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叠音词及其句法功能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摘要】叠词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重复同一音节或字母的方式,增强了作品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在《诗经》中,叠词的运用更是突出,充分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技巧和创意。

本文首先探讨了叠词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分析了《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方式,从而解读了叠词在《诗经》中的深层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叠词在《诗经》中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叠词对于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探讨了叠词对于古代文学的影响,指出叠词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修辞手法。

《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彩,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美丽的古代诗歌世界。

【关键词】叠词、《诗经》、文学创作、重要性、定义、特点、应用方式、意义、比较、影响、应用丰富多彩、艺术魅力、修辞手法。

1. 引言1.1 叠词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叠词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丰富。

叠词通过重复相同或类似的音节或字词,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给人一种律动之美。

在文学作品中,叠词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时更易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叠词还能够突出作品的重点,使重要的词语更加突出,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叠词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和把握,也体现了作者对情感和思想的深刻把握。

在文学创作中,叠词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效果使之成为作品中的亮点和亮眼之处。

通过叠词的应用,文学作品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意境和情感,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1.2 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性《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大量运用了叠词这一修辞手法。

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还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是精彩而丰富的。

通过重复同一个音节或音节组合,叠词可以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其中,叠词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声音的韵律美。

下面将对《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进行浅析。

一、美化意境叠词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在《诗经》中大量使用,起到美化意境的作用。

例如《关雎》中的“翩翩者归”,“匪石匪金”就是一种叠词的使用,通过“翩翩”、“匪石匪金”等多次重复,时而表现出动人的情感,时而表现出冷静的评价,从而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二、强调语气叠词还可以用于强调语气,让句子更具有感染力和情感。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维天之命,于穆不已”,通过“不已”这个叠词的使用,加强了语气的强烈和情感的深刻,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明白诗人内心的感受。

三、增强韵律美叠词的使用还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美,这种美感主要来自于同一个音节相互呼应、反复回荡的效果。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翩翩者”,“匪石匪金”,就是通过重复的“匪”的音节,形成了完美的韵律美。

四、表现节奏感叠词的使用也可以表现节奏感。

例如《国风·召南·采葛》中,“廓如舍牛,未尝佗牛”,通过重复的“牛”,让整个句子感觉有一种慢慢推进的感觉,使人不由得陷入一种沉思的状态之中。

总之,《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彩,不仅可以美化意境,强调语气,增强韵律美,而且可以表现节奏感,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这种抒发情感、表现语言韵律美的技巧已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而且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启示和滋养。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叠词是《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叠词是指将两个相同或类似的词语重复使用,以强调某种意境或情感效果。

今天我们来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诗经》中的叠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完全叠词、音位叠词、反复叠词和循环叠词等。

完全叠词是指将一个词完全地重复一遍,使词义更加明确。

例如《卫风·硕人》中的“古人有言,言盈而无过”,通过将“言”这个词完全重复使用,强调了言语的力量和重要性。

音位叠词是指将一个词的音节或音位重复一遍,使诗句的韵律更加和谐。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通过将“关”和“雎”这两个音节重复使用,增加了诗句的韵律感。

反复叠词是指将一个词重复使用,并在其之间插入一个或多个相似的词,以突出某种语气或情感。

例如《国风·卫风·车胤》中的“日居月诸,胡迭鼓怒”,通过将“日居月诸”这一组词反复使用,强调了事物的重复性和变幻无常。

循环叠词是指将一个词反复使用,并在词的周围形成循环的结构。

例如《国风·周南·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过将“蒹葭”这个词形成一个循环,使诗句更加流畅和韵律感更强。

《诗经》中的叠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和作用: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语气的力量、强调事物的特性、增加韵律感以及增强修辞效果。

叠词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例如《国风·邶风·终风》中的“终风且暴,雨雪亟亟”,通过将“终”和“风”、将“雨”和“雪”这两个词重复使用,强调了风雨的猛烈和严峻。

