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介:国家财富记忆传承

合集下载

国家宝藏优美文案。

国家宝藏优美文案。

国家宝藏优美文案。

1. 国宝是一座用时间雕刻的历史丰碑,在它的身上蕴藏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每一次展示都让时间倒退,历史再次重现。

2. 国家宝藏,是一把时光之钥,打开它,就能穿越时空,亲临古人的生活,感受历史的厚重。

3. 国宝就像一朵盛开的文化花朵,绽放着千年的智慧和美丽,带给我们无尽的惊喜和触动。

4. 殷商青铜器、秦汉兵马俑、唐三彩、宋瓷器……这些国家宝藏不仅代表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杰作。

5. 国家宝藏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担当,它们见证了国家的兴衰、变迁与蜕变,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信仰。

6. 国宝是一个国家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国家宝藏让我们能够共同感受到不同文明的魅力和千年的智慧。

7. 国家宝藏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一扇通向过去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8. 国家宝藏如同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9. 国宝是一面镜子,它反射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和自豪,也告诉我们只有珍爱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10. 国宝是一颗民族的心灵符号,它们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现实写照。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与方法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与方法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与方法主题: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与方法引言: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人类智慧。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问题。

本教案将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与方法展开讨论,以期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关注,并培养他们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与能力。

一、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200字左右)1. 历史文化遗产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2. 历史文化遗产对文化多样性和世界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3. 历史文化遗产对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价值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400字左右)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发展压力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成功案例与问题分析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倡议和政策支持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400字左右)1. 综合性保护策略:整体性规划和综合管理2. 技术性保护策略:科技手段在保护中的应用3. 社会性保护策略:社会参与和伙伴关系的建立四、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的方法(400字左右)1. 传统传承方法:口头传统、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的传承2. 现代传承方法:数字化技术、教育活动和创意产业的运用3. 多元文化传承方法: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对话五、案例分析:某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200字左右)1. 案例的背景介绍:某历史文化遗产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2. 案例的保护策略和方法:综合性保护策略、技术性保护策略和社会性保护策略的运用3. 案例的传承方法:传统传承方法和现代传承方法的结合结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与方法,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生力军。

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热爱和责任感,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记忆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国家记忆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国家记忆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国家记忆是一个国家所共同拥有的记忆体系,它记录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重要事件等。

这些记忆深深地扎根于国家的土壤中,并且在国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永恒的种子。

国家记忆作为一个社会共同的记忆,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具有塑造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国民情感的功能。

国家记忆可以是一个国家在独立战争中英勇抵抗的壮丽景象,也可以是一个国家在经济起飞中齐心协力的伟大勇气,还可以是一个国家在重大自然灾害中团结一心的互助精神。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国家记忆,它们都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的精粹,也是国家历史的见证。

国家记忆的形成离不开历史事件的发生和传承,它们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些事件可能涉及到国家的兴衰荣辱,记录着国家的发展历程和进步成就。

国家记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通过教育、文化和纪念活动的传承而不断强化和升华的。

国家记忆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国家记忆能够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了解和传承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国民可以更好地认同和热爱自己的国家,增强国家认同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其次,国家记忆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家记忆中蕴含的智慧和经验可以为国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最后,国家记忆是传承国家文化的重要渠道。

通过宣传和传承国家记忆,可以使国民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国家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国家记忆的例子举不胜举,无论是中国的延续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还是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建国史,都是国家记忆的生动体现。

这些例子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通过总结国家记忆的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思考国家记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国家记忆,让它们永远铭刻在国家和人民的心中。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主题明确:在文章结构部分中,可以明确说明文章的主题,即国家记忆的例子。

档案宣传标语

档案宣传标语

档案宣传标语档案宣传标语1. 档案记录生活,传承文明2. 档案保留记忆,传承时代3. 档案宝库,珍藏历史4. 档案文化传媒,引领文明前沿5. 档案,历史的镜子,文化的瑰宝6. 档案藏珍,文明伴我行7. 档案,时光倒影,时间之舞8. 档案整理,保护过去,创造未来9. 档案记录过去,铸就未来10. 档案文化,彰显国家形象11. 档案管理,确保历史真实12. 档案收藏,传递历史真相13. 档案宣传,传播文明智慧14. 档案保护,传承优秀文化15. 档案分类,呈现历史风貌16. 档案数字化,融合现代科技17. 档案保密,守护国家安全18. 档案文化,凝聚民族力量19. 档案传承,传递人文精神20. 档案赏析,感受历史魅力档案记录生活,传承文明。

