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有关《红楼梦》悲剧精神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高中红楼梦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红楼梦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红楼梦课题研究报告《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从高中红楼梦课题研究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但曹雪芹的生平事迹并不为人所知。

本部小说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但由于作者去世时未完成,故而只有前80回完整,后40回为程伟元等人所续。

二、《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纠葛,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富贵与人情冷暖。

小说以贾宝玉的出生为起点,以贾宝玉的病逝为终点,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三、《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意义1. 揭示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小说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和封建制度的弊端。

2. 塑造了一批丰满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有贾宝玉的纯真善良,有林黛玉的聪明才智,有薛宝钗的温婉贤淑,有王熙凤的聪明机智等等,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元素,如诗词歌赋、传统礼仪等,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红楼梦》的研究现状和争议《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目前,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身世:学者们一直在探讨曹雪芹的生平事迹和创作动机,但至今仍未有定论。

2. 小说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学者们对小说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小说的叙事方式、人物形象的塑造等。

3. 小说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学者们对小说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如小说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女性地位的探讨等。

试析《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试析《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现并 且具有 绝 对 优 势 而 实施 着 个 体 的 悲 剧 : 第一是 主体 放 弃情 感和 意志 ,遮 饰 真 实 ,
命运 的或 性 格 的 。悲 剧 的 主体 是 个 体 性 的 , 化悲惨 为诗 意 ,通 过 诗 化 悲 剧 性 质 的方 式 获
悲剧 的性质 是 抗 争性 的 ,悲剧 的 意 义 是 “人” 得某种 心灵 的 安 慰。 梁 祝 “化蝶 ”,焦 仲 卿 刘
感 原型”的普 世化 和悲剧结 局 的诗 意 化,在 悲
简约地讲,西方悲剧都是 由于一种深刻 剧最深 处往 往 会 发 生 奇 迹,亦 即 悲 剧 向着 喜
对立造成的。命运所代表的最高意志或性格 剧或 闹剧 的方向提 升 。我们大 致 甄别 这种 提
所表现的人性本质,都是作为 人的对立面出 升有三个 方 式——
的 是 以主 体 的 努 力 服 从 却 终 于 被 弃 而 造 成 一 切都被认 同了,那些执持道义和 良知的人
的 。 中国式的 悲剧有 一个超 越对 立双 方 之上 反倒成 了傻 子 ,反 倒被 警示 着体 天悟 道 ,揣摩
的绝 对终极 力量 ,这就 是天道 ,就 是 天意 或运 圣意 ,做 得个 和光 同尘 与 世 推 移,这 叫做 “还
换言之这些情感原型既赋予她们人性光辉和存在价值也使她们走向个体悲居0她们是作为天道的普世角色而存在的不仅是意义也包括方情感原型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文化历史实践的外塑和荣格集体无意识意义上的内在遗传所形成的心灵形式和情感价值形态在不断被传承和被复制的社会历史进程中
维普资讯
个 时代坍 塌 下 去 了,所有 的人 都 跟着 坍 塌 下 真情真性 ,但 是 他 从 事 实 上失 去 了这 个 可 爱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研究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研究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研究一部《红楼梦》演绎出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

共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了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基础,而封建礼教和宿命论以及宝黛两人性格的独特性和缺陷性则注定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因此,分析研究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爱情悲剧的社会及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对当今人们爱情观、人生观都很有价值。

宝黛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

宝黛的爱情悲剧另一方面也是让世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

一、宝黛爱情最终成为悲剧的原因所在第一:宝黛二人的性格特点注定二人间的爱情终究会成为悲剧。

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闲人。

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还泪一说,出生时口含一块玉,是贾府的宝贝,他曾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喜欢亲近女孩儿,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纯之爱。

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

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

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常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

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宝玉是有真才华的,不管是在第17回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他所题的“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还是在第78回人“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他所做的那篇空灵飘逸的《芙蓉女儿诔》均展现出他不同于当时“须眉浊物”的满腹才华。

