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第十章孔隙水

第一节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一、典型的洪积扇形成

首先从洪积物的形成——洪积扇来分析。

形成条件: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地带,山区洪流沿河槽流出山口,进入平原或盆地,不再受河槽的约束,加之地势突然转为平坦,集中的洪流转为辫状散流(如插图10-1);水的流速顿减,搬运能力急剧降低,洪流所携带的物质以山口为中心堆积成扇形,称为洪积扇。

插图10-1洪积扇地形水系平面示意图

二、洪积物的沉积特征

由山口向平原(盆地),由于水动力条件控制着沉积作用,洪积扇显示良好的地貌岩性分带;地貌上坡度由陡变缓,岩性上由粗变细、分选由差变好。

由图10-1显示了洪积扇的沉积物特征和地下水特点。

图10—1半干旱地区洪积扇水文地质示意剖面图

基岩;2—砾石;3—砂;4—粘性土;5—潜水位;6—承压水测压水位;7—地下水流线;8—降水入渗;9—蒸发排泄;10—下降泉;11—井,涂兰色部分有水

三、地下水的特征

地貌岩性的分带性又决定了地下水的分带性。

由山口扇顶向平原(扇前缘)岩层透水性由好到差,地下水位埋深由大变小,补给条件由好到差;随之,排泄由径流为主转化为以蒸发为主(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下),水化学作用由溶滤到浓缩,矿化度由小到大,水化学类型也产生相应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动(变幅)也由大到小。

四、洪积物孔隙水特征分析方法

(下表总结了从山前到平原,地形地貌、沉积水动力条件、沉积特征及地下水特征的分带性)

综合上述分析,分析不同沉积物类型的地下水赋存、运动和水化学特征(简称水文地质条件),应从沉积物形成时的水动力场到沉积物沉积规律入手,再分析地下水的分带性特征。

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水动力条件分带→沉积作用分带→地貌岩性分带→地下水分带

五、洪积扇中地下水的独特性

上面讨论的是洪积扇中地下水的一般规律,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质背景下,洪积扇中的地下水有其独特性。

(1)水化学分带的异常:

西北干旱地区,蒸发强烈,显示良好的水化学分带——扇顶为矿化度小于

1g/L型水,中间过渡带为1—3g/L的型水,溢出带以下为矿化度大于log/L的氯化物水

华南地区水型无差异由洪积扇顶部直到溢出带以下,均为矿化度小于

0.5g/L的重碳酸盐水。

(2)地下水位埋深异常:乌鲁木齐的洪积扇的潜水埋藏深度为扇顶浅,远山深。这是因为新构造运动使隔水基底呈现差异断块活动,近山处基底上升而远山处下落,故使两侧地下水位形成跌水(图10—2)

图10—2因新构造运动引起的洪积扇地下水位异常

1—隔水基岩;2—砾石;3—砂;4—粘性土;5—潜水位;6—泉(断层两侧水位用不同颜色显示差异)

第二节冲积平原中的地下水

以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为例,说明冲积平原孔隙水的特点。

一、冲积平原的形成

黄河中游是广袤的黄土高原,很容易遭受水流侵蚀带入黄河。郑州以上,黄河在峡谷中流动,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郑州以下,进入华北平原,坡降变小,黄河以堆积作用为主,河床不断淤浅。洪水期水流漫溢出河床堆积形成自然堤。

河床不断淤浅,河床高出周围地区,成为地上河(如图10-3)。洪水期黄河冲决自然堤形成泛滥平原,同时频繁改道最终形成冲积平原。(插入图10—3)。

图10—3黄河下游岸边水文地质剖面

亚粘土;2—粉砂;3—细砂;4—潜水位;5—地下水流向

二、冲积平原中的地下水基本特征

从图10-3和图10-4显示,由现代河道与近代古河道到河间洼地,显示着良好的微地貌——岩性——地下水分带性。以下表的方式对冲积平原地下水的分带性特点进行总结。

图10—4黄河冲积平原水文地质示意图

1—砂;2—亚砂、亚粘土;3—粘土;4—地下水位;5—咸水(矿化度大于2g/L)与淡水界线,齿指向咸水一侧;6—入渗与蒸发;7—地下水流线;8—盐渍化

冲积平原地下水的分带性特点的总结表

全国地下水基础情况调查评估实施计划方案

培训讲义材料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实施方案 (2011年)

总体技术组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1总论1 1.1目的意义1 1.2基本原则1 1.3“十二五”总体部署2 1.4 工作思路和任务4 1.4.1工作思路4 1.4.2工作特点4 1.4.3工作要求5 1.4.4主要任务6 1.5技术路线6 1.6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9 2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10 2.1建立清单10 2.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10 2.3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13 2.3.1现场踏勘13 2.3.2收集资料14 2.4采样分析14 2.4.1矿山开采区16 2.4.2重点工业园区17 2.4.3危险废物处置场18 2.4.4垃圾填埋场19 2.4.5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22 2.4.6农业污染源24 2.4.7高尔夫球场26 2.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27 3水源地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28 3.1 建立清单28

