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周汝昌研究综述
周汝昌点评红楼梦

周汝昌点评红楼梦《红楼梦》之伟大,在于她以一部小说而得以成就一门学说,即"红学"。
"红学"本是清代文人学士的戏谑之称,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当归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红学的创建,有人甚至说"这一件大功,值得凌烟阁上标名",足见新红学的成就及影响。
更有王国维、蔡元培、胡适等博学硕儒以大宗师身份对《红楼梦》予以点评,进而以专著行世,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观点以今日来看,未必句句信而有征,然其不囿成见、独辟蹊径的治学精神仍然值得借鉴、发扬。
本丛书所选作者皆是"红学"名家或在其他领域卓然成家者,以期读者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红楼梦》。
所选文章不以学术观点、文化背景、政治倾向为取舍;在形式上也是长篇宏论与短篇杂感兼收;就时间来说,跨度较大,在做技术加工时,亦尽量保持其原貌;为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不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编次。
作者介绍周汝昌,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
1918年4月14日生人,籍贯天津。
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
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有所用心,并兼研红学。
有《献芹集》、《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梦的历程》、《红楼艺术》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中《红楼梦新证》是其代表作。
折叠作品目录"红楼梦"解青史红楼一望中――曹雪芹家为何成了雍正的眼中钉定庵笔下见红楼芹溪与玉溪红楼花品红楼饮馔谈曹雪芹的根:"诗礼簪缨" ――读谱札记莫将神话当学术马道婆与"遗腹子"红楼迢递认燕都�烟含露见颦颦――黛玉的眉和眼难倒了雪芹冷月塞塘赋宓妃――黛玉夭逝于何时何地何因红海微澜录"金玉"之谜曹雪芹所谓的"空"和"情" 脂砚何人黛玉之致死八十回后之宝钗湘云的后来及其他"惭愧当年石季伦"――最早的题"红"诗"试磨奚墨为刊删"――最早的题"红"诗之二"续貂词笔恨支离"――较晚的题"红"诗"买椟还珠可胜慨!"――女诗人的题"红"篇怡红院的境界"诗化"的要义热中写冷细处观大鼓音笛韵(上)鼓音笛韵(下)海棠・菊花・柳絮吴带曹衣说"痴"红边小缀。
红楼小讲周汝昌读后感

红楼小讲周汝昌读后感
红楼小讲周汝昌读后感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物塑造的魅力一直吸引着无数读者。
而周汝昌先生的《红楼小讲》则是对这部经典名著的深入解读与探讨。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其学术价值和对《红楼梦》的独到见解。
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表面,更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
通过他的解读,我更加理解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些主要人物的性格成因和命运走向。
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情节,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家族背景紧密相连。
周汝昌先生的文字流畅,深入浅出,将复杂的红学研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即使是在描述一些繁琐的考证过程时,也不忘保持文字的生动和趣味性。
这使得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略到红学的魅力。
此外,周汝昌先生不仅仅满足于对文本的解读,他还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看法。
这些观点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证研究。
这让我深感红学的博大精深,也更加佩服周汝昌先生的学术功底。
读完《红楼小讲》,我对《红楼梦》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对周汝昌先生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深感敬佩。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红学研究的佳作,更是一本引导读者走进《红楼梦》世界的优
秀导读。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本书将成为我重读《红楼梦》的重要参考。
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红楼梦中情

