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而测得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磺胺等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导致了耐药菌株不断出现。
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对于临床治疗中选择用药,避免滥用药、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以及细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敏感度的测定方法很多,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为Kirby-Bauer 纸片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且重视性好的优点,本法是将含药纸片贴敷在接种细菌的琼脂平板上,利用含药纸片在琼脂上的扩散作用来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K-B纸片法的原理是建立在抗菌药物抑菌环直径大小与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之间呈负相关的基础上,即抑菌环直径越大,则MIC越小。
结果判定:按抑菌环直径大小报告敏感、中度敏感或耐药。
敏感:是指被测菌株所引起的感染可以用常用剂量的某种抗菌药物治疗。
中度敏感:是指通过提高种抗菌药物的剂量或在该药浓集的部位,细菌生长可被抑制,感染可被治愈。
这类药物毒性较小,剂量可以加大。
β-内酰胺类药物可出现中度敏感。
耐药:是指被测菌株所引起的感染不能用常规剂量的抗菌药物所治愈。
中介度:这一范围是“缓冲域”是由试验的误差造成的不作为报告形式。
如确需明确的敏感度,应重复实验或做稀释法,抑菌环为中介度的药物不可提高剂量。
最低抑菌浓度(MID):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浓度。
以针形接种器沾取菌液加至药盒各孔,35℃培养过夜,含抗菌素浓度最低而无细菌生长的(清亮孔),即为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抗菌药物杀灭细菌所需要的最低浓度。
经48小时35℃培养后,含抗菌素浓度最低而无细菌生长的(清亮孔),即为MBC。
由于纸片法影响因素多,很难控制精度,现大多数医院采用MIC测定盒。
MIC由经典二倍肉汤稀释演化而来,具有终点判断精确,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
此方法采用病美国DYNATECH接种器,更具科学性。
使用国产“华士达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所做的定量药敏(MIC)试验,报告自动由打印机印出,附印出抗菌素对受试菌的MIC外,还可提供各种药物的用量,给药途径(口服、肌注、静滴)及血和尿中可能达到的药物浓度一览表,供临床医师参考。
杀菌动力学

9.测量抑菌环孵育后,手持平皿,从背面目测检查每块平板,用卡尺测量每个抑制环直径(包含纸片的直径),并以mm为单位记录大小。
10.结果判断参照表6-3—1标准,根据抑菌环大小作出判断,分敏感、中介和耐药三级报告结果。
3. 接种方法将试验菌稀释成107CFU/ml细菌浓度,取一环(约2μg)接种到含有一系列抗生素的琼脂平板上。接种前平板必须相当干燥,从低浓度琼脂平板开始,在30分钟内完成接种,每次试验需点种一个不含抗生素M—H平板以及质控菌株(ATCC.25922)作质控对照。
4. 培养接种好的平板,放置室温让接种液被充分吸干后,置(35±2)℃孵箱内16~20小时,读取结果。
2. 培养基制备M.H琼脂 配制时加水量要减少1/10,以备添加稀释好的抗生素溶液。琼脂培养基经121℃灭菌15分钟,于水浴中冷却至45~50℃;在每个直径9cm平皿中,加 M—H培养基25ml,稀释好抗生素溶液2.5ml,充分混合,制备含有抗生素的琼脂平板,密封在塑料袋,4~8℃冰箱保存,可使用一周。
5.接种菌液制备? ①增菌法:选择琼脂平板上形态相同的菌落至少4~5个,用接种环挑其顶部,移种到4~5ml肉汤或大豆酪蛋白消化液中,35℃培养2~6小时,菌液浓度达 到或超过0.5单位麦氏比浊管浓度,用生理盐水或肉汤校正菌液浓度至与麦氏单位标准比浊管相同[约(1~2)×108CFU/m1]。②细菌直接悬液法: 可直接用过夜培养的菌落在盐水或肉汤中制备接种菌液,浓度调至0.5麦氏单位标准比浊管。
1.纸片扩散法(K—B 法)药敏试验把含有抗菌药物的圆纸片放在均匀地接种了实验细菌的琼脂平板上,抗生素的浓度梯度通过从圆纸片上扩散而形成。试验细菌的生长在圆纸周围一定距 离处被抑制,抑菌圈的大小与细菌的敏感性有直接关系。回归曲线表明MIC的对数与抑菌圈的直径呈直线关系。
抗生素的效价名词解释

抗生素的效价名词解释
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抑制或者杀死细菌的药物,是医生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
在医学上,有一些用来描述抗生素效力的名词,如最小抑制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最小细菌静止浓度(MBSC)等,这些名词对于理解抗生素的效力至关重要。
最小抑制浓度(MIC)是指在标准条件下,抗生素对特定细菌的最低有效浓度。
通常情况下,MIC越低,抗生素的效力越强。
而最小杀菌浓度(MBC)则是指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的最低浓度,MBC一般高于MIC。
最小细菌静止浓度(MBSC)是指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有效浓度,MBSC一般介于MIC和MBC之间。
这些名词的理解对于正确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抗生素的MIC值很高,那么这种药物对于治疗相应的细菌感染可能就不太有效。
另外,对于一些细菌来说,抗生素的MBC可能会很高,这就意味着即使给予足够的抗生素,也不能完全将其杀灭。
