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悲剧形成原因

合集下载

论宝黛爱情悲剧原因

论宝黛爱情悲剧原因

论宝黛爱情悲剧原因1、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红楼梦》开篇所描述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内容,“金玉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人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而她们所处的封社会所谓“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的封建意识桎梏着人们的心灵。

薛林两人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存在,而贾宝玉虽然深爱林黛玉,但他的力量是弱小的,无法与封建的社会制度相抗衡的。

2、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宝黛爱情的基础,也是宝黛爱情美的魅力之所在。

林黛玉父母双亡,在贾府寄人篱下,可她时时处处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所谓“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刀剑霜严相逼”,正是她生活处境的写照。

她孤独、寂寞,所幸的是,她与贾宝玉志趣相投,她所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不为名不为利,而贾宝玉不喜读书,不愿按家长的意愿走为官的仕途道路,而林黛玉正合他的心意。

他们爱情的发展,正是两颗心的碰撞、沟通、彼此认同的过程。

他们每天或读书或写诗,过着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而这就为他们的婚姻留下了隐患。

在贾府那样的大家庭,选择儿媳妇还是要讲门弟出身、根基家业的,林黛玉也从不规劝贾宝玉读书考取功名,走为官的仕途道路,可想而知,王夫人不会选中黛玉作她的儿媳妇的,而必然选薛宝钗作她的儿媳妇的。

红楼梦服饰文化贾府是18世纪中页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吃穿用度上表现出的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

而《红楼梦》中贾府服饰的华丽、高贵、富丽堂皇,及人物性格、身份都暗示了他们今后的命运。

曹雪芹家属织造世家,所织造的服饰属高档次的,专供给皇家的,所以他能看到并知道所有华丽的服饰及其做工、材质等,这为文章中能细致谈论服饰的美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红楼梦》里作者很注重写人,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个性,不管是十二钗,就连一个小丫环和小斯也不雷同,而作者在对他们服饰描写上很着重,使读者从服饰看人,感觉到它的美的同时也对每个人身份和命运有了相对了解。

红楼梦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展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然而,尽管其中充满了幽默、浪漫和温情,但整个故事却被普遍认为是一场悲剧。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探讨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一、故事情节的悲剧性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悲剧元素渗透于始终。

首先,整个故事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描述了荣府的兴衰沉浮。

尤其是贾府的命运起伏,从繁华到衰落,再到最终的毁灭,表现了一种无可逆转的悲剧命运。

而荣府所代表的豪门家族的衰败,也是整个社会变迁的缩影,具有更深层次的悲剧意味。

其次,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命运也充满了悲剧性。

例如林黛玉,作为故事的女主角之一,她天真烂漫、聪明伶俐,却命运多舛,最终以病逝的悲剧结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贾宝玉,作为林黛玉的表亲兼情人,也饱受悲剧命运的煎熬。

他身陷情爱纠葛,并最终被逼远离家园,丧失了原本的纯真和快乐。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如贾母、贾政、王熙凤等,也都有自己的悲剧命运。

他们或为了家族利益牺牲自己的幸福,或在争斗中失去了爱人的守护,或被权谋之争所吞噬。

无论是贾府内部的人物,还是外部的其他角色,他们的命运都投射出悲剧的阴影,给整个故事增添了沉重的氛围。

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红楼梦的人物命运彰显了悲剧性。

首先,主要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是红楼梦悲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三角恋,展现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无法抗拒的命运安排。

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既是他们主动追求幸福的动力,又是最终导致悲剧结局的原因。

其次,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悲剧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例如林黛玉的敏感多疑、贾母的顽固传统以及贾宝玉的放纵自我,这些性格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悲剧发生埋下了伏笔。

这些人物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他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出一种无法逆转的悲剧命运的感觉。

三、文化背景的悲剧性红楼梦在描述家族兴衰的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悲剧性。

红楼梦悲剧的诞生

红楼梦悲剧的诞生

红楼梦悲剧的诞生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

然而,红楼梦中充满了悲剧情节,这些悲剧的发展演变让人触目惊心。

本文将从人物命运的离奇、命运的纠缠、现实生活的揭露等方面,探讨红楼梦悲剧的诞生。

一、人物命运的离奇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常常是离奇而凄凉的,这也是悲剧色彩浓厚的重要原因。

