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试析《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现并 且具有 绝 对 优 势 而 实施 着 个 体 的 悲 剧 : 第一是 主体 放 弃情 感和 意志 ,遮 饰 真 实 ,
命运 的或 性 格 的 。悲 剧 的 主体 是 个 体 性 的 , 化悲惨 为诗 意 ,通 过 诗 化 悲 剧 性 质 的方 式 获
悲剧 的性质 是 抗 争性 的 ,悲剧 的 意 义 是 “人” 得某种 心灵 的 安 慰。 梁 祝 “化蝶 ”,焦 仲 卿 刘
感 原型”的普 世化 和悲剧结 局 的诗 意 化,在 悲
简约地讲,西方悲剧都是 由于一种深刻 剧最深 处往 往 会 发 生 奇 迹,亦 即 悲 剧 向着 喜
对立造成的。命运所代表的最高意志或性格 剧或 闹剧 的方向提 升 。我们大 致 甄别 这种 提
所表现的人性本质,都是作为 人的对立面出 升有三个 方 式——
的 是 以主 体 的 努 力 服 从 却 终 于 被 弃 而 造 成 一 切都被认 同了,那些执持道义和 良知的人
的 。 中国式的 悲剧有 一个超 越对 立双 方 之上 反倒成 了傻 子 ,反 倒被 警示 着体 天悟 道 ,揣摩
的绝 对终极 力量 ,这就 是天道 ,就 是 天意 或运 圣意 ,做 得个 和光 同尘 与 世 推 移,这 叫做 “还
换言之这些情感原型既赋予她们人性光辉和存在价值也使她们走向个体悲居0她们是作为天道的普世角色而存在的不仅是意义也包括方情感原型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文化历史实践的外塑和荣格集体无意识意义上的内在遗传所形成的心灵形式和情感价值形态在不断被传承和被复制的社会历史进程中
维普资讯
个 时代坍 塌 下 去 了,所有 的人 都 跟着 坍 塌 下 真情真性 ,但 是 他 从 事 实 上失 去 了这 个 可 爱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摘要《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它既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小说,小说的思想博大精深,同时主题思想也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红楼梦》它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与此同时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既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
关键词:悲剧意识;框架束缚;主导因素;悲剧命运;悲剧美感引言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更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李泽厚先生说过一句话:“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还有万语千言要说……”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入世者的悲哀和出世者的无奈。
由此观之《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作者悲观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先来看看曹雪芹的生平。
曹雪芹的先世本是汉人,但在很久以前,就加入满洲旗籍,成了爱新觉罗氏的皇家“包衣”(奴隶)。
随清人入关后,逐渐晋升为皇家亲信的官吏。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皇帝的保姆。
康熙登基后,曹玺任江宁织造(专做供应皇家的事物),直至病故。
康熙又命其子曹寅(曹雪芹的祖父)任苏州织造,后又继任江宁织造。
曹寅幼时做过康熙的伴读,既是康熙的臣仆,又是朋友,深得康熙的信任。
曹寅极为显赫,康熙六次南巡,曾四次以曹家为行宫,曹家此时发展至鼎盛时期。
《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的开题报告题目:《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它的悲剧意识贯穿整部小说,为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重点分析《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以及其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识;张爱玲;文学创作一、研究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里的一颗明珠”。
它以宏观的叙事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宏大的社会历史画卷,而其中悲剧元素的加入则顺应了时代悲观主义和悲剧精神的倾向。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自由的思想方式著称,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张爱玲在其文学创作中不断受到《红楼梦》的影响,尤其是对悲剧元素的运用和表现方式的借鉴。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以及其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揭示中国古典小说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并且为探讨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价值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1.《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小说,它充满了哀思和悲伤,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数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结局,呈现出生离、死别、人心隔绝等悲剧情节。
2.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中的悲剧形式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大多数也具有悲剧元素,她善于运用小说情节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悲剧情节巧妙地融入到小说中。