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情演讲人:周汝昌讲师简介:毕业于燕京大学本科西语系、研究院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家,研究员、教授,是一名综合性学者、诗人、书法家。
曾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为中国曹雪芹学会、河北省曹雪芹学会名誉会长。
内容简介:曹雪芹被公认为是一个惊人的天才,他是古今罕见的一个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诗人、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等等。
正是这样一个旷世奇才,才写出了《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无怪乎有人将它比做“百科全书”、“天仙宝镜”,在这面镜子当中,男女老幼的众生相被一览无余。
正由于《红楼梦》内涵丰富,后世研究者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红学研究上的流派纷呈也就顺理成章了。
虽然红学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周汝昌认为一切才刚刚开始。
那么,周老认为曹雪芹以红楼寓情达意,我们该怎样来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究竟要传递怎样的情感?周汝昌先生所理解的红楼梦中情,情又为何物呢?全文:朋友们!咱们再闲谈一下,我和你们也说真心话,上两次如果有听讲的就明白,我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那确实下过一番相当深切的工夫,并不是浮光掠影的仅仅读了一遍的问题,红楼梦呢,大家都知道,我专门研究红楼梦的这么一位,当中我最不能够和诸位说假话的还是西游记,那是多少年以前我读过,后来就没有这个可能和机会来细细的接触西游记,所以这样子.我们这四讲可能这个西游记是一个弱的环节,但是这是事实,这没有什么可以直截了当的和您们说清楚,我老老实实说,我是这样感受。
你要了解我们中国最古的讲史的小说,撇不开三国演义,那是事实,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那就更不待在我说,这个就不再交代了.真正打动我的是水浒,那真正了不起,所谓伟大的我们中国小说最早的还是水浒,三国演义做起来我说句狂妄的是说想象比方的话,并不是那么难的要命,因为你有正史来做大量的基本的骨干骨架的框架的依据,你就得编排编排加上一点文学艺术的细节想象,就行了。
让我这么一说太容易了,我是比方道理,但水浒传可是太不一样了,仅仅是宣和遗事,宣和遗事这部书上说清了,说是在北宋末要有这么个松江四,那时候还叫群盗,有那么三十六人,除了民间的那个,我刚说了可能武松景阳冈打虎,潘金莲这些都有一些传说,此外,怎么创造这一百零八位绿林英雄好,那实在是太了不起,那个文笔,第一个站起来的真正是没法不让人钦佩的,那就是水浒传。
红楼梦课题研究方向

红楼梦课题研究方向
周汝昌先生指出“红学包括曹学、脂学、版本学、探轶学”。
曹学是曹雪芹身。
世和人生经历及《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研究,脂学是对“脂砚斋”“畸笏叟”等人及脂批本《石头记》的研究,以上两项应该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版本就目前已发现的十几个版本来说很难找出新东西,除非能继续发现新的版本;探轶也非容易之事,要弄清楚书中人物和现实人物的关系就必须从曹学入手,这两者是相关联的。
其次周先生还说“《红楼梦》文本的鉴赏、审美、批评不应在红学范围内。
”虽不在红学范围内却是对红学的补充和延伸,也应加以重视,如果连原著的鉴赏、审美和批评都没有过关那还谈什么其他呢。
今后重点应是脂学为主,曹学次之,在加之以文本和艺术特色的研究。
第三,作为普通读者不要求发表论文,也不需要进入学界,只要能给自己的读书生活增添一些乐趣就足矣。
最后要注意的是虽不求成为学者却也应保证所引用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不能凭空臆断。
前人已经有的成果可以直接借鉴但也要敢于质疑,敢于推翻,敢于论证,对于学问绝不搞个人崇拜。
周汝昌曹雪芹的诗画之笔红楼梦中的诗与诗论

周汝昌曹雪芹的诗画之笔红楼梦中的诗与诗
论
哇塞,说起周汝昌和曹雪芹,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周汝昌对曹雪
芹的研究那叫一个深入啊!就好比一个超级侦探,一点点挖掘出那些
隐藏在里的秘密。
里的诗啊,那可不是一般的诗!那是曹雪芹的诗画之笔勾勒出来的
绝美画卷。
比如说林黛玉写的那些诗,哎呀呀,那真是情感细腻到了
极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写得多棒啊!就像春
天里飘落的花瓣,一片片都带着无尽的哀愁。
还有那些诗论,那可都是曹雪芹对诗歌的独特见解呀!就好像一个
经验丰富的老船长,指引着我们在诗歌的海洋里航行。
这可不是随便
说说的,你看看香菱学诗那一段,多生动啊!香菱那股子认真劲儿,
不就跟咱追求梦想一样嘛!
周汝昌对这些诗和诗论的解读,那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
他就像一
个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通往深处的大门。
咱想想,如果没有周汝
昌的研究,我们得错过多少精彩啊!
你说,曹雪芹咋就这么厉害呢?能写出这么多让人拍案叫绝的诗!
他的脑子是怎么长的呀?这里的诗,不就跟夜空中的星星一样闪耀嘛!周汝昌能把这些都研究透,不也很牛嘛!我觉得啊,他们都是文学天
空中最璀璨的存在!
