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专题

古汉语专题
古汉语专题

第一次作业

一,

1. 《说文解字》以“六书”理论为中心的文字学正式创立。

2.

3. 古代的文字,秦以前流传下来的篆体文字,如:甲骨文、金文。

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4. 卢戆章卢戆章《切音新字序》,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简字全谱》

5.结绳说、书契说、八卦说、仓颉说、画图说。

6.图画文字

7.图画刻划符号

8.甲骨文龟甲、兽骨。

9. 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字体不规范。

10.金文

11.战国时代

12. 小篆形体匀称,笔画婉转流畅,象形程度不断降低。

13.

14

15. 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16. 秦国篆书改篆书的形象化而为点划符号化;字形改篆书的圆长而为方扁;笔划有折无转,并有波挑。方笔和圆笔兼用。

17. 小篆隶书

18. 碑刻、砖刻、简牍

19. 笔画横平竖直,不再有波势,收笔不再上挑,以顿笔收笔,左撇不再有粗的收笔,采用了草书的细尖,右捺不上挑,但有捺脚,楷书较为集中,稍显竖长。

二,简答

1.东周已有些探索汉字学的零星材料了。“六书”之名始见《周礼》,而学者大多认为《周礼》是春秋时期某人所作。仓颉造字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文献《世本》、《韩非子》等。周代出现了童蒙识字课本《史籀篇》,旧说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编者选取了当时的常用字,编成章句、韵语行文,以便儿童学习,象后来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千字文》一样。秦代天下一统后,文字也统一了。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博学篇》,这些都是推行小篆的范本。但还没有系统研究汉字的著作出现,先秦只能说是汉字学的萌芽时期。

2.部首是许慎创造的。《说文解字》按照具有相同偏旁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了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许慎叫它作“部”,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

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曰部首。许慎用汉字部首系统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解释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间、各个汉字之间的系统关系,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筑了一种优秀的范式。《说文解字》用部首编排单字的方法为辞书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一直沿用至今。

3.

4.唐颜元孙《干禄字书》

张参《五经文字》3卷每字多以反切或直音注音,辨每字的异体、形似、异读、假借等。

玄度《九经字样》l卷,为补充《五经文字》而作,收字42l字。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40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说文句读》

5.

6.孙让的《名原》1905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金石学和传统文字学的圈子﹐是古文字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一部著作

宣统二年(1910)﹐罗振玉作《殷商贞卜文字考》﹐考定甲骨出土之地是殷都故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遗物﹐把甲骨文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唐兰在1935年写成了《古文字学导论》。

郭沫若他在收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的《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1931)这篇论文里﹐指出殷周铜器铭文中的很多“图形文字”是“国族之名号”﹐一扫过去把这类文字任意释为“子”﹑“孙”等字﹐或视为非文字的图画的谬说。上述这几位学者和其他一些学者的努力﹐古文字学终于摆脱了金石学和传统文字学的束缚﹐呈现了新的面貌。

7.

汉代开始形成﹐许慎撰写《说文解字》﹐为古文学家对文字的研究作了出色的总结。

从魏晋一直到宋初﹐古文字的研究没有很大的进展。郭忠恕《汗简》。是按部首编排的﹐

宋代﹐由于金石学的兴起﹐古文字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郑樵《通志》

元﹑明两代是古文字研究衰落的时期。顾氏《集古印谱》

清代以后﹐金石学和小学复兴﹐古文字研究重新得到发展。孙让《名原》

民国时代﹐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现代的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逐渐形成﹐古文字学也逐渐加强了科学性。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

20年代以后﹐古文字学正式成为独立的学科﹐郭沫若《卜辞通纂》和《殷契萃编》﹐

8. p7

9. P29.p30

10.

1、表意方式的演变

从象形表意发展为符号表意。

2、字体的演变:字的总体风格

古文字:线条“随体诘诎”,图画、写实性

3、字型构件的演变

(1)笔画多少

(2)总体趋势是由繁难到简单

三,翻译

1.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

2.

《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六书的名称,)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即属此例。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第四叫会意,会意的含义是:比联起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合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二字即属此例。第五叫转注,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即属此例。

3.

4.

