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结构优秀教案(一)

循环结构优秀教案(一)
循环结构优秀教案(一)

循环结构学案(一)

●定义:有需要重复执行步骤地结构.

●组成:

?循环体:重复执行地步骤.

?循环条件:判断是否执行循环体地条件.

●特点:

?有判断框,判断框内为循环条件.

?有返回判断框或循环体地流程线.

?循环结构中虽然有判断框,但循环结构只有一个

入口,一个出口.

●基本模式:

?当型循环.

?先判断循环条件,再决定是否执行循环体.

?循环体有可能一次也不执行.

?直到型循环.

?先执行循环体,再判断循环条件,决定是否继

续执行循环体.

?循环体至少执行一次.

【例1】输出由30个“=”组成地一行分割线

●分析问题:

?循环体:输出一个“=”.

?循环条件:输出“=”个数是否满30个.

?循环变量:设置循环变量i对输出“=”地个数进行计数.

●说明:

图a:循环变量i在未输出“=”时,为1,表示输出地是第i个“=”,所

以当i=30时,需要输出“=”.

图b:循环变量i起初为0,输出“=”后,方为1,表示当前输出了i个“=”,所以i=30时,无需输出“=”.

图c:用变量跟踪表体会循环变量,同时练习改变i地起始值(初值),判

i初值i终值步长“=”个

数退出循环后i地值

1 4 1 4 5

若设2 4 1

若设2 设8 设2

●控制循环地方法:计数法(在循环次数确定地情况下,一般用计数法.)

?设置一个变量i记录循环体执行次数并控制循环执行情况地方法.

?循环变量:变量i是控制循环体执行次数地变量.称为循环变量或计数变量.

循环体每执行一次,循环变量i地值增加1,用赋值语句i=i+1实现,i=i+1

起了计数地作用,因此,循环变量i也称为计数器.计数语句i=i+1应包含在

循环体内.

●循环变量地要素:循环变量地初值,终值,递增量决定了循环体执行次数,称为

循环变量地三要素.

小结:若需要循环次数为n,通常循环变量i初值为1,终值为n,步长为1,判断条件为i<=n,计数语句i=i+1位于循环体最后.

【例2】从键盘连需输入5个数,求他们地地和s

分析问题:

设计算法:计算机处理多个数据相加时,不是采用

将所有数据一次相加得到结果,而是采用设置一个变量

s表示和,然后逐个将数据加到变量s中去.因此,常常

用循环结构来实现,即每次输入一个数据,将它加到表

示和地变量s中.

?循环体:输入一个数据x,加到表示和地变量s中.

累加器:循环体中,将输入地数据x加到变量s中

去,采用地是s=s+x地方法,这种方法称为累加,变量

s起到了累加数据地作用,称为累加器.累加器初值一般

为0.

?循环变量:设置变量i作为循环变量,起计数器地

作用,控制循环次数.

循环条件:i是否满5次

设计算法:画流程图

编写程序、上机调试(略)

【例3】计算s=1+2+3+4+5地值,利用循环结构,画流程图.请指出下列流程图地错误,并画出正确流程图.

【练习4】求s=1+2+3+……+n地值,其中n由键盘输入,利用循环结构,画流程图.

【练习5】求s=1×2×3×……×n值,其中n由键盘输入,利用循环结构,画流程图.

【练习6】求s=2+4+6+……+n地值,其中n为偶数,由键盘输入.用当循环和直到循环,画两张流程图.

【练习7】求s=1×3×5×……×n地值,其中n为奇数,由键盘输入.用当循环和直到循环,画两张流程图.

