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趣谈
相声之古诗词趣谈(合集8篇)

相声之古诗词趣谈(合集8篇)篇1:古诗词趣谈古诗词趣谈大全甲:好久不见最近忙什么呢?乙:我最近正在研究古诗词。
甲:为什么突然间对古诗词有了兴趣呢?乙:哎,别提啦!前几天几位老友聚会,一位朋友根据我的谈话说了两句古诗。
甲:什么古诗?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甲:就这么两句诗就激起了你对古诗词的兴趣。
乙:是啊,我不理解这两句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甲:这你都不懂还研究什么古诗词。
乙:那你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甲:“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离题万里。
隐含的意思就是说你说的话让人听不明白。
乙:高才呀,你这样一解释确实让我茅塞顿开。
甲:这都不懂,你研究的是古诗词哪一方面?乙:太多啦!甲:能说说吗?乙:张口就来,问什么答什么。
甲:带数字的每个字来一句。
乙:没问题。
甲:带“一”的。
乙:“碧玉妆成一树高。
”甲:带“二”的。
乙:“二月春风似剪刀。
”甲:带“三”的。
乙:“白发三千丈。
”甲:带“四”的。
乙:“四面荷花三面柳。
”甲:带“五”的。
乙:“五月人倍忙。
”甲:带“六”的。
乙:“毕竟西湖六月中。
”甲:带“七”的。
乙:“七月七日长生殿。
”甲:带“八”的`。
乙:“平林云鸟八窗秋。
”甲:带“九”的。
乙:“疑是银河落九天。
”甲:带“十”的。
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甲:带“百”的。
乙:“采得百花成蜜后。
”甲:带“千”的。
乙:“千山鸟飞绝。
”甲:带“万”的。
乙:“”万里长征人未还。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用数字来一首完整的行吗?乙:太容易啦。
甲:真的?那你来说说看。
乙:“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太多啦。
”甲:不错,不错。
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来两句行吗?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甲:这是宋朝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
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古代文化趣谈

时代特征的烙印之命名有人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不同的代号只是为了方便与他人相区别。
如果对于名字只是这样的认识,那么就显得太过肤浅。
不一定说每个人的名字都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它一定含着父母或长辈对我们地祝福与期望。
此外,名字也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亦能反映出一个时代当时文化风俗等。
因此,命名也可以打上时代特征的烙印。
就拿我的名字来说。
XXX,X,是父亲给予的血缘姓氏;XX,总的来说是因为我五行缺水,而且是个女孩所以取名XX,且对我亦希望我美丽且有大度容人之量。
并且作为一个90后,我母亲她们那个时代女孩专用名兰、红、芬、芳、美、丽等都已过时,所以到给我们90后命名,我们的名字普遍比较文雅,而且相对独特一点。
至于如今的00后,父母们也许在孩子取名上则煞费苦心,什么生僻字,四个字的名字,西化的名字等什么的都比较常见了。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对于命名都比较讲究。
无论那个时代的人名,从中我们都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特征。
从商朝采用天干地支命名,到春秋战国运用虚词和字对名进行补充,到魏晋时期追求骈偶,用虚字“之”,再到北朝崇尚佛学,命名多带佛教色彩……再到宋代命名“未老先衰”,再到建国初期命名与时事政治紧密相连……这些无疑都体现各个时代的特征。
就建国初期命名来说,名多以建国、跃进、立新、抗美、援朝、拥军、爱民等。
我们现在身边的长辈不乏有这样命名的。
正是那个时代,在那样的政治背景下,因此这样的名应运而生。
不由得想到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名与实的关系。
“名”,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命名的符号活动,“实”,则是指客观实在本身。
名与实之间主要有三种关系:名与实相对应,名与实相偏离,名产生实。
而这里的命名与时代特征之间,则是“以名举实”,“名实相依”,当然此名非彼名。
其实命名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亦是名实之间相对应的关系,每个时代的命名都能反映其所处时代的风俗文化、政治等时代特征。
