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培养的相关知识
血培养采集最低要求

血培养采集最低要求
血液培养采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验操作,为确保准确性和安全性,有一些最低要求需要遵守:
1.洁净度:采集前需要充分洗手,并采用无菌消毒布对采集部位进行彻底清洁,以减少细菌的污
染。
2.采血部位:一般采用静脉采血,通常在患者的前臂内侧或手背部位进行采集。
采血前需用消毒
棉球进行皮肤消毒。
3.采血量:根据检验要求,一般需要采集一定量的血液样本,确保足够的血样进行培养。
4.采血容器:采血时需要使用无菌的采血针和抗凝管,确保采集的血液样本不受外界污染。
5.标本传递:采集后将血液样本放入适当的培养瓶中,并尽快送到临床检验室进行培养分析。
以上是血培养采集的基本要求,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同时,因为血液培养采集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建议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操作。
血培养采集顺序及注意事项

血培养采集顺序及注意事项以血培养采集顺序及注意事项为题,进行创作。
血培养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感染。
正确的血培养采集顺序以及注意事项对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血培养的采集顺序应该是先采集静脉血培养样本,然后再采集外周血培养样本。
这是因为静脉血培养样本可以更好地反映体内深部感染情况,而外周血培养样本则用于检测血液中的细菌感染。
在采集血培养样本时,有几个注意事项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确保采集前进行充分的消毒。
采集者应该戴上洁净的手套,并使用含有酒精的消毒剂对采集部位进行消毒。
其次,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
常用的采集部位包括肘部内侧静脉和手背静脉。
采集时应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并尽量避免空气进入采集器具中。
最后,采集后要尽快将样本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以避免样本细菌数量的变化。
血培养样本采集完毕后,应及时标注样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
这样可以避免样本混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实验室进行血培养时,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肉汤培养基和琼脂培养基。
培养条件应控制在适宜的温度和气氛条件下,以促进细菌的生长。
血培养的结果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才能得出。
通常情况下,血培养的阳性结果会在24至48小时内出现,而阴性结果可能需要更多时间。
因此,在等待结果期间,患者需要继续接受适当的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正确的血培养采集顺序及注意事项对于临床检验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采集样本时要注意消毒和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及时送样,标注样本信息,并在实验室进行合适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血培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血培养操作方法

进行血液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以下是一般的血液培养操作方法:
1.准备培养基和试剂:选择适用于血液培养的富营养培养基,如琼脂平板或液体培养
基。
确保培养基未受污染并符合要求。
另外,准备好其他必要的试剂和器具。
2.采集样本:从患者的静脉血液中采集样本。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外界细菌
的污染。
3.接种: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分别接种在含有富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或直接加入到
含有培养基的试管中。
4.培养:将接种后的琼脂平板或试管放入培养箱中,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通常在
37°C 下培养24-48 小时。
5.观察: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或真菌形成的典型菌落。
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等
特征初步判断细菌或真菌的种类。
6.进一步鉴定:对初步检测出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可以进行革兰氏染色、生化
测试或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7.结果分析:根据鉴定结果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或进
一步检查。
注意:血液培养操作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染和误判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消毒,以减少外部细菌的干扰。
血培养的原理

血培养的原理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和鉴定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它是通过将血样涂布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来培养和繁殖病原体。
血培养的原理基于微生物对培养基的需求和对血液成分的利用。
血液是一种富含营养物质的液体,其中包含有机物、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这些物质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非常重要。
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可以提供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能量源等物质,促进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
同时,血液中还含有各种生长因子和维生素,对微生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
血液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也是血培养中不可忽视的成分。