5. 汉字(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不必所有都是圣人所作,各地的人们,语言不同,名称不一,文字不通。圣人所做的只是,命上古乐官(神瞽)帮他辨认发音;命史官辨认文字,删改一些复杂错误的,归纳整理一下而已。

第二次作业

一,

1.《周礼》《汉书·艺文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问、假借

2.许慎

3.戴震只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是用字的方法。

4.象形、假借、形声

5.能表示事物意义的文字

6.有些象形字,所象之物难以单独画出来,或难以辨认,于是相关部分也画出来加以衬托

7.通过描摹词概括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

8.表示较为抽象的概念

9.把几个相关的字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意义

10.同形重复、不同形重复

11.图形式会意字、主体与器官会意字

12.会意是“合文”为字,可以拆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独立表示的文,指事拆开不成文,会意合体、动态而示意;指事独立、静态而名物。

13.用字形(符号)直接表示字音的文字类型

14.最初为某词造的字义与词义不一致的字。

15.所借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

16. 既示意又示音的字

17.

18.

19.

20.

21.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22.

23.为了字形的整体匀称整齐,汉字隶变时常常直接省略某些部分,造成了隶变以后的许多今文字结构上偏离了原来的造字意图,无法通过今文形体了解文字本义,这就是文字演变过程中的讹变现象.

24.一个字的职务过多或兼有多种意义,影响交际,于是为这个字后起的意思造分别字。

25.

26.

二,

1. “六书”的这个概念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①、假借、谐声②也”(注:①处事,即“指事”;②谐声,即“形声”)。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2. 班固、郑众、许慎三家对六书的解释,虽然名称用字及次序有所不同,因其同出一源,基本内容和思想是一致的。这是汉儒古文经学派对汉字造字理论的认识。

3.

4. 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它的局限性很大。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5. 假借的原则是借字和被借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虽然借用同音字来表达词语的意义很方便,但因为它无法区别同音词,如果毫无节制地大量使用,势必削弱文字的功能,因此在汉字体系中,假借字所占的比例很小

6. 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字的最初的一种意义叫做“本义”。如:“日”“月”“水”“火”的古文字就很像太阳、月亮、滔滔的流水:熊熊的烈火的形状。

7.

8. 字形结构就是汉字的字形是什么样的结构,比如上下结构(昌),分为笔画、部件、整字。

9.

10.

三,鼎,象形字

皿,象形字

舌,会意字

须,象形字

本,指事字

朱,指事字。

淼,会意字

睡,会意字。

劣,会意字

储,形声字

四,警,从言,从敬,敬亦声。

珑,从玉,龙声。

颗,从页( xié),果声。

都,从邑,者声。

完,从宀( mián),元声。

窘,从穴,君声。

基,从土,其声。

常,从巾,尚声。

忝,从心,天声。

徒,从辵( chuò),土声。

第三次作业

一,

1.反切法、直音法、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法

2.用两个汉字给另外一个汉字标注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3.通用假借、古今字、外来语以及古书注解相沿,再有“破读”所致。

4.不合标准的异音;讹变的字音

5.

6.假借、分化、简化、异体

7.假借字所表示的本字的意义

8.假借、分化、简化、异体

9.引申是一个词词义的发展,是历时的,纵向的。分化是一个字产生引申义后,为原字义造一个分别字或为引申义造一个分别字。

10.

二,

1.同音字就是现代汉语里语音相同但字形、意义不同的字。

分类

1、同音同形词。语音相同,书写形式相同。

2、同音异形词。语音相同,书写形式不同。

作用

1、一语双关

2、构成歇后

3、粘连对举

1. 1)受形声字中声旁和本字读音完全相同这一类字的影响2)多音字读音混淆

3)声调未把握准

4)改变了声母,有的改变了声调

5)改变了韵母,有的改变了声调

6)形似字误读

7)受土语影响

8)古汉语读音的影响

3.

4.

