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研究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研究作者:解晨扬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1期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在马克思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都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阐述出来的,因此它一直以来都是被哲学界热烈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等被马克思所构建的理论中,异化理论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033-02一、异化及其早期异化思想(一)异化异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近代就在此基础上把其提高到了理论高度,而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更是纳入哲学范畴。
拉丁文 alienatio就是异化一词最早的来源,之后演化成现在英文中的alienation和德文中的Entfremdung。
早在《圣经》中,就出现了因偷吃禁果而沦落成凡人的亚当和夏娃被从上帝的绝对神性中“异化出去”。
人类能够和上帝相通而产生的狂喜之境是中世纪对异化的定义。
而人类的精神和上帝因为原罪有了疏远,即精神死亡就是异化,这是加尔文在新教时期所认可的定义,这个时候的异化并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还只是一个被宗教神学所限制,代表丧失、脱离、疏远的平凡词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发展,近代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对中世界宗教神学进行批判,丰富了异化的内涵和外延,开始在他们的社会学和哲学作品中使用这个词语。
(二)早期的异化思想早在近代前期,异化指的是权力的转让,并没有提高到哲学层次,之后这一词语才在社会政治学领域中被运用。
英国的霍布斯就是最初在政治学领域中运用异化一词的哲学家。
霍布斯表示是人民而不是神给予了国家或君主的权力,这点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阶级对立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国家,国家的产生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和本质。
异化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并且开始频繁在政治、道德和经济中被使用,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首先提出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1932年,马克思的遗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
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
”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
”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著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
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
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
“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
“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
异化论

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
“西方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揭露和对异化新特点的分析,得出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型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的。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理论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性质。
一异化本属哲学范畴,最早将异化概念引入社会政治学说中,作为考察社会政治问题“概念工具”的是卢卡奇。
早在20年代,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就已通过对物化与商品生产内在联系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必然性。
他认为,物化是商品社会固有的现象,它必然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是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商品交换的原则成为社会活动的最基本原则,一切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披上了“物—物”关系的外衣。
因此,商品交换以及由此产生的物化,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异化成了描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普遍的社会存在范畴”。
卢卡奇还分析了物化在主、客观两方面的表现形式。
从客观方面看,物化表现为:一个充满客体的世界拔地而起,控制这些客体的规律虽然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人们仍将它视为与自己力量相对立的异在的隐蔽的力量。
尽管人们能掌握其规律,但却无法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改变这一客观的过程。
从主观方面看,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这种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进行的。
总之,卢卡奇指出:“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5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的稳定发展时期,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西方国家普遍推行了福利国家政策,人民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如何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蕴含的和谐 思想为我们提供 了一种 和 谐 思维 , 他是一种 系统思维实践性思维 , 运用和谐思维形成 和谐 意 识, 对 当代社会不仅具 有深远理 论意义 , 而且具 有重 大现 实意义 。 在理论上 , 可 以使 我们 队人 与人人与 自然人与 自我 等关系更加 深 入认识 , 在 现实 上 , 能够为 当代 中国发展 以及建设和谐社会提供 理 论基础和和谐思想 。 是树立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的生态观 。正确认识人与 自然这 种相互依 赖在实践基 础上辩证统 一的关 系 , 对于 我们 构建人 与 自 然和谐相处 的和谐社会 , 解决 当代 生态危机 , 正确理解和贯彻科 学 发展观有着重要意义 。 自然界资源是有 限的, 许 多资源不可再生 , 随着生 产规模扩 大 , 人类对 自然界损 害程度和范 围也不断 加深和 扩大 。人类要想持续生存 和发展 , 就不 能 以牺牲 环境破 坏生 态 自 然平衡为代价来求 的生产发展 , 保持 自然界 良性循环 , 全 面建 设 自 然界 。应放弃那种 以经济 增长 为唯一 目的的发展 观 , 依 靠科技 进 步 和提高劳动者 素质是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 。 二是立 足劳 动实践 , 实现 人与人 人与社会 全面 和谐发 展 。当
思想 。
