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合集下载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摘要《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它既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小说,小说的思想博大精深,同时主题思想也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红楼梦》它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与此同时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既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

关键词:悲剧意识;框架束缚;主导因素;悲剧命运;悲剧美感引言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更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李泽厚先生说过一句话:“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还有万语千言要说……”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入世者的悲哀和出世者的无奈。

由此观之《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作者悲观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先来看看曹雪芹的生平。

曹雪芹的先世本是汉人,但在很久以前,就加入满洲旗籍,成了爱新觉罗氏的皇家“包衣”(奴隶)。

随清人入关后,逐渐晋升为皇家亲信的官吏。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皇帝的保姆。

康熙登基后,曹玺任江宁织造(专做供应皇家的事物),直至病故。

康熙又命其子曹寅(曹雪芹的祖父)任苏州织造,后又继任江宁织造。

曹寅幼时做过康熙的伴读,既是康熙的臣仆,又是朋友,深得康熙的信任。

曹寅极为显赫,康熙六次南巡,曾四次以曹家为行宫,曹家此时发展至鼎盛时期。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的解读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的解读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的解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丰富的情节、细腻的描写和精妙的构思,展现出了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

通过对《红楼梦》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悲剧元素和人物的悲剧心理。

首先,悲剧意识在《红楼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小说以贾府的衰落为线索,展现了一个豪门世家的兴衰过程。

贾府原本是一个富甲一方的大家族,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交织,最终走向了毁灭。

作者透过贾府的兴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无奈的悲剧意识。

无论是贾府的兴旺还是衰败,都是命运的安排,人们无法逃离命运的捉弄。

这种悲剧意识贯穿整个小说,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其次,小说中众多人物的悲剧心理也是《红楼梦》的重要元素。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贾宝玉是一个世家子弟,从小就被宠爱成长。

然而,他却深陷于红尘之中,陷入了情感的困惑与痛苦中。

他渴望真爱却无法得到,最终以病死的方式离世,成为整个故事的悲剧英雄。

而林黛玉则是一个才华出众、性格独立的女子,她深情而不被深情,最终因为无法忍受命运的安排而自愿离世。

她的悲剧心理凸显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苦闷。

这些悲剧人物通过他们的遭遇和心理状态,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命运的无奈抗争。

另外,小说中的一些描写和情节也凸显了悲剧意识和悲剧心理。

例如,贾府的草木花果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凋谢,预示着一个盛极而衰的命运。

而贾府的建筑也被赋予了生命力,随着人们的命运变迁而发生变化。

这种对时间和命运的把握,透露出作者对生命无常和人生悲剧的深刻思考。

总之,《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贯穿整个作品,通过对命运、人性和封建社会的揭示,让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境遇。

虽然小说中存在悲剧的元素,但它也展示了人类的坚韧与勇敢,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使得《红楼梦》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情感共鸣的文学巨著。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内容摘要:悲剧精神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如果我们把《红楼梦》的悲剧艺术结构比作一幅意蕴丰富、深邃的油画作品,那么它则在结构上呈现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以人的情欲悲剧为近景,以婚姻、家族悲剧构成了中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悲剧则是这副图画的远景。

关键词:文化悲剧悲剧精神红楼梦现代性鲁迅先生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尤其体现于《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中。

大致说来,《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堪称体现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的典范之作;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我们认为,文化悲剧精神就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而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悲剧精神只构成了《红楼梦》意蕴的一个层面。

《红楼梦》的悲剧思想从其精神境界上看,既不同于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诗学性悲剧思想,也有别于近代的黑格尔式的、美学性悲剧思想,倒是更多的接近于现代性的、叔本华式的、文化悲剧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国维以叔本华文化悲剧思想为参照来研究《红楼梦》是极具慧眼的。

一、《红楼梦》文化悲剧精神的继承性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红楼梦》无疑是一部荟萃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

在此,我们就对《红楼梦》的文化悲剧精神形成的基本原因做一番分析。

首先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际遇。

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成份,其中熔铸着曹雪芹家族变故及其个人成长经历中的人生体验。

