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古代汉语

合集下载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

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

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

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龚自珍《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

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词。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中山大学黄金贵教授和学生的故事。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大致有三: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文言文,它代表了汉语书面语的大多数,古人利用这种书面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要了解古代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医学上,学习医古文,有利于继承古代医学遗产。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告诉其弟子吴普,古时长寿的人运用气功锻炼身体和治病的方法之一:熊颈鸱顾。

“熊颈”应作“熊经”。

而《古汉语研究》95年4期李怀之《“熊经”新解》指出以前解作熊经,形近而误,“经”当“悬挂”讲,“熊经”即象熊一样悬挂。

模仿熊攀挂树枝的动作。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文。

古代汉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单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一个音节通常只对应一个汉字。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包括实词、虚词、代词、量词、副词等多种词性。

其中,实词是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语序灵活: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句子成分的位置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谓语可以放在主语之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之前等。

4. 语法简单:古代汉语的语法比较简单,没有现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态、语气等复杂的语法形式。

但是,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5. 语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语义非常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古代汉语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6. 修辞手法多样:古代汉语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总之,古代汉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基础。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代汉语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

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

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

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龚自珍《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

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词。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中山大学黄金贵教授和学生的故事。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大致有三: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文言文,它代表了汉语书面语的大多数,古人利用这种书面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要了解古代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医学上,学习医古文,有利于继承古代医学遗产。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告诉其弟子吴普,古时长寿的人运用气功锻炼身体和治病的方法之一:熊颈鸱顾。

“熊颈”应作“熊经”。

而《古汉语研究》95年4期李怀之《“熊经”新解》指出以前解作熊经,形近而误,“经”当“悬挂”讲,“熊经”即象熊一样悬挂。

模仿熊攀挂树枝的动作。

《广雅·释言》:“经,径也。

绪 论

绪 论

绪论目的和要求】掌握什么是古代汉语,了解学好古代汉语的方法。

【重点难点】“文言”与“古白话”的内涵【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所用课时】 2学时导入:一、认识繁体字畧、懼、鬥、鬭、歡、勸、畫、晝、棗、顱、鹽、壇、厭、儼、繫、優、蠶、識、臘二、文言举例《尚书尧典》日若稽古(1),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2),允恭克让(3),光被四表(4),格于上下(5)。

克明俊德(6),以亲九族(7)。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8)。

百姓昭明,协和万帮,黎民与变时雍(9)。

【注释】(1)日若:用作追述往事开头的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稽:考察。

古:这里指古时传说。

(2)钦:恭谨严肃。

(3)允:诚实。

恭:恭谨。

克:能够。

让:让贤。

(4)被:覆盖。

四表:四方极远德地方。

(5)格:到达。

(6)俊德:指才德兼备德人。

(7)九族:指同族的人。

(8)平:辨别。

章:使明显。

百姓:白官族姓。

(9)黎民:民众。

于:随着。

使:友善。

雍:和睦。

【译文】考查古代传说,帝尧的名字叫放勋。

他恭敬节俭,明察四方,善理天下,道德纯备,温和宽容,诚实尽职,能够让贤,光辉普照四面八方,以至于天上地下。

他能够明察有才有德的人,使同族人亲密团结。

族人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的百官。

百官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众民因此也就相递变化友好和睦起来。

授课内容: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文言和白话“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即古代汉族人民所习用的语言。

“古代”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

五四运动以反帝反封建为目的,当时的仁人志士为了彻底击跨中国封建统治的基础,遂发起了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内容的“白话文”运动,从而使“白话文”登上了大雅之堂,揭开了“现代汉语”的新篇章。

一般人一提到“古代汉语”,总是把它同文言文等同起来。

其实这两个概念并不等同。

现代人心目中的“语言”,包括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

对于“古代汉语”而言,它的书面语就是文言,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叫文言文。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定义古代汉民族共同语。

1 )时间范围。

古代。

下限:五四时期。

上限:远古。

语例。

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向熹):远古至夏代——远古汉语商周至两汉——上古汉语魏晋至唐宋——中古汉语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近古汉语2 )民族范围汉民族3 )语体范围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书面语: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所用的语言。

如儒家经典、诸子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

(二)古白话:六朝以后,随着民间文学的发展,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与口语相应的书面语。

如白话小说等。

(二)学科意义上的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课程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性质古代汉语是文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说它是基础课,因为它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是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是今后在学业上进行深造所必备的文化功底。

说它是工具课,是由它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它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籍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如同掌握一种工具,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就能用它去进行处理,去发掘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藏。