例如,在她的小说《色·戒》中,女主角终因自己的阴谋而被处决,整部小说笼罩着沉重的悲情氛围。
3.《红楼梦》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的启示《红楼梦》的独特魅力和是其悲剧元素,能够激发张爱玲的悲剧创作灵感。
小说的悲剧元素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张爱玲,还反过来影响着她自己在文学上的成长与发展。
四、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以及其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造成的影响,有利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内容摘要:悲剧精神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如果我们把《红楼梦》的悲剧艺术结构比作一幅意蕴丰富、深邃的油画作品,那么它则在结构上呈现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以人的情欲悲剧为近景,以婚姻、家族悲剧构成了中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悲剧则是这副图画的远景。
关键词:文化悲剧悲剧精神红楼梦现代性鲁迅先生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尤其体现于《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中。
大致说来,《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堪称体现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的典范之作;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我们认为,文化悲剧精神就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而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悲剧精神只构成了《红楼梦》意蕴的一个层面。
《红楼梦》的悲剧思想从其精神境界上看,既不同于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诗学性悲剧思想,也有别于近代的黑格尔式的、美学性悲剧思想,倒是更多的接近于现代性的、叔本华式的、文化悲剧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国维以叔本华文化悲剧思想为参照来研究《红楼梦》是极具慧眼的。
一、《红楼梦》文化悲剧精神的继承性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红楼梦》无疑是一部荟萃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
在此,我们就对《红楼梦》的文化悲剧精神形成的基本原因做一番分析。
首先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际遇。
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成份,其中熔铸着曹雪芹家族变故及其个人成长经历中的人生体验。
曹家也曾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
这个家族从两方面对曹雪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曹雪芹的家族是书香门第之家。
其祖、父辈曹寅、曹頫等都是“颇嗜风雅”,能士,且有诗作留存于世并为人所称。
论红楼梦的悲剧女性形象

论《红楼梦》悲剧女性人物形象摘要:《红楼梦》中的女性身份不同, 社会对她们的规范也有所不同, 共同的是在父权社会中她们都没有自主权,她们的命运就是服从, 她们的生存以泯灭个体的天性自由为代价。
,阐述了女性悲剧命运分类和至爱困惑的原因。
并揭示人性在追求与挣扎中不能摆脱男权社会及男权意识的压迫而显现出来的悲剧意味。
关键词:悲剧;女性形象;红楼梦悲剧在古希腊语中意为山羊之歌。
在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中,关于悲剧的起源是酒神颂歌对(成员们扮成山羊的模样)领队的即兴表演,并在摒弃了其作为前身的萨图罗斯剧的粗俗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庄重严肃的艺术。
在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学当中,悲剧衍生为一种困兽犹斗的抗争,体现出个体命运的无穷追求与命运的不断“惩罚”之间的矛盾构成的悲剧意识,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
由于历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学界缺乏对悲剧精神的体认。
无论是元明戏曲还是传奇,在塑造一个悲剧人物的悲剧故事时,总是为了照顾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人们情感需求而缀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关汉卿的《窦娥冤》如此,四大南戏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亦如是。
但在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并非缺乏悲剧意识,只是在关照的基点上与其他文学有所不同。
《红楼梦》正是这样一部叙写“幻灭”的悲剧作品。
《红楼梦》正是从繁华成空的家族史;人生失落,无所归依的绝望史;人生如梦,悲惨命运的悲怆史这三层意蕴中体现悲剧精神的。
本文试图以大观园中女性群体为阐述对象,并从其所代表的美的幻灭和至爱困惑中探讨其悲剧精神的体现和意义。
一、悲剧类型大观园各色女性形象中,就其命运而言都是美的幻灭的过程。
因此,他们的人生都是悲剧性的。
但不同的形象所表现的悲剧的类型却是不同的。
(一)富有传统美德型薛宝钗,花袭人,一个是小姐,一个是丫环,一个是正本,一个则是副本。
虽然身份地位不同,但其生存策略、生存手段却是如出一辙。
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美丽”,其形象的确蕴涵着中国民众的审美倾向与道德规范。
《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