曹家也曾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

这个家族从两方面对曹雪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曹雪芹的家族是书香门第之家。

其祖、父辈曹寅、曹頫等都是“颇嗜风雅”,能士,且有诗作留存于世并为人所称。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以网状结构构思故事情节,以其独特的笔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和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其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宝黛爱情毁灭——社会悲剧;众多人物命运——人生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正文: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打开《红楼梦》,每每眼前浮现宝黛二人荡气回肠的挚情苦恋,耳边响起宁荣二府巨厦崩彻的苍凉悲歌。

红楼一梦,不论是红绡帐里的多情公子,还是黄土垄中的薄命女儿,都在为无奈的世事悄然落泪,也正是他们在演绎着一场悲怆、惨淡的社会悲剧。

1、《红楼梦》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小说中的贾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缩影.是即将没落的清王朝的真实写照。

这个家族中折射的尔虞我诈的争斗、骄奢淫逸的生活画面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虚伪和腐朽,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点出了它必然崩溃和灭亡的历史趋势。

正是这封建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宗教礼法、婚姻制度、思想观念注定了社会的悲剧结局,注定了整个时代悲剧,注定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的悲剧,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也注定了封建四大家族的没落悲剧。

2、《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2.1、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背景和舞台,在描绘这一封建家族生活画面时,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原因之一。

荣宁二府所谓是“诗礼簪缨之族”,骨子里却龌龊之极。

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问题一:红楼梦的悲剧意义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家对悲剧的论述,总是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

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一部《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其悲剧性具有三重意义。

即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兴衰过程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

下面具体谈谈悲剧的三重意义。

一、时代悲剧: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王朝思想钳制造成的精神悲剧的话,那么,曹雪芹通过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纵观《红楼梦》全书,我们可以得出几点认识――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 ... ,道德沦丧,荒淫在这个贵族世家被视为平常之事。

贾珍的公媳 ... ,贾琏的“ ... ”,贾赦对鸳鸯的企图,甚至连王煦凤与侄辈贾蓉也有染,等等这些,正应证了老仆人焦大的那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的话。

另一方面,由荒淫所引起的人事 ... 、甚至恶毒的残 ... ,更是不断地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虽然也有不少清白的女儿家门努力地在这罪恶的泥潭里挣扎反抗,但最终也都与这腐朽的家族同归于尽,几乎没能有一个落得好下场的。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二。

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美味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之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

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了。

“一代不如一代”,更是这个贵族之家的致命伤。

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

《红楼梦》悲剧精神论文新境界论文

《红楼梦》悲剧精神论文新境界论文

《红楼梦》悲剧精神论文新境界论文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作,其博大精深的悲剧精神在当代的文化、思想、政治等层面仍然具有很高的造诣。

我们的红学家们在研究的道路上,应当开发其新境界,深入探寻其中的现代意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取更多的借鉴价值。

一、浅谈红楼梦中的悲剧精神《红楼梦》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宝库,其中蕴含的意义相当丰富。

曹雪芹先生以一个封建大家族以及其中命途多舛的多个人物的悲剧描绘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展现了一个相互融合的多层次的悲剧世界。

叔本华在其悲剧学中把悲剧分为了三种:第一种是由异乎寻常的极恶之人造就的悲剧,第二种是起源于盲目的命运而引发的悲剧,第三种是由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和关系造成的悲剧。

《红楼梦》中便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第三种悲剧,人物身份的贵贱、各自为营的立场、纷繁错杂的人物关系,身不由己、求而不得,从一开始便注定了这是一部悲剧小说。

纵读《红楼梦》,笔者认为其中的悲剧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人物的悲剧《红楼梦》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巨著,其中单是有姓名的人物已有四百余人。

而曹雪芹先生笔下重点刻画的人物,如体弱又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叛逆多情的贾宝玉、精明圆滑的王熙凤、性格各异的金陵十二钗等等,无一不以悲剧收场。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

