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简介

合集下载

李斯特

李斯特

李斯特只要他往钢琴前一坐,拨动那神奇的琴键,你便会听到:有时如狂风骤雨之来袭,有时则柔美温雅如泉流之洋溢,使你沉醉。

他仿佛有一个“魔网”操纵着听众们,把每一个人都紧紧缠绕住,要他们上那儿,就引他们到那儿。

德国诗人海涅称他是一位“伟大的鼓动家”,而更多的人称他为“钢琴之王”,因为他把钢琴的表演能力、音色变化发挥的淋漓尽致。

他的名字叫李斯特·费伦茨。

1811年10月22日,李斯特生于匈牙利梭普隆州的多布良(今雷丁),他从小就喜欢民间歌唱和舞蹈,并在他爱好音乐的父亲教导下学习音乐。

9岁起已参加公开表演并即席作曲。

一次,在维也纳的音乐会因为即席演奏了贝多芬所指定的主题,得到贝多芬的赞扬,(历史上的今天.com)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佳话。

12岁随双亲迁居巴黎,随当时的名音乐家帕爱尔和雷赫学习。

1825年创作了哥剧《唐·山乔》,曾在巴黎大剧院上演。

这期间,他在法国各地和伦敦经常举行表演,获得很高的声望。

1835年起,一直到1847年,李斯特在欧洲10多个国家举行演奏会,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特别是29岁那年,他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为自己的同胞演奏,匈牙利人民象欢迎自己的民族英雄似地接待了他。

他到全国各地演奏,处处受到祖国同胞的热烈欢迎,使他很为感动。

1848年1月,李斯特迁到德国文化城魏玛定居,放弃了演奏家的生活,改向创作、教学、评论方面努力,一直到1861年。

这十几年,是他音乐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著名的12篇交响诗及《浮士德交响乐》、《但丁交响乐》等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1861年李斯特迁居罗马,并且信奉天主教,但1873年又回到魏玛城。

1886年7月31日逝世于拜勒特。

李斯特一生留下几百件作品,他用音乐作武器鼓舞本民族的解放斗争,他同情法国的革命运动。

他留下来的许多优秀作品,是人类进步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德国历史学派简介

德国历史学派简介
希尔德布兰德介绍过恩格斯和P.-J.蒲鲁东的学说,他认为妨害普鲁士德意志的政治和经济的统一和发展的原因,以及福利的最大障碍,显然是由于“贫困”。因此经济学的任务在于认识“国民生活的经济方面”来解决“贫困”问题。他提出经济发展阶段的过程是实物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他企图借“信用”来消除资本主义的统治和贫困,他把信用经济阶段理想化,看成为道德的平等的世界。他认为贫困者可以借助“信用”的力量而获得资本,从而解决贫困这个社会问题
希尔德布兰德
1832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哲学、历史和语言学。1836年任布雷斯劳大学历史学讲师,1839年任教授,1841年转到马尔堡大学任国家学教授。1844~1845年任该校校长。1846年因在伦敦参加了德国共产主义者俱乐部的活动,被免去职务。在三月革命期中一度任议会议员,以后亡命瑞士在苏黎世等地大学任教。1862年和J.康拉德教授1839~1915一起创办《国民经济学与统计学年鉴》。他本是历史学家和统计学家,和罗雪尔一样也是从历史国家学的基础,进入到经济学的研究。但他未能完成他自己的在经济学方面独自的体系和方法。他平生关心国家的行政和政治,曾从事铁路建设事业,成立“储蓄银行”以及“寡妇年金金库”,设立统计局等。1848年他出版了《现在和将来的国民经济学》第一卷,从对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的分析,开始研究“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学”,表明了他既不同于古典学派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立场。该书序言说要将经济学改造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科学,使经济学对国民经济生活的认识,要采用历史语言学的方法。他的1863年出版的《国民经济学的当前任务》,叙述了他的方法。但是,他的历史语言学派和罗雪尔的历史法学派都是19世纪中叶反启蒙思想,反理性主义的反动思潮,它们强调民族固有的所谓“民族精神”。
他强调研究经济现象、经济生活必须与其他各种文化现象结合,而不能采取孤立的抽象法。他特别强调历史的统计的考察,主张归纳法才是经济学的方法。他认为经济学既不是精神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以第三种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克尼斯是路德派的新教徒,他的历史方法以精神因素为动力,有浓厚的宗教信仰。他是新历史学派伦理主义的先驱,其货币理论属于金属主义。

