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滑轨运动行程的设计与变更

合集下载

JLYJ711-2008 乘用车座椅用滑轨技术条件-单行版

JLYJ711-2008 乘用车座椅用滑轨技术条件-单行版
4 技术要求
4.1 基本要求 4.1.1 滑轨总成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4.1.2 零件外表面应光洁、无伤痕、无裂纹,以及毛刺等缺陷。
共 10 页 第 1 页
GEELY
乘用车座椅用滑轨技术条件
Q/JLY J711 -2008
4.1.3 铆接和焊接部位应牢固可靠,无松动现象,焊接部位应光滑。
单支滑轨的分离强度按图 5所示方法试验。上滑轨调整至设计位置(无设计位可处于中间位)并在正 上方逐渐加载至规定值,其结果应符合 4.2.7 的要求。
图 5 分离强度 5.8 锁止强度试验
单支滑轨的锁止强度按图 6 所示方法试验。 滑轨锁止在任意位置, 在上滑轨上逐渐加载至规定值, 其
共 10 页 第 5 页
a) 向前加载至规定值,然后卸载至零; b) 再向后加载至规定值,然后卸载至零。 此程序为一个循环,试验后其结果应满足 4.2.13 的要求。
图8 交变载荷承受强度试验 5.14 滑轨异响的试验
在安静的环境内,对滑轨进行全行程滑动,其结果应满足 4.2.14 的要求。 5.15 升降机构性能测试
a) 将68kg载荷加载在升降机构上,操作手轮在高度调节时测量运动过程中最大的扭矩;操作手柄在 离末端 10mm处高度调节时测量运动过程中最大的操作力,其结果应满足 4.2.15-a) 的要求。
GEELY
乘用车座椅用滑轨技术条件
结果应符合 4.2.8 的要求。
Q/JLY J711 -2008
图6 滑轨强度试验
5.9 限位档点强度试验
单支滑轨限位档点强度按图 6 所示方法试验。在解锁的状态下将上滑轨推至一端,并在上滑轨上逐
渐加载至规定值,其结果应符合 4.2.9 的要求。

汽车长滑轨座椅解决方案(3篇)

汽车长滑轨座椅解决方案(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座椅作为汽车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舒适性和功能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长滑轨座椅作为一种新型的汽车座椅解决方案,具有滑动距离长、调节范围广、舒适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逐渐成为汽车座椅市场的新宠。

本文将针对长滑轨座椅的解决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长滑轨座椅的组成与工作原理1. 组成长滑轨座椅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座椅骨架:包括座椅靠背、座椅坐垫、座椅头枕等,负责支撑乘客的身体。

(2)滑轨:包括滑轨本体和滑轨支架,负责座椅的滑动。

(3)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传动装置等,负责驱动座椅的滑动。

(4)控制系统: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负责接收乘客的指令,控制座椅的滑动。

2. 工作原理长滑轨座椅的工作原理如下:(1)乘客通过控制系统发送指令,控制系统接收指令后,将指令传递给驱动机构。

(2)驱动机构根据指令驱动电机旋转,电机通过传动装置带动滑轨滑动。

(3)滑轨带动座椅骨架在滑轨上滑动,实现座椅的调节。

三、长滑轨座椅解决方案的优势1. 舒适度高长滑轨座椅可以根据乘客的身高、体型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节,使乘客在驾驶过程中始终保持舒适状态。

此外,座椅骨架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有效分散乘客的身体压力,减轻疲劳。

2. 调节范围广长滑轨座椅的滑动距离较长,可满足不同身高乘客的需求。

座椅的调节范围包括前后、左右、上下等多个方向,使乘客在驾驶过程中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座椅位置。

3. 操作简便长滑轨座椅的控制系统能够通过按键、旋钮等方式进行操作,操作简单易懂。

乘客只需轻按按钮或旋转旋钮,即可实现座椅的调节。

4. 节能环保长滑轨座椅采用电动驱动,相比传统座椅的液压驱动,节能环保,降低能源消耗。

5. 品牌形象提升长滑轨座椅作为汽车座椅市场的新宠,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品质保障。

采用长滑轨座椅的汽车品牌,能够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消费者。

四、长滑轨座椅解决方案的实施步骤1. 市场调研对长滑轨座椅的市场需求、技术发展趋势、竞争对手等进行全面调研,为长滑轨座椅解决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