三,芳非反fēi

虚应反xīng

苦瓜切kuā

胡到切hào

都宗切dōng

侯古切hǔ

基烟切jiān

息救切xiù

奴案切nàn

许良切xiāng

四,丁丁zhēng

龟兹cí

大宛yuān

月氏yuèzhī

康居qú

吐谷浑yù

吐蕃bō

镐京hào

阿房宫ē

天姥山mǔ

会稽kuài

哑然失笑yǎ

心广体胖pán

造诣yì

抨击时弊pēng

毗邻pí

瞠目结舌chēng

怙恶不悛quān

刚愎自用bì

草菅人命jiān

五,

1.进攻

2.敲击,拍打

3.古代一量器名,四钧为石,四石为鼓

4.抵触,不顺从

5.迎着

6.抵触,不顺从

7.特指河流

8.大水,水灾

9.一种决水淹敌之法

10.泅水,游泳

六,

1.太阳要出来的时候;本义

2.登,升;本义

3.长形东西从中间断开;本义。度量寻求;引申义

4.担;本义。

5.通“暮”,日落时;假借义

6.同仞,古代计量单位;假借义

7.丘墟,废墟;引申义

8.小土山;本义

9、通“薆”;隐蔽;假借义。

10、对自己怀疑;引申义。

七,

1. 用脚刨地。今:两脚交互向前迅速跃进。

2. 句中:恬静;淡泊。今:害怕

3. 通“迫”,被迫。今:恐惧

4. 烧。今:重型武器的一类

5. 铠甲。今:一种金属元素

八,

1.亲通“新”,刚刚

2.寤通“牾" ,逆,倒着,句中指难产

3.友通“右”,车右,主将的助手

4.而通“能”,能够

5.如通“而”,

6.辩通“辨”,辨明

7.无通“毋”,不要

8.颁通“斑”,头发花白

9.蚤通“早”。早晨

10.有通“佑”,帮助改善。错通“措”,放弃。

第四次作业

一,

1.古今字是指一个古字由于含义较多,便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或改变偏旁,另造一个新字来分担古字的某个含义或引申义,前者为古字,后者为今字。

2.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语言环境的长时间变化。经过约定俗成,官方确定,就这样产生了。具体原因有:同源分化;同音假借。

3. 有本字的假借

4. 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可见通假字与假借字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容关系,应把它们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

5.

6.形体不同而意义完全相同,古代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7.一同为形声字,意符不同,不同的意符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二同为形声字,声符不同。三同为形声字,声符和意符相同,单位置不同。四一个是会意字,一个是形声字

二,

1.

2.

第一,汉字维护了中国的统一和凝聚力。

中国历史上经过了多个分裂的时期,由于中国有统一的文字,使得中国的统一变成非常容易。语言有一个特点,就是时间久了语音就会有自然的变化,就如台湾的普通话与北京的普通话有区别一样。这样历史一长,方言就形成了。虽然中国不同的地方语言发音极大的不同,北方人听南方人的方言就如听外语,但是一回到书面,就完全一样了。在欧洲,神圣罗马帝国分裂后,各个国家以自己的方式用字母形成文字,虽然都为拉丁语系,但是已经成为多国语言了。有了语言的隔阂之后,在语言之上的文化发展就差异更大了,国家也就没有统一的基础了。

第二,汉字保护了文化的传承。

在五四以前中国是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书面语言(文言文)与日常的说话(白话文)不一样。这样使得语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基本保持一致。同时民间的语言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谓的白话,实际上是地方方言;而现在的普通话,实际上是历史上的官话,就是北京方言,而民间的语言表达方式变化很大的。鲁迅倡导的白话文,但是我们现在看鲁迅的文章已经日渐艰涩,这才几年呢!因此中国的文言文制度实际上是让读书人可以无障碍的读取先人的著作。

全面的认识汉字,是认识中华文明的基础,中国语言文字在我们中华文明历史上的作用之巨大,需要深刻领悟。

3.(1)汉字促进了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稳定,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2)汉字保存了悠久的古代文明。

(3)汉字本身体现着大量的古代文化信息。

(4)汉字的各种字体形成了特有的书法艺术。文字本是一种符号,它的基本功能是交际,但汉字除交际之外,还是一种可供欣赏的书法艺术品。

4.

5.汉字是表义文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识字写字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字形结构特点,字音的读音的差别,字义的不同用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汉字的音形义关系及汉字的构字规律巩固汉字的结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同音字,多义字和形近字的特点,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汉字的运用具有对人脑的调节和滋育作用。能促进大脑发展,增强脑的活动能力。

总之,

6. 文字是文化的产物,且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但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拿古代汉语来举几个例子:

“家”会意兼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

另有:渔,甲骨文(以下略) 从鱼、从手从线,,意为用鱼杆钩鱼。逐,甲骨文从鹿、从足,意为追逐野兽。虔,从网从手从虎,意为用手张网捕虎。摧,字形像手持木棒击鸟。

这些文字部分地反映了先祖以渔猎为生的状貌。采,甲骨文像用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古人以草木之根实为食的原始生活。

物质文化事物是有形的,它可以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捕捉到,具有直观性现实性。因此说,汉字系统承载了有形的社会物质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里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7.

8.1.所谓音同、音近是从古音的角度讲的,不能以现代读音为标准。

2.判断是否是通假现象,应当有文献资料作证明,不能凭主观臆断,滥用通假.

