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合集下载

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

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

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医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过程中,由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医疗环境等引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医院需要建立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下面就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应明确监测的对象。

医院应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监测,并及时对感染进行诊断和报告。

监测对象还应包括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医疗环境等可能成为感染源的因素。

其次,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应指定监测的指标和方法。

监测指标主要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等。

感染发生率是评估医源性感染情况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每1000例患者中感染发生的人数,可以反映出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

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的监测有助于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病原体的种类,从而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观察等,其中实验室检测可以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体来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病原体的种类。

再次,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应规定感染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

感染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对患者的感染易感性、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以及医疗设备和环境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将有助于确定感染的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医疗设备的消毒与灭菌以及医疗环境的净化等。

医务人员应进行良好的手卫生和穿戴防护用品,以减少传播病原体的风险。

医疗设备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消毒和灭菌,以保障其使用的安全性。

医疗环境要保持清洁、整洁,并定期进行消毒,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与传播。

最后,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应规定监测结果的处理和反馈。

监测结果应定期汇总、分析和评估,以判断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若监测结果超过预定目标,应及时调整和改进控制措施。

同时,监测结果还应及时向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反馈,以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医源性感染控制与预防管理制度

医源性感染控制与预防管理制度

医源性感染掌控与防备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遵从原则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门的相关要求,本医院订立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医源性感染掌控与防备工作,并依据科学、规范、有效原则进行管理。

第二条定义1.医源性感染:指在医疗机构或与医疗活动有关的医疗服务过程中,由医务人员、患者或环境传播引起的感染;2.感染掌控与防备:指通过采取措施,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的一系列管理活动;3.医务人员:指在本医院工作并从事医疗相关工作的全部职员;4.患者:指接受本医院医疗服务并住院或门诊的个体;5.医疗环境:指医院内各类病房、手术室、洗手间等与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区域。

第三条目标本制度的目标是保障医务人员、患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第二章医院组织和管理第四条设立感染掌控与防备管理委员会本医院设立感染掌控与防备管理委员会,负责订立、协调、引导和监督医源性感染掌控与防备工作。

第五条委员会职责1.订立医源性感染掌控与防备工作的规章制度;2.监督医源性感染的报告、统计与管理工作;3.研究与推广医源性感染的防备方法和掌控措施;4.定期组织感染掌控培训与考核;5.帮助卫生部门进行医源性感染的监测与评估工作。

第三章医源性感染风险评估与监测第六条风险评估与监测1.依照卫生部门要求,本医院建立医源性感染风险评估与监测制度;2.医源性感染风险评估应包含医务人员、患者、环境等方面的风险评估;3.医源性感染风险监测应定期进行,统计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及时采取防备和掌控措施。

第四章医务人员的感染掌控与防备第七条医务人员培训1.新进医务人员应接受医源性感染掌控与防备的培训,包含感染掌控知识、手卫生、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等内容;2.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掌控培训和考核,不合格人员应接受再培训。

第八条手卫生管理1.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在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感染源和污染物品后,必需进行正确的手卫生操作;2.供应充分的洗手设施和洗手液,鼓舞医务人员使用无水洗手液进行手卫生。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制度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制度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制度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各种传染源集中的地方。

检验科工作人员除了要与患者直接接触外,还要接触患者的各种标本。

这些标本蕴含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本身就是传染源,因此检验科工作人员须要加强自我防护,认真处理医疗废物,避免其成为交叉感染的源头。

一、加强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意识检验科工作人员应加强学习医院感染知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预防职业性接触性感染的发生。

严禁在实验室内进餐、饮水、会客,个人食品不得存放在实验室冰箱里。

二、严格洗手污染的手是传播病原菌的主要媒介,患者的标本含有大量病原菌,处理标本时应戴手套、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口罩,但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洗手要严格按六步法,尽量使用洗手液。

如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强力致病菌污染时,应加用消毒剂洗泡。

处理不同类的标本也应洗手,洗手之后才可接电话、吸烟。

三、注意气溶胶的传染气溶胶由于其分子小,易漂浮在空气中。

在离心、烧接种环、剧烈震荡或混匀时极易形成带菌的气溶胶而传染给工作人员。

因此样本的离心工作必须在开放实验室内进行,真空采血管须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或在离心机中静置30 min后才能打开。