汽车座椅电动滑轨的设计

汽车座椅电动滑轨的设计

目录摘要—————————————————————————————— 2 第一章序言—————————————————————————— 31.1 汽车座椅电动滑轨的的研究现状————————————31.2技术要求—————————————————————3第二章电动滑轨的设计方案及传动的选择—————————————52.1 设计构思—————————————————————52.2 传动的选择————————————————————6 第三章电动滑轨的参数设计———————————————————93.1电机的选择—————————————————————93.2蜗杆传动的设计计算—————————————————103.3 滚珠丝杠的设计计算—————————————————13 第四章电动滑轨重要部件的UG建模————————————————144.1 固定下轨道的建模——————————————————144.2滑动上轨道的建模——————————————————144.3电机托板———————————————————————154.4 电动滑轨的装配图—————————————————15 结束语—————————————————————————————17 谢辞—————————————————————————————18 参考文献————————————————————————————20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报告汽车座椅电动滑轨的设计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成人们不可或缺的交通运输工具。

汽车产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发动机、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还比较落后。

未来汽车工业将逐步向燃油经济性、零排放、电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市场上对汽车安全和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配备有电动操控装置的座椅成为越来越多购车者的选择,作为与驾乘者密切接触的座椅来说尤为突出,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用户对整车的评价,直接影响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度,从而影响到驾驶员对汽车的控制,进而交通安全有很大影响。

车辆座椅轨道改装方案

车辆座椅轨道改装方案

车辆座椅轨道改装方案车辆座椅轨道改装方案是指在汽车座椅底部的轨道上进行改装,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驾驶者。

此方案不仅可以提高驾驶者的驾驶舒适度,还可以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度。

轨道改装方案更高的座椅高度许多驾驶者觉得汽车座椅过低,需要改变座椅高度以适应不同高度驾驶者。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更改轨道来实现座椅高度的改变。

具体方法是在原有轨道的基础上增加一块小轨道,并固定在原来的轨道上,从而提高座椅高度。

更好的整体调节当不同高度、不同体型的驾驶者驾驶同一辆车时,他们需要座椅高度、座椅前后位置和靠背角度等的不同调节。

所以可以考虑在轨道上增加一个座椅调节机构,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座椅旋转调节在日常开车时经常需要不同角度的调节来为自己腿部和手部上的疲劳提供舒适,所以我们可以在轨道上增加一个旋转座椅的机构。

这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适应更多驾驶者的需求。

优势可适应不同驾驶者随着不同驾驶者的不断增加,汽车的座椅高度和框架的大小和形状都必须适应不同的驾驶者。

座椅轨道式的改装方案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以便减少对不同驾驶者的不便。

这将让乘车更加舒适。

适用于不同的汽车座椅轨道改装可以应用于所有厂家的汽车,并不仅仅限于某一个厂家。

因此,这种改装方案是非常适合不同驾驶者的。

费用低廉与买新车相比,此种改装方式成本较低,对环境也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环保性和经济性。

同时也为驾驶者减少了投资的压力,因为他们只需改装车辆的轨道即可达到相同的效果,而无需花费大量的资金来购买新的汽车。

总结如上所述,汽车的座椅轨道改装方案可以适应不同驾驶者的需求,使其更加轻松和舒适的驾驶汽车。

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汽车,具有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环保性。

所以,这种改装方案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车辆座椅轨道改装方案

车辆座椅轨道改装方案

车辆座椅轨道改装方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然而,汽车的座椅通常都是由厂家制造,无法很好地适应不同人士的需求。

有些消费者认为,汽车的座椅轨道对于个人的身高和坐姿并不完美,所以需要一个更符合自己身体特征的座椅。

通过座椅轨道改装,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人士的需求。

1. 车辆座椅轨道的通用性座椅轨道是一个车辆座椅的重要部分,用于控制座椅的前后移动,以适应不同的身高和坐姿需求。

不同品牌、型号的汽车,其座椅轨道有所不同,但是其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

在进行座椅轨道改装时,需要考虑座椅轨道的通用性。

因为不同的汽车品牌和型号拥有不同的座椅轨道设计和安装方式,如果改装方案的座椅轨道不能适用于不同的车型,那么将会极大地限制改装方案的适用范围。

2. 车辆座椅轨道改装的方法常用于车辆座椅轨道改装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更换轨道或增加轨道。