循环结构的优秀教案设计

循环结构的优秀教案设计 课题: §1.1.3(3)循环结构 授课教师: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一中李玉华 教材: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②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 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 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法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

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求新 引例:写出求的值的一个算法,并用框图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学生动手完成,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共同点评。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求创。 设计引例的目的是复习顺序结构,提出递推求和的方法,导 入新课。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保 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讲授新课 1.循序渐进,理解知识 【1】选择"累加器"作为载体,借助"累加器"使学生经历把"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过程,同时经历初始化变量,确定循环体,设置循环终止条件3个构造循环结构的关键步骤。 (1)将"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缘由及转化的方法和途径 引例"求的值"这个问题的自然求和过程可以表示为: 用递推公式表示为: 直接利用这个递推公式构造算法在步骤中使用了共100个变量,计算机执行这样的算法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为了节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C语言实验报告)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验报告纸 信息学院(院、系) 专业 班 C 语言程序设计 课 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用三种循环语句实现循环的方法。 (2)掌握在程序设计中用循环方法实现的一些常用算法。 (3)进一步学习调试程序。 实验内容与总结: 编程练习 1、打印出所有“水仙花数”——教材P129-6.6 程序如下: #include void main() { int i,j,k,n; for(n=100;n<1000;n++) { i=n/100; j=(n-i*100)/10; k=n-i*100-j*10; if(n==i*i*i+j*j*j+k*k*k) printf("水仙花数为:%d\n",n); } } (1)程序编制要点: ①用for 语句实现循环; ②立方的表示; ③if 语句的表达。 (2)该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和难点: ①for 语句的输入与使用; ②if 语句的使用。 2、用迭代法求a x = 。求平方根的公式为:)(211n n n x a x x +=+ 程序如下: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 () { float x1,x2=1,a; printf("请输入求平方跟的数a="); scanf("%f",&a); do { x1=x2; x2=(x1+a/x1)/2; } while (fabs(x2-x1)>1e-5); printf("x的平方根是:%f\n",x2); } (1)程序编制要点: ①用do…while语句实现循环; ②平方根公式的输入; ③前后两次求出的x的差的绝对值小于1E-5。 (2)该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和难点: ①scanf函数,求绝对值函数fabs; ②do…while语句的输入与使用。 3、猜数字:编程先由计算机“想”一个1到100之间的整数请人猜,如果人猜对了,则结束游戏,并在屏幕上输出人猜了多少次才猜对此数,以此来反映猜数者“猜”的水平,否则计算机给出提示,告诉人所猜的数是太大还是太小,最多可以猜10次,如果猜了10次仍未猜中的话,则结束游戏。 程序如下: #include #include /*使用srand和rand函数*/ #include /*使用time函数*/ void main() { int magic,guess,count=0; srand(time(NULL)); magic = rand() % 100 + 1; /*magic得到一个1到100的随机数*/ printf("请输入一个1到100之间的数,你共有10次机会:\n"); do { scanf("%d",&guess); count++; if((guess<=0)||(guess>=100))

《循环结构》教案

循环结构(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直到型循环结构的框图,理解两种循环结构形式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设计直到型循环结构的算法,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初步运用算法语句编写直到型循环结构的程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力,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直到型循环结构的框图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用直到型循环结构编写的算法程序是否正确. 教学方式: 教师启发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教学手段: CASIO图形计算器和多媒体投影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探索新结构 ++++的值”这个实例入手,回顾解决此问题的第一种循环结构——当1.以“如何计算123100 型循环,同时强调循环结构中的三种要素:累加变量、计数变量和终止条件. 2.提出思考问题:为了解决相同的问题,在上述循环结构中,终止条件的位置能否改变? 3.通过探究得到一种新的循环结构的形式——直到型循环,并引导学生根据此例归纳出直到型循环的程序框图:

二.探究对比,理解新结构 1.引导学生通过框图归纳出直到型循环的特点:先运行一次循环体,再判断条件是否被满足. 2.用下例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形式的循环结构的区别,并通过改变初始条件体会对输出结果的影响. 输出结果:s=0,i=101 输出结果:s=101,i=102 3.通过例1完成对直到型循环程序框图的深入认识. 例1 判断下列求123100+++ +的程序框图是否正确. (1) (2)

实际功能:求2+3+…+101的值实际输出: s=1 三.编程实践,应用新结构 1.教师介绍用CASIO图形计算器实现直到型循环的算法语句: Do 循环体 LoopWhile条件 2.指导学生使用图形计算器将上节课编写的当型循环While语句用Do语句替换,并运行得到结果. 3.通过例2加深对循环结构的理解. 例2 用直到型循环设计一个求20以内所有正奇数乘积的程序框图,并用CASIO图形计算器编程实现. 此例题可引导学生在修改初始变量的值,修改计数变量的步长,修改终止条件,修改语句顺序的过程中加深对循环结构的理解. 4.通过例3强化算理作用及图形计算器的辅助功能.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代码