三,

1.欠别人的钱财,今债

2.食物烧煮到可以吃的程度,今熟

3.捉住,今擒

4.影子。今影

四,

1. 契;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钅”写作“锲”。

2. 取;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女”写作“娶”。

3. 受;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扌”写作“授”

4. 解;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忄”写作“懈”

5. 说;在古字的形体上改意符为“忄”写作“悦”

6. 反;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辶”写作“返”

7. 奉;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扌”写作“捧”

8. 及;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木“写作“极”

9. 没;在古字的形体上改意符为“歹”写作“殁”

10. 陈;改意符为“车”写作“阵”

五,

1. 畔;本义田界;通“叛”,背叛。

2. 娄;本义空,通“屡”,多次

3. 亡;死,通“无”,没有

4. 趣;兴味,通“促”,催促

5. 适;本义:往,到。通“谪”被罚戍边的罪人

六,

1. 災

2. 灾。“災”是“灾”的繁体字,会意表水;从火

3 野

4. 埜。“野”、“埜”造字结构不同。“野”是形声字,“埜”是会意字。

5. 唇

6. 脣。“唇”和“脣”都是形声字,声符相同,但意符不同,唇从口,脣从肉。

7. 鬴。

8. 釜。“鬴”与“釜”造字结构不同,釜,形声字。从金省,父声。

七,

1、钟--鐘。

2、钟--鍾。

3、历--曆。

4、发--發。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别极大,是学习的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整体驾驭与具体掌握。 一、整体驾驭 整体驾驭古汉语词汇,就是首先要抓住古汉语词汇的特点,这对具体掌握词义有指导作用,可以使词汇的学习扎实、深入,避免初学古汉语时经常出现的以今套古的毛病。 古汉语词汇特点可以从形、音、义三方面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和一形多词、一词多形的情况。前者是古今汉语词汇的主要差异之一,后者表现了古汉语词汇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一)单音节词占优势是古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古今汉语词汇在词形上的主要差异。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例如: ①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②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许行》)

③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东方未明》) ④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孟子梁惠王上》) ⑤(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传》)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⑦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张中丞传后叙》) ⑧(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同⑦) 上述例句中例①的“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表对象的介词“以”(和第二分句的“与”相同),整句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与他们一起为成功而快乐,不能和他们一起考虑事业的创始。”例②的“虽”相当于现代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这样”,整句的意思是“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也没有听说过道。”例③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即裙子。诗句的意思是“东方的天光还没有发亮,就急急忙忙起身,在黑暗中把上衣下衣穿颠倒了”。例④的“地”是“地域”,“方”是“方圆”,整句的意思是“有纵横各一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统治天下。”例⑤的“聪”指“耳聪”,即“听力好”,“明”指“眼力好”,整句的意思是“吴普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牙齿齐整牢固。”例⑥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整句的意思是“先帝(指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三次屈尊到草庐来看我”。例⑦的“通”意思是“透彻”,“知”是“了解”,整句的意思是“(许远、张巡)两家的孩子才能智力低下,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们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

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 专业: 学号: 姓名: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 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完成了_______________,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_______________。 2、“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文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文字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汉字改革从_______________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汉字主要来源于。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一个是。 8、商代文字指的是。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 表意方式属于。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 11、简帛文字指。 12、秦文字指。 主要特点 。 13、今文字属于文字;主要特点 。 14、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 15、今文字字体的种类有。 16、隶书是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其特点 。 17、秦代的官方标准文字是;汉代官方标准文字是。 18、东汉隶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19、和隶书相比,楷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 。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5分,共50分) 1、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