2.1 更换轨道更换轨道是指将原本的座椅轨道更换为一种更适合个人身体特征的座椅轨道。

更换轨道需要考虑到现有车辆的座椅轨道类型、安装方式等因素。

如果更换轨道的新轨道与原本的座椅轨道不兼容,则需要重新设计新的安装方式,以确保座椅的安全性。

此方法改装较为复杂、耗时较长,需要专业技术支持。

2.2 增加轨道增加轨道是指在座椅轨道的基础上增加一段适合个人身体特征的轨道段。

这种方法改装较为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更换整个座椅轨道。

但是增加轨道需要注意座椅的稳定性、安全性,避免因为轨道加长导致的问题。

3. 车辆座椅轨道改装的效果经过车辆座椅轨道改装后,座椅的移动范围可适应更多的身材,更好地支撑身体以减轻疲劳和不适。

改装之后的座椅能够确保乘坐者更好地支撑身体,避免长时间乘车的疲劳和不适。

4. 注意事项在进行车辆座椅轨道的改装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座椅的安装方式必须保证乘坐者的安全,避免意外发生;•座椅轨道的改装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确保改装效果和安全性;•座椅轨道的改装需要遵循相应法规,确保行车安全。

座椅滑轨解析

座椅滑轨解析

2)电压:(12.6±0.1)V
下,滑轨应能在极限位置处开始运行行行。滑轨过载时有
过载保护,常温下第一一次过载到发生生过载保护的时间
应不不小小于5s;过载保护后,重新启动时间应不不大大于
45s。
20
试验准备:
标准描述
1、试验样件:电动座椅总成
2、试验设备:电源、计时器器
试验方方式:
将滑轨固定在夹具上,同时在K点施加负载W(667N+座椅质量量),在(14.5±0.1)V的电压下,操作滑轨分别运行行行到最前、最后极
4.2.14 解锁手柄套的拔出力
解锁手柄套的拔出力应大于196 N。
解读背景
防止手柄套脱出
40
试验准备: 1、试验样件:滑轨总成 2、试验设备:推拉力力力计 试验方方式:
标准描述
41
标准描述
42
标准描述说明
4.2.15 解锁手柄强度
解锁手柄在规定方向施加294 N的力后,应无影
响其功能的变形和损坏。
26
27
28
标准描述说明
4.2.10 滑轨上安全带固定点强度试验
解读背景
考核座椅滑轨在整车环境下受到碰撞
单只滑轨施加载荷15000n时,安全带固定点的位移小于 时安全带固定支架的强度
60mm,零件连接无脱落或者拉裂现象。
29
标准描述 试验准备: 1、试验样件:带有安全带固定支支架的滑轨 2、试验设备:安全带固定点及座椅强度试验台 试验方方式: 单支支滑轨安全带固定点测试试验:将滑轨处于最后位置(有特殊要求的除外)并锁止止,测量量安全带固定点的原始坐标。施加力力力方方向 是沿滑轨水水平方方向向上50°,测量量安全带固定点的位移量量,如图所示。