而MBSC则是指在细菌暂时无法生长的浓度,这对于控制感染也非常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细菌的敏感性测试结果来确定最适合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通过测定MIC、MBC和MBSC值,可以更好地了解抗生素的效力,从而更加科学地选择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形成,从而使得抗生素失去治疗效力。
总之,抗生素的效价名词是对抗生素效力的重要描述,对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同时,正确使用抗生素也是保护抗生素疗效的重要措施。
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理解抗生素的效价名词,以及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
细菌耐药实验报告

为了研究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本实验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实验探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影响,并分析其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二、实验材料1. 实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32. 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 培养基:营养肉汤、营养琼脂4. 仪器设备:全自动微生物药敏鉴定仪、微量稀释器、恒温培养箱、移液器、离心机等三、实验方法1. 菌株活化: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3接种于营养肉汤中,37℃恒温培养18-24小时,待菌液浓度达到1×10^8 CFU/mL时,用于后续实验。
2. MBC测定:采用微量稀释法,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药物浓度梯度稀释至1/2MIC,将活化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按1:100的比例加入至稀释后的药物中,混匀后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以无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BC。
3. MIC测定:采用微量稀释法,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药物浓度梯度稀释至1/2MIC,将活化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按1:100的比例加入至稀释后的药物中,混匀后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以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IC。
4. 耐药性分析: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多步体外诱导试验,观察其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作用下耐药性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1. MBC和MIC测定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MBC为16μg/mL,MIC为8μg/mL。
2. 耐药性分析结果:经过34天诱导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耐药性明显增强,MBC值是标准菌株MBC值的32倍。
1. 本实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耐药性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这可能与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关。
β-内酰胺酶是一种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导致药物失活,从而产生耐药性。
抗菌药物药效学与药动学参数解读

抗菌药物药效学与药动学参数解读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药效学和药动学是研究抗菌药物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行为的关键领域。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细菌的杀菌能力和抑菌效果,而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效学和药动学参数能够帮助我们评估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合理使用。
药效学参数包括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抑菌比例(MIC_50/MIC_90)等。
MIC是指抑菌药物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常用于评估药物的抗菌效果。
MBC则是指抑菌药物杀灭细菌的最低浓度,能够评估药物的杀菌能力。
抑菌比例是指在一定的药物浓度下,对特定细菌菌株的抑菌效果的百分比。
药效学参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药物抗菌活性的大小以及对不同细菌菌株的抑制和杀灭能力。
药动学参数包括最大药物浓度(C_max)、最低药物浓度(C_min)、药物半衰期(t_1/2)等。
