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十八课翻译精品
余味解读《中庸》第十八课

余味解读《中庸》第十八课经典章句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xiǎng之,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诗》曰:‘嘉乐君子,宪xiǎn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故大德者必受命。
”余味解读孔夫子说:“舜,他是伟大的孝子呀!他的德行是圣人的德行。
他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天下,宗庙祭祀他,中华子孙永保祝祷他。
所以,有大德的人们,一定会得到他们应该有的社会地位与历史地位。
一定会得到应该有的财禄、名望,一定会得到健康长寿。
所以,天地造就出的万物,天地一定依据它们的品质而厚待它。
可扶植的培育它,不可扶植的清理它。
《诗经》上说:‘美好优雅的君子呀,所彰显的高尚德行,教化人民安居乐业,天地就给他们福禄。
保佑他,授命于他,重大的责任。
’所以呢,大德的人们一定授受天命。
”同学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我们在前面学习时知道,“性”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本相、本质、规律、规则。
率性就是遵循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规则为人处世。
“而道,所行之谓道也。
”而人类社会最伟大的道是什么道呢?那就是孝道。
《孝经》告诉我们所有的后来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德之本也。
”、“夫孝,教化所由生也。
”“孝”:先祖先贤在造字时告诉我们子孙后代,那就是一个老人手牵着一个孩子,这寓意就是,人类生命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与天地同在。
大家可以想想,没有生命传承,人类会存在吗?这“孝”就是自然规律,人类生存规律与规则。
再一个,一个“孝”字,一位孩子肩抬着一位老人,先祖先贤又告诉我们子孙后代,人类社会不仅需要生命传承,还需要文明传承。
孩子肩抬着老人,这是人类社会的责任,是人类社会文明与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同于其它动物的本性差异。
正因此“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德之本也。
”社会中的人们,为人处世谁也离不开“孝”这根本,离开这“孝”根本为人处世,那就是悖德而行了。
自考古代汉语课后翻译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译文:吕甥、郤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逃到狄国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样快呢?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袖口还在。你就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君臣之间的道理。如果还没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灾难。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您当时是蒲人或狄人,对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会再发生蒲、狄那样的事件吗?从前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您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您下驱逐的命令?这样,要逃走的人就会很多了,岂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于是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将发生的叛乱报告了文公。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商量应付的办法。三月的最后一天,晋文公的宫室果然被烧。瑕甥、郤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逃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他们过河把他们杀了。
第六课
陈亢以为,伯鱼是孔子的儿子,孔子或有特别的道理教给伯鱼。所以问:「子亦有异闻乎。」子,称呼伯鱼。伯鱼回答说:「未听过特别的道理。」但父子在家中当有说话的时候。因此,伯鱼将他在家中两次所闻告诉陈亢。「尝独立。」孔子曾有一次独自站立在堂。「鲤趋而过庭。」刘氏正义说:「称鲤者,将述对父之语,若当父前,子自称名也。」其实对友表示礼敬,也可以称自己之名。趋是快走,见长辈,不可慢行。伯鱼看见孔子站在那里,便快步走过庭中。「曰,学诗乎。」孔子问鲤。「对曰,未也。」鲤回答。「不学诗,无以言。」这是孔子的话,省一「曰」字。孔子告诉伯鱼,不学诗,便不知言语之道,无法与人说话。皇疏:「言诗有比兴答对酬酢,人若不学诗,则无以与人言语也。」「鲤退而学诗。」伯鱼说,我听了,退下来就学诗。「他日又独立。」又有一次,孔子一个人立在那里。「鲤趋而过庭。」伯鱼快步过庭时。「曰,学礼乎。」孔子问鲤。「对曰,未也。」伯鱼回答,未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告诉伯鱼,不学礼,不知如何立身。孔子教育,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学礼,求学、办事,都不成功,学礼非常重要。「鲤退而学礼。」伯鱼说,我听了,退下来就学礼。「闻斯二者。」照映前问:「子亦有异闻乎。」伯鱼结束回答说,我只单独的听过学诗学礼这两件事。「陈亢退而喜曰。」陈亢退后,为何而喜。喜的是:「问一得三。」本问「子亦有异闻乎」一件事,结果得闻三件事:「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闻知学诗与学礼的重要,又闻知君子教儿子与教学生无厚此薄彼之异。「君子」,指「孔子」。「远其子」,指在教学上没有独厚其子的意思。述而篇里,孔子曾说:「吾无隐乎尔。」圣人之学并无不传之秘,如果必求圣人的秘传,那就是学诗学礼。
统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文言文二则》精美课件

练习朗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 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 继日焉。
这一段话中,你觉得哪句话最难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识记生字
恭
组词:恭敬 字义:谦逊有礼。
恭还 可以组成 什么词?
