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生物的进化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教案《生物的进化》

高中生物教案《生物的进化》

《生物的进化》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和证据。

o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o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和物种灭绝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进化的原理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生物进化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到生物进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理解自然选择如何驱动生物进化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准备•生物进化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相关的生物进化实验材料或视频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o引入生物进化的概念,强调生物进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地位。

2.新课讲解o讲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和证据,包括达尔文的理论和化石记录的支持。

o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作用、自然选择的影响以及隔离和物种形成的机制。

o讨论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和物种灭绝的原因,包括适应性辐射、生态位分化和环境变化等因素。

3.观察与分析o展示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证据如何支持生物进化的理论。

o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或视频资料,观察和分析生物进化的现象和原理。

4.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机制。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5.总结与提升o总结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

o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进化在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形成中的意义,以及生物进化理论在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3课时生物的进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3课时生物的进化

第3课时生物的进化课标要求 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2.概述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考点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主要组成(1)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2)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3.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适应的概念①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②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的特性①普遍性: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②相对性:适应是针对一定的环境条件而言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4.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拉马克进化学说①主要观点: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②评价: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对适应形成的解释是肤浅的,未被人们普遍接受。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提醒 变异在前且是不定向的,环境变化在后且是定向的。

环境只起选择作用。

(3)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①发展原因: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关于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②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归纳总结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分析(1)过度繁殖⎩⎪⎨⎪⎧各种生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可产生大量后代,相对于环境的承载能力,繁殖能力表现为“过度”(2)生存斗争⎩⎪⎨⎪⎧起因:过度繁殖与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斗争的方式⎩⎪⎨⎪⎧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斗争的结果:优胜劣汰(3)遗传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有利于微小有利变异的积累(4)适者生存⎩⎪⎨⎪⎧生物产生的不定向变异,由自然选择决定其保留或淘汰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的选择得以保留2.拉马克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比较项目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区别进化原因外界环境的影响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环境条件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因变异方向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器官的使用情况决定变异的方向变异是生物本来就有的,是不定向的适应性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有些变异适应环境,适者生存;有些变异不适应环境,不适者被淘汰进化方向由生物自身决定由自然选择决定联系都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1.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有何规律?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吗?提示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第24讲 生物的进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教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第24讲 生物的进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教案

第24讲生物的进化考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①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②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③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①隔离②物种形成a.物种形成的三大环节b.标志:产生生殖隔离。

(5)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①共同进化的类型和实例共同进化类型相互关系实例生物与生物之间种间互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与细长花距的兰花种间斗争捕食猎豹与斑马寄生粘液瘤病毒与兔子竞争农作物与杂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地球早期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氧气→好氧生物出现②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内容: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

c.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纠误诊断](1)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提示:自然选择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的进化。

( ×)提示:可遗传的变异中的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地理隔离的根本原因。

( ×)提示: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

第4课时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课标要求 1.阐明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考点一群落的主要类型1.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类依据2.陆地生物群落的比较群落类型荒漠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生存环境极度干旱;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湿润或较湿润群落结构物种少;结构非常简单物种较少;结构相对简单物种繁多;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生存生物特点动植物具有耐旱特性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动物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利用光能较强,动物善于树栖和攀缘3.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所以说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4.其他生物群落(1)湿地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2)海洋生物群落:生物类群主要有微小浮游植物和大型藻类(如海带、裙带菜等),以及种类繁多的动物。

1.从水分、温度等非生物因素角度分析荒漠、草原与森林群落的分布。

提示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地区;草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

2.在荒漠群落中生活的生物,具有哪些适应群落环境的特征?在草原群落中生活的生物,具有哪些适应群落环境的特征?提示荒漠群落中的植物叶片呈针状、气孔在夜间开放、根系强大等;许多动物表皮外有角质鳞片、以固态尿酸盐形式排泄含氮废物等。

草原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1.(2023·江苏盐城高三期末)陆地生物群落包括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且保持稳定不变B.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C.荒漠生物群落物种少、结构简单,因此各物种之间没有生态位的重叠D.森林多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中的生物完全不能适应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环境答案 B解析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并且是可变的,A错误;荒漠生物群落物种少、结构简单,各物种之间生态位的重叠相对较少,C错误;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中的生物不能完全适应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环境,D错误。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2)过程图解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3.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特点①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大。

②生物富集也具有全球性。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富集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利用单向流动、逐级积累、全球性形式光能→化学能→热能无机物↔有机物不易分解或排出的重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过程沿食物链(网) 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往复循环沿食物链(网)联系①在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且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③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返的动力,也是生物富集的动力;④某些物质在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会发生生物富集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7“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1”:生物圈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1课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标要求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分子上。

考点一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1.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链球菌、小鼠。

项目S型细菌R型细菌菌落光滑粗糙菌体有多糖类荚膜无多糖类荚膜致病性有,可使人和小鼠患肺炎,小鼠并发败血症死亡无注: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可抵抗小鼠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有利于细菌在小鼠体内生活并繁殖。

