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悲剧色彩

合集下载

红楼梦的悲剧色彩

红楼梦的悲剧色彩

红楼梦的悲剧色彩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巨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情节而备受赞誉。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无情,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悲剧色彩。

本文将从主人公命运的悲剧转折、爱情的挫折、友情的破裂和人生的转折四个方面来探讨红楼梦的悲剧色彩。

首先,红楼梦中主人公命运的悲剧转折是整个故事中最引人瞩目的部分之一。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烟花之子,本应享受荣华富贵,然而却命途多舛。

作品的开始,贾府风光正盛,贾宝玉天真烂漫,生活无忧无虑。

然而,随着贾府的衰落和家族的争斗,贾宝玉的命运开始转折。

他不得不面对功利的婚姻、腐败的社会和残酷的人性。

最终,他在爱华期间多次遭遇分离和挫折,最终永别了荣府,再也无缘与爱华相见。

这种悲剧转折不仅展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呈现了封建社会不公和现实残酷的一面。

其次,红楼梦中的爱情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贾宝玉与林黛玉是整个故事中最动人的一对情侣。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充满了磨难和悲伤。

由于社会的束缚和宿命的压抑,他们的爱情始终未能得到圆满的结局。

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恋和痴迷,以及最后的病逝,给整个故事注入了浓厚的悲情色彩。

同样重要的是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

尽管薛宝钗是美丽贤淑的,但她无法与林黛玉相提并论。

贾宝玉最终无法忘记林黛玉,这使得他与薛宝钗的婚姻变得苍白无力。

这种爱情的挫折和无法实现的爱慕,为整个故事增加了深深的悲剧色彩。

第三,红楼梦中的友情也经历了破裂,进一步衬托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贾宝玉与宝玉的好友贾琏之间的友谊被权力和利益的纠葛所破坏。

贾宝玉和贾琏原本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但贾琏的权力欲望和勾心斗角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由于贾琏的背叛和贪婪,他背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最终导致贾宝玉的命运开始转折。

这种友情的破裂凸显了人性的复杂和无情,也使整个故事更具悲剧色彩。

最后,红楼梦揭示了人生转折的悲剧色彩。

整个作品中的人物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转折和改变。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内容摘要:悲剧精神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如果我们把《红楼梦》的悲剧艺术结构比作一幅意蕴丰富、深邃的油画作品,那么它则在结构上呈现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以人的情欲悲剧为近景,以婚姻、家族悲剧构成了中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悲剧则是这副图画的远景。

关键词:文化悲剧悲剧精神红楼梦现代性鲁迅先生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尤其体现于《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中。

大致说来,《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堪称体现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的典范之作;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我们认为,文化悲剧精神就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而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悲剧精神只构成了《红楼梦》意蕴的一个层面。

《红楼梦》的悲剧思想从其精神境界上看,既不同于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诗学性悲剧思想,也有别于近代的黑格尔式的、美学性悲剧思想,倒是更多的接近于现代性的、叔本华式的、文化悲剧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国维以叔本华文化悲剧思想为参照来研究《红楼梦》是极具慧眼的。

一、《红楼梦》文化悲剧精神的继承性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红楼梦》无疑是一部荟萃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

在此,我们就对《红楼梦》的文化悲剧精神形成的基本原因做一番分析。

首先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际遇。

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成份,其中熔铸着曹雪芹家族变故及其个人成长经历中的人生体验。

曹家也曾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

这个家族从两方面对曹雪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曹雪芹的家族是书香门第之家。

其祖、父辈曹寅、曹頫等都是“颇嗜风雅”,能士,且有诗作留存于世并为人所称。

高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红楼梦》主题

高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红楼梦》主题

理性与现实冲突的人生悲剧整部《红楼梦》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

《好了歌》及其解注就是人生悲剧的主题歌。

全书以贾宝玉为轴心,以他独特的视角来感悟人生。

由无才补天的顽石幻化而来的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

〃贯穿在《好了歌》里的中心思想是“变〃。

荣与辱、升与沉、生与死都在急剧的变化中,由于对一切传统的、现存的思想信念和社会秩序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挑战,同时,又因为新的出路、新的社会理想又那么朦胧,所以倍觉感伤,带着“色空〃、梦幻的情绪。

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

曹雪芹并不是厌世主义者,他并不真正认为人间万事皆空,也并未真正看破红尘,真要劝人从所谓的尘梦中醒来,否则,他就不会那样痛苦地为尘世之悲洒辛酸之泪,就不会再感情上那样执着于现实的人生。

