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试题(下)评分标准以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试卷以及答案考试专用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内。
每空1分,共20分)1.《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中的“火”是指______;“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中的“一之日”是指夏历____月,“觱發”、“栗烈”都是_________联绵字。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1.集解:2.衍文3.七音三、翻译:(26分)2.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
令尹曰:“殺之!”以爲直於君而曲於父,報而罪之。
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
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
”仲尼以爲孝,舉而上之。
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故令尹誅而楚姦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
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幾矣。
3.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二、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内,每空1分,共12分)1、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 、和 ;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 和 。
2、“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一句中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泮读为畔”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
3、“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一句中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
4、一首律诗分为四联,它们依次是 、 、 、 。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每题2分,共14分)1、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 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3、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5、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6、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四、简答题:(共19分)得 分 批阅人得 分 批阅人得 分 批阅人得 分批阅人 得 分简要说明近体诗在字数(句数)、押韵两个方面的要求。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练习题(上)一、解释下列术语。
(每題3分,共12分)1、六书2、四体二用3、本义4、词义扩大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8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每字0.5分,共10分)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每句1分,共13分)1、时: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时与出游猎。
(《史记·吕太后本纪》)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韩非子·心度》)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2、间: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④遂与外人间隔。
(陶潜《桃花源记》)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賈生列传》)⑥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每题2分,共10分)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古代汉语教材答案(下册)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下册) 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 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 、“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 、“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颖达正义) 、《尚书义》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毛诗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 何休解诂,唐· 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
2010古代汉语(下)B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田士超)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1- 2012学年(上)学期中文系2010级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考试试卷(B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开课系部:中文系命题教师:田士超命题时间:2011年12月15 日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请将各题的答案代二、填空题。
(10个空格,每个空格1分,共10分)1.指事、假借。
2.人。
3.平水。
4.首联、颔联、颈联。
5. ② D。
③ B,④ A。
评分说明:空格写错字不得分。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D2.C3.A4.B5.D四、判断对错。
对的在题号前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 10. ×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走:(逃)跑。
2.独:难道3.以:因为4.莫:没有什么。
5.而:表示假设,如果。
6.与:连词,和、跟、同。
7.于:介词,表被动,被。
8.购:悬赏。
9.所以:表示做事情的方法,……的方法。
10.见:表现评分说明:只要正确解释出加点词的意义即可得分。
六、给下列句子加上现代汉语标点(10分)1.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
夺彼与此,何其偏也!”(3分)2.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3分)3.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尤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4分)七、把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译文:不听广武君的计谋,广武君的计谋没有被采纳。
(3分)2.译文:我听说,刚洗了头的人,一定弹一弹帽子才戴上,刚洗了澡的人,一定抖一抖衣服才穿上。
(3分)3.译文:古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田,就有人因此而遭受饥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就有人因此而遭受寒冷。
