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礼文化(1)

合集下载

国学文化之二十四孝(一)

国学文化之二十四孝(一)

运城实强汽车科技学校讲座国学文化之二十四孝(一)一、国学1、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城:截至2017年,山西省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116个项目,运城市25项:民间文学·万荣董永传说、万荣笑话、传统音乐·新绛绛州鼓乐、运城眉户、传统美术·闻喜花馍等)2、什么是国学?A、大家是不是认为,国学就是等同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如四书五经?(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B、国学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一切中国本土的学术文化都算国学,甚至佛教里的禅宗,它是本土化了的佛学,也算国学。

这么说吧,你就把“国学”理解成“中国传统文化”吧。

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传统戏曲,中医巫术,风水堪舆,都是国学。

C、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3、儒家学说思想核心儒家思想十分丰富。

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仁: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爱人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中华文化中的“礼”是一个深刻且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行为方式、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中华文化中“礼”的深入理解,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首先,从行为举止的角度来看,“礼”是指一种符合道德和礼制规范的行为方式。

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矩,讲礼貌,恭敬辞让,言行有度。

这种行为规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上,也体现在社会的运行中。

通过外在的行为举止,人们可以表现出内在的尊重和谦逊,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

其次,“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互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社会,“礼”被视为一种十分严肃和正式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和谐、平等、稳定的社会。

此外,“礼”还强调尊重和谦逊的价值。

它教育人们要尊重他人,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同时也要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不自高自大。

这种尊重和谦逊的精神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礼”的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仍然被人们所尊重和传承。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要的社交场合中,“礼”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们行为举止的规范,也是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

总之,中华文化中的“礼”是一个深刻且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行为方式、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和谐、平等、稳定的社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谦逊和互动。

同时,“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和精神一直被人们所尊重和传承。

国学礼仪

国学礼仪

感恩词
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 感恩老师辛勤教导! 感恩朋友关心帮助! 感恩农夫辛勤劳作及所有付出的人! 让我们快乐的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论语》
《论语》,从字面意思上说就是语言的论纂, 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 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 弟子言行的记录。
说到为政治国,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 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要勤政、节用、有信、不 烦政扰民。他尖锐得指出“苛政猛于虎”,鲁国遭遇灾 害,国库空虚,鲁哀公问孔子该怎么办,孔子说可以 减税。哀公不解,孔子说:“百姓足,君熟与不足?百 姓不足,君熟与足?”(《颜渊》)他还要求最高统治 者在选拔任用官吏时,一定要慎重,不仅要“听其言”, 还要“观其行”。强调无论什么法律法规,统治者都要 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行”。抛开具体的政治措施,这些施政原则,时值今 日不是仍为人们所奉行吗?
【1·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 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②。”
【注释】①“如切”句:出自《诗. · 卫风· 淇奥》篇。 “切”,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磋”,把象 牙加工成器物。“琢(zhuó浊)”,雕刻玉石,做 成器物。“磨”,把石头加工成器物。②“告诸”句: “诸”,“之于”的合音。“往”,已发生的事,已知 的事。“来”,尚未发生的事,未知的事。这里孔 子是夸子贡能举一反三。
【1·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 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 就:靠近,接近。

古代周公礼仪

古代周公礼仪

古代周公礼仪篇一: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摘要: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

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在古代,礼主要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含义:(1)礼是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2)礼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规范(3)礼是国家制度,治国的工具。

礼仪起源众说不一,其中礼起源于祀神之说被广为接受。

中国的礼仪习俗形成最早,大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后期,兴盛于整个新石器时代,而文字只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产物。

而且礼仪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礼仪形式一出现就受到神权的保护而迅速扩展,几乎充斥在原始人的所有活动中。

礼仪规则的推行不仅靠舆论的力量,而且依靠神权的后盾。

因此,礼仪在中国出现后很快即走向成熟。

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就是靠成熟的礼仪系统来传承文化,通过集体的舞蹈、歌唱、祈祷等各种礼仪活动,把生产的操作、知识的传递、信仰的感应融汇进去。

人们就是在这种礼仪的活动中,一代一代地传递经验、知识、信仰。

文化的积累,就是这样一代一代通过礼仪的传承达到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既需要革命变革,又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和正常的秩序。

建立这种稳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就必须要用各种社会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实行社会控制。

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控制,没有控制就没有秩序。

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

它不仅表现为政治制度、法律规范,而且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循的伦理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文化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文化PPT课件

国 学 变 迁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 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 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儒儒国 家家学 学的宗 派伦旨 创理 始思 人想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以及弟子言 行,几种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 教育原则等。它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 《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以生命思何 ,
儒家思想
非非非非 礼礼礼礼 勿勿勿勿 动言听视 。、、、
儒家思想
是不知 知知之 也为为 。不知
知之 ,,
儒家思想
亦硁言
可硁必
以然信
为小,
次人行
矣哉必

!