经济学思想圆桌会:李斯特的经济思想

经济学思想圆桌会:李斯特的经济思想

经济学思想圆桌会:李斯特的经济思想李斯特:主流经济学的质疑者弗⾥德⾥希·李斯特(1789-1846年),是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也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之⼀,对于古典经济学,他是⼀位不折不扣的怀疑者和批判者。

他出⽣于德国南德符腾堡州⼀个普通的鞋匠家庭,⾼中毕业后参加⽂官考试被录取,任职下级官员,后被提升为州会计监察官,曾任蒂宾根⼤学⾏政学教授。

1841年,李斯特出版了他最主要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全⾯系统阐述了他独特深刻的经济学思想。

李斯特的经济学思想,在西⽅经济学界⾥属于⾮主流学派,不过其中的国家经济理论、⽣产⼒理论以及资本理论都是⾮常独树⼀帜、具有深刻洞见的观点。

在经济学说史上,李斯特可以说是⼀位不应忽视的重要经济学家。

李斯特经济思想的主要理论内容有以下⼏点:(⼀)、国家经济学李斯特认为古典经济学是⼀种世界经济学,这种经济学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到各个国家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各⾃的特有利益和情况。

它没有研究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更没有把这些⽅⾯同世界联盟与持久和平的观点统⼀起来,把那些还没有出现的情况假定为已经实际存在的情况。

因此,李斯特认为,它对于德国的经济发展没有指导意义,必须把国家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区分开来。

⽽国家经济学是从国家的概念和本质出发,它所研究的是某⼀国家处于世界⽬前形势以及特有的国际关系下,怎样来维持并改进它的经济状况,是研究如何使得国家经济繁荣富强的经济学科。

李斯特这样写道:“我要说明⼀点,作为我的学说体系中⼀个主要特征的是国家。

国家的性质是处于个⼈与整个⼈类之间的中介体,我的理论体系的整个结构就是以这⼀点为基础的”。

(⼆)、⽣产⼒理论李斯特旗帜鲜明的主张⽣产⼒理论,并⽤它作为批判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武器。

对⽣产⼒的研究,构成了李斯特经济思想的中⼼内容,他的⽣产⼒概念不仅包括物质资本形成的⽣产⼒,也包括精神资本所创造的⽣产⼒,即⼈类知识积累所创造的⽣产⼒。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1825年,他因抨击时政遭迫害,不得不离开德国, 移居美国。在美国,他受到美国经济学家汉密尔顿 的著作和美国保护关税制度实践的影响,加深了他 的保护主义的信念。他在美国曾印行国民时报并在 报上不断发表文章,阐述关于贸易政策原则的观点。 1832年,他以美国驻莱比锡领事身份回到德国。 1846年11月30日自杀身死。他的主要经济著作有 《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1827)、《政治经济学 的国民体系》(1841)、《德国政治经济的国民统 一》(1846)。
C、保护幼稚产业,要有利于要素利用率的提高。开 发一种新的产业,也就意味着引进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如果一种幼稚产业在保护下成长起来以后,能对其密集 使用的要素加以大规模的节约,从而能在既定的资源下 维持其产量的增长,那么该产业就能实现自给甚至出口。 此外,各种保护措施本身不可能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根 本效果,但它们对贸易关系的干预,可以作用于市场、 资本、技术、资源等因素,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 李斯特主张经济落后国家应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以抵御外国竞争,促进国内生产力的成长。根据 德国的生产力状况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应平衡或协 调发展的原则,李斯特具体提出保护幼稚产业理 论,并认为实行关税制度是保护国内市场的主要 手段。
• 把各国的经济划分为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业时 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这样 五个阶段,认为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一国要采 取不同的贸易政策。
(2)保护手段。应以关税保护为主,这是抵御外国 竞争,促进国内生产力成长的必要手段。即使在实行 保护关税制度初期,由于没有廉价原料和机器设备, 企业生产成本可能增加,不利于增加利润,也不利于 消费者,却可以保护国内市场,有利于国内民族资本 成长,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而且在生产力发展之后, 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成本的降低,服务于消费者利益, 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必须牺牲眼前利 “ 益,使将来的利益获得保障。” 使将来的利益获得保障。