如今的00后父母,在给孩子取名的这个问题上,可谓是绞尽脑子,费尽心思。
趣谈

趣谈:刘邦、项羽两人原本是文盲为何要作诗?两千多年来,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一直为人所吟唱所研究,但是两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为什么司马迁一定要在他们的传记中录存这两首诗,我们还不能说已经很清楚了。
本文想通过对这两首诗的解读来讨论和打开几个问题,虽然表面上看来这几个问题风马牛不相及,而本质上它们却是互相关联的。
我们首先要问的是,为什么这两个从小未受什么文化教育的人,或者说,对《诗》《书》全无敬畏之心的人,突然会作诗?“刘项原来不读书”!《史记。
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曾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不足学”。
《郦生陆贾列传》说“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更加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这两首并非刻意写成的诗能够代代相传,至今人们仍然耳熟能详?当然,这跟一个人,即《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关。
于是,真正的问题毋宁是,为什么司马迁会在旨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作品中把这两首诗录存?如不记录,对反映刘项性格、秦汉之际整个中国的重大变局,以及古代某种特殊的政治哲学传统,有何妨碍?从司马迁起,正史就特别注意记述古人的文章和奏议,这使得每一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有了一些特殊的品格,而且使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有异于我们今天的史学传统。
中国古代看待政治、诗歌和作史,有一种独特而深厚的地方。
作诗在中国古代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
诗的本质在于,作诗都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原因(借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即“本源”)。
“诗言志”,志和大道相关,诗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政治哲学。
和这无关的诗歌,起码在秦汉之前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为什么项羽会在那个特定的时刻作诗?为什么刘邦会在另外一个特定的时刻作诗?今人多从“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角度来看待垓下之歌,这种做法把人性理解得过于肤浅。
在我看来,此诗和爱情无关。
刘项之作诗不仅关涉中国历史上的某个重大决断,更关涉古人对“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理解。
语文趣谈

语文趣谈有趣的顶真诗顶真诗,也叫顶针诗,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相连、上递下接的一种诗歌形式,顶真的修辞方法能起到流畅如行云的艺术效果,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李白有一首《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是顶真诗中的佳品:“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其实,不但有顶真诗,还有顶真小令。
元人小令中有一首无名氏的《小桃红》:“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
事到头来不自由,自寻思。
思量往日真诚志。
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这首小令以自述的口气,描写了一个年轻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由于在修辞上运用了顶真的方法,读起来缠绵悱恻,柔情似水。
古人关于写作的比喻古人很重视对于写作技巧的研究,特别是一些名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用生动的比喻把这些经验表述了出来。
这里介绍几个例子。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把写作比喻为建房:“基址初平,间架未定,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