2 、古汉语教学的目的尽可能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我国古籍的能力。

3 、古汉语教学的内容教学对象: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侧重其中上古时期的文言。

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基本理论,即语言知识部分。

二是客观材料,即文选部分。

三是常用词。

4 、教材参考教材: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许嘉璐《古代汉语》5 、时间及内容安排6 、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一)满足精神上文化需求好奇心——认知需求。

熊猫-猫熊人;婚(二)满足现实语言生活的需要1 、言语交际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其基本建构与古汉语一脉相承。

学习古汉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减少语病。

郭锡良古代汉语笔记

郭锡良古代汉语笔记

郭锡良古代汉语(上)笔记(共31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古代汉语(上)笔记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㈠定义: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区别的,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确切的说,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言,习惯上,把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也叫做古代汉语。

上限: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开始下限:五四运动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书面语分为文言和白话,白话分为古白话和现代白话㈡研究对象:古代汉语主要研究文言文而不是古白话㈢课程的性质和内容⒈性质: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它和现代汉语一样,同属语言课,具有较强的工具课性质。

⒉内容:文字、词汇、语法、语音等几个主要方面,还有修辞、古书的注解、诗词格律等内容,还有文言文标点、翻译。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㈠可以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㈡有助于提高分析、研究、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㈠理论联系实际,既要学习古代汉语知识,也要多读文言作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㈡文选、常识、常用词相结合,重点是词汇第一章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什么是工具书㈠定义:工具书是广泛汇集某一方面知识或文献资料,用特定的体例系统地加以编排,专门供人们在学习中解决疑难问题的书籍。

㈡特点:备查性、概括性、易检性㈢工具书的作用:⒈解决疑难⒉可以提供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二、工具书的分类㈠字书⒈定义:字书现在称为字典,它是解释单字的形体、读音、意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周《史籀篇》是最古老的字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比较完备的字书,自从清代《康熙字典》问世,才开始使用“字典”命名。

⒉常用字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典》、《新华字典》⑴《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许慎,字叔重,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人称“五经无双许叔重”。

公元100年写成初稿,公元121年定稿完成,它是我国语言史上第一部解释字义、分析字形、辨识声读的字典。

小教《古代汉语》

小教《古代汉语》

⼩教《古代汉语》⼩教专业《古代汉语》教案2015.9本课程是为⼩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根本⽬的是为了让学⽣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化。

直接⽬的是为了让学⽣具备阅读古书的能⼒,由此通过本课的学习⽽⼊门。

本课共36学时,2学分。

要求学⽣认真学好本课,细读课本后,⼴泛阅读中国古籍。

本课程具体教学过程安排计划如下:绪论1.为什么学习本课?1)学习的意义:继承优秀传统⽂化2)教学的任务⽬的:培养学⽣阅读古书的能⼒3)课程的性质:专业性、⼯具性2.什么是古汉语?它的主要学习对象和基本内容是什么?1)古代汉语含义:相对现代汉语⽽⾔。

顾名思义,指以古代汉族为主体的⼈民所使⽤的语⾔。

它是⼀个很⼴泛的概念,⼤致包括两个系统:⼀是以先秦⼝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即⽂⾔;⼀是唐宋以来以北⽅话为基础⽽形成的古⽩话。

⽂⾔是我们主要学习对象。

2)基本内容包括⾳韵、⽂字、词汇、语法、训诂、修辞、古代为⽂化常识等。

3.汉语的历史分期如何?⼤致分四个时期:远古时期(周代前不包括周,如原始⼈时期,此时期⾄今未发现更多的语⾔遗迹)上古时期(公元⼆世纪前,包括先秦两汉或秦汉以前)中古时期(公元三世纪到⼗世纪,魏晋到唐代或秦汉以后——唐宋)近代(近古)汉语(公元⼗⼀世纪到⼗九世纪,宋代到清末或唐宋——清末)现代汉语(⼆⼗世纪到现在)由于古代的⼝语⽆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语。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今4.王⼒先⽣与古代汉语在清華⼤學、西南聯合⼤學、嶺南⼤學、中⼭⼤學、北京⼤學等校任教授,並先後兼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學改⾰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中國語⾔學會名譽會⾧,全國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第五、六屆常務委員等職。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属于历史语言,一般把汉语的历史发展分成四期:第一期,上古汉语:秦汉以前的汉语第二期,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代的汉语第三期,近古汉语:宋代至民国第四期,现代汉语:民国以来(确切定为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古代汉语作为历史语言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既然现代汉语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所形成的、汉民族通用的、口语与书面基本一致的语言,古代汉语应当囊括第一期到第三期的汉语。

一般认为,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文书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另—是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这种语言的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