叠词可以强调事物的特性,例如《国风·卫风·展宥》中的“展宥子…..志于其居”,通过将“展”和“宥”这两个词反复使用,强调了展宥子对于自己居所的重视。

叠词作为《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在表达情感、强调语气、突出事物特性、增加韵律感以及增强修辞效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摘要】《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充满了叠词的应用。

叠词即同音字或同义词重复出现,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诗经》中叠词的定义,然后对叠词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探讨了叠词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通过具体示例,展示了叠词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

结论部分指出,《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彩,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们为诗歌赋予了特殊的审美风格,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文学才华。

叠词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同时也能丰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使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关键词】《诗经》、叠词、应用、定义、分类、作用、示例、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重要性、独特的审美风格1. 引言1.1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出现在诗歌的标题中,还贯穿于诗歌的各个部分。

叠词的使用不仅能够增加诗歌的音韵美感,还能够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对《诗经》中叠词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和美学特点,欣赏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诗经》中叠词的定义、分类、作用、示例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旨在揭示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探讨叠词对古代诗歌审美风格的塑造,为读者呈现出《诗经》中叠词的丰富多彩之美。

2. 正文2.1 《诗经》中叠词的定义《诗经》中叠词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一诗句中,重复相同字母或相同音节的现象。

叠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同一音节或字母的重复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表现力,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和富有节奏感。

叠词在《诗经》中被广泛运用,展现出古代诗人对音韵美的追求和对情感表达的深入探索。

叠词可以让诗句更加朗朗上口,让人们在朗诵中感受到乐趣,也能够加深诗句的印象和表达力,使得诗歌更富有个性和独特性。

叠词在《诗经》中的运用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古代诗人对于语言艺术的探索和创造力。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也多样化。

叠词是一
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词语的使用来增强语气,加强表达的力度。

叠词广泛运用于《诗经》中,成为其中一个独特的文学特点,今天我们就来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叠词在《诗经》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加强表达力度
叠词可以加强语气,让诗歌更加动感和有力。

比如《关雎》中“彼尔”、“瞽瞽”、“匪匪”,《国风·郑风》中“衣裳楚楚”,这些重复的词语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让人
更加容易记住和感受到诗歌的情感。

二、塑造形象鲜明的诗人形象
叠词还可以用来表现出诗人的性格和情感。

比如《国风·邶风》中“婉娈”、“婉娈”,就生动地描绘了女子的娴静姿态,展现了诗人细腻、温柔的情感。

三、增加语言的魅力和节奏感
叠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比如《国风·周南》中“绿竹翩翩”,“翩翩”两字的重复,使得整个句子更加流畅和优美。

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样,充分展现了古代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和精湛的艺
术功底。

叠词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而且为后人赏析《诗经》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是丰富多彩的,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而且
对我们理解古代诗歌和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诗经》中
叠词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诗歌之美,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其中蕴
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诗经·国风》叠音词分类及句法功能探析

《诗经·国风》叠音词分类及句法功能探析

刘亚科(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2)摘要:《诗经·国风》中有220个叠音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

在这两类叠音词中,最多的是形容词,其次是拟声词、副词和动词。

《诗经·国风》中的叠音词的语法功能较之现代汉语,显得单纯,有较强的侧重性。

关键词:叠音词;单纯词;合成词;句法功能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 2012)05-0161-03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组成的词,前人称之为“重言”、“重文”、“重语”或“叠字”等。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对叠音词进行研究。

《尔雅》中专设《释训》一篇收录同义叠音词;许慎著《说文解字》,“收字10516个,其中重文1163个”,同时还大量引用《诗经》叠音词说解字义。

以后,历代训诂学著作都对叠音词进行过研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

现代学者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叠音词进行了更全面的研究,使我们对叠音词的认识更加清楚。

但是,我们对叠音词的研究还未结束。

笔者最近对《诗经·国风》中的叠音词进行了考察,发现其中的叠音词分类情况较为复杂,其句法功能有很强的侧重性。

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一般的古代汉语教材对叠音词的论述都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或者简单地认为组成叠音词的两个字不能拆开来理解。