”我们写文章也必须先选好材料,想好结构,“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
李渔又说:“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
剪碎易,凑成难。
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
”写文章又是这样,先要有成竹在胸,从文章的整体要求出发,对材料要有取舍剪裁,安排好各部分的衔接,注意前后的伏笔照应。
北齐的颜之推把写作比喻为骑马。
他说:“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
”这是要求写作中扣紧题意,围绕中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不要“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他还把文章比作人体:“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可见他把思想内容看作是文章的生命,但又要求有高尚的才气格调和讲究的形式,正确地解决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语文中的数字[例句]一眨眼,月亮便躲到云层里去了。
趣味汉语史

一、外来词的吸收汉语史上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吸收外来词的事件1、从西域借词(主要在中古)如:骆驼、猩猩、琥珀、琉璃、苜蓿、葡萄、石榴、胭脂、八哥、玻璃、菠菜、茉莉、西瓜2、借自佛教的汉语词汇(1)有关佛教的音译词:比丘、比丘尼、刹那、阿弥陀、袈裟、涅槃、舍利、夜叉(2)有关佛教的意译词:慈悲,导师、地狱、烦恼、方便、合掌、苦海、世界、习气(3)旧词新义3、蒙古语、满语对汉语词汇的渗透(1)蒙古语借词施惠《幽闺记》三折:“被他拿住,铁里温都哈剌。
”关汉卿《哭存孝》中李存信曰:“米罕整斤吞,抹邻不会骑。
”歹:关汉卿《窦娥冤》三折:“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红楼梦》五十七回:“他们这里人多嘴杂,说好话的人少,说歹话的人多。
”(2)满语借词:阿马、阿哥、格格、贝勒、额娘、福晋、萨其马4、来自西方的借词(1)从西方语言直接借来的外来词可分几类:①参照本国同类事物,并在同类事物的名称前加上“番”、“西”、“洋”。
②纯音译的词。
英吉利,法兰西,欧罗巴,葛朗玛,德律风,赛因斯,德谟克拉西、的确凉,可口可乐,可可,咖啡,苏打,马达,模特,逻辑,幽默,浪漫,沙发,鸦片,海洛因。
③半音译的词。
冰激淋,卡车,高尔夫球,汉堡包,肯德鸡,比萨饼,萨克斯管,爱克斯光,道林纸。
④全意译的词。
轮船、火车、铁路、公司、银行、民主、独裁、赤道、冷带、热带、圣诞节、复活节(2)汉语从日语中引进了大批的意译词。
如:革命、经济、社会、教育、文化、文明、劳动、环境、机会、机械、科学历史、政党、政策、观念、概念、目的、原则、主义、现实、情报、干部、同志等。
2、谈谈方言中语音词汇与语法的现象南京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优越的低于条件,也形成了独特的南京文化,从南京方言中有着丰富的词汇1、同词异音:在南京话中,有相当多的与普通话同词异音的词语南京话:我[o] 锅[ko] 普通话我【uo】锅【kuo】2、同词异义:在南京话中,有部分与普通话同词异义的词语如:“胡椒”是指“辣椒”;干面是指面粉;绝对是指好极了3、义同形别:这是南京方言词汇与普通话最主要的差异如:老巴子:排行最小的子女;犯嫌:讨厌;意怪:恶心的意思4、南京话阴平的调值近于北京话的去声,反之亦然。
汉字趣谈叹

汉字趣谈叹
汉字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 世纪左右的商代。
汉字的演变历程充满了趣味和奥秘,以下是一些有关汉字趣谈的例子:
1. 叹字之谜:汉字中“叹”字是一个充满趣味的字。
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叹”来表示感叹、叹息、感慨等意思。
然而,“叹”字本身并不含有这些意思,而是表示“吹气”的动作。
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吹气来表示感慨、叹息等感情,因此“叹”字就被用来表示这些感情了。
2. 神奇的“佛”字:在汉字中,“佛”字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字。
它的字形看起来像是一个人,头戴发冠,身披袈裟,手扶拐杖,神态安详。
不仅如此,“佛”字的声音也非常相似,它与“否”字的发音几乎相同,只是声调不同。
因此,“佛”字在汉语中常常被用来表示否定的意思,例如“我不信佛”等。
3. 有趣的“儒”字:在汉字中,“儒”字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字。
它的字形看起来像是一个人,穿着儒服,手持经书。
在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就是这样的人,因此“儒”字就被用来表示儒家学派的人了。