李斯特及其著作

李斯特及其著作

人物简介李斯特,全名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也称F·李斯特,1789年‎8月6日生‎于德国符腾‎堡鲁特林根‎市,其父是制革‎匠,同时担任多‎个公职,虽不富裕但‎深受尊重。

李斯特从小‎反感父亲的‎职业,决心为自己‎的事业奋斗‎。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

年轻时十分‎得志,在德国多地‎的书记员办‎公室供过职‎,尔后进入符‎腾堡政府市‎民服务部工‎作,1817年‎就升任到了‎大臣副秘书‎长职位,当时有位大‎臣很欣赏他‎,在这位大臣‎的促使下,李斯特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首次向官僚‎主义和官僚‎作风公开宣‎战。

并由于这本‎小册子,被任命为大‎学教授。

1819年‎,由于组织旨‎在统一德国‎经济的全德‎工商联盟受‎到迫害,被迫辞去蒂‎宾根大学教‎授职务,并被解除其‎他政府公职‎。

1822年‎,担任市议员‎期间,由于提出激‎进的民主改‎革主张,被以“煽动闹事,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判处‎10个月监‎禁。

李斯特潜逃‎到了法国和‎瑞士。

两年后回国‎,随即被关押‎。

为了彻底摆‎脱这个危险‎分子,政府同意他‎移居美国。

1825年‎李斯特一家‎到了美国。

他开始经营‎农场,还担任过报‎社编辑,并开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煤矿,是李斯特达‎到了富足的‎程度。

1832年‎,李斯特回到‎欧洲参与莱‎比锡—德累斯顿铁路建设工程,他希望通过‎建立全国铁‎路系统推动‎德国经济的‎统一。

1834年‎,德国关税同盟建立。

但他的全国‎铁路系统计‎划由于封建‎割据和资产‎阶级的狭隘‎的惟利是图‎本性失败。

1837年‎,李斯特在美‎国的矿山在‎美国的银行危机中破产了,李斯特陷入‎生活困境中‎。

其间,李斯特一直‎受到政府的‎监视,并受到再次‎被监禁的威‎胁。

尽管他不断‎努力,仍然不能在‎他的祖国找‎到一份固定‎职业。

李斯特被迫‎流亡法国。

法国梯也尔‎政府曾邀请‎他担任铁路‎建设和贸易‎政策方面的‎要职,但由于法国‎对德国的侵‎略性态度,李斯特拒绝‎了,主要靠给报‎社撰稿牟取‎微薄的收入‎。

幼稚产业保护论

幼稚产业保护论

幼稚产业保护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Infant Industry Theory)最早是由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Alexander Hanmilton)于1791年提出,但是真正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德国经济学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的论述。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年8月6日-1846年11月30日),德国经济学家。

他被视为经济历史学派的先驱,而他的思想亦被视为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1、人物生平:李斯特的一生串连着一系列的失败和困苦。

1819年,由于组织旨在统一德国经济的全德工商联盟受到迫害,被迫辞去蒂宾根大学教授职务,并被解除其他政府公职。

1820年,担任市议员期间,由于提出激进的民主改革主张,被以“煽动闹事,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判处10个月监禁。