他正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了耽溺的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爱情婚姻悲剧《红楼梦》深刻地揭示了宝钗黛之间的婚姻爱情悲剧及其深层原因。

小说以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展开。

贾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兴旺的原因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容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他也应该找一个“德言工貌”俱全的女子作妻子,主持家政,继续家业。

可是他却力图挣脱家庭强加于他的名缰利锁,做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富贵闲人〃。

他“最不喜务正”"不肯念书",不愿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

这样,他就违背了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生活道路,成了“不肖子孙"。

在婚姻问题是,面对朝夕相处的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才貌双全的少女,贾宝玉顺从了情志的选择。

红楼梦中悲剧色彩的社会原因

红楼梦中悲剧色彩的社会原因

红楼梦中悲剧色彩的社会原因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在红楼梦这个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悲剧色彩无处不在。

这种悲剧色彩的存在是有其社会原因的。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特点、权力斗争和女性地位的限制三个方面来探讨红楼梦中悲剧色彩的社会原因。

一、封建社会的特点红楼梦发生在封建社会,这个社会有诸多的封建特点,比如等级森严、权力威严等。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命运往往被生于庙堂、死于庙堂的封建制度所束缚。

这种制度无情地将人们的命运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使得个人的选择余地非常有限。

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们正是在这种束缚下,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权力斗争权力斗争也是红楼梦中悲剧色彩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他们身处一个封建家族内部,争夺家族的权力和利益。

这种争斗不仅仅发生在男性之间,女性之间同样存在。

权力的争夺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和猜忌,进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比如,贾母和王夫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最终导致了林黛玉的悲剧结局,表达了作者对于权力斗争的深刻触动。

三、女性地位的限制红楼梦中女性地位的限制也是悲剧色彩的重要原因。

在封建社会中,男权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地位低下。

红楼梦中的女性们尽管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却都无法迈出自身身份所限制的一步。

她们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幸福和未来。

这种局限和束缚使得她们陷入了无可奈何的悲剧之中。

比如,林黛玉因为身份不同和个性矛盾,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悲剧色彩的社会原因主要有封建社会的特点、权力斗争和女性地位的限制三个方面。

这些原因使得红楼梦中的人物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通过对这些社会原因的揭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价值。

《红楼梦》大观园的色彩寓意

《红楼梦》大观园的色彩寓意

《红楼梦》大观园的色彩寓意《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而其中的大观园更是小说中最为重要的场景之一。

大观园以其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这些色彩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描写,更是体现着小说中对于人生、命运等深刻思考的寓意。

以下是我对《红楼梦》大观园的色彩寓意的一些解读。

红色是《红楼梦》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突出的色彩之一。

大观园中的红色主要体现在宝钗的房间和摆设上。

红色代表着热情、活力和豪华富贵,宝钗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女子,她与红色相得益彰。

红色也象征着波磊的命运,他是富贵之家的儿子,但却在命运的安排下被剥夺了富贵。

红色也暗示着命运的不可预测和无情。

金色也是大观园中重要的色彩之一。

金色代表着财富和权力。

大观园中的金色主要体现在王熙凤的房间和摆设中。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子,她以她的智慧和勇气来争夺权力和财富。

金色也象征着大观园的繁荣和富饶。

金色也代表了人们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以及物质欲望的诱惑。

绿色在大观园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色彩。

绿色代表着生命和希望。

大观园中的绿色主要在贾母的房间和院子里体现。

在这个绿意盎然的环境中,贾母展示了她的慈祥和温和。

绿色也象征着大观园的生机和希望,正如贾母所期望的那样。

绿色也暗示着岁月的流逝和离别。

蓝色也是大观园中的重要色彩之一。

蓝色代表着宁静和冷静。

大观园中的蓝色主要体现在黛玉的房间和摆设中。

黛玉是一个敏感而矛盾的角色,她在大观园中经历了种种的悲剧和挫折。

蓝色也象征着黛玉内心的冷静和宁静,她在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挣扎时,尽管受伤和悲伤,但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

黑色也是大观园中的一种色彩,代表着悲伤、死亡和无可挽回的命运。

在大观园的结局中,黑色成为了主导色彩。

大观园的灯笼被灭,象征着大观园的结束和人生的逝去。

黑色也代表着命运的无情和不可抗拒,跟随大观园的消亡,在小说的结局中,贾府和贾家的命运也随之走向了衰落和破灭。

红楼梦荣华富贵背后的空虚和悲剧

红楼梦荣华富贵背后的空虚和悲剧

红楼梦荣华富贵背后的空虚和悲剧在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荣华富贵的表面下隐藏着深深的空虚和悲剧。