2019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号:1310 2019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_________,但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_________,他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内容逐一进行了解释。 《汉书?艺文志》;许慎 2.古文字,指_________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陶文、_________、_________,还包括秦汉时期的_________。 小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简帛文字 3.声符的表意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语音表意。 声符的形体表意声符的字义表意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4.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答:结绳记事是用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事的方法。结绳作为一种符号如同文字一样,它也有帮助记忆的功能,然而,结绳未能同语言结合起来,不能确切地记录语言,因此它仍然不是文字。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中的某些字,是取象于结绳的。结绳记事也不失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对于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方法的一种有益探索。由此看来,结绳记事虽然算不得文字,但仍然可以看作文字的先导。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答: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 (3)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答:第一,汉字是国家事务管理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工具。 第二,汉字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手段。 第三,汉字记录了生产技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 第四,文字为历史记载提供了最好的手段。 第五,汉字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工具。 第六,文字被用来著书立说。 第七,汉字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 7.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 答:(1)从排列顺序上看,班固所说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玄所说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所说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从名称上看,“象形、转注、假借”是三家使用的相同名称;班固说的“象事”,郑玄是“处事”,许慎是“指事”;班固说的“象意”,郑玄、许慎都是“会意”;班固的“象声”,郑玄是“谐声”,许慎是“形声”。 三、分析下列汉字分别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中的哪一构造类型 8.日: 日:象形字 9.嗣: 嗣:形声字 10.劲: 劲:形声字 11.倏: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2)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 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作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 标志着我国文字学的正式建立。 2、“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 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他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 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部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称之为“字原”,今人或称之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 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19世纪末研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赣章出版的《一目 了然初阶》、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1、汉字神授说;2、汉字西来说;3、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距今10000年至5500年,这个时期的汉字属 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距今5500年至4000年,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 金文、陶文等,迄今发现的商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 意,都是通过其形象直接显示意义的。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或缣帛上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它是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与大篆相对,故称为小篆。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简得多。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今文字属于符号表意文字。主要特点是文字的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字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字体的变化。 15、今文字字体的种类有隶书和楷书,另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 16、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把篆书圆转绵长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 17、秦代的官方标准文字是小篆,汉代官方标准文字是隶书。 18、东汉隶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体益加方正,笔画更为匀称,且增加了波势和挑法。 19、和隶书相比,楷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笔势方面。楷书取消了波势挑法,变隶书的慢弯为硬勾。此外,字的整体形状也有隶书的扁平变为方正。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汉字学的创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汉字学萌芽于先秦,创建于东汉。先秦时期,一

(2020年更新)《古代汉语专题(本科必修)》期末试题和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本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10分) 1.“小学”本来是对从事初级教育的学校的称呼,因为文字是小学所学的主要内容,所以汉代用“小学”这一名称指称____。 2.近现代汉字改革从开始,代表人物主要有 3.会意字是 4.假借造成的用字后果有两种情况:。 5.字形的构成包含的要素有: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 6.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7.如何认识仓颧造字说? 8.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9.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10分). 10.日: 11.储: 12.朋: 13.。眉: 14.嗣: 15.本: 16.从: 17.酱: 18.牧: 19.甍: 四、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每字1分,共10分】 20.龟裂 21.大宛 22.吐谷浑 23.土蕃 24.阿房富 25.会稽 26.哑然失笑 27.德发扬,诩万物 28.抨击时弊 29.毗邻 五、按照要求说明句中的异体字、繁简字(30分) (一)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写出规范字,并与规范字一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15分) 30.凡火,人火日火,天火日炎。(《左传·宣公十六年》) 31.都广之国,番禺之荃。(梁江淹<空青赋》)

32.孤子睑而技溴兮,放子出而不还。(《楚辞。九章·悲回风》) 33.赝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34.繁富夥麴,非可单究。(左思《魏都赋》) (二)说明句中黑体字的意义并写出对应的繁体字:(每小题3分,共15分) 35.钟鼓喧喧,磐筅将将。《诗·周颂·执竞》) 36.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左传·昭公三年》) 37.既历三纪,世变风移。(《书·毕命》) 38.淳熙八年,火星犯南斗,公以历占之。(叶适《徐德操墓志铭》) 39.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犯,殪此大兕。(《诗·小雅·吉日》) 一、填空(共10分) 1.1分。 汉字学 2.每项1分,共4分。 研制拼音文字卢戆章、王照、劳乃宣 3.1分。 用比并字的形体、组合形体的意义,以此显现新字的意义的字 4.每项1分,共2分。 (1)永借不还(2)久借弃还 5.每项1分,共2分。 第一、构成整字的部件;第二、部件构成整字的方式 二、(每题10分,共40分) 6.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家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而汉字对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共同的汉语和共同的汉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对中国的统一,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和欧洲的面积差不多,欧洲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现在仍然有几十个国家,而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在历史上,统一一直是发展的主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使用着形体稳定的、能够沟通各地方言的汉字。汉字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事务的需要,反过来,汉字为国家的管理提供了最好的工具。有了文字,就可以积累政

