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古代汉语翻译试题集(超全)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属于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的是: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 项伯杀人,臣活之C. 齐师伐我D.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答案:B2. “之”字在古代汉语中作为代词时,通常指代:A. 人B. 物C. 事D. 以上都可以答案:D3. 下列句子中,“而”字表示转折关系的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 君子不器。
答案:C4. “乎”字在古代汉语中作为语气词时,通常用于:A. 疑问句B. 感叹句C. 祈使句D. 以上都可以答案:D5. “焉”字在古代汉语中作为疑问代词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A. 哪里B. 什么C. 怎么D. 为什么答案:B6. 下列句子中,“其”字用作副词的是:A. 其真无马邪?B. 其如土石何?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 其孰能讥之乎?答案:C7. “也”字在古代汉语中作为语气词时,通常用于:A. 陈述句B. 疑问句C. 感叹句D. 祈使句答案:A8.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作动词的是:A. 吾欲之南海B. 之二虫又何知?C. 学而时习之D. 项脊轩志答案:A9. “乎”字在古代汉语中作为助词时,通常用于:A. 形容词后,表示程度B. 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进行C. 名词后,表示所属D. 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答案:A10. 下列句子中,“而”字表示并列关系的是: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 君子不器。
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古代汉语中,“______”字用作助词,表示“的”。
答案:之2. “______”字在古代汉语中作为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感叹。
答案:也3. “______”字在古代汉语中作为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答案:或4. “______”字在古代汉语中作为副词,表示“将要”。
古代汉语下考试翻译

一、修辞部分:指出下列各例各包含哪种修辞格,并作简要分析。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起兴、引用、借代、互文、变文、共用、变序、重言、复重、顶真。
二、语法部分(本大题共三题、每题包括若干小题,共30分)(一)、用恰当的句式翻译下列句子划线部分(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或提前的宾语,并分析前置或提前的原因(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三、语音部分(本大题共四题、每题包括若干小题,共30分)(一)、说明下列反切为什么今天被切字与反切上下字切出的读音不同(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鱼(语居切)答:因为平分阴阳问题,古代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调,“鱼”是古代浊声母字,所以读阳平。
2.之(止而切)答:“之”是清声母字,读今阳平调,韵母变了,由“脂、支、知、微”变化定。
3.限(胡简切)答:全浊声母上声,现变读去声,因为“胡”是全浊声母,所以限读去声。
4.不(分勿切)答:由于双唇音与唇齿音混切,重唇音与轻唇音不分,所以读“不”。
5.似(详里切)答:上字精组,下字洪音,改j.q.x.为z.c.s.;x—s韵母,开口韵母发生变化声母s后读i,声调与“脂、支、知、微”变化有关。
“似”字原上声全浊声母变为去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①根据以注的平仄标注出标准格式②指出诗中平仄已随意变化的字③指出拗字和救字④标出韵脚和对仗的句子(本题共1小题,8分)(三)、举例说明什么是……?什么叫……(本题共1小题,8分)?(四)、根据标注的下列字的声母和韵部,分析每一组字上古时的声韵关系,请说明理由。
(本题共2小题,6分)1.知、智:古音相同,声母相同,韵母也同2.由、犹:古音相同,声母相同,韵母也同3.那、奈:古音相近,声母相同,韵母相近4.红、工:古音相近,韵母相同,声母旁组5.亶、但:古音相近,韵部相同,声母相近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古代汉语考研专用习题系列: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郑伯克段于鄢》)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齐桓公伐楚》)3.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之?——然子病矣!(《齐晋鞌之战》)4.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5.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6.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7.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许行》)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北冥有鱼》)9.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北冥有鱼》)10.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适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五蠹》)11.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五蠹》)12.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13.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1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古代汉语考试题

古代汉语考试题一、文言文翻译1. 将以下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夫以女直,岂可以为女湿?2. 将以下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乃从诬谤,理几何哉?3. 将以下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人之初,性本善。
4. 将以下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人生自古谁无死。
二、古文填空根据上下文填写合适的古汉语词语完成下列句子。
1. 夫婴児固有天赋的纯粹、清白的本性,可谓_________不违天时。
2. 情意之深动作引起身体上的不自觉反应,便成为了是一种_________。
3. 三人为众精汇聚之时,极尽其_________之能事,不好不如此。
4. 此人所言甚是官方,我等一时语塞,实非_________之言。
