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考试翻译
自考古代汉语翻译

自考古代汉语翻译《夫子至于是邦也》【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文】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能够听到那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是求教得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温和、善良、恭敬、谨慎、谦让,是凭着这些德性得到的。
先生求取的办法,大概不同于别人求取的方法吧!”《贫而无谄》【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其斯之谓与: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译文】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哀公问社于宰我》【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站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
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
”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评析】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
古代汉语试卷以及答案考试专用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内。
每空1分,共20分)1.《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中的“火”是指______;“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中的“一之日”是指夏历____月,“觱發”、“栗烈”都是_________联绵字。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1.集解:2.衍文3.七音三、翻译:(26分)2.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
令尹曰:“殺之!”以爲直於君而曲於父,報而罪之。
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
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
”仲尼以爲孝,舉而上之。
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故令尹誅而楚姦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
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幾矣。
3.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二、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内,每空1分,共12分)1、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 、和 ;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 和 。
2、“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一句中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泮读为畔”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
3、“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一句中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
4、一首律诗分为四联,它们依次是 、 、 、 。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每题2分,共14分)1、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 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3、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5、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6、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四、简答题:(共19分)得 分 批阅人得 分 批阅人得 分 批阅人得 分批阅人 得 分简要说明近体诗在字数(句数)、押韵两个方面的要求。
古代汉语下考试翻译

一、修辞部分:指出下列各例各包含哪种修辞格,并作简要分析。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起兴、引用、借代、互文、变文、共用、变序、重言、复重、顶真。
二、语法部分(本大题共三题、每题包括若干小题,共30分)(一)、用恰当的句式翻译下列句子划线部分(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或提前的宾语,并分析前置或提前的原因(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三、语音部分(本大题共四题、每题包括若干小题,共30分)(一)、说明下列反切为什么今天被切字与反切上下字切出的读音不同(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鱼(语居切)答:因为平分阴阳问题,古代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调,“鱼”是古代浊声母字,所以读阳平。
2.之(止而切)答:“之”是清声母字,读今阳平调,韵母变了,由“脂、支、知、微”变化定。
3.限(胡简切)答:全浊声母上声,现变读去声,因为“胡”是全浊声母,所以限读去声。
4.不(分勿切)答:由于双唇音与唇齿音混切,重唇音与轻唇音不分,所以读“不”。
5.似(详里切)答:上字精组,下字洪音,改j.q.x.为z.c.s.;x—s韵母,开口韵母发生变化声母s后读i,声调与“脂、支、知、微”变化有关。
“似”字原上声全浊声母变为去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①根据以注的平仄标注出标准格式②指出诗中平仄已随意变化的字③指出拗字和救字④标出韵脚和对仗的句子(本题共1小题,8分)(三)、举例说明什么是……?什么叫……(本题共1小题,8分)?(四)、根据标注的下列字的声母和韵部,分析每一组字上古时的声韵关系,请说明理由。
(本题共2小题,6分)1.知、智:古音相同,声母相同,韵母也同2.由、犹:古音相同,声母相同,韵母也同3.那、奈:古音相近,声母相同,韵母相近4.红、工:古音相近,韵母相同,声母旁组5.亶、但:古音相近,韵部相同,声母相近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023全国甲卷语文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2023全国甲卷语文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一、概述在2023年的全国甲卷语文考试中,文言文作为考试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考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提出了要求。
下面将以2023年全国甲卷语文文言文题目为例,对文言文翻译及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翻译能力。