果 。


— —
经史 释子艺集 部部 道部术部
宗、 儒各 教诸谱诸 学种 著子录子 经体 作百 百 典裁 家 家
历 及及 史 著 作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 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当 代 价 值
• 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 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 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学一般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 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 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 国子监。

国学礼仪培训教案

国学礼仪培训教案

国学礼仪培训系列课程——序-重回汉唐(一)目的:1、了解国学中的礼仪之道2、掌握说话艺术与交谈技巧3、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交礼仪背景礼是门,是文明之门,文化之门仪是道,礼是价值观,礼是双向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文明曾为此骄傲和自豪过,现今,也正为此哀叹着。

如今社会中礼仪的精神或承载的文化精神曾经的拥有和现在的流失,正是百年来对文化的毁灭和打击,让中华儿女忧心忡忡,我们得重拾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学习中国文化,传承美德,重回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一、解读礼乐文化礼的核心——尊敬乐的核心——和传统礼仪与人文礼乐文化背后蕴藏的人文精神一、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国学”“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

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1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

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 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 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

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

国学典礼流程-开笔礼

国学典礼流程-开笔礼
红笔一点智慧开,前程远大好未来!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朱砂一点开智慧,鹏程万里展翅飞!
四、击鼓鸣志
击鼓鸣志
“鸣”通“明”,“鸣 志”即 “明志”,就 是表明自己的志向,意 为击鼓的声音越响,声 音传得越远,说明志向 就越远大。
表明自己的志向: 话术:
大家好!我叫*** 我今年**岁, 我的志向(理想)是……
击鼓三声,作揖而退。
五、启蒙写人字
破蒙“人生聪明识字始”,写 字识字是学习文化的第一步,
一撇代表要有文化知识, 一捺表示要有品德修养。
五、启蒙写人字
五、启蒙写人字
礼毕 读经
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
行如风 坐如钟
六、读经典
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国学文化·开笔礼
2020-7-20国学典礼
-----开笔启智慧 弘扬礼文化
开笔礼意义:
•开笔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 形式。 •在古代,学童会在“开笔礼”,即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 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 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 •这一仪式俗称“破蒙”。古时,“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 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
男生揖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左手覆右手)
女生揖礼(右手覆左手)
拜 孔 子
拜 父 母
拜 老 师
认识圣人
孔子
孔子的故事1:俎豆礼容
孔子的故事2:职司乘田
孔子的故事3:学琴三月不知肉
孔子的故事4:问礼老子
孔子的故事5: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国学礼文化概述范文

国学礼文化概述范文

国学礼文化概述范文国学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称。

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通过学习和实践仪式、礼节等方式来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国学礼文化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至今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国学礼文化的根基在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崇尚仁义和礼教,强调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礼文化的核心是尊重和感恩,强调个人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同时,它还注重个体修养和自我约束。

国学礼文化的目标在于培养一个品德高尚、言行端正的人。

国学礼文化中的代表性仪式包括拜祭、祭祀、嫁娶等,这些仪式在中国传统社会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拜祭是表达个人和社会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恩,祭祀则是在特定场合和时间中,向神佛等非凡存在的尊崇致敬。

嫁娶仪式则是个人继承家庭传统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代表了个人积极面对人生选择的态度,也象征着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此外,国学礼文化还包括了一系列的礼仪规范。

它要求人们在行为举止中保持端庄、谦虚和雅致。

它强调尊敬长辈、关心弱者、宽容待人等,这样的规范在中国社会中被视为一种美德。

在古代,人们通过学习、模仿和实践这些礼仪规范来培养人格,提高道德品质。

国学礼文化还包括了一套相应的礼节,比如问候礼、进食礼、谢礼等,这些礼节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等级制度。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国学礼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逐渐增强,国学礼文化的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受到了冲击。