基于碰撞安全的驾驶员座椅滑轨行程设计

基于碰撞安全的驾驶员座椅滑轨行程设计

基于碰撞安全的驾驶员座椅滑轨行程设计赵爱霞(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上海 200438)摘要:在新车设计初期阶段,整车总布置设计会根据整车关键尺寸及关键零部件的设计调整约束条件,以实现整车性能指标㊂碰撞安全作为关键性能指标,会对整车总布置提出更高的要求㊂阐述了在前期总布置设计过程中,驾驶员座椅作为乘客舱布置的关键部件,其滑轨行程设计对于碰撞安全的重要性㊂表明了座椅行程设计对于安全控制策略的影响,并给出了滑轨行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关键控制要素㊂关键词:整车;总布置;座椅滑轨行程;碰撞安全0 前言表1 世界各国碰撞安全法规要求的对比法规名称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 B11551)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 MV S S208)关于正面碰撞中乘员保护方面批准车辆的规定(E C ER 94)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 I H S)标准E u r oN C A P 标准澳大利亚正面碰撞乘员保护标准(A D R69)前排座椅试验位置H点位于中间位置或最接近于中间位置的锁止位置,并处于厂家规定的高度位置㊂H点位于中间位置或最接近于中间位置的锁止位置,高度处于中间位置㊂H点位于中间位置或最接近于中间位置的锁止位置,并处于规定的高度位置㊂将测得的数据输入到相应的‘C MM 数据表“,根据计算出的数据进行最终定位㊂H 点处于95%男性座椅位置,与最前位置的中间位置㊂如果在这个位置不能被锁定,就移到中点后第一个锁止位置㊂座椅高度处于最低位置㊂H点位于中间位置或最接近于中间位置的锁止位置,高度处于最低位置㊂我国的汽车事故伤亡率位居世界前列,这不仅与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驾驶技术有关,而且与汽车自身的安全性有很大关系㊂在项目初期,技术人员已制定碰撞安全目标及实现策略,并对整车总布置工程师提出明确要求,如碰撞馈缩空间㊁乘员生存空间等㊂而这些约束条件对于整车尺寸及空间开发效率有重大影响,如果在项目前期有性能指标的集成遗漏,将导致项目后期整车开发的重大更改甚至无法实现其性能目标㊂在整车开发预研阶段,整车总布置须根据整车关键尺寸及关键零部件的结构设计提出约束条件,通过精益化的物理集成实现整车性能指标㊂乘员舱总布置首要启动的工作是乘员布置㊂乘员布置的核心是驾驶员R 点位置[1]㊁座椅滑轨行程,以及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㊂在前期总布置设计过程中,本文明确了驾驶员座椅作为乘客舱布置的关键部件,其滑轨行程设计对于碰撞安全的重要性,给出了滑轨行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关键控制因素,在整车物理空间上协助碰撞安全的实现㊂1 碰撞安全法规要求世界各国的法规要求碰撞假人在试验车辆上的摆放位置是不尽相同的㊂欧盟新车安全评估程序(E u r oN C A P )相对各国国标如G B 11551㊁F MV S S 及E C E R 94更加严格㊂对于同一款车辆,碰撞假人周边环境是一致的,但碰撞假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试验结果也不尽相同㊂假人越靠后,对应的伤害值越小,相应的碰撞得分越高,星级也越高㊂基于对以上原则的共同认知,碰撞安全在整车总布置前期对于驾驶员R 点及座椅的滑轨行程设计均提出了约束条件[2-5]㊂表1为世界各国碰撞安全法规要求的对比,其中相关测试要求将在下文进行详细论述㊂882021 NO.1汽车与新动力All Rights Reserved.2 乘员舱布置汽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载人移动,所以乘员的舒适性是汽车开发的主要性能目标㊂乘员位置及乘员周边零部件的布置简称为 乘员舱布置 ,其核心作用主要包括乘员位置及坐姿确定㊁整车的空间开发㊁乘员操作舒适性开发,以及乘员周边关键零部件的布置㊂驾驶员R 点位置为乘员重心位置,其坐姿的确定是乘员舱布置的基础㊂乘员布置使用S A EJ 826标准定义的二维假人模板[6]㊂图1和图2为驾驶员座位的座椅布置过程的示意图㊂确定驾驶员座椅位置的具体方法如下述步骤确定㊂图1假人脚部硬点示意图图2 S A E 标准驾驶员假人坐姿确定(1)确定假人模板脚部的位置及姿态㊂如图1所示,首先建立以踵点㊁踏点的交点为原点的初始坐标系,初步定义驾驶员坐高H 30值,建立坐高平面,然后根据S A EJ 4004[7]标准定义的踏板角公式,确定驾驶员踏板角角度,在初始坐标系内锁定踵点及踏点㊂(2)锁定踝角A 46及假人R 点位置㊂如图2所示,参照S A EJ 1517驾驶员乘坐位置标准公式[8],确定各百分位驾驶员乘坐舒适曲线㊂H 30坐高平面与95%驾驶员乘坐舒适曲线相交的点即可确定为S A E 95%驾驶员人体模型R 点㊂依据S A EJ 826标准规定,踝角位置A 46为87ʎ,锁定膝点位置㊂此时驾驶员假人模板各部分肢体硬点锁定,靠背角位置A 40一般选用25ʎ,也可根据开发车型的特点,坐姿高低,选用其他靠背角度,调整范围一般为20~30ʎ㊂因此,驾驶员的坐高㊁踵点㊁踏点㊁踝角㊁膝角㊁躯干角和靠背角均完成初始定义,驾驶员坐姿及R 点位置可以确定㊂3 碰撞安全对乘客舱布置的要求图3为国标碰撞模拟分析碰撞假人摆放示意图㊂基于驾驶员位置及坐姿的锁定,设计座椅滑轨行程,保障碰撞后乘员的生存空间㊂图3 碰撞假人摆放示意座椅滑轨行程是座椅平台的物理属性参数,在座椅平台选定后,其滑轨行程基本已锁定㊂在95%假人R 点锁定的前提下,实现碰撞 H点的后移㊂如下图4所示,有如下几条实现途径㊂图4 座椅滑轨行程(1)如点⑥固定,点⑤后移,增大T L 17长度㊂从结构设计来看,过长的T L 17会增加座椅成本㊁整车重量和车身要求㊂另外,整车厂基本选用成熟平台,T L 17长度不会进行重新设计㊂因此,这条途径对于整车厂来说基本不可实现㊂(2)如点⑤固定,点⑥后移,缩小T L 17长度㊂这会引起小百分位人机工程问题,造成包括踏板㊁手刹㊁选换档㊁仪表台中控㊁顶灯控制台等操作件的使用距离过远,影响空调风口吹面性能,以及导致前方视野变差等问题㊂该修改方案的贡献量非常有限,整车厂一般不采取该途径㊂(3)如T L 17长度固定,在满足小百分位人体舒适性的前提下,向后移动整个滑轨,对于碰撞H 点的后移贡献量较大㊂这是整车厂普遍采取的座椅滑轨布置892021 NO.1汽车与新动力All Rights Reserved.