二、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原文】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文言文翻译】古时候,庄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活灵活现的蝴蝶。
他自比说,这就是适合自己心意的境界!他不知道他是庄子。
【注释】这段文言文主要讲述了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的故事,通过这段故事来表达庄子的心境。
庄子在梦中变成蝴蝶,栩栩如生,而醒来后却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从而引出了“庄周梦为胡蝶,适志与”这一经典的哲理。
三、原文分析1. 古文经典这段文言文选自庄子的著作《庄子》,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庄子作为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段文言文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2. 表达技巧巧妙在这段文言文中,庄子通过讲述自己的梦境,利用变幻莫测的意象,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这种巧妙的表达技巧,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意境美妙的画面,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3. 蕴含哲理这段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哲理也是其价值所在。
庄子以自己的梦境为例,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和现实的思考,探讨了人与自然、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启示人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四、结语通过对2023年全国甲卷语文文言文题目的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翻译要求,也可以领略到文言文的经典之美。
也能够从中感悟到古人的智慧和哲理,对于我们的人生和学习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希望考生们在备考文言文时,能够认真领会文言文的内涵,掌握好翻译技巧,取得好成绩。
五、文言文翻译技巧在学习文言文翻译过程中,考生需要掌握一些翻译的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译解古代文言文。
古代汉语翻译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
贤哉,回也!”【注释】(1)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2)乐:乐于学。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3.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1),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1)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4.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5. 孔子于乡党,恂恂(1)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2)言,唯谨尔。
【注释】(1)恂恂:音xù,温和恭顺。
(2)便便:辩,善于辞令。
【译文】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
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6.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1)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2)如也。
君在,踧踖(3)如也,与与(4)如也。
【注释】(1)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
(2)訚訚:音yín,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
(3)踧踖:音cú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4)与与: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
【译文】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大学古代汉语复习篇目及翻译

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
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入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
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
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
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
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自考古代汉语课后翻译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译文:吕甥、郤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逃到狄国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样快呢?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袖口还在。你就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君臣之间的道理。如果还没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灾难。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您当时是蒲人或狄人,对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会再发生蒲、狄那样的事件吗?从前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您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您下驱逐的命令?这样,要逃走的人就会很多了,岂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于是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将发生的叛乱报告了文公。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商量应付的办法。三月的最后一天,晋文公的宫室果然被烧。瑕甥、郤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逃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他们过河把他们杀了。
第六课