3.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29 3.2.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29 3.2.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29 3.3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30 3.3.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30 3.3.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31 3.4采样分析31 3.4.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31 3.4.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33 3.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34 4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35 4.1确定调查对象36 4.2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37 4.3采样分析38 4.3.1典型城市群38 4.3.2典型井灌区38 4.3.3典型岩溶区39 4.4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39 5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39 5.1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40 5.1.1评估对象40 5.1.2评估步骤与方法40 5.2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41 5.2.1评估对象41 5.2.2评估步骤与方法41 5.3地下水健康及生态风险评估45 5.3.1 评估对象45 5.3.2评估步骤与方法45 5.4地下水修复(防控)方案评估47 5.4.1评估对象47 5.4.2制定地下水修复方案的步骤与方法48 6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50 6.1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50 6.2数据库初步建设50 6.3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51 6.4成果图件编制51 6.5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51 7质量控制52 7.1总体要求52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

一、归类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按照主要成因,将下列物质归入其形成的地质作用类型中。 土壤、断裂、片麻岩、铝土矿、花岗斑岩、背斜、熔岩被、高岭石、张节理、地震、安山岩、 花岗岩、坡积物、流纹岩、糜棱岩、矽卡岩 1.风化作用:土壤、坡积物、铝土矿、高岭石。 2.构造运动: 张节理、背斜、地震、断裂。 3.岩浆作用: 安山岩、花岗岩岩、流纹岩、熔岩 被。 4.变质作用: 花岗斑岩、矽卡岩、片麻岩、糜棱 岩。 二、判断是非(每小题1分,共15分):(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科里奥利力在赤道处最大,在两极处最小。(×) 2.第四纪冰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不注意保护地球环境。(×) 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依次是氧、硅、铝等。(√) 4.在同一纬度和相同高度上测得的重力值通常海面的比陆地的大。(√)

5.陆壳与洋壳的边界在大陆架边缘处。(×)6.在花果山见到的侵入岩的SiO 含量为61%(质 2 量百分比),它属于中性岩浆岩类。(√)7.通常情况下,泥质岩石在区域变质作用下,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可以形成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 8.太阳对潮汐的影响比月球的影响大。(×)9.地磁轴与地球极轴之间的夹角为磁偏角。(×)10.在褶皱中,背斜两翼的年龄比核部新。(√)11.只有进入河谷中的水体才产生流水的地质作用。(×) 12.岩浆岩岩、变质岩和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都可以形成石灰岩。(×) 13.通常情况下,酸性岩浆的粘度比基性岩浆的粘度小。(×) 14.磁异常是由于太阳将大量的带电粒子抛向地球,所引起的局部磁场的变化。(×) 15.野外调查是地球科学工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取所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地球的形状为( D )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

地下水环境 第1章-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第二章 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1 地下水的赋存 ?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层空隙中的水。 ? 地下水的储存空间——岩层的空隙。岩层的空隙不仅是地下水的储存处,也是地下水运动的通道。空隙的大小、多少、形状及分布规律决定着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的特点。 1.1 岩土的空隙性 岩石的空隙特征千差万别,按成因可分为三类:松散岩层的孔隙;非溶性坚硬岩石中的裂隙;易溶性岩石中的溶隙。 1.松散岩层的孔隙 松散的岩土(如土壤、砂、卵石等)是由大小不等的碎屑颗粒组成的。 常见粒级的划分:粒径> 2 ㎜为砾(砾状结构);2 - 0.06 ㎜为砂(砂状结构);0.06-0.004 ㎜为粉砂(粉砂结构);<0.004 ㎜ 为粘土。 图中给出几种典型的孔隙类型,(a)分选良好、排列疏松的砂;(b) 分选良好、排列紧密的砂;(c) 分选不良、含泥、砂的砾石;(d) 经过部分胶结的砂岩;(e)具有结构性空隙(由于粘粒表面常常带有电荷,在颗粒接触时便连接成颗粒结合体而形成结构孔隙)的粘土;(f)经过压缩的粘土。 在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普遍存在着空隙,空隙相互连通,呈小孔状,故称作孔隙。孔隙体积的多少用孔隙度表示。孔隙度n 是指某一体积岩土V (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V n 所占的比例,可以百分数或小数表示,即 %100?=V V n n ● 孔隙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 颗粒排列方式:最疏松排列方式是当其呈立方体形态排列时〔见图中(a )〕,最紧密排列方式是呈四面体排列时〔见图中(b )〕,自然界中松散岩土的孔隙度大多介于此两者之间,但粘性土的孔隙度往往超过上述理论最大值,这是由于粘粒表面常常带有电荷,在颗粒接触时便连接成颗粒结合体而形成结构孔隙。 ? 颗粒分选程度:颗粒分选性愈差,大小愈悬殊,孔隙度愈小。这是因为大颗粒所形成的孔隙往往被小颗粒所充填,从而大大降低了孔隙度。 ? 颗粒的形状及胶结程度:岩石颗粒形状愈不规则,棱角愈明显,通常排列就愈松散,孔隙度也愈大。岩石的孔隙被胶结物充填,致使孔隙减少,孔隙度降低。 注意:颗粒的大小对孔隙度没有影响。 ● 松散岩土的其它几个指标: )cm /g (V w γ)cm /g (V m ρV V e g s d s v 33======岩土的体积干土的重量干容重岩土的体积干土的质量干密度固体颗粒体积孔隙体积孔隙比 孔隙比和孔隙度一样,也是反映岩土密实程度的指标之一。干密度通常用于填方工程(土坝、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一、二级评价参照) 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2014年1月 目录