这一主题贯穿全书,通过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转折,深刻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的过程中所带来的心灵创伤和悲剧结局。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荣华富贵背后的空虚和悲剧,并分析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作为主要人物之一,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形象。

贾宝玉是贾府的独子,出身贵族,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然而,他内心深处却常常感到无所依归和空虚。

贾宝玉通过创造了一片“蘅芜苑”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努力寻找一种真正属于他的精神归宿。

而他最终的结局却是命途多舛,一切阴谋和纷争都将他推向了绝境,他的财富和地位并不能让他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与贾宝玉一脉相承的是其他许多人物,他们也在追求荣华富贵的同时经历着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例如,贾府中的众多妾室们,她们虽然生活在富足的环境中,但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她们被当作玩物,没有真正的权力和自主性。

她们的空虚和痛苦来自于她们没有得到真正的爱和尊重,以及无法满足内心的渴望。

同样,曹雪芹通过王熙凤这一形象向读者展示了荣华富贵之下的苦难。

王熙凤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女性,她精通各种技艺,并在贾府中攀附权贵。

然而,她的机智和聪明并不能帮助她摆脱内心的空虚和痛苦。

她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不择手段,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被贾府逐出。

红楼梦荣华富贵背后的空虚和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心问题,它也与历史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在清代封建社会中,家族和权贵的地位至关重要,财富和地位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然而,这种物质追求和世俗价值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相反,追逐荣华富贵的过程中充斥着勾心斗角、争斗和背叛,最终带来的只是痛苦和悲剧。

通过描绘丰富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故事情节,《红楼梦》深刻地刻画了荣华富贵背后的空虚和悲剧。

它不仅是一部揭示了封建社会弊端的作品,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观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观

纯考证式红 学研 究。《 ( 红楼梦) 评论》虽存在无法 回避 的先 天理论缺 陷, 却仍是红 学史上极具启 蒙意义的开先河之作 。
[ 关键词 ]王 国维 ; 《 ( 红楼 梦> 评论》 ; 叔 本华 ; 悲剧
[ 中图分类 号】I 2 0 6 . 5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8 — 5 8 2 3 ( 2 0 1 5 ) 0 6 - 0 0 1 9 - 0 3 [ 收稿 日期]2 0 1 5— 0 2— 2 1
剧下 定义 , 认为“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 、 完整 、 有 一 定 长度 的行 动 的摹 仿 ” _ 2 J , 悲 剧 通 过 经 润 饰 的语 言摹 仿 究超 越 了其他 理 论 家 , 悲 剧 的本 质 是 “ 表 现 两种 对 立 苦痛 , 还 有欲 望无 法满 足 的苦 痛 。直 言生 活 的本 质 就 的普 遍伦 理力 量 的 冲 突及 其 和 解 ” _ 3 J , 悲剧 根 源 于 矛 是“ 欲” , 即苦痛 , 认为人生如钟表般往复于苦痛 和倦 盾 冲突 。黑格 尔 的“ 冲突说 ” 将矛 盾学 说运 用 于 悲剧 , 厌间, 生活、 欲 望 与苦痛 三者 同一 。第 二 章 探讨 《 红楼 具有 强烈 的思辨 色彩 。与 黑格 尔 的辩 证 观 点 相 左 , 同 梦》 之精神 , 提出解脱苦痛之道存于遁人空 门, 一切艺 时代 的思 想 家叔本 华 则从 极其 消 极 的立 场 阐释 悲剧 。 术的 目的在于描写人生苦痛及解脱方法 , 令人暂离桎 叔本 华悲 剧 理论建 立 在主 观 唯心 主义 唯意 志 论 之上 , 梏世 界 , 暂 离生 活 欲望 的彼 此 争 斗 , 获 得 暂 时 的平 和 强调 世界 的本质 是 主体 意 志 , 《 作 为 意 志 和 表 象 的 世 状态 。第 三章 分析 《 红 楼梦 》 的美 学 价值 , 与传 统 乐天

红楼梦爱情与命运的悲剧

红楼梦爱情与命运的悲剧

红楼梦爱情与命运的悲剧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巨著,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顶峰之作。