《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生活轨迹,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悲剧情节。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
首先,就是林黛玉的悲剧。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美貌动人、心地善良的女孩子。
但是,她生活在一个虚伪、压抑的宅门之中,这种环境渐渐地使得她精神崩溃。
她不断地神思恍惚,看不到自己的美好,带着罪恶感对待自己。
同时,她与宝玉之间的感情也始终无法得到完美的结局。
最终,她因病而逝,成为了一道让人唏嘘不已的悲剧。
其次,是贾母的悲剧。
贾母作为一个宅门中的长者,虽然在家族中地位崇高,但是她最终仍然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她被自己的亲人所背叛,被权力所影响,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力量。
而对于这种悲剧,鲁迅先生曾经深刻地发出过这样一句感慨:“窃叹红楼,下里巴人非呆子也。
”这个世界,不仅有劫难和机遇,还有自己的亲人会陷害自己,比起这个世界上的一般人,这些下里巴人未免太聪明了。
最后,就是宝玉的悲剧。
作为一个家族中的少爷,宝玉本来有着最好的前途和发展空间。
但是,他却被虚浮、世俗的环境所迷惑,并且受到了女性的诱惑而最终陷入了人生的泥潭之中。
而只有当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
尽管他与黛玉之间的感情深厚,但是他们的爱情却并没有得到最终的圆满。
最终,在家族的斗争中,宝玉也不得不被送入宝钗的家族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总之,《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它揭示了宅门中充斥着的虚伪、世俗和权力斗争,以及具有美好品质的人被这种环境所摧毁的残酷命运。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为自己的人生寻找正确的方向,否则我们也有可能会走向悲剧的结局。
感知 红楼梦 整本书的悲剧基调 并做人物命运综述

感知红楼梦整本书的悲剧基调并做人物命运综述悲剧冲突是指人生当中各种思想、利益、意志形成的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导致冲突的双方或多方陷人苦难或毁灭当中。
面对苦难的人生作一些理性的思考,这是悲剧艺术表现的内容。
悲剧性冲突的特点在于相互的否定性。
理论家一般把悲剧的冲突分成四种。
第一种,人与自然外力的冲突,如山崩地裂、海啸风灾,包括汶川大地震。
它表现出以有限对无限、软弱对强大的特点,人类生存和自然灾难就形成了悲剧冲突。
第二种,人的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表现的就是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第三种,个人与生存环境之间构成的冲突。
这个环境主要指的是社会环境。
法国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男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悲剧,就属于个人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冲突。
第四种,悲剧主人公内心的冲突。
这种是黑格尔非常推崇的,也是现代戏剧理论非常赞赏的一种冲突形式。
它是主人公自我内心中分裂的两种精神或性格之间的冲突。
莎士比亚的作品有很多这类的悲剧人物,如麦克白、奥赛罗、哈姆雷特。
《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大悲剧”,王国维如此评价《红楼梦》,《红楼梦》是一个伟大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各种人生的悲剧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悲剧的主人公都是从顺境陷人逆境而毁灭。
《红楼梦》中的悲剧就正是如此。
贾家分为荣国府和宁国府,几代都兴旺、顺利、昌盛,但一下子就“树倒猢孙散”,最后,后辈各自飘零,“落了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构成大悲剧的结局。
这个家族兴盛与衰败的落差之大、其倒台之惨烈,令人不胜唏嘘。
因为它的结局悲惨,《红楼梦》成为一部大悲剧。
首先,从悲剧结局来讲,《红楼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它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惨人生,描写了一个大家族从繁荣走向衰败、走向毁灭的过程。
其次,《红楼梦》描写了一群人的悲剧,这在中国的悲剧文学作品中处于第一位。
《红楼梦》写出了几十个人的悲剧,而且是很惨烈的悲剧。
再次,《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陷人悲剧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外部利益的冲突,又有内心精神的冲突。
《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不仅深刻,也极其广泛。
封建社会里所存在的很多问题,无论是典章制度、道德法律、文化教育、信仰、思想观念以至风俗习惯等等,雪芹都做了广泛的反映和不同程度的审视。
其涉猎之广,堪称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正如王希廉所说:“《红楼梦》可谓包罗万象,囊括无遗,岂别部小说所能望其项背!(《红楼梦总评》)而其中尤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激起读者的同情、感慨和深思。
雪芹在表现这一爱情悲剧时,并没有把悲剧冲突放在肤浅、表面的尖锐状态中,而是真切细腻地描叙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从两小无猜到相知默契的感情历程中同周围环境的对立。
一、《红楼梦》爱情之悲剧性林黛玉初来贾府时,贾府上上下下对于她可能成为贾府儿媳怀着很大兴趣。
善于看风使舵、窥察贾母神色的凤姐就多次打趣林黛玉,第二十五回,亲昵地戏称:“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第六十六回,兴儿对尤氏姊妹介绍贾府人物时,颇自信地说:“贾宝玉的婚事,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林黛玉孤傲性格的发展和叛逆思想的外露,她逐渐失去贾府统治者们的喜爱。
