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红楼梦》的意蕴

合集下载

叶朗红楼梦论证思路

叶朗红楼梦论证思路

叶朗红楼梦论证思路叶朗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红楼梦》,当时他感到《红楼梦》有一些重要内容被很多人忽略了,或者误解了,就写了一篇文章《〈红楼梦〉的意蕴》,并论证的思路。

一是《红楼梦》的形而上的意蕴,即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

过去(以及现在)很多人讲《红楼梦》,都认为曹雪芹的世界观(体现在贾宝玉身上)是讲佛教的色空观念,一切归于空虚,一切归于幻灭,人生没有意义,因此最后归于“出世”,“遁入空门”。

这个看法可能不符合《红楼梦》的实际情况。

曹雪芹的世界观(体现在《红楼梦》书中)是把“有情之天下”作为人生的本源性存在,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之所在。

“有情之天下”不在彼岸,而在此岸。

“有情之天下”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真实的存在,“有情之天下”就存在于实在的、生动的、鲜活的生活世界之中。

曹雪芹用“情”照亮了“空”,因此人生是有意义的。

一部《红楼梦》给予读者的“悟”就在于此。

二是《红楼梦》的悲剧性,即“有情之天下”的毁灭。

大家都承认《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

但是《红楼梦》的悲剧性是什么,学者(红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之家(贾府或四大家族)的衰亡(由盛到衰),而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

简单一点也可以说《红楼梦》是美的毁灭的悲剧。

用林黛玉的一句诗来概括,就是“冷月葬花魂”。

三是一个比较冷门却有趣的问题,即金圣叹对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影响。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小说批评家,很有名。

大家都知道金圣叹写过《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

现在有材料证明,金圣叹对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产生了影响。

这种影响的中介人物是叶小鸾。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红楼梦中的意象与隐喻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红楼梦中的意象与隐喻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红楼梦中的意象与隐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世俗的贵族家庭的起伏沉浮、人情世故和人性的复杂。

本文将针对红楼梦中的意象和隐喻进行赏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部文学名篇。

一、太虚幻境与红楼梦红楼梦以太虚幻境为背景,将人物情节和事件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太虚幻境象征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它由近一百个具象和抽象的意象构成,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尘世间虚妄、草木春秋、百年禅意、四季交替等世事变幻的感慨和思考。

二、贾宝玉与浮生若梦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被认为是曹雪芹自身的形象投射。

贾宝玉是一个飘忽不定、纠结矛盾的人物,他身上体现了人性中的种种矛盾和迷茫。

他的姓氏“贾”寓意着人世浮华,“宝玉”则暗示了人生如梦。

贾宝玉的形象隐喻了人们对真实生活和理想境界之间的追求和探索,他的经历和感悟也成为了追寻真实与虚妄边界的一面镜子。

三、林黛玉与牡丹花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她的形象和行为暗合了牡丹花的特点。

牡丹花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被视为富丽堂皇、高贵华美的象征。

林黛玉就像一朵娇艳欲滴的牡丹花,她美丽动人同时也充满了忧伤和悲凉。

林黛玉的命运悲剧性地呼应了牡丹花的花开花谢,她的悲剧表明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脆弱。

四、贾母与荷花红楼梦中的贾母形象与荷花意象相关联。

荷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尚、纯洁、明净和坚强。

贾母作为贾府的家长,正是通过她那种纯真善良、宽厚待人的个性,以及她在红楼梦中对孙辈的疼爱和关怀,使得家族能够在荣华富贵和沉浮变迁中保持着道义的真实和坚守。

五、薛宝钗与蓮花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另一位女主角,她的形象与蓮花意象相呼应。

蓮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作纯洁、雅致、高雅和完美。

薛宝钗的性格正是她象征意义的体现,她聪明机智,清高尊贵,同时也冷漠无情。

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她对待家族忠诚的态度,揭示了人性矛盾和情感层面的复杂性。

98分美学原理考试答案

98分美学原理考试答案

美育是指什么的教育?美学原理选择题情感的教育美学原理选择题美育是什么性质的教育?感性的教育美学原理选择题《诗论》是谁的著作?朱光潜人生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的美育?美学原理选择题五个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美学原理选择题德育是什么性质的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美学原理选择题在西方,谁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育”?席勒美学原理选择题谁提出的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

