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悲剧意蕴复习过程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写作提纲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写作提纲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作者悲剧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作者对悲剧人生有着痛切地感受和透彻的了悟,从而凝结出令人心酸的人生箴言,这便是第一回的“好了歌”。
人的一生主要围绕金钱,功名,妻室,儿女拼搏奋斗的。
因而产生了虚无厌世的悲剧思想,也是因为有了这种悲剧的世界观,才创作出这样一部真正的悲剧。
二,规模宏大的悲剧框架。
《红楼梦》这部作品仿佛一座摩天大楼,高大严谨,丝丝入扣。
作者用前五回的序幕奠定了整部书的悲剧基调,营造了全书的悲剧氛围,它预示了这样一个轨迹家庭——社会——人,世上所有的一切都将走上毁灭和消亡。
总之在《红楼梦》中,绝大部分有名有姓的人物,几乎全部的主要人物,莫不走向一个共同的方向——毁灭和死亡,他们的生命之曲无论是怎样的音符,无疑不是悲哀的旋律。
三,包罗万象的悲剧冲突。
主人公贾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腐朽思想的冲突无疑是一条主线,他藐视皇权,否定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倡导自由平等,是一位民主主义思想的先驱。
四,出神入化的悲剧美感。
曹雪芹先生不仅写出了悲剧之悲,更写出了悲剧之美。
林黛玉是书中重要悲剧人物之一,而她便是被愚昧的结合体。
晴雯是《红楼梦》中有始有终的重要人物,她的一生也是悲与美结合的典型范例。
《红楼梦》是一部万代传承而不朽的文学作品,其中每一个角色的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综观古今中外,象《红楼梦》这样把悲剧的氛围营造的如此之浓厚者,也是非常少见的。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的解读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的解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丰富的情节、细腻的描写和精妙的构思,展现出了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
通过对《红楼梦》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悲剧元素和人物的悲剧心理。
首先,悲剧意识在《红楼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小说以贾府的衰落为线索,展现了一个豪门世家的兴衰过程。
贾府原本是一个富甲一方的大家族,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交织,最终走向了毁灭。
作者透过贾府的兴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无奈的悲剧意识。
无论是贾府的兴旺还是衰败,都是命运的安排,人们无法逃离命运的捉弄。
这种悲剧意识贯穿整个小说,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其次,小说中众多人物的悲剧心理也是《红楼梦》的重要元素。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贾宝玉是一个世家子弟,从小就被宠爱成长。
然而,他却深陷于红尘之中,陷入了情感的困惑与痛苦中。
他渴望真爱却无法得到,最终以病死的方式离世,成为整个故事的悲剧英雄。
而林黛玉则是一个才华出众、性格独立的女子,她深情而不被深情,最终因为无法忍受命运的安排而自愿离世。
她的悲剧心理凸显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苦闷。
这些悲剧人物通过他们的遭遇和心理状态,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命运的无奈抗争。
另外,小说中的一些描写和情节也凸显了悲剧意识和悲剧心理。
例如,贾府的草木花果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凋谢,预示着一个盛极而衰的命运。
而贾府的建筑也被赋予了生命力,随着人们的命运变迁而发生变化。
这种对时间和命运的把握,透露出作者对生命无常和人生悲剧的深刻思考。
总之,《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贯穿整个作品,通过对命运、人性和封建社会的揭示,让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境遇。
虽然小说中存在悲剧的元素,但它也展示了人类的坚韧与勇敢,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使得《红楼梦》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情感共鸣的文学巨著。
红楼梦贾府兴衰的悲剧循环

红楼梦贾府兴衰的悲剧循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巅峰之作,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
作品通过描绘贾府兴衰的悲剧循环,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家族的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无常和残酷。
本文将从贾府的兴衰、悲剧循环的原因以及对现实的暗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贾府兴衰的过程贾府作为红楼梦故事中的主要家族,经历了兴盛到衰败的历程。
起初贾府是荣府的分支,荣府的财富和权势使得贾府得以兴盛。
贾府建立之初,在贾母的领导下,家族底蕴深厚,经济状况良好,人丁兴旺。