她和贾府的冲突,是以一种表面平静而在深刻的形式进行的,是真正尖锐的。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成为悲剧,不是由于宝钗的出现,也不是简单地由凤姐、王夫人,贾母造成的。
对于这些宝黛爱情悲剧的直接制造者,雪芹并没有把她们写成像传统的戏剧小说里的小丑一样拨乱其间,而是写她们沿着封建社会不可抗拒的社会法则在进行活动。
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造成了悲剧,这是雪芹高出于他的前辈的地方,也是写得更深刻的地方。
(一)不合“礼”的“木石前盟”——注定的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
而且,其思辨容的丰富和深邃,它伸向中国历史,文化、哲思、美感的深处,结晶了几乎全部的精华和缺憾,囊括了几乎全部的欲望和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学习中心:西安奥鹏学习中心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3 年09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杨桢日期:2013 年09 月摘要《红楼梦》是最具影响力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
它的伟大已经被每一位读者肯定,它不仅结构庞大,人物典型生动,语言流利传神,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它以情感悲剧为主线,来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由胜至衰,真实地刻画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
这幅画卷不仅塑造了形态迥异的人物形象,更费尽心力地描绘了其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悲剧的价值在于矛盾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人生、社会理想。
本文试图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形成一条脉络清晰的线索,以期对小说悲剧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冲突人生悲剧目录序言 (1)一、《红楼梦》悲剧精神概述 (1)(一)、悲剧问题的提出 (2)(二)、悲剧冲突的确立 (2)二、《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三个方面 (3)(一)、《红楼梦》的时代悲剧 (3)1、从封建与反封建看社会悲剧 (3)2、从家庭成员看家族悲剧 (3)(二)、《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4)1、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 (4)2、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 (4)(三)、《红楼梦》的人生悲剧 (5)1、晴雯的人生悲剧 (5)2、王熙凤的人生悲剧 (6)3、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7)三、总结 (9)参考文献 (10)序言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因当时社会环境和手抄流传,使仅保存80回,现版本很多,通行本后40回高鹗续(或无名氏),对作者原意篡改极大且对古本进行过修改。
关于红楼梦旨义思想的研究历来众说纷纭,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兴衰过程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
由此可见,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中的爱情的独特性,首先是由其男女主人公的独特性而决定的。
其次具有同以往所有的爱情故事不同的内涵。
宝黛爱情悲剧是必然的。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
然而,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黛刻骨铭心的绵绵爱恋之情,不仅毫不涉及风月,更无郎才女貌的俗套。
即使那复杂细微的感情纠葛,也显示了一种真情至性的境界,在读者心中升出情之美感。
一、《红楼梦》悲剧精神概述《红楼梦》描述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即作者全面深刻的指出了当时社会的根源问题。
一方面,曹雪芹从悲剧主人公思想性格中来揭示那蕴含在深处的真相,从日常生活活动中来揭示多方面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作者铺开了一个有无数有关人物所构成的极其广阔的社会环境,也同时描写了这个步步走向崩溃的贵族统治阶级社会的真实内幕。
(一)、悲剧问题的提出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于其悲剧性的阐释一直是《红楼梦》艺术研究的重点,相关专著论文很多。
脂砚斋便一再涉及《红楼梦》的感伤基调。
其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章节的整体情感蕴于回前或者回后的评语中。
二是以悲感或者慨叹之情渗透于小说行文间。
三是将悲伤的情感借用泪水直接表达出来。
据统计,脂砚斋的评语中出现类似“余为之一哭”的评述近80 处。
总之,脂砚斋的眼泪洒满了整部《红楼梦》,其感伤之情遍布字里行间。
脂砚斋用评点的方式揭示出小说的感伤基调,而未写出成文的资料加以详细阐述。
(二)、悲剧冲突的确立按照叔本华的悲剧学说,认为悲剧有三种: “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红楼梦》反映的正是个人对社会力量的冲突和挣扎,这不仅属于第三种悲剧,还应该称得上是“悲剧中的悲剧”。
作品人物都有各自的行为立场,从各自认为正确的立场出发,坚定的目的性使行为具有合理意义。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力量中间原有的和谐就被否定或者消除掉,他们就转到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从此每一个动作在具体情况下都要实现一种目的和性格,而这种目的和性格在所说的前提下之下,由于各有独立的定型,就片面孤立化了,这就必然激发对方的对立情致,导致不可避免的冲突”。