策略,可以实现碰撞H点的最大化后移㊂4座椅滑轨行程的设计如表2所示,S A EJ4004-2008标准对座椅的滑轨行程进行了定义㊂如要覆盖95%的人体工学范围,其要求滑轨整体长度不低于240m m㊂目前,市场主流车型的滑轨长度一般都大于240m m㊂表2座椅滑轨行程定义期望的乘员布置覆盖范围H点前行程/m mH点后行程/m m座椅总行程长度/m m98%(1~99百分位)-135145280 97.5%(1.3~98.8百分位)-131140271 95%(2.5~97.5百分位)-116124240 90%(5~95百分位)-100106206 80%(10~90百分位)-7983162目前,整车采用的座椅滑轨多是平台选型件,选型时要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及碰撞安全的要求㊂如图5和图6所示,技术人员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座椅平台进行选择㊂图中各黑点为国标碰撞 H 点的大概位置㊂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人机工程假人乘坐及驾驶舒适性来进行评估㊂在图5中,B平台基本覆盖了所有2.5%假人,且没有造成前行程的浪费,为最佳选择;C平台仅最前最上点覆盖了2.5%假人,不能满足其他身体比例的假人;A平台前行程过多,造成小百分位人体过设计,不符合实际人机设计要求㊂图6表示从安全碰撞角度出发的座椅滑轨行程设计,其中C平台的T L17长度最长,且四边形较倾斜,最大限度的将碰撞 H 点后移,有利于碰撞安全,B平台次之,A平台最差㊂基于以上分析,结合人机及安全需求,B平台座椅平台是最优的㊂综上所述,在乘客舱前期布置时,应整体评估人机及碰撞安全性能需求㊂在95%驾驶员R点位置确定的前提下,提升碰撞安全性能的唯一途径就是满足人机操作舒适性及小百分位假人驾驶位置覆盖性要求,选择最优的座椅平台㊂在满足人机工程要求的同时,实现碰撞 H 点的后移,以提高碰撞试验的成绩㊂5结论经过以上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并可供相关设计人员在前期乘客舱布置过程中进行参考㊂图5座椅滑轨行程举例(从人机布置角度分析)图6座椅滑轨行程举例(从碰撞-安全角度分析)(1)滑轨行程设计:在满足人机工程前提下,集成碰撞安全要求,最大限度后移碰撞 H 点,保障乘员生存空间,改善前碰试验结果,以确保整车通过各国政府的法规和标准要求㊂(2)座椅滑轨长度设计:参照S A EJ4004标准,覆盖95%(2.5%~97.5%)人体工学需求,座椅滑轨行程T L17应使用240m m平台,行程过小将引起人机乘坐舒适性及碰撞安全隐患㊂(3)滑轨行程的安全碰撞布置:考虑到须改善前碰试验结果,应使图4中滑轨行程的最高点和最前点触到2. 5%舒适线㊂对于四向座椅,应尽可能加大前后总行程㊂(4)滑轨行程的人机布置:考虑同样高度的人体上下身比例不同,为了满足各种人体的驾驶舒适性,应使图4中的②㊁④和⑥点都能触到2.5%舒适线,以满足小百分位人体对驾驶位置多样性的需求㊂参考文献[1]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 A EJ1100M o t o rV e h i c l eD i m e n s i o n s[S].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2009:24.[2]欧洲新车安全评估协会.M P D Bf r o n t a l i m p a c t t e s t i n gp r o t o c o l[S].E u r oN C A P.2020:15.[3]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G B11551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S].国家标准委员会.2014:7.[4]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 MV S S208U p d a t e d r e v i e wo f p o t e n t i a l t e s t p r o c e d u r e s[S].F MV S S.2010:10.[5]欧洲经济委员会.E C E R94U n i f o r m p r o v i s i o n s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a p-p r o v a l o f:v e h i c l e sw i t h r e g a r d t o 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 o f t h e o c c u p a n t i n e-v e n t o f a f r o n t a l c o l l i s i o n[S].E C E.2017:26.[6]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 A EJ826D e v i c e sf o ru s ei nd e f i n i n g a n d m e a s u r i n g v e h i c l e s e a t i n g 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S].S A E.2008:6. [7]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 A EJ4004P o s i t i o n i n g t h eH-P O I N Td e s i g n t o o l-s e a t i n g r e f e r e n c e p o i n t a n d s e a t t r a c k l e n g t h[S].S A E.2008:11.[8]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 A EJ1517D r i v e r s e l e c t e ds e a t p o s i t i o n[S]. S A E.2009:2.90汽车与新动力All Rights Reserved.。