1总论 (3) 编制依据 (3) 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 (3) 1.1.2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 (3) 地下水环境功能 (3) 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 (3) 1.3.1评价执行标准 (3) 1.3.2保护目标 (3) 地下水评价等级 (4) 1.4.1评价工作定级 (4) 1.4.2评价范围 (5) 1.4.2.1Ⅰ类建设项目 (5) 1.4.2.2Ⅱ类建设项目 (5) 1.4.2.3Ⅲ类建设项目 (5) 2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6) 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7) 3.1.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7) 3.1.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7) 3.1.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8) 3.1.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8) 3.1.5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8)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9) 3.2.1污染源整理与分析 (9) 3.2.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11) 3.2.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2)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3) 4.1.1预测范围 (13) 4.1.2预测时段 (13) 4.1.3预测因子 (13) 4.1.4预测方法 (14) 4.1.5预测模型概化 (1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4) 4.2.1评价范围 (14) 4.2.2评价方法 (14) 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5) 建设项目污染防治对策 (16) 环境管理对策 (16) 6评价结论与建议 (17)

遥感技术在地下水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航空物探与遥感技术在地下水勘查中的应用 熊盛青唐文周刘浩军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综合航空物探方法是地下水勘查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快速、高效、成本低、便于大面积工作、 发现和区分目标能力较强等特点,近年在世界各地干旱区地下水勘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效 果。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利用航空电磁测量和航空磁测在江苏连云港等地区进行圈定地下淡水、划 分咸淡水界限、寻找地下热水等工作,均取得较好的结果。2002 年我国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直升机航空电磁测量系统。航空物探将会在我国地下水勘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采用遥感技术,通过对遥感图像反映的地形、地貌、岩性、第四纪沉积物、地质构造、水系、地表覆 盖等水文地质要素的解译分析,可进行水文地质填图和地下水资源评价。随着多光谱、热红外、微波等遥 感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和日益完善,遥感在地下水勘查中的应用技术将更加成熟,并发挥出越来越大的 作用。 关键词:地下水、勘查、航空物探、航空电磁测量、遥感技术、图像 1 航空物探勘查地下水的应用 1.1 地下水勘查中的航空物探方法简介 航空物探是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航空技术结合的一门新技术,是一种获取并研究岩石 圈,特别是与地壳有关的多种地球物理场信息的方法手段。利用安装在飞机上的物探设备测量天然地磁场、放射性和人工发射的电磁场,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推断出地表及地下地质体、构造等分布特征。常见方法包括航空磁测、航空电磁测量和航空放射性测量。 航空磁测主要通过测量地磁场,推断地下地质构造,一般探测深度较大,可达数公里或 更大,用于了解控制水文地质环境的地质构造,间接寻找地下水和地下热水。而航空放射性测量利用水体对放射性能量的吸收呈现低值异常,据此可用于寻找浅层地下水。 航空电磁测量利用含水层和不含水层,以及不同含盐度水的电阻率(或电导率)的差别, 通过电磁测量,转换成电阻率(或电导率)的空间分布,从而确定不同含盐度的地下水的赋存,是地下水勘查的主要航空物探方法。 航空电磁测量按激发场形式的不同可分为频率域和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两种,根据发射 和接收线圈的安装方式分为固定翼和直升机吊舱式两种。由于人工激发电磁场的方式不同,各种航空电磁法的探测深度相差较大。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地质任务、测区水文地质和地形等条件选择不同的方法。固定翼频率域航空电磁测量方法,效率高,成本低,但要求工作地区地形起伏较小,探测深度较浅,一般为几十米;直升机吊舱式频率域航空电磁测量,探测深度较大,一般可达100m 左右,对工作地区地形要求较低,但工作效率稍低,相应成本增高;且要求工作地区地形起伏较小;直升机吊舱式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探测深度200m 左右固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作者简介:熊盛青,男,1963 年8 月出生,博士,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总工 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航空物探、遥感技术应用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 翼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探测深度最大,可达200-300m,甚至达600-700m,但工作成本与固 定翼时间域方法相比探测深度要小一些,但工作成本和对地形起伏要求都较低,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方法,不过目前还正在研制之中,尚未用于生产测量。当前国外主要采用直升机吊舱式频率域电磁系统和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我国主要采用固定翼频率域航空电磁测量系统,2002 年新引进的直升机吊舱式频率域电磁系统,正在试验之中。 1.2 航空物探在地下水勘查中的主要应用 以往,航空物探主要用于地质找矿和填图、油气勘查等工作。近年来,由于航空物探工 作效率高,成本较低,便于大面积工作,尤其随着测量精度的提高,发现和区分目标能力增强,越来越得到水文勘查工作者的青睐。近几年,在世界各地干旱地区找寻地下水勘查中,航空物探方法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外,如美国、澳大利亚、非洲和亚洲等一些国家,在找水工作中,尤其是在沙漠干旱地区的找水工作中,航空物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利用航空电磁测量和航空磁测在江苏连云港、河