细菌室酒精灯火焰上应套一个长管,使酒精灯火焰上方有充足的无菌空间,最好使用焚烧灯。

四、科室设施经常消毒科室的空气、工作台面、墙壁、血库冰箱、孵箱等应每日四次(工作前后)消毒,清洁不同区域的拖把要分开使用。

科室电话最好用免提式,话筒应经常消毒。

水龙头开关、门把手、电器开关、笔、鼠标、键盘、公共钥匙等接触较多的部位也应定期消毒。

五、临床送传染性血液、体液标本应在化验单上注明,使检验人员操作时专项处理,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六、建立规范制度,加强器具废物的消毒,避免医院感染隐患建立消毒责任制度,科室内可以设立1名~2名人员负责每天的消毒工作并做好记录,也可实行区域负责制,使消毒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什么是医院感染?医院感染,也叫交叉感染或医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接受治疗、护理或探视时所感染的疾病,原因是由于接触医院环境和医疗器械等多种途径的病原体所引起的。

医院感染通常发生在患者处于虚弱、免疫力下降状态或是在需要手术、侵入性检查、介入性治疗、器械使用等情况下。

医院感染如不加以控制,容易发生在重症患者身上,增加患者收治费用和治疗难度,也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手卫生手是人际传播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只要注意卫生习惯和规范操作,医护人员的手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保持卫生。

因此,有效的手卫生措施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

2.消毒医疗器械、设备、床铺等物品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对这些设备和物品进行彻底消毒是预防交叉感染的关键。

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有关消毒规定,实施物品分类消毒和消毒记录。

3.过敏反应当患者注射一些药物或医疗物品,如吸氧管,肠镜和心脏或肝脏导管时,很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从而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过敏性休克。

因此,在使用前应仔细检查过期日期,确保无变质和病原体沾染。

4.空气过滤医院入口过滤器可以将空气中的各种细菌、灰尘等过滤掉,避免空气传播各种疾病,也可以防止病人感染。

5.个性化治疗手术和化疗后,患者可能会感到很疲劳,体力透支,劳累过度,从而影响恢复和治疗。

因此,通过个性化治疗,为病人提供更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6.查找并传播信息医疗机构应定期检查并报告医院感染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预防和对抗措施,消除医院感染的威胁。

7.接触控制感染患者的家属、护工、访问医疗人员等要保持严格的接触控制措施,如穿戴手套、口罩等等,防止感染病毒跨越传播。

结论医院感染是一件严峻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采取适当、有效的预防和对抗措施,就能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在医疗机构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密切配合,并对发现的问题采取及时的改进措施,也可以进一步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

最新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最新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最新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医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接受医疗服务时,由医务人员、设备、环境等相关因素引起的感染。

这种感染往往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为了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环境清洁消毒。

医院应增加环境卫生的投入,采用有效的清洁消毒剂对患者住院病房、手术室、药房等重点区域进行定期全面消毒。

2. 严格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应按规范正确洗手,特别是进入不同患者之间或执行无菌操作前必须洗手,并戴好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以减少交叉感染等传播。

3. 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院应制定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方案,避免滥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菌剂以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4. 做好医疗废物管理。

医疗废物的收集、包装、贮存、运输和处理应符合标准要求,以避免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

5.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医院应设立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制定和更新感染控制方案,通过医疗病例统计分析、病原菌监测和感染管理评估等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以上是最新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治理措施,希望医务人员们能够认真执行,确保患者的健康安全。

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措施

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措施

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措施医院感染也称为医源性感染、卫生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或住院期间因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在医院内传播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是医疗安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对于医院感染的防控十分关键。

医院感染的类别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别有:1.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支气管炎等。

2.泌尿道感染:包括膀胱炎、尿道炎等。

3.伤口感染:指手术后的伤口感染。

4.血液感染:指血流感染,可以出现败血症、脓毒症等。

5.肠道感染:包括腹泻、肠炎等。

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医护人员传播医护人员在医院接触多人,病原体可以通过他们的手、外科衣物、鞋子等传播,例如在不更换手套的情况下多次接触患者。