汽车座椅滑轨运动行程的设计与变更

汽车座椅滑轨运动行程的设计与变更

汽车座椅滑轨运动行程的设计与变更摘要:主要介绍了座椅滑轨运动行程的设计和变更方法。

关键词:座椅滑轨行程设计座椅滑轨作为座椅的关键零部件之一,是座椅的固定装置、调节装置和锁止装置。

座椅滑轨的滑动阻力大小,滑动是否顺畅等是座椅的舒适性的考核标准之一。

当汽车类型变更时,如M1类汽车发展为M2类汽车时,也会更改座椅滑轨的移动行程。

能够快速的变更滑轨的结构从而达到改变行程的效果,则可以节省设计时间,提高效率。

1 座椅滑轨的运动及行程设计1.1 座椅滑轨的运动及行程设计概述座椅滑轨是改变座椅前后位置的机构,一般由上滑道和下滑道组成。

其上滑道与座椅相连,下滑道固定在汽车车身上,上、下滑道之间通过两个滚柱连接并进行相对滑动,从而改变座椅的前后位置。

为了保证座椅前后运动的行程,需要在与滚柱接触的上下滑道的相应位置设置限位凸点或限位铆钉,同时设计出锁止卡爪及与之相配合的锁止槽,以确保座椅滑轨在运动到设计的最前和最后位置时都能可靠锁止。

1.2 座椅滑轨的运动及行程设计实例以T形结构座椅滑轨为例,对滑轨的运动及行程进行设计。

首先根据座椅的滑动总行程(L),确定出锁止卡爪与下滑道锁止槽的配合位置与配合尺寸。

如图1,锁止卡爪的单个卡爪的宽度为a,卡爪间距为b,则座椅前后移动的总行程L必须是(a+b)的整数倍,即L=n×(a+b)n为整数且L=S-锁止卡爪宽度然后,根据行程(L)在上下滑道上布置相应的限位点。

每个滚柱在滑轨行程的最前和最后的两个位置上都要确保上下滑道都有一组限位点对其进行限位,则上、下滑道都必须分别布置四组限位点。

座椅滑轨最后位置限位状态(设计初始位置),如图2。

T型座椅滑轨限位点的设计:滑轨行程L=D-K其中,D为极限位置上、下滑道同侧相关限位点的最大距离;K为极限位置上、下滑道同侧相关限位点的最小距离。

同时,从极限位置示意图中,很容易可以得出:X+Y=L+2K其中,X为上滑道同侧限位点间距离;Y为下滑道同侧限位点间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座椅滑轨运动行程的设计与变更
摘要:主要介绍了座椅滑轨运动行程的设计和变更方法。