档案是人类文明的记忆,是对历史的记录和保存,是一座宝贵的历史库房。

档案不仅记录着国家的发展变迁,也记录着个人的故事和经历。

它们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以真实、客观的方式展现着过去的风貌。

档案的存在让我们能够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传承着文明的火炬。

档案保留记忆,传承时代。

档案是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保留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时代的智慧。

通过档案,我们可以回顾历史,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以此作为参考,指导现在的发展。

档案的保存和利用,对于国家、社会、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研究和学术工作者的重要资料来源,也是广大民众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档案宝库,珍藏历史。

档案馆是历史的宝库,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档案馆收藏着大量的历史文件、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展示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风貌。

通过档案宝库,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同时,档案馆还积极开展展览、讲座、教育活动等,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档案,共同感受历史的魅力。

档案文化传媒,引领文明前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文化明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档案不再只是保存在纸质文件中,数字化档案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利用档案资源。

全国档案工作宣传要点

全国档案工作宣传要点

全国档案工作宣传要点1.引言1.1 概述档案工作是国家重要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一,旨在保存和管理各类重要档案,记录并反映国家、社会、个人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轨迹。

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更是传承和传播国家记忆的重要途径。

全国范围内的档案工作的宣传,旨在增强公众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大众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

本文将对全国档案工作宣传要点进行详细阐述。

全国档案工作宣传的核心是通过信息传播和宣传活动来弘扬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有效的宣传,可以提高公众对档案工作的认知水平,增强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宣传工作不仅限于传统的媒体渠道,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

全国档案工作宣传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出档案工作的巨大价值。

档案是历史的印记,是珍贵的、无法复制和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宣传工作应该凸显档案记录的珍贵性和独特性,引导公众重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其次,深入解读档案工作的意义。

档案工作不仅仅是保存历史文献和珍贵资料,更是保护社会公众权益的重要保障。

通过宣传解读,可以告诉公众档案工作对于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重要作用,让大家认识到档案工作与自身利益的紧密关系。

此外,要充分展示档案工作的成就与贡献。

通过宣传报道,介绍档案馆、档案管理部门的先进经验和示范案例,展示他们在档案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和贡献。

这既可以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档案工作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也可以激励更多地人参与到档案事业中来。

最后,要积极倡导档案工作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档案文化氛围,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档案保护和利用中,共同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综上所述,全国档案工作宣传要点涵盖了突出档案工作的价值、解读档案工作的意义、展示档案工作的成就与贡献以及倡导档案工作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通过有效的宣传,可以提高公众对档案工作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助力档案工作的发展和推广。

围绕国宝守护的宣传标语

围绕国宝守护的宣传标语

围绕国宝守护的宣传标语
1. 珍爱国宝,传承中华文明。

2. 收藏国宝,爱护文化遗产。

3. 守护国宝,守卫民族记忆。

4. 珍视国宝,弘扬中华精神。

5. 护卫国宝,铸就民族尊严。

6. 历史传承,文化荣耀,尽在国宝之中。

7. 不忘初心,守护国宝,文化自信引领未来。

8. 保护国宝,传承祖先的智慧和思想。

9. 国宝是人民的财富,珍惜它就是珍惜民族的未来。

10. 守护国宝,传承民族精神,展示中华文明。

国宝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独特文化和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和自豪。

因此,宣传标语要强调珍爱、传承和守护的意义,让人们时刻关注国宝的重要性。

同时,还要强调国宝与民族记忆的联系,和保护国宝的必要性,这样才能让人们更好地意识到国宝的价值,从而更好地保护国宝,并传承下去。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物承载着国家的记忆和人民的情感。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中国政府每年都会公布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单位被认定为文化遗产的瑰宝,需要特别加以保护和保留。

以下将介绍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其重要性。

1. 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最大的宫殿和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廷建筑群,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建于明代,承载着五百年的历史和无数珍贵文物,如黄金玉器、绘画、书法作品等。

故宫博物院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它是了解中国古代宫廷文化和艺术的主要窗口。

2. 长城长城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勇敢精神。

长城的保护工作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努力,以保证其得以保存,并为后代人留下悠久的历史记忆。

3. 兵马俑位于陕西省的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它由数千个精细制作的陶俑组成,展现了秦代的军事力量和社会制度。

兵马俑的保护涉及到复杂的保存工艺和环境控制,以保持其原始的面貌和文物价值。

4. 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景观而闻名,同时也承载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记忆。