C_max是指药物在给药后体内达到的最高浓度,而C_min则是指药物在给药后体内的最低浓度。
药物的C_max和C_min对于抗菌药物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些参数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密切相关。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能够帮助我们确定药物的给药频率和剂量。
此外,还有一些与药物抗菌活性和体内行为相关的参数,如药物的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的分布容积(V_d)和清除率(clearance)等。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从给药后到进入循环系统的比例,主要反映药物的吸收过程。
药物的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情况,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药物在细胞内和细胞外的浓度差异。
药物的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清除药物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确定药物的排泄速率和剂量调整。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参数是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和合理使用的重要指标。
了解这些参数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药师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能够达到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以提高抗菌治疗的成功率。
实验六、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效试验

实验六、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效试验(药敏试验)各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同种细菌的不同菌株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有差异,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可筛选最有疗效的药物,用于临床对控制细菌性传染病的流行至关重要。
此外,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可为新抗菌药物的筛选提供依据。
药敏试验的方法很多,普遍使用的有滤纸片扩散试验(Kirby —Baueer Dice Diffusion);最低抑菌浓度试验(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试验(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目的要求]1、熟悉体外抗菌试验操作技术。
2、掌握药物抗菌能力体外测定的常用方法及其用途.[实验原理]常用的体外测定药物抑菌能力的方法有两大类:琼脂渗透法与浓度系列稀释法.琼脂渗透法时利用药物能够渗透至琼脂培养基的性能,将实验菌混入琼脂培养基后倾注成平板;或将试验菌均匀涂于琼脂平板的表面,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将药物置于已含试验菌的琼脂平板上。
根据加药的操作方法不同而有滤纸片法、打洞法、管碟法及挖沟法等。
经适宜温度培养后观察药物的抑菌能力.浓度系列稀释法时把药物稀释成不同的系列浓度,混入培养基内,加入一定量的试验菌,经适宜温度培养后观察结果,求得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细菌:所用细菌应包括主要致病菌。
革兰氏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与不产酶菌株)、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球菌如淋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流感杆菌、肠杆菌科细菌8~10种,绿脓杆菌与其它假单孢菌属及不动杆菌属等,厌氧菌包括脆弱类杆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对临床应用有代表性的菌株数量,创新药应不小于1000株。
其它类新药根据新药抗菌谱宽窄可作200—500株。
试验时应包括有国际公认质控菌株(如金葡菌ATCC25925,大肠杆菌ATCC25922和绿脓杆菌ATCC27853等)。
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

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概述: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是对抗菌剂或抑菌剂的杀菌效果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方法。
该评价方法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数据分析,旨在确定抗菌和抑菌剂的抗菌活性、抑菌机制以及有效浓度范围,为研发和应用新型抗菌剂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方法:1. 最小抑菌浓度(MIC):MIC是评价抗菌剂或抑菌剂最低有效杀菌浓度的方法。
该方法常用于确定药物对特定细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通常通过微量稀释法或浓度梯度稀释法进行。