尼采《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谁?美学原理选择题索福克勒斯美学原理选择题以李白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是哪种审美形态?飘逸以杜甫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哪种审美形态?美学原理选择题沉郁美学原理选择题“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谁说的?孔子美学原理选择题“软实力”是谁提出的?约瑟夫·奈知识产权产业产于哪个国家?美学原理选择题英国美学原理选择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出自哪部作品?滕王阁序美学原理选择题在绘画中,“数年不点睛”的作者是谁?顾恺之美学原理选择题“布利洛盒子”属于什么艺术?波普艺术“京城第一玩家”是谁?美学原理选择题王世襄美学原理选择题“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指的是哪种美?民俗风情之美20世纪欧洲雕塑三座高峰代表性人物是谁?美学原理选择题菲狄亚斯米开朗琪罗罗丹美学原理选择题“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来源于哪部作品?《美学散步》宗白华美学原理选择题自然美就是“胸中之竹”是谁说的?朱光潜美学原理选择题20世纪50年代对自然美的性质主要的看法?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美学原理选择题“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持手杖的姿势便可以知晓。

”是谁说的?巴尔扎克美学原理选择题“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审美活动三个因素:种族、环境、时代”是谁提出的?泰纳美学原理选择题“天异色”,“地异气”,“民异情”是谁提出的?龚自珍美学原理选择题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它和生理快感是不同的是谁说的?格兰亚伦杜夫海纳美学原理选择题美味与美感无差别是谁说的?马斯洛格兰阿伦马歇尔美学原理选择题“一触即觉不假思索”是谁说的?王夫之美学原理选择题王夫之:“因明学”中现量的分类?A.现成B.现在C.显现真实美学原理选择题老子“观道”“涤除玄鉴”指的是?空明的心境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第三单元 B卷 能力提升 单元测试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B卷 能力提升 单元测试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B卷能力提升—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单元达标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

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对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

美学原理课后满分作业及答案

美学原理课后满分作业及答案

2016美学原理课后满分作业及答案(总3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的哲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鲍姆嘉通D、毕达哥拉斯我的答案:B得分:?分2【单选题】以下著作中不属于朱光潜的是()。

A、《美学散步》B、《文艺心理学》C、《西方美学史》D、《谈美》我的答案:A得分:分3【单选题】王国维的作品不包括()。

A、《宋元戏曲考》B、《人间词话》C、《谈美》D、《红楼梦评论》我的答案:C得分:分4【单选题】“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A、王国维B、梁启超C、鲁迅D、蔡元培我的答案:D得分:分5【单选题】集中反映朱光潜先生致力于中西美学融合的是()。

A、《诗论》B、《西方美学史》C、《美学散步》D、《判断力批判》我的答案:A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对美学的误解不包括()。

A、美学不是一门交叉学科B、美学等同于美术C、美学等同于审美意识D、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我的答案:D得分:分2【单选题】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审美的层面是艺术本体的层面B、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C、审美活动等同于艺术活动D、审美活动是美学的研究对象我的答案:C得分:分3【单选题】下列关于审美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A、是人类可有可无的精神文化活动B、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生存活动C、是人性的一项基本价值需求D、是美学研究的意义所在我的答案:C得分:分4【单选题】以下不属于美学的学科性质的是()。

A、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B、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C、美学是一门心理学学科D、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我的答案:C得分:分5【判断题】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都是无所不在的。

()我的答案:√得分:分为什么与如何学习美学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人类最高的幸福就在于纯理论”出自于()。

2023届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Ⅱ模拟训练新题型+专题练习

2023届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Ⅱ模拟训练新题型+专题练习

2023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Ⅱ模拟训练新题型专题练习0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

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①。

“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

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

相对于骨科,②,且是“重灾区”。

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

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

“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

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

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

③,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

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O个字。

(6分)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分)22.最后一段加点的“下”字为什么要加引号?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20.(6分)①却是各种“手机病”②眼科最令人担忧③手机是把“双刃剑”21.(3分)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严重的会使患者得眼底黄斑病。

22.(4分)借用“上网”造出“下网”一词;提醒读者注意,将离开互联网的行为重点突出,并说得形象可感。

02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炎炎夏日,我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考虑服装搭配。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夏天穿浅色系衣服比穿深色系衣服更凉爽。

高中语文教案:解读古代经典小说《红楼梦》

高中语文教案:解读古代经典小说《红楼梦》

高中语文教案:解读古代经典小说《红楼梦》一、引言《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经典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本教案旨在解读《红楼梦》的内涵、语言特点和美学价值,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二、《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主线,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展现了封建社会上层家族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复杂多变。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三、解读《红楼梦》的内涵1. 封建社会上层家族的世态炎凉《红楼梦》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展现了封建社会上层家族的生活和命运。

