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的情感美

合集下载

感受诗歌的美

感受诗歌的美

感受诗歌的美诗歌是一种极富艺术与感性的文学形式,它以充满节奏感和美感的语言,将世界万象凝结为精妙的文字画面,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感人共鸣。

当我们沉浸于诗歌的世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那种美令人心旷神怡,让我们远离现实的琐碎与压力,与诗歌的情感共鸣相融合。

诗歌所传递的美,是一种独特而微妙的形式美。

诗歌以其特有的母韵、押韵和节奏,在受限的字数和格式内,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表达。

诗歌像一幅美丽的画卷,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花草树木、山水风云,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

它的美不需要华丽的修辞,而是通过简洁的文字和奇妙的意境,把最深沉的情感传递给读者。

诗歌的美也是一种情感的美。

通过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和对世界的观察,诗歌将情感凝聚成文字,使读者能够领悟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与作者一同感受到那份真挚而纯粹的情感。

诗歌的美正是来自于这份情感共鸣,它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也使我们在诗歌中找到了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

此外,诗歌的美还体现在它的深度与思考上。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诗歌不仅要传达情感,还需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理。

诗人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对生命、自然、人性等诸多领域的思考和体悟。

这种深度的思考与意蕴,使诗歌成为一座智慧的殿堂,读者在领悟其美的同时,也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最后,诗歌的美在于它的启迪与鼓励。

诗人以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呈现出一种关于美好、希望和宽容的理念,激励着读者去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惑和迷茫时,读一首美丽的诗歌,就像是在沉闷的天空中找到了一丝阳光,而这份阳光将激励我们勇往直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感受诗歌的美就仿佛是和一位心心相印的朋友相聚,它给予我们启示,鼓舞我们勇往直前。

诗歌的美穿越时空,唤起我们内心的深层共鸣,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点亮了我们寻找美好的旅途。

让我们在纷繁的尘世间找到一方宁静的净土,倾听心灵的声音,感受诗歌的美。

诗经古代诗歌中的情感之美

诗经古代诗歌中的情感之美

诗经古代诗歌中的情感之美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情感之美令人陶醉。

在古代诗歌中,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多位诗人的佳作,如《关雎》、《蒹葭》、《桃夭》等等。

这些诗歌中的情感描写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思而不发,犹有所之;言而不行,犹有所存”这是《韩诗外传》中提到的名言,也是古代诗歌中情感表达的核心。

古人认为,思想和言语都是表达情感的方式,但是思想和言语都不足以完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古代诗歌以情感宣泄为目的,通过词句、韵律、抒情手法等多种手段,营造出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感氛围。

二、情感的多样性古代诗歌中情感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多样。

有的诗歌表现出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如《关雎》中“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憔悴提短裾”之类的词句,透露着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有的诗歌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抗,如《蒹葭》中“谁谓草木无情,予云栋梁有恒”,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的不满之情。

有的诗歌表现出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如《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通过对桃花美丽而短暂的生命现象的观察,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和对家庭、生活的向往。

三、情感与文化的关系古代诗歌中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

古代诗歌中对爱情、友谊、家庭、社会等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当时的人文思想以及文化的特征。

例如,诗经中描写的女性形象大多温柔、柔美,反映了当时崇尚女性柔美特征的文化背景。

同时,古代诗歌也促进了当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后来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源头资源。

四、结语在古代诗歌中,情感是一种高度纯粹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情感的深入描绘和艺术化处理,不仅表达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也积淀和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我们需要像古人一样,保持开放的心态,欣赏古代诗歌中的情感之美,从中汲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促进我们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升华。

浅谈诗歌中感情及意境关系

浅谈诗歌中感情及意境关系

浅谈诗歌中感情及意境关系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感情是诗歌的基础。

不论是律诗,古体诗还是现代新诗,字里行间都有一股浓浓的感情流淌其间,并且这浓烈的情感都是借助于一定的意象组合即意境承载的。

也就是说,作者流露出的感情与他所营造的意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要体会诗歌的感情,领悟诗歌的所言之志,就要分析诗歌中的意境。