邵晋涵《尔雅正义》从叠音词的词义与单字字义关系的角度,将叠音词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如肃肃敬也,丕丕大也,只言肃只言丕,亦为敬也大也”。

一类为“单举其文即与重语异义者,如坎坎喜也,居居恶也,只言坎言居,则非喜与恶矣”。

这种观点是比较科学的.本文按照这种观点,将叠音词分为叠音单纯词和叠音合成词两大类。

(一)叠音单纯词所谓叠音单纯词,指由两个完全相同的音节组成一个语素的叠音词。

据笔者统计,《诗·国风》中这样的单纯词为数较多,有146个,占《诗·国风》中叠音词总数的66.3%。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叠词是《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能够增强诗歌的音韵美和表达效果。

本文将对《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进行浅析。

叠词是指在一个词的基础上重叠一部分音节形成的词语。

古代汉语中的叠词多具有表达强烈情感、描绘生动形象的功能。

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使诗歌更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

古人重视声音的美感,叠词的应用使诗歌具有更强的音韵美。

例如《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中有句“缦(màn)然长裾,翰(hàn)翼翼”。

这里的“缦然”、“翰翼”都是叠词,重复的音节使诗歌更加流畅和悦耳,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叠词能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古代诗歌追求形象感和质感,叠词的应用能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生动。

例如《诗经·魏风·黍离》中有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这里的“离离”、“之苗”都是叠词,表明黍和稷的茂盛生长,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叠词在《诗经》中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一些叠词可以通过重复的音节来强调某种情感或形象,起到抒发情感或表达意义的作用。

例如《诗经·鲁风·东门之池》中有句“烈如也、子之池。

”这里的“烈如也”是叠词,强调了主人公的决心和坚定,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叠词是《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能够增强诗歌的音韵美和表达效果。

通过叠词,诗歌更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叠词还能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生动。

叠词在《诗经》中的应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中叠词是其独特的语言现象之一。

叠词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通过将同一个音节或音位重复使用,以达到强调、增强表现力和音乐美感的目的。

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叠词的应用在《诗经》中主要用于情感的表达。

例如,《诗经·大雅·荡》中出现了“庭燎燎,以享以祀。

降福祉,以嘉以庆”。

这里的“燎燎”、“享以祀”、“福祉”、“嘉以庆”等均是叠词,通过重复同一个音节,突出了音乐的节奏感,强调了情感的真挚和热烈。

其二,叠词的应用在《诗经》中也体现了对事物特征的描绘。

例如,《诗经·小雅·大东》中出现了“云如凝脂,风如流水”。

其中的“凝脂”、“流水”等均是叠词,通过重复同一个音节,加强了描绘的色彩和形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美丽。

其三,叠词在《诗经》中还有一种常见的运用是加强对动作的描述。

例如,《诗经·周南·桃夭》中出现了“落落难合,起起相搏”。

这里的“落落”、“起起”等均是叠词,强调了动作的变化和速度,增加了阅读的乐趣和音乐感。

总之,叠词是《诗经》中一种非常常见的语言修辞手法,其应用范围广泛,涉及情感表达、描绘特征、动作描述和节奏抒情等多个方面。

叠词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诗经》的语言表现力,而且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叠音词及其句法功能研究摘要:重言词是由音变造词而产生的单纯词,即重复两个音节构成的复音词。

其两个音节仅是一个词素,不能单独使用;或者可单独使用,但是与叠用意义无关。

这是上古汉语复音词的构成方式之一。

语词的叠用,包括单字的重叠和双音节词的重叠,其中尤以单字的重叠最为常见。

是古书异例的一种。

《诗经》中,这两种形式的大量运用,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诗经、重言词、语词叠用、作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生命起源。

它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0余首。

这些远古时代留下来的诗篇,千姿百态,内容丰富。

它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真实地描绘出两千五百多年前那漫长历史时期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面貌;它如同一首首优美的歌曲,重叠的章句回旋反复地吟唱,在一唱三叹中,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抒发。

《诗经》的语言有很多突出的鲜明特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诗篇中对重音词的大量使用。

