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合集下载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一、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

(一)写无才补天的顽石—贾宝玉在人世间的传记:经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独特感悟。

全书以贾为轴心,以其独特视角感悟人生:前5回以宝玉来历为中心扼要介绍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两府,《好了歌》、“护官符”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提示着贾经历的三重悲剧,隐伏作家寓意和人物命运。

(二)大部分故事以大观园——以贾为中心的“女儿国”为舞台,展示她们青春生命和美被毁灭的悲剧。

1.爱情婚姻问题: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是全书主线。

(1)贾宝玉力图挣脱家庭强加的名缰利锁,追求无拘无束,不愿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婚姻问题上不考虑家族利益,追求心灵契合的感情。

(2)林黛玉:美丽而才华横溢,孤高自许,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宝玉的爱情中,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丑恶现实,以高傲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为保持自己人格尊严和纯洁爱情付出全部生命。

(3)薛宝钗:①美貌而性格温顺,城府很深;顺从环境,既对上逢迎,又对下安抚;信奉传统道德;规劝宝玉注重“仕途经济”;封建等级观念浓厚。

②封建社会典范人物,同时也是失去自我的悲剧人物:爱情上对宝玉情有所钟,却将这种感情封闭;才学上可与黛玉抗衡,但时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约束自己、规范别人;生活上有爱美天性和审美能力,却压抑自身爱好和情趣。

③被封建文化磨去个性锋芒:对所爱的人与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对不喜爱的人与事也不敢断然决裂;感觉处于不冷不热的中间地带,生命处在不生不死的抑制状态。

④从其个性毁灭过程中,可看到封建社会如何蚕食人的灵魂。

(4)在关系家族兴衰的问题上,封建家长不顾宝黛愿望而扼杀他们的爱情,造成宝黛爱情悲剧,象征知己知心的“木石前盟”被象征富贵结合的“金玉良缘”取代,最终造成宝、钗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世界论文摘要:《红楼梦》是曹雪芹所创作的,是中国文学史小说创作史上一朵耀眼的奇葩,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存在不同的读者对作品都有不同的看法的现象。

《红楼梦》中的悲剧似乎已经成为定论,人们谈到红楼梦,都会不自觉的谈到《红楼梦》的悲剧。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恋爱和婚姻悲剧是《红楼梦》一书中最重要的悲剧。

自古以来人们对宝、黛、钗三人形象问题及其悲剧的原因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本文试图从命运、性格和社会的客观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

宝、黛、钗三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透过这一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无论的像宝、黛一样叛逆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都无法摆脱悲剧的结局,不仅是命运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更是当时的社会悲剧。

关键字:红楼梦悲剧一、命运的悲剧大约人人都不否认,红楼梦是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剧。

但是,红楼梦故事的悲剧是怎样形成的呢?或者说,红楼是怎样的一出悲剧呢?王国维将《红楼梦》定位为“彻头彻尾之悲剧”,在当时中国“红学”界乃至整个文化界无疑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论点和发现,因为《红楼梦》面世一百多年间中国学人虽然予以了充分关注,但全部都陷入了乾嘉以来极为昌盛的考证之窠臼,没有一人是从纯文学或者说哲学角度加以解析,更没有人像王国维这样勇敢地以人生体验来套解其中滋味,并得出其为“悲剧中之悲剧”的结论。

于是,王国维对《红楼梦》这一惊世骇俗的定位,从此便奠定了中国乃至世界“红学”研究的基调,也就是说所有评论都毫不犹豫地将《红楼梦》纳入到悲剧之列。

对于这个问题,王国维似乎给了我们颇为中肯的解释,他说:“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红楼梦》悲剧的社会内容

《红楼梦》悲剧的社会内容

《红楼梦》悲剧的社会内容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有着深厚的社会内容。

《红楼梦》不是孤立地描写爱情婚姻事件,而是在这中心事件的周围配置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

作者是从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矛盾斗争里,从无比地错综着的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充分地描写这个中心事件的。

小说第58回以后,就较少描写爱情了,转而大量地描写环境。

着重表现了四个问题:① 奴隶与主子的对抗性矛盾;② 家族的内部矛盾;③ 家族后继无人的危机;④ 经济上入不敷出的危机。

经济危机是前三个矛盾的重要背景。

在中国小说史上从来没有一部作品像《红楼梦》这样对一个贵族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如此全面、精细而真实的描写,这些描写不仅构成情节的重要背景,而且深深楔入作品人物的意识,影响和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整个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