那么,在诗歌的鉴赏中,我们怎样处理诗歌的感情和意境之间的关系呢?(1)抓住形象、体味意蕴、深化感情。

诗歌的抒情性比较强,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意象组合,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

例如,清・王士桢《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首短诗中,全是意象的有机组合,诗人在此虽然没有直抒胸臆,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淡淡的孤寂之情。

一个渔人,一件蓑衣,一顶斗篷,一叶轻舟,一枝钓竿。

渔人一面唱歌,一面迎着秋风小酌,这些意象的有机组合,创设了一个萧瑟、孤寂、冷清、凄凉的境界。

作者的心境在这意象的组合中蕴含着,令人深思,令人玩味。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也是意象有机组合的典型作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就描绘了一幅清丽、淡雅、明净的画面。

这面画,既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

透过诗人所创设的意境,那一份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

特别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似是独白,又非独白,只有深入体会文中的言外之意,才能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触摸到作者的心弦,与之产生共鸣。

(2)领会内涵,避实就虚,“填补”空白。

在诗歌中,特别要领会词句中的内容,即要弄清词句的所指和能指。

中国文字(汉字)的特点,就是音、形、义的统一,并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衍生了许多特殊的用法,例如引申,假设,转注,比喻等意义的产生,还有一些必须要联系语境来理解。

总之,汉语的复杂性,构成了他的丰富性,因此在欣赏诗歌时,要深刻领会诗中的内涵,切忌就形论形,就像论象。

中国诗歌的美

中国诗歌的美

中国诗歌的美
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境深远:中国古典诗歌注重意境的表达,通过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创造出深邃而富有层次感的艺术空间。

诗人常常通过自然景色、人物描写,或者抽象的意象,表达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2.音韵之美:中国古典诗歌注重音韵的运用,追求平仄押韵的和谐。

这种音韵之美通过韵律和韵脚的运用,使诗歌在口头传承中更易记诵,也为诗歌赋予了一种独特的韵律美。

3.情感真挚:中国诗歌表达情感真挚而深沉。

古代诗人通过对爱情、人生、时事等方面的思考,将个人的感悟与普世的情感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共鸣力。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苏轼的《江城子》等作品都表达了对生活、时光流转的真挚感慨。

4.典故和文化内涵:中国诗歌常常借用典故,援引历史文化的内涵,使作品充满文学和历史的深度。

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赋予了诗歌更为丰富的内涵。

5.形式的多样性:中国诗歌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包括律诗、绝句、词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结构。

这样的多样性为诗人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表达手段,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具创新性。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以其深沉的意境、优美的音韵、真挚的情感、文化的渗透等方面的特点,展现了独特而丰富的美感。

从古典到现代,中国诗歌一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美在深情——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