关键词:座椅滑轨行程设计
座椅滑轨作为座椅的关键零部件之一,是座椅的固定装置、调节装置和锁止装置。

座椅滑轨的滑动阻力大小,滑动是否顺畅等是座椅的舒适性的考核标准之一。

当汽车类型变更时,如M1类汽车发展为M2类汽车时,也会更改座椅滑轨的移动行程。

能够快速的变更滑轨的结构从而达到改变行程的效果,则可以节省设计时间,提高效率。

1 座椅滑轨的运动及行程设计
1.1 座椅滑轨的运动及行程设计概述
座椅滑轨是改变座椅前后位置的机构,一般由上滑道和下滑道组成。

其上滑道与座椅相连,下滑道固定在汽车车身上,上、下滑道之间通过两个滚柱连接并进行相对滑动,从而改变座椅的前后位置。

为了保证座椅前后运动的行程,需要在与滚柱接触的上下滑道的相应位置设置限位凸点或限位铆钉,同时设计出锁止卡爪及与之相配合的锁止槽,以确保座椅滑轨在运动到设计的最前和最后位置时都能可靠锁止。

1.2 座椅滑轨的运动及行程设计实例
以T形结构座椅滑轨为例,对滑轨的运动及行程进行设计。

首先根据座椅的滑动总行程(L),确定出锁止卡爪与下滑道锁止槽的配合位置与配合尺寸。

如图1,锁止卡爪的单个卡爪的宽度为a,卡爪间距为b,则座椅前后移动的总行程L必须是(a+b)的整数倍,即
L=n×(a+b)
n为整数
且L=S-锁止卡爪宽度
然后,根据行程(L)在上下滑道上布置相应的限位点。

每个滚柱在滑轨行程的最前和最后的两个位置上都要确保上下滑道都有一组限位点对其进行限位,则上、下滑道都必须分别布置四组限位点。

座椅滑轨最后位置限位状态(设计初始位置),如图2。

T型座椅滑轨限位点的设计:
滑轨行程L=D-K
其中,D为极限位置上、下滑道同侧相关限位点的最大距离;
K为极限位置上、下滑道同侧相关限位点的最小距离。

同时,从极限位置示意图中,很容易可以得出:
X+Y=L+2K
其中,X为上滑道同侧限位点间距离;
Y为下滑道同侧限位点间距离。

由此可以完成座椅滑轨行程结构的初步设计。

最后,在设计上、下滑道的限位点位置时,还应该要特别关注滚柱在滑轨的整个行程中的运动状态。

由于装配上实车后,滑轨始终处于受压力状态,因此在上、下滑道相对运动时,滚柱的运动如果始终都是滚动,则上下滑道的相对运动摩擦阻力就会很小,滑动顺畅;反之,如果滚柱的运动出现了单纯滑动的情况,上下滑道的相对运动阻力变成滑动摩擦力,就会出现滑动阻力过大,滑动不顺畅的情况。

2 座椅滑轨的行程变更的快速设计
针对上节中分析的座椅滑轨,在滑轨相对于车身及座椅的安装位置均不做改变的情况下,进行行程变更的快速设计。

要求座椅滑轨的行程由L变更为L1,且所有的安装尺寸不作更改。

由于更改仅针对行程,滑轨的安装尺寸及设计初始位置都不更改,
因此可以保持滑轨主体结构不变,只更改上、下滑道的相关限位点的布置。

更改后,下滑道与锁止卡板配合卡槽总长:S1=S+(L1-L)
更改后,上、下滑道限位点的变动:
X1+Y1=L1+2K
此外,在更改限位点的位置时还应要考虑装配工艺的可行性。

3 结语
在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用户多样性的需求刺激,汽车产品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为了抢占市场,汽车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准备周期不断缩短,对汽车零部件的设计开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汽车零部件开发的两个显著特点是模块化和迅捷化,模块化是使当前产品的主体形成一个标准平台,能适应各种车型的要求,而迅捷化则是要求尽量缩短新产品的研发及生产准备的周期,以适应汽车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的趋势。

随着零部件行业的快速发展,设计人员将会不断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方面要整合巩固,另一方面也必须不断开拓进取,积极进行多方面深入研究和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