地下水科学B答案

长安大学20 05-20 06学年第二学期试题(B)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 结合水:指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由于紧靠 固相表面的结合水引力很大,远离表面则引力减弱,又分为强结合水和 弱结合水。 2 容水度:指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德比 值。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3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潜水。即地表以 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4 贮水系数:指承压含水层侧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 积含水层释出水的体积。 5 包气带: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上,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形成地下 水面,该面以上称为包气带。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 6 总矿化度: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总矿化度。 单位为g/L。习惯上以105°-110℃时将水蒸干所得的干涸残余物总量 来表征。 7泉:即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地形面与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相交点地下水出露成泉。 8 地下水动态:含水层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其各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 学、水温)随时间的变化称为地下水动态。 9地下水含水系统: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它包含了若干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的地下 水系统。 10成垢作用:水煮沸时,水中的一些离子、化合物可以相互作用而生成沉淀,附着在锅炉壁上形成锅垢,称为成垢作用。 二、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15分) 1. 岩石的给水度通常在数值上与它的空隙度相当。(×) 2. 结合水区别于普通液态水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抗剪强度。(√) 3. 上层滞水的动态较稳定,可以作为一种供水水源。(×) 4. 稳定流条件下,流线与迹线重合。(√) 5. 地下水永远从高处流向低处。(×) 6. 承压含水层在接受补给时,测压水位上升,含水层厚度也明显增加。(×) 7. 地下水的实际流速大于渗透流速。(√)

1-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实施方案

2013地下水调查评估培训讲义材料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水源地培训讲义 (2013年) 技术组 二〇一三年五月

目录 1.总论 (1) 1.1目的意义 (1) 1.2工作任务和要求 (1) 1.2.1 主要任务 (1) 1.2.2 主要要求 (2) 1.3技术路线 (2) 1.4调查方法 (4) 1.5相关标准及规范 (5) 2.水源地清单完善 (5) 2.1完善清单 (5) 2.2水源地清单信息 (5) 2.3成果要求 (6) 2.4质量控制 (6) 3.遴选重点调查水源地 (6) 3.1重点调查水源地的遴选原则 (6) 3.2成果要求 (7) 3.3质量控制 (7) 4.重点调查水源地信息收集及整理 (8) 4.1目的与步骤 (8) 4.2成果要求 (10) 4.3质量控制 (10) 5.水源地调查区划定 (10) 5.1划定方法 (10) 5.2成果要求 (11) 5.3质量控制 (11) 6.监测井的布设 (11) 6.1监测点布设原则 (11) 6.2监测点数目 (12) 6.3布设步骤 (12) 6.3成果要求 (12) 6.4质量控制 (13)

7.采样分析 (13) 7.1监测指标 (13) 7.2成果要求 (14) 7.3质量控制 (14) 8.水质评价 (15) 8.1地下水质量评价 (15) 8.2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15) 8.3问题和成因分析 (16) 9.典型案例评估 (16) 10.总报告编制 (16) 11.组织实施 (17) 11.1组织形式 (17) 11.2进度安排 (20) 12.预期成果 (20) 13.附件 (20) 13.1附表及填表要求 (21) 13.2饮用水水源地编码方法 (33)

地下水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题

地下水科学概论A卷(2009) 一、名词解释 1、空隙比; 2、储水系数; 3、径流模数; 4、泉的不稳定系数; 5、侵蚀性 二氧化碳; 6、古岩溶 二、选择题 1、地下水密度随着()升高而降低; A 温度 B 压力 C 含盐量 2、在潜水含水层中地下水通常是() A 从位置高处向位置低处流动 B从水头高处向水头低处流动 C从地形高处向 地形低处流动 3、在分水岭附近打井,井中水位随井深加大而() A 升高 B 不变 C 降低 4、高矿化度的地下水中阴离子通常以()为主 A 碳酸氢根离子 B 氯离子 C 硫酸根离子 5、当潜水与河水没直接水力联系时,用直线分割法分割河水流量过程线求得 地下水流量将() A 偏小 B 偏大 c不偏小也不偏大 6、接受同等降水入渗补给,砂砾石层地下水位变幅()细砂层水位变幅 A 大于 B等于 C 小于 三、列举任意5种不同类型的泉,说明其成因,并用相应的剖面图表示 四、简答题 1、孔隙的大小和多少对孔隙介质的容水性和给水性有什么影响 2、在潜水等水位线上,为什么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些地方的等水位线比较密, 而另一些地方比较疏? 3、列举任意3种不同的地下水位或泉流量动态,说明引起动态变化的原因和 动态的基本特点。 4、说明石灰岩地区溶洞中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的形成。 5、地下水资源为什么具有可调节性?这一特性在供水中具有什么意义?