只是他的才华被人为地束缚了。

这也是他的苦恼,他的生活是富贵而且闲散的,但是他并不是以此而满足了的,在他内心深处是期盼着有一天能摆脱掉这些束缚,真正做出一番事业来的。

在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有一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这“将来”二字就隐隐地透露出了一些信息,宝玉并非只知日日嬉戏,在他的心里却也是有着“将来有一天能做出一番作为”的想法的。

浅议《红楼梦》的悲剧性

浅议《红楼梦》的悲剧性

浅议《红楼梦》的悲剧性岳阳楼区教育局黎纯《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

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对女性尊重。

同时,《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却又是女性的悲剧。

中国封建社会青年女性的悲剧,早已上演了千年,直到曹雪芹才把这个悲剧写出来。

《红楼梦》不仅写出了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必然没落的悲剧命运,写出了宝黛爱情的悲剧以及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悲剧,而且写出了在时代悲剧笼罩下一大批青年女性的悲剧。

造成悲剧的原因或由于思想性格与世不合,或由于追求她们当时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或者仅仅由于年轻貌美而成为嫉妒或猎取的对象。

但总的原因乃是她们不幸生活在“末世”,“生于末世运偏消”。

不单是贾府,整个封建社会都进入了末世。

正是时代的悲剧、家族的悲剧,决定了这些女性的悲剧;而这些女性的悲剧,又作为整个家族大悲剧的一个组成部分,汇合到家族命运的主旋律之中。

《红楼梦》通过这些悲剧的集中描写,目的就在于写出一个包括爱情悲剧、婚姻悲剧、青春悲剧在内的人生悲剧。

鲁迅先生说过:“真正的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红楼梦》与传统悲剧不同,它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王国维语)。

《红楼梦》的悲剧具有多重含义:表层含义是通过描写的一大批女性形象来体现的,通过青春、爱情和生命之美以及这种美的被毁灭,写出了一幕幕深沉的人生悲剧。

深层含义是通过贾府这一典型的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命运感。

这种命运感实质上乃是作者所无法理解、无法把握的历史必然性。

由于曹雪芹先生独特的生活感受,使得他将自己在人世之中所体验到的一切痛苦和忧患,提升到形而上的、人类痛苦的高度,当作一种命运感来思考。

《红楼梦》的悲剧,不是由于个人恶行或小丑播弄造成的,它具有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理喻的命运感,无论是好人坏人、叛逆者还是卫道者,全都逃不脱毁灭的命运。

这样使得《红楼梦》在悲剧的探索上,排除了任何表面的偶然性,一直追寻到社会的最深层。

课题研究(红楼梦)(5篇)

课题研究(红楼梦)(5篇)

课题研究(红楼梦)(5篇)第一篇:课题研究(红楼梦)一.研究课题:红楼梦(语文)二.成员三、研究目的:1、《红楼梦》对人物的刻画可谓是个性鲜明,个个不一,以及每个人物的相貌,都像是用照相机照下的。

如形容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所以,第一个研究目的就是为了了解《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面貌、品行和性格,以及曹雪芹如此写的用意。

2、《红楼梦》是清朝作品,其中免不了有关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或风流婉转,或立意新颖,或沉着稳重,或词藻警人。

如《第三十八四林校向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潇湘妃子作的《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蛰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其中不仅有些字不认识,而且诗意也不懂,故此目的为了解“红楼诗词”,进一步读懂古代诗词。

3、《红楼梦》中主要讲述了宝、黛、钗的三角恋关系,此故事发生在贾府、大观园中,贾府过着奢侈的生活,这一点,从文中吃的、穿的、玩的、用的、戴的,处处都能体现出来,同时也反映了清代贵族家庭的生活,以及兴亡衰败。

可以用这两句形容: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所以这第三个目的是了解贾府生活,从各类活动上品味曹雪芹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批判。

4、《红楼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女性当人,歌颂女性。

因为在此之前的小说把女性不当人,认为女性就是一种交配、生育的工具。

男人不把女人放在眼里,称之为“贱人”,但《红楼梦》不仅仅是女性代表,还歌颂了女性,以林、薛二人为例,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的人与人之间,男女之间是平等的,当然,包括主仆之间。