所处的时代、现实与思想的激烈冲突与矛盾,让这些在小说里真实生活的人物各自毁灭,成为了封建社会下悲剧的牺牲品。

(二)爱情的悲剧小说中最为吸引人的爱情故事,便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

一个是“木石前盟”,却因各自的性格问题以及截然不同的出身而不被家人看好,一者出家断尽尘缘,一者在他人洞房花烛之夜终于香消玉残无人怜。

一个是“金玉良缘”,虽然备受祝福却还是归于陌路。

在角色人生毁灭的同时,受到封建礼教摧残的爱情也随之毁灭。

(三)社会的悲剧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家族的繁荣兴衰都是其所处时代的缩影。

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更是封建主义思想统治下的产物。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理解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理解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理解《红楼梦》作为一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名著,自问世以来便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作品本身迸发出的巨大的历史穿透力更使其成为一个永恒性的文学典范。

《红楼梦》的创作可谓多层次整合的结构,而悲剧性主题显然居于中心地位。

作为一部旷世悲剧,《红楼梦》颠覆了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的结尾形式,而以人物悲剧性的命运作结,从而使全书都笼罩着厚重的悲剧气息。

也正因此,《红楼梦》被王国维视为“悲剧中之悲剧”。

一中国传统悲剧的审美追求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认为:“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代名词……仅仅元代(即不到100年时间)就有500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上悲剧。

”在他看来,中国人不能理解悲剧的精神,因为中国人一向乐天知命,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不愿过多地去探究命运。

但是与此相反,王国维也曾断言:《窦娥冤》、《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

甚至还有人编出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恩格斯说,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西方悲剧的主体特征是刚性的,最重要的审美形态是崇高。

在康德看来,崇高不只是在力与量两方面被绝对地表现出来,而且“美好像是被认为是一个不确定的悟性概念,崇高却是一个理性的概念表现……而且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并且不断地被反复拒绝着”,也正因为这样,西方传统悲剧的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震撼:《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美狄亚》的主人公的命运无一例外地以毁灭告终,体现了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

中国悲剧的主体特征是柔,其表现形式多以大团圆为悲剧的结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识悲剧框架悲剧冲突悲剧美感
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李泽厚先生说过一句话:“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还有万语千言要说……”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入世者的悲哀和出世者的无奈。

由此观之《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

它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作者悲剧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作者对悲剧人生有着痛切地感受和透彻的了悟,从而凝结出令人心酸的人生箴言,这便是第一回的“好了歌”。

人的一生主要围绕金钱,功名,妻室,儿女拼搏奋斗的。

但人们为此拼搏一生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1)”不过绝大部分人却是蒙昧的,麻木不仁的,他们上演着悲剧又不明就里,所以作者之将这种悲剧人生观赋予两个人,那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他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她的诗词,无疑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而贾宝玉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可谓贾府之中第一安富尊贵的人。

岂料他“富贵不知乐业,无故寻愁觅恨”(2),内心充满着不尽的烦恼,忧愤,焦虑与无奈。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观念不融于当时社会,他除林黛玉这个同盟者外再无其他外援,因而毁灭已是看得到的结局。

从人生观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扩而广之,深化出悲剧的世界观。

书中第二十二回有这样一句话“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方是干净(3)”前面几句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便进入了佛性的自由王国,最后两句说,追求佛理的天国这一过程也是空的,
一切皆空方是大彻大悟。

最后贾宝玉遁入空门便是这种悲剧世界观最好的诠释。

或者现实中作者看到社会上的丑恶太多了吧。

他被这一切包围压迫着,美好的东西被摧残,被毁灭致使他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因而产生了虚无厌世的悲剧思想,也是因为有了这种悲剧的世界观,才创作出这样一部真正的悲剧。

二,规模宏大的悲剧框架。

《红楼梦》这部作品仿佛一座摩天大楼,高大严谨,丝丝入扣。

作者用前五回的序幕奠定了整部书的悲剧基调,营造了全书的悲剧氛围,它预示了这样一个轨迹家庭——社会——人,世上所有的一切都将走上毁灭和消亡。

第六回起,作者便层层展开,步步推进,让悲剧的种子,萌发,生长,看似一幅繁华景象,实质危机四伏“山雨欲来风满楼(4)”。

第十六至三十九回,悲剧事件频频发生已露出那下世的光景。

直至八十回之后总爆发,在没有歌舞升平,只有险象环生,树倒猢狲散,达到了悲剧的顶峰。

正像书中所说“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还了命,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5)”
在这恢宏的悲剧框架中更隐藏着众多人物的悲剧命运。