地下水科学概论A卷(2010) 一、名词解释 1、孔隙比; 2、面裂隙率; 3、降水入渗系数; 4、泉的不稳定系数; 5、碳 酸盐硬度; 6、古岩溶 二、判断 三、简答 1、什么是容水度、持水度和给水度?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差异 2、承压含水层的释水机制和定量指标。 3、推导如下剖面图所示的承压---无压地下水稳定流(宽度为B)时的流量公式。 4、说明涌流泉、断层泉、侵蚀接触泉、溢流泉、非全排型泉的含义,各用剖面图表示。 5、地下水含水系统和边界类型。 6、我国北方岩溶大泉的流量动态有哪些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实施方案 (2012年) 环境保护部 国土资源部 总体技术组 二〇一二年九月

目录 1总论 (1) 1.1目的意义 (1) 1.2基本原则 (1) 1.3“十二五”总体部署 (2) 1.4工作思路要求任务 (3) 1.5技术路线 (5) 1.6调查方法 (7) 1.7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 (8) 2双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9) 2.1建立清单 (9) 2.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 (11) 2.3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16) 2.4调查监测 (18) 2.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26) 2.6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 (27) 3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28) 3.1确定调查对象 (28) 3.2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28) 3.3调查监测 (29) 3.4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30) 3.5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 (31) 4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 (31) 4.1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概况 (31) 4.2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估步骤与方法 (32) 4.3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33) 4.4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35) 4.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评估步骤与方法 (36) 5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 (38) 5.1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 (38) 5.2数据库初步建设 (38) 5.3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 (38) 5.4成果图件编制 (38) 5.5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 (39) 6质量控制 (39) 6.1总体要求 (39) 6.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质量保证 (40)

《地下水科学概论》考试卷含答案

四川 XX 大学 2 0 1 2 - 2013 学年 《地下水科学概论》考试卷 ;③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④贮水系数: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 宦 (或储存)的水体积。 |⑤地下水污染:在人为影响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或生物特性发生不利于 3. 根据泉的成因,下降泉可分为 侵蚀(下降)泉、接触泉 与 溢流泉:上升泉可 分为 侵蚀(上升)泉、断层泉 与 接触带泉 。 4. 流线是渗流场中某一瞬时的一条线,线上各水质点在此瞬时的流向均与此线相 切。迹线 是渗流场中某一时间段内某一水质点的运动轨迹。 £ 二、填空(每个分,共 20分) 1.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 营力,或信息载体 。 资源, S 2.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 Cl - , 5 cf , Mg + 。 生态环境因子 , 灾害因子,地质 SO 2_,HCO , Na + , K + , 介质条件、动力条件、化学条件等。 人类生活或生产的变化

5. 由山口向平原,洪积扇显示良好的地貌岩性分带:地貌上坡度由陡变缓,岩性 上由粗变细。 6. 岩溶发育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为: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具有侵__________ 蚀性的水以及水是流动的 7. 地下水按含水介质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包_ 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8. 碳酸岩地区岩溶的化学反应式Ca +2HCO T CO f +H b O~CaCOJ _; 9. 表征地下水动态要素有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______ 10. 达西定律的公式Q二KiA或V二Ki。 三、判断(共10分) 1. 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O分子态水的转换。(X ) 2. 两种颗粒直径不同的等粒圆球状岩石,排列方式相同时,孔隙度完全相同。 (V ) 3. 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V ) 4. 达西定律中的过水断面是指包括砂颗粒和空隙共同占据的面积。(V ) 5弯曲的弯液面将产生一个指向液面凹侧的附加表面压强,附加表面压强与表面张 力系数成正比,与表面的曲率半径成反比。(V ) 6?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强度没有关系,只与降水量的大小有关。(X )7.判断泉是上升泉还是下降泉,只根据泉口的水是否冒涌来判断即可,不必考虑含水层是潜水含水层还是承压含水层。(X )

第14章确保公共环境安全的技术措施

第十四章确保公共环境安全(地面、地下建(构)物, 地下管线,公共道路)的技术措施 1.周边道路建(构)筑物、管线概况和调查 积玉桥站位于和平大道,车站两侧先后建成的和正在建设中的楼盘有:蓝湾俊园、玉桥新都、锦江国际、凤凰城等高档住宅小区,其余未开发地块也正在拆迁中。站址东北侧为武汉供电局武昌分局,东南侧为玉桥新都,西北侧为临街有八层和十一层建筑的住宅区,西南侧为规划公交用地,现状为临街2~4层砖混结构商铺。周边生活区较多。 本站站址地下管线也较多,施工期间需改移或悬吊。车站施工前需再次核实地面、地下既有管线等情况,加强对管线的监测及保护。管线迁改数量表如表14-1: 表14-1 管线迁改数量表 2.施工对建(构)筑物的保护方案和措施 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两方面:降低地下水引起的周边环境效应、支护结构发生变形和位移引起的环境效应。采取的措施主要如下:(1)科学地制定考虑时空效应的开挖和支撑的施工方案,能可靠、合理地利用土体本身在开挖过程中控制位移的潜力,达到控制坑周地层位移