(2)实验过程与结果(3)实验分析a.实验①②对比说明R型细菌无致病性,S型细菌有致病性。

b.实验②③对比说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无致病性。

c.实验②③④对比说明R型细菌能转化为S型细菌。

d.如果没有实验③,能否得出格里菲思的结论?为什么?提示否。

因为无对照实验,不能说明加热致死后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成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菌的转化因子。

e.在实验④中是否所有的R型细菌都转化成了S型细菌?提示不是,发生转化的只是少部分R型细菌。

(4)实验结论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2.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过程及结果(2)结果分析a.第①组实验表明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可以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b.第②③④组实验表明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用蛋白酶、酯酶或RNA酶处理后仍然具有转化活性。

c.第⑤组实验表明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经DNA酶处理后失去转化活性。

(3)实验结论:细胞提取物中含有转化因子,其很可能是DNA。

(4)后续研究:艾弗里等人分析了细胞提取物的理化性质,发现这些特性都与DNA极为相似,于是艾弗里提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在格里菲思第④组实验中,小鼠体内S型细菌、R型细菌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1)ab段R型细菌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小鼠体内形成大量的抗R型细菌的抗体,致使R型细菌数量减少。

(2)bc段R型细菌数量增多的原因是b点之前,已有少量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能降低小鼠的免疫力,造成R型细菌大量繁殖。

2025年高中生物高考精品备课教案:生物的进化

2025年高中生物高考精品备课教案:生物的进化

生物的进化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1.尝试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2.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 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3.举例说明种群内的某些可遗传变异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4.阐明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将会增加;5.说明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6.概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为地球上的生命进化史提供了科学的解释;7.阐述变异、选择和隔离可导致新物种形成;8.探讨耐药菌的出现与抗生素滥用的关系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2023:江苏T3D 、浙江6月T3和T9、广东T5B ;2022:北京T6;2021:河北T6AC 、湖北T15B ;2020:北京T21(1) 1.生命观念——进化与适应观: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与生存环境相适应。

2.科学思维——归纳与概括: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分析与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演绎与推理:进化学说的提出;批判性思维: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3.社会责任——关注不正确使用抗生素带来的危害,关注人体健康现代生物进化理论2023:重庆T5CD 、广东T4、海南T10、天津T16(3)、湖北T17和T18、北京T6;2022:广东T14、湖南T12、浙江6月T17、浙江1月T16、海南T15、天津T7D 、重庆T17、辽宁T3、江苏T10AB 、河北T6AD ;2021:湖南T8、广东T8、江苏T8、福建T5、河北T6BD ;2020:浙江1月T9;2019:天津T6命题分析预测1.高考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侧重于运用所学进化理论对教材中列举的实例进行分析,或结合遗传规律进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2.预测2025年高考将以新情境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运用所学进化理论解释进化的实质、基因频率的计算等。

202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生物的进化

202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生物的进化
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2讲 生物的进化
必属精品
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2、下列有关共同由来学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E )(多选)
A.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绝灭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
B.人与黑猩猩的DNA序列一致性比猕猴高,说明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比猕猴近。
➢ 计算公式 (1)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A、a)时,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 AA的基因型频率=p2,Aa的基因型频率=2pq,aa的基因型频率=q2。 (2)逆推计算:已知隐性纯合子的概稿率定,P求PT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 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 款适合你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新物,上与千生款模物板选、择生总有物一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款适合你
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 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单位。
老鼠种群
该稿种定群PP某T性状基因型
款适合你
5. [2023·惠州高三期中]大量使用抗生素是细菌抗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
下图是细菌抗药性形成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 抗生素使用前,细菌中就含稿有定抗PP药T个体,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 B. 抗生素起选择作用,使抗药稿性定个PPT体,海保量留素材,不持续抗更药个体被淘汰 C. 抗生素使种群的抗药基因新款频,适率上合千你增款加模板,并选择通总过有一基因表达完成世代传递 D. 短期内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抗生素,可以提高抗生素的杀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生物的进化课标要求 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2.概述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考点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主要组成(1)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2)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3.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适应的概念①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②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的特性①普遍性: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②相对性:适应是针对一定的环境条件而言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4.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拉马克进化学说①主要观点: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②评价: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对适应形成的解释是肤浅的,未被人们普遍接受。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提醒 变异在前且是不定向的,环境变化在后且是定向的。

环境只起选择作用。

(3)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①发展原因: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关于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②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归纳总结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分析(1)过度繁殖⎩⎪⎨⎪⎧各种生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可产生大量后代,相对于环境的承载能力,繁殖能力表现为“过度”(2)生存斗争⎩⎪⎨⎪⎧起因:过度繁殖与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斗争的方式⎩⎪⎨⎪⎧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斗争的结果:优胜劣汰(3)遗传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有利于微小有利变异的积累(4)适者生存⎩⎪⎨⎪⎧生物产生的不定向变异,由自然选择决定其保留或淘汰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的选择得以保留2.拉马克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比较项目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区别进化原因外界环境的影响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环境条件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因变异方向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器官的使用情况决定变异的方向变异是生物本来就有的,是不定向的适应性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有些变异适应环境,适者生存;有些变异不适应环境,不适者被淘汰进化方向由生物自身决定由自然选择决定联系都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1.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有何规律?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吗?提示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支持共同由来学说。