实验五代码: 基础能力落实: 1)编写一个程序,将用分钟表示的时间转化成以小时和分钟表示的时间。使用#define 或者const来创建一个代表60的字符常量。使用while循环来允许用户重复键入值,并且当键入一个小于等于0的时间时终止循环。要求用while语句 #include int main(void) { const int minperhour = 60; int minutes, hours, mins; printf("Enter the number of minutes to convert: "); scanf("%d", &minutes); while (minutes > 0 ) { hours = minutes / minperhour; mins = minutes % minperhour; printf("%d minutes = %d hours, %d minutes\n", minutes, hours, mins); printf("Enter next minutes value (0 to quit): "); scanf("%d", &minutes); } printf("Bye\n"); return 0; } 2)编写一个程序打印一个表,表的每一行都给出一个整数,它的平方以及它的立方,要求用户输入表的上限和下限。使用一个for循环。 #include int main( void ) { int lower, upper, index; int square, cube; printf("Enter starting integer: "); scanf("%d", &lower);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教案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教学设计 涞源职教中心高海龙 【教材分析】本节《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是职业学校电子类教材数据库应用技术FOXBASE+第七章第五节内容。本节课是数据库结构程序设计的一个重点;也是综合运用三种基本结构程序设计的一个难点;更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学情分析】我授课的班级1105班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班学生,数据库是他们对口升学专业考试科目之一,另外本课程对于学生毕业后能独立适应工作需要将起到很重要的奠定基础作用。因此该门课程的设立对他们尤其重要。这个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很好,而且都是有升学愿望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教师演示讲解、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并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让他们自己解题,自己讲题,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创新解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使其能克服胆怯心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真正做到了教学相结合,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高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历了三年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都具备了熟练操作和使用Windows、Dos操作系统及数据库软件的能力。在计算机知识方面:高三学生已经学完了Foxbase+语言这门课程,已经具备了利用三种基本结构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能力。 【设计思路】因为本节课既是一节计算机语言复习总结课又是一节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课,所以更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又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以利用一个制作美观、新颖的Flash课件作为主线,一步步地来完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总结、巩固、创新的过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事先准备好的课件,观看非常精美、有趣的总界面,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地进入在总界面上的前提测评、目标深化、互动课堂、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几个链接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其中目标实施部分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网络式授课法等多种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归纳的能力;互动课堂部分主要采用“小先生教学法”,让“小先生”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阐述问题,实质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这种“自主学习,自主讲评”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复习单循环结构、多重循环结构的命令格式及功能;②利用循环结构命令语句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②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上机操作能力。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温故知新、归纳总结的意识;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③培养学生勇于自我展示,树立自信心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灵活地运用循环结构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突破本次课的重点本次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一个和谐交流、动手实践的氛围。既使学生自主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能够使学生将以前所学习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利用三种基本结构进行编程。为了突破本次课的难点本节课主要采取“小先生教学法”。即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一些平日只有教师主导下完成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由后台走到前台,让小先生自己研究问题— 1

C语言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生实验报告 ( 五) 姓名:赵明翔 学院:公安技术学院 专业:安全防范工程 班级: 2015级安全防范工程班 实验课程名称:程序设计 实验日期:2016年月日 开课时间:2015学年第二学期

(2)输出所有的水仙花数,所谓水仙花数是指一个3位数,其各位数字李方和等于该数本身。例如,153是水仙花数,因为153=12+53+33程序如下: #include int main() { int i,j,k,n; printf("paicissus numbers are"); for (n=100;n<1000;n++) { i=n/100; j=n/10-i*10; k=n%10; if(n==i*i*i+j*j*j+k*k*k) printf("%d",n); } printf("\n"); return 0; } 运行结果: (3)猴子吃桃问题。猴子第1天摘下若干个桃子,当即吃了一半,还不过瘾,又多吃了一个。第2天早上又将剩下的桃子吃掉一半,又

