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悲剧美学
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红楼梦》

《红楼梦》里的中的文艺美学文艺美学,是研究文学艺术这种社会现象的特殊的审美性质和特殊的审美规律的科学。
在西方,美学大都包含在哲学的范围内,专门论述文艺的著作也很多。
如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论家布西洛的《论诗艺》,18世纪德国莱辛的《拉奥孔》,19世纪俄国别林斯基的《文学的幻想》以及普列汉诺夫、卢卡契等人研究文艺问题,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但尚未能建立起独立的文艺美学学科。
只有到了当代,随着文学艺术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对文学艺术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文艺美学才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蚀立的学科。
20世纪西方美学和诗学的发展,导致文艺美学研究的重心不断转移:从对创作心理的重视(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方法)到对作品本体的关注(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方法)再到对作者本体的执着(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
现象学美学,阐降学美学、分析哲学美学也对文艺和美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
它同美学文艺学密切相关,但同时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有着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由此也构成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
这也是它得以独立存在的价值所在。
那为啥要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来赏析《红楼梦》呢?首先是红楼梦的悲剧美。
悲剧的美在于以美好事物的毁灭换来深思或者完成对某种事物的控诉,往往可以给人以启迪,净化心灵,提升认知水平,它让读者掩卷的心理经历由压抑、不满、悲痛到同情、释放、审美快感的曲线轨迹。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悲剧的美是沉痛而伟大的。
中国人喜欢逃避,不习惯做哲学式的悲剧思考,热衷于大团圆式的结局。
而《红楼梦》则“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作者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并在书的第五回便写出众女子的判词,将她们不幸的结局透露给读者,使得整本书中,无论什么场合都笼罩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剧气息。
论《红楼梦》中的美学

2013.05学教育12文学评论论《红楼梦》中的美学五月(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89)[摘要]《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引领后世无数的红楼读者及研究学者所做的异常华美的文学梦,益感家族兴盛、岁月荣光早已不在的曹雪芹,试图将昔日的繁华景象、世间的悲欢离合借用文字的魅力,使其不断的流传不息,以其一生的追思回忆,将过去与现在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并在此过程中将一个充满着华美的世界留给了后人。
《红楼梦》中的美学,在悲剧之美,在人物性格之美,在建筑之美,在言辞之美等,如禅般的意象、绝美的悲剧意识、广富心灵解放历程的意蕴以及包含人物哲学的性格世界,都足以使《红楼梦》从具体的学问升华为理想艺术与优秀艺术完美结合的美学哲学。
[关键词]《红楼梦》;美学;红楼美学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先生所呈现给后世之人是的可以被用以养眼的优美画卷,可以被用以养耳的悠扬乐曲,可以被用以养身的美味食物,以及可以被用以养心的澄澈清明的精神世界,如此林林总总都将一个极具美学的世界展示给后来之人。
而人们也是为了不断的寻求这种更加美好的事物,凭借着自身的灵明心性、道德本性及善良美好进行着更加极有神奇色彩及其实意义的多种创造,而这种创造绝非没有意义的,人类正是在这种永不间断的创造之中,逐渐的建立起了理想及信念等,净土之美就更加的成为了红楼美学之美的所在。
一、《红楼梦》概述人们更多的时候将曹先生的《红楼梦》称之为红楼,这更多的反映着后世之人对该著作的喜爱。
就普通的国人大众而言,无论识字与否,大致从懂事之日起就会熟知《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在大观园里有个整天和女孩子厮混在一起衔玉而生的宝哥哥、有个人缘极好端庄富态的宝姐姐,还有个总是爱哭、常与宝玉闹脾气的林妹妹,这是人们对红楼梦最为基本的认识,《红楼梦》在芸芸众生的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就政治家而言,伟大的领域毛主席曾将《红楼梦》与我国的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相提并论,将其置于国宝级的高度上以使人们为此感到永久的骄傲,还倡议将其作为政治小说及历史小说来深入阅读,在众多的历史学家及政治学家中,喜爱《红楼梦》者并不鲜见。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摘要:综述了前人对《红楼梦》的研究,这篇论文认为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而《红楼梦》这座古代艺术的高峰创造的女性悲剧、家庭悲剧、人的毁灭之悲剧,在今天还有他不朽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将永远闪烁不息的思想和艺术光芒。
道德分析它所创造的女性悲剧、封建婚姻悲剧在妇女得以解放的今天,同样常常上演,那是因为人们总拿婚姻作砝码去追逐金钱、名利、地位。
接着分析它所创造的家庭悲剧的历史、美学哲理意蕴。
再分析家庭悲剧彻底性在后四十回大打折扣及女儿悲剧最深刻之处在于身在悲剧中的人却不能感受自己的悲剧,最后分析人的觉醒才刚开始就见了人的毁灭。
关键词:悲歌、吞噬、才见觉醒、就见毁灭、不朽的价值。
一别林斯基说:“戏剧类的诗是诗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艺术的冠冕。
而悲剧又是戏剧类的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因此,悲剧包括戏剧类的诗的整个本质,容纳了它一切因素。
”可见,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而《红楼梦》以其浑然一体的整体悲剧艺术屹立成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又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可见,只有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女人如果只是花鸟,只是玩物,它们的毁灭顶多能搏得几声叹息,一番惆怅,《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不仅外形是美的,而且内心更美。