那么这个研究目的就是看清“红楼思想”,揣摩并学习其中写作思想。

二、组织过程1、读《红楼梦》,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2、读刘心武,周汝昌等红学大师的作品,并进行总结。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高中生1000字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高中生1000字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红楼梦》对高中生的研究意义,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深入了解小说背后的思想内涵,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杰作。

导论《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共120回,堪称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巅峰之作。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性格鲜明,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风貌和人性的丑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本研究将从不同角度入手,深入研究《红楼梦》对高中生的启迪和影响。

人物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例如,贾宝玉作为小说的主角,他既有才华横溢又有软弱无能之处;林黛玉则是一个感情细腻而又多愁善感的女子。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可以引导高中生反思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现实。

情节解读《红楼梦》中的情节错综复杂,虽然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折射出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从黛玉追求宝玉到贾府的兴衰,每一个情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可以引发高中生对人生、情感、家族等议题的思考。

主题探讨《红楼梦》的主题丰富多彩,既有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揭示,更有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这些主题贯穿于整部小说中,以不同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深深的思考启示。

通过探讨这些主题,可以帮助高中生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结论《红楼梦》是一部思想深刻、情感丰富的文学巨著,对于高中生来说,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启迪心灵、引领思想的力作。

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可以帮助高中生提升文学素养,增强人生阅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愿更多的年轻人走进《红楼梦》,领略其中的智慧和美感。

从王国维的“悲剧论”看《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

从王国维的“悲剧论”看《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

从王国维的“悲剧论”看《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摘要:近代美学史上,王国维是结合中西哲学和文艺思想提出“悲剧论”并在其所著的《<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可谓悲剧中之悲剧者也”,《红楼梦》一反中国世世代代崇尚大团圆结局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构筑了一出旷世独见的大悲剧,为中国文学、中国艺术开一代新生面,《红楼梦》作为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弥补了中国文学艺术一大缺憾,使中国文学艺术的园地中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有影响的悲剧作品;不仅如此,它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突破,将悲剧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悲剧艺术史上“高山仰止”的辉煌成就。

关键字:王国维;“悲剧论”;《<红楼梦>评价》;悲剧作为中国传统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自古以来便不乏各路评论家史学家文学家们的或赞美之情或推崇之意或批判之心,有的将它纳为“文化小说”,如周汝昌曾提到:“《红楼梦》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很多人都说宝玉是礼教的叛逆者,他的思想言谈行动中确有叛逆的一面,自不必否认。

但是还要看到,真正的意义即在于他把中华文化的重人、爱人、为人的精神发挥到了“惟人”的新高度,这与历代诸子的精神仍然是一致的,或者是殊途同归的。

所以我才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

”;有的将其纳为“以阶级斗争讲历史”,如毛泽东曾说:“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

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几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

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再有的从《红楼梦》的思想立意出发,如鲁迅曾评价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2);然而,真正在对《红楼梦》众所体现出的美学原理做系统的阐述与分析的集大成者,却要数“中国近代美学之开山”---王国维及其所著“中国近代美学评论之开篇”---《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内容提要】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

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蕴;家族悲剧;女儿悲剧;死亡意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部盖世无双的文学巨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直至“泪尽而逝”,其创作显然是用生命书写的过程。

曹雪芹在经历了由富贵坠入穷愁潦倒的生活,遭遇了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之后,以其更为敏锐、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感悟,毅然回归现实,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创作成一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1]的悲剧。

于是,《红楼梦》的题材、主题、价值取向、写作背景及表现形式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朝名著有很大差别,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美学价值的发掘,更远远高出同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当时文坛及中国小说史上的顶峰之作。

纵观《红楼梦》,从作品的审美意蕴去探寻其中的悲剧内涵,在人生无常的感喟后面,全篇叙写了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诗礼簪缨之族”、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诸多“异样女子”命运不幸、“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女儿悲剧。