2018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310 课程代码:02513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汉语言文学;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填空题 1.章太炎认为,把研究汉字的学问与训诂学和音韵学一并称为,这样名不副实,应改称之为。 小学;语言文字之学 2.传统的汉字学研究,以、、字义为研究对象,民国时期唐兰写的,对文字学的范围重新晃定,只限于。 (字)形;(字)音;《古文字学导论》;形体 3.汉字学有多个分支,其中探讨汉字形体的理据构成和演变规律的学问为,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学科称之为。 汉字构形学;汉字文化学 4.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撰写的,成为学科的奠基之作。 《说文解字》;汉字学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5.唐兰、陈梦家、裘锡圭提出的“三书说”具体名目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唐兰的“三书说”是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 (2)陈梦家的“三书说”是象形字、声假字、形声字。 (3)裘锡圭的“三书说”是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或意符字、表音字(或音符字)、半表意半表音字(或意符音符字)。 6.字形感知活动的要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对字形的感知要求字形要容易识别,即容易看清楚字形的形状,这就要求文字必须具有一定的清晰度。要清晰,就要做到: 第一,字不宜笔画太多,写得不易过小。如果字形过于繁富,写得过小,就不容易看清。 第二,部件的分布要相对地集中,这就使汉字形成了二维结构的块形文字。 第三,字形之间的区别度要明显。 7.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

古汉语专题

第一次作业 一, 1. 《说文解字》以“六书”理论为中心的文字学正式创立。 2. 3. 古代的文字,秦以前流传下来的篆体文字,如:甲骨文、金文。 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4. 卢戆章卢戆章《切音新字序》,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简字全谱》 5.结绳说、书契说、八卦说、仓颉说、画图说。 6.图画文字 7.图画刻划符号 8.甲骨文龟甲、兽骨。 9. 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字体不规范。 10.金文 11.战国时代 12. 小篆形体匀称,笔画婉转流畅,象形程度不断降低。 13. 14 15. 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16. 秦国篆书改篆书的形象化而为点划符号化;字形改篆书的圆长而为方扁;笔划有折无转,并有波挑。方笔和圆笔兼用。 17. 小篆隶书 18. 碑刻、砖刻、简牍 19. 笔画横平竖直,不再有波势,收笔不再上挑,以顿笔收笔,左撇不再有粗的收笔,采用了草书的细尖,右捺不上挑,但有捺脚,楷书较为集中,稍显竖长。 二,简答 1.东周已有些探索汉字学的零星材料了。“六书”之名始见《周礼》,而学者大多认为《周礼》是春秋时期某人所作。仓颉造字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文献《世本》、《韩非子》等。周代出现了童蒙识字课本《史籀篇》,旧说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编者选取了当时的常用字,编成章句、韵语行文,以便儿童学习,象后来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千字文》一样。秦代天下一统后,文字也统一了。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博学篇》,这些都是推行小篆的范本。但还没有系统研究汉字的著作出现,先秦只能说是汉字学的萌芽时期。 2.部首是许慎创造的。《说文解字》按照具有相同偏旁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了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许慎叫它作“部”,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

2017年电大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全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提示 作业一:(涉及绪论、第一章内容) 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建。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甲午战争之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的是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今文字属于符号表意文字;主要特点是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古汉语中表示走路的词语