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能够为微生物提供铁元素,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白细胞则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吞噬和杀灭微生物的能力,它们的存在可以帮助检测和识别病原微生物。
在进行血培养时,首先需要收集患者的血液样本。
通常采用无菌技术,通过穿刺静脉或指尖采集血液。
采集后,将血液样本转移到已经预先准备好的血培养瓶中。
血培养瓶内含有富含营养物和其他辅助因子的培养基,可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需求。
血培养瓶通常是透明的,可以观察到血液样本的变化。
血培养瓶中的血液样本需要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培养。
一般情况下,将血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的温度,并提供适当的氧气供应。
这样可以模拟人体内部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
在进行血培养的过程中,实验人员需要定期观察血培养瓶内的变化。
如果存在病原微生物,它们会在培养基中生长并形成可见的菌落。
这些菌落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特征可以帮助实验人员鉴定和区分不同的微生物。
此外,血培养瓶的颜色和浑浊度也会随着微生物的生长而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也可以作为鉴定微生物的重要依据。
血培养的时间一般需要持续24小时以上,甚至长达数天。
这是因为某些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可见的菌落。
在血培养的过程中,实验人员需要定期检查血培养瓶的变化,并进行相关的鉴定和分析。
医院感染知识竞赛决赛试题

1.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自何时起开始施行?(A )A.2022 年6 月1 日B.2022 年6 月15 日C.2022 年9 月1 日D.2022 年9 月15 日2.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对病室内的空气及地面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 A )A.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湿式清扫,遇污染时消毒。
B.定时空气消毒,必要时通风换气;地面干式清扫,遇污染时清洁。
C.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干式清洁,遇污染时清扫。
D.定时空气消毒,必要时通风换气;地面湿式清扫,遇污染时消毒。
3.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的是( D )A.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惟独细菌定植,无临床症状或者体征者B. 由损伤而产生的炎症或者由非生物因子刺激产生的炎性反应C.婴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虫、水痘等发生在出生后48 小时以内者D.住院中由于治疗措施而激活的感染4.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_____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B )A.二类或者二类以上B.三类或者三类以上C.两种或者两种以上D.三种或者三种以上5.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规定,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的处理原则为(C )A.混合放置、一起装运B.半封闭运送、装运C.封闭运送、分开装运D.封闭运送、一起装运6.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评估:的感染可以通过更好的感染控制计划进行预防( B )A. 1/2B.1/3C. 1/4D.1/57.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正确的是 (ABC)A.严格无菌操作B.保持手术室门关闭,最大限度减少手术间内人员数量C.注意术中保暖,冲洗手术部位应使用37℃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D.尽量选择开放式引流8.医院当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BCD )A.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B.10 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C.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D.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9.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正确的是( ABCD )A.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必看题库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必看题库知识点1、单选下列哪项关于凝血因子的说法是正确的A.依赖维生素K的是Ⅱ、Ⅶ、Ⅷ、ⅪB.TF、Ⅴ、FⅧ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辅因子作用C.内外凝血途径形(江南博哥)成凝血活酶,均需要因子Ⅷ的参与D.所有的凝血因子均来自血液E.血浆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是凝血酶原正确答案:B2、单选不参与血小板的花生四烯酸代谢的酶是()A.激肽释放酶B.环氧化酶C.血栓素合成酶D.磷脂酶A2E.磷脂酶C正确答案:A3、单选用于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诊断的试验是()A.冷热溶血试验B.Coombs试验C.osmotic fragility test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E.热变性试验正确答案:B4、单选依据ISO15189,关于设施和环境条件,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室必须有保证开展工作的空间B.必须由实验室负责人确定工作空间是否充分C.实验室资源应足以支持实验室工作的需要,应维持实验室资源有效及可靠D.实验室在固定设施之外进行标本采集,可以不遵循ISO15189中关于设施和环境条件的规定E.实验室必须保护患者、员工和来访者,免受已知危险的伤害正确答案:D5、多选AT-Ⅲ可抑制()A.凝血酶活性B.因子Ⅹa活性C.因子Ⅺa活性D.因子ⅫaE.因子Ⅶa正确答案:A, B, C, D6、单选关于球形红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球形红细胞直径小于正常B.球形红细胞厚度稍增加(>2μm)C.球形红细胞中心浅染区大于直径的1/3,形似球形D.球形红细胞中心区血红蛋白含量较正常红细胞多E.球形红细胞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正确答案:C7、单选见于急性乙醇中毒的是()A.SpherocytesB.elliptocytesC.target cellD.sickle cellE.stomatocyte正确答案:E8、单选?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4级,分别以BSL-1、BSL-2、BSL-3、BSL-4表示,一级防护水平最低,四级防护水平最高。