【 关键词 】 西方马克思主义; 劳动异化; 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 根据 马克 思《 1 8 4 4 年经 济 学哲 学手稿 》 的 劳动异化思想来展开劳动异化理论 的。马克思通过对工人 劳动特 性分析 , 得 出私有制条 件下 , 工人劳 动具有 异化性质 的理 论 , 并 依 次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 判。西方 马克思 主义认 为 , 虽然 在 当代 资 本主义社会 , 工人 的劳动与马克思生活时代的工人劳动相 比, 具有 许 多新特点 , 但在仍 然是 一种异化劳动这一点上却是一致 的, 只是 其具体表 现形式 , 以及对工 人阶级在 肉体和精 神上所造成 的恶果 有所不 同而 已。所 以他们认 为 , 马克思 的劳动 异化范 畴仍适 用与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 但必须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的新发展 , 加 以 修正发挥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 面 : 劳动生产过程 机械 化 自动化 程度 提 高 , 技 术 分 工越来 越 细, 加剧 了工人劳动的破碎化程度 , 从而对工人生 理心理造 成严重 后果 。在 2 0 年代 , 卢卡奇在 《 历史 和阶级 意识》 一书 中 , 已经意识 到 自动化程度提高 , 必然是劳动 日益抽象化合理化 , 其 结果是使工 人分裂成 了孤立抽象 的原子 这一事 实。卢卡奇 认为 , 自动 化程度 提高 , 必然是劳动 日益抽象化合理化 , 其结果 是使 工人 分裂成 了一 个个碎片 。一方面工人 的工作被归结 为一个 专门的固定的机械 重 复动作 , 另一方面 , 工人失 去 了同他 的劳动最终 产 品的接触 , 他对 这个最终产 品一无所知 , 也就漠不关心 。卢卡奇指 出, 劳动 的这 种 破碎化 无论对工 人阶级整 体还是对工 人个体都 造成严重 恶果 , 对 整个工人 阶级来说 , 他作为一个有机 的阶级整体也破碎 了 , 对工 人 个体来说 , 它是去 了独立 的人格而成 了一种孤立抽象 的原 子。 弗 洛姆从心 理分析角度 , 指 出破 碎化 劳动是导 致工人 心理 变 态, 导致神经官能 的一个 重要原 因 , 他说, 劳动过程 被分离 成许 多 细小 的部分 , 每个工人 的工作成 为机械 的工作而不需 要他 的积 极 配合 , 所 以它能够沉溺 于 白 日梦 和幻想 中。 白 日梦是工人 逃避 物 料单调 劳动的一 种方法 , 白日 梦本质上是一 种逃 避 , 是 同逃避相 伴 随的消极结 果。 二、 劳动者并不是生产 过程 的主人 , 而只是 被动 的机 器零件 , 在 劳动 中工作的积极性创 造相依 完全丧 失。在劳动 中, 由于 自动 化 生产规律 的制约 , 工人不仅 丧失 了工作 的积极性 主动性甚 至连 自由都 没有 。霍 克海默将现 代化生 产 中工作 所享有 的 自由 , 与手 工 生产 中旧式工 匠所 享有 的 自由做 了对 比 , 认为 虽然现在 工人劳 动 强度大大减轻 , 但 与此 同时他们所 享有 的 自由也 大大减 少。他 认 为 旧式 工匠 尚有 为制作工件选 择合适工 具的 自由, 而现代 工人 至多只能在众多控制杆和开关按钮 中选择一个操作 的。 三、 对工人来说 劳动是一 种外 在的劳动 , 是谋生 的手 段。马尔 库塞说 , 对 大多数人来 说 , 满足 的规 模和方 式受制 于 自己的劳 动 , 然而他们却是在为某种设施而劳动 , 并对这种设施无法进行控 制 , 这是一种个 体若想 生存就必须 去从于他独 立的力量 , 而劳 动分工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传承》2008年第9期异化作为理论界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异化问题几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经典的劳动异化理论,对他后来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形成都起了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在近代西方,自17世纪美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以权利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之后,卢梭、爱尔维修、傅立叶、等人曾在政治、经济、伦理和社会学的层面上对异化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用异化概念论证“人民主权”思想,发展了由霍布斯首先提出的自然权利异化的思想。
费希特的异化被注入了哲学涵义,他在《知识学基础》中说道:自我是非我的异化。
黑格尔作为经典异化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把卢梭的否定性思想和费希特的能动性原则结合起来,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作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人类借助劳动自我创造历史的思想,把对象化、外化理解为劳动的本质,但是他混淆了异化与对象化并认为两者是一致的。
随后费尔巴哈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他论述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是人创造的,爱的宗教是克服异化的途径,他还批判了黑格尔哲学,认为它是宗教异化的哲学形式,是人的理智的异化。
费尔巴哈再一次将异化理论视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历史观,因而人类的历史就变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具体分析现实的异化,而是抽象的谈论一般的人的异化,忽视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异化问题。
费尔巴哈肯定对象化而反对异化,这种逻辑在总体上影响了马克思的异化观。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博士论文中的哲学异化理论⑴现象是本质的异化。
这一时期青年马克思还是站在黑格尔辨证唯心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他认为现象是本质的异化,单个原子同他的“纯本质”(原子概念)不是直接符合而是各有差异,这就是本质与存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作用使现象世界产生了。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社会理论体系,包括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其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生成、内涵与当代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崭露头角,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批判性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所产生的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异化现象。
首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无限的追逐利润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使得自然界的有机体系和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砍伐森林、污染河流等,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瓦解。
马克思通过异化理论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提出了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设想。
其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己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他们的劳动被异化成商品,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最终成为资本家占据的利润。
这种劳动的异化使得劳动者失去了劳动的自主性和满足感,劳动变成了一种机械、重复和无意义的过程,工人们变得像机器一样只是简单地执行劳动任务,失去了创造性和人性化。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是人类个体无法真正实现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他提出了要消除劳动的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设想。
最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中,人们的交往被市场关系所支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陌生甚至敌对。
在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市场中,人们为了自身利益展开激烈的竞争,导致了相互之间的疏离和利益冲突。
异化的批判和批判的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变化

《长江丛刊》2018.03197异化的批判和批判的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变化■吕 敏/赣南师范大学摘 要:异化劳动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状况基础上,创立的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这一理论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发展。
但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逐渐脱离了马克思所开创的批判路径,异化批判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异化。
关键词:异化 马克思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异化的概念“异化”一词来源于法语“alienation ”,其本意是“转让”或者“出卖”。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独立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状态,即人们创造出来的产品总是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背离,成为与人相对立的异己的力量。