2. 环境因素医院的病房、走廊、手术室等环境中也可能存在致病菌并且能够生长增殖。

例如空气中的细菌可以通过空调等途径传播。

3. 患者个人因素患者的个人卫生情况也会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例如患者个人卫生意识不强或免疫系统较差,会使得患者更容易感染病原菌。

医院感染预防措施为了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医院应采取以下一系列预防措施:1. 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及时更换手套,勤洗手等。

2. 严格环境消毒医院应该加强对医院环境的消毒,及时更换床单和被套在床位与医疗设备之间设置浅盆,对床位、手术器械、输液器等设备进行定期消毒。

3. 加强医院管理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管理,对医护人员实施培训和考核,并建立相应的处罚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

4. 患者个人预防患者需要协助医院,遵守医院卫生规定,加强个人卫生,保持清洁和干燥,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增强自身抵抗力。

预防医院感染的注意事项1. 保持环境清洁医院内部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楼层、走廊、楼道、病房等都可以进行清洁,将医疗废品、卫生垃圾及时清理干净,确保医院的环境卫生。

2. 中断链传播医院要防止病原体通过患者、医生、实习医生间的接触而链式传播,如在控制空气传播方面,可采用UVC辐射灭菌或者使用药物雾化剂。

医源性感染_监测预防制度

医源性感染_监测预防制度

医源性感染监测预防制度(一)
1.健全感染管理组织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100张床位以上医院,设立医院感染管理会和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100张床位以下医院,制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部门。

2.完善感染控制制度,规范医务人员行为。

3.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病人及家属预防感染的意识。

4.严格日常督察和评价,确认制度落实、措施是否可行有效。

监测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发病率、现患率监测。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确保灭菌效果。

3.环境卫生学监测:空气、物体表面的监测。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测:使用时间、剂量、疗程。

5.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监测:日常抽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

预防
1、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1)正确的洗手,合格的手卫生要求;
(2)医务人员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指甲、头发清洁;
(3)采用隔离技术,使用口罩、帽子、手套、隔离衣等;
(4)坚持安全注射,取消不必要的注射、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头和注射器、预防由治疗药物污染导致的感染。

2、预防环境和诊疗器械的传播,采用正确的清洁、消毒和灭菌方法。

(1)环境:常规湿式清洁,感染病人的环境用消毒剂清洁,不同区域的有单独清洁工具,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必须行消毒再清洁。

(2)医疗器械和用具:按污染后对病人引发感染的机会或造成的危害程度划分为三类,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低充危险性物品。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审批稿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审批稿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审批稿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医疗器械、环境、人员等途径引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给患者的康复和健康带来威胁,严重影响其安全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审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医疗器械消毒、环境卫生管理、医务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探讨。

医疗器械消毒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消毒管理制度,规定医疗器械的使用、处理和消毒程序。

在接触患者或患者血液、体液的医疗器械应属于一次性器械,严禁重复使用。

对于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在每次使用前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器械的无菌状态。

医疗机构应配备专业的消毒设备,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消毒工作的规范和有效。

环境卫生管理是医院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另一重要方面。

医疗机构应制定环境清洁消毒和空气净化管理制度,按照规定的程序和频率进行清洁消毒。

对于病房、手术室等患者密集场所,应定期进行高级消毒,确保环境的洁净。

医院应配备足够数量的清洁工人员,并为其提供专业的培训和培训。

医务人员是医源性感染防控的关键力量。

医疗机构应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和卫生培训,包括手卫生、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和废物处理等。

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洗手、戴手套等,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对医源性感染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除了以上的措施外,医疗机构还应加强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掌握医院内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情况。