作为一部描写爱情与命运的小说,红楼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本文从爱情和命运两个主题出发,探讨了红楼梦中的悲剧元素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一部分爱情的悲剧爱情是红楼梦中最突出的主题之一,而其中蕴含的悲剧元素使得故事更加动人。

在故事中,宝玉和黛玉的爱情首当其冲。

宝黛之间的爱情经历了诸多苦难和挫折,最终以黛玉的离世告终。

他们的爱情被家族的利益、社会压力和个性冲突所摧毁,最终成为一段悲剧。

其次,红楼梦中,王熙凤与薛宝钗的婚姻也充满了悲剧因素。

王熙凤原本爱慕宝玉,但出于家族地位和利益的考虑,她嫁给了宝玉的表哥薛蟠。

然而,这段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而是成为她一生的悲剧。

她在婚姻中失去了自由和爱情,最终导致她内心的痛苦和抑郁。

总的来说,红楼梦中的爱情都带有悲剧的烙印。

在封建社会的压力下,爱情被束缚和扭曲,许多人的悲剧都是爱情悲剧。

这种爱情悲剧的演绎,使人们再次反思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残酷。

第二部分命运的悲剧除了爱情的悲剧之外,红楼梦也以命运的悲剧为题材,展现了人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无力。

故事中的人物常常受制于家族的利益、社会的等级和历史的进程,命运的捉弄使得他们无法自拔。

贾府的衰落和宝玉的命运是红楼梦中最典型的命运悲剧。

贾府作为一个曾经显赫的家族,经历了兴盛和衰亡的历程。

封建家族的压力和物质欲望的蔓延使得贾府难以持续繁荣,最终走向了衰败。

而宝玉则是这个命运悲剧中最鲜明的代表。

他身负荣宠和家族期望,却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

最终,宝玉在命运的安排下,失去了芳蕊,最终也走向了自己的悲剧。

此外,红楼梦中的其他命运悲剧也有很多,比如贾母、林黛玉等人的命运均受到他们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以及历史背景的影响,他们都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最终都走向了自己的悲剧。

结论红楼梦以其深刻的刻画和悲剧的氛围成为了经典巨著。

爱情与命运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主题,它们的悲剧性质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且令人深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大纲:
摘要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自问世两百多年以来,无数专家学者在不断地研究及评价。

为什么《红楼梦》能够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呢,是因为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悲剧精神。

每一次读《红楼梦》,都会感受到它那浓浓的悲剧色彩。

要深入理解这部作品,就必须研究作品的悲剧意义。

本文从四大家族的兴衰线索,以及宝玉黛玉的爱情来分析由家庭到社会的悲剧。

通过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来分析其道德文化悲剧。

从宝玉的形象来看人生悲剧的意义。

从而体会到《红楼梦》是一部彻底的悲剧。

关键词:曹雪芹;红楼梦;悲剧意义
前言
作者分析:少年曹雪芹也是大富大贵之家,对奢华腐朽的贵族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

后来家族败落,余生的困苦让他
感受到了世态炎凉,由此认识到封建社会逐渐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了一个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这是作者辛酸人生的总结,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由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义。

一、社会悲剧
从小说题材表层意义来看,《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他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的爱情为中心事件,揭示了由家庭到社会的悲剧。

那么,贾府的衰败和宝黛爱情的毁灭,究竟是怎样的原因?
(一)封建官僚家族政治上的腐败是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通过“护官符”概括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豪华生活和显赫气势,揭示出“四大家族”这个封建贵族集团的黑暗和腐朽。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四大家族”通过姻亲关系紧密地勾结在一起,作者通过门子之口口介绍说,“这四家皆
联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

”他们的权势上通宫廷,下联州县,滲透到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实行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思想统治。

依附于贾府的官僚贾雨村在葫芦僧的“开导”下故意错判案,以期开脱薛蟠的人命官司;为了帮贾赦谋夺石呆子的古扇,逼的人家破人亡。

“护官符”里的“四大家族”的统治,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二)生活的穷奢极欲是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

蓉二奶奶秦可卿生前的卧房奢华到“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而死后的丧仪更是隆重得让人瞠目。

贾珍在给秦氏选棺木时,恣意奢华,一意要寻好板,“几副杉木皆不中意”,最后用了“没人买得起”,“原系忠义亲王老千岁要的”棺木。

出殡的时候排场也很大,清朝八个“国公”除了一个已经去世,另一个是自家,其他六个都来送殡,还有北静王等四个郡王都来路祭,贾家自己也有百多轿子、车辆,“大殡浩浩荡荡,压得银山一般。