贾家经济来源主要是地租,官俸和爵禄的数额很小,元春的赏赐也有限,贾家主要指望黑山村这样的庄园的地租。

但贾家的超经济的榨取已经严重破坏了生产力,这些贵族庄园本已凋敝,又加旱涝灾害侵袭,宁国府八九个庄子,一年中便旱涝了两处,黑山村收成较好,但也只有预计的一半。

收入日渐枯竭,可是贾家却不能将就省俭,他们不能不维持贵族应有的体面。

王熙凤主张裁减侍候小姐的丫鬟,王夫人认为如今小姐已没有了往日的排场,再要裁减就太不像样了。

探春模仿赖大家的花园的经营方式,想在大观园的花花草草上挣点银子,薛宝钗便立即提醒她不可见利忘义,失了贵族体统。

这是一幅典型的封建末世贵族地主经济的图景:贵族榨干庄户农民的血汗,还是满足不了自己的挥霍浪费。

到了后来,贾家中秋宴席上的米饭都要按人头定量;为了应付贾母八十寿辰,不得不变卖家用器皿;贾赦还不起暴发户孙绍祖的五千银子,竟将女儿迎春嫁他抵债;王熙凤的药方中须用二两人参,荣国府居然就拿不出来。

经济的恶化,加深和激化了贾家内外各种矛盾,造成缔结“金玉良姻”的客观情势。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2名著导读、经典文化研读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2名著导读、经典文化研读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主标题:《红楼梦》的悲剧世界副标题:以爱情悲剧为主线的《红楼梦》,也是理想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关键词:名著,小说,主题,探究难度:3重要程度:3内容:《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是一部以爱情悲剧为主线,而反映作者理想失落的理想的悲剧,同时也是一部社会的悲剧。

1、爱情的悲剧——“悲金悼玉”。

作者塑造了一个木石前盟,但金玉良缘破坏了木石前盟,而最后金玉良缘也成了一个悲剧。

2、理想的悲剧——“千红同悲”。

《红楼梦》在反映爱情的悲剧的同时,又反映了理想失落的悲剧。

A、作者在小说中描写了一群品貌兼优的女子,有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十二位,又有副册中的十二位,每一个都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

B、作者在小说中对女子的价值给了很高的评价。

他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子的“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负天恩祖德父兄教育之恩,都不要紧,只是闺阁中的女子不能负”C、作者用男性的卑劣来衬托女性的纯洁与伟大。

“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然而他们要么被封建社会毁灭,要么被异化。

D、我们还可以从书名,和一些细节看出,如太虚幻境中幻警仙子给宝玉喝的酒(万艳同悲),饮的茶(千红一窟)。

作者的书斋叫“悼红轩”,小说主要人物,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意思就是“原应叹息”,从这些取名表现了作者对女子的同情与叹息。

他感到人生理想的幻灭,最后林黛玉死去,失去了他生命的支柱,宝玉内心更加痛苦,无法解脱,出家而去。

3、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在反映爱情和理想悲剧的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没落,小说以贾府衰落为主线,同时写了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

从贾府以及四大家族的没落,反映了封建社会家族没落的必然性。

而通过家族的没落,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反映的是对下层人民的剥削,从更深广的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悲剧。

小说以宝黛的悲剧为主线,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描绘了向生活一样复杂的社会现实。

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丑恶和腐败,封建地主的残酷和虚伪。

歌颂了青年男女春节的爱情,一切美好的东西度被毁灭了,而丑恶的却依然存在,这是一个理想的悲剧,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一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一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一个封建社会的悲剧红楼梦:一个封建社会的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关于封建社会的悲剧。

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和人物命运的折射,红楼梦深刻地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的种种不合理和不公,以及这些不合理和不公所带来的痛苦和悲剧。

一、家族压迫与个人命运的无奈在封建社会中,家族观念十分重视,家族的利益常常凌驾于个人命运之上。

红楼梦中,贾、王、薛、史等大家族通过政治联姻和权谋手段操纵着家族成员的婚姻和命运。

个人的幸福和追求往往成为家族和社会利益的牺牲品。

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由于身世和家族势力等原因,被迫嫁给不爱的人,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二、封建礼教与个人情感的磨灭封建社会的礼教崇尚道德规范和传统习俗,但却常常剥夺了人的个性和情感。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尽管贾宝玉对黛玉一往情深,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们无法在一起,最终只能以悲剧告终。