建立医源性感染的预警系统,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医源性感染的威胁。

总之,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医疗机构以及医务人员的重要责任。

通过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消毒和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监测工作,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同时,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提高整体防控能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疗用品(听诊器、血压 计)等
低水平消毒或一般清洁
医源性感染的控制
治疗室感染控制
布局要求 治疗室面积不应小于12m2,分为清洁 区和相对污染区 空气洁净度要求 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 ≤500cfu/m3 医务人员手卫生 细菌菌落总数≤ 10cfu/m2
物体表面染菌量要求 细菌菌落总数≤10cfu/m2 无菌物品的使用管理 包装是否完整:有无破损、污渍 湿度:手感干燥 灭菌标志:胶带变色、灭菌批号、日期、失效期 灭菌合格标志:包内指示卡变色
感染性物质发生喷溅或遗撒应立即消除, 并做彻底消毒。
及护理病人的器具、用品、被服等,在每一 个病人使用之前要进行清洁或消毒,防止病 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严格医疗废物处理,利器直接投入利器盒, 防止锐器刺伤
感染性物质发生喷溅或遗撒应立即消除,并 做彻底消毒。
额外预防 除采用标准预防措施外,护理某些病人还应 执行额外预防措施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滥用,导 致感染菌耐药性的广泛出现和感染菌谱的 变迁,导致抗菌药物失去作用,损伤正常 菌群的定制抵抗力,引起人体微生态失衡, 给耐药菌的生长和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 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
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改进 各种侵入性 操作、手术等,在对机体造成损伤的同 时,给微生物的入侵提供了便利条件 新的病原体不断出现 近30年来,新发现
严格实施防护技术 针对疾病的传播途径,采 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防止锐器刺伤 使用安全处理系统,减少锐器 暴露,小心处理使用后针具,禁回套不给针 帽,给不配合病人注射或输液得到别人帮助
及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重复应用的 器械和被服等要严格消毒或灭菌
选用正确方法采集和运送病人标本 严格医疗废物处理 病房环境每天要消毒,病人出院时要进行
终末消毒
预防耐药菌株的传播 多用于预防耐甲氧西林金 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等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
及早发现耐药菌株病例 病人隔离在单间病房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去掉外包装按无菌 物品保存、包装完整、标识明确 医疗废物的管理 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进行分类、收集、运送、暂存
临床护理的感染控制
坚持标准预防的原则
定义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 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 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 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 防护措施。即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 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医疗器械和用具 按污染后对病人引发感染 的机会或造成的危害程度划分为三类
高度危险性物品 中度危险性物品 低度危险性物品
指穿过皮肤或黏
Hale Waihona Puke 高度危险性物品膜进入无菌组织
或器官内部的器 中度危险性物品 材,或与破损的
皮触肤的黏器膜材密和切用接品低度危险性物品
如手术器械、穿刺 针、腹腔镜、脏器 移植物和活检钳等
药物及各种制剂传播 输入在生产、保存、
运输、使用过程污染的药物
医疗用品传播 使用污染医疗用品导致 接触传播: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时
通过污染的手,将微生物从一个病人传给另 一个病人
医源性感染的影响因素
感染控制管理疏漏:缺乏认识,感染管 理组织不健全,控制制度欠完善,培训 不到位,经济投入少,不能严格执行消 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发病率、现患率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确保灭菌效果 环境卫生学监测 空气、物体表面的监测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测 使用时间、剂量、疗程 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监测 日常抽查和定期检
查相结合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正确的洗手 合格的手卫生要求 采用流动水洗手,安装非手触式水龙开关 应用合格的皂液或肥皂 使用没有污染的干手设施(纸巾或干手器) 不方便洗手的情况下,使用快速手消毒剂
减少病人转换病房 接触定植病人要穿隔离衣或围裙并加强洗手 戴手套护理耐药菌定植病人和接触病人污染
物品 严格医疗废物处理 每天用莫匹罗星涂抹定植病人鼻腔