多吃了一个。以后每天早上都吃了前一天剩下的一半零一个。到第10天早上想再吃时,见只剩下了1个桃子了。求第一天共摘了多少桃子。 程序如下: #include int main() { int day,x1,x2; day=9; x2=1; while(day>0) {x1=(x2+1)*2; x2=x1; day--; } printf("total=%d\n",x1); return 0; } 运行结果: (4)①用牛顿迭代法求方程0634223=-+-x x x 在1.5附近的根.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double x1,x0,f,f1; x1=1.5; do {x0=x1; f=((2*x0-4)*x0+3)*x0-6; f1=(6*x0-8)*x0+3; x1=x0-f/f1;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典型例题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典型例题 例1有数列2/3、4/5、6/9、10/15……求此数列前30项的和。 算法分析: 对于数列的题,首先要找出通项公式,或前后项的计算关系公式,根据公式求所需。由于数列的题一般执行次数能确定,用for语句来编写比较方便。 此题,前后项的关系是:后一项的分子是前一项的分母加1,后一项的分母是前一 项的分子加分母。解题思路是用循环语句求各项,并把值累加,因为是求前30项的和,循环执行30次。 1.初值i=2,j=3,s=0; 2.用n从1到30循环 3.s=s+ i/j; 4.c=i; i=j+1; j=c+j; 5输出s; 程序: #in clude mai n() { int i=2,j=3, n,c; float s=0; for(n=1; n<=30 ;n++) { s=s+(float)i/j; c=i; i=j+1; j=c+j; } printf( "n%f” ,s); } 此题中的n与循环体中的执行语句没有数值上的联系,仅仅用做决定循环执行的次数。 例2:下面这个程序,想想它实现的是什么功能? #in clude mai n() { int i,s=0; for(i=1;i<=100;i++) {if(i%5==0) continue; s=s+i; } printf( n“d' ,s); } 在左边的程序中,i从1到100循环,当i是5的倍数时,直接进入下一个i,当i不是5的倍数时,把i累加到s,最后输出s。所以,这个程序实现的是求1~100中间所有非5的倍数的数之和。 例3:输出n~m中(0<*m)能被3整除,且至少有一个数字是5的所有数。 算法分析: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汇编语言)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汇编语言)

汇编语言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

一、实验内容 1. 用多种循环方法实现1+2+3+…+20的程序(至少二种方法); 2. 编写一个程序,判别键盘上输入的字符;若是1-9字符,则显示之;若为A-Z 或a-z字符,均显示“c”;若是回车字符(其ASCII码为0DH),则结束程序,若为其它字符则不显示,继续等待新的字符输入;(选做) 3、编写一个汇编语言程序,要求将BX寄存器内的小写字母用大写字母显示出来。 4、ADDR单元是存放数据的内存单元,要求将该内存单元中的字依次用十六进制数显示出来。 二、实验目的 1. 掌握循环程序的结构。 2. 掌握循环程序的设计、编写及调试方法。 3. 掌握循环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主要掌握几种基本的循环程序设计技巧,如计数法程序设计、当循环、直到循环等程序设计技术。 三、实验结果 1、将内存中的数据块中(BUFF为起始地址)奇数和偶数分别存入以ADDR1和ADDR2开始的存储块中,并分别统计其中的奇、偶数,将统计结果存放在RESULT 开始的两个字存储单元中。 实验代码:(1.ASM 1.OBJ 1.EXE) data segment buff dw 6,35,99,17,80,69,50,33 addr1 dw 8 dup(?) addr2 dw 8 dup(?) result dw 0,0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cx,8d

