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论文
汉字 论文

汉字论文《汉字论文》摘要: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字遗产。
本论文旨在探讨汉字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对其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未来发展进行讨论。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汉字的象形意义、结构特点以及与其他文字的联系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汉字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压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汉字文化,我们需要借鉴外国文字的经验,推动汉字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汉字教育和标准化的研究,提高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只有这样,汉字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汉字;起源;发展;现代化;教育;标准化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s are not only a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but also the unique writing system of Han Chines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s well as their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in modern society.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e found that Chinese characters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onnotations, representing the wisdom of Chinese people. The pictographic meaning,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connections with other languages make Chinese charactersfascinating.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crease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hinese characters face challenges and pressures. 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 and inherit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we need to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 languages,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t the same time, we need to strengthen research on Chinese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and improve people's awareness and proficiency in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Only in this way can Chinese characters continue to shine in modern society and make mor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ulture. Keywords: Chinese characters; origin; development; modernization; education; standardization。
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论文咱今天就来唠唠汉字文化,这可是个特别有趣的事儿呢。
汉字的起源呀,那可真是个神秘又好玩的故事。
传说仓颉造字,那仓颉可真是个厉害的人物。
他就像个超级智慧的发明家,看着鸟兽的足迹,然后就脑洞大开,创造出了汉字。
不过呢,这也只是个传说啦。
其实汉字的产生是咱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记录事情,就开始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示,比如说画个太阳就代表“日”,画个月亮就代表“月”。
这就像是小朋友刚开始画画一样,简单又直接。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慢慢变得复杂起来。
从甲骨文开始,那时候的字就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可有意思了,那些字就像一幅幅小画,弯弯扭扭的。
比如说“人”字,就像一个正在弯腰行礼的人,特别形象。
这时候的汉字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和体系,虽然和现在的汉字差别还挺大的,但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开端了。
到了金文时期,字就刻在青铜器上了。
金文的字看起来更加规整,线条也更圆润。
就好像汉字穿上了一身漂亮的新衣服,从原来的朴素变得华丽了一点。
这个时期的汉字开始被更多地用于记载一些重要的事情,像祭祀呀,战争呀之类的。
再后来就是篆书了。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的笔画很复杂,看起来有点眼花缭乱的。
但是到了小篆就简洁了很多。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统一了文字,小篆就成为了官方的文字。
这就像秦始皇给汉字来了一次大整顿,让大家都用一样的字,这样交流起来就方便多了。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人得花多少时间去学习和适应这个新的文字呢。
隶书就不一样了。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来的,它的笔画变得更加简洁,而且书写起来更加方便。
这就像是汉字在不断地进化,变得越来越适合人们使用。
隶书就像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叛逆期,它打破了篆书那种规整的写法,有了自己的风格。
然后就是楷书啦。
楷书可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字体。
它横平竖直,规规矩矩的,就像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楷书的出现让汉字的书写更加标准化,也更容易辨认。
咱们现在写的字大部分都是以楷书为基础的。
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摘要简要概述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汉字在中华文化中所承担的角色,指出汉字在现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现状和未来前景。
1. 引言说明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具有独特的起源和演变历程。
引出研究背景与意义,汉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也在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
2. 汉字的起源2.1 甲骨文的发现概述甲骨文在商代中晚期的使用情况,以及1899年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的重要性。
解释甲骨文的构造和字形特点,揭示它作为最早的文字体系之一的价值。
2.2 汉字起源的学说介绍古文献记载中的“仓颉造字”传说,作为汉字起源的神话渊源。