我的观点就是,周汝昌和曹雪芹,一个是研究的大师,一个是创作的天才,他们共同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无比绚丽的的世界,让我们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观点

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观点周汝昌先生说他对红学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研究《红楼梦》是用“大视野”的眼光和心态对待进行的。
大视野相对于小盆景而言,《红楼梦》不是一个好玩的小玩意儿,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精华,因为它包含总结了我们民族的文史哲和真善美,是一个前无二列的最美的大整体。
周汝昌先生说:胡适等学者曾说《红楼梦》不足以与世界一流文学著作并列。
我一直怀疑他们所说的世界一流文学著作到底是指什么。
《红楼梦》到底哪些方面不及它们?他们用这么一句话就把我们自己的《红楼梦》给贬低了,我不服气。
直到现在我还是坚持认为《红楼梦》是世界第一流的文学作品。
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观点可归纳如下:1、“《红楼梦》是关于曹、李两家的文学创作”。
《红楼梦》是以“真事隐”(甄士隐)的春秋笔法,借小说中贾府来描写曹氏家族的繁华旧梦。
这不仅是一部带有作者自传性的小说,更是包含曹雪芹、李煦两家的自传性或合传性的文学创作所谓“传”者,就是今日通常所谓的有素材、有原型的小说写作。
2、“脂砚斋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
红学界的普遍观点是,脂砚斋乃曹雪芹的平生挚友或曹氏家族里熟悉曹雪芹的人。
也有观点认为,脂砚斋就是曹雪芹本人。
但我认为,脂砚斋原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
理由有三:第一、她是书里人物;第二、她是女性;第三、她和曹雪芹的伦理关系亲密无比。
脂砚斋就是《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原型。
3、“高鹗删改了《红楼梦》后40回”。
曹雪芹之所以英年早逝,很多人认为是因为他心爱的儿子死了。
但在我看来,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不为人所知的重要原因:因为后四十回《红楼梦》被删改了。
曹雪芹其实已经写完了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但是清朝政府不喜欢,于是主持修订《四库全书》的和珅就采取了删改增减的方法,组织高鹗等一班人改写了后四十回本。
在莫斯科大学图书馆就藏有一本曹雪芹写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
该书由清政府印刷,是当时俄国一位使者从中国带回去的。
4、“湘云沦为乞丐与宝玉成婚”。
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的续弦姓李,即《石头记》中的贾母,而湘云的原型就是李家的姑娘。
【精编文档】高中语文名著导读周汝昌周总理与红楼梦新人教版.doc

周汝昌:周总理与《红楼梦》周汝昌先生的自传记录了一位本色单纯的学者的成长史,这里包含了现代学术史尤其是红学史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值得珍视。
在我心目中,周总理不仅是伟人,也是英才。
英才所包甚广,此刻我借用此词,特别重在文艺方面。
他对文艺有很高的天才,这天才又流溢出一脉的英气。
所以他是伟人,也是俊彦。
但他从政以后,似乎有意地不多谈文艺之事,这儿当有深意,非我所宜妄揣。
但即使如此,他对文艺的深厚修养与浓郁的兴趣,依然难以尽掩。
如今即就《红楼梦》一题,略记所知所见的二三轶事。
一是恭王府与大观园的讨论考察;二是《红楼》曲艺专场他亲临赞赏;三是请越剧《红楼》徐、王等演员到家进餐畅叙。
即此三例,已足见他对《红楼》一书的感情是何等深切了。
此三事中,第二例是我亲见,另两例是曾见文字记载,非出口传。
恭王府与大观园的讨论考察恭王府遗址,不是指现状,是指它明清之际的前身,即大观园的“原型”,此说是我从好几个角度、层次的史地考证而提出的拙见。
此说得到了《文汇报》多位同志的支持,在头版发了头条文章,引起各界极大的注意。
没想到,当时中央党政领导的多数人都对此发生了兴趣,前往观看。
对此拙说,从始至终多方支持者有之,蓄疑反对者有之,先赞后反者亦有之,对“恭王府说”的先后两态者,可举顾平旦君为例。
他自初最为热情,编《大观园》一书,采拙文拙意;凡府内新发现如古砖,如地下发掘明代碎瓷片,如谷牧同志如何重视、多次到府视察指示,都写信示知于我,我十分感念他。
谁知前一二年“恭王府管理处”召开座谈会讨论恭王府与《红楼》的关系时,他一改前态,发言强调“无关”,理由是现今府内地面上都是晚清的东西,没有更早的痕迹,云云。
第一类老友赵光华先生就是从60年代之初因议此题而结识的。
承他的介绍,得见北京文化部门的一份打印文件,记录一次他们有人参加了亲聆周总理谈话内容。
那次周总理莅临恭王府花园,高兴地游赏了诸般景色——那时残敝已甚了。
陪同诸人中有王昆仑,当时是北京市副市长。
红楼梦研究综述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红楼梦研究综述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红楼梦研究综述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伟大的著作。