贾府的兴盛引起了其他势力的嫉妒,逐渐引发了一系列的纷争和争斗。
加之贾府内部家族成员之间的纠葛以及外部势力的干涉,贾府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繁荣。
最终,贾府经历了兴盛到衰败的历程。
二、悲剧循环的原因1. 家族内部矛盾贾府内部人际关系复杂,家族成员之间的争斗与纷争是贾府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贾府成员之间的婚姻、情感纠葛环环相扣,使得贾府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恩怨和利益关系。
红楼梦中描绘了许多反映人性弱点的形象,如贾宝玉、贾母、王熙凤等,他们各怀心思,争权夺利,最终导致家族衰败。
2. 社会风气腐朽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贾府兴衰密切相关。
贾府作为封建家族,受到了封建社会风气的影响。
贾府的堕落和衰败与封建社会家族制度的弊端、贵族生活的堕落,以及婚姻制度的扭曲有关。
贾母等家族长辈迷信保守,忽略了自身的责任,导致了贾府不断走向衰败。
3. 外部势力干涉贾府承受了外部势力的干涉,这也是贾府衰败的原因之一。
外部势力包括官员、商人等,他们通过与贾府成员勾结,侵吞财富、挤压家族地位,并对贾府实施谋财害命的行为。
这些外部势力与贾府内部的争斗相互交错,加速了贾府的衰败。
三、对现实的暗示红楼梦中贾府兴衰的悲剧循环,也有着对现实的深刻暗示。
这种循环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亡,更像是一个社会制度的周期。
曹雪芹通过描写贾府的兴衰,暗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腐败和不可持续性。
他试图唤起人们的思考:社会制度应该如何改革,以实现家族和社会的繁荣。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解读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解读作者:张子涵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3期摘要:人们在谈及《红楼梦》的时候,往往很难规避《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
这就需要我们对《红楼梦》的作者及其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心理做一个深入的分析。
《红楼梦》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悲剧性作品,它描绘了封建时期个人、家族以及社会的悲惨命运,整部小说中都弥漫着一种凄婉哀怨的感傷。
本文从作者曹雪芹本人、宝黛爱情故事和整个家族的衰败等几个方面对《红楼梦》这本书的悲剧意识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解读1、了解曹雪芹的一生,折射无常的生命悲剧《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出生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户之家。
他的家族与当时的皇族有关,家族也曾经有过鼎盛的繁华着锦时期。
但在康熙和雍正政权交替之时,曹雪芹的家族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而当时贵为世家公子的曹雪芹也从钟鸣鼎食的皇亲国戚沦为阶下囚,在北京西郊过着贫困交加的生活。
曹雪芹的一生可谓是尝尽了世间冷暖,曹雪芹经历了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
经历了这一切世态炎凉和沧桑巨变的曹雪芹好像坠入无底的命运深渊,他深深地感到了命运的无定无情和人生的变幻莫测,并产生了“色”“空”“梦幻”等一些厌世消极的念头。
然而,正是他的曲折人生和传奇经历为他创作《红楼梦》这部巨作提供了重要的生活源泉和创作契机。
《红楼梦》之所以称为“梦”,就是因为曹雪芹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写照都凝聚在“梦”这个虚无缥缈而又恍惚无定的字眼中,同时“梦”字也反映了曹雪芹对现实社会和人的一生的深刻思考。
关于生命的悲剧意识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就体现了出来,整部小说从一种生命的荒谬和虚无中开始的。
曹雪芹还在书中说“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次数立意本旨”。
2、分析宝黛爱情故事,解读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宝黛”的爱情悲剧是书中金陵十二钗的悲剧代表,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我们将从宝玉和黛玉的生活、身世方面来解读宝黛爱情悲剧的真实原因。
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本科毕业论

重庆市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准考证号: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考生单位邮编电话专业名称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日期主考单位2014年10月22日目录一、引言 (1)二、《红楼梦》中的人物悲剧与分析 (2)1、宝黛钗的悲剧 (2)2、王熙凤的悲剧 (7)3、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四姐妹的悲剧 (8)4、秦可卿的悲剧 (9)5、丫鬟们的悲剧 (12)三、结论 (15)参考文献 (16)摘要:《红楼梦》是一部意蕴颇深的文学巨著,其中人物悲惨结局的设定包含了曹雪芹先生的一番苦心,正如其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弄懂了这些悲剧的缘由,才能读懂《红楼梦》,也就能读懂那个时代。