讨论象形文字、指事、会意和形声字等造字方式的出现及其重要性。
简要介绍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不同汉字书体的出现时间和特征。
3. 汉字的演变过程3.1 书体演变依次描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类书体的出现与发展,分析这些书体在不同朝代的流行原因和书写特点。
通过书体的演变,反映汉字由繁到简、由图形到符号的变化。
3.2 文字简化分析汉字的简化历程,尤其是现代汉字简化字的产生背景和简化原则。
探讨简化字的出现对汉字书写、识字率提高和教育普及的影响。
4. 汉字的文化意义4.1 汉字与中华文化的联系论述汉字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汉字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探讨汉字在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影响,如诗词中的押韵、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等。
4.2 汉字的形意结合特点说明汉字在表音和表意上的综合特点,分析象形、会意等造字法如何使汉字成为具象和抽象的结合体。
结合具体的汉字示例 如“日”、“山”、“水”等),展示汉字的造字逻辑和文化内涵。
4.3 汉字在东亚文化圈的影响描述汉字对东亚地区其他文字体系的影响,例如日本汉字、朝鲜汉字及越南的字喃。
分析汉字在东亚文字文化中的传播路径以及文化共享的意义。
5. 汉字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传播5.1 汉字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讨论信息技术中汉字编码的进展,如汉字的拼音输入法、五笔输入法以及Unicode编码的推广。
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论文在文字没产生时候,人们有的用石头摆放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有的用草绳长短来记录,而又有的是在石板上刻画一些抽象图案来记录…….汉字字体演变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发展并不是人们为了审美需要而主观的改造,汉字字形随着其载体与刻写及社会的需求、变革等因素不断地演变与规范文字是人们用来记录人类语言的,但文字不是某种抽象的存在,它必须依靠一定的载体才能发挥作用。
文字作为一种符号性的东西,只有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文字才能实现其结构形体,任何一种文字字体是涉及不同的书写符号形式与不同质料的结合,涉及不同的书写质料的表面外形即木头、石头、皮、墨水或工具即刀、毛笔。
一、书写工具的演变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是古代西亚所用文字,一般刻写在石头和泥砖上,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梁羽生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
在金石、甲骨等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吸湿性差的文字载体上书写,则必须使用质地更坚硬的契刻工具。
在距今六千年的陶文中,使用的契刻工具可能是用玉石或动物的牙齿制作的。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学者一般认为,当时的刻字工具最可能是铜制的刀具。
类似的契刻类书写工具还有剞厕、刻刀和出现较晚的铁笔。
以毛笔用为书写工具,是汉字文化的象征。
毛笔最初是由鼠毛与竹子制成的,墨水是用煤烟、灯油和凝胶混合制成。
毛笔弹性好,写出的字变化多所,在中国的绘画中,书法是一个独立的表意元素,书写的风格、墨色及落笔的轻重缓急、都会影响整幅画的意义。
毛笔是笔随心支,写出来的字体更多抒发出艺术家心中的某种情绪感受钢笔字是以钢笔为书写工具,其笔尖主要是用钢材料制成的。
钢笔归屋于硬笔类,它操作简单,强调一种书写方便的使用。
钢笔主要是一种技术性工具。
钢笔字主要是以楷体为主。
二、书写表面的演变与文字在玉石板上书写文字,叫作盟书;写在木牌上叫木牍,写在竹板上叫竹简,写在帛上的叫帛书,镌刻在鼓形的石墩上叫“石鼓…文字在不同的书写表面就有不同的字体,这些材料有些是坚硬的,也有些是柔软的。
【议论文】论汉字_650字

【议论文】论汉字_650字汉字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发展与变迁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传承,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在当今世界,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内涵,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传承。
汉字简洁、具有形象化的特点。
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自然而然地蕴含了图画的特性。
不同的汉字通过笔画的组合和排列,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意义和词汇,甚至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
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特点,让汉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符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汉字的简洁性,使得它在书写和阅读上具有高度的效率和便捷性,让人们在文化交流中有了更好的便利。
汉字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汉字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传统习俗,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千百年文化积淀。
汉字中的许多字词都与历史文献、典故相关,是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体现。
通过学习汉字,人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遗产,及其对今日社会的影响和启发。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许多人对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产生了疏远感。
相较于拼音、字母语言,汉字在书写和阅读上的复杂性、难度较大,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学习压力。
而在数字化时代,键盘输入、语音输入等新型技术的出现,也使得使用汉字的需求有所减少。
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更应该加强对汉字的传承和保护。
因为汉字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文字,更是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典范。
保护好汉字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共同财富。
其独特的形象化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情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在多样化、全球化的时代,更应该加强对汉字的学习传承和保护,让汉字这一文化瑰宝永远闪耀光芒。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3篇)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3篇)中国汉字拥有着6000年的历史,实属中国传统文化。
但随着时间的演变,时代的变迁,互联网时代逐渐渗透入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们也渐渐不了解这一美妙的文字,不关注我们身边的龙文化。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考古学家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可能这就是我们文化的开端。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如今人们都使用手机打字,不仅使人们的汉字量大大减少,还不理解汉字的真正韵味。