请看《红楼梦曲子》黛玉是“世外仙妹寂寞林”;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湘云是“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雾月光风耀玉堂。
”妙玉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艳,却不知太高人愈炉,过洁世同嫌”。
这难道不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女性颂歌的大联唱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啊?全书无处不在的悲与愁,压抑着所有拜读《红楼梦》的人。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内容摘要:悲剧精神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如果我们把《红楼梦》的悲剧艺术结构比作一幅意蕴丰富、深邃的油画作品,那么它则在结构上呈现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以人的情欲悲剧为近景,以婚姻、家族悲剧构成了中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悲剧则是这副图画的远景。
关键词:文化悲剧悲剧精神红楼梦现代性鲁迅先生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尤其体现于《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中。
大致说来,《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堪称体现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的典范之作;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我们认为,文化悲剧精神就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而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悲剧精神只构成了《红楼梦》意蕴的一个层面。
《红楼梦》的悲剧思想从其精神境界上看,既不同于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诗学性悲剧思想,也有别于近代的黑格尔式的、美学性悲剧思想,倒是更多的接近于现代性的、叔本华式的、文化悲剧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国维以叔本华文化悲剧思想为参照来研究《红楼梦》是极具慧眼的。
一、《红楼梦》文化悲剧精神的继承性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红楼梦》无疑是一部荟萃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
在此,我们就对《红楼梦》的文化悲剧精神形成的基本原因做一番分析。
首先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际遇。
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成份,其中熔铸着曹雪芹家族变故及其个人成长经历中的人生体验。
曹家也曾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
这个家族从两方面对曹雪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曹雪芹的家族是书香门第之家。
其祖、父辈曹寅、曹頫等都是“颇嗜风雅”,能士,且有诗作留存于世并为人所称。
从美学角度看《红楼梦》

从美学角度看《红楼梦》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蕴是要通过直接的美感来体会的,很难用逻辑的判断、命题来表达。
意象世界用逻辑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把意象世界转变为一个逻辑的判断,它的意蕴就会改变,甚至完全的丧失。
有人问爱因斯坦觉得巴赫的作品怎么看,爱因斯坦回答说:“热爱它,静静的听它,同时闭上你的嘴巴。
”宋代朱熹也说:诗歌有内在的血脉,要反复地吟诵它,去体会它的血脉,它的意蕴,而少用外来的道理语言分析它。
但并不是对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说了,文学批评,文学研究,文学评论,都是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对作品进行阐释,都力图把作品的意蕴说出来,如果说的好,对读者和作者都有帮助。
金圣叹评《水浒传》、《西厢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人称赞他的评点“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阐释是不可避免的,阐释的好对读者和作者是有帮助。
但是作阐释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说出来的东西,说得再好也只能是作品意蕴的一种近似的概括和描述,这种概括和描述跟作品意蕴本身是两回事;二、有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如《红楼梦》,意蕴极其丰美,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全部的意蕴,因此,对这些作品的阐释就可以无限的继续下去,这就是伟大文学艺术作品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所以,西方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中国有说不完的《红楼梦》,对《红楼梦》的阐释是可以无限继续下去的。
《红楼梦》的意蕴:《红楼梦》的意蕴可以分三个方面:一、《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等,描绘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真实,极为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空前的。
中国以前的小说,有神物传说,如《西游记》;有英雄传奇,如《水浒传》;有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
到了《金瓶梅》,出现了转折,《金瓶梅》通过描写暴发户西门庆的日常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页PPT文档

贾母为宝钗做生日(第22回),请戏子演戏, 贾母深爱其中小旦小丑,请人带进细看,诸般 同情怜惜,赏果赏钱。以下是:
周瑞家的乘便替薛姨妈送宫花给贾府的奶奶小姐,是小 说中次要人物做的最寻常的事了。然而摇曳生姿,逸韵 隽永。送与惜春,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 我明儿也要剃了头跟她作姑子去了呢,要剃了头,可把 花儿戴在那里呢?”--预示惜春做尼姑的命运。送与 凤姐,凤姐的丫头丰儿摇手止步,巧姐的奶妈撇嘴忍笑 摇头,里面是贾琏微有笑声,平儿是拿铜盆叫舀水。脂 砚的批语是“阿凤之为人岂有不着意风月二字之理 哉?……故只用‘柳藏鹦鹉语方知’之法……”凤姐欲念, 略一点染。又顺带出平儿叫彩明转送两枝给东府小蓉奶 奶。凤姐与可卿关系,稍可窥斑。送至黛玉,黛玉是两 句话,第一句问:“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 娘都有的?”第二句是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 挑下也不给我呀!”中国的成语有一箭双雕,西洋的成 语有一石三鸟,此又一事而几用呢?有曲折之过程?有 激烈之冲突?都不是!是自然之理,是自然之趣!