以及保护环境的目的。 (2)优化降水施工方案,降水井全部设置在基坑内,减小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根据开挖施工方案做好配套降水运行方案,避免局部过度降水造成不均匀沉降,同时尽量避免间隙和反复抽水。当水位观察井的水位达到设计控制值时,调整设备使抽水量和抽吸真空度降低,达到控制坑外降水曲面的目的。 (3)确保围护结构施工质量,避免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涌水、流砂现象,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应急材料的储备,做到及时堵漏。 (4)实施信息化施工,做好周边建筑的沉降及裂缝观测,加强围护结构桩顶的位移监测。 (5)在井点降水前,在降水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周边,布置注浆孔,控制注浆压力。 (6)为防止围护结构的位移造成人防结构的破坏,特采取措施对变形传递过程进行控制:地下墙后循踪补偿注浆: 利用围护结构变形和建筑物位置处相应变形的时间差,在基坑变形传递到建筑物之前将由于围护结构的变形造成的土体损失通过注浆补充进去,从而有效地减小周围地层位移,达到保护地铁车站深基坑近旁建筑物的目的。注浆在支撑架好的几个小时后进行,注浆深度的设计要根据支撑的位置确定,在对应支撑的上面和上一道支撑的下面,注浆压力一般取0.1-0.2Mpa,注浆量要根据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引起的土体损失确定,并考虑到浆液向周围的渗透和土体压密造成的体积减少量。 对于地下构筑物的保护,我们还应该做到: (1)进场后立即组织型钢,按设计要求对施工区域内的人防结构进行支撑防护。 (2)基坑开挖前,在人防结构内设置监控量测测点,作到信息化施工,及时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 (3)制定专项目措施防止基坑开挖对地下构筑物的影响。

冲洪积扇的储水地貌特征

目录 第一章冲洪积扇的形成条件 (2) 1.1冲洪积扇形成条件 (2) 1.2冲洪积扇形成特征 (2) 第二章冲洪积扇的沉积特征 (2) 2.1冲洪积扇的沉积组成 (2) 2.2冲洪积扇的沉积特征 (3) 第三章冲洪积扇的地下水基本特征 (3) 3.1冲洪积扇的储水特征 (3) 第四章具体举例 (3) 4.1冲洪积扇的储水地貌有利于构建地下水库 (3) 4.1.1山前凹陷地下水库 (3) 4.1.2山间凹陷地下水库 (4) 4.1.3河谷型地下水库 (4) 4.2修建地下水库的优点 (5) 第五章结论 (5) 冲洪积扇的储水地貌特征 【摘要】:冲洪积扇富含地下水,对于干旱地区农业生活比较重要,其特殊的储

水地貌是一个天然的地下水库。 本文从其1)形成条件2)沉积特征3)地下水的基本特征4)具体实例四点对冲洪积扇的储水地貌特征进行论述。 第一章冲洪积扇的形成条件 1.1冲洪积扇形成条件 山地河流在出山进入平原后,坡度骤降,水流突然分散,所携物质大量堆积,就要形成一个从出山口向外展开的扇形堆积体,称为冲积扇。 1.2冲洪积扇形成特征 冲洪积扇这是因为一条河道堆高了,水流就要转向侧方,以致在山前逐渐“扫”出一个扇面来。山地河流愈长愈大,水流量愈丰富,则形成的冲积扇规模愈大,坡度愈缓。 第二章冲洪积扇的沉积特征 2.1冲洪积扇的沉积组成 洪积扇扇顶由粉砂、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的粗大石块颗粒构成;扇中由粉砂和较为细小的砾石构成;扇前由粘土和粉砂构成。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

2.2冲洪积扇的沉积特征 图表1冲洪积扇沉积特征示意 如图所示,冲积扇的扇顶坡度陡,多为砾石和筛滤堆积物组成,中间厚、两侧薄;扇中坡度较缓,主要由砂砾石夹粘土组成,横切面似弦切面,中部堆积厚,两侧薄;扇缘坡度最低约1°~2°,一般由粉砂和粘土组成。从扇顶到扇圆砾石颗粒由大变小;从砾石到砂砾石再到粉砂和粘土;透水性有好变差。 第三章冲洪积扇的地下水基本特征 3.1冲洪积扇的储水特征 河流在出山口前一般均存在一定厚度的第四系砂卵砾石覆盖层,其透水性强孔隙率大,地表水快速转化为地下潜水。冲洪积扇扇圆带由粘土和细砂组成的多层地层结构,透水性差地下水径流在此受阻。 第四章具体举例 4.1冲洪积扇的储水地貌有利于构建地下水库 4.1.1山前凹陷地下水库 根据冲洪积扇的储水地貌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加以利用建站地下水库。受构造挤压运动的影响,山区地形抬升形成山前凹陷,凹陷内沉积了巨厚的砂卵砾石层,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进入细土平原后地层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2006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一、总体成果与进展概述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2006年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成果。 北方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在经过第一阶段四年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开展了综合研究,完成了各平原(盆地)成果报告的编写和图件的编制及数据库建设,取得重大阶段进展: 基本完成了我国北方八个平原(盆地)大约77万平方公里1/25万区域水文地质修测;完成了八个平原(盆地)地下水系统结构、补径排条件及其变化特征调查,取得了一大批新的地下水动态调查资料和阶段成果; 开展了上述重点区域地下水功能评价试验研究,拓展了地下水评价范畴,更好地体现了地下水调查评价的社会服务功能; 以国际先进的信息化设计理念,建立了统一构架的地下水与环境数据库、流域(含重点区)数值模拟模型,初步形成了八个平原(盆地)地下水与环境动态评价能力; 建立了规范的地下水与环境调查评价技术体系;开展了若干重大专题问题研究,地下水调查评价的科技支撑能力有明显提高; 稳定了一支产学研相结全的骨干水工环队伍。 正在实施的六个地调项目按计划完成了设计的各项实施工作量,年度进展明显。 二、各工作项目进展与成果 1.完成了五个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成果报告,建立了调查评价空间数据库和初步构建了调查评价的技术支撑体系。 本计划项目所属的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疏勒河)、银川平原、山西六大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完成了成果报告的编写,通过了承担单位的初审;建立了野外调查和成果数据库,通过了实施单位组织的预审。 (1)采用钻孔资料收集、补充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了平原(盆地)