网络用语的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简易文字代替了原有的文字如:“蓝瘦香菇”它的本意是指“难受的想哭”。
其实这些网络用语大多数是因为在打字时不小心打错或音节相似发音相意的意思。
学生们的语文功底也越来越浅薄,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逐渐淡薄。
仅凭在学校里学的,在名著中看到知识,怎么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文字也即将失传。
相信在不久,就会有更多有历史意义的文字失传或流失。
无法想象在未来人们都不在使用古人留给我们充溢这智慧的结晶——汉字,而是都在使用网络用语。
而我们中学生,现在应该做的是放下电子设备,拿出一本书。
在寂静的夜里,轻轻的翻阅它,领悟更多我们从未知道的知识或感兴趣的知识。
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字里蕴藏着古人的智慧;一本知识齐全的书中学会更多的道理;一座文化古城里充满了文字的韵味。
前几天老师讲课提到家乡话可能将会被普通话取代,固然大家交流的障碍消失是好事,可这样我还是感到一丝丝担心。
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论文大家好,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我们的汉字文化吧!想必大家都曾经觉得,这些奇妙的汉字是如何来到我们身边的呢?它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发展成如今这样丰富多彩的模样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这些古老的汉字,回到它们的起点,一起感受它们的成长吧!【第一章:起源的足迹】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写在古籍上的汉字,是怎么诞生的呢?“据史书记载,汉字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甲骨文。
”那时的人们,用兽骨和龟壳刻下生活的点滴,那时的他们,是不是也在想:“这样一划一划的,是不是就能把事情记下来呢?”记得小时候,爷爷常常教我写毛笔字。
他告诉我:“这毛笔在纸上划过,就像古人用刀在骨头上刻字一样。
”每次听到这里,我都能想象出那古老的场景:人们围坐在火堆旁,手中拿着刻刀,一笔一划地记录着他们的生活。
【第二章:发展之路】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汉字的演变历程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小时候看爷爷写毛笔字时,那笔尖在纸上跳跃的姿态,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这其中的每一次转变,都是中华文化的进步与升华。
比如说我们常写的“和”字。
过去的人们写“和”,往往着重于两个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意义。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字的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
我们今天所写的“和”,更强调和谐、包容与共生。
这不正是汉字在发展中与时代同步进步的最好例证吗?【第三章:现代汉字文化的魅力】说到现代汉字文化,那可真是丰富多彩了!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到各种文化活动,汉字无处不在。
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广告牌、还是我们手中的书籍杂志,都是汉字文化的体现。
记得有一次参加学校的书法比赛,我亲眼看到同学们一笔一划地书写着每一个字。
那种专注、认真的态度让我深感震撼。
我想说:“这就是我们的汉字文化啊!”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
【结尾】如今我们走在街头巷尾,身边流淌着的不仅是现代化的潮流和节奏,更是千年历史的厚重和底蕴。
汉字发展论文(5篇)

汉字发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范文第1篇近来,关于简化汉字及其产生的年月,消失了一些不同的说法。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产生于宋代说。
1995年11月8日《光明日报·文化周刊》专版刊登了邹晓明、唐信忠二先生《汉字简体字九百年前就消失》一文,认为“早在900年前的北宋时期,简体字已在人们的手书中流行,这是有关学者对最近发觉的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碑刻进行深化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并举出“记、将、荣、盖”等14个共17处简化字作为证明。
1995年12月4日新华社又发了一条电讯稿《宋明清文物上发觉简体字》证明上述消息,1995年12月5日的《光明日报》予以登载。
文中报道说,在江西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发觉一北宋书法家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的清代道光年间碑刻,清楚可辨的159字中,有13个简体字,这又将简体字的消失前推了400多年”。
二、产生于唐代说。
1993年10月24日《光明日报》刊载魏奕雄的文章《唐碑已有简体字》,谓《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的撰刻时间为“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十一月五日”,“碑文共800多字,尚有270字清楚可辨”。
“在270个可辨识的字中,发觉‘弥、万、将、与、继’5个简体字,与我国大陆现在通用的规范简化字完全相同,其中‘弥’和‘万’消失两次。
”三、产生于晋代说。
1996年1月3日《文汇报》载王春南先生文《中国何时消失简化字》,说“现今通用的某些简化字,岂但北宋的米芾用过,在米芾之前700多年,东晋王羲之就用过”,并举出王羲之在《兰亭序》、《游目帖》及唐怀仁和尚集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等传世墨迹、碑刻中使用简化字22个。
据此,该文认为:汉字简化字消失的上限应在王羲之生活的东晋年间。
上述几种关于简化汉字消失的年月的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首先应弄清晰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基本概念。
在文字学中,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文化
摘要:汉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那龟甲兽骨上很显稚气的原始文字,到金文、篆文的圆润繁复的字形,再到隶草行楷那或飘逸如画沉稳庄重、或含蓄内敛、或个性飞扬的字的艺术,在中华大地上发挥了巨大、或的作用。
相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汉字的未来将会
有新的发展机遇,并将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让我们的汉字魅力历久弥新。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
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
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
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汉字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
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
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
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
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
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