第八回,宝钗生病,宝玉往看,互鉴“宝玉”、金锁, “金玉姻缘”渐起。黛玉随至,言来语去,煞是好看。 薛姨妈招待黛玉宝玉。时正下雪,宝玉却要喝冷酒,薛 姨妈说喝冷酒写字手打颤,宝玉未予理会。宝钗说 “……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 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它,岂不受害?从此还不 改了呢。快不吃冷的了。”宝玉遂即依言。“黛玉磕着 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丫鬟雪雁走来给 黛玉送小手炉儿。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 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答是紫 鹃。黛玉乃道:“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 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即时即景,机锋顿出。句句虚语,处处着实!宝钗的博 洽,是她的主导性格。一段“冷酒”说,如老儒说经, 由不得你孺子宝玉不听。黛玉之酸,暂为抿嘴之笑。雪 雁送炉,黛玉“回击”即起。“那里冷死我”,说与宝 钗听,劝宝玉别喝冷酒,也过了头。“比圣旨还快”, 说与宝玉听,何厚彼薄我!
浅谈《红楼梦》悲剧的美学价值

浅谈《 红楼梦》 悲剧 的 美学价值
杜 启蓉 ( 重 庆工 业职 业技 术 学 院
《 红楼梦》 以当时具有代表性 的贾 、 史、 王、 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纬线 . 以贾宝玉 、 林黛玉、 薛宝钗之间的爱情 和婚姻悲剧为经线 . 揭露 了 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 . 暴露了封建 制度的落后性与腐朽性 . 预示着封建社会没落 与覆灭的必然性 它是一首贵族衰败的挽歌 作为家族小说 . 它切 中了中国文化的基本 精神 . 展示 了中 国人的生存状态 。中国人家的 观念是以血缘为纽带而 自然形成 的. 家族观念 非常浓厚 。对君而言 。 “ 国” 即是 “ 家” ; 对 臣而
化的精髓 和体验不同种族 、 民族所创造的社会 文明 . 这也就是校园文化 的渗透。 ( 二) 组织课外活动凸显校园文化 O中学的校际交流非常多, 比如 , 每年在 9 月份开学之初 会邀请澳大利亚 、 美 国、 英国的 中学生来石家庄 . 和学校的中学生联谊一个星 期 在这一周 的时间里白天两 国的学生一起上 课或参加各种演 出、 表演 、 游戏等 团体活动 。 晚
一
作者简介 : 杜启蓉( 1 9 6 3 一
) , 女, 重庆 , 重庆工业职
业技术学院 , 副教授 , 学士 学位 , 研 究方向: 文 化教 育类。 ( 责编 张景 贤) 学思考m. 贵州大学学报 , 2 O 1 4 ( 1 ) . f 2 1 马林. 学校文化体 系建设的探 索m. 当 代 教育科学. 2 0 1 0 ( 2 4 ) . f 3 1 张东娇. 论 学校文化 管理 中的价值重塑 与流程再造Ⅲ. 教 育科学, 2 0 1 4 ( 2 ) . 『 4 1 董兰. 浸润 国学精 髓构建学校文化啊. 现
同堂的贵族之家。 作者怀着对家族繁华 的留恋 和缅怀 . 怀着真诚的愿望探讨 了家族衰败的原 因极其必然性 . 为家族的衰败吟唱了一 曲无尽 的挽歌。 二、 它是一首婚姻爱情悲剧 的挽歌 《 红楼梦1 ) 可称之为古代 爱情 悲剧的千古 绝 唱。 爱情本是男女 间的 自然关 系, 是一种特 殊 的精神对象和精神情感 .而婚姻是爱情 的 社 会形式 . 是爱情的升华 和归宿 . 是家庭诞生 的依据 但在 当时虚伪 的伦理道德范畴 内 . 爱 情 是不见于社会 的。“ 父母 之命 、媒妁之言 ” “ 门当户对” 是婚姻 的一道界碑 儒道作为 当 时的正统之道 . 规定 了“ 男女授受不亲 ” , 程朱 理学 更是 扼杀 了人 性 . “ 失 节 事大 ,饿 死事 小。” 一座座贞节牌坊 . 就是一部部 中国妇女 的血泪史 在这样 的道德规范之下 .遵循个 性 .追求恋爱 自由的宝黛悲剧则是历史 的必 然 而作为封建社会缩 影的贾府及其卫道 士 们对婚姻的要求 : 一是传宗接代 。 病 如西子 的 黛玉 . 担 当不 起这样 的重任 : 二是 门当户对 。 当时 的婚姻 .实 际上是社会地位和政治利 益 的联姻 . 而寄人篱下 的黛玉 , 已无任何社会 背 景和 利用价值 : 第三。 以“ 三纲五章 ” “ 三从 四 德” 的道德来衡 量 . 男女之间的私相爱悦属 大 逆不道 。 作为追求爱
以 红楼梦 中的悲剧美学为论题的作文