三、古代文学名句辨析请根据句子的上下文和文学常识选择正确的答案。
1. "落霞与孤鹜齐飞"出自()。
a) 《红楼梦》b) 《滕王阁序》c) 《史记》d) 《诗经》2. "黄河之水天上来"出自()。
a) 《离骚》b) 《论语》c) 《水浒传》d) 《红楼梦》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
a) 《韩非子》b) 《西游记》c) 《史记》d) 《红楼梦》四、古代汉语文法填空根据句子语境和语法知识填写合适的词语。
1. 放眼______,大地苍茫一片。
2. 心怀______,方能心无旁骛地做事。
3. 雨下得如此之大,______出门都变得困难了。
4. 这位古籍专家对唐朝的历史______尤为擅长。
五、古代汉语应用文写作请你根据下面的要求写一篇古代汉语的应用文。
现代汉语:亲爱的同学们,300年前的中国发生了一场伟大的科学变革,现在我们将通过一次穿越时空的冒险,回到那个精彩的时刻。
请准备好你们的时间机器,并且仔细听取以下注意事项。
古代汉语:尊敬之辈,乃今之学子,吾等将此诏以告诸君,约束当往之事。
岁月飞逝,天旋地转,跨越时空,重返旧日,是日纵身启程,念君收纳于心之处,恪遵以下注意。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词组在古代汉语中表示“非常”?A. 甚是B. 非常C. 甚好D. 甚矣答案:B2. “子曰”中的“子”指的是: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韩非子答案:A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春秋》答案:A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的“蹊”是指:A. 道路B. 河流C. 花园D. 山林答案:A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答案:A6.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衿”指的是:A. 衣服B. 书信C. 朋友D. 思念答案:A7.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B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哪种思想的体现?A. 仁爱B. 忠诚C. 礼仪D. 智慧答案:A9.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的“驷马”指的是:A. 四匹马B. 马车C. 马队D. 马夫答案:A10.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自以下哪个历史事件?A. 长平之战B. 垓下之战C. 淝水之战D. 巨鹿之战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但是”的常用词。
答案:然而2.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如果”的常用词。
答案:若3.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那么”的常用词。
答案:则4.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因为”的常用词。
答案:因5.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所以”的常用词。
答案:故6.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虽然”的常用词。
答案:虽然7.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但是”的另一个常用词。
答案:然则8.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即使”的常用词。
古代汉语翻译及典型题

古代汉语翻译及典型题一、解释下列文句中划线的实词1.庄公寤生,惊姜氏。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使动用法,使……受惊2.都城过百雉。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都,都城。
城,城墙。
3.国不堪贰(《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名词,两属的局面4.隧而相见。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名词活用作动词,挖隧道。
5.无生民心(《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使动用法,使之生。
6.今京不度(《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法度、制度,名词活用作动词,合法度。
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受损。
8.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离开9.坐而假寐。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打盹,和衣而睡10.晋灵公不君.。
(《左传·晋灵公不君》)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合君道或不行君道。
11.衮.不废矣。
(《左传·晋灵公不君》)名词,卷龙衣,天子礼服,借指君位。
12.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喝,即给……喝。
13.宦.三年矣。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外出为贵族做家臣14.既而与为公介.。
(《左传·晋灵公不君》)名词,甲士,即戍卫卫灵公之人。
15.赵盾弑其君。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下杀其上16.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活用作动词,在……17.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客,即依客礼相待。
18.食以草具。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粗劣的食物。
19.左右以君贱之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意动用法,以之为贱。
20.能为文收债于薛者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孟尝君自称其名,有谦逊之意。
21.复弹其剑铗.。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属于古代汉语的词义是:A. 妻子B. 丈夫C. 行李D. 虽然答案:D2. 在古代汉语中,“走”的意思是:A. 跑B. 走失C. 散步D. 走路答案:A3. “之乎者也”在古代汉语中的作用是:A. 表示疑问B. 表示感叹C. 表示肯定D. 表示否定答案:A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的意思是:A. 说话B. 喜悦C. 说服D. 说明5. “君子不器”中的“器”指的是:A. 器具B. 才能C. 限制D. 容器答案:C6.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是指:A. 夭折B. 茂盛C. 夭折的桃树D. 夭折的花答案:B7.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的“规矩”指的是:A. 圆规和直尺B. 法律和道德C. 规则和准则D. 规矩的形状答案:C8.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的“驷马”是指:A. 四匹马B. 马车C. 马的速度D. 马的力量答案:C9.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知”指的是:B. 智慧C. 了解D. 认识答案:D10. “温故而知新”中的“温故”是指:A. 重温过去B. 温暖过去C. 温习旧知识D. 温暖旧知识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学而不厌,______”出自《论语》。
