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观

纯考证式红 学研 究。《 ( 红楼梦) 评论》虽存在无法 回避 的先 天理论缺 陷, 却仍是红 学史上极具启 蒙意义的开先河之作 。
[ 关键词 ]王 国维 ; 《 ( 红楼 梦> 评论》 ; 叔 本华 ; 悲剧
[ 中图分类 号】I 2 0 6 . 5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8 — 5 8 2 3 ( 2 0 1 5 ) 0 6 - 0 0 1 9 - 0 3 [ 收稿 日期]2 0 1 5— 0 2— 2 1
剧下 定义 , 认为“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 、 完整 、 有 一 定 长度 的行 动 的摹 仿 ” _ 2 J , 悲 剧 通 过 经 润 饰 的语 言摹 仿 究超 越 了其他 理 论 家 , 悲 剧 的本 质 是 “ 表 现 两种 对 立 苦痛 , 还 有欲 望无 法满 足 的苦 痛 。直 言生 活 的本 质 就 的普 遍伦 理力 量 的 冲 突及 其 和 解 ” _ 3 J , 悲剧 根 源 于 矛 是“ 欲” , 即苦痛 , 认为人生如钟表般往复于苦痛 和倦 盾 冲突 。黑格 尔 的“ 冲突说 ” 将矛 盾学 说运 用 于 悲剧 , 厌间, 生活、 欲 望 与苦痛 三者 同一 。第 二 章 探讨 《 红楼 具有 强烈 的思辨 色彩 。与 黑格 尔 的辩 证 观 点 相 左 , 同 梦》 之精神 , 提出解脱苦痛之道存于遁人空 门, 一切艺 时代 的思 想 家叔本 华 则从 极其 消 极 的立 场 阐释 悲剧 。 术的 目的在于描写人生苦痛及解脱方法 , 令人暂离桎 叔本 华悲 剧 理论建 立 在主 观 唯心 主义 唯意 志 论 之上 , 梏世 界 , 暂 离生 活 欲望 的彼 此 争 斗 , 获 得 暂 时 的平 和 强调 世界 的本质 是 主体 意 志 , 《 作 为 意 志 和 表 象 的 世 状态 。第 三章 分析 《 红 楼梦 》 的美 学 价值 , 与传 统 乐天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2名著导读、经典文化研读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主标题:《红楼梦》的悲剧世界副标题:以爱情悲剧为主线的《红楼梦》,也是理想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关键词:名著,小说,主题,探究难度:3重要程度:3内容:《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是一部以爱情悲剧为主线,而反映作者理想失落的理想的悲剧,同时也是一部社会的悲剧。
1、爱情的悲剧——“悲金悼玉”。
作者塑造了一个木石前盟,但金玉良缘破坏了木石前盟,而最后金玉良缘也成了一个悲剧。
2、理想的悲剧——“千红同悲”。
《红楼梦》在反映爱情的悲剧的同时,又反映了理想失落的悲剧。
A、作者在小说中描写了一群品貌兼优的女子,有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十二位,又有副册中的十二位,每一个都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
B、作者在小说中对女子的价值给了很高的评价。
他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子的“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负天恩祖德父兄教育之恩,都不要紧,只是闺阁中的女子不能负”C、作者用男性的卑劣来衬托女性的纯洁与伟大。
“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然而他们要么被封建社会毁灭,要么被异化。
D、我们还可以从书名,和一些细节看出,如太虚幻境中幻警仙子给宝玉喝的酒(万艳同悲),饮的茶(千红一窟)。
作者的书斋叫“悼红轩”,小说主要人物,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意思就是“原应叹息”,从这些取名表现了作者对女子的同情与叹息。
他感到人生理想的幻灭,最后林黛玉死去,失去了他生命的支柱,宝玉内心更加痛苦,无法解脱,出家而去。
3、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在反映爱情和理想悲剧的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没落,小说以贾府衰落为主线,同时写了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
从贾府以及四大家族的没落,反映了封建社会家族没落的必然性。
而通过家族的没落,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反映的是对下层人民的剥削,从更深广的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悲剧。
小说以宝黛的悲剧为主线,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描绘了向生活一样复杂的社会现实。
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丑恶和腐败,封建地主的残酷和虚伪。
歌颂了青年男女春节的爱情,一切美好的东西度被毁灭了,而丑恶的却依然存在,这是一个理想的悲剧,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

《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生活轨迹,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悲剧情节。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
首先,就是林黛玉的悲剧。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美貌动人、心地善良的女孩子。
但是,她生活在一个虚伪、压抑的宅门之中,这种环境渐渐地使得她精神崩溃。
她不断地神思恍惚,看不到自己的美好,带着罪恶感对待自己。
同时,她与宝玉之间的感情也始终无法得到完美的结局。
最终,她因病而逝,成为了一道让人唏嘘不已的悲剧。
其次,是贾母的悲剧。
贾母作为一个宅门中的长者,虽然在家族中地位崇高,但是她最终仍然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她被自己的亲人所背叛,被权力所影响,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力量。
而对于这种悲剧,鲁迅先生曾经深刻地发出过这样一句感慨:“窃叹红楼,下里巴人非呆子也。
”这个世界,不仅有劫难和机遇,还有自己的亲人会陷害自己,比起这个世界上的一般人,这些下里巴人未免太聪明了。