陈亢以为,伯鱼是孔子的儿子,孔子或有特别的道理教给伯鱼。所以问:「子亦有异闻乎。」子,称呼伯鱼。伯鱼回答说:「未听过特别的道理。」但父子在家中当有说话的时候。因此,伯鱼将他在家中两次所闻告诉陈亢。「尝独立。」孔子曾有一次独自站立在堂。「鲤趋而过庭。」刘氏正义说:「称鲤者,将述对父之语,若当父前,子自称名也。」其实对友表示礼敬,也可以称自己之名。趋是快走,见长辈,不可慢行。伯鱼看见孔子站在那里,便快步走过庭中。「曰,学诗乎。」孔子问鲤。「对曰,未也。」鲤回答。「不学诗,无以言。」这是孔子的话,省一「曰」字。孔子告诉伯鱼,不学诗,便不知言语之道,无法与人说话。皇疏:「言诗有比兴答对酬酢,人若不学诗,则无以与人言语也。」「鲤退而学诗。」伯鱼说,我听了,退下来就学诗。「他日又独立。」又有一次,孔子一个人立在那里。「鲤趋而过庭。」伯鱼快步过庭时。「曰,学礼乎。」孔子问鲤。「对曰,未也。」伯鱼回答,未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告诉伯鱼,不学礼,不知如何立身。孔子教育,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学礼,求学、办事,都不成功,学礼非常重要。「鲤退而学礼。」伯鱼说,我听了,退下来就学礼。「闻斯二者。」照映前问:「子亦有异闻乎。」伯鱼结束回答说,我只单独的听过学诗学礼这两件事。「陈亢退而喜曰。」陈亢退后,为何而喜。喜的是:「问一得三。」本问「子亦有异闻乎」一件事,结果得闻三件事:「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闻知学诗与学礼的重要,又闻知君子教儿子与教学生无厚此薄彼之异。「君子」,指「孔子」。「远其子」,指在教学上没有独厚其子的意思。述而篇里,孔子曾说:「吾无隐乎尔。」圣人之学并无不传之秘,如果必求圣人的秘传,那就是学诗学礼。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
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齐桓公伐楚》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
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宫之奇谏假道》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宫之奇谏假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修辞部分:指出下列各例各包含哪种修辞格,并作简要分析。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起兴、引用、借代、互文、变文、共用、变序、重言、复重、顶真。
二、语法部分(本大题共三题、每题包括若干小题,共30分)(一)、用恰当的句式翻译下列句子划线部分(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或提前的宾语,并分析前置或提前的原因(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三、语音部分(本大题共四题、每题包括若干小题,共30分)(一)、说明下列反切为什么今天被切字与反切上下字切出的读音不同(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鱼(语居切)答:因为平分阴阳问题,古代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调,“鱼”是古代浊声母字,所以读阳平。
2.之(止而切)答:“之”是清声母字,读今阳平调,韵母变了,由“脂、支、知、微”变化定。
3.限(胡简切)答:全浊声母上声,现变读去声,因为“胡”是全浊声母,所以限读去声。
4.不(分勿切)答:由于双唇音与唇齿音混切,重唇音与轻唇音不分,所以读“不”。
5.似(详里切)答:上字精组,下字洪音,改j.q.x.为z.c.s.;x—s韵母,开口韵母发生变化声母s后读i,声调与“脂、支、知、微”变化有关。
“似”字原上声全浊声母变为去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①根据以注的平仄标注出标准格式②指出诗中平仄已随意变化的字③指出拗字和救字④标出韵脚和对仗的句子(本题共1小题,8分)(三)、举例说明什么是……?什么叫……(本题共1小题,8分)?(四)、根据标注的下列字的声母和韵部,分析每一组字上古时的声韵关系,请说明理由。
(本题共2小题,6分)1.知、智:古音相同,声母相同,韵母也同2.由、犹:古音相同,声母相同,韵母也同3.那、奈:古音相近,声母相同,韵母相近4.红、工:古音相近,韵母相同,声母旁组5.亶、但:古音相近,韵部相同,声母相近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
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的。
2.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②回?回也闻一以③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④女弗⑤如也!”——《论语》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好些?”子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
” 孔子说:“是不如,我和你都不如颜回啊!”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5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
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6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名言译文:渔具是为捕鱼而存在的,鱼捕到了渔具就没有需要了。
捉兔子的陷阱是为捕兔而存在的,兔子捕到,陷阱就没有需要了。
)楚归晋知罃1解释加点词在剧中的意义或语法作用。
⑴归;送还。
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
连尹襄老:连尹是楚国官名,襄老是楚国的大臣。
连尹、楚国主射之官。
⑵求:索取。
⑶于是:在这个时候。
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⑷治戎:治兵,演习军队。
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⑸馘(gU02):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
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
⑹鼓:取血涂鼓,意思是处死。
⑺即戮(lu4):接受杀戮。
⑻惩:戒,克制。
忿:怨恨。
⑼宥(y0U4);宽恕,原谅。
⑽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⑾任:担当⑿外臣:外邦之臣。
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
⒀宗:宗庙。
⒁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⒂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
⒃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
⒄致死:献出生命。
译文: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
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
楚王送别知罃,说:“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所以做了俘虏。
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
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
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又敢感激谁?”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楚王说:“尽管这样,还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诉我。