书写指导:
谦恭
“ ”叫竖心底,小字多一点,
是表示心里活动的。
组词:勤劳
勤
勤不倦:倦,在这里指 疲倦,困乏。
里的占位,看书写示范。
《囊萤夜读》 车胤 《铁杵成针》 李白
读题目,对照意思,想想两个故事 有没有共同点。
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谁?
步步推进知文美
《囊萤夜读》
借助注释理解题意。 ①本文选自《晋书·车胤传》。
囊,用口袋装。萤,萤火虫。
《囊萤虫夜的读亮口》光袋来里读装书满。萤火虫,夜晚借助萤火 把题目中的四个字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她聚精会神地埋头计算着脑门上沁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写了一会儿她把笔抵在额头上皱着眉看着眼前的草稿纸似乎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忽然她好像发现了问题所在拿起橡皮唰唰擦了两下又扑上去继续写着笔尖在纸上发出沙沙的摩擦声??她垂着头一手捧着书一手按在书页上晶亮的眸子因为入神而闪着光两颊激动得微微泛红大概是看到了故事的悲剧结局她放下书垂下眼睛轻轻眨了眨将诸多感慨化为了一声轻叹
《铁杵成针》
传言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十分贪玩,他在山 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 放弃学习准备离开。他在离开的途中路过 一条小溪,偶遇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 磨一根铁棒,准备做成针。李白受到启发, 于是就返回去继续完成学业。
识记生字
字形:草丛中的小虫子。 结构:上中下结构。 写法:观察“萤”字在田字格
ǎo
huán z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教案学习目标: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一、成语积累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引狼入室)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前怕狼,后怕虎)比喻坏人当权。
(豺狼当道)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心狗肺)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狼烟四起)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鬼哭狼嚎)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子野心)二、文学常识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
古文翻译第18课

第十八课:《一鸣惊人》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
’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
髡辞而行,至赵。
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
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翻译:淳于髡是齐国的“招女婿”。
个子不到七尺,辞令机智善辩,几次出使诸侯国,从没有受过屈辱。
齐威王在位时喜欢隐语,爱恣意作乐整夜唱酒,陷在里面不理朝政,把国事托付给卿大夫。
官吏们怠工腐化,诸侯国一起来犯,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左右没有一个敢谏诤的。
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说:“国内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大王的宫庭里,三年不飞也不鸣叫,大王可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威王说:“这鸟不飞则罢,一飞就直冲云天;不鸣叫则罢,一鸣叫就震惊世人。
”于是上朝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奖励了一个,处死了一个,重振军威出战。
诸侯国一时震惊,都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
从此声威盛行三十六年。
这事记在《田敬仲完世家》中。
齐威王八年,楚国对齐国大举进攻。
齐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带上赠送的礼品黄金百斤、车马十套,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在冠上的带子全都断了。
齐王说:“先生嫌它少吗?”淳于髡说:“怎么敢呢?”齐王说:“那你的笑难道有什么可说的吗?”淳于髡说:“刚才臣子从东方来,看见大路旁有祭祈农事消灾的,拿着一只猪蹄,一盂酒,祷告说:‘易旱的高地粮食装满笼,易涝的低洼田粮食装满车,五谷茂盛丰收,多得装满了家。
第18课《狼》一句一译字字落实

《狼》一句一译字字落实一、文学常识【作者介绍】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山东淄( zi )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清初著名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热表功名,并在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振一时。
但此后屡试不第,71岁才援例选为贡生,几年后去世。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自己家乡附近教书。
由于他自己是下层知识分子,所以熟悉民生疾苦,对社会现象有较深刻的认识。
在与社会上各色人物的接触中,他收集了大量离奇曲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摒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蒲松龄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文、词赋、戏曲等,后人辑为《蒲松龄集》。
【解题】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
我国的小说源远流长,又分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种,《聊斋志异》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
它借鉴魏晋志怪小说和唐传奇而又有所发展,鲁迅先生称它"描写委曲,叙次井然"。
《狼三则》写了屠夫和狼斗争的三则故事。
第一则写一个晚上,狼尾随一位担肉的屠夫,屠夫害怕,便将肉吊在树上并拿空担子让狼看,于是狼停止了追踪。
第二天屠夫去取肉,看到狼竟像鱼吞食饵一样被吊死在树上。
第三则写狼追逐一个夜行的屠夫,屠夫躲进野外的一个小棚里。
狼从外面伸进爪子抓人,被屠夫抓住。
屠夫便用刀割破狼爪下的一块皮,从割皮的地方拼命吹气,使狼鼓胀如牛,最后将它背回家杀掉了。
本文所选的第二则,写得最出色。
二、原文一句一译字字落实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止有剩骨。
【注释】1.一屠:一个屠户。
文言里往往不用量词,直接把数词加在名词前,以下"两狼"、"一狼"同。
2.晚:天晚,表时间的状语。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文言文二则》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字词注释】①囊萤夜读:选自《晋书》。
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
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
②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
恭:谨慎的意思。
③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
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④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诗文翻译】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课文主题】《囊萤夜读》,讲述了车胤因家贫买不起灯油,晚上捉萤火虫来照明坚持读书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人都可以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字词注释】1.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2.成:完成。
3.去:离开。
4.逢:碰上。
5.媪:妇女的统称。
6.方:正在。
7.欲:想要. 8.还:回去.9.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10.卒业:完成学业。
11.铁杵成针:铁棒被磨成了缝衣针。
本文选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
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诗文翻译】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课文主题】《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成就自己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十八课文言文二则的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解读: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按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他也强调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认为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帮助是人生一大乐事。
最后,孔子提倡君子之风,认为在面对别人的误解和冷漠时,应保持宽容和谦逊的心态。
二、《庄子·逍遥游》原文:逍遥游,其虚也若舟,其虚也若马,其虚也若车,其虚也若衣,其虚也若食,其虚也若居,其虚也若行,其虚也若游,其虚也若梦。
翻译:逍遥游,它的虚无就像一艘船,它的虚无就像一匹马,它的虚无就像一辆车,它的虚无就像一件衣服,它的虚无就像一顿饭,它的虚无就像一个家,它的虚无就像一次出行,它的虚无就像一次游玩,它的虚无就像一场梦。
解读: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逍遥游的境界。
庄子认为,逍遥游是一种超越物质束缚的精神自由,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在逍遥游中,人们可以摆脱尘世的烦恼,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快乐。
庄子用舟、马、车、衣、食、居、行、游、梦等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逍遥游的种种美好。
总结:这两篇文言文分别从学习态度、人际交往和精神境界三个方面,阐述了人生的真谛。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领悟到,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应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关心他人,追求精神自由。