不仅如此,全书在百年望族的繁华衰亡中体验到人生的悲苦,在美的泯灭、情的落空中关涉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曹雪芹在其家世遭遇变故后,以悲悯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抒写悲情,正是这种反思和感悟,使作者对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和挽救的无望性进行毫不虚饰地描写,在浓郁的悲凉氛围中,作品完成了对时代悲剧和文化悲剧的揭示,并从繁华落尽、人生无常的感伤和悲叹中超脱死亡,从而唤醒生命意识,肯定生命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来有关《红楼梦》悲剧精神的研究综述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及悲剧性色彩的作品。其曲折隐晦的表现
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不
同角度看《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构成,悲剧精神的表现及造成其悲剧精神的因素几方面进行
探究。
关键词:《红楼梦》 悲剧 角度 表现 原因
一、从不同角度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一)从家族悲剧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在贾府庞大的家族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自私自利。赵姨娘为了争继
承权竟险些让宝玉丧生。。专制的家长贾政,只想到个人面子和荣誉而忽略与儿子的相处之
道。至亲血肉,竟如此冷漠无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如探春所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
骨肉呢,一个个不像凤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贾府这个大观园并没有什么亲
情可言。而凤姐则是这个封建家族进一步推向没落的重要人物。她可谓是贾家最会算计的一
个,善于玩弄手段,把贾府弄得一塌糊涂。失去了人心,没有为生活精打细算,子孙一代不
如一代,铺张浪费,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终于导致家族的灭亡。
(二)从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宝、黛倆人都是封建家族的叛逆者。他们志同道合,并且有着宿世姻缘,在经历多番波折之
后,才得以守得云开见月明。然而,家族的阻碍与人物性格的软弱,只是其不能够有情人终
成眷属。他们彼此深爱的前提是对传统封建观念的共同鄙夷,而也正正是违背了当时社会和
家庭的要求与条件,也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不被当时的环境及人们接受,,注定是悲剧结
局。此外,他们在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同时,又十分渴望得到封建家长接受他们的爱情,这
也是他们的爱情走向悲剧的一个原因。他们是勇敢的,也是软弱的。他们认识到封建制度的
黑暗,却又无能为力去改变。于是,他们选择了逃避。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建立在蔑视功名
富贵,不谈“仕途经济”的基础上的,这样的思想并不符合当时封建社会。虽是情比金坚,
但也敌不过众人的重重围栏,铸造了天各一方的悲剧。
(三)从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是一场悲剧。宝玉最反感的就是有人劝他走封建正路,而宝钗偏偏这样
做,从而是宝玉对她产生厌恶。宝钗并没有反思宝玉对自己的冷漠,反而在婚后更加深二人
的思想矛盾。宝钗明知道宝玉爱的不是自己,却还要顺从家长的安排,嫁给宝玉。他们的婚
姻从奏响婚礼鼓乐开始就已经是一个错误。但是,悲剧的制造者不是宝钗,也不是宝玉,而
是封建制度。宝钗是封建文化中“淑女”本质的形象,她与宝玉婚姻的解体,也意味她爱情
生活的告终。
(四)从人物的人生悲剧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中,黛玉在宝黛大婚之时病逝了;宝玉出家了,宝钗“金簪雪里埋”;心性高洁
的妙玉被掳走了,下落不明;香菱的一生苦难不断,幼遭尘劫,复又被卖,继而为妾,挨打受辱, ,
终因难产,脱尽尘缘,魂归太虚; 善解人意的丫环紫鹃,看透了人世间的生死悲欢,跟着四姑娘
修行去了;还有傻金钏含辱投井溺死,俏晴雯报屈染病而亡,痴司棋蒙羞撞墙殉情,尤二姐情耻
吞金自逝,金鸳鸯殉主登太虚;还有善于玩弄权力,机关算尽的王熙凤,得了个“忽喇喇似
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悲剧下场。无论善或恶,他们都逃遁悲剧的人生。
二、《红楼梦》悲剧精神的表现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的意识,主要表现为作者本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作者对悲剧的人生有着痛切的感