以红楼梦中的悲剧美学为论题的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经典之作,其中的悲剧美学受到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的悲剧美学
摘要:战国秦汉以来,我国的悲剧创作从未消歇,社会现实对悲剧创作的影响比悲剧理论对悲剧创作的影响深远的多。
《红楼梦》以其特有的悲剧内涵和从中表现出的悲剧意蕴打动、征服了读者,奠定其古典小说之巅峰地位。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美学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
”正是因为被毁灭的东西有价值,在一旁观看的我们才会感到震撼与悲痛。
《红楼梦》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文艺关于虚实关系的美学理论和丰富实践成果,把工笔和写意结合起来,既传真写实,又造奇设幻,把极现实的生活内容与极虚幻的隐喻象征套叠起来,形成多层面的小说美学空间,极深刻极耐人寻味地表达了作品多重变奏的悲剧主题。
《红楼梦》是传真写实的。
这一点,不仅可以和《西游》、《封神》的幻想领域的神魔世界,《三国》《水浒》历史时空中的英雄传奇世界划清界限,也可以同一团黑雾笼罩的写丑小说《金瓶梅》区分开来。
《红楼梦》真正走进了生活,而且走进了人的心灵,走进了真善美与假恶丑交织并存的现实,因而能够生动具体而准确地描画人的真面和生活的真相。
《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之家——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的悲剧。
而是,作者曹雪芹提出了一个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也就是美被毁灭的悲剧。
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情”,汤显祖所说的情包含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内容:追求人性的解放。
汤显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有它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去限制它,去扼杀它。
汤显祖的审美理想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
追求有情之天下,追求春天,就成了贯穿汤显祖全部作品的主旋律。
《牡丹亭还魂记》塑造了一个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
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美的思想的影响,曹雪芹的美的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也说本书大致谈“情”。
曹雪芹也追求有情之天下,寻找春天,寻求美的人生。
但现实社会没有春天,曹雪芹就虚构了一个有情之天
下,这就是大观园,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小说一开始写太虚幻境——清静女儿之境。
大观园是一个春天的世界,是一个美的世界,是一个诗的世界,那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处处是对情的赞美,是对少女的人生价值的肯定和赞美,大观园这个有情之天下好像是当时社会的一股清泉,一缕阳光。
小说一开始写贾宝玉游太虚幻境的时候,“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去了家也愿意。
”
对贾宝玉来说,他的家并不是他的精神归宿,而太虚幻境是。
搬进了大观园就实现他的愿望,他心满意足,再没有别的贪求之心了。
大观园是个理想世界,但这个理想世界,这个清静女儿之境,这个有情之天下,是被周围的恶浊世界所包围的,不断地被打击和摧残,很快就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凋零的景象。
林黛玉有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
”这两句诗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的有情人和有情之天下的遭遇和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美也是一种罪恶。