细菌菌株在不同浓度的抗菌剂溶液中生长情况的观察,可以确定MIC值。
2. 最小杀菌浓度(MBC):MBC是评价抗菌剂或抑菌剂最低有效杀菌浓度的方法。
与MIC不同,MBC是指能够杀死细菌而不只是抑制其生长的抗菌剂浓度。
通常通过在无菌培养基上进行细菌菌株的定量培养,然后将培养液接种到富含抗菌剂的培养基上,观察细菌生长情况来确定MBC值。
3. 抑菌圈直径测定法:该方法常用于评估抗菌剂或抑菌剂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通过将不同浓度的抗菌剂滴在抗菌培养基上,然后在上面接种细菌菌株,观察抗菌剂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抑菌圈直径越大,说明抗菌剂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越强。
4. 生长曲线分析法:该方法通过监测细菌菌株在抗菌剂溶液中的生长情况,绘制细菌生长曲线并分析其差异,来评价抗菌剂对细菌的抑制效果。
通过比较抗菌剂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生长曲线形态和生长速率,可以确定抗菌剂的抑制效果。
5. 活力染色法:该方法通过使用细胞染色剂(如伊红染液)来评估细菌菌株的活力和死亡情况。
活细菌会吸收染料并呈现红色,而死细菌则无法吸收染料。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品,可以评估抗菌剂对细菌的杀菌效果。
6. 光学密度测定法:该方法通过测量细菌培养物的光学密度来评估细菌生长情况。
通过在不同浓度的抗菌剂处理下,测量培养物的光学密度变化,可以确定抗菌剂对细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总结: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是评估抗菌剂或抑菌剂杀菌效果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评价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上揭示抗菌剂的抗菌机制和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抗菌药物敏感性评定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抗菌药物敏感性评定标准抗菌药物敏感性评定是指衡量一种药物对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或杀灭效果的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制定了一套标准,用于评估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这些标准可帮助医生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并防止多药耐药的产生。
首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评定标准包括两个主要指标: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简称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简称MBC)。
MIC是指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而MBC是指杀死细菌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
通过测量和比较MIC和MBC值,可以确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其次,世界卫生组织为不同种类的细菌指定了特定的敏感性分类。
根据抗菌药物对不同细菌的抑制或杀灭效果,将细菌分为敏感、中度敏感和耐药三类。
如果细菌对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并显示出明显抑制或杀死的效果,则称为敏感菌株。
如果细菌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敏感性,则称为中度敏感菌株。
如果细菌对抗菌药物显示出抵抗能力,即药物无法抑制或杀死细菌,则称为耐药菌株。
根据这些分类,医生可以选择最适合的药物来治疗感染。
另外,世界卫生组织还提供了一些抗菌药物敏感性评定的具体操作指南。
这些指南包括药物溶解浓度的准备、细菌培养和细菌分离等步骤。
为了准确评估细菌的敏感性,医生应该遵循这些指南,并进行实验室测试。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还提供了一些关于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建议。
鼓励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药物,以减少多药耐药的风险。
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各国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机制,跟踪多药耐药的发展趋势,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总之,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评定标准对于正确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药物的效果,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从而减少多药耐药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抗菌药物 药物的物理状态、浓度、稀释方法等可直接影 响抗菌试验的效果,要求精确配制。固体药物必须制 成溶液,难溶于水的药物要用有机溶剂或酸碱溶解后 再使用。药物溶液的pH值应尽量接近中性,以确保药 物的稳定性和不影响细菌的生长。 4.对照试验 为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必须严格设置各 种对照试验。对照菌种应在无药的情况下,在培养 基内正常生长;已知药物对照,应使已知抗菌药物 对标准菌株出现抗菌效应。