最后,就是宝玉的悲剧。
作为一个家族中的少爷,宝玉本来有着最好的前途和发展空间。
但是,他却被虚浮、世俗的环境所迷惑,并且受到了女性的诱惑而最终陷入了人生的泥潭之中。
而只有当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
尽管他与黛玉之间的感情深厚,但是他们的爱情却并没有得到最终的圆满。
最终,在家族的斗争中,宝玉也不得不被送入宝钗的家族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总之,《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它揭示了宅门中充斥着的虚伪、世俗和权力斗争,以及具有美好品质的人被这种环境所摧毁的残酷命运。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为自己的人生寻找正确的方向,否则我们也有可能会走向悲剧的结局。
红楼梦最著名的书评

红楼梦最著名的书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该作以贾府和薛府两大家族为背景,描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其间的纷繁情感纠葛,深刻展示了封建社会的悲剧和女性命运的无奈。
以下是对《红楼梦》这部作品的几个著名书评。
一、《红楼梦》--一个遭遇悲剧的王朝《红楼梦》通过展示贾府和薛府两大家族的兴衰命运,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动荡和王朝的衰落。
作品中饱含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深刻意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满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在文笔华美的光影中感受到了历史的脉络和沧桑。
二、《红楼梦》--女性命运的悲歌作为一部以女性为主要题材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对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揭示和批判是其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作品中的黛玉、宝钗等角色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她们或受命于夫,或被家族利益所迫,或被爱情纠缠,最终无一幸免地陷入了不幸的境地。
这种悲剧性的命运安排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三、《红楼梦》--世界文学的瑰宝《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价值足以与世界文学中的经典相媲美。
作品中对人性、家族命运、爱情、权力等主题的深刻探讨、独特的叙事风格、绝妙的情节搭配,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力作。
不论是描写细腻的人物形象,还是独特的生活细节,都显示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四、《红楼梦》--从封建社会到现实生活的启示尽管《红楼梦》背景设定在封建社会,但作品中所揭示的人性弱点和社会弊病在当代依然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与我们当下的社会问题一脉相承,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从而使得《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缩影,更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探索和启示。
总之,《红楼梦》无愧于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卓越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叙事风格闻名于世,影响了世界文学史上的许多重要作品。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本科学期论文题目:论《红楼梦》爱情悲剧成因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1040100023姓名:刘慧2013年6 月20日目录1封面 (1)1.1摘要 (2)1.1.2关键词 (2)1.2论文主体 (3)1.2.1何为“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3)1.2.2“木石前盟”的悲剧成因 (5)1.2.3“金玉良缘”的悲剧收场 (9)1.3参考文献 (11)摘要《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富的著作,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却互相交融的悲剧世界。
而在这个悲剧世界中,最让人侧目的莫过于爱情悲剧,尤其是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
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明明都是令人缱绻的美好,却偏偏都在封建洪流的冲击下消散。
这种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同时它也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
本文从“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两方面角度出发,对造成这种爱情悲剧的成因做一个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木石前盟金玉良缘悲剧性格原因论《红楼梦》爱情悲剧的成因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描绘最多的,同时也是贯穿全书最感人的悲剧。
对于悲剧,恩格斯认为是历史的必然和这种必然不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现代美学则给悲剧这样的定义:悲剧是指主人公由于持积极或进取的态度而与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本文从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对其中的爱情悲剧的成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认识其悲剧形成的必然性。