例如,贾妃的出生就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她是贾府的嫡出女儿,本该享受富贵荣华的生活,然而她却因为成为了宫女,命运发生了逆转。

另外,贾母和尤氏也都是被迫进入宫中,与自己本来的命运背道而驰。

这些命运的转折点让人感到悲伤和无奈。

二、命运的纠缠在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纠缠不清,错综复杂,这使得悲剧的味道更加浓厚。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可以说是命运的纠缠的最好例证。

他们本应该是一对有情人,然而因为众多的原因,他们最终不能在一起,这种纠缠让人感到无限的遗憾与痛苦。

另外,贾宝玉与宝钗的婚姻也是一种命运的纠缠。

尽管宝钗对贾宝玉表现出了深深的爱恋,但她却无力改变贾宝玉对黛玉的情感。

这种纠缠加剧了悲剧的情节,使得人物命运更加扑朔迷离。

三、现实生活的揭露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展现社会现实和阶级矛盾的作品。

其中揭示了封建家庭的种种弊端,注重了人性的丑恶面。

例如,贾府内部的斗争便是现实生活中家族纷争的写照。

贾府众多子嗣之间的斗争和争夺继承权的情节,展示了封建家庭中亲情和权利的冲突,这正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

此外,红楼梦中还揭示了封建家庭中女性被剥夺权利的现象。

贾宝玉虽然是家族中的独子,却因为女性地位低下不能继承家业,这种现实的悲剧情节,直接展现了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

综上所述,红楼梦悲剧的诞生可以从人物命运的离奇、命运的纠缠、现实生活的揭露等方面来解读。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红楼梦的悲剧色彩,使得整个作品显得凄美而动人。

红楼梦的悲剧性是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人物命运的离奇、命运的纠缠和现实生活的揭露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与揭示,也让我们深思封建制度下的人性困境和社会现实。

红楼梦中悲剧色彩的社会原因

红楼梦中悲剧色彩的社会原因

红楼梦中悲剧色彩的社会原因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在红楼梦这个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悲剧色彩无处不在。

这种悲剧色彩的存在是有其社会原因的。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特点、权力斗争和女性地位的限制三个方面来探讨红楼梦中悲剧色彩的社会原因。

一、封建社会的特点红楼梦发生在封建社会,这个社会有诸多的封建特点,比如等级森严、权力威严等。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命运往往被生于庙堂、死于庙堂的封建制度所束缚。

这种制度无情地将人们的命运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使得个人的选择余地非常有限。

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们正是在这种束缚下,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权力斗争权力斗争也是红楼梦中悲剧色彩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他们身处一个封建家族内部,争夺家族的权力和利益。

这种争斗不仅仅发生在男性之间,女性之间同样存在。

权力的争夺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和猜忌,进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比如,贾母和王夫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最终导致了林黛玉的悲剧结局,表达了作者对于权力斗争的深刻触动。

三、女性地位的限制红楼梦中女性地位的限制也是悲剧色彩的重要原因。

在封建社会中,男权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地位低下。

红楼梦中的女性们尽管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却都无法迈出自身身份所限制的一步。

她们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幸福和未来。

这种局限和束缚使得她们陷入了无可奈何的悲剧之中。

比如,林黛玉因为身份不同和个性矛盾,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悲剧色彩的社会原因主要有封建社会的特点、权力斗争和女性地位的限制三个方面。

这些原因使得红楼梦中的人物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通过对这些社会原因的揭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价值。

红楼梦女性命运的悲剧

红楼梦女性命运的悲剧

红楼梦女性命运的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杰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描绘了众多女性角色的命运起伏,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呈现出了一幅悲剧般的画卷。

一、女性地位的被动在封建社会中,男权制度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女性处于被动地位。

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大多被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所束缚,无法自主决策。

比如黛玉,原本是一个有才情、独立思考的女子,却在家族和父亲的安排下,被迫成为荣府的住持,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

她的自由被剥夺,终使她陷入悲剧的命运。

二、婚姻的惨状封建社会的女性婚姻观念着重于门当户对、妇德妇言,强调家族的利益,而忽视个人感情和幸福。

女性被迫嫁入豪门,成为政治联姻的工具。

如贾迎春,她被迫嫁给和她没有感情的贾家,最终导致了她的生活悲剧。

婚姻的不幸福使得许多女性在红楼梦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三、命运的无情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命运多舛、无情。