4)。
联合抗菌试验法(纸条试验)结果
四、影响抗菌试验的因素
1.菌种 在抗菌试验中所用的菌种,必须是国家卫生部生 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提供的标准菌株。在某 些特定情况下需要应用临床分离的菌株时,则必须 用经过严格鉴定、纯化及合理保藏的菌株。 2.培养基 培养基要根据试验菌种的要求配制,所用的原料 、成分必须控制质量,制备过程必须规范,培养基内 不能含有药物的对抗物或使药物活性降低的成分。
进一步将未长菌试管内的培养 液移种到新鲜的琼脂培养基上,如 重新长出细菌说明该浓度只有抑菌 作用,如无菌生长则认为该浓度具 有杀菌作用,记录为MBC(图7-1)
2.固体培养基稀释法
(1)平板法 此法适用于同时测定一 种药物对大批试验菌株MIC。 (2)试管法 此法适用于需长时间培养而用平板 又易于污染的试验菌,如霉菌有孢子易 分散污染环境,结核杆菌培养时间长 (需一个月),易造成污染,都不宜用 平板法,而使用本法。
二 、 是非题:如错误,请在错处用笔划出,并 改正 。 1 、 抑菌剂是指去除了该药物后,细菌的生长 繁殖不能恢复( ) 2、 MIC是指最大 抑菌浓度( ) 三、名词解释 1 、MIC 2、MBC 四、简答题 1 、药物体外抗菌试验常用的方法有哪几种? 2 、影响药物体外抗菌试验的因素有哪几种? 3 、抗生素效价单位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小结: 1、何谓MIC和MBC? 2、药物体外抗菌试验的方法常用的有什 么方法? 3、影响药物体外抗菌试验的因素有哪几 种? 作业: P:129(1、2)
一、填空题 (将正确答案填入空内)
1 、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具有_____、___ __、_____等方面的用途,运用抗菌试验还可 以区别药物是属于杀菌剂还是抑制,它们之间的区别 是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体外抗菌试验常有______ ______方法。 2 、 联合药敏试验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特殊要求而进 行的,通常可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四种结果。
1、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
2、液体稀释法和滤纸片法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1、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概念。 2、用液体稀释法测定MIC和MBC值的原理和方法。 3、滤纸片法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第七章 药物体外抗菌试验 第一节 药物体外抗菌试验 一、稀释法
稀释法是在培养基中含有按几何级 数稀释的抗菌药物中,接种待试菌液,经 培养后,观察结果,从而测得抗菌药物 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 (MBC),并可根据该抗菌药物在血液内 的浓度,来推测临床疗 的抗菌作用。这种方法是先制备普通 琼脂平板,然后在平板上挖直沟,在 沟内滴加药液。在沟两侧接种细菌 (图7-2)。经培养后观察细菌生长 情况,由沟和细菌间的抑菌距离来判 断该药物对这些细菌的抗菌能力。
3.打洞法
先制备含菌平板,然后在平板上打若 干个洞,在洞内加入药液。培养后观察各 洞周围细菌的生长情况,根据各洞抑菌圈 的大小来判断各种药物对该菌的抗菌能力 (图7-3)。此法适用于多种药物对一种 细菌的抗菌能力的测定。
最低抑菌浓度(MIC)是指药物能抑制微生 物生长的最低浓度,通常用µg/ml或U/ml来 表示; 最低杀菌浓度(MBC) 是指药物能杀死微 生物的最低浓度,也常用µg/ml或U/ml来表示。
MIC和MBC都可以用来评价药物抑 菌或杀菌作用的强弱,数值越小,药物 的作用越强。
稀释法主要有液体培养基稀释法和固 体培养基稀释法。 1.液体培养基稀释法 在一系列试管中,用液体培养基将药 物稀释,使各管内含有的药物呈一系列 递减的浓度,然后在每支试管内加入一 定量的试验菌。在35℃下培养24-48小 时后,肉眼观察各试管的浑浊情况,记 录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即为MIC。
二、琼脂扩散法 利用抗菌药物可以在琼脂培养基中扩 散并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抑制细菌生长的 原理进行抗菌试验。 1.滤纸片法 常用于新药的初步筛选试验,用来初 步判断新药是否具有抗菌作用,也用于病 原性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以测定临床分 离的某种细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强度,供 医生选用治疗药物时参考。
抑菌圈大小的解释和判断见 P113-114
三、联合抗菌试验法(纸条试验)
检查两种抗菌药物在联合应用时的相互作用, 两种药物产生的作用之间既可能产生相互影响, 也可能彼此间没有影响(无关)。产生影响时, 既可能是相互加强(协同作用),也可能是相互 减弱(拮抗作用)。在已经接种过细菌的平板上, 垂直放置两条浸有不同药液的滤纸条,经培养后 根据两种药液形成抑菌区的图形来判断这两种药 物对该细菌的作用是无关、拮抗还是协同(图7-
药学微生物基础教案
上课时间: 200 年 月 日 授课内容: 第七章 药物体外抗菌试验 授 课 人: 任教班级: 级 班 课 时: 课 型: 教学媒体:
教学目标:
1、知道体外抗菌试验的应用。 2、熟记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 (MBC)概念。 3、熟知常用的体外抗菌试验的方法和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