地下水水质标准

地下水水质标准 1 引言 c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1)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 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6.2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mg/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6.3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6.3.1 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 6.3.2 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 6.3.3 对各类别按下列规定(表2)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 表2 6.3.4 按式(1)和式(2)计算综合评价分值F。 式中:-各单项组分评分值Fi的平均值; Fmax-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中的最大值; n-项数

地下水科学概论考试卷含答案

地下水科学概论考试卷 含答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四川X X大学2012-2013学年 《地下水科学概论》考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①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孔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②水文地质条件:一个地区地下水埋藏、分布、运动、以及水质和水量等特征的总 称。与地下水相关的水文地质条件可分为气象条件、地貌条件、介质条 件、动力条件、化学条件等。 ③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④贮水系数: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 储存)的水体积。 ⑤地下水污染:在人为影响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或生物特性发生不利于人类 生活或生产的变化。 二、填空(每个分,共20分) 1. 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__资源__,__生态环境因子__,___灾害因子_,_地质营力 _,或_信息载体_。 2. 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__Cl-__,__SO42-___,HCO3-_,___Na+___,__K+___, _____Ca2+_____,___Mg2+____。 3.根据泉的成因,下降泉可分为侵蚀(下降)泉、接触泉与溢流泉;上升泉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与接触带泉。 4.流线是渗流场中某一瞬时的一条线,线上各水质点在此瞬时的流向均与此线相切。迹线是渗流场中某一时间段内某一水质点的运动轨迹。 5.由山口向平原,洪积扇显示良好的地貌岩性分带:地貌上坡度由陡变缓,岩性上由粗变细。 6.岩溶发育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为: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具有侵蚀性的水以及水是流动的 7.地下水按含水介质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 水,潜水,承压水。

蔚县盆地石门峪冲洪积扇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蔚县盆地石门峪冲洪积扇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摘要] 河北省蔚县盆地壶流河南岸的山前冲洪积扇群,经过多年的供水水 源勘察,基本查清了主要冲洪积扇的水文地质条件,并在北口冲洪积扇上建立了富胜堡水源地,同时基本确立了九宫口、松枝口冲洪积扇上的牛大人庄后备水源地,但对位于北口冲洪积扇西侧的石门峪冲洪积扇投入的水文地质工程量很少,本文拟利用现有水文地质资料,对石门峪冲洪积扇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旨在指导下步的供水水源勘察工作。 [关键词]蔚县盆地冲洪积扇同期异相地下水 一、蔚县盆地自然概况 蔚县盆地地处河北省西北部与山西省接壤带上,大部分位于河北省蔚县境内,汇水面积4298km2。 蔚县盆地四周环山,中间有壶流河纵穿盆地东西,南部为蔚县南山,海拔标高+1700~+2870m,山体由不同时代的石灰岩及侏罗系地层组成,山地与盆地呈断层陡崖接触,沿山体北侧有较大的“V”字型沟谷,在沟谷出口下游形成规模不等的冲洪积扇群。盆地北部为月山,海拔标高+1200~+1500m,山体主要由侏罗系及石灰岩组成;盆地西部为石人山,海拔标高+1600~+2420m,山体主要为太古界变质岩系及岩浆岩;盆地东部为小五台山,海拔标高+1400~+2837m,山体主要为侏罗系地层组成。盆地内地势较平坦,为山前冲积、洪积、湖积平缓地形,海拔标高为+900~+1000m,壶流河河谷为最低点,海拔标高+877~+900m。壶流河为本区最大的常年性河流,发源于山西省广灵县望孤村,全长125km,多年平均流量为7.88m3/s,为盆地内地表水的主要排泄通道。蔚县盆地从地貌上构成一个大型而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二、蔚县盆地水文地质概况 蔚县盆地为一地堑式盆地,其周围山体最高峰构成盆地地表水分水岭边界;其外围古老不透水的变质岩及岩浆岩为盆地地下水边界,从而使蔚县盆地构成了大型而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称壶流河单元。盆地周围的裸露基岩山区,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大气降水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壶流河南、北山前斜地是地下水的径流区,流向壶流河,壶流河为盆地内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通道。 由于盆地被不同时期的几条大断层围割,对整个单元的地下水补、径、排条件起着重要作用,把整个单元分为五个水文地质条件不同的块段。Ⅰ区:蔚县南山断层(H=1300m,倾向NW)以南块段;Ⅱ区:蔚县南山断层以北、壶流河断层(H=200~300m,倾向SE)以南块段;Ⅲ区:暧泉──大湾断层(水平H=700m,倾向NE)以西,壶流河断层以北块段;Ⅳ区:松枝口──右所堡断层(H>900m,倾向SW)以东块段;Ⅴ区:壶流河断层以北、暧泉──大湾断层以东、松枝口──右所堡断层以西、阳原南山断层(H=1000m,倾向NW)以南块段。