她们的悲剧纷纷展开,如迎春、探春、黛玉等人都成为了命运的牺牲品。

她们备受煎熬,最终无法逃脱遭遇的悲剧。

其中,黛玉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她从小就被命运注定为悲情的存在,她的爱情和友情都以悲剧收场,最终权谋之争将她命丧黄泉。

四、对女性命运的思考红楼梦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悲剧,使人不禁思考女性地位的重要性。

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被束缚,失去了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这是对于女性的残酷剥夺。

究其原因,是封建制度下的观念所致,需要真正的改革与进步。

总结:红楼梦是一部以描绘女性命运的悲剧为主线的古典文学巨著。

通过对女性地位的被动、婚姻的惨状、命运的无情的描述,使人对封建社会下女性命运的无奈深感触动。

这部作品引发了人们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思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造成红楼梦中宝黛悲剧的原因

造成红楼梦中宝黛悲剧的原因

造成红楼梦中宝黛悲剧的原因造成红楼梦中宝黛悲剧的原因 前⾔:《红楼梦》是以贾宝⽟、林黛⽟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贾、王、史、薛四⼤封建家族由盛及衰的必然命运,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在封建制度⾼度发达的清朝中期,贾宝⽟和林黛⽟之间的爱情且对纯洁爱情的追求⽽命运多⾇,遭⾄⽆情的扼杀,因⽽“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和“中乡魁宝⽟去尘缘”都是必然的结局。

⽽《红楼梦》因其对悲剧描写的淋漓尽致、⾏去流⽔般⽽流传于世,书中处处不在的悲天悯⼈之情⽆不预⽰着悲剧的必然性和浓重⾊彩。

⼀、主观原因造成的悲剧——性格使然 (⼀)宝⽟的性格透视 《红楼梦》是我国的经典之作,⼈物之多,性格各异。

贾宝⽟是《红楼梦》中的第⼀主⼈公,是曹雪芹呕⼼沥⾎创造的⼀个典型形象,然⽽,旧世界⾥出现的新⼈,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谬,不近⼈情,甚⾄被⼈看成疯、痴、呆、傻。

这正是先觉者们普遍的命运。

贾宝⽟不仅在《红楼梦》中成了“百⼝嘲谤,万⽬睚眦”的对像,被看作疯、痴、呆、傻,被王夫⼈骂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就是在读者和“红学”家眼⾥,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认为贾宝⽟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有⼈说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还有⼈说,贾宝⽟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他的叛逆性格是对古代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有⼈说,贾宝⽟叛逆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受⼤观园“⼥⼉国”的影响。

贾宝⽟到底是怎么样⼀个形象?下⾯笔者谈⼀下⾃⼰肤浅的认识。

宝⽟是个品性独特的公⼦哥⼉,⽣于“钟鸣⿍⾷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

作者为强调宝⽟的独特性,说他⼀⽣下来就有异秉:⼀落胎胞,嘴⾥便衔下⼀块五彩晶莹的⽟来,上⾯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做宝⽟。

宝⽟的衔⽟⽽⽣被视为异事,他的祖母更是格外开⼼,对宝⽟“爱如珍宝”。

这就决定了宝⽟在贾府⽆⼈可以代替的地位:⽼祖母的⼼肝宝贝,“命根⼀样”。

宝⽟独特性格的形成是以此为起点的。

宝⽟喜欢杂学旁收,却对四书五经这些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毫⽆兴趣。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深刻的悲剧意蕴也是其不可忽略的一面。

悲剧是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描绘主人公遭遇不幸、境遇逆转、灾难降临等情节,来展现出人类生命的无常和无力,以及人性的弱点和局限。

在《红楼梦》中,悲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物的命运被安排得颇为悲惨。

尤其是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他们都出生于富贵之家,但却都面临着种种困境和不幸。

贾宝玉作为大贾家的少爷,却因为母亲的早逝和家族的纷争,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和安定;林黛玉作为贾宝玉的表妹,拥有着美貌和才华,却因为家族的衰败和自己的情感问题,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薛宝钗作为名门闺秀,有着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教养,却因为自己的爱情和家族的压力,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人,最终也无法得到自己的幸福。