前一种,我们称作文言;后一种,我们称作古白话.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文言而不包括古白话。

这是由文言的特点决定的。

文言是与先秦口语—致的书面语,人类的口头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们思维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过了几百年、上千年或更长的—段时间,汉语的口头语不论在语法上还是词汇上、语音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在长期的吉代社会里,口语虽然发生了变化,书面语却一直在模仿儒家经典使用的先秦文献语言。

把这种模仿的语言规定为正统的书面语言,在政治领域和传统教育中,凡提笔属文,仍要保持先秦文献语言的语法和词汇,这便形成了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叫做言文脱节。

这样,我们便可以认识文言的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

不论是哪个方言区的人,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带进这种文言;而且,文言既是目治的书面语,汉字又不是拼音文字,那么,方音的差异就更不会影响人们用文言来交流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

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

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

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龚自珍《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

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词。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中山大学黄金贵教授和学生的故事。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大致有三: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文言文,它代表了汉语书面语的大多数,古人利用这种书面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要了解古代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医学上,学习医古文,有利于继承古代医学遗产。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告诉其弟子吴普,古时长寿的人运用气功锻炼身体和治病的方法之一:熊颈鸱顾。

“熊颈”应作“熊经”。

而《古汉语研究》95年4期李怀之《“熊经”新解》指出以前解作熊经,形近而误,“经”当“悬挂”讲,“熊经”即象熊一样悬挂。

模仿熊攀挂树枝的动作。

《广雅·释言》:“经,径也。

”《文选·左思<魏都赋>》李善注:“直行为经。

”径:径直行走。

马王堆汉墓帛书导引图有题为“熊经”的,其图为左右两脚一前一后,左右两臂一起一落,收腹挺胸,身体悠然有摇晃之状,类似后人的行步功法。

这正是熊直立行走的姿态。

鸱,又名角鸱,是猫头鹰的一种。

鸱顾,象角鸱一样回头顾盼。

模仿角鸱回头顾盼的动作。

“熊”“鸱”都在动词前作状语,这种现象称作普通名词作状语。

译为象熊一样径直走,象角鸱一样来回顾盼。

军事上,要学习古人的军事思想,也要接触文言文。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述了齐国和魏国在魏马陵的一场战役。

齐军师孙膑向大将田忌分析两国军情时说:“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百里指每天行军一百里;“趣”义同“趋”。

“趣利”,跑去争利。

蹶,形声字,从足厥声。

本义为仆倒、跌倒,引申为“挫折”。

蹶,动词的使动用,使……受挫折;上将,高级武官,义同大将、主将。

每天行军一百里跑去争利会使大将受挫折。

2.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语言是一个历史范畴,就其自身的规律来说,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汉语中还保留着古代汉语词语、语法规则、修辞手法。

还保留着表现力极强的成语、格言、诗文名句。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代成语词典》(甘肃师大中文系):“百足,虫名,即马陆,约一寸长,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僵硬……用以比喻人虽死去,他的势力或影响仍然存在。

”《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谓燕昭王曰”章苏代讲“其丈夫宦三年不归,其妻爱人。

其所爱者曰:子之丈夫来,则且奈何乎?其妻曰:勿忧也,吾已为药酒而待其来矣。

已而丈夫果来,於是因令其妾酌(斟)药酒进之。

其妾知之,半道而立。

虑曰:吾以此饮吾主父,则杀吾主父;以此事告吾主父,则逐吾主母。

与杀吾父、逐吾主母者,宁佯踬(zhì)而覆之(倒了它)。

於是因佯僵而仆之(倒掉它)。

”又《战国策·燕策一》:“人有恶苏秦於燕王者”章苏秦讲忠信之事:“臣粼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

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

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

后二日,夫至。

妻使妾奉卮酒进之。

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男主人),言之则逐主母(女主人),乃阳僵弃酒。

”(阳:通“佯”)《文选》卷52曹《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之者众也。

”《光明日报》:“他们在思想上腐蚀拉拢,引诱一些人唯名是争,唯利是图,唯官是抢,唯权是夺,肆无忌惮地侵吞和挥霍人民的劳动果实,追求比资本家还腐朽糜烂的生活。

”其中“唯名是争,唯利是图,唯官是抢,唯权是夺”是古代汉语中“唯…是…”的格式。

平常说一锅饭能吃十个人,一条登子能坐五、六人。

实际运用的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使动。

“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没有不知道的东西。

而立:三十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既然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要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就要从古代汉语中摄取养料。

象鲁迅、茅盾、朱自清、冰心等现代文学大作家,无一不在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方面有精深的造诣。