在本文中,通过对《红楼梦》中诸如宝黛钗、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的悲惨命逐一运进行解析,从而阐释出这些悲剧所包含的意蕴。
关键词:主要人物,悲剧,解析,意蕴论文正文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说不仅成功的塑造了诸如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各具性格的人物,为中国文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为当代人研究清朝时代历史提供了众多的资料,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史书。
在这本小说体的史书中,围绕宝黛钗三人磕磕跘跘的爱情,曹雪芹先生为我们写下了一部伟大的古典悲剧史。
悲剧总是比喜剧更加让人深思,让人感动的,这也是《红楼梦》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原因之一。
透过人物的悲剧结局,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问题的针砭,我们可以对当下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
只有问题能够被指出的社会才会是进步的社会,只有会反思的人类才是进步的人类,这也就是悲剧的意义。
世界范围内,诸如《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诸多小说都是以悲剧结束的。
既然说到悲剧,那么就得弄明白什么才算做悲剧。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意即只有有价值的东西身上的毁灭才叫悲剧,那么这里就得先讨论一下何为有价值。
感知 红楼梦 整本书的悲剧基调 并做人物命运综述

感知红楼梦整本书的悲剧基调并做人物命运综述悲剧冲突是指人生当中各种思想、利益、意志形成的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导致冲突的双方或多方陷人苦难或毁灭当中。
面对苦难的人生作一些理性的思考,这是悲剧艺术表现的内容。
悲剧性冲突的特点在于相互的否定性。
理论家一般把悲剧的冲突分成四种。
第一种,人与自然外力的冲突,如山崩地裂、海啸风灾,包括汶川大地震。
它表现出以有限对无限、软弱对强大的特点,人类生存和自然灾难就形成了悲剧冲突。
第二种,人的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表现的就是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第三种,个人与生存环境之间构成的冲突。
这个环境主要指的是社会环境。
法国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男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悲剧,就属于个人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冲突。
第四种,悲剧主人公内心的冲突。
这种是黑格尔非常推崇的,也是现代戏剧理论非常赞赏的一种冲突形式。
它是主人公自我内心中分裂的两种精神或性格之间的冲突。
莎士比亚的作品有很多这类的悲剧人物,如麦克白、奥赛罗、哈姆雷特。
《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大悲剧”,王国维如此评价《红楼梦》,《红楼梦》是一个伟大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各种人生的悲剧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悲剧的主人公都是从顺境陷人逆境而毁灭。
《红楼梦》中的悲剧就正是如此。
贾家分为荣国府和宁国府,几代都兴旺、顺利、昌盛,但一下子就“树倒猢孙散”,最后,后辈各自飘零,“落了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构成大悲剧的结局。
这个家族兴盛与衰败的落差之大、其倒台之惨烈,令人不胜唏嘘。
因为它的结局悲惨,《红楼梦》成为一部大悲剧。
首先,从悲剧结局来讲,《红楼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它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惨人生,描写了一个大家族从繁荣走向衰败、走向毁灭的过程。
其次,《红楼梦》描写了一群人的悲剧,这在中国的悲剧文学作品中处于第一位。
《红楼梦》写出了几十个人的悲剧,而且是很惨烈的悲剧。
再次,《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陷人悲剧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外部利益的冲突,又有内心精神的冲突。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内容摘要】《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本文主要从封建家族的兴衰,宝玉、黛玉和宝钗爱情婚姻以及凤姐、黛玉的人生历程这几个方面探索其中的悲剧意识,形象生动地暴露了封建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识《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以网状结构构思故事情节,着力表现当时社会生活中普通家庭的兴盛衰落,人们的发家致富和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笔调,以青年男女间的爱恨为表层线索,层层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一、从家庭成员看家族悲剧《红楼梦》是通过各种人物的活动,宫廷贵族的勾结与矛盾,各种男女恋爱以及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生动而又真实地描绘出一幅贵族家庭衰败历史的图卷。