李斯特潜逃到了法国和瑞士。

两年后回国,随即被关押。

为了彻底摆脱这个危险分子,政府同意他移居美国。

1825年李斯特一家到了美国。

他开始经营农场,还担任过报社编辑,并开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煤矿。

1832年,李斯特回到欧洲参与莱比锡—德累斯顿铁路建设工程,他希望通过建立全国铁路系统推动德国经济的统一。

1834年,德国关税同盟建立。

但他的全国铁路系统计划由于封建割据和资产阶级的狭隘的惟利是图本性失败。

1837年,李斯特在美国的矿山在美国的银行危机中破产了,李斯特陷入生活困境中。

其间,李斯特一直受到政府的监视,并受到再次被监禁的威胁。

尽管他不断努力,仍然不能在他的祖国找到一份固定职业。

李斯特被迫流亡法国。

法国梯也尔政府曾邀请他担任铁路建设和贸易政策方面的要职,但由于法国对德国的侵略性态度,李斯特拒绝了,主要靠给报社撰稿牟取微薄的收入。

俄国财政部长曾经聘请他在政府中担任要职,以推行他的“国民体系”,李斯特因为俄国实行专制的沙皇制度而拒绝了。

1841年,李斯特曾经被委任为《莱茵报》主编,由于健康原因未能成行(不久后马克思担任了这一职务)。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
流行学派的理论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学”,这种学说始 终只是以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为惟一对象,而完全没有顾及各 个国家的不同的利益。 “国家经济学 国家经济学”,是以事物本质、历史教训和国家需要为依 以事物本质、 国家经济学 以事物本质 据的。他写道:“作为我的学说体系中一个主要特征的是国家。 据的 国家的性质是处于个人与整个人类之间的中介体,我的理论体 系的整个结构就是以这一点为基础的。”“从民族的立场出发 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学。”
2、关税保护与生产力理论 (1)保护关税与发展生产力
古典学派从世界主义经济学出发,只重视财富和交换 价值,而忽视了生产力。 财富是交换价值,而财富的原因则是生产力,财富的 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许多倍。为了发展德国的生产力, 李斯特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他说道:“因此,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 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这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由此使 国家不但在物质财富的量上获得无限增进,而且一旦发生 战事,可以保有工业的独立地位。”
– 3.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 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 作和国际间分工协作的结果。 作和国际间分工协作的结果。 分工的原理不仅适用于某一行业, 分工的原理不仅适用于某一行业,而且也适用 于整个国家。 于整个国家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分工是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 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 的划分; 的划分; 在物质生产中最重要的分工和协作是工业与农 工业与农 业的划分和协作,二者也是相互依存的。 同一个国家各个不同地区各个行业之间一样, 各国之间也存在着分工与生产力的协作关系,这 各国之间也存在着分工与生产力的协作关系 种协作对生产力的增进也起着积极作用。
(3)生产力理论评价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1837年,李斯特在美国的矿山在美国的银行危机中破产了,李斯特陷入生活困境中。其间,李斯特一直受 到政府的监视,并受到再次被监禁的威胁。尽管他不断努力,仍然不能在他的祖国找到一份固定职业。李斯特被 迫流亡法国。法国梯也尔政府曾邀请他担任铁路建设和贸易政策方面的要职,但由于法国对德国的侵略性态度, 李斯特拒绝了,主要靠给报社撰稿牟取微薄的收入。俄国财政部长曾经聘请他在政府中担任要职,以推行他的 “国民体系”,李斯特因为俄国实行专制的沙皇制......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德国学者
01 人物生平
03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主要贡献
基本信息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是古典经济学的怀疑者和批判者,是德国历史学派的 先驱者。李斯特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德国在经济上的统一,这决定了他的经济学是服务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与 亚 当 ·斯 密 的 自 由 主 义 经 济 学 相 左 , 他 认 为 国 家 应 该 在 经 济 生 活 中 起 到 重 要 作 用 。 他 的 观 点 深 受 亚 历 山 大 ·汉 密 尔 顿 ( A l e x a n d e r ·H a m i l t o n ) 以 及 美 国 学 派 影 响 。 他 的 主 要 思 想 包 括 国 家 主 导 的 工 业 化 , 贸 易 保 护 主 义 等 等 。 其 以 具体行动力促成德意志关税同盟,废除各邦关税,使德国经济获得统一,并对后世德国的统一产生影响。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作为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李斯特在首先发起同英国古典学派 论战的同时,还从德国当时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出发,从历史、理论和政策的多种角度,论述了相对落后于英、法 两国的德国如何促进生产力增长,使之发展成为工业强国的问题。李斯特在上述方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简介
乔治·弗里德里希·李斯特(GeorgFriedrichList,1789~1846),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保护贸易论倡导者。