同时,随着社会变得多元化和开放,人们对于传统礼仪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也在下降,这给国学礼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国学礼文化,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文化推广等方式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公众对国学礼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同时,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也可以为传承国学礼文化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及应用部分
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是——敬人之道 1、他人希望得到尊重 2、敬人是为敬己 3、尊敬每一个人(出门如见大宾) 4、与领导相处的尊敬之道(久而居敬) 5、敬人的举止表现(站、坐、声音、递物等)
具体讲解
礼者,自卑而尊人 礼者,敬人也 。 礼者,敬而已矣
什么是敬?
敬:是内心的庄重肃诚和恭谨
忠则和于众
子夏问:“礼后乎?”
甘受和,白受采。 忠信之人,可以学礼; 苟无其质,礼不虚行。 《礼记》
易解:甘为众味之本,不偏主一味,故得受五味之和。 白是五色之本,不偏主一色,故得受五色之采。以其 质素,故能包受众味及众采也。"
忠于谁,忠于什么?
为人君 为人臣 为人子 为人父 与国人交 止于仁 止于敬 止于孝 止于慈 止于信
– 内有恭敬心: 微笑、亲和、包容、理解、镇静 – 傲慢心:冷漠、厌烦、急躁、蔑视、抱怨
• 音由心起(和他人说话的语气、语调)
– 内有恭敬心: 喜悦、亲切、柔和、关切 – 傲慢心:尖酸刻薄、怀疑、侮辱
• 言为心声(和他人说话的内容)
– 内有恭敬心:敬语和礼貌用语 – 傲慢心:不耐烦、不友好、不尊重的语言
改变语言
•问候语:您好 •请求语:请× × 样 好吗? •致歉语:对不起 •致谢语:谢谢 •道别语:再见
家路老师语录:
• 你拼命证明自己没错, 是在证明谁错了? • 敢于认错的人是有勇气 的人,是勇于担当的人。
对不起为何难以说出口?
• 不能认识到自己错了 • 错了也拒不认错 • 理智无法战胜感性 问:在领导和客户面前,你拼命证明自己没 错,你想证明谁错了?
面部表情要牢记
见人就笑,不笑不说话 笑着说话,笑着听话
由此孝到彼笑
“夫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 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礼记· 祭义》
表情的最高境界是无表情
温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事件
第四模块:语言谈吐与内涵修养 要点:
礼貌用语五声十一字,看似简单,实则不然,为何 难说?
学习赞赏礼仪
1、不欣赏别人和过度欣赏都是错误的 2、扬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3、面对赞誉的诚惶诚恐 4、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见跻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
内有仁心,体现工作中
• • • • • • 对他人自然温暖的问候; 亲切的笑容,暖人的话语 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 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 化冰冻于无形; 不求回报,必有所得。
要点:“敬”是本分,“仁”才卓越
掌握要点
仁爱就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那 点事 仁爱精神在工作礼仪中的运用 没有仁爱谈人际交往如空中楼阁
仁爱之道
樊迟问仁。 孔子说: “爱人。”
家路老师语录: 对人无所求, 也就无所怨。
什么是仁?
• • • •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 为他人考虑的比自己多一点 起心动念,考虑他人的利益 为他人考虑多一点,是善,百善能邀百福; 时刻考虑自己是恶,百恶招致百祸。
学礼仪有什么用?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易解:人与人之间有 偏差,事与事之间有 矛盾;中和这个矛盾, 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 礼的作用,就是调整 均衡、中和的作用, 说大一点就是和平。
•个人自我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季羡林)
第二模块: 国学中为人处事的立身之道
颜回去地方任职,临行前请教孔子 为政之道
吾日三省吾身 与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而不习乎
• 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应该做的, 尽职尽责,兢兢业业,无愧我心,不偏不 正,就是忠于职责,忠于我心。
下级如何和上级相处
尊重服从为本有过则改 做好本职工作,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忠于什么? 忠于自己的一颗心 不求尽如人意, 但求问心无愧。
家路老师心语
内心没有敬意,而去追求外在仪式上的 完备,还不如内心充满敬重,哪怕外在仪 式不完备。
敬与仪表
• 思考: 上班化淡妆为了什么? 统一穿制服为了什么? 为什么不能穿过薄,过露,过透,过于短小 的衣服? 为什么上班不允许穿休闲装,休闲鞋? 为了尊重。尊重别人,尊重自己。
家路老师语
俭以立身之本,谦为众德之基。 恭俭谦让,积其德也。
• 俭以立身之本,谦为众德之基。 恭俭谦让,积其德也。
忠则和于众
掌握要点
• 礼仪表象背后的精神内涵是什么?什 么比表象的礼仪更重要? • 忠是一个人的必备素养,是责任心的 基础 • 尽人事听天命不是消极宿命,是一个 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子贡的问话
子贡问老师,礼仪表象背后的精神是什 么?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炫兮,何 谓?子曰:绘事后素。子贡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易解:做人也好,处 世也好,为政也好, 言而有信是关键所在, 而且是很重要的关键。 有如大车的横杆,小 车的挂钩,如果没有 它们,车子是绝对走 不动的。
做人处事四句话
恭则远于患 敬则人爱之 忠则和于众 信则人任之
第三模块:微笑,面相,心相
要点:面从心来,要学会控制住自己的长相。
掌握要点
笑不是露出几颗牙齿那么简单 面由心生 孝养父母之“色难” 由孝养父母之爱推己及人、扩而充之到爱 他人 笑是阳光,照到哪里哪里壮。
内在恭敬,表露于外
工作态度 表情
人际交往