小说中描绘了贾府的繁华和堕落,表达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家族的批判。

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挣扎,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堕落和无奈。

2. 人性的复杂多变《红楼梦》塑造了许多丰满而富有内涵的人物形象,他们个性各异,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小说中刻画了人物的欲望、情感、道德观念,深刻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多变。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的喜怒哀乐,真实地揭示了人性的丰富性和矛盾性。

四、《红楼梦》的语言特点1. 语言华丽、富于艺术性《红楼梦》的语言极其华丽,富于艺术性。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古文词汇和修辞手法,使小说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韵律感。

同时,作者还在语言上融入了许多音韵变化和古代俚语,使作品更具独特的风味。

2. 对话实际、生动有趣《红楼梦》的对话描写非常生动有趣,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将人物之间鲜明的社会角色和心理冲突通过对话方式展现出来。

对话表达简练精确,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五、《红楼梦》的美学价值1. 文学风格的独特性《红楼梦》的文学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作品中丰富的意象、细腻的描写、精妙的结构使作品成为一部真正的文学艺术品。

它对于后世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典范。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美学学科性质:1.人文学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即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学科,功用:教化)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2.理论学科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4.发展中的学科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为什么学习美学: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美学学习方法: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第一章美的本质: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社会性在主体而不在自然物本身(还是主张主观的),美不是物而是物的形象(胸中之竹而不是眼中之竹)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自然景物+审美活动->审美对象,意象)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消解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象不等于物,象是知觉的世界,物是实在的世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美带有历史性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心不自心,因色固有--马祖道一(消解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美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实体性的自我的超越(自我不是实体化的)慧能:心物不二(心上显现了色而已)--万物皆其本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存在论而非认识论上的统一)(这句话不是认识而是体验)美在意象(审美对象即广义的美)--情(情趣)景(意象)交融--是带有情感的感性世界朱光潜--美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审美对象是灿烂的感性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中的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王阳明意象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如所存而显之--照亮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回到自然的乐的境界真就是自然(存在的本来的面貌)--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美就是人的创造+所存而显现(真)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美感的分析(感兴)美感不是认识(主客二分),是体验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是天人合一,不同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对世间万物的看法:1.主客关系的特征(主客二分):外在性,对象性,认识桥梁性2.人-世界结构,人与世界融合关系的特征:内在性,非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容王夫之用现量(现在:当下直接的感兴、现成:美感的直觉性、显现真实)定义美感认识可以脱离人的生命,而审美体验不可以美感(审美体验是直接性,而认识则要尽快脱离直接性,以便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美感是瞬间的直觉,得到一种整体性,而认识是整体性的分割,是逻辑思维美感创造一个感性世界,认识追求抽象的概念体系要有审美态度(心胸),必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科学的逻辑的眼光美感:愉悦性(精神)(视听,但有时也引发生理的快感,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也可以渗透到美感中,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快感:生理的高峰体验:马斯洛,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体验,高峰体验中的认知是存在认知(对象就是存在的全体),存在认知如果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朗:《红楼梦》的意蕴叶朗:大家好!我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给大家讲一讲《红楼梦》。

在讲《红楼梦》之前,我想讲一个问题,就是文学艺术作品的解释的一种无限可能性,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觉得文学艺术作品,它的内容我们一般称之为意蕴,理论作品它的内容我们叫意义,有没有意义,那个意义。

那么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蕴,它跟理论作品的内容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理论作品的内容它是确定的,因而它是有限的。

比如说我写一篇社论,我这个社论要讲一个什么道理这是很确定的,很明确的,因此它的含义也是有限的,就讲这一个道理,这就像标语口号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像《红楼梦》它的意蕴极其的丰富,极其的丰美,就是我们古人讲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对它们的解释,一种解释、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的意蕴,因此对这样一些作品,对它的解释就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

所以,西方人有一句话叫说不完的莎士比亚,那么我们中国人也可以说说不完的《红楼梦》,意思就是对《红楼梦》的解释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

我为什么要讲这么一段话作为开头呢?就是为我今天的讲演做一个论证,就是有那么多的人,刚才主持人也讲了,那么多人研究《红楼梦》,大家知道自从《红楼梦》一出来,就有研究《红楼梦》的人,《红楼梦》刚出来的时候不像我们今天是印刷本,叫手抄本,就是你有一本《红楼梦》,当时叫《石头记》,我借过来找人帮我抄下来,我就有一部了,叫过录本。