从清代到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了“红学”。
其研究涉及《红楼梦》主题、版本、作者等以及其中的衣食住行、人物形象、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
现将其部分整理如下:一.研究热点综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学术研究总的有以下新热点: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未署明作者之名。
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张放教授发表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论断:《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墨香,即脂砚斋。
近几十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红楼梦》原始作者的探讨更加具体化,有说是曹颊的,有说是“竹村”的,有说是脂砚斋的,有说是曹渊的;也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应是曹雪芹的二伯父曹硕。
根据胡适的研究,明确了以下观点:第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第二、曹雪芹是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生于富贵之家,身经繁华之所,会作诗也能作画;第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生于此时;第四、曹家极盛时办过四次接驾;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
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
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
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红楼梦》与周汝昌研究综述(A Tale of the Stone and Zhou Ruchang literature review )专业学号姓名二Ο一三年三月二十日《红楼梦》与周汝昌文献综述A Tale of the Stone and Zhou Ruchang literature review摘要:现在《红楼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这些都离不开周汝昌先生的辛苦研究。
本文对现在学者在周汝昌对《红楼梦》的研究基础上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探讨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贡献。
关键词:红楼梦;周汝昌;石头记一、的范围及依据笔者重点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了文献检索,时间主要限定在2005至2013年,共得到300篇研究文献。
通过筛选,对这些文章进一步阅读、分析和比较,最后筛选出20篇基本能反映这9年整体研究内容和水平的文章,试就其中有代表性的论点做一综述。
二、研究现状1.关于在《红楼梦》和周汝昌的检索中得知,对于《红楼梦》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对大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观点也不乏有人对其报有怀疑的态度或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对周汝昌对《红楼梦》研究抱有怀疑态度,甚至于批评的人有很多,以下是检索中的列子。
例如:有学者指出《红楼梦的大对称结构”除了把青年读者思想搅乱了以外,什么积极意义也没有。
周先生用大话故神其说,是不可信的。
[1]同时他又认为:周汝昌却不承认曹雪芹的这个结构安排,对此极尽歪曲之能事。
他多次说过,《西游记》写了个石头变猴子的故事,曹雪芹就在《红楼梦》中也写个石头变人的故事。
可是曹雪芹从来没有描写过石头变人的故事。
首先,鼓吹宝玉不爱黛玉,最爱的是湘云。
他说:“谁得一个‘真’呢?惟推湘云一人。
宝玉真爱的是湘云。
”其次周先生为实现自己的目的,极力抬高湘云,贬低黛玉、宝钗和其他人物。
“《红楼》中几位才女,群推黛、钗为首。
以实论之,二人均不及湘云。
”[2]有人认为在《红楼梦》的文本断句中周汝昌先生存在错误比如《红楼梦》原文中有:“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
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 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 只在群药里算。
”周先生认为本句应当断成:“……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 另如中华书局校注本作:“……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 大何首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红楼梦》作:“……人形带叶参, 三百六十两不足, 龟,大何首乌……”皆误)[3]甚至对《红楼梦》中的“樯木”问题都有人与周汝昌先生意见相左。