《循环结构》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1.1.3 《循环结构》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数学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1.1.3节《循环结构》。 要点:课题、学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流程图、课件说明、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创新点、结束语、课件略图、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算法初步是新课程标准新加的一部分知识,学生对此感觉新鲜,积极性高,但是对教师而言,需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加以诠释,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和两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之后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初步的接触了算法思想,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几种逻辑结构的理解和程序框图掌握加深算法的几种形式的认识。 前面学习的顺序结构和条件分支结构相对循环结构较为简单,循环结构中的变量思想,尤其是S=S+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学生对此不好理解,对此,我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更好的体现。同时因为牵扯到循环思想,程序框图比较复杂,学生在掌握循环结构的工作原理和何时退出循环的理解上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这些也需要在课堂中加以讲解,并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和两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之后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对后面学习几种算法语言做好铺垫。 要求学生理解循环结构的主要内容,体会变量思想在循环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框图形式展现出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加深学生对算法知识的理解。重点掌握循环结构中的循环体和循环条件的确定,以及两种结构的异同,提高用算法语言解决学习过程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并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程序框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结构的工作原理,理解变量思想,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教学难点:循环结构中变量思想,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处理办法:课件中的动画演示可以很好的展示难点的解决过程 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核裂变过程(提出问题) 概念探究——温故知新(用前面的知识试图解决情境中的问

程序框图、顺序结构、循环结构(精)

程序框图、顺序结构、循环结构 1.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程序框、流程线及文字说明来表示算法的图形. (2在程序框图中,一个或几个程序框的组合表示算法中的一个步骤;带有方向箭头的流程线将程序框连接起来,表示算法步骤的执行顺序. 2.常见的程序框、流程线及各自表示的功能 图形符号名称功能 终端框(起止框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 输入、输出框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 处理框(执行框赋值、计算

判断框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成立时在出口处标明“是”或“Y”;不成立时标明“否”或“N” 流程线连接程序框 ○连接点连接程序框图的 两部分 3.条件结构的概念 在一个算法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条件的判断,算法的流程根据条件是否成立有不同的流向.条件结构就是处理这种过程的结构. 名称双条件结构单条件结构 结构 形式 特征两个步骤A、B根据条件是否满足选 择其中一个执行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选择是否执行步 骤A

4.循环结构的定义 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的条件反复执行某些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步骤称为循环体. 名称 双条件结构单条件结构 结构形式 特征 两个步骤 A 、 B 根据条件是否满足选择其中一个执行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选择是否执行步 骤A 对条件结构的理解

(1如图1-1-16是算法流程图的一部分,其算法的逻辑结构是( 图1-1-16 A .顺序结构 B .条件结构 C .判断结构 D .以上都不对 (2给出以下四个问题:

①输入一个数x ,输出它的相反数;②求面积为6的正方形的周长;③求三个数 a , b , c 中的最大数;④求函数f (x x -1,x ≥0,x +2,x <0 的函数值. 其中不需要用条件结构来描述其算法的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再练一题] 1.条件结构不同于顺序结构的特征是含有( A .处理框 B .判断框 C .输入、输出框 D .起止框 简单条件结构的设计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②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 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三、教法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求新 引例:写出求的值的一个算法,并用框图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学生动手完成,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共同点评。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求创。 设计引例的目的是复习顺序结构,提出递推求和的方法,导入新课。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讲授新课 1.循序渐进,理解知识 【1】选择“累加器”作为载体,借助“累加器”使学生经历把“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过程,同时经历初始化变量,确定循环体,设置循环终止条件3个构造循环 结构的关键步骤。 (1)将“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缘由及转化的方法和途径引例“求的值”这个问题的自然求和过程可以表示为: 用递推公式表示为: 直接利用这个递推公式构造算法在步骤中使用了共100