受和透彻的领悟。作者将这种人生悲剧赋予两个主要人物:宝玉和黛玉。再者,作者从人生
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形成悲剧的世界观。最后,宝玉遁入空门便是这种悲剧世界观的最
好的阐释。
(二)规模宏大的悲剧框架
《红楼梦》这部作品仿佛是一座摩登大楼,高大严谨,丝丝入扣。作者用前五回的序幕奠定
了整部作品的悲剧基调,营造了全书的悲剧气氛。它预示着这样的一个轨迹家庭——社会—
—人,世界上所有一切都走上毁灭和消亡。在这恢弘的悲剧框架中隐藏着众多人的悲惨命运。
如贾宝玉中意首要悲剧人物。
(三)包罗万象的悲剧冲突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腐朽思想的冲突,无疑是主线。他藐视皇权,否定封建社会的主流
意识,但对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又无能为力,注定悲剧。还有封建势力的代表者宝钗。在封
建社会中,她以一位适时的人,生活在社会阶级的冲突,大家思想性格矛盾冲突中落得悲剧
下场。
三、造成《红楼梦》悲剧精神的原因
(一)“女涡补天“冰冷无情:红楼梦悲剧形成动因之一
曹雪芹在第一回中续写了“女涡补天“的神话故事可体现出对于中国古典神话中”天“的原
型意义探讨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形象加以解释,就是这块石头象征着“爱”,
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无情的,在“无情”的天之下,宝黛爱情就走向破灭。
(二)“太虚幻境”“诸芳流散”:《红楼梦》悲剧形成动因二
红楼虚界的存在与其悲剧的形成是直接的,也是不可分割的。在《红楼梦》中,相对另一世
界里,“一僧一道”是智慧的代表,是“命运的使者”。正是这“虚幻世界”里,飘忽不定的“一
僧一道”的数次出现,不断提醒而且预示着情节的发展,并显示了天命的威力和人力的无能。
使《红楼梦》也呈现出人力不敌天命的景象,从而演成了一出“宿命的大悲剧”。 。最能反
映人生乃为虚无存在之寄旅者,莫过于《红楼梦》第一回的《好了歌》。不经过沧海桑田的
人是不容易理解其中所传达出的那种人生的本质悲剧的。鲁迅先生也曾指出:《红楼梦》有
浓重的“无常”情结与悲凉气氛。
(三)封建制度束缚了人性:《红楼梦》悲剧形成动因之三
《红楼梦》从一开始就描写贾宝玉极其厌恶五经四书,反对科举取仕,讨厌为官作宦的仕途
经济,而且一直贯穿到《红楼梦》八十回。贾宝玉从未改变这一思想性格特征,他和其父贾
政的许多矛盾冲突都是由此而发的。黛玉的惨死和宝玉的出家,是有价值的,堪称悲剧;薛
宝钗一生坚守封建道统,维护封建制度,最后因为没有获得宝玉的爱情而守活寡,她的不幸
也是有价值的,同样宝钗也是被那封建的、行将就墓制度的殉葬品而遭厄运,所以他(她)
们的结局都是悲剧的,他(她)们的悲剧形成也正是封建制度下一手造成的。
四、不足与展望
《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是一部真正的,完整的悲剧的作品,正如王国维所说的:
“《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红楼梦》当中也包含一定的喜
剧色彩。《红楼梦》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必然也会从中透露他对人生
的期望。譬如说小说中的刘姥姥的这个形象,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描写,又不失透露出刘
姥姥那朴实无华的优良品质,更是为巧姐的命运作了重要的铺垫。巧姐最后嫁与刘姥姥外孙
板儿,过上平淡幸福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愿望。文中只谈到《红楼梦》的
悲剧,而没有挖掘到悲剧中的喜剧成分。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理想和现实不可调和的矛
盾。
参考文献:
【1】 李晓璐,《红楼梦》的喜剧特征 河北大学研究生院 河北.保定 071002
【2】 蔡灵美,《红楼梦》悲剧中的悲剧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810008
【3】 珊丹,从贾府中的太太、奶奶们看《红楼梦》的的悲剧色彩 中国计量学院 人文学
院,浙江 杭州 310018
【4】 邱艳艳,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悲剧思想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5】 杨林昕,《红楼梦》喜剧色彩粗理 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张掖 734000
【6】 郭健敏,论《红楼梦》悲剧中的喜剧描写 江苏徐州医学药高等职业学校
【7】 张雨同,一切为悲剧哲学服务——王国维评《红楼梦》及其偏颇 四川大学 文学与
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8】 王继荣,浅谈红楼梦中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9】 刘荣林,寓言性本体性象征质实性大观园太虚境人生悲剧情 湖南理工学院 中国
语言文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