《红楼梦》这一历史悲剧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绝不是单纯地建筑在贾宝玉、林黛玉恋爱失败的基础上,而主要的是建筑在揭露贵族家庭的骄奢淫逸上。
由於种种的腐烂与罪恶,结果应了秦可卿所说的“树倒猢狲散”的预言,使红楼梦在结构上一反旧有小说的大团圆形式,而创造了极高的悲剧美学价值。
在贾府这个庞大的家族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的自私自利,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都有可能爆发尖锐的利害冲突。
赵姨娘可以为了给贾环争取家族继承权而施魇魔法暗害宝玉,险些令宝玉丧生。
置亲人于死地的手段在大观园这个大舞台演绎得“美妙绝仑”。
外表的相亲相爱深深腐蚀着这个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大家族,贾家的灭亡是指日可待的!作为专制家长的贾政,只想到个人的面子与声誉,与儿子宝玉的相处没有一点和乐融融的迹象,反倒是树起其道貌岸然的形象,对宝玉实施严厉的封建管制。
《红楼梦》悲剧意蕴

惜春。
连在一起就是“原应叹息”!
22 2013-12-2
这四位人物的命运,的确是值得人们叹 息的——第一位是元春。
元春才华出众,被选入宫,成了皇妃。 在古代,一个家庭的女儿能成为皇妃,这
对于家庭来说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因为家 庭变成皇族了。
但对于个人来说,却是双重的,既是非常
第三代是名字文字辈的一代,包括贾敬、贾
赦、贾政,分别是三种典型:
贾敬成天的求仙问道,炼丹吃药;
贾赦,是贪淫腐败的典型;
贾政,第三种典型:缺乏实际的能力;
12 2013-12-2
第四代贾珍、贾琏、贾宝玉、贾环; 第五代贾兰太小,贾蓉与贾珍一路货色。
13 2013-12-2
贾府的老奴焦大:“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 些畜生来,每日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 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 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柳湘莲对贾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 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 净。” 贾母:“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 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 的。”
2013-12-2
所以,贾府早已入不敷出,王熙凤说这 几年“出去的多,进来的少,总绕不过湾儿 来”(第83回)。连黛玉都都看出来,“咱们家 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 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 俭,必致后手不接。” (第62回)
要维持家庭,不得不变卖典当家产,比如
鸳鸯就曾经为了帮凤姐的忙,把贾母的几 箱衣服去典当,来维持家庭的经济运转。
28 2013-12-2
第二个阶层:一大批丫鬟。
除了这些贵族小姐以外,小说还描写这些平民 的女儿,也把重点集中在她们的悲剧命运上。 这不仅仅是社会阶级压迫,如果仅仅是社会阶级 压迫,应该写贵族小姐生活非常非常优裕,非常 非常幸福,然后来写这些平民的女儿百般遭受蹂 躏,这样才有阶级的差异与生活的悬殊。 但《红楼梦》不是这样的,它要展示的是一种整 体性的悲剧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建筑、园艺、饮食、服饰等等方面,它,就是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它的主题思想更是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其中的文学因素: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灯迷)一、宝黛爱情悲剧: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重要层面。
曹雪芹笔下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爱情的美感。
说起这一方面,人们总忘不了第十九回所描写的那个中午。
那个中午,黛玉在床上歇午,丫鬟们都出去自便,屋内静悄悄。
宝玉掀开软帘进来,推醒了她,要替她解闷儿,黛玉让他老实坐着说话,他却也要歪着,并要跟黛玉在一个枕头上。
宝黛爱情的主旋律却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不是笑声,而是泪滴。
宝黛二人的相互选择,不仅是一种感情的投合,更是一种人生志趣和人格价值的相互体认,当他们厌弃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越来越把心灵靠近的时候,他们也离封建家庭的要求和封建宗法文化的规范越来越远,直到走向了反面,成为一对叛逆。
他们的爱情就变成没有发展前途的幻想,而当他们对此坚贞不渝之时,悲剧就等待着他们了。
二.女子悲剧:(一)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十二钗都是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年轻女性,她们身份地位不同, 但她们一无例外地归属“薄命司”, “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她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在浓重的阴影之中,尤其是她的诗词,无一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