其次,情感的矛盾和纠葛也是悲剧的重要因素。

在《红楼梦》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错综复杂,充满着矛盾和纠葛。

比如,贾宝玉与黛玉、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黛玉与宝钗之间的竞争和猜疑,都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

这些矛盾和纠葛不仅使得人物的情感生活变得苦涩和痛苦,更使得人物的命运陷入了无法挽回的悲剧之中。

最后,社会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也是悲剧的主要元素。

在《红楼梦》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往往受到了社会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

比如,宝钗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情;黛玉因为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不符合传统的女性道德规范而受到了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这些社会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使得人物无法真正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进而导致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蕴深刻而复杂,不仅是人物命运的悲惨和情感的矛盾,更是社会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人物的悲剧结局。

分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分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分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即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1)社会悲剧《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①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F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贾府是封建特权阶级,是靠剥夺和奴役维持其生存的。

特权维护贾府,也制造罪恶。

依附贾府的官僚贾雨村故意葫芦判案,开脱薛蟠的人命官司;为贾赦谋夺石呆子的古扇,逼得人家破人亡。

连贾府的少妇王熙凤也可以随意操纵官府,制造冤案。

②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

奢侈和荒Y是分不开的,贾府的Y乱无耻已经到了乱L的地步。

③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这个贵族之家即使不发生被抄家的厄运,也难以维持下去了。

(2)道德文化悲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

主奴名分是天经地义的,奴仆只是主子的活器物,不管是“家生的”或买来的,也不管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都只能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在贾府里,不准女孩子有私情,不容许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纯洁爱情,但却将男主子们的Y乱视为正常的现象。

(3)人生悲剧人生悲剧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原因“女娲补天”冰冷无情:《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动因之一“天”的原型意义,首先应是一种法则、原则、终极意义上的神灵,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依据。

其次,天又是物,有破碎残缺之可能性。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就援引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昭示了“天”在中国古典神话中不可或缺的两层含蕴;女娲补天揭示当下生存依据的天已破灭和依赖女性的重新来补天。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见自于《淮南子·览冥篇》,其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续写了这则神话故事: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曹雪芹写这则神话故事有何用意?“天”在曹雪芹的精神世界里隐喻着什么?女娲补天又有何深刻的象征意义?显见,对于中国古典神话中“天”的原型意义探讨便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可以形象地来加以解释,就是这块石头象征着“爱”,是一块“爱”的石头,曹雪芹所说的“青埂峰”,不正是情根峰吗?因此,这是一块情根峰下的“爱”之石。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天”是至高无上的,天也是最无情的。

于是,女娲补天缺失“情根”之石,又预指新构之天冰冷无情。

在“无情”之天的当下,宝黛爱情最终必将走向破灭。

“太虚幻境”“诸芳流散”:《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动因之二红楼虚界的存在与其悲剧的形成是直接的,也是不可分割的。

现将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和《红楼梦》略作比较,均可看出这两部伟大作品悲剧形成的相似之处。

在《麦克白》的故事中,有三个女巫,她们在该剧中集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该剧第一幕第三场,在拯救国家的英雄麦克白和班珂胜利班师回国途中,三个女巫在荒野里等候着这两位将军,并向他们泄露天机:即麦克白和班珂的后代都将会做苏格兰国王。

正是此预言,麦克白在其冷静而狠毒的夫人的教唆下,杀死了国王邓肯,对麦克白来说,这个内心善良,雄心勃勃,拯救国家的英雄到底没逃脱出女巫所传布的命运的掌心,此后,麦克白也杀死了内心的宁静,并一步一步滑向罪恶的深渊,待到加冕称王后,他又不得不杀班珂,然而其子逃逸,至此,“人力”在“天命”面前第一次显得无能为力。

女巫第二次出现是在第四幕第一场,在山洞中,她们通过三个精灵,告诉了麦克白三条天机, 一是要他留心麦克德夫,一是告诉他凡是女人生的人都不能伤害他,一是除非柏南的森林移动,他也不会被人消灭的。

