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趣谈拓展课.doc

合集下载

语文拓展课活动教案——对联趣谈

语文拓展课活动教案——对联趣谈

语文拓展课活动教案——对联趣谈1.1 设计背景:1.1.1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1.1.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对联的鉴赏能力。

1.1.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知识点讲解2.1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2.1.1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形式。

2.1.2 对联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文人墨客必备的文学技能。

2.1.3 对联的发展与古代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3.1 对联的基本结构:3.1.1 上联:表达主题,寓意深刻,言简意赅。

3.1.2 下联:承接上联,意义相对应,结构相呼应。

3.1.3 横批:概括上下联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结构。

4.1.2 学会欣赏对联的韵味和美感。

4.1.3 能够创作简单的对联。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对联的平仄、对仗、意境的把握。

5.1.2 对联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5.1.3 横批的概括能力和对联的整体审美。

5.2 教学重点:5.2.1 对联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5.2.2 对联的欣赏方法和创作技巧。

5.2.3 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篇幅原因,后续章节暂不编写,可以根据上述格式和内容进行拓展。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6.1.1 PPT课件: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结构、欣赏方法和创作技巧等内容。

6.1.2 对联作品集:收录经典对联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参考。

6.1.3 毛笔、墨汁、纸张等:用于学生现场创作对联。

6.2 学具:6.2.1 笔记本:用于学生记录知识点和课堂笔记。

6.2.2 参考书籍:供学生查阅对联相关资料。

6.2.3 创作素材:如诗词、成语、典故等,用于学生创作对联。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教师通过展示PPT课件,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汉字趣谈

汉字趣谈

汉字趣谈中华汉字,生动形象。

传播文明,盖世无双我庆幸我是中国儿女,有着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有着中国人尊贵的血液,拥有中国人所能拥有的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中华的汉字妙趣横生的方块字,有着远古而悠久的历史。

古老的汉字如同我们的祖先一样古老,经久生辉,富有底蕴!现在,让我来说说咱们汉字的趣事吧。

前几天我听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关于一个汉字的美。

我本来认为美字就是表示:一个人或一个物很大亮,很美丽,咯,原来背后还有这样的意义。

其实美字就是等于钱,听起来一定很古怪吧!可如果把这个字分开来理解的话,就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其实美字两个¥加起来就是一个美字了,意思就是如果有了钱,全身上下都会美。

听到这里,我想千年寒冰的脸也许都会笑的抖动起来哦!我觉得捉迷藏的藏字,其中也有一个个小秘密藏字如同几个小孩子在玩捉迷藏,有一个巨人找不到更合适的地方让自己不被发现,思量之后就把自己藏在了房子里面,上面还铺上了一层层的草(艹)周围也放上了一些草(爿)。

然而这就形成了一个藏字!中华的汉字有趣吧!汉字真的就像一台机器,能拆成零件二三。

汉字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演变而来。

它们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级段。

古文字阶段,汉字更具有形象性,如,一人跟着一人,从字,休息的休字,人靠在木边(树旁边)。

千年的汉字,是祖先留给我们最佳宝贵的遗产。

印第安人西雅图曾经说过:我们与世界上的各种资源都是最亲密的伙伴,我们离不开他们,他们更加无法离开我们,我们与它们是合为一体的空气。

汉字与我们何曾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汉字使我们历史文化家园变得更加蓬荜生辉,给中华史书增添了无限光彩!读着我们的中华汉字,就像是聆听夜莺在枝头歌唱一样,高低错落,刚柔并济。

山字的形成就如同一座座高山一样,雄伟而壮观;天空中飘下的雪花,既有雨般洁白纯净,又有雪之优雅,而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到唯妙唯俏!一个舞蹈可以看出演员的背后的辛苦与努力,可同样的一个舞字同样可以演绎此情此景。

汉字的趣谈

汉字的趣谈

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繁衍、发展,后来,便有了人类文化。

按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类是先有文化而后才有文字的。

这样说来,汉文化,就是汉字的根基。

汉字起源,可能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故象形字最早出现。

而象形,又可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表示,因而就有多种的表现手法,这就产生了同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后来,又造出形声字来,就出现了同一个字有多种读音了。