答案:诲人不倦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的“焉”字的意思是______。
答案:在其中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分别指的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愤:愤怒;悱:困惑4.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中的“乐”字的意思是______。
答案:喜欢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中的“坦荡荡”和“长戚戚”分别形容的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坦荡荡:君子的胸怀;长戚戚:小人的心态6.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中的“跬步”指的是______。
答案:半步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答案1.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是(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B.今之争奪,非鄙也,財寡也。
C.四鄙之萌人。
D.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2。
下面对”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中"逝”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逝:往。
B.逝:跑。
C.逝:死.D.逝:通"誓”,发誓。
3."殮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臨"在句子中应理解为()A。
面对 B。
临视 C.哭悼死者 D.从高处向低处看4.对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条是( ) A.德之不脩,學之不講。
[講:講解] B.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憤:憋悶,積]C。
多行不義必自斃。
[斃:死亡] D。
臧宣叔逆晋師,且道之。
[逆:違背]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用引申义的一句是()A。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B。
敢問以國報隹誰者奈何?C。
臧紇斬鹿門之關以出. D.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響:回聲—聲音 B.色:臉色-颜色C.獄:案件—監獄 D.墳:土堆—墳墓7。
在下面的同义词辨析中,对”恭”和”敬”两词的词义差异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恭"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敬"没有动词用法。
B."敬”表示一般的对人尊敬;而"恭"则表示对人非常尊敬。
C。
”敬"多用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恭”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D."恭”多指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敬"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8."斗"的词义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是()A。
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 B。
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C。
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因果关系。
D.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条件关系.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翻译〕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 ,于是姜氏就很讨厌他。
而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郑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首先为共叔段请求以“制” 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的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庄公)说:“都的城墙超过一百雉长,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全。
先王的制度:大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这个地方不合乎制度,不制裁的话,国君将不能忍受。
”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我又怎能躲避灾祸呢?” 祭仲说:“武姜有什么满足?不如早给太叔安排个处所,不要让他(的势力)滋生蔓延!一旦蔓延起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杂草尚且不可以除掉,何况是国君您宠爱的弟弟呢?”郑武公说:“多做了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垮台。
你姑且等着瞧吧。
”2〔原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翻译〕过了不久,太叔又使(郑国)西部和北部的两个边邑一面属于庄公,一面属于自己。
公子吕(对郑庄公)说:“国家不能经得起两个君主,您要(对他)怎么办呢?若(想把君位)给予太叔,我请求去臣事他;如果不给他,我请求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产生二心。
”郑庄公说:“用不着,他将自己赶上灾祸。
”太叔又收起原来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郡邑,(领土一直扩大)到了廪延。
子封说:“行了!共叔段的底盘要再扩大,就会失去民众。
”郑庄公说:“对兄弟不亲,地盘再扩大,就必将崩溃。
”3〔原文〕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
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翻译〕(晋灵公)仍旧不改。
赵宣子多次进谏。
晋灵公很厌恶他,派暗杀他。
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
(赵宣子)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