在近代西方,异化是作为“转让”来解读的。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就使用了“转让”意义,这种转让是政治权力的转让,异化概念在政治领域探讨。
继卢梭之后,爱尔维修、傅立叶等从经济、伦理等层面进行了探讨。
异化概念最初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内使用,并没有普泛化。
将异化概念普泛化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费希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费希特是第一个使“异化”概念具有普遍的、抽象的思辨意义的哲学家。
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是“自我”创造和异化的产物,是“非我”。
世界就是一个“自我——非我”的异化过程。
在费希特笔下,异化具有了哲学内涵。
异化概念在黑格尔那第一次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在客观唯心主义者的黑格尔看来,异化就是一种客观化、对象化。
异化是一个中性概念,是用来描绘精神自我演化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继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抛弃了黑格尔的精神异化思想,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关注人的价值、人的本质。
“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宗教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将自己的本性交于宗教,人的价值与尊严发生了异化只能匍匐在上帝的脚下。
费尔巴哈的异化具有强烈的道德批判与人本主义色彩,异化成为了一个价值范畴。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提出了劳动异化,劳动异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
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

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探讨了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异化现象,包括劳动、产品、自身以及人际关系的异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这一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异化理论,提出了异化消费的概念。
异化消费指的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追求虚幻的幸福和满足感而导致的一种精神异化现象。
这种消费模式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还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和环境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异化消费在当代社会中表现出多样化和普遍化的趋势,需要引起重视和思考。
对于异化消费的思考有助于我们认识并应对当代消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消费模式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包括加强价值观引导、倡导简约生活和提倡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异化、异化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个体、社会、现代表现、思考、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进行深刻分析和批判的理论。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他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工人被剥夺了对自己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控制权,造成了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其它工人和社会的关系都变得异化的现象。
这种异化导致了工人失去了对自身劳动的兴趣和热情,劳动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机械重复,工人被压榨和剥削,失去了生活的尊严和自主性。
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对人类本质和劳动的异化破坏,对社会关系和个体自我认同的扭曲,对人的生活和幸福感的剥夺。
通过分析异化现象,马克思呼吁工人阶级应当认识到自身处境的不公和剥削,团结起来进行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反思。
1.2 异化的含义和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与劳动的关系被异化的现象,并探讨了这种异化现象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
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
”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
”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
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
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
“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
“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
……人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
”6“工人的劳动力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成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
……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的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
”7“人成为如同外部新世界的各种物体那样的可以‘占有’也可‘抛弃’的东西”8卢卡奇视异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进一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列菲弗尔的“全面”异化理论列菲弗尔(1901—)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列菲弗尔是法国最早知道《手稿》并把它译成法文的人,他写于1934—1935年的第一部着作《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依据《手稿》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新“解释”,提出要以《手稿》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重建”。
他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提出要以“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
异化理论是列菲弗尔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早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他就认为异化贯穿于人的一生。
人在他的一切表现中,在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都是拜物教的牺牲品。
关于“政治异化”,列菲弗尔说:“国家拥有非人性的势力而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并把这种势力巩固和确定下来。
政治上的异化(连同政治迷信,正是这种迷信把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种生活归之于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严重的异化。
”9关于“人的异化”,列菲弗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技术和工具的奴役。
这一种统治比阶级统治更厉害,它使人失却了自由和主动性,使生产、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单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但却压抑了人的本能。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并存的有一个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人压抑的体系。
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在家庭、婚姻、民族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异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充斥日常生活之中。