血培养的原理

血培养的原理
血液培养是一种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感染的常规临床检查方法。
通过将采集的血液样本置于含有富含养分的培养基中,利用细菌或真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特性,最终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血液培养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通常是通过穿刺患者的静脉或动脉来获取。
在采集血液样本后,需要将样本分配到不同的培养瓶中,这些培养瓶中含有富含养分的培养基,以提供病原体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接下来,将装有血液样本的培养瓶放入培养箱中,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促进病原体在培养基上生长。
在培养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观察培养瓶的变化,检查是否有细菌或真菌的生长,通常培养时间为24-48小时。
如果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细菌或真菌的生长,医务人员将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确定感染的具体病原体种类。
在确定了感染的病原体后,医生可以根据病原体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减少药物的滥用。
血液培养的原理在于利用病原体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特性,通过观察培养瓶中是否有细菌或真菌的生长,从而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和诊断血液感染,指导临
床治疗,减少感染的并发症和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总的来说,血液培养是一种重要的检测方法,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血液培养的原理和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临床检查的意义,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性疾病,保障患者的健康。
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血液培养的原理和应用。
小儿(幼儿、新生儿)血培养标本采集相关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小儿(幼儿.新生儿)血培养标本采集相关知识一、选择题1 .血培养标本采集目的包括()[多选题]*A、证实有感染性的病原体VB、鉴定病原体,做药敏试验VC、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
√2 .血培养标本采集一般成人每瓶采血量为IOmI,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采血量为15m1o儿童采血量为(),新生儿不少于Im1[单选题]*A、3~5mh∕B、5-10m1C、10-20m13血培养标本采集前需二g1氯己定-70%乙醇溶液消毒两遍,消毒面积(),(消毒方法、时间和等待干燥的时间严格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单选题]*A、5*5cmB x6-7cm√C、8*8cm4 .对于儿童血培养的采集时机(\[多选题]*A、间歇性寒战患儿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前取血√B、当预测寒战或高热时间有困难时,应在寒战或发热时尽快采集血培养标本VC、已使用过抗生素治疗的患儿,应在下次使用抗生素前采集血培养标本V5 .儿童血培养标本采集后为预防出现皮下出血应立即(\[多选题]*A、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5分钟以上。
√B、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方法正确,如果穿刺时针头经皮下直接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垂直;如果穿刺时针头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后再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平行,才能够达到止血目的。
√C、提高抽血技术,掌握入针方法。
√D、抽血结束后如果衣袖较紧,要求病人脱去衣袖,避免静脉回流,引起皮下出血。
√6 .血培养标本采集时如出现晕针或晕血应()[多选题]*A、立即将患儿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VB、坐位患儿立即改为平卧位,按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VC、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既可以自行缓解。
7 .新生儿(0-28天)血培养的指征新生儿母亲方面因素:()[多选题]*A、分娩时胎膜早破(≥18h)√B、疑似绒毛膜羊膜炎、√C、白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D、持续性发热高于38℃、√E、孕期生殖道及肛周B群链球菌定植;√8 .新生儿(0-28天)血培养的指征新生儿本身因素:()[多选题]*A、体温升高或降低VB、心率、呼吸频率加快VC、白细胞计数升高(6h-3d≥30×109∕1,≥3日龄为≥20χ109∕1)或降低(任何日龄<5χ1O9∕1)√D、C反应蛋白升高(出生6h内≥3mg∕1,6-24h龄≥5mg∕1,>24h龄≥10mg∕1)√E、降钙素原升高(≥0.5mg∕1)√F、血糖异常√G、病情不稳定或恶化等临床症状和体征√9 .新生儿厌氧血培养的临床指征:()[多选题]*A、新生儿母亲分娩时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期患腹膜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血培养的相关知识
1. 为什么提倡送检血培养?
血培养是诊断细菌血症和真菌血症的金标准;
血培养为抗生素选择提供依据;
发热患者中有5~15% 血培养阳性;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没有哪项微生物试验比血培养
更重要了。
2. 什么时候进行血培养?
怀疑感染或脓毒血症时,应常规做血培养,如:
➢不明原因发热或体温过低;
➢休克、寒战、僵直;
➢严重的局部感染;
➢心率异常加快;
➢低血压或高血压;
➢呼吸频率加快。
3. 怀疑血流感染,什么时候采血时间最好?