个变量,计算机执行这样的算法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为了节省变量,充分体现计算机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的优势,需要从上述递推求和的步骤中提取出共同 的结构,即第n步的结果=第(n-1)步的结果+n。若引进一个变量来表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则第n步可以表示为赋值过程。 (2)“”的含义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计算机中累加器的工作原理,借助形象直观对知识点进行强调说明① 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 。 ②赋值号“=”右边的变量“”表示前一步累加所得的和,赋值号“=”左边的 “”表示该步累加所得的和,含义不同。 ③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在数学中是不成立的。 借助“累加器”既突破了难点,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中的变化和 的含义。 (3)初始化变量,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由的初始值为0,的值由1增加到100,可以初始化循环变量和设置循环终止 条件。 【2】循环结构的概念 根据指定条件决定是否重复执行一条或多条指令的控制结构称为循环结构。 教师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引例的框图表示,并由此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循环结构的概念。这样讲解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使学生体会了问题的抽象过程和算法的构建过程。还体现了我们研究问题常用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2.类比探究,掌握知识 例1:改造引例的程序框图表示 ①求的值 ②求的值 ③求的值 ④求的值 此例可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师生共同点评完成。 通过对引例框图的反复改造逐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循环结构,体会用循环结构表达算 法,关键要做好三点: ①确定循环变量和初始值 ②确定循环体 ③确定循环终止条件。 例2:根据程序框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箭头指向①时,输出=______;指向②时输出=_____. (2)该程序框图的算法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数学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循环结构 一、教学内容分析 《循环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3(必修)》(A版)中§1。1。2的第二课时的内容。(1)算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算法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算法思想已逐渐成为每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2)本节课的内容是循环结构,它与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是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可以表示任何一个算法。并且循环结构是算法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它的重要性就是充分体现计算机的优势,也即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算法和框图的基础知识。绝大多数同学对算法和框图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的意 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 三、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进而联系所学的旧知识,首先明确问题的实质,然后总结出新知识的有关概念和规律,形成知识点,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形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于以上理论,本节课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流程如下: 创设情景(课前准备、引入实例)→授新设疑(自主探索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能识别框图)→质疑问难、论争辩难(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突破难点)→沟通发展(反馈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四、教学目标 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循环结构教案

教师课时教案备课人杨晓春授课时间 课题1.1.3循环结构 课标要求1.掌握程序框图的概念;2.会用通用的图形符号表示算法; 3.掌握画程序框图的基本规则,能正确画出程序框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程序框图的概念;会用通用的图形符号表示算法,掌握算法的三 个基本逻辑结构;掌握画程序框图的基本规则,能正确画出程序框图。 技能目标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会灵活、正确地画程序框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我们对程序框图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算法语 言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明确程序框图的基本要求;认识到学习程序 框图是我们学习计算机的一个基本步骤,也是我们学习计算机语言的 必经之路。 重点循环结构 难点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正确地画出程序框图。 教学过程及方法 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设计一个算法的程序框图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用自然语言表述算法步骤. 第二步,确定每个算法步骤所包含的逻辑结构,并用相应 的程序框图表示. 第三步,将所有步骤的程序框图用流程线连接起来,并加 上两个终端框. 2.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有哪几种?用程序框图分别如何表 示?(顺序结构、条件结构) 3.前面我们学习了顺序结构,顺序结构像一条没有分支的河 流,奔流到海不复回;条件结构像有分支的河流最后归入 大海;事实上很多水系是循环往复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 循环往复的逻辑结构——循环结构. 二.研探新知 探究(一):循环结构 提出问题 (1)请大家举出一些常见的需要反复计算的例子. (2)什么是循环结构、循环体? (3)试用程序框图表示循环结构. (4)指出两种循环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讨论结果: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典型例题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典型例题 例1:有数列2/3、4/5、6/9、10/15……求此数列前30项的和。 算法分析: 对于数列的题,首先要找出通项公式,或前后项的计算关系公式,根据公式求所需。由于数列的题一般执行次数能确定,用for语句来编写比较方便。 此题,前后项的关系是:后一项的分子是前一项的分母加1,后一项的分母是前一项的分子加分母。解题思路是用循环语句求各项,并把值累加,因为是求前30项的和,循环执行30次。 1. 初值i=2,j=3,s=0; 2. 用n从1到30循环 3. s=s+ i/j; 4. c=i; i=j+1; j=c+j; 5.输出s; 程序: #include<> main( ) { int i=2,j=3,n,c; float s=0; for(n=1;n<=30;n++) { s=s+(float)i/j; c=i; i=j+1; j=c+j; } printf(“\n%f”,s); } 此题中的n与循环体中的执行语句没有数值上的联系,仅仅用做决定循环执行的次数。 例2:下面这个程序,想想它实现的是什么功能? #include<> main( ) { int i,s=0; for(i=1;i<=100;i++) {if(i%5==0) continue; s=s+i; } printf(“\n%d”,s); } 在左边的程序中,i从1到100循环,当i是5的倍数时,直接进入下一个i,当i不是5的倍数时,把i累加到s,最后输出s。所以,这个程序实现的是求1~100中间所有非5的倍数的数之和。 例3:输出n~m中(0