当时流传这种手抄本的时候,上面就有一个署名叫脂砚斋的人,在上面写评点。

那么这个脂砚斋是个什么人呢?红学家有讨论,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也知道,《红楼梦》里头几乎任何一个问题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讨论很多、争论很多,那么脂砚斋是什么人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就不去详细说他。

但是有一点,红学家差不多多数人都是同意的,就是脂砚斋,第一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家族的一个人,而且他的辈分可能比曹雪芹稍微大一点,比如说是他的叔叔这样的;第二,他对曹雪芹的生平,对他的创作,对他的思想非常熟悉;第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也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因为据他自己说,比如说秦可卿这一段故事,他说我命令曹雪芹把它删掉,曹雪芹真把它删掉了,就把秦可卿的故事从前面退到后面去了,就虚写了,不是实写,是虚写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脂砚斋他也可以说参与了部分的《红楼梦》的写作,这是脂砚斋。

那么,脂砚斋可以说是第一个红学家,那么在脂砚斋之后有很多红学家,很多大学者都写了评论。

研究《红楼梦》的文章,比如像我们的蔡元培先生,比如像胡适,胡适之先生,还有俞平伯,更早的还有王国维,他们都写过评论《红楼梦》的文章。

五十年代,特别改革开放以后,研究《红楼梦》的人就更多,出版了很多书籍,还有两个专门的刊物,研究《红楼梦》的刊物。

那么,我的意思就是说,尽管已经有这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写了那么多的《红楼梦》的书,对《红楼梦》说了那么多的话,我们今天依然可以继续说下去,因为《红楼梦》是说不完的。

对一部像《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对它的解释有一种无限地继续下去的可能性。

叶朗:那么我认为,尽管有这么多的人研究《红楼梦》,但是对《红楼梦》的意蕴的某些方面好像,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似乎并没有说得很清楚,还有一些重要的层面,好像被大家忽略了,至少被大多数人忽略了。

那么,我今天借这个机会就谈谈我的看法。

因为我不属于红学家,所以不一定对,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大家看《红楼梦》都知道,《红楼梦》里头描写了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其真实、极其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广阔的空间。

那么,这样的小说过去是没有的,过去我们的小说主要是几种,一种是神魔小说,比如像《西游记》;一种是英雄传奇,比如像《水浒传》;一种是历史演义,像《三国演义》。

后来出了一个《金瓶梅》,这个是小说史上一个很大的转折,《金瓶梅》是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生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面貌。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继承了《金瓶梅》的这条路线,但是又大大的发展,有一个大的飞跃,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登峰造极的这么一个地步,那么这个层面,过去我们国内研究《红楼梦》的学者讲得比较多,比如过去有一些提法,说《红楼梦》是四大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说《红楼梦》是封建末世的形象的历史,《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等等,这样一些提法,我想都是就这个层面来说的。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它有这个层面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不是唯一的原因。

那么,《红楼梦》意蕴还有第二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就是《红楼梦》的悲剧性。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这个是大家都承认的,但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究竟在哪里,这个大家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家庭,就是贾府,或者四大家族,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它们衰亡的悲剧,或者由盛到衰的悲剧,也不仅仅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爱情的悲剧。

那么在哪里呢?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是在于作家曹雪芹,他提出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这么一个悲剧,简单来讲就是美的毁灭的悲剧。

先要说一说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什么。

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明代的一位大文学家、大戏剧家汤显祖那儿继承下来的。

汤显祖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情字,情感的那个情字。

那么这个情字的概念,从古以来大家都用,但是汤显祖这个情的概念,跟过去人讲的情有不同的内容,它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新的东西。

这个新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追求人性的解放。

汤显祖自己说,我这个情,一方面跟理相对立,一方面跟法相对立。

他所谓的理就是封建社会的那些传统的伦理观念,他所谓法就是封建社会那种社会的秩序、社会的习惯。

那么,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就是人性,生而有之的,它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就是不应该用封建社会那种伦理观念、那种社会秩序、社会习惯来限制它、来扼杀它。

那么,汤显祖他把人类社会分成两种,一种叫做有情之天下,一种叫做有法之天下,他要追求有情之天下,有情之天下就是春天,所以追求春天成了贯穿汤显祖全部作品,他的散文、他的诗歌、他的小说、他的戏剧的一个主旋律,追求春天。