2.科学家认为赫氏近鸟龙化石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是为什么?提示因为基于化石证据可判断赫氏近鸟龙既具有恐龙的特征,也具有鸟类的特征,属于恐龙和鸟类的过渡类型,这说明鸟类很可能是由恐龙进化来的。

3.少女露西的骨骼化石与黑猩猩和人类骨骼结构的比较,支持人猿共祖说吗?为什么?提示支持人猿共祖说。

露西既有现代人类的特征,也有黑猩猩的特征,说明人和黑猩猩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4.某同学认为“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变异的方向和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一致的”,该同学的观点正确吗?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不正确。

在自然选择之前,生物中存在多种变异,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自然选择选择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

5.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存斗争都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这句话是否正确?分析原因。

提示不正确。

生存斗争不仅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1.我国新疆和内蒙古存在4种野生扁桃:新疆野扁桃、蒙古扁桃、长柄扁桃和西康扁桃,它们同为桃属植物。

研究发现,四种扁桃存在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可通过测定DNA碱基序列判断四种扁桃的亲缘关系B.四种扁桃可能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C.降水和气温会影响四种扁桃的进化方向D.生活环境越相似的扁桃亲缘关系越近答案 D解析可通过测定DNA碱基序列判断四种扁桃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DNA序列相似度越高,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四种扁桃存在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可知,四种扁桃可能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B正确;亲缘关系与遗传物质有关,扁桃的DNA序列相似度越高,亲缘关系越近,与其生活环境无关,D错误。

2.某科研人员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基因型为AaBbCc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

最初该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出现了大量基因型为AaBbcc的三叶草且产量显著提高。

下列对这一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A.三叶草个体间存在差异,不耐寒的个体逐渐被淘汰,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和繁衍B.若干年后该三叶草种群发生了进化C.这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结果D.这是定向变异通过获得性遗传而得到发展的结果答案 D解析因为三叶草个体间存在差异,在自然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适应环境者大量繁殖产量提高,A、C正确;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大量繁殖,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考点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1)种群和种群基因库①种群a.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b.实例: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c.特点: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②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③基因频率a.定义: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

b.计算公式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数量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②可遗传变异的形成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中出现多种多样可遗传的变异类型。

③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是由生物的生存环境决定的。

(3)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4)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①实验原理: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

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药菌有可能存活下来。

②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结束后,应将耐药菌、培养基、纸片等进行高温灭菌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提醒种群≠物种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种群是同一种生物、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形成的一个群体。

种群“小”,不同种群间有地理隔离;物种“大”,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判断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种,如果来历不明,形态结构相似,可靠依据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不是同一物种。

(2)隔离提醒隔离≠生殖隔离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①只有地理隔离而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可能产生亚种,但没有产生新物种。

②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

③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后代不活;杂交后代活而不育。

(3)新物种的形成过程(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归纳总结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比较内容物种形成生物进化标志出现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变化后生物与属于不同物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原生物关系二者关系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进化是量变,物种形成是质变;②新物种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3.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协同进化①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提醒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斗争。

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②类型类型相互关系实例生物与生物之间在相互适应中共同进化互利共生有细长吸管口器的蛾与有细长花距的兰花捕食猎豹与斑马在相互斗争中共同进化寄生噬菌体与细菌种间竞争农作物与杂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原始大气无氧→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出现好氧生物(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①内容: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②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

③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④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间的关系4.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突变具有低频性,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吗?提示虽然突变的频率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每一个个体的每一个细胞内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突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吗?提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只要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就一定产生新物种吗?提示不一定,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明显差异,不一定出现新物种,只有出现生殖隔离后才能形成新物种。

4.什么具体证据可以确定两种生物是不是同一个物种?提示如果两种生物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

5.有性生殖出现后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因为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使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3.(不定项)(2023·山东威海高三模拟)下图1为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流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

图2为种群乙在被河流分割后某时间段内A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其中P年时种群乙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40%、30%,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aa个体每年减少10%,AA和Aa个体每年分别增加10%。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2中P点后的下一年中,种群乙中A的基因频率为55%B.图1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C.b过程会定向改变两种群的基因频率,最终使两种群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D.图2中RT段A的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在T之后种群乙仍可能会发生进化答案 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P年时种群乙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40%、30%,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aa个体每年减少10%,AA和Aa个体每年分别增加10%,假设原种群有100个个体,则AA、Aa、aa分别有30、40、30个个体,则P点后的下一年中,aa =30-30×10%=27,AA=30+30×10%=33,Aa=40+40×10%=44,则A的基因频率为(33×2+44)÷[(27+33+44)×2]=110÷208≈52.9%,A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