一、何谓“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红楼梦》的主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
为描写这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悲剧,《红楼梦》为贾宝玉与两位女主角的“姻缘”开篇就设置了伏笔。
《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过金陵十二钗册子之后,警幻仙姑又令十二个舞女为贾宝玉演唱《红楼梦》十二支曲,其中第一支既是《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贾宝玉和《红楼梦》中的悲剧世界

贾宝玉和《红楼梦》中的悲剧世界作者对全书做了匠心独运的安排。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意为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
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
全书以贾宝玉为轴心,以他独特的视角来感悟人生。
前五回,以宝玉的来历为中心扼要地介绍了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两府,《好了歌》、“护官符”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暗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作家的寓意和人物的命运巧妙地隐伏其中。
爱情婚姻问题是她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全书的主线。
贾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兴旺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他也应该找一个“德言工貌”俱全的女子做妻子,主持家政,继续家业。
可是他却力图挣脱家庭强加于他的名缰利锁,希望做个无拘无東、自由自在的“富贵闲人”。
他“最不喜务正”,“不肯念书”,不愿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
这样,他就违背了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生活道路,成了“不肖子孙”。
在婚姻问题上,他既不考虑家族的利益,门当户对;也不按照传统道德的要求,去选择封建淑女。
他追求的是心灵契合的感情。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
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但是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唯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空玉的爱情中。
她并没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环境,也没有迎合家长的需要去劝说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
她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了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她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全部的生命。
林黛玉的悲惨世界

红楼梦之林黛玉悲剧世界林黛玉是《红楼梦》里的女主人公,号称“群芳之首”。
她是贾宝玉的意中人,两人由青梅竹马发展到相知相爱,最终却以悲剧收场,赚取了无数读者的伤心之泪。
对于黛玉,小说中开篇以一则神话交代了黛玉的前世,也就是为什么她总是多愁善感。
在前世中黛玉作为一株小草,而宝玉作为神瑛侍者,绛珠草必得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方能存活下来,也就是说,贾宝玉负有体贴呵护林黛玉的天职,而林黛玉也须臾离不开贾宝玉的关照,他们确实是一对冤家。
最后一悲剧而死的原因。
不仅是因为神话,在现实生活中黛玉的悲剧命运也是诸多原因造成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长辈的态度作为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对她的“心肝”宝玉的配偶的选择,是十分挑剔的。
如宝玉的妾的候选人,贾母就选中了晴雯,并把晴雯给了宝玉当丫头,说:“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别的丫头“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
贾母对宝玉的妾尚且这样用心,对他妻子的要求就更高了,选择自然更加慎重了。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
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
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
所以曾经一度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在意识到黛玉的心事后,明确表示不能将她许配给宝玉,并在薛林两人比较后明显倾向于薛宝钗。
所以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
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
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
二多病的身体如果说从审美的角度看,“怯弱多病”对林黛玉还有帮助的话,那么从幸福的角度讲,就有害无益了。
谁家愿意迎娶一位病病怏怏的媳妇呢?林黛玉在婚姻上未能遂心如愿,这一因素也起了负面的作用。
尤其当贾府让宝玉成亲的目的是冲喜,林黛玉就更不可能胜过健康富态的薛宝钗了。
就像小说开篇描述的那样,黛玉前世是一株小草,作为一个非常溺爱自己孩子的母亲,贾母最终没有选择黛玉,也是造成待遇悲惨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关键字:红楼梦,结局之悲,家族之悲,人物之悲摘要:红楼梦的结局历来备受人们的亲睐,其结局的悲剧也是争论不休的,由于《红楼梦》的章节失传,古本和高鹗续本的一些差异,也是越发的引人进行深入的研究。