美在深情——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

[ 关键词 ] 情感美; 友情; 亲情; 爱情; 教育
中图分 类号 : 9 . Hl4 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6 2—8 1 (0 0)2— 10- 2 17 60 21 1 06 0
往越 来越少 , 友 , 别是 知心 朋友越 来 越少 。而 自私 、 朋 特 自
对外汉语专业师资培养特别是对韩汉语的师资培养在国内尚属首例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可供借鉴的还缺乏先例优势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努力使专业特色更加突出鲜明在优势空间内大有作为是对韩汉语专业建设和努力的方向
语文学刊
21 第1 0 0车 2期
美 在 深 情
— —
古典诗词 中的情感 美
。 陈 红 萍
( 潢川幼儿 师范学校 , 河南 信 阳 4 5 5 ) 6 10
[ 摘 要 ] 诗词是抒情的艺术, 诗篇中那浓浓的“ 诗情” 是诗词之所以为诗词的重要特征, 亦是诗词能打动
读者的基础, 诗词之 美, 美在 深情 。作为读者 , 只有被诗情“ 感动” 才能真正体 会到 作品 中的情感之 美、 , 诗词之 美。 因此 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 体悟诗词 中的情感之 美, 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 育 , 这是 中职语 文教 师在 古典 诗词教学 中的重要任务。
是人生一大幸事 , 但有相聚就有离别。临别赋诗 , 歌颁发谊 ,
道声尊重 , 达无 限的离情 别绪 就成 了友情 诗 中的主要 内 表
容 。如 大 家熟 悉 的 《 城 曲 》 渭 : 渭城 朝 雨 渑轻 尘 , 舍 青 青柳 色新 。 客
劝君 更进 一 杯 酒 。 出阳 关 无故 人 。 西
在古典诗词 中, 写情名篇 多不 胜数 , 最值得我 们关 注是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是古典诗词内涵美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种情感美主要包括五种情感:即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

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这种崇高伟大的情感美,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幸福、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情感?《现代汉语词典》说:“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一定有情感。

只要有情感,他就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予以表达。

中国古典诗歌就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

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

我们在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时,往往能够感到真挚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

这种真挚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沉的爱国情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

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孕育了一大批热爱祖国的仁人志士,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诗人。

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精神,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

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

如明代杨继盛所作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这是诗人面对死亡高唱的充满凛然浩气的爱国壮歌。

前二句极力渲染浩然正气,意在说明“天地有正气”。

杨继盛本来就是个刚直不阿、胸怀浩然正气的人,仕进后更以忠直敢谏著称。

他力主抗击北方鞑靼人的侵入,因弹劾大将军仇鸾误国被贬狄道县典吏。

仇鸾伏诛后,诗人复官,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弹劾奸相严嵩十大罪状,被严嵩迫害入狱。

在长期监禁后,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杀害。

这首诗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认为就义便是报国的尽头,临刑前他想到的是“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即活着未能斩除佞臣、尽到报效国家的责任,死后要继续用自己的忠魂实现报国之志。

诗歌中的美与哲理

诗歌中的美与哲理

诗歌中的美与哲理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抒发情感、反映生活、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

在广大读者和诗人的心中,诗歌常常被赋予了深邃的美与哲理。

诗歌中的美与哲理,不仅体现在其内容和意境中,更体现在其形式和语言上。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诗歌中的美与哲理,并剖析其内涵与外延。

一、诗歌的美在于意境的营造诗歌以塑造独特的意境为核心,通过灵动的语言和精确的描述,使读者在诗歌中感受到独特的美。

比如,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利用秋夜的意象,以及“凉”、“篱门”等细节,创造了深沉幽寂的意境,令读者在阅读时仿佛回到秋夜的宁静与祥和之中。

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使得诗歌具有美的色彩,更能够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二、诗歌的美在于语言的表达诗歌中的语言是精练而具有美感的,它通过充满节奏感的韵律和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文本充满诗意与音乐性。

通过音韵、对仗、押韵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能够在有限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中打造出丰富多彩的语言效果。

如宋代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运用了对偶、对仗等手法,以及夸张、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词在辞章的层层递进下,呈现出强烈的美感和浓郁的叙事韵味。

三、诗歌的哲理在于情感的抒发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和升华,它将人们的生活体验、思考和感悟化为文字,达到对于人生、社会以及自我价值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与表达。

通过对于情感的抒发,诗歌不仅使读者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温暖和力量,更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意义和哲理的思考。

例如,北宋文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唱出了人生短暂的无常和对美的追求,引起了人们对于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思考。

四、诗歌的哲理在于思想的抒发诗歌以其独立的思想性闻名于世,它通过诗人对社会、人性、自然等方面的思考,传达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诗歌往往以简洁的语言,抒发了深刻而隽永的思想观点,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面上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景象,实际上却寓意了人生的矛盾和追求,表达了人们对于人生境遇和命运的深沉思考。