他首创了交响诗,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现融化在交响音乐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标题交响音乐的内涵,为管弦乐创立了新的艺术形式,采用单乐章结构和主题变形手法,对后世的音乐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1841年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问世,数月之内发行3版。

1846年在去奥地利、匈牙利的旅行途中,因贫病交迫而自杀。

1811年10月22日,出生于雷汀。

1820年拜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为师学习钢琴演奏。

1826-1851年创作了《十二首超技练习曲》
1828年在巴黎定居,在住处教授音乐。

1831年帕格尼尼来到巴黎,他极大地启发了李斯特的想像世界和音乐世界。

1830年出席聆听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首演,并将其改编成钢琴曲。

1833年在肖邦的巴黎寓所中邂逅了玛丽·达古伯爵夫人。

俩人去日内瓦同居。

1837年创作《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玛丽在意大利科摩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科西玛。

1840年结识罗伯特·舒曼和理查德·瓦格纳。

1842年与玛丽的关系终止。

1847年到基辅演出时,邂逅卡洛琳·冯·赛因—维特根斯坦公主。

1848年创作《前奏曲》。

1851年创作《玛捷帕》。

1852年创作b小调钢琴奏鸣曲。

1855年创作《但丁》交响曲。

1865年加入圣方济修会,并取得了神父的头衔。

1869年他的学生奥尔加成为他的新情人,这段恋情很快便结束。

1875年匈牙利李斯特学院创立。

1886年7月31日深夜,在拜罗伊特去世。

弗朗茨·李斯特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汀,幼年即为
神童,9岁时举行第一场钢琴独奏会。

1821年去维也纳,随萨列里
与车尔尼学习。

1823年在巴黎、1824年在伦敦演出(受到英王乔治
四世接见)。

1823-1835年住在巴黎,与柏辽兹和肖邦以及文学界、
绘画界名流交往。

他享有风格趣味华丽非凡的钢琴炫技大师的声名,盛极一时。

1833年起与玛丽·达古伯爵夫人同居,生子女三人,女
儿科西玛先嫁比洛,后嫁瓦格纳。

1840-1847年,在欧洲、俄国等
地巡回演出,与卡洛琳·赛因·维特根斯坦公主同居。

1848-1859
年,任魏玛宫廷乐长,在此十年中指挥演出大量作品,特别是柏辽
兹和瓦格纳的作品,使魏玛一跃而为显赫的音乐中心。

1850年指挥《罗恩格林》的首演。

这十年也是李斯特自己的创作丰收的年代:
作有《浮士德》和《但丁》2首交响曲、12首交响诗和其他许多作品。

1860年起住在罗马艾斯特庄园,1865年接受低品神职而成为李
斯特神父,这一时期创作许多宗教音乐,包括《圣伊丽莎白轶事》
和《基督》。

1869年起,往返于罗马、魏玛和布达佩斯三地之间,
其风流韵事仍为全欧洲的话柄。

最后5年致力于教学工作,门生中
有西洛蒂、拉蒙德和魏因加特纳等人;同时,创作进入重要的新阶段,每首作品的和声都有重要创新,如《愁云》和《死神恰尔达什》,
预示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

1886年75岁生日巡回演出,重访
巴黎和伦敦,同年在德国拜罗伊特因肺炎发作,在女婿瓦格纳家中
去世。

李斯特的《Lacampanella》《钟》又名泉水,作于1834年,钢
琴独奏曲,升g小调,稍快板,6/8拍。

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根
据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钟》改编。

这是李斯特为献给德国钢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钢琴曲集《帕格尼尼主题大练习曲》六首中的第三首。

据记载,1831年3月李斯
特在巴黎听了帕格尼尼的音乐会之后,对他精湛高超的创作和演奏
技艺惊叹不已,决心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