麦克白当然参不透三个幽灵的象征意,自以为神灵是有助于自己的。

其结果三条预言一一应验。

麦克白的毁灭再一次显示了“天命”的力量,这是“人力”在“天命”面前又一次无能为力。

麦克白的悲剧在于人力不敌天命之故。

在《红楼梦》中,相对另一世界里,“一僧一道”起着类似《麦克白》中三个女巫的作用,他们是智慧的代表,是“命运的使者”。

正是这“虚幻世界”里,飘忽不定的“一僧一道”的数次出现,不断提醒而且预示着情节的发展,并显示了天命的威力和人力的无能。

使《红楼梦》也呈现出人力不敌天命的景象,从而演成了一出“宿命的大悲剧”。

“太虚幻境”中的“一僧一道”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在红楼中,一僧一道在全书中出现过六、七次“风月宝鉴”。

贾瑞的“壮烈牺牲”显示了跛足道人对赦、珍、琏、蓉等一干纵欲极奢、寻花问柳、斗鸡走狗之徒的一个警示,更不用说,“风月宝鉴”的寓意本来就是红楼的一个主题,红楼中贾珍与秦可卿、尤氏姊妹,贾琏与女仆,贾蓉与王熙凤等内容均与此相关,可谓“诸芳流散”。

曹雪芹对此正通过风月宝鉴表达了对那种“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的“皮肤淫滥”,一种强烈反对。

全书后面数回,僧道大篇幅出现之际已是宝玉即将彻悟之时。

玉莫名其妙的丢失,是宝玉了却尘缘的先兆,当玉丢失后,宝玉灵性顿失,整日里浑浑噩噩,迷迷糊糊,痴痴呆呆,疯疯癫癫,百十五回正是和尚送玉救命来的,百十六回是宝玉重游在第五回所历的太虚幻境的,所以,虽然和尚送还了玉,但他对贾府的往事,将来,前因,后果都明白通脱,只是尚不知自己来源。

殆百十七回,和尚前来与他晤谈时,宝玉有问:“……弟子请问,师父可是从‘太虚幻境’而来?”那和尚道:“什么幻境,不过是来处来,去处去罢了。

至此,宝玉已彻底领悟,出家为僧已成定局。

与卷首第一回相呼应,在百二十回中,僧道再次现身。

当“光着头, 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的宝玉正向贾政倒身下拜时: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

”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

贾政不顾地滑, 疾忙来赶。

见那三人在前, 那里赶得上。

只听得他们三人口中不知是那个作歌曰:“我所居兮, 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贾政是继宝玉后明白这个中缘由的少有的一个,所以他无奈地叹道,“岂知宝玉是下凡历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

”一僧一道在全书中的作用与《麦克白》中女巫所起的作用大致相同。

可以说,正是这种笼罩全局,非人力所能抗拒的“天命”使得红楼取得了最震撼人心的悲剧性效果。

而后世人们无论是阅读、欣赏、研究,还是将之改编电视剧、戏剧、连环画等,都无一例外,毫不犹豫地阉割掉红楼梦里的“天命意识”,甚至认为这是糟粕,这岂不令人遗憾。

其实,《红楼梦》最具悲剧性的还是上述那些存在的虚妄和无意义。

最能反映人生乃为虚无存在之寄旅者,莫过于《红楼梦》第一回的《好了歌》。

不经过沧海桑田的人是不容易理解其中所传达出的那种人生的本质悲剧的。

鲁迅先生也曾指出:《红楼梦》有浓重的“无常”情结与悲凉气氛。

封建制度束缚了人性:《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动因之三《红楼梦》从一开始就描写贾宝玉极其厌恶五经四书,反对科举取仕,讨厌为官作宦的仕途经济,而且一直贯穿到《红楼梦》八十回。

贾宝玉从未改变这一思想性格特征,他和其父贾政的许多矛盾冲突都是由此而发的。

宝玉把迷恋于苦读五经四书、醉心于科举考试和仕途经济的人称为“国贼”、“禄蠹”、“沽名钓誉”之人,把劝说走这条道路的人说的话称之“混账话”,而且把说“混账话”的人,排斥在“知己”之外。

因此,贾宝玉只爱黛玉,而不爱宝钗……这些,都足以表明《红楼梦》描写的均是与封建传统向背的事实。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些事实呢?贾宝玉和林黛玉反对读五经四书,却喜欢读反映其性情的“闲书”、“杂书”,如《西厢记》、《牡丹亭》之类;在行为上,又追求比张生和崔莺莺等更有甚者的自主婚姻。