古代汉语教程(下)古代汉语练习题(有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编)2005年8月30日修订目录一、具书..............................(1)二、词汇.............................(5)三、文字.............................(14)四、语法.............................(19)五、修辞.............................(29)六、音韵.............................(31)七、古书注解.........................(34)八、古书的句读.......................(36)九、诗词格律.........................(44)十、参考答案.........................(56)工具书[练习一]一、古汉语工具书一般可分为字书、辞书、韵书、目录书、类书、图录谱表和其他几类。
其中: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东汉_____编著的《________》,宋代徐铉等校定。
全文分为____篇。
加目录和自叙共______篇,共_____卷,分为_____部首,共收______单字;重文字______个。
2.《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辞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_______的《_____________》:4.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______著的《________》,而现存最古的韵书是宋陈彭年、邱雍等编的《_____》,它的全名叫《__________》,大致反映了_________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5.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_________》,其后,较为完善的有《___________》;6.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_________》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目次;7.《____________》是叶圣陶编的关于索引类的工具书8.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魏文帝时命令王象、刘邵编纂的《_________》,其后影响较大的有隋末唐初虞世南编辑的《________》,唐欧阳询等编的《____ ___》,唐______编的《初学记》、唐白居易编辑,宋孔传续辑的《_____ __》,宋李昉等编的《_____ ___》、宋王钦若、杨亿等编的《___ ___》,明朝解缙等编写的《__ _____》;9.“三通”指的是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____ __》、元马端临的《文献_______》,遇到历史上的疑难问题可资查询,后人又陆续加以编纂,合称为“___ _____”;10.政书会要之类影响较大的有《春秋会要》、《西汉会要》和《_______》等。
古代汉语下试卷及答案

1、 《古代汉语》(下册)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内。
每空1分,共15分)6、 从_________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__________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________部。
7、 2.《庄子》注本到清代有___________的《庄子集解》和___________的《庄子集释》。
8、 3.《切韵》是隋代___________编写的,分为________韵。
在《切韵》的基础上,北宋____________编成《广韵》。
9、 4.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 5.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舌上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
11、 6.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____________。
12、 7.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联必须对仗。
二、 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分)1. 韵目 2. 之为言 3. 粘、对 4.疏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每题1分,共22分)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3.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4. 同我妇子,饁.彼南亩。
5.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6.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7.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8. 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9.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10. 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是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11. 亟.其乘屋,起始播百谷。
12. 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13.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21、 14.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22、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唯陈言之务.去。
23、 英俊鸟.集,秦失其鹿.。
24、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25、 18.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最全-精心整理)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正文A.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加答案

目录(打印版)古代汉语试题(1)试题(1)参考答案古代汉语试题(2)试题(2)参考答案古代汉语试题(3)试题(3)参考答案古代汉语试题(4)试题(4)参考答案古代汉语试题(5)试题(5)参考答案古代汉语试题(6)试题(6)参考答案古代汉语试题(7)及答案古代汉语试题(8)及答案古代汉语试题(9)及答案古代汉语试题(10)及答案古代汉语试题(1)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错 措 B睹 覩 C置 寘 D沽 酤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孟尝君顾谓冯谖。
B天帝使我长百兽。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
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下)
一、解释术语(20分)
古无舌上音三十六字母叶音说四库全书总目
二、分析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翻译该句(10分)
1.(苏天爵)进为师长,端已悉心,以范学者。
(《元史·苏天爵传》)
2.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
(《史记·孝文本纪》)
3.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淮南子·原道训》)
4.欲影正者端其表。
(《盐铁论·疾贫》)
5.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史记·赵世家》)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说明它们前置的条件,并翻译全句(10)。
1.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
”(《史记·孔子世家》)
