型形象塑造上的新贡献》提出三点,一是“不是从旧的传统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生活出发,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的新人物”,二是“从描写单一的性格特征,发展为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复杂性格”。

三是“既通过日常的现实生活,创造出与千千万万个普通读者声息相通的普通人物,同时在这些普通人物形象身上,又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刘敬圻《“淡淡写来”及其他》从《红楼梦》描叙大事件大波澜的艺术经验的分析中说明“我国小说的传统表现方法,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模式,也不象某些文章所嘲弄的那么单调。

古典小说中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艺术经验,对于反映我们当前的复杂世态、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复杂而又复杂的一切,并不显得已经过时。

”都有一些新意。

外文学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红楼梦》的文章不算太多。

李达武《〈红楼梦〉与〈呼啸山庄〉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认为两书主人公在对社会环境的反叛精神、性格特征以及不幸的命运方面有某种相似之处,但在充满迷恋、痛苦、钟情的纠缠与执着的追求爱情的悲剧方面,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

李书鲤《林黛玉与安娜》分析了她们在叛逆精神与悲剧命运方面同样具有高度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但两书作者的妇女观却有很大不同,托尔斯泰的妇女观是“历史的反动”,而曹雪芹却站在时代的前列。

吴国光《〈十日
谈〉与〈红楼梦〉》从两书对待女性、爱情态度的异同谈到时代、社会、作者身份的差异。

刘梦溪《异地则同易时而通》比较了《堂吉诃德》的前言和《红楼梦》第一回,提出“由于历史发展轮廓的某些一致,作家经历的相似,又坚持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原原本本地从生活出发,两位异地易时的文学大师可以说出怎样相同的话来,对社会生活的概括也可以形成比较相近的结论。

”比较研究的独特角度不但有助于发现一些新的研究内容,也便于将《红楼梦》介绍到国外去。

但如何才能不止于肤泛的类比,似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二作者、版本、批语、续书研究及其他
关曹雪芹生平家世史料的稽考和研究,始终是“红学”的一大课题。

张书才、高振田陆续发表了几篇文章,探讨新发现的档案史料《总管内务府为曹顺等人捐纳监生事咨户部文》。

这些文章包括《关于新发现的曹雪芹家世档案史料的一些情况》、《新发现的曹雪芹家世档案史料初探》。

美籍学者赵冈著文对这件史料提出了一些疑问。

张书才《关于曹寅子侄的几个问题》予以澄清,但这件史料与其他史料之间的矛盾之处仍待继续研究。

美籍学者马幼垣《曹雪芹幼聆莎翁剧史子存疑》对近年传出的“《龙之帝国》”一书中所载曹頫资料的真实性问题提出了疑问,介绍了他在海外多方寻求此书而无着的情况,并对传说中成书的年代、地名、人名的拼写方式问题提出了看法。

徐恭时《不如著书黄叶村》对敦诚《寄怀曹雪芹》诗作了新笺,对曹雪芹身世、写作《红楼梦》的年代、地点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卞歧《曹雪芹生年及其父亲新考》提出了“曹雪芹出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前;曹雪芹的父亲是曹荃的第二个儿子,后来入嗣曹寅”的新看法。

韩进廉《曹雪芹祖籍是河北丰润《一文重申旧说,并对“辽阳说”提出一些质疑。

由于缺乏证据,这些考证多属于推论性质,尚难骤断。

研究方面郑庆山《试谈立松轩本的整理者》认为蒙古王府本《石头记》的母本为立松轩手抄本,其整理者为立松轩或另外一个人。

王惠萍、靖宽荣《浅谈靖本〈石头记〉的渊源及与其它抄本正文、批语的异同》〔介绍了迷失的靖氏藏本的一些情况。

胡文彬《列藏本〈石头记〉概沦》则对列宁格勒藏本的流传、版本特征、批语等作了扼要的说明。

脂评研究的文章也寥寥,陈洪《〈红楼梦〉脂评中“囫囵语”说的理论意义》认为“囫囵语”一说“是脂评中最有独创性的命题,也是理论含义最深刻的命题之一。

”它在塑造人物“流动多变的心理活动,在细腻的心理刻划中完成人物丰富的多层次性格”上有重要作用。

颜慧云的《富贵语与寒酸话》谈及脂评“强调文学创作应该力求简朴自然,合情合理,反对不切合实际的夸张和矫情伪饰”的问题。

此外,邢莉《蒙古族红学评点家哈斯宝的小说理论》对哈斯宝的评语及其表现出来的小说理论作了评介。

总的说来,这两方面研究都没有取得进展。

问题研究的文章同样不多。

邱惕盈《也谈后四十回》针对徐迟《〈红楼梦〉艺术论》一书赞扬后四十回的论点提出不同看法。

张曼诚《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医药描写论续书的不足》从医学观点指出续书一些错误和歪曲之处。

张庆善《探春远嫁蠡测》和周汝昌《正本清源好念芹》、《冷月寒塘赋宓妃》二文则是对人物结局进行新的推断。

,彭昆仑《关于〈红楼梦〉时间进程和人物年龄问题的探讨》一文是作者参考有关研究成果,编制软件输入电子计算机计算后写成的。

这是一种新的有益尝试,但是小说中提供的佐证是否和生活中一样严格,以及编制软件时依据是否全面等,也会对计算机结论发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仍然有可商榷的余地。

文献:
〔1〕、〔2〕、〔6〕、《红楼梦研究集刊》第十一辑
〔4〕《红楼梦学刊》84年第二期
〔3〕、〔5〕、〔7〕、《红楼梦学刊》84年第一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