《红楼梦》里面写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悲剧色彩浓厚。
写作手法精妙。
让人爱不释手。
《红楼梦》是伟大作家曹雪芹倾注毕生心血浇灌和培育而成的一朵奇葩,它是曹雪芹在自己的家族经历了兴盛衰败后的对人生、社会的一种独到感受、体会和理解。
这也是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的抨击。
二百多年来,人们对这部千古杰作的思想主旨的探讨,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如“爱情说”、“色空说”、“情场忏悔说”、“掩盖说”、“正反说”、“政治历史小说说”、“封建家族衰亡说”、“反封建说”、“青年女子悲剧说”、“双重悲剧说”、“后继无人说”以及“多重主题说”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大家知道,一般比较著名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内涵就越是丰富。
读者的见解也是非常多的,不同的人的见解的差距也很大。
对此,鲁迅先生就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讨论虽然众多,但大多围绕着一个字:悲。
《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悲剧世界,其悲有三:故事结局悲、家族结局悲、人物结局悲。
一,故事结局之悲《红楼梦》从整体看描写的是一个大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囊括了家族的结局和人物的结局。
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因为社会元素由兴到衰,人物因为家族原因有喜道悲的过程。
《红楼梦》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剧,而各个悲剧又构成《红楼梦》整个的大悲剧,因而《红楼梦》整部书都充满悲剧气氛。
从第一回甄家的衰败,就预示了后来贾府的衰败。
这种悲剧气氛在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全书最早出场的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并且,这两个人物本身都是悲剧性的。
比如,第一回在甄士隐家还很富足的时候就笼罩着一层悲剧气氛,书中说士隐“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这从当时“人丁兴旺”的角度来看,甄家已显出后继无人的荒凉景象来了,几偏又遇上一僧一道说了些“疯话”,就更觉不祥。
后来,甄家遭火灾败落,甄士隐落了个出家的结局。
甄家的这个悲剧,全面预示了贾府的悲剧,甄(真)就是贾(假)、贾(假)就是甄(真)。
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一个出家,一个为官,走的是两条人生之路,这是由他们各自的性格决定的,这从他们对待未来的态度上便可见出:一个是感觉“无聊之甚”,欲“消此永昼”;一个则是“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的忧心忡忡。
一道一儒,两种人生态度判然可见。
这两种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待人生的最主要的两种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 以上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尽管如此,他们最后的结局却是一样的― 都没有实现人的价值,都是悲剧性的——这是由社会造成的,不仅仅是个人对人生道路选择的钻果。
书中对贾府的描写也是如此。
纵然在中间几回有时显出贾府的势力和一度兴盛,但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并且自第二回一提到贾府时就给人一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以及“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的悲凉感觉,直至读完全书,也始终不能摆脱那种悲剧意识的缠绕。
可以说,《红楼梦》整部书始终都笼罩在悲剧的氛围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二,家族结局的悲剧前面提到“甄家的这个悲剧,全面预示了贾府的悲剧,甄(真)就是贾(假)、贾(假)就是甄(真)”,一个显赫一时的大家族轰然倒下,确实是悲剧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于这样的悲剧屡见不鲜。
但是曹雪芹笔下的贾家这个大家族的悲剧却有所不同。
《红楼梦》的这种悲剧气氛不仅人现在对于可悲事物的描写具有悲剧感,更重要的是在欢乐中也透着一种悲凉。
这种悲凉是无形的,它不是通过作者直接描写出来的,而是读者通过作者的描写读出来的,并在欢乐的背后渗透出来的。
如第二十九回,贾母等到清虚观去拈香,本来是热热闹闹,说笑不绝,但当贾珍在神前拈了三出戏后,回说“第三本是《南柯梦》”, “贾母听了便不言语”。
再如第二十二回,贾府制灯谜庆元宵,但并没有使人感到元宵佳节的轻松快乐,相反,倒给人一种冷冷清清,“悲之将至”的感觉。
起初,贾家的地位和威望非常高,荣国府和宁国府是何等的气派。
贾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
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
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渐渐的,家父就开始衰败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
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
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元春之死乃是荣国府从荣耀转衰败的一个转折点。
在贾家彻底衰败时,许多人都想改变这一现状,但是一己之力有限,只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少的人受牵连而已。
例如,抄检大观园时,贾惜春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
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庵为尼。
有“玫瑰花”之诨名的贾探春。
她个性刚烈,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