钱钟书《管锥篇》。

台湾作家琼瑶《在水一方》,篇名和主题歌都取自《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可见,熟悉古代文学的语言,对于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3.培养教中学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有的没有注释,需要老师自己解决。

如《孔雀东南飞》写焦仲卿恳求焦母留下刘兰芝时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复”下无注。

“复”作副词的常用义是“又、再”,如本文“终老不复取”。

这里讲成“又、再”不妥。

“又、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而焦仲卿只娶了刘兰芝一人,也只娶了她一次。

“复”有助动词“能”义。

《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如果解为“又、再”似乎亦通,但不合事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百川不可能西归,更谈不上再向西归。

“幸复得此妇”即幸好能得到这个妇人。

《史记·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高中课本“极”下无注。

在这段文字中,“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劳苦”“疾痛”“倦极”“惨怛”都当为同义结构,“极”不能理解为“极点”。

“倦”“极”同义。

《广雅·释诂》:“疲、惫,极也。

”西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庸人之御驽马……胸喘肤汗,人极马倦。

”对文,“极”亦“倦”。

南朝·梁·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元帝沐,上启云:伏闻沐久劳极,不审尊体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也。

”其中“不极”一本作“不劳”,可见“极”有“劳”义,而“劳”、“倦”义相通。

又《世说新语》中常见“小极”一词,有时亦作“小倦”。

可见,“极”就是“倦”。

课本中注释有的是错误的,需要老师有辨别能力。

高三《信陵君窃符救赵》魏公子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于是选兵八万,进军击秦军。

“勒兵”注“检阅军队”“勒”无“检阅”义。

“勒”本义为“马笼头”引申为“拉缰止马”,再引申为“整顿”“部署”。

《后汉书·光武纪》:“亲勒六军,大陈戎马。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

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故臣复取璧。

”“以戏弄臣”一说“戏”为动词,一说“戏弄”为动词。

两种说法于上下文意均欠稳妥。

《艺文类聚》卷17“人”部引《史记》作“今大王见臣,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故臣复取璧。

”又卷84“宝玉”部引作“今大王见臣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为戏弄,无偿赵王城意,故臣复取璧。

”用此校勘今本《史记》,得知“臣”是因下文而衍。

原来戏弄的是玉璧而非相如。

秦王因骗得稀世珍宝而喜形于色,又将之传给妃嫔赏玩,这才是文意重心所在,而非着意玩弄相如。

三、课程的性质与学习内容古代汉语这门课在解放前的旧大学里没有普遍开设,解放后到56年这段时间,高校把古代汉语作为语言专业课开设,但教学内容不同,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教,有的讲成文言语法,有的专讲文字、音韵、训诂,有的讲成汉语史。

各校要求不同,但都是从理论上系统地讲述,其目的不在于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当时学生有对文言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

而57年后的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较差,所以古汉语课程的性质就由专业课转为基础课,成为培养阅读文言能力的工具课。

61年,王力先生率先实践,把古汉语教学的内容改为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

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很好。

我们在教学时只讲通论、文选。

文选重在字、词、句落实,并把一些现象放到理论高度上认识,与古代文学要求不同。

古代汉语的通论主要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

1、文字学常识文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

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统一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了解字的本义。

大佛寺东坡楼东坡像左侧东坡书写的欧阳修散文《醉翁亭记》:“朝而往,莫而归。

”一般写作“暮”。

如何解释?“莫”甲骨文作,《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莽中。

”音“莽”,是“草莽”的“莽”的本字。

太阳落入草莽中,即傍晚。

后来“莫”常被借为否定副词“不”和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则在“莫”下加“日”,以表将近天黑意,“莫”“暮”就成为一对古今字。

《诗经·豳风·七月》:“塞向户。

”向,指朝北开的窗户,这个意义今天已不易体会。

甲骨文作,象屋檐下面墙上有一个窗户之形,并不从口。

《说文》:“北出牖也,从宀从口。

”为了防寒,在冬天把朝北的窗户堵上,用泥抹好柴门。

”2、音韵学常识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结构以及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

懂得音韵学,有助于加深对古书词语的理解。

苏轼《喜雨亭记》记叙喜雨亭建成后,苏轼与客庆贺:“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

”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注:“属zhu,后来写作嘱,属客:斟酒给客人喝。

”其实“属”与“斟”无联系。

将“属”讲成“嘱”不妥(古今字)。

“属”、“注”声母皆为“章”母,在《广韵》中同为“遇”摄(《广韵》16摄,每摄由发音相近的韵所组成)两字声同韵近,意义相通。

“属”通“注”即“斟”“灌”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