程序的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程序的循环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实验学校牛静 一、教材依据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7-2008学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中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中的第四节《程序的循环结构》。 二、设计思想 ⒈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展示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造性设置,突出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比较的过程和实践的活动。 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注意寻找、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选择使用恰当的循环语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让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生活实践中。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应要求是:“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顺序、选择、循环三种控制结构。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 ⒉教材分析 《程序的循环结构》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中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中的第四节《程序的循环结构》,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二节课,前面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用For语句实现循环。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⒊教学对象分析

⑴学生已经学习了程序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中的For循环。 ⑵掌握了For循环语句的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Do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使用Do循环语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初步掌握根据条件选择恰当的循环语句来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不同循环语句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Do循环语句来实现循环控制结构,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条件选择恰当的循环语句来解决简单问题。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上机实践法、探究法等。 六、教学准备 ⒈教学用具: 多媒体网络教室及教学系统、、课件。 ⒉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⑴问题一、问题二两道上机实践题完成情况; ⑵学习资料上的两道“想一想”题完成情况 ⑶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评价量规

第三节:循环结构程序设计题目

1. 用 +-+-≈7 1513114π公式求π的近似值,直到发现某一项的绝对值小于10-6 为止(该项不累计加)。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int sign=1; double pi=0,n=1,term=1; while(fabs(term)>=1e-6) { pi=pi+term; n=n+2; sign=-sign; term=sign/n; } pi=pi*4; printf("pi=%10.8f\n",pi); return 0; } 2. 输入一个大于3的整数n ,判定它是否素数(prime ,又称质数) #include int main() { int n,i; printf(“n=?"); scanf("%d",&n); for (i=2;i<=n-1;i++) if(n%i==0) break; if(i int main() { int n,i,k; printf(“n=?"); scanf("%d",&n); k=sqrt(n); for (i=2; i<=k; i++) if(n%i==0) break; if(i<=k) printf("%d is not\n",n); else printf("%d is\n",n); return 0; } 3. 求100~200间的全部素数, 并控制换行。 #include "math.h" main( ) { int m, i, k, c=0; printf("\n"); for(m=101; m<200; m=m+2)

高中信息技术_程序的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程序的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中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中的第四节《程序的循环结构》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应要求是:“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顺序、选择、循环三种控制结构。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 教材通过“超级水稻种植试验的统计分析”、“陈婷植树”、“乘法表”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分析程序,介绍了VB语言的FOR循环语句和Do循环语句的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 二、设计思想 ⒈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展示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造性设置,突出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对比和实践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理解循环语句的功能和执行过程。 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循环语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初步掌握根

据条件选择恰当的循环语句来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不同循环语句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和执行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循环结构程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探究法等。 六、教学准备 ⒈教学用具: 多媒体网络教室及教学系统、VB6.0、课件。 七、教学过程

3 3 2. DO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和执行过程 DO循环执行过程板书 引导 分析 讲 观察 思考 理解 思考 学会 明确学习 内容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三种循环语句

一、循环结构(Iteration Structure)的概述 1.目的 为了解决含有重复处理内容的问题,必须采用循环语句(Loop Statement)来编程实现。 2.类型 (1)当型循环结构 (2)直到型循环结构 二、循环语句 1.while语句 ①功能:实现当型循环结构。 ②形式 while(表达式){ 循环体 } ③特点:先判断后执行。 ④举例:(累加和问题)编程计算整数1~100的和。 int i ; //循环变量 int sum = 0 ; //累加和清0 i = 1 ; //循环变量i赋初值 while( i <= 100){ sum = sum + i ; //循环变量累加到sum中 i = i + 1; //改变循环变量i的值 } 2.do-while语句 ①功能:实现直到型循环结构。 ②形式 do{ 循环体