社区护士职业防护 建立职工健康保护制度 建立和实施职工职 业暴露处理流程 制定健康体检和免疫接种计划 新招聘工作 人员应进行体检并给予免疫接种。
及家属预防感染的意识 严格日常督察和评价 制度落实情况、措施是
否可行有效
医源性感染的监测
定义 系统地、连续的、主动观察医源性感染的 发生,分布以及影响因素,定期整理并提供有 价值的数据资料;了解医院感染造成的危害并 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以便采取更有效的对策
目的 及时发现感染病例,确定感染类别,识别 和处理暴发
个人卫生 医务人员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指甲、 头发清洁 采用隔离技术 口罩、帽子、手套、隔离衣等 坚持安全注射 取消不必要的注射、使用一次 性无菌针头和注射器、预防由治疗药物污染导 致的感染
预防环境和诊疗器械的传播 采用正确的 清洁、消毒和灭菌方法。
环境 常规湿式清洁,感染病人的环境用 消毒剂清洁,不同区域的有单独清洁工 具,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必须先消毒再 清洁
的传染病和病原体有40多种
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不规范 认识不够,
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消毒设备陈旧,措施 落实不到位,如洗手、物品及消毒剂过期
正常防御机制缺损 疾病所致的免疫功能低
下,社会人口老龄化使病人大多具有免疫低 下的特点
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不规范 对其重要性缺乏足够 的认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消毒设备陈旧, 不严格卫生洗手
物品应加穿隔离衣限制病人到室外活动 采用适宜的方法,对环境和器械进行清洁、消
毒或灭菌
特殊感染的预防 适用于高致病性或特殊病原体感
染的预防,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耐万古霉素金黄 色葡萄球菌等 病人住单人单间 进入病房的所有人员必须戴口罩、手套、帽子、护
目镜,穿隔离衣 限制探视者和工作人员进出病房,并严格手消毒
预防空气传播(飞沫核<5µm):结核、水痘,采取 住单人间、限制病人室外活动、通风、空气消毒、 戴口罩等措施
预防飞添传播(飞沫>5µm):细菌性脑膜炎,采取 住单人间、限制病人室外活动、戴口罩
预防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 有条件病人住单间,或同种感染病人同住一室 医务人员进入病房应戴手套,接触病人和污染
细菌:占病原体的90%以上,且对抗生素 多重耐药。
病毒:HBV、HCV、HIV、SARS病毒等
真菌:逐年上升,近年真菌感染率为20世 纪80年代的2~5倍,多为白色念珠菌
其他:衣原体、支原体、寄生虫等
医源性感染的传播途径
医疗器械和设备传播 病人使用污染器 械、仪器等导致的感染 血液及血制品传播 经血传播的疾病有 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弓形 虫病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一、医源性感染定义
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 起的感染。凡是在医疗、护理、预防过程中 由于所用医疗器械、设备、药物、制剂、卫 生材料、医务人员手或提供医学服务的环境 污染导致的感染,均应称为医源性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的病原体 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
医源性感染常见病原体
必须采用灭菌法
指与皮肤黏膜接 触,不进入无菌 组织的物品
高度危险性物品
中度危险性物品 低度危险性物品
高、中水平消毒法
如呼吸机管道、胃 肠道内窥镜、气管 镜、压舌板、体温
计、喉镜等
高度危险性物品
指直接或间接与健
康无破损皮肤接触
的物品
中度危险性物品 如毛巾、被褥、床具、
室内环境表面、一般诊
低度危险性物品
三、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医源性感染的管理 医源性感染的监测 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医源性感染的控制
医源性感染的管理
健全感染管理组织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100张床位以 上医院,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 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100张床位以下医 院,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
完善感染控制制度 规范医务人员医疗行为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病人
正常防御机制缺损 疾病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社 会人口老龄化使病人大多具有免疫低下的特点
医源性感染的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不典型 基础疾病的掩盖,反应性差及治疗 措施的干扰,医源性感染起病一般较隐匿 病人反应性差临床表现多变 如老年肺炎不发热、新 生儿细菌性痢疾呈败血症表现 并发症多 可引起多部位感染和二重感染
强调双向防护的要求 限制直接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破损的皮
肤和黏膜,尽可能应用不接触技术 接触污染物时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洗手 衣服或面部可能被污染时应当穿隔离衣、戴口
罩和护目镜
护理病人的器具、用品、被服等,在每一 个病人使用之前要进行清洁或消毒,防止 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严格医疗废物处理,利器直接投入利器盒, 防止锐器刺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