正是封建礼教的约束,使得人们的爱情遭遇了无数的阻碍和考验,使得他们的个人情感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三、等级制度与社会不公的痛苦封建社会以等级制度为基础,强调上下级之间的祖孙、父子关系。

这种等级制度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严重不平等,导致社会不公和个人痛苦。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史湘云等人都是贵为世家子弟,享有高贵的地位。

然而,他们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常常遭受着排挤和歧视,无法得到真正的人情待遇。

这种社会不公使得封建社会成为一个虚伪和残酷的社会,造成了人们心灵上的巨大伤害。

四、女性地位与封建婚姻的困局红楼梦中,女性的地位受到封建婚姻的制约和压迫。

贾母、王夫人等人物虽然地位崇高,但却受制于封建婚姻的框架,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

贾迎春、平儿等女性角色则是在封建婚姻安排下被迫嫁给了不爱的人,使得她们的婚姻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封建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使得她们无法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最终演变成了悲剧的源泉。

总结:封建社会中的红楼梦是一个悲剧,通过对家族压迫、封建礼教、等级制度和婚姻制度等方面的揭示,描绘了封建社会的丑陋和不公,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悲剧。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本文原创版权归上传者所有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众所周知,《红楼梦》就是一个悲剧的故事,那些悲剧的人们生活在悲剧的世界里。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但是,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又是没有价值的呢?我觉得,狭义的有价值就是对人对事有利的,代表着真善美的部分,而广义的有价值还包括无利的,甚至包含假丑恶的部分(这一部分的价值在于警示和告诫)。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红楼梦》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大悲剧。

让一切全部毁灭,这就是《红楼梦》悲剧的精炼概括。

《红楼梦》的悲剧不同于一般的悲剧,一般的悲剧是恶者得逞,善者受伤,而在《红楼梦》中,善者悲,恶者亦悲,顺者悲,逆者亦悲。

书中出现了数百个人物,这些人中,有数主角,像敏感细腻的林黛玉,生性豁达的史湘云,偏僻乖张的贾宝玉,精明强干的王熙凤等,还有诸多的配角。

这些人物中,有善良的,有阴险的,有浑浑噩噩的,有性情开阔的,等等,但却无一例外的,没有得到什么好结局。

其实,结局如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一、四种悲剧类型的论述悲剧的世界是由一个个悲剧的人物构成的,下面,就几种类型的人物的悲剧做一下论述。

1、善者之悲首先,我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善恶并不一定是界限明显的区分,只是用一般的大众看法去区分。

而且,很少有彻彻底底的坏人,也很少有彻彻底底的好人,很有可能恶人也有好的一面,好人也有做错事的时候。

善者之悲是最典型的,也是最能引起的大家同情的,因为按照因果报应的思想,善者是应该有善报的,如若没有得到善报,必会引起人们的无限同情和愤懑。

在《红楼梦》里,善者之悲也是很多的。

平儿是王熙凤的陪房丫头,贾琏之妾。

她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女孩儿,是东方女性传统美德的典范,有金子般的善良平和之心,有宽柔的处事待人之法。

虽是凤姐的心腹,要帮着凤姐料理事务,但她为人很好,心地善良,常背着王熙凤做些好事。

王熙凤死后,王仁和贾环等要把巧姐卖给藩王作使女,是平儿陪伴巧姐逃出大观园。

分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分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分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即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1)社会悲剧《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①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F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贾府是封建特权阶级,是靠剥夺和奴役维持其生存的。

特权维护贾府,也制造罪恶。

依附贾府的官僚贾雨村故意葫芦判案,开脱薛蟠的人命官司;为贾赦谋夺石呆子的古扇,逼得人家破人亡。

连贾府的少妇王熙凤也可以随意操纵官府,制造冤案。

②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

奢侈和荒Y是分不开的,贾府的Y乱无耻已经到了乱L的地步。

③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这个贵族之家即使不发生被抄家的厄运,也难以维持下去了。

(2)道德文化悲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

主奴名分是天经地义的,奴仆只是主子的活器物,不管是“家生的”或买来的,也不管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都只能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在贾府里,不准女孩子有私情,不容许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纯洁爱情,但却将男主子们的Y乱视为正常的现象。

(3)人生悲剧人生悲剧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摘要:《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是我国清代的一部白话小说,主要以贾府的种种变迁为主线,贾府内的各种家常琐事穿插其中。

其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本来是一块女娲没有用于补天的顽石,但他不甘长处“山青埂峰下”的寂寞,空空道人相携来到尘世。