“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
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
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最终印证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悲惨结局。
三,人物结局的悲剧1,金陵十二钗(部分)的悲剧(1)林黛玉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
今世林如海与贾敏的独生女,贾母心爱的外孙女。
少时因其母贾敏患重病身故,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后又因其父林如海思虑过重也因病身亡,黛玉便一直居住在荣国府。
林黛玉是情爱至上主义者,她爱贾宝玉,包含极大的理想性,但这一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
后来黛玉病重终于将最后一滴泪还尽,只剩了一句痛苦的呻吟:“宝玉,你好……!”(高鹗续书的结局)主张红楼梦是反封建爱情小说派别的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军,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2)史湘云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是贾母的侄孙女。
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鼐和史鼎抚养,而两个婶婶对她并不好。
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
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
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
她和宝玉也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在一番充沛流离的生活后与宝玉相遇,并成为夫妻,最后在贫病中死去(此为古本结局,通行本不一)。
(4)贾迎春贾迎春,金陵十二钗之七,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
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
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
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
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
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预示着荣国府已经开始逐步走向衰败。
(5)王熙凤金陵十二钗之九,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
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支撑着贾府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吃穿住行,老死病辞。
可被总称为“五辣”,即香辣,麻辣,酸辣,泼辣,毒辣。
为人处事也十分圆滑周到,很懂得如何让每一个人欢喜,她的心计与城府很深。
对于凤姐,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
然而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6)贾巧金陵十二钗之十,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
因生在七月初七,曾受过王熙凤接济的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
贾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
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也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巧姐带入乡村生活,她才不至于沦落到为奴为婢。
2,木石前缘、金玉良缘的悲剧话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因而绛珠草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
后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世为人,绛珠仙子也便下世为人,但把她一生所有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便是木石前盟。
贾宝玉出生是口中含玉,此玉有女娲补天是多出的一块石头经一僧一道炼化而成。
薛宝钗项上有一金锁,锁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这便是金玉良缘的由来在我看来黛玉、宝钗各有所恨,她们的命运同样值得同情、值得叹息!黛玉和宝玉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段木石前缘,引来今生无尽的泪水与忧伤。
宝玉和黛玉是真心相爱的。
然而由于封建的家长制,两人注定不能够在一起。
忆往昔,共读西厢,旧帕寄情,几多甘苦自知,叹今日,谁无情,生生将一对鸳鸯拆散。
到最后是一厢里锣鼓喧天洞房火烛夜,这厢只留下“宝玉,你好…”。
只能叹是有缘无份,有情人终难成眷属,不知心恨谁啊!宝钗对于宝玉而言只是像一个姐姐一样。
管制者自己,要自己去考取功名。
宝钗是与人人为善却又保持一定距离的一个封建社会的典型大家闺秀形象。
她也是深深爱着宝玉的,但是,宝玉却并不喜欢她。
虽然最后和宝玉结了婚。
但是金玉良缘的背后是青年守寡的命运,其实她始终是宝黛爱情的局外人,从未真正得到过的丈夫,最后的失去也就谈不上失去了吧。
《红楼梦》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是一部笔法卓绝的悲剧小说。
其悲剧世界的一砖一瓦都值得我们吸吸研究。
参考文献:[1].李春强.《红楼梦》三重悲剧世界的审美意象解读.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备科学版).2005年第4期[2]. 赵飞鸣.《红楼梦》三重悲剧世界的审美意象解读.2007年11月[3]陈占彪. 论《红楼梦》的艺术世界构成和悲剧性质.《社会科学评论》 .200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