贾政的大女儿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

贾府为迎接她,特地修了一座大观园。

元宵节之日,元春乘坐绣凤金銮大轿,前呼后拥来到大观园。

大观园内画栋雕梁,金碧辉煌。

既有竹林掩映的江南风景,也有桑榆成荫的乡间田舍。

这甚至让过惯了宫廷生活的元春都感叹奢华过分。

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天正巧是成立海棠诗社题菊花
诗而大吃螃蟹宴的时候。

据周瑞家的说,螃蟹有“两三大篓”,“七八十斤”,都是团脐肥大的.两三只就是一斤多。

刘姥姥一算,这一顿螃蟹宴,至少也要花掉“二十多两银子呢”。

不由惊呼:“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贾家官俸和爵禄的数额很小,元春的赏赐也有限,贾家经济来源主要指望黑山村这样的庄园的地租。

但贾家的超经济的榨取已经严重破坏了生产力,收入日渐枯竭,可是贾家却不能将就省俭,他们不能不维持贵族应有的体面。

贵族榨干庄户农民的血汗,还是满足不了自己的挥霍浪费。

到了后来,贾家中秋宴席上的米饭都要按人头定量;为了应付贾母八十寿辰,不得不变卖家用器皿。

奢靡必然是和荒淫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

作者借忠奴焦大之口向读者暗示了宁府的淫乱:“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

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红楼梦》中的传奇人物柳湘莲曾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我不做这剩忘八。

”可见贾府的淫乱腐败已经不是府内的秘密了。

(三)通过对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描写,揭示出封建家族自
然枯萎的命运。

作者通过冷子兴之口,一一介绍了贾府的重要人物的情况,是一个总括式的章节。

冷子兴说出,现在的宁荣二府,表面上还荣耀,但实际上,已经好景不再,就像一座大厦,外面的架子还在,但里面差不多被陶空了。

象这样的贵族之家,富而不教,儿孙的“一代不如一代”,是要比因安富尊荣、追求享乐而造成的经济上人不敷出、内囊渐尽更为严重的“一件大事”。

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妙,后继无人,确实是封建制度己经从内部腐朽、不一可救药的重要标志。

贾氏家族的内部矛盾也在加速着自身的衰亡。

为了权力和金钱,这个钟鸣鼎食的诗礼之家内部,展开了公开的和隐蔽的、正面的和迂回的斗争,这种斗争有时竟达到你死我活的程度。

王熙凤正处在家族权力斗争的中心,她风流俊俏、口齿伶俐,凭着娘家显赫的地位和贾母特别的恩宠,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和扩张势力,甚至为了一己之利残害人命。

邢夫人对儿媳王熙凤极为不满,她在“绣春囊”上大做文章,实际上是想打击王熙凤。

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弄得她心力交瘁,终于从权力的宝座上跌落下来。

接替她的是三小姐贾探春,她志向远大,才能出众,面对这样的一个烂摊子,只有推倒了重来。

无奈贾家大势已去,她又是庶出,地位本不坚实,她的兴利除弊的想法也得不到支持。

不论个人的才华如
何出众,都无法摆脱大环境的悲剧。

最后探春清醒地感觉到这个赫赫扬扬的大家庭,再也没有振兴的希望了。

(四)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缩影。

贾宝玉是贾家子孙中唯一有希望可以中兴家业的继承人,在贾府面临着衰败的时候,封建家长们是极其需要完成他和薛宝钗的婚姻。

贾家不仅渴望薛家金钱的支持,而且急需能干的薛宝钗来治理家庭,“金玉良姻”体现着贾薛两家的根本利益。

王熙凤下台,探春理家失败,后继者就只能是薛宝钗。

王夫人请薛宝钗帮助探春理家,已经表现了对薛宝钗的急迫期望。

林黛玉从不规劝贾宝玉读书考取功名,走为官的仕途道路,无论从各个方面来看,贾府都不可能赞成宝黛之间的“木石前盟”。

宝黛之间的爱情尽管有着反封建的叛逆色彩,但由于他们这一爱情的阶级性,更规定了他们爱情的反封建只能达到一定的限度,在封建包办婚姻制度面前失去了斗争的能力。

这种反封建爱情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致命弱点。

最终一段美好的“木石前盟”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
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

二、道德文化悲剧
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曹雪芹对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质疑,并通过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来揭示《红楼梦》的道德文化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