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曹雪芹的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的审美理想也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开头就说,我这本书,我这本《红楼梦》大致谈情。

情是他的核心。

曹雪芹要寻找有情之天下,要寻找美的人生,要寻找春天。

但是现实社会同样也没有春天,他就虚构了、创造了一个春天,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

这个是什么?就是大观园,大观园是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小说一开头写过的那个太虚幻境。

那么大家知道太虚幻境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里头只有女孩子,没有男的,大观园同样的也是个女儿国,大观园里头除了贾宝玉,都是女的,都是女孩子,是一个有情之天下。

大家读《红楼梦》都会有这个感受。

比如第六十二回,写史湘云喝醉了酒,她要睡觉,就在一块石头上睡觉了,她怎么睡的呢?拿一个手巾包了一包芍药花的花当枕头,躺在那儿,她的身上、头发上都落满了花,芍药花的花瓣,她的扇子掉在地上也埋在花堆里头,还有一群蜜蜂、蝴蝶围着她飞来飞去,她还说了梦话,那个梦话也是很美的一种酒令,泉香而酒冽,是一个很美的词,是一个春天的世界。

再比如六十三回,写怡红院群芳开夜宴,怡红院是贾宝玉住的地方,什么叫群芳开夜宴呢?就是大观园那些女孩子聚集在怡红院给贾宝玉祝寿,她们等到外面巡逻的、巡夜的都走了,安静下来,把大门一关,就开始聚在一起喝酒、行酒令、唱小曲,最后都喝醉了,横七竖八的睡了一地。

第二天早上醒过来了,大家一看,你睡在这儿,我睡在那儿,躺了一地,都感到很不好意思,袭人就说了昨儿个都好上了,晴雯,她说晴雯那个丫鬟,晴雯连臊都忘了,就是不害臊,忘了臊了,我记得她还唱了一个,四儿,另外一个小丫头四儿就说了,姐姐,她叫袭人叫姐姐,姐姐你忘了,你不是也唱了一个吗,在座的谁没有唱过?,大家听了以后脸都红了,都在那儿笑个不住。

这是个春天的世界,是个有情之天下,它这个不符合当时,不符合有法之天下的规定,是一个美的世界,那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对情的赞美,总而言之是对少女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和赞美。

这个小说写贾宝玉游太虚幻境的时候,他就说,这个地方、这个去处有趣,这个地方有趣,我能够在这儿过一生,纵然失去了家也愿意,我在这儿过一辈子,就是失去了家也愿意。

这句话很重要,大家要注意,他说我失去了家也愿意,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现在这个家并不是他的归宿,他认为并不是他的归宿,并不是他的精神家园,太虚幻境才是。

现在搬进了大观园,实现了他的理想,小说就写贾宝玉心满意足,再无别向可求,可生贪求之心,没有别的要求了。

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这个有情之天下,它是被周围的恶浊的世界,就是所谓有法之天下包围着,不断地受到打击和摧残。

大观园这个春天的世界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很快就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调零的景象。

林黛玉两句诗大家都知道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这两句诗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的有情人和有情之天下在当时的时代的遭遇和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美也是一种罪恶。

大家记得晴雯,她就是因为长得好一点、长得美一点,最后被迫害至死,首先是贾宝玉被他父亲一顿毒打,差一点打死,接着大观园的少女一个一个地走向毁灭。

最开始金钏投井,晴雯屈死,司琪撞墙,芳官出家,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一直到林黛玉去世,林黛玉死得很奇特,她是泪尽而逝,就是眼泪哭干了以后去世了。

那么,这是一个交响曲,一层一层地往前推进,这个交响曲可以说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那么,林黛玉有句诗叫冷月葬花魂,这句诗歌可以看作是这个悲剧的一个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被吃掉了。

脂砚斋说,他说《红楼梦》是让天下人共来哭这个情字,他把《红楼梦》的悲剧性和情连在一起,这是很深刻的。

这就是《红楼梦》悲剧性的层面,第二个层面。

叶朗:下面我讲《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我这里强调是对整个人生。

大家知道文学作品都要写人生,但是很多文学艺术作品是写人生里头某一个事件、某一个场景、某一个人物,我这里讲是对整个人生,那么这种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就带有哲理性,一种哲理性的感悟、一种感叹。

那么它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我们称之为人生感,或者叫历史感。

那么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一个哲理性的层面,或者是一个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我一开头说的,不被人注意的,或者说被人所忽略的层面,很多红学家都不讲这个层面,但是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层面,所以我想着重讲一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