}while(表达式); //注意最后的分号 ③特点:先执行后判断。 ④举例:修改上例。 /*利用do-while语句编程实现整数1~100的和。*/ int i ; //循环变量 int sum = 0 ; //累加和清0 i = 1 ; //循环变量i赋初值 do{ sum = sum + i ; //循环变量累加到sum中 i = i + 1; //改变循环变量i的值 }while(i<=100);//注意最后的分号 3.for语句 ①功能:实现当型循环结构。 ②形式 for(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 循环体 } ③特点:先判断后执行;使用频率最高。 ④举例:修改上例。 /*使用for语句编程计算整数1~100的和。*/ int i ; //循环变量 int sum = 0 ; //累加和清0 for( i = 1 ; i <=100 ; i++ ){//第一个表达式完成循环变量i赋初值;第三个表达式实现改变循环变量i的值 sum = sum + i ; //循环变量累加到sum中 } 4.几种循环语句的比较 ①由于while语句和for语句均实现当型循环结构,两者是完全等价的。 for(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

实验三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教案)

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while、do~while、for语句的使用。 (2) 掌握循环体内使用break、continue语句的作用。 (3) 掌握循环及嵌套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 二、实验准备 1.C语言实现循环的方法 ①goto 和if 构成的循环:由于goto是无条件转向,不符合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所以不建议使用。 ②while循环:实现“当型”循环,首先判断循环条件,当条件为真,执行循环体,再判断循环条件……此种循环有可能一次也不执行循环体。 ③do~while循环:实现“直到型”循环,与while循环的区别是先执行循环体,再判断循环条件,当循环条件为真,再执行循环体……此种循环至少执行一次循环体。 ④for循环:与while循环类似,一般用于知道循环变量初值、终值及步长值的循环。 2.break 和continue 语句 ①break 语句:可用在循环体或switch语句中,作用是跳出其所在的控制结构。若是在循环体中,则是跳出其所在的循环,使得循环不止一个出口。 ②continue语句:只能用在循环体中,其作用是结束本层本次循环,注意不是退出循环。 3.阅读以下程序,并分析其功能,调试运行程序后再分析其运行结果。 ①掌握三种方法求1到100的累加和。 文件名为ex3-1-1.c,内容如下: # include main() { int sum=0,i=1; while(i<=100) sum+=i++; // 等价于:{ sum=sum+i; i++; } printf("sum is %d\n",sum); } 文件名为ex3-1-2.c,内容如下: # include main() { int sum=0,i=1; do sum+=i++; while(i<=100); printf("sum is %d\n",sum); } 文件名为ex3-1-3.c,内容如下: # include main()

VB程序设计FORNEXT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VB程序设计For…Next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组吴涛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课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第五节《分支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重点介绍循环结构For…Next展开的。在前面几节的学习中,问题比较简单,算法也不复杂,不画流程图也能比较清楚的描述出来。引入分支结构后,需要根据条件的真假,从两条路径中选择一条执行,算法逐渐复杂,流程图愈发显得重要,所以在介绍循环结构处理问题时时一定要配以流程图介绍。 本课内容设计很多程序的分析,以及讨论程序执行结果,如果在教室里面上,写板书的时间就浪费了,但如果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学生只有简单的理性和感性认识,而学生的实践操作这一环就缺少了,相应认知效果就不明显了,利用网络课件,学生可以自己浏览学习,自主下载认知分析。所以本课必须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以网络课件为辅助,以问题为导思,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故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1.掌握For-Next语句的格式和功能;2.理解For-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 3.结合分支结构的内容学会使用For-Next语句实现计数循环。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作为工具,并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本课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作为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的For…Next语句,其格式、功能、执行过程、执行结果、并利用它来解决问题、编制简单程序都是本课内容。 学习重点:学会For…Next的格式及其含义,理解由For…Next编写的程序的过程、结果。 学习难点:For…Next的格式及其含义,由For…Next编写简单的程序。 三、教学对象分析 1、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在高一时学习过在网络环境下浏览、搜索、下载等知识,但很久不接触网络,操作已经生疏了,所以事先要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针对性训练,能把网络上的文字数据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上,如把VB程序段复制粘贴到VB程序环境中执行看结果等等。 2、分支结构的内容只有上过一次课,所以要求学生事先对上次课的内容做好充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