这对于我们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人生阅历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情况、力气、方法、地方、问题、尽力、充分、统一、提出、措施、利益、途径、资源、方针、把握、严格、管理、鼓励、实施、减轻第十八课语序和省略一鸣惊人【繁】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
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
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
淳於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
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
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斤,車馬十駟。
淳於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
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甌簍滿篝,汙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
’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
髡辭而行,至趙。
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
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简】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瓯篓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
’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
髡辞而行,至赵。
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
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译文】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
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
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
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
”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
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
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
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
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
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
’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
”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
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
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
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张释之谏孝文帝【繁】張廷尉釋之者,堵陽人也,字季。
有兄仲同居。
以訾為騎郎,事孝文帝,十歲不得調,無所知名。
釋之曰:“久宦減仲之產,不遂。
”欲自免歸。
中郎將袁盎知其賢,惜其去,乃請徙釋之補謁者。
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施行也。
”於是釋之言秦漢之閒事,秦所以失而漢所以興者久之。
文帝稱善,乃拜釋之為謁者僕射。
釋之從行,登虎圈。
上問上林尉諸禽獸簿,十餘問,尉左右視,盡不能對。
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欲以觀其能口對響應無窮者。
文帝曰:“吏不當若是邪?尉無賴!”乃詔釋之拜嗇夫為上林令。
釋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長者也。
”又複問:“東陽侯張相如何如人也?”上複曰:“長者。
”釋之曰:“夫絳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斅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哉!且秦以任刀筆之吏,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無惻隱之實。
以故不聞其過,陵遲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
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靡靡,爭為口辯而無其實。
且下之化上疾於景響,舉錯不可不審也。
”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嗇夫。
上就車,召釋之參乘,徐行,問釋之秦之敝。
具以質言。
至宮,上拜釋之為公車令。
【简】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有兄仲同居。
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闲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
”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
”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
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啬夫。
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
具以质言。
至宫,上拜释之为公交车令。
【译文】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
和他的哥哥仲生活在一起。
由于家中资财多而作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内得不到升迁,默默无名。
张释之说:“长时间的做郎官,耗减了哥哥的资财,使人不安。
”想要辞职回家。
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
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
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趋前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文帝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说的应该现在就能实施。
”于是,张释之又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
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一次,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东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
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
想借此显示自己回答问题有如声响回应而且无法问倒。
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依靠。
”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
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又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是个长者。
”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
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
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
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好吧!”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
文帝上了车,让张释之陪乘在身旁,车慢慢前行。
文帝问张释之秦政的弊端,张释之都据实而言。
到了宫里,文帝就任命张释之做了公车令。
苏武牧羊【繁】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
劍斬虞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
單于募降者赦罪。
”舉劍欲擊之,勝請降。
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
”武曰:“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復舉劍擬之,武不動。
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
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武不應。
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
今不聽吾計,後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女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於蠻夷,何以女為見!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鬥兩主,觀禍敗。
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
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
單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
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
匈奴以為神。
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
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積五六年,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武能網紡繳,檠弓弩,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
三歲余,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
王死後,人眾徙去。
其冬,丁令盜武牛羊,武複窮厄。
【简】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实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
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