首先是主人公贾宝玉,他的悲剧是第一位的。

多少年来人们对此分析得最多,也最深入,成果也最大,可以说,贾宝玉的悲剧蕴含了品质最高的思想矿脏,可谓千个悲剧第一人。

其次便是作者饱含深情,浓墨重彩表现的金陵十二钗,他们性格鲜明,个性各异却无一例外的归入“薄命司”,“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具有叛逆思想的林黛玉无需多说,纵使堪称封建妇德楷模的薛宝钗也难得善终。

已走向封建社会至尊至贵的贾元春何尝有一日欢悦,炙手可热的管家王熙凤到头来却是“哭向金陵事更哀”,即使“无暇白玉”的妙玉依旧“风尘肮脏违心愿(6)”。

总之在《红楼梦》中,绝大部分有名有姓的人物,几乎全部的主要人物,莫不走向一个共同的方向——毁灭和死亡,他们的生命之曲无论是怎样的音符,无疑不是悲哀的旋律。

三,包罗万象的悲剧冲突。

主人公贾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腐朽思想的冲突无疑是一条主线,他藐视皇权,否定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倡导自由平等,是一位民主主义思想的先驱。

他对自己的思想深信不疑,面对强大的压力,必然失败的命运毫不妥协,坚持自己的阵地,勇敢的对抗着冰时刻准备为之献身。

然而在当时的年代,面对根深蒂固
的封建思想,他的抗争无异于以卵击石,悲剧的结局是注定的。

除贾宝玉外,还有很多社会中下层的人,他们善良友爱,渴望自由与爱情,但由于家庭及种种社会因素被侮辱,被践踏,被伤害,甚至被逼上绝路。

如水月庵的智能儿,她勇敢的与秦钟相爱,甚至私逃进城来找秦钟,最后却被无情的逐出。

封建旧势力的代表们的日子也不想我们想象中的好过。

“薛宝钗具有艳冠群芳的容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知识,也有一流的艺术才能和封建思想道德(7)”。

然而越是如此,他的人生路途越显得可悲之至。

他得到了贾宝玉的婚姻,直落得独受空房,他以温柔贤惠博得了众人的好感,却成为协助顽固势力扼杀新思想的帮凶。

她天生丽质最后以凄苦为伴,让人深感惋惜。

在这种封建守旧的社会中,她以一位适时的人,生活在社会阶级的冲突,大家思想性格的矛盾中落的悲剧下场。

四,出神入化的悲剧美感。

曹雪芹先生不仅写出了悲剧之悲,更写出了悲剧之美。

林黛玉是书中重要悲剧人物之一,而她便是被愚昧的结合体。

且看她的容貌“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8)”她多愁,多病,多泪。

“黛玉葬花”令多少人寝食难安,如痴如醉。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梦成真自不知(9)”委婉动人,荡气回肠的词章,不仅淋漓酣畅的抒发出她无限哀伤的情怀,更是她一生不幸的写照,其景其情,可谓将悲与美推到了极致。

晴雯是《红楼梦》中有始有终的重要人物,她的一生也是悲与美结合的典型范例。

抄检大观园前王夫人听信谗言召见晴雯时“病西施”的形态和她从容应对以及遭受侮辱后的悲愤情状;临终前宝玉探望她时她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咬下送与宝玉的情景,令人同情,令人喝彩,令人愤慨。

那动人的画面,永远定格在人们心灵深处,永远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这样的情节在《红楼梦》中不胜枚举,正是这种美,成为《红楼梦》的最大亮点,是《红楼梦》成功的秘诀。

《红楼梦》是一部万代传承而不朽的文学作品,其中每一个角色的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综观古今中外,象《红楼梦》这样把悲剧的氛围营造的如此之浓厚者,也是非常少见的。

正如王国维所说:“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


参考文献
(1)《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灵通,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2)《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3)《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4)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6)《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7)邹玉义《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
(8)《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9)明义《题红楼梦》文章引用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