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

关键字:封建社会命运悲剧一、悲剧的社会背景故事发生在清代,一个封建的朝代里。

在人们封建的思想里,一撮超越世俗的人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女子的地位是极其低微的,而在家父中的宝二爷去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这种观念是对传统的一个巨大的颠覆,但是一个人毕竟颠。

但是一个人终究是颠覆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

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贾宝玉避免不了主子与奴婢之间的等级差别;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贾宝玉逃不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贾宝玉逃不掉科举考试的枳楛。

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本生就是一个悲剧中国封建的封建的观念中,一直是以男尊女卑,大多的男性,甚至一些上层的女性,都将女子作为一种附庸,可任凭处置。

在《红楼梦》中,香菱便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

从小被拐子骗走,十二三岁又被卖给薛蟠为妾。

在这里,女孩是一种商品,是可以买卖的。

毕竟书中所写,不能完全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即使书中出现了见宝玉这样视女孩为清水的一位公子,但是社会始终是不会承认这样一个观点的。

书中没有出现救世主似的人物,当然就没有就女孩于水火的英雄,于是所有人都被封建的社会所愚弄。

三、男多女少造成的悲剧《红楼梦》将女性作为书中的人物主体,所谓男多女少,并不是指男女比例不均衡,而是真正尊重女性的人太少了。

书中虽有众多的男性角色,只有宝玉一人将女孩定义为“水作的骨肉”,当然能够女孩打成一片的就只有宝玉了。

这便造成了所谓男多女少的尴尬局面。

宝玉生的面容俊俏,很是讨人喜欢,因此不免有女孩子为其争锋吃醋。

最突便是黛玉与宝钗之间的过节。

黛玉深感寄人篱下的苦楚,宝玉与黛玉从小一同长大,感情深厚。

而且黛玉又是一个心机很重的人,一见到宝玉与宝钗亲近,就倍感不悦。

她从来都是身体虚弱,在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风波里,自然积怨成疾。

四、贾府内各种人物命运的悲哀(一)宝玉的悲哀宝玉本来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它的使命用来补天的,但是女娲并未让其完成她的使命,仿佛是愚弄他似的将他留在了这世界上,而他偏偏又要来尘世体验一番,于是,一个本不属于贾府的人来到了贾府,这必然会引起波澜的。

宝玉的出生也确实奇怪,他衔玉而生,与众不同。

宝玉的出生也暗示了一种文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悲哀。

当一个人失去了他的社会价值的时候,他存在于这个社会上,只会添乱。

整部《红楼梦》便讲的是这样一个多余者的悲哀。

贾府得了这么一个衔玉而生的孩子,在表面上看来是件好事,从哲学的观点来说,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宝玉的本质便是一块顽石,他来贾府是为了寻找一种体验贾府多他的一切关怀都是错爱,贾府并未意识到这个顽石的将会给他们带来的悲剧,直到最后一刻,贾家人还在盼望他的归来,但那时宝玉已经看破世事红尘,他扫兴地离开了。

世事就是这样无常,人们都成了被命运玩弄的对象。

宝玉的一生都是被动的。

他选择不了自己的出生,暂且说他出生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是一件幸运的事吧。

但是他终究是没有自主的权利的。

贾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兴旺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他也应该找一个“德言工貌”俱全的女子作妻子,主持家政,继续家业。

家人对他寄予厚望,故不能给他太多自由。

他不能选择自己的穿戴,他必须按照家长的指使,带上一个玉坠;他还必须应他父亲的要求会见各种各样政界的人物;他没法选择自己的婚姻,他是那么喜欢林妹妹,但是贾家人却并不成人之美,硬是哄骗着让他取了宝钗;在封建的王朝里,他还必须像其他的官宦子弟一样,学习八股文,应付科举考试。

他无法拥有自己的生活,他无法挣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不能阻止大观园的衰败趋势,他无法阻止王夫人将他心爱的丫鬟赶走,他不能阻止家人让姐姐们远嫁他乡,这他没有得到他想要的林妹妹……他能做的就是就忍气吞声,是就尘世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是这些重重因素,最终导致的宝玉的出家。