在劳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
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而人的异化现象比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
因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异化之网,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
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马尔库塞(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马克思的《手稿》发表之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首先撰文加以阐释的是马尔库塞。
他迅速发表《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源泉》一文来阐释《手稿》,并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解释为人的本质异化,认为异化的根源就在人的本质之中。
在《爱欲与文明》(1955)一书中,马尔库塞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补充马克思的思想。
他认为爱欲是人的生命本能,因而是人的本质。
在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的本能——爱欲受到文明的压抑。
“人的本能需要的自由满足与文明社会是相抵触的,因为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克制和延迟这种满足”,”进步的加速似乎与不自由的加剧联系在一起。
在整个工业文明世界,人对人的统治,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率上,都日益加强。
……况且,人对人的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时刻”10。
在《单向度的人》(1964)一书中,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批判惹识已消失殆尽,统治成了全面的,个人已丧失了合理性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人在物和科学技术的压制下已变成了只求物质,不求精神,只按照技术合理性行动,而没有否定性和批判性的单向度的人”,社会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思想变成了“单向度的思想”。
“异化的主体被它的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只存在一个向度,它以各种形式无所不在。
”11人成了商品的奴隶,把追求外在的物质欲的满足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把商品作为自己生活的灵魂。
“人们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自身;他们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12。
这样,商品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被人生产出来,而是人为了使商品得到消费而存在,人拜倒在物面前,把物作为自己的灵魂。
人不仅异化为物,而且进一步异化为物的奴隶。
人过的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而是失去灵魂的、没有目的的动物般的生活。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过的是一种“痛苦中的幸福生活”,得到的是一种“虚假的满足”。
马尔库塞还进一步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一种新型的统治力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随着劳动的机械化和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人在劳动中越来越丧失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人只是作为机器的零件、一种工具在起作用。
人们的劳动是一种痛苦的异化劳动,人成了劳动的工具。
人们不仅在劳动时间,而且就是在休息时间也不得不把心挂在劳动上,不得不为掌握某种技术而冥思苦想,人已不再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自身。
由于劳动的异化所带来的精神痛苦不仅仅充斥于人们的劳动时间,而且占据着人的全部生命活动。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是美籍德裔哲学家、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弗洛姆对以《手稿》为代表的马克思早期思想、异化理论进行过认真研究,并试图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加以“综合”。
《逃避自由))(1941)是弗洛姆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综合”的奠基之作。
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双重影响,自由又意味着不自由。
“自由给人类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但同时又使人陷于孤独、充满忧虑、软弱无力。
”13在《健全的社会》(1955)一书中,弗洛姆写道:“所谓异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经验方式,人在其中把他自己当作一个陌生的人。
他变得……同他自己相对化,他并不觉得他本人是世界的中心,是他自己的行为的创造者——而倒是他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后果成了他所服从或他甚至可以加以崇拜的主义。
”14由于主体和客体分离使主体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自己变得与自己疏远了,这就是人性的异化。
在1961年出版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代表了一种对人的异化、对人的失去自身、对人变成物的抗议,”“而人之所以沦为奴隶,不是被资本家奴役,而是人(包括工人和资本家)被他们自己刨造的物和环境所奴役。
”在今天,“异化已经变成为大多数人的命运,特别是那部分人数愈来愈多的居民的命运。
这部分人主要不是与机器打交道,而是与符号和人打交道,说起来,职员、商人和行政官吏在今天的异化程度,甚至超过了熟练的手工劳动者的异化程度。
”所以,“马克思的目的不是仅仅限于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是通过恢复一切人的未异化的、从而是自由的能动性,使人获得解放”15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同马克思、弗洛伊德的遭遇》(1962)一书中,弗洛姆认为精神性疾病也是自我异化的一种结果,“甚至在那些和精神性错乱相比较不极端的形式中,也可以把作为自我的一种疾病的异化,看作是现代人精神病理学的核心。
”16弗洛姆认为人性异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的现象,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变得更加突出和严重。
人性的异化和丧失“渗透到了人和他的工作,所消费的物品、国家、同胞以及和他自己等这些关系中”17。
在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中,人的创造性与主体作用丧失了;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受物和商品的支配;在人与人关系方面,表现了一种疏远和利己主义的关系;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中,表现出那种完全受“市场倾向”的调节和人格的商品化。
综上所述,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触目惊心的政治异化、经济异化、日常生活的异化,特别是人的异化现象,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必须用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
然而,他们的分析和批判是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站在马克思早期着作中所运用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站在阶级分析的立场上,即不是站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这就使他们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注: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2 同上书,第54页。
3 同上书,第73页。
4 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
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
1989年版,第104页。
5 同上书,第224页。
6 同上书.第96-97页。
7 同上书,第110页。
8 同上书.第111页。
9 转引自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10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