古诗之美品味古代诗人的独特情感表达

古诗之美品味古代诗人的独特情感表达

古诗之美品味古代诗人的独特情感表达古诗之美:品味古代诗人的独特情感表达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些古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深入体验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本文将就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进行品味和解析,带领读者探索古诗之美。

一、古诗的音韵之美古诗通过卓越的音韵美感,使诗歌如音乐般动人。

比如李白在《静夜思》中婉转地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明月光”和“地上霜”的对仗、以及“望”与“思”的谐音,给人以凄美而清新的感受。

通过古人独特的音韵把控,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二、古诗的意境之美古代诗人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常常以典故、景物等手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使诗歌更加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营造了一种豁达、激荡的意境,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古诗之美正是来源于这种将情绪和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独特手法。

三、古诗的情感之美古诗是古代诗人情感的抒发和诉说,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体验。

古代诗人通过形象的描写、深刻的比喻和意象,在有限的文字里表达无限的情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用寥寥几句,表达了自己对边塞战争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给人以沉思和共鸣。

四、古诗的生活之美古诗以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描绘,展现出了丰富的人情百态和生活场景。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深情地展现了草木凋零与重生之间的生命力,道出了人生的无常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古代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抒发,使古诗不仅具有审美上的欣赏,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五、古诗的文化之美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歌的情感美
诗歌是人类文学史上的智慧结晶,在我国文学史上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类于劳动之余或之时,歌之舞之,产生了诗歌的语言形式,美韵无穷,也就成了人们千古以来不衰的文学创作形式了。

而“美韵无穷”就成了人们评价诗歌这一文学创作形式的主要语言了,这样就产生了“诗美”这一概念。

一、诗的第一要素是情感,无情即无诗
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动力,也是诗歌创作的核心。

诗歌本质是抒情的,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

”(《文赋》)严羽认为:“诗者,吟咏性情也。

”(《沧浪诗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白居易《与元九书》)灵魂的净化,思想的升华,是以“情”的投入作为先决条件的。

一位诗人以真情并在神圣灵感下所创作的一切诗句,当然是美的,也是能感染读者的心灵的。

或者说是情感使诗洋溢着美。

我们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无不为它那潇洒豪放的风格、气韵贯注的流动美所感染。

但我们必须承认实际上是因为这首诗里所写壮景、所抒豪情感染了我们,使我们感受到了诗美。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多美啊!再如普希金的《致大海》,也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诗人感情炽热而又深沉,从临别的忧郁、眷恋,到回忆时相对的沉静和郁郁不平;从追忆拿破仑、拜伦时的热烈、激昂,到最后一次告别时的悲壮、决绝,无不令人心潮澎湃,难以遏抑。

而这正是诗美之源:没有情感,就没有诗美。

但诗对情感是有要求的,不可滥情,不可伪情、矫情,否则就不是什么好诗,且伤诗于致命了。

归纳起来,我们可从三方面来谈诗对情感的要求:
其一是真挚性。

感情的真挚是诗美的基本素质,矫情或伪情是诗的致命伤,是诗美的大敌。

像古人的应酬、应时之作,就谈不上美韵无穷了。

有人写诗万篇,但妙篇“奇绝”,当是情真意切缺乏之故。

《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唐诗”不就因“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之情而千古流传吗?
其二是强烈性。

强烈性是指感情波动的幅度与力量,即覆盖面和作用的范围。

只有真挚而强烈的情感,才有打动人心的美学力量。

我们读李白的《蜀道难》。

诗人开篇即“噫吁唏,危乎高哉”一起,一平“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落“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给读者以强烈情感冲击。

而在诗中,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

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这样就形成了以主旨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让读者有无穷之叹。

难怪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评此
诗是“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