这里面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汉字不是某一个人造出来的,而是华夏族的先民们,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的生活实践,逐渐创造发明与积累起来,以后通过某些人的搜集、整理、总结,才逐步完善与完成的。

即使是从秦始皇时代至明、清时代,都一直存在着官方推行的法定文字与社会上流行的俗体字(大众通用字)并存。

就是到了现在,也还有一些地方方言字并没有被收进字典里。

我国地域辽阔、广袤,人口众多且居住极其分散,许多地方的方言字是很难收集的。

或许法定字与俗体字,在任何时候都是并存的。

理由是,即使收进了典籍作为法定字,而社会上随时都有可能造出新的流行俗体字。

这是循环发展的关系,是无止境的。

认真学习汉字,熟知汉字的写法,了解汉字的字义与历史,这对我们增长知识,加深对汉字内涵的理解是很有帮助和启发的,也是很有趣的。

如“大”字,《甲骨文字典》虽然列出17个不同的写法,然因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故写法上大体相同且形似,均是一个站立的人伸开双臂的形象。

大,《说文解字》:“天大地大人亦大”。

在天地之间站立着一个人,伸开双臂似一画,是以人得一为大也。

天地之间,即宇宙间,如果没有人类的出现与存在,也就没有思想的存在,就无所谓大与小了。

若没有人类的出现,那只是个混沌鸿蒙之宇宙,而无所谓世界了。

天大矣,无限大也。

然而,如果没有人,没有人鼎立其间,没有人的出现,没有人类的存在,便什么也不是了。

世界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

有人,才是大。

无人,便不存在大与小之分别了。

只有人,才有思维,才有思想,才能产生和分辨出世上那无穷无尽的东西。

汉字文化趣谈

汉字文化趣谈

汉字的魅力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大约占到了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随着全球最近刮起的“汉语热”,这个比例还会持续增加。

汉字距今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古老是举世公认的。

通俗来说,汉字就是表意文字。

但汉字最初是为了表形,一个孩子搀扶着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这就是数千年来温暖了无数家庭的“孝”字,百善孝为先正是在这块基石上使我们的社会道德充分地发育起来,直到今天,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虽不时有形体上的变异,但却仍然一脉相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汉字不仅与形象有着紧密的关系,与声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这样说,汉语在世界众多语言当中是最科学的一种语言。

吃到甜的东西,发甜这个音的时候舌尖会往上顶,科学发现,这个甜味细胞在舌尖上的比较多;喝药的时候会感到苦,这个苦字是用舌根发音的,科学发现,舌头上的苦味蓓蕾大部分在舌根;醋味是酸的,酸字音从舌头两边来,结果舌头两边正是酸味细胞比较多的地方。

这些都不是巧合,只能说,汉语发的每一个音和大自然的感受是相一致的。

敬字如敬人,汉字与声音、形象的关系,让后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

传说汉字是圣人创造的,造字的圣人叫仓颉,是华夏始祖皇帝的史官。

史书记载:“仓颉四目重瞳”。

仓颉长着四只眼睛,这大概是强调这位圣人具有异乎寻常的观察力,因为具有这种观察力,所以仓颉从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现象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

中国人造字很有特点。

例如:鸟类是人类最常见的伙伴,所以人在甲古文当中很多字都是关于鸟类的。

鸟类中,最早造的字是“麻雀”,属于象形字。

喜鹊喜欢天天在树枝上喳喳喳叫,大家把这叫做报喜来了,人们发现喜鹊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借喜鹊造了一个“鸟”字。

最后发现还有乌鸦这种鸟也需要造字,古人很有智慧,观察到乌鸦整个羽毛都是黑色的,连眼珠子都是黑的,看上去好像没眼睛一样,于是把鸟字的眼睛去掉,“乌”字也就这样被古人造出来了。

“乌鸦”接下来还得再造,接下来可不是象形了,而是找它的意义。

汉字文化趣谈拓展课

汉字文化趣谈拓展课

《汉字文化趣谈》拓展课
课程纲要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简要叙述汉字形成、演变及发展历史。