”知罃回答说:“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而不朽。
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首,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宗庙中诛戮,也死而不朽。
如果得不道寡君杀我的命令,而让下臣继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军事,率领偏师(自己军队的谦称)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竭尽全力以至於死,没有第二个心念,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用来报答於君王的。
”楚王说:“晋国是不能和它争夺的。
”于是就对他重加礼遇而放他回去.从文中找一个判断句,并指出其结构特点(2分):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也从文中找一个宾语前置的例子,并分析前置的类型(条件)(2分):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谁,前置宾语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作宾语,故提到动词之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同上石碏谏宠州吁蚤死(通“早”)嬖人之子也(宠爱,宠幸)有宠而好兵(武事)庄姜恶之(讨厌,厌恶)教之以义方(正道)弗纳于邪(进入)骄奢淫佚(通“逸”安逸)公弗禁(不)宠禄过也(过分)阶之为祸(台阶,引申为招致、引发)憾而能眕者(镇定)鲜矣(少)且夫贱妨贵(妨害)少陵长(通“凌”侵犯,欺侮)远间亲(离间)小加大(侵陵)淫破义(放荡无度)所谓六逆也(违背的表现)去顺效逆(离开,引申为背弃、舍弃)所以速祸也(招致)降而不憾(怨恨)无乃不可乎(表示揣测的语气,译为“恐怕是” 其子厚与州吁游(交往)无乃不可乎(可以)禁之,不可(能够)乃老(告老离官)2从文中找一个判断句,并指出其结构特点【判断句、语意省略句以及“所为”1. 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赋”在翻译时的落实。
】3从文中找一个宾语前置例子,并分析前置的类型【倒装句(宾语前置)“是”子提宾的句式、“无乃”“速”的落实,还有根据语境对潜藏的语气语调的揣摩。
】译为:做君主的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消除这些祸害,可您却反而去招致这些祸害,恐怕不能这样做吧。
5翻译下例句子1.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译为: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2.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译为:不做顺应礼义的事去做违背礼的事,就会招致祸害。
参考译文: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叫庄姜,容貌很漂亮,却没有儿子。
卫国人做了一首名为《硕人》的诗就是描写她的美貌的。
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个妻子,叫厉妫,生了儿子伯孝,早死。
跟她陪嫁来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
公子州吁,是庄公爱妾生的儿子,卫庄公十分宠爱他,又喜欢用兵器伤人,但庄公不禁止,庄姜很厌恶他。
石碏规劝庄公道:“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
骄傲、奢侈、淫荡、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
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
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要是还没有,这样就会引导他造成祸害。
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
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挑拨旧的,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的,淫乱的破坏有礼义的,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逆理的事。
君主行事公正适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
不做顺应礼义的事去做违背礼的事,就会招致祸害。
做君主的应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招致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庄公)不听。
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他,但是州吁不允,从而放弃。
到了桓公即位,石碏于是告老还乡。
寺人披见文公(1)吕、郤:吕甥,即前篇的阴饴甥。
郤芮,晋大夫,都是晋惠公的亲信旧臣。
晋文公逃亡在外时,惠公要杀死他,所以文公即位后,吕、郤都怕被逼害。
畏逼:害怕遭受迫害。
弑:古时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2)见:谒见。
(3)使:派人。
让:斥责。
(4)一宿:隔一夜。
女:同“汝”,你。
(5)田:打猎。
中宿:隔两夜。
(6)袪:衣袖。
(7)入:回到国内。
其:在这里表示推测语气。
之:指为君之道。
(8)及难:遭遇灾难。
(9)唯力是视:即“唯视力”,只看自己力量多大,就尽多大力量。
(10)余何有焉:和我有什么关系呢?(11)齐桓公置射钩:鲁庄公9年,管仲奉公子纠与齐桓公战于乾时,管仲曾射中齐桓公革带上的钩,后来他投奔齐桓公,齐桓公能听鲍叔牙劝说,置射钩之仇而不问,任用其为相。
(12)刑人:这里是披自称,国披是受了宫刑的阉人。
(13)潜:秘密地。
(14)诱:诱骗。
【译文】吕甥、郤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
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
后来我逃到狄国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
虽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样快呢?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袖口还在。
你就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为君之道。
如果还没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灾难。
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
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
您当时是蒲人或狄人,对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会再发生蒲、狄那样的事件吗?从前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您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您下驱逐的命令?这样,要逃走的人就会很多了,岂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于是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将发生的叛乱报告了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