行:行走;在堂上小步走。唐韩愈《师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吾师。’”步:在堂下举足慢慢走;徒步,行走。《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垓下之围) 趋:跑,快走。明方苞《左忠毅公轶事》:“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奔向,趋向。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在门外快步走。(《尔雅释宫》) 走:跑,逃跑。唐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奔向,趋向。唐杜牧《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在中厅疾行。(《尔雅释宫》) 踱:漫步行走。《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奔:急走,跑。《聊斋志异狼三则》:“屠乃奔倚其下。” 在大路上疾行。(《尔雅释宫》) 跋:翻山越岭,在草丛山林中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涉山川,蒙犯霜露。”涉:徒步渡水,在水中走。《吕氏春秋察今》:“循表而夜涉。”;渡深过膝的水。(《尔雅释水》) 厉:渡深过腰的水。《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揭:提起衣服渡过潜水(不脱衣服涉水)。《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跄:有节奏的走动。《诗经齐风猗嗟》:“巧趋跄兮。” 跕:托着鞋走路。《史记货殖列传》:“女子则鼓鸣瑟,跕履游媚富贵。” 跑:急走,奔逃。唐马戴《边将》:“红缰跑骏马,金镞掣秋鹰。” 蹽(liao):迅速地走;偷偷地走开。 过:走过,经过。《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齐桓晋文之事》)迈:行,前进。《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后引申为跨步或大踏步走。) 徙:步行。《易经贲》:“舍车而徙。”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晃的样子。唐皮日休《上贞观》:“天禄(兽名)行蹒跚。” 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汉书外戚传》:“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徙涉:光着脚涉水过河。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大军徙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邋遢:行走的样子。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一折:“眼见得路迢迢,芒鞋邋遢,抵多少古道西风鞭瘦马。” 徜徉:自由自在来回行走。宋曾巩《墨池记》:“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乎此邪?”;宋苏轼《武昌九曲亭记》:“相携徜徉而上。”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答案 作业1 一、填空 1、说文解字汉字学是创建 2、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从商代文字到秦小篆阶段的汉字,历时1400余年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卢戆章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汉字自源说 6、原始绘画 7、创制期,约距今10000至5500年,这个时期的汉字是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距今5500至4000年,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使用的文字甲骨文、金文、陶文 9、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象形表意,都是通过其形象直接显示意义的 10、金文 11书写在简牍或缣帛上的文字 12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符号表意文字的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字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字体的变化 15隶书和楷书,另外还有两种辅导性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16篆书把篆书圆转绵长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 17小篆隶书18形体益加方正,笔画更为匀称,增加波势和挑法 19笔势方面。楷书取消了波势和挑法,变隶书的慢弯为硬勾。字的的形状也由隶书的扁平变为方正 二、简答题 1、答案见课本P1倒第一行至P2第一段止。 2、答案见课本P3倒第二行至P4第6行止。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0)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但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内容逐一进行了解释。 2.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小篆、甲骨文、陶文、金文、大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3.声符的表意功能有:声符的形体表意、声符的字义表意、语音表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4.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答:结绳记事是用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事的方法。结绳作为一种符号如同文字一样,它也有帮助记忆的功能,然而,结绳未能同语言结合起来,不能确切地记录语言,因此它仍然不是文字。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中的某些字,是取象于结绳的。结缌记事也不失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对于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方法的一种有益探索。由此看来,结绳记事虽然算不得文字,但仍然可以看作文字的先导。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答: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 (3)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答:第一,汉字是国家事务管理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工具。 第二,汉字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手段。 第三,汉字记录了生产技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 第四,文字为历史记载提供了最好的手段。 第五,汉字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工具。 第六,文字被用来著书立说。 第七,汉字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 7.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 答:(1)从排列顺序上看,班固所说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玄所说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所说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从名称上看,“象形、转注、假借”是三家使用的相同名称;班固说的“象事”,郑玄是“处事”,

中央电大古代汉语专题历年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试题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教材所说的“汉字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与西洋学者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2.清代学者戴震对传统六书提出了什么质疑?有什么意义? 3.汉语史分期的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各包括哪些时代的音系?各时期的代表音系是什么? 4.为什么对待词义要有一个历史观点? 二、标出诗的韵脚和韵部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韦应物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 高斋独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 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条空掩门。 时忆故交哪得见,晓排阊阎奉明恩。 三、解释下列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和今义,并说明古今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有区别字,也请写出 1.终日不获一禽。(《孟子。滕文公下》) 禽: 2.耕、渔与陶,非舜官也。(《韩非子·难一》) 官: 3.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世说新语·方正》) 。

4.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5.近臣谏,远臣谤。(《国语·楚语》) 四、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原来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什么意义。 1.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妻: 2.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甲: 3.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庸奴: 4.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5.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谁: 。 2.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褰裳》) 我: 3.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正论》) 变: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之: 5.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我: 六、翻译下列古文(46分) 原文1: ①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各言尔志?”③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④敝之而无憾。” ⑤颜渊曰:“愿无伐善,⑥无施劳。”⑦子路曰:“愿闻子之志。”⑧子曰:“老者安之,⑨朋友信之,⑩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原文2: 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②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③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原文3: ①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②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③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⑤

2017电大《古代汉语专题》作业

成绩: 古代汉语专题 形成性考核册 专业:汉语言本科 学号: 16130012500139 姓名:闫兵爱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 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完成了__《说文解字》_____________,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__汉字学的创建_____________。 2、“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_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__甲午战争之后_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个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的是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 表意方式属于属于象形表意。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 主要特点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今文字属于符号表意文字;主要特点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 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字体的变化。

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310 课程代码:02513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汉语言文学;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单项选择题 1.“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A)。 A.《汉书·艺文志》 B.《说文解字》 C.《周礼》 2.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是3400多年前的铜器铭文和(A)。 A.甲骨文 B.金文 C.陶符 3.汉代的“小学”指(A)。 A.文字学 B.初级教育 C.国学教育 4.首创文字学部首的是下列哪部辞书?(C) A.《辞源》 B.《辞海》 C.《说文解字> 5.汉字“日”古文字形的汉字结构类型为(A)。 A.象形字 B.指事字 C.会意字 6.汉字“嗣”古文字形的汉字结构类型为(C)。 A.象形字 B.指事字 C.形声字 7.汉字“林”古文字形的汉字结构类型为(C)。 A.象形字 B.形声字 C.会意字 8.汉字构形学是探讨汉字形体造字意图的学问,其学科创始人是(B)。 A.唐兰B.王宁 C.苏培成 9.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是(C)。 A.楷书 B.小篆