同时,“儒”字也常用来表示学者、文人等意思。
这些汉字趣谈展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汉字的内涵和外延。
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再读许嘉璐先生《古语趣谈》记

言与 文化关 系研 究 的学 者之一 , 许先 生 曾把 文化 分为 物质文 化 、 社 会文 化 、 哲 学 文 化三 类 , 而语言, 特别 是
实词词 汇 , 是 文 化 最 重要 的载 体—— “ 词 汇 对 于社 会
生活最 为敏感 , 这也 意 味着许 多文化 凝聚 于词 汇 。 ” [ 1 ]
《 中国古代衣 食住行 》 及《 古 语趣 谈 》 。最近 , 看到 中华
书局再版 《 古语 趣谈 》 的消息 , 我 立刻在 网络 书店买 了
一
第二 , 深入 浅 出。一般读 者读 古代语 言 和文化 类
的著 作 , 常常会感 到艰 涩难懂 。可是 , 如 同《 中国古 代 衣食 住行 》 、 《 古语 趣谈 》 做 到了文字 流畅 生动 , 表 达浅 显 易懂 。举 例言 之 。“ 声 近 义通 ” 问 题牵 涉 到 语 言 学 里 的一段公 案 , 三 言两语 很难 说清 , 即使说 清 了 , 初学 者也难 以理 解 。但 是许先 生 在《 猪八 戒 =唐 伯虎 ? 》 一 文中, 通过反 证三 条根 据 古音 规 律 而 来 的 比方 ( 刘 备 与 吕布为一人 , 宋 江乃 孙 皓 转 世 , 猪八 戒 原来 就是 唐 伯虎 ) , 支持 了 自身 的论 点 : “ 不 可只凭 声音 判断 ( 即使 古音学 的 知 识 运 用 得 对 ) , 还 必 须 在 文 献 里 找 到 证 明。 别把‘ 声 近义通 ’ 当成神丹 妙药 。 , , [ 6 ] 不仅 说 清 了 问题 , 而且 行 文 饶 有 趣 味 , 令 读 者爱 不 忍 释 。当 然 ,
2 0 1 4年 1月
J a n . 2 0 1 4
桂林 师范 高等专科 学 校学报
汉字文化趣谈

汉字文化趣谈之回文诗的鉴赏第一次接触回文诗是在大学了,在某一个课堂上老师展示了一些回文诗,顿时感觉这些文字是那么美妙。
在那之前我没见过回文诗,也没听过这样一种类型的诗,也许是孤陋寡闻,但当我接触到他时,便真心觉得这样的诗真的很有意思,是中华汉字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葩。
汉字文化总是这样博大精深,让人惊叹。
回文诗,也写作“回纹诗”、“回环诗”。
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
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
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
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人们用这种手法造句、写诗、填词、度曲,便分别称为回文,文诗,回文词和回文曲。
虽然不乏游戏之作,却也颇见遣词造句的功力以及汉字文化的神奇趣味。
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
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互读。
只要循着规律读,都能读成优美的诗篇。
它是中国文人墨客的一种文字游戏,并无十分重大的艺术价值,但也不失为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葩。
清人朱存孝说:“诗体不一,而回文优异。
”回文诗有很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
所谓"通体回文"是指一首诗词从尾字倒读至开头一字,也能成为一首音韵和谐、文意通达的诗词。
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首七言绝句,题为《记梦》。
诗云:空花落尽酒倾漾,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辗斗晴窗。
把这首诗倒过来,从最末一字回读,则成为:窗晴斗辗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漾倾酒尽落花空。
无论是顺读还是回读,都是一首很有意境的七言诗,写出了梦中火炉上温酒畅饮的情趣。
"就句回文"是指一句内完成一个回复过程,每一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如明末浙江才女吴绛雪的《四时山水诗》,写春、夏、秋、冬四季,就是用的这种艺术手法,每个季节一句诗,仅用10个字,叠字回环诵读成一首七言绝句,构思巧妙,意境完整,描写四季景物,光色陆离,让人回味无穷,被世人誉为回文诗之珍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趣谈
王立(本站顾问)
汉语使用汉字,语音变化从字面上看不出来.从丁公陶文看出,4000多年前
的汉语句式已与甲骨文句式差不多了.<<尚书>>有古文和今文,古文确实是三代史书,但与楚简对比就知道,现在的版本已经与先秦,秦汉时不一样了.