这些重音词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就重音词的分类而言,据统计,《诗经》中的重音词一共有359 个。

从意义角度划分,大致有绘景和象声两大类,但是在汉语中,象声词是只用其声,而不管字形的,各家在作注的时候也都是翻译为“……声”或者“……的声音”,例如“关关雎鸠”,关关:雌雄两鸟的和鸣声;“大车槛槛”,槛槛:车轮碾过的响声。

参考黄伯荣、廖序的《现代汉语》,可知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而成。

参考吴泽顺主编的《古代汉语》可以知道,重音词就是重复两个音节构成的复音词。

可分两类:一类是单音与词义无关,另一类是单音与词义有关。

那么就从这个角度来简单分析《诗经》中的叠音词。

重言词单音与词义无关重言词是由音变造词而产生的单纯词。

其两个音节仅是一个词素,不能单独使用;或者可单独使用,但是与叠用意义无关。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要要学草虫之韵。

……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在这一段论述中,刘勰指出了重言词在描摹情状,传声绘色,表情达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诗经》中,重言词的主要功能是拟声摹状。

例如:《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毛传》:“和声也:”雎鸠,鱼鹰:牛运震曰:“只…关关‟二字,分明写出两鸠来。

先声后地,有情。

若作…河洲雎鸠,其鸣关关‟,意味便短。

”南宋朱熹的《诗集传》具体解释为:“兴也。

关关,雌雄相应之和声也。

关雎,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鹭,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尔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列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

河,北方流水之通名。

洲,水中可居之地也。

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未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毛传云:挚字与至通,言其情意深至也。

”《说文解字》:“关,以木横持门户也。

”即“关”的本义就是关门。

可见叠字义与单字义无关。

《诗经·周南·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于兮。

”《说文解字·土部》:“坎,陷也。

”《诗集传》:“坎坎,用力之声。

”坎坎在此摹拟伐木声,与坎字本义“低陷”无关。

同一事物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叠字来修饰,反映了在我国上古时代汉语词汇已经发展到相当丰富、发达的水平。

多种叠字的交相使用,使诗句富于变化,避免了重复,表明了汉语词汇的日趋丰富。

例如,鼓钟是上古时期重要的礼乐之器,在重要的场合都会出现,因此在《诗经》的不少篇章中都提到了鼓钟,并且运用了各种不同的叠字来拟声摹状。

《大雅·灵台》:“鼍鼓逢逢。

”《诗集传》:“逢逢,和也。

”《小雅·采芑》:“伐鼓渊渊。

”《诗集传》:“渊渊,鼓声,平和不暴怒也。

”《周颂·执兢》:“钟鼓日皇醴。

”《诗集传》:“醴日皇,和也。

”同样是鼓钟之声,却用了不同的叠字来形容它的声音。

单音与词义有关另外一类是由语法造词而产生的重叠式合成词,或称“叠根词”。

这类词属于单音词的重叠使用。

故而单字也可独立使用,单用时的意义与重叠后的意义有的相同,有的相关。

例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

”《说文解字·夭部》:“夭,屈也。

”夭的本义为弯曲,《说文解字注》指出其引申义为“少壮貌”,“夭夭”的意义也为少壮貌。

《诗集传》:“夭夭,少好之貌。

”夭字叠用后意义与夭单字的引申义相同《大雅·思齐》:“肃肃在庙。

”《毛传》:“肃肃,敬也。

”《书·洪范》:“恭作肃。

”肃的本义为恭敬,肃肃的意义也为恭敬。

单用与叠用意义相同。

《郑风·清人》:“驷介麃麃。

”麃麃;亦作镳镳。

英武的样子。

又指盛多的样子。

《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古人都喜欢借物抒情,其中关于草木的描写很多,他们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诗经》中也有很多写草木茂盛的样子。