顷见《文汇报》今年8月10日刊登之周汝昌、刘心武两位先生《关于‘樯木’的通信》(以下简称通信)一文,颇觉不解。
如以《红楼梦》中之“樯木”为梓木,以“潢海铁网山”为辽宁铁岭,以秦可卿为康熙废太子胤礻乃之女以及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取材曹家乾隆初期的中兴”等等,对照《红楼梦》以及曹家史料,似有可商榷之处。
略抒鄙见,以就教于方家:1. “樯木”不可能是梓木。
2. 清代帝后“梓宫”并非用梓木制作,3. 《红楼梦》中“潢海铁网山”不可能是辽宁的铁岭。
[4]阅读了《红楼梦》的多种不同版本,发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年龄、人物、事件、时序等。
参考周汝昌先生60 年前编制的《红楼梦》年表,仍有许多问题得不到解释如:1. 被误校的——宝玉的年龄。
2. 凤姐儿的年龄问题。
3. 季节时令笔误。
4. 宝钗生辰应调整。
[5]对《红楼梦》的唯一的大主角贾宝玉的年龄问题周汝昌先生曾与胡适之先生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他有许多的例证:证一:第廿三回宝玉闲吟,一等势力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做的’。
证二:第廿四回宝玉问贾芸年纪,芸儿自说‘十八岁了’,贾琏说宝玉,‘人家比你大四五岁呢’!十八岁大四五岁,非十四即十三岁,二证合着,当是十三岁。
[6]关于封建主义的叛逆问题,有人指出:贾宝玉在一定程度上不满意贾家这个封建家庭,在有些地方也不满意封建主义制度,这是事实。
但是对这个问题评论,也不能过誉,存在一个准确的定位问题。
不满意不等于是叛逆,更不等于是反封建的斗士。
把宝玉说成“自始至终和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作不妥协的斗争”,“宝玉对封建宗法专制、等级专制、家族专制、君权专制的全面批判”,这同书中的实际描写大相径庭,是经不住推敲的。
[7]周汝昌要把雪芹的生动描写说成是“劣笔”,证明他既不懂《红楼梦》,更不懂曹雪芹的艺术匠心,那他“为芹辛苦见平生”,怎么能拿出令人信服的成果呢?他被梅节先生嘲笑为“龙门红学”,确乎事出有因了。
[8]他说:“确实,湘云是佩麟而等待宝玉重会的后半部书的主角”。
真太过分了!太狂妄了,居然要给《红楼梦》改书名,要用《云之梦》替代《红楼梦》;居然诬蔑曹雪芹给我们留下的80 回书稿不精彩,“文章的精彩也全在后边”,精彩全在他构想的“后30 回湘云嫁宝玉”中。
这时不批评他“超出常理之外”的观点能行吗?[9]其误改脂本《石头记》中香芋、昭儿两处就是例证。
但在周先生的版本中,将小耗子所说的七处“香芋”全改作了“香玉”。
而周汝昌先生在他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说明中,反复说他的这个本子是“精校而成,是审辨伪文假续、窜乱讹误的一个信本”。
[10]2. 也有人对周汝昌的《红楼梦》研究持肯定态度,都在其研究基础上开展自己的研究:1)笔者高淮生认为,当代《红楼梦》评点影响最大的当属周汝昌、冯其庸、蔡义江、王蒙等“四家评”,遗憾的是,至今为止的评点研究中对当代《红楼梦》评点作整体关照的成果还没有呈现,鉴于此,本文就以“四家评”为例初步对当代《红楼梦》评点成果作整体关照,以全面深入地认识当代《红楼梦》评点的基本内容、特征、价值和影响的观点。
[11] 2)对当代《红楼梦》评点究竟有没有生命力?如果有的话究竟能否持久?这些问题的研究中有人认为如周策纵所说“将来如何发展”,那么,“四家评”将不言而喻地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本文将主要关注“评本”的价值这一方面的研讨,尝试将周汝昌与冯其庸的《红楼梦》评点的优劣得失作比较研究,以期进一步探求《红楼梦》“四家评”的学术意义和鉴赏学价值。
[12]3. 有人在肯定周汝昌学术的高深的同时,也有人为他对《红楼梦》的执着而钦佩。
六十年钩沉探佚、六十年呕心沥血、六十年追求《红楼梦》真理,真是可歌可泣,可敬可佩。
[13] 周汝昌先生自许“为芹辛苦见平生”,他践行了自己的许诺。
在红学界,无论是从事研究年代之长,还是涉猎范围之广,著述成果之丰硕,影响之深远、广泛,他都是中国第一,按刘梦溪先生的话说:“至今无人能比。
”许多红学家大都涉猎其中的一个方面或部分方面的研究,但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深入涉及到红学的各个方面,并从宏观方面对红学研究范围予以规范,尽管他的一些观点不能为红学界全面接受,但这毕竟是红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建树,应该说其功至伟。
[14]4. 不但有人对周汝昌的红学理论感兴趣,也有人对周汝昌研究《红楼梦》的原因及方法感兴趣,还有人对周汝昌本人也有兴趣。
有人就总结过周汝昌先生的红学理念:他是学术界公认的新红学考证派集大成者,代表作是《红楼梦新证》,其核心观点是“自传说”。
他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追寻,提出“红学”的四个分支,即曹学、版本学、脂学和探佚学,从而标志着新红学考证派的终结。
[15]当有人问周汝昌先生怎样把中国古典的文化翻译的准确合理时,他这样回答“在中西这样两个不同的历史、民族、文化、特点、环境之下,形成两个文化。
从人类的心理来说,它当然有共同点,但是从历史,就从这几千年来说,它们那个不同太多了。
主要的关键就是语文。
咱们汉语文的特点,西方无论如何没法真懂。