颐和园的保护与修复需要长期的研究和专业知识,以确保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传承。

5. 甘肃莫高窟位于甘肃的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瑰宝之一,被誉为“东方的艺术宝库”。

莫高窟内保存了丰富的佛教壁画和雕塑,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和宗教信仰。

莫高窟的保护工作面临着沙漠环境和自然风化的挑战,需要科学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手段来保证其长久的保存。

6. 北京古观象台古观象台是中国古代极具历史和科学价值的建筑之一,它曾经是观测天象和测定时间的重要设施。

观象台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天文仪器和观测记录,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观象台需要保持其建筑完整和仪器的正常使用状态,以便于研究和展示。

话说档案那些事(十):档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话说档案那些事(十):档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话说档案那些事(十):档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摘要】档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记录着人类历史的脚步。

从古至今,档案一直传承着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成就。

档案不仅仅是一纸纸的文件,更是国家的记忆之珍贵。

通过档案,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的变迁、文明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总结经验,推动社会的进步。

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对于了解历史、保护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重视档案的管理与保护,让档案成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档案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珍视和保护好档案,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保护历史,造福人类。

【关键词】档案记录、人类历史、文化传承、国家记忆、进步的阶梯1. 引言1.1 话说档案那些事(十):档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档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凝聚着人类社会的智慧和经验,档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记录着人类的发展轨迹。

在这些古老的文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演变,感受到岁月的变迁和沧桑。

档案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为我们揭示了过去的故事,指引未来的方向。

档案记录人类历史的脚步。

通过档案,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明的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深入探讨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档案中蕴含的信息丰富多彩,为研究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档案传承文化的精髓。

档案中记录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价值。

档案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播和交流,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档案保护国家记忆的珍贵。

档案是国家的重要宝藏,承载着国家的历史和记忆。

保护档案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国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档案的保护和管理,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档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文明的记忆。

我们应该珍惜和重视档案,加强档案保护和利用,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遗产,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财富记忆传承该藏品为《国家财富记忆传承》,是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收录的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有价票证大全。

其中包括外汇兑换券壹圆一张、伍角连号券五张、壹角连号券五张,国库券壹圆一张、拾圆两张、伍圆三张,全国各省份粮票三十三张,共计有价票券五十张。

该藏品保存极佳,有完备的收藏证书和鉴定证书,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经济,价值珍贵。

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从此,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启动了一场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宏伟目标的新的伟大长征。

改革开放的历程波澜壮阔、改革开放的成就令人鼓舞,改革开放的经验极其宝贵。

在那个时期,我国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凭证,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

外汇券、国库券、粮票均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见证。

随着时间流逝那个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当时的一些金融凭证成为我们对过去岁月的美好寄托,成为一种历史印记,这些金融凭证总会在不经意间勾起人们对尘封往事的追忆,勾起一段段流金岁月的美丽故事,勾起人们无限感慨与怀旧情绪从这些有价票证的特点和属性看,外汇券、国库券、粮票都有着与其第一、二、三版纸币相同的集藏价值,而其发行机构是具有极高权威性的国家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

这些有价票证存世稀少,未来上升空间很大。

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

粮票作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

那时候,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

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

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其实凭票供应不是中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因为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

中国取消粮票后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中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政府、机关等单位。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

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另外,有些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公粮票,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票证经济"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凭票吃粮喝汤的年代,也是靠粮票、布票等票、证过日子的计划经济时代。

最早实行凭票证供应的就是粮食。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自然无法做到敞开供应。

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

1953 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 年8 月25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 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紧接着,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这一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

1960 年,国家进入了节粮度荒时期,城市居民的粮食定量进行压缩,副食品供应严重不足。

以前曾经凭票供应的商品,也无货供应。

到1961 年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156 种。

在那个时期,吃饭要粮票,吸烟要烟票,喝酒就得有酒票,就连一分钱买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

票证发放虽然很多,但是仍然不能涵盖所有商品。

因此,在票证之外,又发了各种购货本,如粮食本、副食本、煤炭本等等。

至于购买工业品,国家还发放了工业券。

到商店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需要交一定数量的工业券。

大件、贵重的商品,又有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等。

与票证时代相配合的,还有严格的户籍管理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

农村人不可能像今天一样自由进城打工,因为每月定量供给的粮票、油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没有城里人的身份,就拿不到这些票证,因此农民离开了土地,根本就无法生存。