能够以常见的汉字为载体,说明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通过相互交流增强学生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汉字、准确辨析汉字的能力,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2. 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文字的认知能力和对文字的审美感悟能力。

3.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汉字的历史演变概况,了解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4.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对祖国文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适合二年级使用,课程共11节,18课时完成。

内容分别为“汉字起源趣味说”、“汉字演变漫话”、“汉字奇妙造字法”、“趣味部首(上、下)”、“趣说品字形汉字”(上、下)、“谐音歇后语(上、下)”、“趣味字谜(上、下)”、“拆字趣闻”、“对联雅趣”、“乱点鸳鸯谱(错别字笑话)”、“趣味文字图片设计”等。

四、课程实施:
课堂组织形式以课堂讲授引导、自主合作交流、视频欣赏、汉字联想思考几种形式为主。

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学校安排,灵活安排课程顺序和课时进度。

课程内容具体安排。

汉字文化趣谈

汉字文化趣谈

汉字起源浅析【摘要】汉字起源历来是考古学以及文字学中热门的话题之一,对于汉字起源的时间与最初的汉字形式学者们也各持一方言论。

在修完汉字文化趣谈这一课程后,通过阅读各种文献和期刊论文对汉字的起源有了粗浅的认识。

本文主要分为汉字起源研究现状、汉字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个人的观点做简单的总结和陈述。

已知有考证的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分别是:古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以及古中国的甲骨文。

其中前两种已经在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消亡了,仅有古中国的文字得以在人类发展、时代更替中不断演变进化,最终形成了今天成熟完整的汉字文化体系。

要想探究汉字得以“幸存”的秘密,还要从汉字产生之谜入手。

一、汉字起源研究的现状汉字的起源具体情况如何,由于历史不能重演,研究者已经无法实地考察,只能依靠考古学、历史学、人种学提供的资料做出推断。

以往人们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主要根据三个方面的资料:一是古代文献中的有关传说和记载;二是甲骨文、金文中的有关资料;三是世界上还处在原始阶段的民族所使用的补充有声语言的手段。

由于资料一直不足,再加上研究者受到错误的文字观和方法论的影响,所以研究工作始终进展不大。

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从地下陆续发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陶器符号(半坡陶符等),其年代大都比甲骨文早。

这些陶器符号的发现,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讨论文章,把研究工作推进了一步①。

但也由于汉字起源的年代实在过于久远,能保存下来的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物件少之又少,大多都已降解在土层中。

更何况能被我们成功发掘的部分,只能说是微乎其微。

至此,汉字起源的研究仍在缓慢地进行当中。

二、汉字起源的不同观点在下载的论文中发现,大多作者的论述都是建立在把汉字的产生和汉字体系相结合的基础上。

这样相互呼应的论述更有说服力,但有时会导致两者互相搞混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简单的把明显清晰是在阐述文字的产生的部分整理和复述出来。

1.汉字起源于图画。

趣谈汉字——电子书

趣谈汉字——电子书

汉字趣谈付文斌上小学时,老师讲解“臭”字,说:“自大一点就是臭”。

以此教育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满;上高中时,老师剖析“伪”字说:“人为便是伪”,以此区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要我们为文和做人都要有真情实感。

这实际上玩的是“拆字”的游戏,但也让人过目难忘,发人深思。

比如“富”和“穷”两个字,过去富人很大程度上可说就是有田的人,一大片沃土只喂养一张嘴、一个人,自然绰绰有余,也就“富”了。

而“穷”呢,只有靠用“力”打工了,八为十以内偶数最大,也就是说,穷人是那些耗尽力气打工的人。

“搂”和“贱”两个字也很有趣,要想拥“女”入怀,除去“手”外,还需要“米”,也就是钱,不先给予“米”,想搂也难。

“贱”字左边为“贝”即钱,右边两个“戈”,即两个兵器重叠交叉、相互较量在一起,为钱而争,为钱而斗,自然是卑贱的了,但因为钱太管用了,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作为一种汉字修辞格的拆字,还被广泛地运用在字谜中。

随便举两个例子罢。

有句谜语“共同北上,一致对日”,作者把谜底“冀”字拆成“共、北、日、日”四字,解读时先将“共”同“北”拼起来,“北”字放在上面,再将“对日”即两个“日”及“一致”拼成“田”字,谜底在解读者的拼合中随之而出。