❖尽可能在患者寒战开始时、发热高峰前0.5~1 h 内采血;也可于寒战或发烧后1 h 进行;
❖在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采血;
❖如患者已经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应在下一次用药之前采血培养;
❖无需同时或短时间内完成几套血培养采集,除非怀疑存在持续性菌血症时(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4. 为什么每套标本中应包含厌氧培养?
厌氧培养能提高厌氧菌感染患者的诊断率;
提高临床兼性厌氧菌的检出率;
报告时间提前。
说明:
(1)厌氧瓶除了检出厌氧菌,另外对葡萄球菌、肠杆菌菌科细菌以及苛氧菌的检测有优势。
(2)资料显示16% 的链球菌和17% 的肠杆菌科细菌血培养时仅厌氧瓶报告阳性。
(3)研究者对7072 份同时做需氧瓶和厌氧瓶的血培养结果分析显示,640 份血培养阳性,阳性率为9%,其中需氧和厌氧瓶同时阳性为55%,仅需氧瓶阳性为26%,仅厌氧瓶阳性为19%。
(4)研究显示需氧瓶有9% 比厌氧瓶早1 天报告阳性结果,而厌氧瓶有5% 比需氧瓶早1 天报告阳性结果。
5. 应该采几套血液标本?
研究表明,不同血培养套数检测灵敏度不同
1 套为73.2%
2 套为93.9%
3 套为96.9%
因此建议:
成人:最少2 套,3 套更好;
儿童:一般只采需氧培养瓶。
以下情况时,考虑厌氧培养:分娩过程中延迟破膜的新生儿、母婴垂直传播的绒膜炎、慢性口腔或鼻窦感染、蜂窝组织炎(特别是肛周及骶骨)、腹部感染体征、咬伤、破伤风、脓毒性静脉炎、接受类固醇治疗的儿童。
6. 标本间隔多久采集?
非持续性菌血症:同时或短时间内采集2~3 套血培养,因为体内巨细胞会在15~30 min 内清除进入人体内的细菌;
可疑急性心内膜炎:治疗前30 min 内采血3 套;
可疑亚急性心内膜炎:第一天治疗前,每隔0.5~1 h 采血,连续采2~3 套。
如果结果阴性,第2 天、第3 天再抽取血培养(24 h 内采血不超过4 套)。
7. 每次采集血液量是多少毫升?
成人:每瓶10 ml,每套20 ml,两套共40 ml;
儿童:按年龄和体重采集足够的血量,不超过患儿总血量的1%。
新生儿:≥0.5 ml/ 瓶;
婴幼儿(1~36 个月):≥1.0 ml/ 瓶;(≥36 个月):≥4.0 ml/ 瓶。
8. 接种时关注事项,首选注入哪个瓶子?
血量充足:先注厌氧瓶,后注需氧瓶,避免空气进入;
血量不足:优先注入需氧瓶,剩余注入厌氧瓶,因为多数菌血症是由需氧菌和兼性需氧菌导致的。
9. 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如何送培养?
保留导管:至少采集2 套标本,1 套来自外周静脉,另1 套来自中心静脉导管,2 套标本采集时间<5 min;
不保留导管:从独立外周静脉无菌采集2 套血培养,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并剪下5 cm 导管尖端或近心端送实验室。
10. 血培养瓶应该如何保存?
接种前后的血培养瓶应保留在室温,不得冷藏或冷冻;
接种后应尽可能快地(最好在2 h 内)送到实验室,如有任何耽搁,仍应在室温下保存。
11. 血标本阳性结果应该如何解读?
常为真正的病原菌(>90%):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
很少为真正的病原菌(<5%):棒状杆菌、痤疮丙酸杆菌、芽孢杆菌;
纠结彷徨的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12. 血培养采集的流程是怎样的?
参考文献
[1] Bartlett JG, Dick J. The controversy regarding routine anaerobic blood culture. Am J Med. 2000; 108: 5052506.
[2] Khanna P, et al. Anaerobic bottles are still important in blood culture sets.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01;20:217-219.
[3]Weinstein et al. Detection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Adults: How Many BloodCultures Are Needed. J ClinMicrobiol. 2007; 45:3546-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