和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真心相爱,有共同的价值观、爱情观,但这一段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
主张红楼梦是反封建爱情小说的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军,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相比,薛宝钗似乎是胜利者,但她获得了婚姻,却没获得爱情,后来宝玉出家为僧,使她事实上成为李纨一样的孀妇。
从人的主体价值来看,她比林黛玉似乎更令人悲哀。
(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
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
她待人处事十分圆滑,上面的疼爱,下面的敬重。
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主张贾宝玉应致力于仕途经济,有所作为。
她有一个“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据说是初生时一个癞头和尚给的。
而王夫人与薛姨妈为了家族利益,便以此为由,极力促成“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的婚事。
“金玉良缘”的结局应是“终身误”。
)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入宫选妃,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幽闷而死。
(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
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
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
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
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
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元春之死乃是荣国府从荣耀转衰败的一个转折点。
)探春——金陵十二钗之四: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改革成功,但无济大事。
远嫁海隅,空辜负一身才志;(她个性刚烈,庶出的身份是她最大的心结。
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丫鬟的东西。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何等活泼开朗,潇洒天真,在大观园中独具个性风采,一扫脂粉气息,虽后来也曾侥幸“配得才貌仙郎”,但却得不到“地久天长”,“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
湘云嫁给了卫若兰,而卫若兰早卒)妙玉——金陵十二钗之六:心性孤洁,带发修行,“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却“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无瑕白玉遭泥陷”。
(苏州人氏。
她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
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身体才好,故一直带发修行。
父母已亡,身边带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
她极通文墨,极熟经典,模样又极好。
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修行。
)迎春——金陵十二钗之七:误嫁“中山狼”,受尽折磨,“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
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预示着荣国府已经开始逐步走向衰败。
)惜春——金陵十二钗之八:剪发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
(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
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
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
)——(则贾府“四春”,皆难脱“原应叹惜”的悲剧命运。
)王熙凤——金陵十二钗之九:“生前心已碎,死后心空灵”、“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金陵十二钗之九,贾琏之妻。
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支撑着贾府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吃穿住行,老死病辞。
为人处事也十分圆滑周到,图财害命的事也是干过的。
口才和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利和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
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且极度贪婪。
其所作所为,无疑加速贾家的败落。
但世人只道凤姐之毒辣,却很少体味凤姐心中之酸甜苦辣,‘酸’是表现在与贾琏的关系上,当时的社会,男人可以在外寻花问柳,凤姐为保全自己的地位,她的许多作为是迫不得已,她的嘴甜得让人喜欢,她的‘苦’又是为了维持大家庭而机关算尽;王夫人为了自身利益把她娶到贾家,后因有了更亲近的宝钗又要拿她的权。