2.旁无介绍,惴惴然疑先生之未必我见也。
(袁枚《徐灵胎先生传》)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4.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
何以知国之将乱也?以其不嗜贤也。
(王符《潜夫论》)
5.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报任安书》)
四、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其主语和谓语。
(10分)1.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论语·雍也》)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
(《战国策·魏策四》)
3.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率善人也。
(《史记·孝文本纪》)4.角抵者,相扑之异。
又谓之争交。
(《罗梁录》卷二十《角抵》)5.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梁传·僖公二年》)
五、根据古汉语中的被动表示法,给下列句子填上适当的表示被动意义的词(10分)。
(1)兵败()陈涉,地夺()刘氏。
(《汉书·贾谊传》)
(2)秦城恐不可得,徒()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4)吏当广所失亡多。
()虏()生得,当斩。
(《史记·李将军列传》)
(5)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天下笑。
六、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代词,并说明其类别和语法功能(10分)。
1.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史记·项羽本纪》)
2.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史记·陈涉世家》)
4.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
(《荀子·天论》)
5.是叶公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新序·杂事》)
七、注出下面这首诗的平仄,如有拗救,请指出:(10分,要求一律划在字的上方,用一代表平,用|代表仄。
用△代表拗,用*代表救。
注:加点的字是古入声字。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杜甫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八、给下面一段《诗经》经文的注疏加上标点,并将毛传(下画——)、郑笺(下画~)、孔疏(下画=)及《经典释文》的注释(下画····)表示出来,最后回答问题(20分):
交交黄鸟,止于棘。
兴也交交小貌黄鸟以时往来得其所人以寿命终亦得其所笺云黄鸟止于棘以求安已也此棘若不安则移兴者喻臣之事君亦然今穆公使臣从死则刺其不得黄鸟止于棘之本意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子车氏奄息名笺云言谁从穆公者伤之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乃特百夫之德笺云百夫之中最雄俊也临其穴,惴惴其栗。
栗栗惧也笺云穴谓塜圹中也秦人哀伤此奄息之死临视其圹皆为之悼栗○惴之瑞反栗音栗圹苦晃反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歼尽良善也笺云言彼苍天者天诉之○歼子廉反徐又息廉反诉苏路反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笺云如此奄息之死可以他人赎之者人皆百其身谓一身百死犹为之惜善人之甚○赎食烛反又音树[疏]交交至其身○毛以为交交然而小者是黄鸟也黄鸟飞而往来止于棘木之上得其所以兴人以寿命终亦得其所今穆公使良臣从死是不得其所也有谁从穆公死乎有子车氏名奄息者从穆公死也此奄息何等人哉乃是百夫之中特立雄俊者也今从穆公而死秦人悉哀伤之临其圹穴之上皆惴惴然恐惧心悼栗乃诉之于天彼苍苍者是在上之天今穆公尽杀我善人也如使此人可以他人赎代之兮我国人皆百死其身以赎之爱惜良臣宁一人百死代之……
①毛传是如何解释“交交”一词的?
②郑笺是如何解释毛传的“兴也”?
③“圹”字的反切是什么?读什么音?
参考答案
一、解释术语(20分,全题20分,每个术语5分)
古无舌上音:清钱大昕提出的古音学观点,认为中古36字母中的轻唇音“非组”,在上古要合到“帮组”。
如“富”、“逼”,从同一声符而后来声母有所不同。
不举例扣2分。
三十六字母:默写不能有错字,错一个扣1分。
叶音说:随意改变韵文的韵脚字的读音,反历史的。
四库全书总目:书目,收录清代乾隆以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典籍
并加以介绍,是了解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文献。
二、分析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翻译该句,10分,每句2分,翻译与语法分析各占1分。
1.(苏天爵)进为师长,端已悉心,以范学者。
(《元史·苏天爵传》)范:动词,作模范。
2.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
(《史记·孝文本纪》)通、来:使动用法。
3.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淮南子·原道训》)贵、重:意动用法。
4.欲影正者端其表。
(《盐铁论·疾贫》)端:使动用法。
5.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史记·赵世家》)祸:意动用法。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说明它们前置的条件,并翻译全句,10分,每句2分,翻译与语法分析各占1分。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4.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为代词前置。
5.疑问代词作介词、动词的宾语。
四、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其主语和谓语。
(10分,翻译占1分,分析占1分)下有横线者为主语,斜字为谓语。
1.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论语·雍也》)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
(《战国策·魏策四》)
3.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率善人也。
(《史记·孝文本纪》)4.角抵者,相扑之异。
又谓之争交。
(《罗梁录》卷二十《角抵》)5.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梁传·僖公二年》)
五、根据古汉语中的被动表示法,给下列句子填上适当的表示被动意义的词(10分,每句2分)。
(1)兵败(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汉书·贾谊传》)(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4)吏当广所失亡多。
(为)虏(所)生得,当斩。
(《史记·李将军列传》)
(5)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六、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代词,并说明其类别和语法功能(10分,每句2分,指出占1分,黑体字,分析占1分)。
1.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史记·项羽本
纪》)
2.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史记·陈涉世家》)
4.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
(《荀子·天论》)
5.是叶公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新序·杂事》)
七、注出下面这首诗的平仄,如有拗救,请指出:(10分,要求一律划在字的上方,用一代表平,用|代表仄。
用△代表拗,用*代表救。
注:加点的字是古入声字。
1句占1分,指出拗救得满分。
)
八、给下面一段《诗经》经文的注疏加上标点,并将毛传(下画——)、郑笺(下画~)、孔疏(下画=)及《经典释文》的注释(下画····)表示出来,最后回答四个问题(20分,标点、画线5分。
错一句扣1分,扣完为止。
问答占15分。
每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