同样是写草木茂盛的样子,但却运用了许多不同的叠音词来描写。

《周南·葛覃》:“维叶莫莫”,“莫莫”表示葛叶茂盛的样子;《周南·桃夭》:“其叶蓁蓁”,“蓁蓁”表示桃叶茂盛的样子;《小雅·采菽》:“其叶蓬蓬”,“蓬蓬”表示叶子茂盛的样子;《秦风·蒹葭》:“蒹葭苍苍”,“苍苍”表示芦苇茂盛的样子。

语词叠用语词的叠用,包括单字的重叠和双音节词的重叠,其中尤以单字的重叠最为常见。

是古书异例的一种。

在《诗经》中,这种现象的运用不亚于重言词。

从字面上来看,重言词和语词叠用的功能应该差不多,但是仔细分析,重言词是一类词,其形式为“AABC”,语词叠用则是古书异例的一种,其形式为“ABAC”,它们的功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从上面对重言词的分析来看,重言词的主要功能是拟声摹状,而语词的叠用的功能则更多的要与诗歌的写作背景结合起来,有的加强表达效果,相当于赋和的效果,有的用于一章的开头,引出下文的内容,相当于兴的效果。

副词叠用《诗经·大雅·绵》:“迺慰迺止,迺左迺右。

迺疆迺理,迺宣迺亩。

”这是周代奴隶主阶级颂美其祖先古公亶父开国功业的诗歌。

朱熹云:“……四章言授田居民。

”迺,同“乃”。

详细的描写出了在古公亶父的领导下,营建了公室房舍的场景,四句叠用八“迺”字,形成了一个短小的排比句,结构整齐,叙写劳动场景相当的具体生动,这样记述历史事件也较为真实。

读起来也很有韵律感。

《诗经·大雅·荡》:“曾是强御,曾是掊克。

曾是在位,曾是在服。

”方玉润评:“一、二章贪念二字是厉王病根,故先揭出,作全诗眼目。

”文王长叹:“竟然这样自恃强梁?竟然这样暴敛如狂?竟然这样高居位上?竟然这样做官称王?”曾:zēng,犹“乃”,竟然。

是:如是。

四句叠用“曾是”构成一个反问的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的气势,更强烈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用这样的方式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如”字的叠用《诗经·大雅·板》:“天之牖民,如壎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

”西周厉王时期,政治黑暗腐败从各方面对人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在那些暴力统治力下,人们不敢直斥时弊,因此,当时的卿士凡伯就只是假托劝戒同列之词以对厉王进行讽喻和谏诤。

上天诱导下方之民,如同奏埙、篪,和谐其因,如同佩璋、圭,契合不分,如同拿取,提携,不费精神。

至于全词多用正言直说,也使其更具后代谏书的作用,作者心胸之坦荡、感情之激切于此可见一斑。

而叠字的多处运用、比喻对照的生动工整等,又使它保持了诗歌的艺术性。

这首《板》与另一首《荡》同以讽刺厉王著称后世,以至“板荡”成了形容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专用词,其影响之大,不难想见。

有时候,同样的字叠用,它的功能有所不同。

例如:《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载:且,则也,语助词。

在本句中,是将然之词,即“且沉且浮,则沉则浮”,指船身随波起伏颠簸。

《诗集传》云:“以兴未见君子而心不定。

”借助船的沉浮,引出了女子的心情。

《诗经·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

”此句中的载,和上句相同,载,乃,或训“则”。

二句以泉水有清有浊,比兴权贵却浊而不清。

《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

载,辞也。

词缀。

嵌在动词前边。

形容乘坐马车急骤奔驰。

当诗人听到卫国灭亡、卫侯逝世的凶讯后。

立即快马加鞭,奔赴漕邑,向兄长的家属表示慰问。

“载驰载驱”,就形象的表现出了一种车马奔驰的状态,类似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由此可以看出,语词叠用,和这个语词没有关系,主要作用在于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语言气势,有一定的排比作用,也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重音词和语词叠用在诗经当中大量出现是语言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其符合了《诗经》诗歌的特点,满足了其押韵的需要,可见叠音词在《诗经》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为写情达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1963袁梅《诗经译注》青岛出版社. 1999吴泽顺《古代汉语》吉林文史出版社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 2005《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