仪表 言谈
举止
由敬引发的得体举止
• • • • 站姿 示意 指引 递物 坐姿 请让送 面部表 敲门
敬与仪态
人的仪态风度要从学问修养来慢慢改变 自己,经过学问修养的熏陶,粗暴傲慢的 气息,自然化为安详谦和的气质。
敬与表情、语言
• 相由心生(对待他人的面部表情)
家路老师语录:
一定要学会控制住自己的长相。控制住 自己的长相,就是控制住自己的心。
听到“美好祝愿”的水的结晶
听到“爱与感谢”的水的结晶
听到中文“混蛋”的水的结晶
听到德文“混蛋”的水的结晶
家路老师语
• 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 不好! • 控制住自己的长相,就是控制住自己的脾 气。 • 家长的笑容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壮。
国学· 礼文化
贵州省煤炭设计研究院
第一模块:礼文化概述
要点: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不只是站坐行 走穿衣吃饭握手名片。
思考
1 2
3 什么是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和礼仪有什么关系? 学礼仪有什么用?
4
礼仪的核心是什么?
何为中国文化?
生肖 画 书 棋
文学 建筑
汉语
中医 工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武术
民俗 医家 农家 小说家
纵横家 兵家 杂家 阴阳家 名家
饮食
琴 墨家
法家
道家 佛家
儒家

中国文化的核 心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核 心是礼文化 南怀瑾先生语 :礼是孔子一 生学问的根本 钱穆先生:礼 是中国文化的 核心
什么是礼?
•礼者,理也; •礼者,事之治也;(礼是做事的根本方法) •一言以蔽之,礼是做人做事。
(孔子说礼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根本)
仁爱之道
•子曰:“我未见 好仁者,恶不仁 者。好仁者,无 以尚之;恶不仁 者,其为仁矣,不 使不仁者加乎 其身
•家路老师语录: 不要拿自己的标准 当标准。你站在平 地上,人家可能站 在山头上。标准怎 么能一样呢?
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 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敬与人际交往
• 物必先自腐,而后虫生;人必先自腐,而后人 才侮之; • 辱人必遭怨,怨则殃; • 得人一牛,换人一马; • 久而居敬 • 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地,未若礼不足而敬有余 地。
敬与工作态度
百事之成,必在敬之; 百事之败,必在慢之。
易解:对人对事怀有敬畏之心,是成功的基础; 反之怠慢轻视,是导致失败的关键。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
仁爱之道
•忠告而善道之,不 •家路老师语录: 可则止,毋自辱焉. •别人不听你的 话,不是他的 •天子爱天下,诸侯 爱境内,大夫爱职内, 错,说明你的 话在他心目中 士爱其家,过其所爱, 分量不够 是曰“侵官”
己己夫 欲欲仁 达立者 而而 达立 孔人人 子
——
第六模块:此生得一字足矣
要点:是仁的另一层面解读,不烦恼自己, 也不给别人添烦恼
掌握要点:
1、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2、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3、别做三季人 4、宽容的前提是你比对方心更宽
子贡问曰:“得一言而可以 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已所不欲,勿施 于人”
• 得一恕字,行之天下 • 对别人的不满皆来自于要满足我心 •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解读
明礼学会承担
• • • • 一句对不起,减少80%的服务不满意 “对不起”为何如此难以出口 人要学会反省自己 知耻近乎勇
吾未见能见其过 而内自讼者也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让我们以如此温暖的方式再见
第五模块:国学中的仁爱思想 是一切礼仪行为乃至人生成败 的根基
恭则远于患 敬则人爱之 忠则和于众 信则人任焉
这四句话,不仅是为政的道理,也是一个人立身的依据。
恭则远于患 敬则人爱之
掌握要点
敬如禅宗得道,一通百通 礼仪的外在规范化动作到底表达什么 透过恭敬看举止(站、坐、恭迎恭送、递 物、引领等) 没有永远的对,怎样穿不出错就可以了 第一印象固然重要,长久的交往和信任还 在人心
孔 子
见见 不贤 贤思 而齐 内焉 自 省 也
——
课程结束,谢谢大家。 有缘再见,祝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