用S代表主语,用V代表谓语动词.用O代表宾语,汉语基本上属于SVO结构.藏语,羌语是SOV结构,高山族语言是VSO结构.易洛魁人莫哈克部的莫哈克语,宾语在动词两边同时出现.如"我读书",在莫哈克语中是"我书读书","我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在莫哈克语中是"我书读书的甜头尝到了书读书的甜头".这是轩辕黄帝的语言吗?羌族是炎帝后裔之一,羌语有声调,与汉语相似,却是SOV结构,与汉语不同.汉语应是不同语言互相影响,彼此融合的结晶.
国外有人推测,大多数印第安语言有亲缘关系,印第安人故乡在中国,从旧石器时代到中世纪,中国人陆续到美洲去,留下了丰富的文献文物证据.从语言学来讲,印第安语言保存了使用者迁出故土时的特征.比如玛雅语与汉语词汇对比发现,玛雅语与汉语分离是在5000年前.这一结论与少昊生活在5000多年前相符,也与玛雅历法大周期从公元前3114年开始相符.如果东亚语言学家能到美洲研究印第安语言,应当能取得更大的突破.这需要有识之士共同努力!
藏语与汉语是否同源?国内外学者已有过不少探索.藏语SOV结构,但有四声(部分方言无声调).藏语名词,代词,数词,动词等许多基本词汇与汉语同源,如数词一至十,代词我,吾,汝,其,发音相近或相同.没有任何一种语言的基本词靠全部借用.古汉语"其"与藏语gji的用法相对应,更是借用无法解释的,这只能说明,古藏语与古汉语的同源词的真实背景是,变化较小又与其它语言接触少的古藏语保存着原始特征,变化很大的汉语在上古时代的一个基础语言应与古藏语同源.这是中国历史的特点,学者应当予以考虑.
汉语的声调演化可从文献和现代方言来推求.王力先生认为古汉语上古声调分平入两大类,各分长短.在声调中音高音长都起决定作有,与汉藏语系许多语言里元音分长短的普遍特征相似.古人讲话现在的人听不到,汉语与外族语对译时的译音词成为揭开谜底的钥匙.在梵语来的音译词中.梵语低调音节总译作去声汉字,所以知道去声是低平调.梵语高平调音节总译作上声汉字,所以知道上声是高平调,平声为中平调.东汉时入声有-b,-d,-g,-s韵尾,现代汉语方言中都消失了.
汉字的注音方式主要有反切,就上一字的声母与下一字的韵母相拼,如"东,都宗切".一般认为反切从东汉末开始.但这以前已有用例,不是注音,而是正式的表达.<<诗.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鸿历来释为鸿鹄,可鸿鹄怎么会进入鱼网?得到鸿鹄是好事,与上下文意境矛盾.闻一多先生指出,苦龙是蛤蟆的别名,切音为鸿.<<周礼.考工记.玉人>>:"大圭,杼上终葵首",终葵二字是椎的切音,指
圭上尖下贺,首作椎形(黄生<<义府>>).由于语言演变,唐宋时的注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有的已经不同了.如"亥,胡改切",读上声,今读去声.
先秦的书面语与口语差距不太大,<<诗经>>今天读来不太容易,周代则是口头上唱的.时代在前进,语言在发展,可古代文人一味仿古,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许多人还在用文言文.白话文在唐代已经出现,叫变文.元曲,明清小说把人民的活语言融入文学作品,可以说是现代汉语改用白话文的基础.<<山海经>>主要部分在战国时代已成书,可其语言比其它同时代文献平易,这是由于作者或口述者为巫,采用的是口语,比其它文献更接近于中古和现代的语言.
西汉征服西域后,汉语,汉字成为西域的通行语文.朝鲜,日本,越南没有自已的文字的时代,人们学汉语,用汉字写作.日本早期史书<<古事记>>全用汉语,现在的人们学外语觉得难,外国人学汉语同样难,可古代,周边各族各国采用汉语汉字,不也很难吗?这是当时中国文化的地位使然,没有强迫,没有命令,他们自愿学习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