(二)小姐们的悲哀最可悲的是黛玉。

多么美好的女孩啊,仙女一般纯洁。

但是命运却着实捉弄了她一把。

她幼年丧母,后又丧父,十几岁便成了孤儿,只得寄人篱下。

还好大家还很喜欢这个林妹妹。

宝玉与她青梅竹马,又是表兄妹,两人感情非常深厚,按常理说,这两位是郎才女貌,应该走到一起的。

但他两爱情命运同样是悲剧的。

黛玉与宝玉一样,是不属于这个尘世的,来尘世之中只是为了以泪报恩,忧忧郁郁,哭哭啼啼了却一生,这是全书最让人痛彻心扉的。

黛玉无依无靠,身体单薄,天生体弱。

贾家人知道她活不长久,故意不让宝玉与之一结连理。

黛玉深爱着宝玉,她多么希望宝玉能够取了自己,终其一生于贾府。

但现实却有意要拆散他们。

宝玉糊里糊涂地与宝玉成亲的时候,怨恨与绝望正一步步将黛玉推向死亡的深渊,去成了黛玉离别的哀歌。

婚礼的鼓乐,成了她离别的哀歌。

无论她怎样的不舍无论他们是多么的相爱,他们最终还是被命运玩弄于鼓掌之间。

林妹妹走了,哪个多愁善感的潇湘妃子走了,那个结着仇怨的葬花人走了。

留下了一个呆呆的宝玉,与另一个悲剧的女孩——宝钗,继续游荡在这个混沌的尘世中。

捉弄了所有人。

宝玉最总履行了她对黛玉许下的诺言,遁入了空门,完结了自己无奈的前半生。

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三)宝钗的悲哀宝钗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典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失去了自我的人物。

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

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

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

她被封建社会磨去了应有的个性锋芒,对所爱的人和事物不敢抱有太强烈的追求,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物有不敢断然决裂。

她的生命处于一种抑制状态。

透过这一形象的毁灭,可以看到封建社会是如何消磨人的个性,蚕食人的个性的。

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宝玉被迫娶宝钗为妻。

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

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四)丫鬟们的悲哀虽说宝玉将女孩看做“水一般的纯洁”,但毕竟他在这个家族里是做不了主的,有威望的人,却并不将女孩看的那样重要。

就其中一些丫鬟来说吧,比如金訓,少女长成,必然心理成熟,思想也会开化一些,与宝玉的几句玩笑竟使得王夫人将其定义为一个“淫妇”,一个毒害宝玉的祸根。

被驱逐出门的金訓,受不了这种打击,但是又有谁能替她伸冤呢?一条鲜活的生命,仅仅一些银两就可摆平,可见这种封建等级观念的残酷性。

晴雯很有个性的女孩,是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

她面容姣好,活拨开朗,晴雯与宝玉关系很好,经常和宝玉欢笑,王夫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担心宝玉会被晴雯带坏,于是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

从此她便郁郁而死。

(五)四春元春是中国古代思想比较进步的女性,她看透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之间不择手段地争权夺利的肮脏勾当。

正如她所说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以及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的话,劝爹娘“须要退步抽身早”。

迎春是平凡的封建大家族小姐,婚姻由不得自己做主,因为是弱势群体(女性),像“卖”一样嫁了“中山狼”,而女子婚后几乎没有什么社交,天天对着丈夫或守空房,所以迎春是不幸的。

代表着中国古代女子的大多数不幸婚姻和命运。

探春是精明能干的,但骨子里却仍有封建思想。

她推行“改革”“土地承包”都是相对进步的,结局却只能“远嫁”。

她也是封建女子不自由、不幸的代表。

惜春年幼,懂事时贾家就有明显的败落趋势,所以她比她的三个姐姐看到的更多,更冷。

她不希望等到真正败落的那一天,她不想“同流合污”(“我清清白白一个人,为什么叫你们带累了”)。

但她作为同样的封建社会不自由的女性她没有办法脱离这个家,准确的来说是这个社会,便只能“青灯古佛”过一辈子。

(六)其他姑娘的悲哀史湘云:终究是云散高塘,水涸湘江。

王熙凤:机关算计太聪明,枉送了卿卿性命。

李纨:终生守寡,枉为他人作笑谈。

妙玉:终陷淖泥中。

……总结虽说《红楼梦》一开始就暗示它悲剧的收场,但是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每一个小的悲剧,都是有根据的,是有合理的因素造成的。

每一个人物都有他独特的生命轨迹,或是曲折,或是直接,但轨迹的尽头都不约而同的是一床泪水与声声叹息。

鲁迅曾经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大观园里的悲剧,是爱情、青春和生命之美被毁灭的悲剧。

《红楼梦》之悲,就在于它的表象是那么的欢乐美好,但每一个美丽的瞬间的背后,都是一个潜在的危机,慢慢的,仿佛又是转瞬之间,所有美好的东西一并消失,让人怅然失措,叹不成声,泣不下泪。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百度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