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
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
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
”便撞死在槐树上。
4〔原文〕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
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问何故。
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翻译〕当初,赵宣子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
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
”赵盾给他东西吃。
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
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
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
” (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
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
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
”问(他的)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于是(赵宣子)也逃亡了。
5〔原文〕癸酉,师陈于鞍。
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
晋解张御郄克,郑丘缓为右。
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
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 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翻译〕十七日,齐晋两军在鞍摆开阵势。
邴夏为齐侯驾车,逢丑父坐在车右做了齐侯的护卫。
晋军解张为却克驾车,郑丘缓做了却克的护卫。
齐侯说:“我姑且消灭晋军再吃早饭!”不给马披甲就驱车进击晋军。
却克被箭射伤,血一直流到鞋上,但是进军的鼓声仍然没有停息。
却克说:“我受重伤了!”解张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胳膊肘,我折断(箭杆)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轮被血染得殷红,难道敢说受了重伤?您就忍耐它一点吧。
” 郑丘缓说:“从开始交战以来,如果遇到险峻难走的路,我必定要下来推车,您是否知道这种情况呢?不过您的伤势确实太严重了!”解张说:“全军的人都听着我们的鼓声,注视着我们的旗帜,或进或退都跟随着我们。
这辆车只要一人镇守,就可以凭它成就大事。
怎么能因受重伤而败坏国君的大事?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受了重伤还没有到死,您还是努力地干吧!”于是左手一并握住缰绳,右手取过鼓槌击鼓。
马狂奔不止,全军跟着他们冲锋。
齐军溃败。
晋军追击齐军,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圈。
6〔原文〕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
”故中御而从齐侯。
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 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韩厥俯定其右。
〔翻译〕(头天夜里)韩厥梦见父亲子舆对自己说:“明天早晨不要站住兵车的左右两侧。
”因此他就在车当中驾车追赶齐侯。
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他是个君子。
”齐侯说:“认为他是君子反而射他,这不合于礼。
”射韩厥的车左,车左坠掉在车下;射他的车右,车右倒在车中。
綦毋张的兵车坏了,跟着韩厥说:“请允许我搭你的车。
”上车后,綦毋张站在兵车的左边和右边,韩厥都用肘撞他,让他站在身后。
韩厥低下身子放稳当被射倒的车右。
7〔原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买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翻译〕苏秦起初用连横的策略游说秦惠王,他说:“秦国西边有巴、蜀、汉中等富庶之地,北面有可用的胡貉、代马,南方有巫山、黔中为屏障,东边有坚牢难攻的?、函之地。
秦国土地肥美,百姓殷实富足,兵车万辆,勇士百万;而且有千里沃野、蓄积丰厚;地势险峻,便利攻守。
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得天独厚的天府,天下的大国啊!况且凭借您的贤明,百姓的众多,如果习用车骑,教以兵法,一定可以兼并诸侯,统一天下,成就帝业。
我希望大王对此稍加留意,请允许我陈明其成效吧。
”秦惠王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鸟,不能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难以施行诛罚;德行不高的人,不能够役使百姓;政治教化不曾修明,不可以烦劳大臣。
现在您不远千里郑重庄严地在宫廷上指教我,我希望您以后再说吧!”8〔原文〕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羸滕履跷,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
归至家,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
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张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且夫苏秦特穷掘门桑户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翻译〕苏秦向秦王上书有十次,但他的主张终未被采纳,最后黑貂皮袍破了,带的钱花光了,以至用度缺乏,只得离秦归家。
他绑裹腿,穿草鞋,背书担囊,形容憔悴,脸色黑黄,面带羞愧。
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依然织布不睬。
嫂子不为他做饭。
父母也不与他说话。
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不好啊!”于是他连夜清检书籍,把几十个书箱打开,找到一部姜太公的兵书《阴符经》,立即伏案诵读,反复研习揣摩,深入领会。
有时读书读得昏昏欲睡,他就取过铁锥,照着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脚跟,他发狠说:“哪有游说君主而不能使其拿出金玉锦缎,并以卿相之尊位给我的呢?”一年以后,他捉摸已经学成,便道:“这次真可用所学的去游说当今的君主了。
” 于是他出发了,经过赵国的燕乌集阙,在华丽的殿堂进见赵肃侯,和赵肃侯抵掌而谈,十分投机。
赵王很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任命他为赵国的相国,并赐给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壁百双,黄金万镒,让他带着这些财物去游说各国诸侯,推行合从散横的计谋,以打击强大的秦国。
因此苏秦当赵的相国时,秦与东方六国的交往被切断,秦军不能出函谷关。
在这期间,天下如此广大,百姓如此众多,王侯们的威势、谋臣们的权力,都取决于苏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