翌年他创作了全名
为《依据帕格尼尼的“钟”而作的华丽的大幻想曲》。

《钟》即以
此曲为基础而写成。

乐曲基本上采用三段体曲式。

由于运用了多次
主题变化和反复,因此也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

乐曲一开始,经过简练的前奏,很快在高潮音区出现了“钟的主题”钢琴高音区
清脆悦耳的音色和泛音奏法形成短促有力的音响,组成了一连串生
动逼真的小钟的鸣响。

由于钢琴高音区的音色比小提琴更易于模仿
钟声,因此钟声的效果更加明显。

接下来的主题继续用钢琴高音区
的音色特点,奏出了不同节奏的钟声。

这两个主题交替变奏形成了
高难度的辉煌华丽的段落。

最后乐曲运用舞曲的体裁特点,在热烈
欢快的歌舞气氛中结束。

演奏时间约4分钟。

李斯特的《LaCampanella》(钟)此曲原为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当时李斯特听到此曲后被深深吸引,随即改编为钢琴作品。


其帕格尼尼练习曲中的一首。

此曲旋律优美动听,但需要演奏者极
高超的钢琴技巧,以当时的钢琴发展来看,其艰深程度被视为“不
可能弹奏”。

短短4分钟的音乐中,要不断出现“轮奏”(左右手交替弹奏)、“快速变八度”及“极大音程跳动的断奏”等部分。

当中
最难的段落在以单手快速跳跃4个8度弹奏模仿钟声的一段。

1834年李斯特采用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钟声回旋曲”)的主题写成一首钢琴幻想曲,后来成为《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作品67)中的第三首,题
作《钟》。

用变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华丽的演奏技巧和钟声
的效果。

全曲的基本结构是三段式,因各个段落多次变化反复而具
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其中的这首《钟》,就是李斯特借鉴帕
格尼尼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主题改编发展而成的。

这是李斯特众多钢琴作品中最经常在音乐会上被演奏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里,小提琴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被李斯特转化为更加出神入化的钢琴演奏技巧,他把轻盈活泼的小提琴主题移植到钢琴上,以各种不同的织体和技巧在各个不同的音区作了形形色色的变奏,
我们可以从中模仿小提琴演奏技术的断奏、跳弓,十分新颖的在钢
琴上做出前所未有的表现方式,像同音上的轮指、长串的半音阶进行、单手带旋律声部的颤音,连续的八度进行和左手远距离的八度
大跳等等,这在当时都是骇世惊俗的,超乎一般钢琴家的能力极限,令当时的听众叹为观止。

《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语:HungarianRhapsody)是一组由弗
兰兹·李斯特所写的钢琴曲目。

全组19首曲目都是以当时匈牙利民
歌音调为主题,并于1846-1853年、1882年以及1885年期间所编写。

其中第2、5、6、9、12及14首其后由奥地利音乐家法兰
兹·达普勒(FranzDoppler)改编以交响乐方式来演奏。

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写为三首钢琴曲,题作《爱之梦》(Liebestraum,S541)。

原来的歌词,分别作为钢琴曲的题诗。

第一、二首的题诗是德国诗人乌兰德(LudwigUhland,1788-1862)的《崇高
的爱》(HoheLiede)和《幸福的死》(SeligerTod);第三首的题诗是
弗莱里格拉特的《爱吧》(Oliebsolangduliebenkannst)。

三首《爱
之梦》都是夜曲体裁,特别著名的是其中的第三首,原来的歌曲作
于1845年,是一首用钢琴“演唱”的抒情歌曲,音乐深情婉转,抒
写弗莱里格拉特诗中的意境。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

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
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

他的演奏
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
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

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
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李斯特追求的是一种令人眩晕的、具有炫技特技的钢琴演奏风格:极快的速度、响亮的音量、辉煌的技巧、狂放的气势令当时的人们
为之陶醉。

这种辉煌浪漫。

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确立起欧洲钢琴演奏艺术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李斯特将原来背朝听众的演奏位置变为侧面,使演奏家的情感与听众更易沟通,而且形成了辉煌浪漫的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他与同在巴黎的肖邦一起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晚年的李斯特,开始收敛了他的炫目的技巧,尤其在他的晚年小品中,看似简单的音符,内中却暗藏了深不可测的玄机。

看过德国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简介的人还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