不仅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迁移,同样由于粮食关系的束缚而相当麻烦。

当时的粮票分为全国通用和地方流动两种。

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中华大地都有效。

出差的人必须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

经济发展的转机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

到1983 年,由国家统一限量供应的只有粮食和食用油两种。

1984 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

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在36年后的今天看来,取消票证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在当时,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冒了非常大的风险。

不仅仅是趟了政策的雷区,而且牵动城市最敏感的神经,造成了深圳市民的恐慌。

那个年代,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按户籍人口定量供应。

深圳经济特区初期也是实行这种制度,当时群众买米要凭户口本或粮票,定量很低。

特区成立几个月后,人口由办特区前的两万余人一下膨胀到几十万人,大量的建筑工人和其他人员进来了,粮食定量不够,有的人还没有粮票,只好到自由市场购入高价粮。

因为粮票,当时不少人被逼回内地。

1984 年11 月,深圳市召开会议,研究取消粮食凭证定量供应问题。

会议认为,全国农村进行改革后,粮食已经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粮食供应已经没有那么紧张,又由于国家赋予经济特区在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试,因此深圳可以大胆地实行改革。

办法是让国营粮食部门多储备一些粮食,取消粮票,提高价格,敞开供应。

如果发现周围地区大量抢购,再提高粮价和研究其他对策。

新政策还没实施,消息传开后,过惯了"票日子"的深圳人大为恐慌,纷纷到粮站排队购买粮油。

几十年来凭票买粮的习惯一旦被打破,会不会出现没有粮食可以买,大家又要饿肚皮的情况?事实证明,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食凭证供应制度后,并没有发生什么风波。

用一位市民的话说,"没想到取消粮票后不但不会买不到粮食,而且买东西还特别方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挑选不同的质量!"就在深圳市取消粮票的第二年,即1985 年,国家又取消了长达30 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

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基本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

1991 年5 月,广东、海南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

1992 年4 月1 日,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改革。

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

粮价放开后,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显著增长。

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位于河北邯郸涉县城西北索堡镇弹音村,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边区政府于1941年7月18日成立,1942年2月,从涉县靳家会村迁此,1945年迁往涉县下温村,同年12月迁至武安县下柏树龙泉村。

管理全边区的政务,对边区施政、颁发命令纲领,制定实施方法、规程及特别地区之单行法规。

杨秀峰、薄一波、戎伍胜任正副主席,下设秘书处、财政厅、交通厅、教育厅、税务总局、军区司令部、高等法院等。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作出了重组根据地和成立新的中央局的战略大调整,8月20日,宣布成立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与抗战时期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同驻河北省涉县,后迁至邯郸市。

刘伯承、邓小平在邯郸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成功地进行了陇海、定陶等一系列战役。

为野战军南征、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里召开了华北财经会议,刘邓大军南征会议。

这里还是《人民日报》诞生地和《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印刷地。

1948年9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撤销。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为一独立的四合院,由正房、北屋、戏台和西耳房组成。

1948年6月11日,徐向前、周士第指挥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8纵队、13纵队和太行、太岳、北岳、晋绥军区部队及地方武装6万余人,向驻守晋中平川以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绥为首的13万阎军发起攻击,晋中战役开始。

7月21日,历时40天的晋中战役结束,晋中全境获得解放。

整个战役中,晋中各县支前民工达16.75万人,调集牲口9.8万头,大车1.44万辆,运送柴草210万公斤。

7月22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相当于省级的太原区,下辖3个专区,分别统领榆次、太谷、平遥、祁县等20个县。

粮票是特定的历史文物,富有广泛的文化内涵,它具有历史性、知识性、文化性。

号称票证收藏"中国第一票"的粮票,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公粮票是中国票证收藏中的一朵奇葩。

解放战争时期公粮票诞生于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具有印量少、使用时间短、流通地域窄等特点。

中国发行国库券的历史不长,只有50多年的历史。

1950年国家发行了最早的国家债券"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单位定名为"分",第一期公债总额为1亿分,于1月5日开始发行,公债年息5厘。

第二期因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停止发行。

公债票面分为:一分、十分、一百分、五百分四种。

1950年公债的发行拉开了中国发行国库券的序幕。

早期公债的发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支援解放战争,迅速统一全国,以利于安定民生,恢复和发展经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的重要金融措施。

此后中央财政部于1954年至1958年之间又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到了1958年这个特殊的年代,国家的经济秩序由于"大跃进"、"浮夸风"被打乱,国债被迫暂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