那么,这些思想究竟隶属于什么思想范畴呢?我认为应该把这种思想,归入封建传统的判逆思想,如果顺着这样的思路去探讨《红楼梦》的悲剧成因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其实,我们现在是完全讲得通的,封建制度是束缚人性的,曹雪芹对此已经自觉与不自觉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了这一点上。

凡读过《红楼梦》的,会感觉到黛玉死了,死得很凄凉,很悲惨,是爱的悲剧;宝钗虽然与宝玉结了婚,但宝玉出了家,自己守活寡,同样是悲剧,而且悲剧的分量,不比黛玉差。

但有学者不同意我这种观点,对此我也不强人所难。

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薛宝钗的性格本质看似符合封建制度的规范,是在维护封建制度、封建道德、封建意识;在婚姻上追求的是贾府宝二奶奶的地位。

这就是《红楼梦》所描写的“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斗争。

这是两种性格、两种思想、两种情感、两种生活理想和婚姻理想,两种人生观念的冲突与斗争。

斗争的结果,“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林黛玉是这种斗争中的失败者,她的“历史的必然要求”没有实现,而且结局十分悲惨;薛宝钗坐上了贾府宝二奶奶这把交椅,却没有赢得贾宝玉的爱情,终于守活寡,这些足以证明薛宝钗是《红楼梦》悲剧中的悲剧。

鲁迅先生用非常准确而又十分精辟的语言来界定悲剧:“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先生对悲剧的界定,既简单,又明确,抓住了悲剧的实质。

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衡量,黛玉、宝玉和宝钗一生的追求,都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要求”, 都是被当时的封建制度束缚人性的结果。

黛玉的惨死和宝玉的出家,是有价值的,堪称悲剧;薛宝钗一生坚守封建道统,维护封建制度,最后因为没有获得宝玉的爱情而守活寡,她的不幸也是有价值的,同样宝钗也是被那封建的、行将就墓制度的殉葬品而遭厄运,所以他(她)们的结局都是悲剧的,他(她)们的悲剧形成也正是封建制度下一手造成的。

在封建制社会中,男性中心思想在意识形态、生物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和教育、强权、神话和宗教各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性别统治、压迫、歧视的本质,对男女的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后果是使父权制思想体系深层意识化。

颇有“ 性政治”意味的是与性有关的罪恶大多归咎于女性,凡是涉及男女调情或私通,女性总是被视为该受惩罚或该负主要责任的一方。

《红楼梦》中的尤三姐是另一种类型的悲剧性代表人物。

她的死重在表现“贞烈观”的问题上,在封建制度下,根本不能谈情,因封建统治者总是以淫为情,以情为淫以淫为情,淫者易安以情为淫,情者难存。

美丽女性本是男性淫乱的受害者,却被诬蔑为红颜祸水,最终遭遇男权文化的惩治。

犯罪者心安理得,受害人自认有罪,足见封建伦理道德的荒谬绝伦。

具有侠者风范的柳湘莲在男人群里出类拔萃,但和尤三姐相比,却自私庸俗,主观臆断,也是须眉浊物,表现出尤三姐及作者对整个男性世界的厌恶失望。

男性在订婚之后仍然可以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而女性即使是订婚之前也不能有密约幽会的嫌疑男性在解除婚约之后没有心理、道德上的负担,女性却往往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十字架,甚至只能以死明志。

一个对幸福生活曾充满期待的生命的结束是无奈的。

尤三姐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因为她追求幸福的努力失败了。

而这一切都是罪恶的封建社会制度所造成的。

她对自由的婚姻恋爱的追求是封建礼法所不容的。

这种进步的思想火花,终于在封建主义黑暗的长夜熄灭了。

她知道和自己身边的人“ 必无法可处,岂不无趣。

”于是她自了。

她的死是对封建社会种种罪恶的有力控诉,是对封建礼教对女性不公平和遭受的压迫的无奈反抗。

曹雪芹歌颂女性的才貌胆识,悲叹她们一个个幻灭死亡,倍感痛苦迷惘,“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尤三姐之死,作者哀切中有礼赞,礼赞中含悲愤,鸳鸯剑没使二人成真鸳鸯,竟是一死一饭依空门。

书中寓意,不言自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