首先是贾宝玉被贾政一顿毒打,差点被打死,接下来大观园的少女一个一个地走向毁灭,金钏投井,晴雯被赶出去,冤屈而死,司棋撞墙,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芳官出家,一直到林黛玉泪尽而死。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个交响曲,音调一层一层推进,最后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人心。
林黛玉诗中“冷月葬花魂”就是这么一个悲剧的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
脂砚斋说:《红楼梦》是让天下人共来哭“情”的,他把《红楼梦》的悲剧性和情连在一起。
《红楼梦》不仅把忧患意识、色空观念、命运意识、感伤情怀与人生理想的消逝,美好爱情的毁灭等千层万叠的悲剧意识纠缠起来,化为一声哀叹,表达了一个诗化的主题。
而且还趁此机会,也写出了一组一组蕴涵深沉、意味深长的主题诗。
诗化的主题不仅用诗化的人物故事来表现,又用诗歌来吟唱,这也是《红楼梦》悲剧美学的重要特征和独特造诣。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尤其是大观园或主或仆的那些女孩子们,大都有自己悲剧命运的主题诗,那就是藏在太虚幻境薄命司的簿子上的判词和十二舞女演唱的《红楼梦十二曲》。
例如《终身误》是宝钗无爱婚烟悲剧的主题诗,《枉凝眉》是宝黛爱情悲剧的主题歌,《恨无常》是元春的主题歌,其后是探春的《分骨肉》,史湘云的《乐中悲》,妙玉的《世难容》,迎春的《喜冤家》,惜春的《虚花悟》,凤姐的《聪明累》,巧姐的《留
余庆》,李纨的《晚韶华》,秦可卿的《好事终》,等等。
有必要比较一下其他古典文学对待女性的态度。
地位最高的也不过是崔莺莺等为爱情而勇敢斗争的形象,其次是被侮辱值得同情的形象,再其次是供玩弄的艺妓,最卑微的就是抢劫,欺骗,拐卖的对象,甚至是淫妇。
从没有一部作品像《红楼梦》一样,真正带着尊敬来描写一群青年女子的个性鲜明,超凡脱俗,思想胸襟的开阔,聪明善良。
而我们则在作者描绘的情节中与她们同呼吸共命运,感她们所感,爱她们所爱,所以才会对她们的悲剧有着荡气回肠的感慨。
如果仅是这样,那我们很容易理解为大观园女子的悲剧只是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上演的闹剧,但实际的情况是,大观园中的女子,无论是身居显位的小姐,还是丫鬟,都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而她们的悲剧各自有不同的内容,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封建道德礼教的悲剧,有封建婢妻制度的悲剧,有赤裸裸的封建暴力凌辱女性...贾府的婢女地位比一般人家的要高很多,都要遭受非人待遇,更何况贫苦无依的平民女子?所以《红楼》反映的是整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贾宝玉从小生活在女孩的真善美的世界中,对外界的丑恶极度反感,这种反感又转过来加深了他对女孩的依赖与尊敬。
正是他对女性有着高度的尊敬,他才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些美丽的女子所受的毁害,鲁迅评价宝玉为:“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日益甚矣。
”宝玉是博爱的,他将她们所有的人的悲欢哀乐荣辱得失都纳入自己的关注之中,怎么不是爱博而心劳?于是我们通过贾宝玉的眼睛,看到了大观园中的女子性格心灵之美,最主要的就是要求什么都美,要千姿百态的美,无限丰富深刻的美,不能容忍任何一点对美的粗暴和亵渎。
但就是这样的美,在我们眼里陨灭了。
但身为统治阶层的贾母,王夫人,贾政等人,却丝毫看不到悲剧,他们认为她们的死都是死有余辜,命中注定,咎由自取。
这强烈的反差贯穿《红楼》的始终,让我们一直感觉到在大观园这个小小的女儿国外,黑暗的势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她们,贾府中形形色色的勾当卑劣污浊,无不揭露着封建社会的黑暗。
但最终,最后一点光明还是被吞噬了。
红楼梦也悄然合上,而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翻滚与哀痛。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2】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13 【3】蒋勋蒋勋说《红楼梦》,上海三联,2012
【4】尼采,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译林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