C.隶书 10.许慎说“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其下定义的对象是(B)。 A.转注B.形声 C.假借 11.下列字形中,不属于“烘托象形”的是(C)。 A.眉(矽) B.舌(童) C.高(鑫) 12.下列字形中,都属于形声字的一组是(A)。 A.倏、腾 B.载、春 C.寇、碧 13.答案:(A) 14.记录有甲骨文字形的甲骨被当作药材销售,是(C)发现了甲骨上镌刻的文字形体。A.罗振玉 B.王国维 C.王懿荣 15.商代陶文的产生时间点要(B)殷墟甲骨文的产生时代。 A.晚于B.早于 C.同于 二、多项选择题 16.跟汉字的产生有关的说法包括(ABCD)。 A.结绳说 B.契刻说 C.八卦说 D.仓颉造字说 17.关于许慎界定“文…‘字”“书”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CD)。 A.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字 B.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C.箸于竹帛谓之书 D.书者,如也 18.在下列汉字中“文”用来表意的是(ABD)。

2018年电大《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电大《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考点归纳总结作业一:(涉及绪论、第一章内容) 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建。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甲午战争之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的是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今文字属于符号表意文字;主要特点是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字体的变化。 15、今文字字体的种类有主要是隶书和楷书,另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 16、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把篆书圆转绵长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 17、秦代的官方标准文字是小篆;汉代官方标准文字是隶书。 18、东汉隶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体益加方正,笔画更为匀称,且增加了波势和挑法。即运笔时横、捺等笔画有如波浪起伏之状,某些笔画在收笔时,作向上挑起状。 19、和隶书相比,楷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笔势方面。楷书取消了波势挑法,变隶书的慢弯为硬勾。此外,字的整体形状也由隶书的扁平变为正方。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教材第1页---2页) 答:早在先秦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汉字的思考,他们对于汉字的本质、起源与功能提出了自己说法。如《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

古汉语词汇学

小议“古汉语的词类活用” ——读《古汉语词义论》有感 文学院对外汉语系10级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 学过古代汉语的人都对词类活用这一现象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古代汉语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但是,到底什么是词类活用?大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十分了解。作为一名对外汉语的学生,古代汉语是专业必修课程,又因为自己对于古典文学始终偏爱有加,所以在这门功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虽然没能学精,但还是收获了很多。而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更使我对其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汉语历经了千年的岁月,虽始终没有出现断代,但时光还是给了它很多改变。这些变化涵盖了方方面面,如字形、语法、词汇系统、语音等等。那些古代典籍,如今我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才能有所理解,同时不能确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没有偏差。而正确理解古代典籍,对词义的正确把握是必要的功底。 《古汉语词义论》这本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对古汉语词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其中,我最感兴趣和印象最深的便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活用。下面我就自己的收获谈谈对词类活用的认识。 词类活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要掌握词类活用,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词类活用。同词类活用常会一同出现的词有“转化”、“兼类”、“引申”等。很多人都混淆了这几个概念,下面我就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谈谈这几者的区别和关系。 其中“转化”和“引申”的关系较为亲近,它们同是字或词从旧义产生新义的途径,但不尽相同。它们的不同在于:引申是通过语义变化的手段产生新义,即通过义素的增减变化而产生新义。如果是直接引申,那么旧义与新义之间总有共同的义素,但一般说来不会是旧义的全部义素整个的进入新义;如果是间接引申,那么旧义与新义之间可能没有共同的义素。由引申产生的新义,可以与旧义属于不同的词类,也可以和旧义属于同一词类。“转化”则是通过语法变化的手段产生新义,即:是一个词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使它改属另一个此类,从而也就使它的词义发生改变。有转化所产生的新义,其词性一定是与旧义不同的。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皆指目陈胜。”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左传·成公十七年》:“我师师于刍扬。”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形成性考核作业1 一、填空(30分,错一处或回答不完整扣1分,不倒扣): 1.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建)。 2.“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甲午战争之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个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的是(是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般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

一、填空 (30分,错一处或回答不完整扣1分,不倒扣) 1、公元100年,着名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建。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 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甲午战争之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着作主要有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汉字神授说; 汉字西来说; 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 一个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的是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 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 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今文字属于符号表意文字;主要特点是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字体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