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复习题

民族理论复习题

3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外,内蒙古--由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西藏——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制制度;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存在着以黑彝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青海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成立后,当前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民族的基本特征

(1)共同历史渊源:它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彝体渊源(族源)等。

(2)共同生产方式:它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社

会行为方式的总和。

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6民族与宗教的区别

民族——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发展的规律:民族是人类社会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确立时产生的。民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的阶段形态的变化演进,到了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时候,到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自行消亡。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宗教产生之后,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宗教最终也会自行消亡。

7民族与宗教的联系

(1)基本上全民族信仰一种宗教,也有些民族虽然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但信仰的宗教不同。宗教是某些民族重要的特点之一。

(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宗教对民族的经济生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统一有着很大的影响。

(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有些民族长期信奉某种宗教的过程中,宗教的节庆、礼仪,禁忌逐渐演变成了民族的节庆,礼仪,禁忌

等风俗习惯。

8民族识别的必要性:新中国建立后,许多长期受压迫,受歧视的少数民族纷纷提出确认自己的民族成分,要求承认他们为新中国多民族的平等一员。

民族识别的依据:

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

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

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民族意愿是民族成员对其民族成分和归属的看法,志愿和要求。

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对于其语言基本相同, 民族特点相近, 地域相连, 经济联系密切, 且有民族认同意识的, 尽可能相互合为一体, 认定为同一民族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是从新中国建立不久开始的, 于1987年基本完成。(1)第一阶段(1950—1954)少数民族数量已达38个。民族识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

(二) 第二阶段(1954—1965)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包括识别民族成分和对民族的支系进行识别与归并。少数民族的总数达到54个。(3)(1978——1986)55

个民族。(四) 恢复、更改民族成分

11 (一) 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从氏族、部落解体到民族形成, 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到原始社会末期,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先后发生了两次社会大分工。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也带来了私有制、产品交换、阶级分化的出现。这一切加速了氏族制度的瓦解, 为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12 (一)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有其序列, 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二)、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 也可称作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

13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一)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民族的发展变化, 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分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决定着民族的发展。这一矛盾运动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同样也是民族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阶级社会里, 民族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影响、制约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其中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5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 民族属性与民族发展民族结构与民族发展民族素质与发展民族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6民族素质:一般包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意识素质和身体素质。

17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社会的发展决定民族的发展。民族发展一般将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在单一民族国家中, 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过程中, 民族自身也发展了。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发展, 是与社会发展、民族关系的发展密切联系着的。

18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民族的常态发展。是指民族在自己所处的条件下, 在没有外部力量的干扰和影响下的正常发展。民族的异态发展。主要是由特殊的内外部原因所致,因而在民族发展内容上出现了比例失调、状态失常的畸形现象。民族的跳跃式发展。民族发展过程中的跳跃性发展, 只有在民族内部具备一定条件时,受到外部因素刺激推动才能发生。这是由社会的多种因素所造成的民族发展的特殊情况。

26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一)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 也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二)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现代化的建成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三) 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3

平等观, 成为一种由国家法律所规定的社会关系。其基本含义有三:

一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 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 履行相同的义务, 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二是作为法律客体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 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 决不允许任何民族中的违法者逍遥法外; 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 不得使各个民族的公民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

三是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在一些方面实行特殊保护, 特别是在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 这一点在事实上也构成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原则, 包括了各民族政治、法律上的平等, 也包括了事实上的平等。

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着多方面的依据, 包括理论依据、国情依据、民族特点依据和实践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式和一般原则(2)中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有中国的国情决定的(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理论的发展创新

32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一) 民主原则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二) 平等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三) 法制原则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和管理都是依照法律进行的,这一政治制度具有良好的法律保障。(四) 实事求是原则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经济生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方面各具特色。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一切从实际出发(五) 团结统一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着眼于增进自治地方内各民族的团结,增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六) 发展繁荣原则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目的之一, 也是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

32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一) 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包含“民族”和“区域”两个基本的要素,自治不仅要有自治的主体———民族, 还要有自治的空间———行政区域, 二者结合, 自治才能实施。

(二) 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

经济因素——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自然资源状况等; 政治因素, 主要是指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团结和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能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既有利于发展民族关系, 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民族的发展进步。

(三) 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发展, 既考虑民族自治与地方的历史状况, 又考虑其现实的状况及其发展的需要。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充分把握之中, 考虑民族

自治地方的建立, 规划民族自治地方的未来, 从而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发展繁荣1984.5.31.第六届全国人大的二次回忆通过《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法》

3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点:

其一,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最基本的特点。其二,在经济关系的作用下,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其三,民族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多层次的互动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一) 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 民族关系更加密切各民族平等相处,互相学习, 互相尊重, 和睦互助。这种各民族的大交流, 对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2)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关系不断发展:

交往的增多, 团结的加强, 为各民族之间互助合作提供了可能。在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 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其广度、深度、成效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关系的明显趋势。

(3) 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将长期存在

由于各民族间联系与交往的频繁, 影响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会发生作用, 出现了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 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 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 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等, 这一切必然会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35民族工作的主题

一、民族工作主题的提出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胡锦涛2003.3提出。

以毛泽东第一代领导集体, 提出“民族平等、团结”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周恩来同志说:“各民族繁荣是我们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要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在民族繁荣的基础上前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通过拨乱反正, 彻底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 进一步发展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 把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立足点。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作为实现真正民族平等、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强调指出: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

三、民族工作主题提出的伟大意义: 第一,“两个共同”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新与发展。

第二,“两个共同”是深刻认识世界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为新时期民族工作开拓了新视野。第三,“两个共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指针。

第四,“两个共同”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第五,“两个共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民族工作上的集中体现。35:民族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伏藏大经典》、《中国民族药志》、《中国本草彩色图鉴》、《中国藏药》、《四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