《红楼梦》的悲剧性就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他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
至此,小说悲剧美学的地位才正式确立。
悲剧的价值在于作品中显示出来的矛盾冲突,以及在冲突中遭受毁灭的“抗争”意识。
在《红楼梦》百年研究成果中,对造成小说悲剧性的主要矛盾冲突始终争论不休,并由此提出大量不同的主题说。
一方面,观点的多样性与不同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潮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对小说矛盾冲突的多样性解释也恰好说明作品自身丰富的艺术内容。
二、《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三个方面(一)、《红楼梦》的时代悲剧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王朝思想钳制造成的精神悲剧的话,那么,曹雪芹通过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1、从封建与反封建看社会悲剧二十世纪上半叶,部分《红楼梦》研究者从社会根源角度分析悲剧性的,但是他们理解的“社会”乃是一个专制与人权对立的社会,他们对于社会制度、家庭组织等往往不是从经济关系的高度去理解。
而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红楼梦》研究是从马克思主义出发,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形成的历史角度来具体分析作品。
这一时期,《红楼梦》研究重点是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去诠释红楼梦的审美意义。
文革初期,毛泽东强调《红楼梦》是政治小说的说法,得到不少学者的拥护。
曹雪芹对封建贵族社会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是对封建没落时期复杂的社会关系、阶级矛盾的深刻剖析。
家族的兴败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揭示了“主子与奴隶、贵族与平民、贵族内部之间、卫道和叛逆之间的矛盾”。
与“社会政治矛盾”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另一种观点,即封建家族衰落史。
这种观点虽然也是“阶级矛盾”的理论框架之下,但相对于将小说完全附庸于政治的荒唐举动,还是有其进步意义的,其实质在于将矛盾冲突的核心直接指向封建家族的内部矛盾。
2、从家庭成员看家族悲剧《红楼梦》是通过各种人物的活动,宫廷贵族的勾结与矛盾,各种男女恋爱以及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生动而又真实地描绘出一幅贵族家庭衰败历史的图卷。
《红楼梦》这一历史悲剧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绝不是单纯地建筑在贾宝玉、林黛玉恋爱失败的基础上,而主要的是建筑在揭露贵族家庭的骄奢淫逸上。
由于种种的腐烂与罪恶,使红楼梦在结构上一反旧有小说的大团圆形式,而创造了极高的悲剧美学价值。
在贾府这个庞大的家族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的自私自利,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都有可能爆发尖锐的利害冲突。
外表的相亲相爱深深腐蚀着这个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大家族,贾家的灭亡是指日可待的!在贾府这个大观园中亲人之间根本没有什么亲情可言,自私自利的残酷魔爪恶狠狠地掐住了人们的咽喉,难以呼吸,为了利益去算计亲人在大观园中是司空见惯的。
一个庞大的家族事业怎经得起这样的铺张浪费!庞大的家族里亲人之间不惜互相残害,人与人之间感情淡薄冷漠,这都是家族人情的失败。
失去了人心的家族,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展眼望去,心生悲叹。
贾府以往的姹紫嫣红、欢歌笑语与衰败后的众芳凋零、人去楼空、花落人亡虽已不复存在,但转眼即逝的时光却向人们展示了历史的进步性与必然性。
(二)、《红楼梦》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著作,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却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
而这悲剧世界中最为让人侧目的莫过于爱情悲剧,尤其是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
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明明都是令人缱绻的美好,却偏偏都在封建洪流的冲击、吞噬下消散,徒留一地遗憾。
1、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凋零无遗是封建势力摧残的结果。
都说得不到长辈祝福的爱情不幸福,而在那样年代,得不到长辈的祝福的爱情时不会有结果的,更别说是在贾府那样的大家族里。
因而宝黛的爱情注定没有结果。
生在大观园那个华贵的牢笼里,是贾宝玉的幸也是他的不幸,幸的是因着贾府的财力势力,他有过一段“富贵闲人”的生活,不幸的是他身上担负的家族担子更重。
而林黛玉进大观园也是福祸相依的事儿。
福是她在大观园遇到了她可以用生命爱的那个人,祸是她为着她的“情有所钟”而付出了的生命。
他们的相遇很美好,美好到以为就此,可以地久天长。
但接下来的路他们走的太苦。
林黛玉为这段爱情流尽了泪,而贾宝玉为着林黛玉又痴又狂,而两人结局却是林黛玉在贾宝玉的洞房花烛夜时油尽灯枯,结束了其短暂的一生。
这一悲剧确实是遭遇封建势力阻挠的结果,但他们两个当事人也需要负一定的责任,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太乖张,容不得一丝丝瑕疵。
贾宝玉太博爱也太迟钝,他对大观园里的每个女子都是用心去疼的,其中当然包括他的“宝姐姐”,却偏偏有时不懂林妹妹的小心思,致使两人经常闹别扭,错失了好多相处的时光。
而林黛玉太尖锐也太敏感,她容不得别人说一点点她不好的话,也不懂得和别人融洽相处,又太爱吃醋,因而生生多出许多愁,伤心又伤身,早早的耗尽的自己的生命。
最终“木石前盟”也只是“前盟”,带不进今生的现实里。
而他俩的爱情之花也因阴阳相隔,未结果便“零落成泥碾作尘”只留一段余香。
2、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薛宝钗作为贾宝玉“金玉良缘”的女主角,在《红楼梦》中也吸引着众多读者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