”[16]周汝昌先生在红学上的许多主张、看法,和其他红学家一样,有其个人性的一面,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一生几乎始终处于红学论争的漩涡之中的原因。
在诸多问题的论争中,他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也受到讥嘲、攻击,乃至“遍体鳞伤”。
他有首诗写道:“回眸五十费年华,惭愧人称红学家。
遍体鳞伤还是我,一心横霸岂由他。
入宫见妒非描黛,依阁相怜似枕霞。
此日叨蒙为盛会,感深知己聚天涯。
”这首诗的内容很能说明他当时身处论争漩涡难以自拔的心境。
[17]周汝昌从文本研究角度立论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
周汝昌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是建立在“写实自传说”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红楼梦》思想与艺术具有中华文化的特殊性。
尤其他的“还‘红学’以学”的倡言,曾引起广泛的学术争鸣,这一学术争鸣的深入展开无疑有助于推动《红楼梦》研究的深化和红学的发展。
[18]他出版的《红楼梦新证》为其首部也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其丰富详备的内容以及开创意义在红学史上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被评为“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最重要的著作”[19]研究《红楼梦》的种子,到他上天津南开中学时就开始萌芽了。
这就是和同窗黄裳大谈《红楼梦》,开玩笑的创造了“红学”的英文单词Redology。
[20]参考文献:[1] 胥惠民. 《红楼梦》并不存在万能的“大对称结构”——与周汝昌先生商榷[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26-32.[2]胥惠民. “周汝昌根本不懂《红楼梦》!”——诠释聂绀弩先生对周汝昌《红楼梦》研究的经典评价[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20-29.[3]崔达送,潘宏. 也说“龟大何首乌”——与周汝昌、刘心武先生商榷[D]. 红楼梦学刊,2007,(05):218-226.[4]邱华东. 也谈《红楼梦》中的"樯木"——与周汝昌、刘心武先生商榷[J].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04):10-14.[5]朱江. 《红楼梦》“年表”再考察——兼与周汝昌先生商榷[C].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96-97.[6]张兴德. 封建社会末期“盛世”的“怪胎”——《红楼梦》的第三种读法(之二)兼就全面辩证地看宝玉的艺术形象问题同冯其庸、周汝昌等诸位红学前辈商榷[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1-14.[7]梁归智. 问题域中的《红楼梦》“大问题”——以刘再复、王蒙、刘心武、周汝昌之“红学”为中心[J]. 晋阳学刊,2010,(03):98-106.[8]一部破坏曹雪芹_红楼梦_艺术结构的校本_读_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_札记之三[J]. 红楼梦学刊,2010,(01):1-16.[9]胥惠民. 我为什么要批评周汝昌先生[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1,(02):30[10]王纯忠. 周汝昌妄改“香芋”“昭儿”考证[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04):25[11]高淮生. 当代《红楼梦》评点“四家评”综论之一——以周汝昌、冯其庸、蔡义江、王蒙为例[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31-136.[12]高淮生. 当代《红楼梦》评点“四家评”综论之二——周汝昌与冯其庸的《红楼梦》评点比较谈[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14-120+128.[13]. 中国文学第一天才的旷世知音_梁归智_周汝昌传_序[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22):3.[14]王畅. 红楼梦断,不尽的怀念[N]. 河北日报,2012-06-08(011).[15]郑铁生. 周汝昌红学研究的理念和走向[J]. 红楼梦学刊,2009,(01):198-225.[16]解味汉学_周汝昌访谈[J]. 鄂州大学学报,2003,(02):48-52.[17]康香阁,周汝昌. 再访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J]. 邯郸学院学报,2009,(04):5-12.[18]高淮生. 非求独异时还异难与群同何必同:周汝昌的红学研究——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之十[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1-19.[19]赵天琪. 红楼梦断翰墨留芳——忆周汝昌先生和我的诗书缘[J]. 中国书画,2012,(08):130-131.[20]裴鹂. 周汝昌初识《红楼梦》[J]. 名人传记(上半月),2007,(0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