再如其诗《将进酒》,诗人感情大起大落,发展变化极快:开篇“君不见”两个排比句,如天风海雨,气势壮阔;而从“人生得意”以下六句写欢,是为转悲为欢,耽于眼前朋友聚会的快事之中;酒宴开始又写愤激之情,“但愿长醉不复醒”,一抒心中长期郁积不平之气;而“主人”以下句则为狂放之情。

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令人感慨万千,心潮起伏啊。

李白这首诗之所以为千古名篇,也证实了强烈性这一打动人心的美学力量。

其三是深刻性。

这是指感情的纵向体验程度,主要是从诗的情感与思想性关系角度来谈的。

在诗中,我们往往看到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爱的表达,这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情感,也是诗的永恒感情。

滥情或滥感,粗疏浮泛,就缺乏诗的魅力了,这一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就不再赘述了。

情感是思想的生动体现,而思想美是诗的灵魂,是诗美的重要美学内涵。

没有思想美的诗作犹如天空中没有太阳和彩霞,没有月亮和星星,只剩下一片灰黑。

诗的思想美是和饱满强烈的感情交融在一起的,即情理交融。

没有诗情就没有思想美。

正如屈原的《离骚》,陆游的《书愤》《孤愤》等,其内含忧国忧民的浓郁之情,故恒久!
而诗的思想美还可附丽于新鲜的意象,使感情的愉悦、理智的启示与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欣赏结合起来,例如闻一多的《死水》,穆旦的《赞美》。

在《死水》中,诗人故意用“翡翠”“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美好的形象,来反衬铜绿、铁锈、油腻、白沫等丑恶的事物,目的是为了揭露旧中国表面下的繁华腐朽肮脏的本质。

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象征手法,虚实相映,创造出诗的意境美。

而这也旗帜鲜明地表明诗人的态度,诗人情感也从这鲜明而强烈的意象对比中,得到极大的张力。

穆旦的《赞美》,诗人在诗中塑造的是一农民形象,但诗人却结合山峦、河流、草原,联系村庄、鸡鸣、狗吠,表达出对哺育自己的土地的深切的爱,又用黑暗的茅屋、呻吟的风,表达自己为民族仍将面临耻辱的痛苦、徘徊。

这些正体现了诗的情理交融的美。

但诗的思想美,对感情的抒发也是有所制约的。

这主要表现在使真善美结合起来。

道德伦理标准使感情之醇化为感情之美。

诗的思想制约着对感情的提炼,而情感中最富有思想性的是与时代、与人民相通的感情。

这一点可在美国作家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俄国作家普希金的《致大海》中得到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因此,在诗歌中,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极具感染力的美好的情感,就体现了诗歌中的情感美。

欣赏诗歌,就是欣赏诗歌蕴含的情感美。

欣赏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我们的审美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二、把握旨趣,领会情感美
诗总是把人的精神世界坦露于人,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也必须经过诗人主观情感的淘洗、酿造、升华,使之充满情感力量。

因此,鉴赏诗歌必须首先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人的抒情基调和情感旨趣。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突破口。

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

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

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

找准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诗歌旨趣、领会情感美的有效方法。

激发诗人写作灵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事物、一次经历或一个念头。

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了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

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准确,对情感美的领悟就会更深刻。

2.避实就虚,咀嚼诗歌真味。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的主观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生活图画和自然形象来展现,是以实写虚的过程;那么,阅读鉴赏时,我们就得用诗意的眼光避实就虚,慢慢咀嚼出诗歌的真味。

以实写虚,化抽象为形象,这是诗人创作的高超本领;避实就虚,反复咀嚼又是我们领会情感美的巧妙途径。

3.由表及里,品读形象寓意。

阅读和鉴赏诗歌时,我们要学会品读形象的寓意,由表及里,探测诗人物化的情绪,领会诗歌的旨趣。

由表及里,通过品读形象寓意去发掘情感内涵是领会情感美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朱光潜美学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