地下水资源勘查的基本方法

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实施纲要 近年来,随着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地下水找水打井工程的开展及人民群众生活观念的转变,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面对我省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一、水量渐减、水质渐趋恶化,地下水资源储量丰富、水量稳定、水质良好但勘查难度渐增的现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成为解决发展与需求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 然而,地下水资源作为赖以生存的宝贵矿产资源,其赋存、运移有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如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是可循环再生、源源不断的;反之,则可能导致地下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我队根据多年地下水资源勘查的工作实际,通过勘查资料的综合研究,总结勘查工作的经验,初步分析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作用及重要意义,编制本工作实施纲要。 一、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的主要目的及任务 我省近年进行地下水资源勘查的区域绝大多数都具有岩溶发育中等至强烈、基岩富水性较弱、成水条件欠佳的特点,这就对勘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具有各自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不同地下水循环系统,要合理、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就必须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及补径排特征,论证地下水勘查的可行性,提出切实有效的开发利用方案,这正是水工环地质勘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在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中,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是基础,其目的是通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工作,查明水文地质

单元边界条件,确定拟开发利用区的目的含水层地下水类型及补径排条件,查明控水断裂构造水文地质特征;划分工程地质岩组类型,评价地下水机井施工中可能发生对成井造成影响的软弱层位;初步查明拟开发利用区现状地质环境条件,预测评价地下水开发利用可能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险性、危害程度。通过完成上述工作任务,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依据。 二、水工环地质勘查的工作方法 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下水资源勘查可行性论证,二是地下水资源勘查。 (一)地下水资源勘查可行性论证的工作方法 可行性论证的主要目的是初步查明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从技术条件、区位条件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评价勘查开发的可行性,主要工作方法如下。 1、 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1)水文地质调查:通过收集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圈定水文地质单元,确定主要含水岩组,分析其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初步评价其富水性; (2)工程地质调查:通过收集工程地质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划分工程地质岩组类型,确定地下水勘查中的软弱岩组; (3)环境地质调查:通过调查,初步查明现状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特征。 2、地面物探工作 如前所述,岩溶水系统与裂隙水系统补径排条件不同,勘查重

第五章地下水环评导则与相关环境标准

第五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 )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建设项目分为三类: (l)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起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2)I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3)III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II 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3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 (l)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2)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 (3)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四个工作程序: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预测评价及报告编写阶段。 6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I)准备阶段 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2)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3)预测评价阶段 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报告编写阶段 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不仅是工业、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关键的水资源组成部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地下水环境评价的力度,才能在有效防止地下水环境污染的基础上,促进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地下水在建设中的意义 储存在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由于岩层的过滤和地表岩土的保护作用,地下水在水质和卫生条件方面都较地表水优越,因此地下水是工农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供水水源。尤其是华北、西北相对干旱的地区,地表水相对稀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就颇为重要。此外,地下水是一种天然的矿产资源;地下矿水还具有医疗价值,地下热水也是一项重要能源,观测地下水还可以预报地震,分析地下水还可作为找矿的标志。因此,地下水在发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地下水同时又具有潜蚀作用,是造成岩溶、塌陷、管涌、滑坡等特殊地貌或灾害的主要营力,也会危及地下工程和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开发利用地下水时不能不对其有害因素予以密切关注和了解,进行有效的防治,还要防止地下水的污染。研究地下水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污染和破坏。如果地下水被污染和破坏就很难治理和恢复,有的甚至不能再恢复,因此要十分重视保护地下水资源。 2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各种因素 2.1建设工程的大范围开采 由于人们长时间使用和开采地下水,所以水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于人为的作用以及边界条件改变,使其他层面的水会流入含水层,一部分浸入含水层的水质量比较差,对地下水水质产生一定影响。在引水工程中,过滤网要是长时间使用就会生锈,而且引水工程输水管里面会析出一定的化学物质,会给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不仅如此,含水层水动力要是发生变化,地下水溶解物质化学平衡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水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产生全新的水化学环境,而且在含水层产生全新的物理化学反应。一些含有金属矿氧化物也会进入水中,在降落漏斗部分,氧化效果会提升,借助硫化物的氧化会将金属转化成易溶状态,迁移能力也会显著提升,进而流入含水层,地下水可溶性固体的高度也会显著提升。 2.2农业活动 2.2.1农业活动致使产生地下水污染问题 主要的体现就是地下水和一些废弃物溶混进而使地下水水质降低。其中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