)贾巧姐——金陵十二钗之十: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
(因生在七月初七,曾受过王熙凤接济的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
贾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
但在贾府败落后,舅舅王仁和堂叔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也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巧姐带入乡下,她才不至于沦落到为奴为婢。
)李纨——金陵十二钗之十一:青春守寡,心如槁木,“竹篱茅舍自甘心”,被封建礼教摧残了鲜活的生命,这鲜活的生命在大观园众姐妹诗会上曾经偶露光华。
(出身金陵名宦,贾珠之妻,生有儿子贾兰。
她从小就受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以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便了,每日以纺织女红为要。
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
李纨就一直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
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贤女节妇的典型。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之十二: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
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贾蓉之妻。
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
其人身世极为神秘,且其房内所摆的物品没有一样不是大有来头,即使是贾宝玉恐怕都没有这个资本!而有一次周瑞家的替薛姨妈送宫廷的十二钗花给各个人时她看到那钗花竟拽着它哭了,若说是感激那是不可能的,她并非没有得到过。
死后那些和她比较亲近的几个人居然都没有人反对她用只有皇族之人才能用的樯木做棺材,更何况她用的那份樯木还是原本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后来因变故而退了的,这种连贾母都不敢用的东西却被她一个应该说是比较渺小的蓉大奶奶用了,却无人反对,皇室里也全无反应,说实话,恐怕可卿原系皇室之女!)(二)女奴们的悲剧命运:丫头们的命运更悲惨,尤其是女奴们。
她们本身就是被压迫、被蹂躏的对象,一旦委身为奴,就已与悲剧结缘。
她们的最好结局是成为男主子的妾,但走上妾这条路,不过是个好看一些的火坑。
其他的出路只有一条———“配个小厮”,但也没有多少人能顺顺利利地走到这一步。
残酷的现实迫使她们不得不经常作出人生的重大选择。
副榜:晴雯:是个“身为下贱”却“心比天高”的卖身奴,有着野性未驯的心性,她美貌、纯洁、真情,也爽朗、泼辣、任性,仅仅因为她的美丽和纯真,她就失去了爱与生的权利,她被从病床上架起来撵出大观园,悲惨地死去。
她的死,可以看做黛玉之死的前兆,预示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
袭人:本名珍珠,开始是贾母的贴身丫头,后来贾母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
宝玉根据(“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陆游《村居书喜》为她改名为花袭人).其实也是想她成为宝玉成年的引领者,那时袭人基本已经是大观园公认的宝玉小妾。
一种认为:袭人是封建社会标准的好奴才形象,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性格充满奴性,没有晴雯、鸳鸯们的自发的反叛精神,最高的人生理想也不过是给宝玉当小老婆,并为此小心翼翼地奋斗着,不想本来已成定局的事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非常可悲。
后来袭人嫁给商人,也算是红楼女子中比较好的结局了。
这袭人亦有些痴处,服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他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
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
袭人她几次劝宝玉学习以参加科举。
并且还有很多人把晴雯的死归咎与她,说她嫉妒。
其实,她最大的性格特点是随和忠诚,所以她和大观园里的人都保持着好的关系。
至于晴雯,只能说过刚则易折。
袭人她身为大家族里培养出来的丫鬟,又在贾母身边呆了那么久,其实她的思想里除了主子便再无其他。
所以她维护的不是礼教,仅仅是忠心护主而已。
她觉得科考是对宝玉来说最好的出路,所以她劝宝玉学习。
)平儿:王熙凤以前的陪房丫头,贾琏房里的通房丫头(比妾低一级,比丫环高一级),王熙凤最得力的心腹助手,帮着凤姐料理事务。
为人很好,聪慧、干练、心地善良,常背著王熙凤做些好事,又善于处世应变,以贾琏之俗,凤姐之威,竟能体贴周旋。
后来,贾琏把平儿扶了正。
(在程高本红楼梦的结局中,王熙凤病死后,王仁(巧姐的舅舅)和贾环(巧姐的叔叔)等要把巧姐卖给藩王作使女,是平儿陪伴巧姐逃出大观园。
贾琏和多姑娘私通,平儿从枕套中抖出一绺青丝,但她向凤姐隐瞒了事情真相,避免了一场风波。
凤姐有病,探春代理家政,平儿陪侍。
那些管家媳妇见探春年轻,又是庶出,以为她办事没有经验,想欺负她,连得她生身母亲赵姨娘也来惹是生非。
碰到此类事情,平儿竟能应付自如,处置得体。
探春弊端,平儿总是先表示支持,接着又说出一番早就该改而竟未改的道理来,此举于公是相信探春的能力能为大观园兴利除弊,于私也为了转移平日众人对凤姐的积怨。
)鸳鸯:是个家生奴,因给贾母做丫头,又稳重自持,心地善良,故能赢得贾府上下的好感。
没想到老色鬼贾赦看中了她,要娶她为妾,而别有用心的邢夫人竟亲自来作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