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至汉代,隶书
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
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
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
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
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二、汉字与汉民族文化的联系及其重要作用。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
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
香港著名实业家和汉字研究的知名学者安子介老
先生充分扒识到了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中的巨大作
用和奇异功能,他称赞汉字是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从而把
汉字与民族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的确如此,汉民族文化的特征在汉字当中
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汉字是一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主观与客观‘卒然
相遇,默然成契’的意音文字,具有广博的包容性,对于社会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一不包,无所不容。
”汉民族文化有容乃大的特征表现在汉字中就是它对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有学者说,许多古汉字在某种意
义上说是中华民族先民生活的缩影。
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汉字对团结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全民族的
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的统一、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等,都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曾指出:“中国的这种统一”,“是由语言加固的,不是因地区而异的口语,而是书面语,即那些在中国到处都绝对一致的著名汉字”。
三、汉字文化的艺术魅力。
1、谐音。
关于谐音,可以说对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影响巨大,如若没有谐音,诗歌定会黯然失色许多。
在谐音的诗歌中,又以爱情诗歌居多。
对于有关于爱情的诗歌,很多时候都会以谐音代替。
由于古代的男女还不是那么开放,而其中却又不乏忠情的痴男怨女,很多时候只能寄情于诗歌,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美好的愿望,营造了美好的意境。
在民间,由于以福为吉,将福作为家庭或个人追求的目标,所以,每逢过年,一定会在大门上贴“福”字。
有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了”的口彩。
这里的“到”与“倒”谐音。
再如,民间年画中鱼是最流行的题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双手抱着一条大鱼,而且有莲池、莲花等。
以“鱼”谐“余”(表示富余),以“莲”谐“连”,这幅画的主题是“连年有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富余、富足。
2、避讳。
古代的帝王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崇高,一般不许自己的名字甚至姓被别人用,所以一到改朝换代,很多人就都要改自己的姓,以防与皇帝的姓名犯冲,惹来杀身之祸。
关于这一点,无论在何时都是很不合理的,在中国,自古以来姓就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受之于祖先父母,代表着家族的传承。
对于自己的长辈,避讳也是必须的,这点即使现在也还是会有出现,只是没有古代那么严格罢了,在古代,比如诗人李贺,他的父亲名为晋肃,由于“晋”与“进”同音,所以当时的人都认为他不能中进士,后来虽然有韩愈帮忙,专门写了《讳辩》为之辩白,但李贺最终没能参加进士科考试,丧失了一个大好机会,而现在则不会再这一点上深究,但一般取名字时还是会注意与长辈不同,甚至还会有辈分的说法,但当今这些更多的事为了显示对长辈的尊敬,不会产生其他的影响。
四、汉字文化的未来展望。
当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科学的时候,我发现人们的生活逐渐被各种科技产品所代替:出门不用走路,有摩托车、汽车等;做饭不用烧柴,有煤气、天然气等;汉字不认识可以上网查……科技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原本熟稔的本土文化却在慢慢淡出视线,直至消失殆尽。
汉字是我们中国人最为重要的发明,它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由此而诞生的书法也千变万化,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伴随古老的中国走至今天,直至演变成中国符号。
但是,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汉字书写慢慢在我们的生活中退化。
中国引以为豪的书法慢慢丢失。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一个中国人,汉字书写不该丢失!不要等到中国文化在异国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却丢失了自己近年来,人们又全方位大力研究汉字,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不少学者从语言文字理论、汉字信息处理、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等方面对汉字进行了研究。
今天人们研究的汉字输入计算机的方法大提高了汉字输入速度,而且超过了英文输入法。
如:目前电脑汉字最快的输入法王码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轻松打三百到三百五十个汉字,速度快过打英文。
尤其台湾的朱邦复提出的汉字基因论和基于
汉字基因论的汉字基因工程将在计算机信息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将打破英文独霸天下的局面,且将推进高智能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开发和使用。
汉字正适应着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使汉字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出巨大作用,汉字将会拥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中国古代文化,其实就是汉字的发展史,就是汉字的发展、繁荣和应用的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汉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流传下来的不可多得的一份遗产,作为汉字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了解汉字,把汉字真正当做中华民族的瑰宝来传承,为汉字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使汉字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来接受,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汉字的重要性,只有被多数人接受,汉字文化才能称得上是文化。
社会要发展,并不只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才是真正的富有。
汉字文化,中国的瑰宝,更是世界的瑰宝!
参考文献:【1】《汉字王国》,林西莉,三联书店出版,2008年11月;
【2】《白鱼解字》,流沙河,新星出版社,2013年1月;
【3】《汉字六书》,金开诚,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