还有一句谜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此谜谜底为“踵”,把它拆分可得“千、里、足”三字,这三字是这个谜语的主要组成部分。

“足”,起之于“始”(即前面);“千里”在“足”字之下(即后面);“行”作动词用。

无一闲词,底面天然配合。

这种“拆字”的游戏,常常让我感受到汉字的神奇魅力,它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若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难领略其神韵和精髓。

如果你能经常留心玩索,就会发现汉字是一种充满灵性、意味无穷的文字。

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

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

即使是同一个字,经过不同的组合也会有不同意味。

《趣说汉字》校本课程--

《趣说汉字》校本课程--

趣说汉字编者:段晓梦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悠长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珍宝,而我们的汉字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方块字以独特的的形式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明,每一个汉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面孔和灵魂。

没有汉字也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

那么,汉字是如何产生的?从古至今,汉字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本学期我们将一起走进奇妙的汉字世界,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

第一章:独特的汉字1.世界文字概况2.汉字的起源3.汉字的演变(1)4.汉字的演变(2)5.汉字字形第二章:汉字的奥妙6.书法欣赏7.汉字的结构8.汉字“六书”(1)9.汉字“六书”(2)第三章:汉字新现象10.汉字的简化11.咬文嚼字——错别字12.汉字中的“新人”第四章:趣味汉字13.猜字谜14.对联15.歇后语16.笑话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使用的文字也不相同,除了我们最熟悉的汉字,你还知道哪些文字呢?我们正在使用的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充满着独特的魅力,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世界文字分布图以今天的视野來看,汉字只是人类众多文字中的一种,它不是最早最古老的,也不是通行最廣的,但却是歷史悠久、存活至今的古典文字。

圣书字楔形字希腊字母你知道吗?项目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善于倾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我的收获☆☆☆☆☆☆☆☆☆☆☆☆☆☆☆☆☆☆☆☆古代有一位商妇,新婚不久,丈夫就去外地经商了,好几个月都没有回家,她十分想念丈夫,非常希望他能回来看看自己。

正巧有一天,村里有个人要到她丈夫经商的地方,问她有没有什么需要给他丈夫说的。

她虽然很是想念丈夫,但是在外人面前却有不好意思说出来,更糟糕的是她又不会写字。

她该怎么办了?她画了一幅画给她的丈夫:一只大象死了,边上有一只鹅在用力地拉着——象死鹅拉(想死我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文化趣谈》拓展课
课程纲要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简要叙述汉字形成、演变及发展历史。

能够以常见的汉字为载体,说明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通过相互交流增强
学生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汉字、准确辨析汉字的能力,提升语
言运用能力
2.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文字的认知能力和
对文字的审美感悟能力。

3.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汉字的历史演变概况,了解汉字与中
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对
祖国文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适合二年级使用,课程共11 节,18 课时完成。

内容分别为“汉字起源趣味说”、“汉字演变漫话” 、“汉
字奇妙造字法” 、“趣味部首(上、下)” 、“趣说品字形汉字”(上、下)、“谐音歇后语(上、下)” 、“趣味字谜(上、下)”、“拆字趣闻”、“对联雅趣” 、“乱点鸳鸯谱(错别字笑话)”、“趣味文字图片设计”等。

四、课程实施:
课堂组织形式以课堂讲授引导、自主合作交流、视频欣赏、汉字联想思考几种形式为主。

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学校安排,灵活安排课程顺序和课时进度。

课程内容具体安排
序号课题名称时间安排
1 《汉字起源趣味说》 1 课时
2 《汉字演变漫话》 1 课时
3 《汉字奇妙造字法》 1 课时
4 《趣味部首(上、下)》 2 课时
5 《趣说品字形汉字(上、下)》 2 课时
6 《谐音歇后语(上、下)》 2 课时
7 《趣味字谜(上、下)》 2 课时
8 《拆字趣闻》 1 课时
9 《对联雅趣》 1 课时
10 《乱点鸳鸯谱(错别字笑话)》 1 课时
11 《趣味文字图片设计》 2 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