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

合集下载

古汉语100个字

古汉语100个字

古汉语100个字读史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生僻字和地名以及官衔,故下定决心将上述三者归纳。

(1)纛(音“道“)两种解释:一、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

二、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2)恚(音“会”)意思为怨恨、愤怒。

(3)彖(音“团”、四声)《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彖辞。

(4)掾(音“院”)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5)旒(音“留”)两种解释:一、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旌旗垂旒”。

二、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6)旱魃(音“拔”)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7)杨思勖(音“序”)唐玄宗时期宦官。

罗州石城人,本性苏,从小进宫,被杨姓宦官收养后改姓。

他跟随唐玄宗平定了宫廷政变,升左监门卫将军。

开元年间,先后平定了安南梅叔鸾、五溪覃行章、邕州粱大海、泷州陈行范的叛乱,屡立战功,是玄宗得力帮手。

专管征伐的事,所受到的宠信与高力士相似。

他虽然非常勇猛,不过性情也比较凶狠,对待俘虏十分残忍。

杨思勖虽然是太监,但生性刚毅果决,有军事才能,只是性情凶暴,每次俘虏敌人,大多生剥其面,甚至剥去头皮,手下士卒,无不畏惧,也因此惟命是从,所向立功。

内给事牛仙童出使幽州,被密报接受刺史张守珪的贿赂,唐玄宗大怒,命杨思勖杀之。

杨思勖将牛仙童绑起来,生挖其心,砍去手足,割其肉而生吞,残酷无比。

(8)妫(音“归”)姓氏。

(9)姒(音“四”)姓氏。

(10)敕(音“赤”)帝王的诏书、命令。

(11)薨(音“轰”)古代称诸侯之死。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12)虿(音“拆”四声)古书上说的蝎子一类的毒虫。

(13)貔貅(音“皮休”)古书上说的一种凶猛的野兽。

(14)彘(音“至”)猪的意思。

(15)豸(音“至”)本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

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尔雅》(16)铉(音“眩”)古代举鼎器具,状如钩,铜制,用以提鼎两耳。

也用来比喻三公等重臣。

100个古汉语词汇

100个古汉语词汇

zhìpū【踬仆】【释义】跌倒。

【例句】柳宗元《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zhuózhuó【濯濯】【释义】清新、明净。

【例句】韩愈《南山诗》: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

lǐ【醴】【释义】一种甜酒。

【例句】《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guītà【闺闼】【释义】指家门、家庭。

【例句】《文选·与侍郎曹长思书》:悲风起于闺闼,红尘蔽于机榻。

bēi zōu【卑陬】【释义】惭愧的样子。

【例句】《庄子·天地》: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tuān lài【湍濑】【释义】水流疾速【例句】曹植《洛神赋》: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bùhuáng【不遑】【释义】无暇,没有闲暇。

【例句】《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cǎn lǐn【憯懔】【释义】又忧又惧【例句】嵇康《琴赋》:是故怀戚者闻之,莫不憯懔惨凄。

yániè【芽蘖】【释义】植物刚长出的枝芽。

【例句】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勿谓微过,当绝芽蘖;勿谓小患,当窒孔穴。

hàn dàn【菡萏】【释义】荷花【例句】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qīchí【栖迟】【释义】漂泊失意。

【例句】李贺《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miǎn shì【眄视】【释义】斜着眼看【例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bǐkāng【秕糠】【释义】秕子和糠,均属糟粕。

指没有价值的东西。

【例句】元·萨都剌《雪米》:风流灞上寻诗客,千古无人说秕糠。

yán chī【妍蚩】【释义】美好和丑陋【例句】欧阳修《洛阳牡丹图》诗:今花虽新我未识,未信与旧谁妍媸。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汉语常用词

古汉语常用词

古汉语常用词1. 吾wú:我2. 卿qīng:你3. 哉zāi:呀4. 者zhě:的人,那个5. 乎hū:吗,呢6. 其qí:它,它的7. 宜yí:应当,适合8. 而ér:并且,而且9. 之zhī:的,之间,他们10. 故gù:所以,因为11. 也yě:也是,也可以12. 于yú:在,于是,归于13. 所suǒ:所以,所属14. 是shì:是的,是吗15. 亦yì:也是,也可以16. 谓wèi:所谓,说17. 心xīn:心里,内心18. 事shì:事件,事情19. 方fāng:方法,方向20. 人rén:人们,人类21. 夫fū:夫人,先生22. 以yǐ:以及,使用23. 予yǔ:我,给予24. 则zé:就,那么25. 与yǔ:和,和26. 如rú:象,比如27. 民mín:人民,民主28. 天tiān:天空,上天29. 上shàng:上面,以上30. 下xià:下面,以下31. 知zhī:知道,知识32. 同tóng:一起,同时33. 中zhōng:中间,中心34. 四sì:四季,四周35. 五wǔ:五岁,五行36. 道dào:方法,理论37. 用yòng:使用,用途38. 说shuō:说话,说服39. 时shí:时间,时候40. 事shì:事情,事件41. 仁rén:仁慈,仁者42. 命mìng:命运,生命43. 事shì:事件,事实44. 物wù:物品,自然45. 名míng:名字,名人46. 又yòu:又是,再次47. 比bǐ:比较,比喻48. 不bù:不是,不好49. 可kě:可以,可能50. 其他qí tā:其他的51. 之一zhī yī:其中之一52. 然rán:然后,自然53. 也yě:也是,也可以54. 乃nǎi:就是,才能55. 后hòu:后来,之后56. 出chū:出门,出现57. 先xiān:先前,先生58. 才cái:才能,才刚59. 不仅bù jǐn:不仅如此60. 也许yě xǔ:也许是这样的61. 有yǒu:有时,有钱62. 大dà:大家,大概63. 因yīn:因为,原因64. 曰yuē:说65. 所以suǒ yǐ:所以66. 还hái:还是,还有67. 可是kě shì:但是68. 但是dàn shì:但是69. 而已ér yǐ:仅仅70. 然而rán ér:然而71. 蒐集sōu jí:搜集72. 却què:却是,但是73. 虽然suī rán:虽然74. 然后rán hòu:然后75. 尤其yóu qí:尤其76. 是否shì fǒu:是否77. 另外lìng wài:另外78. 经验jīng yàn:经验79. 现在xiàn zài:现在80. 只是zhǐ shì:只是81. 无论wú lùn:无论82. 假如jiǎ rú:假如83. 告诉gào sù:告诉84. 一样yī yàng:一样85. 所谓suǒ wèi:所谓86. 绝对jué duì:绝对87. 若是ruò shì:若是88. 据jù:据说,根据89. 只有zhǐ yǒu:只有90. 或者huò zhě:或者91. 根据gēn jù:根据92. 想到xiǎng dào:想到93. 因为yīn wèi:因为94. 留下liú xià:留下95. 原则yuán zé:原则96. 一定yī dìng:一定97. 一直yī zhí:一直98. 大约dà yuē:大约99. 确定què dìng:确定 100. 等等děng děng:等等。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摘要:一、古汉语的起源与演变1.古汉语的起源2.古汉语的发展与演变二、古汉语的语音特点1.声母2.韵母3.声调三、古汉语的语法特点1.词序2.助词和介词3.量词和代词四、古汉语的词汇特点1.单音节词2.词义的变化3.成语和典故五、古汉语的文化影响1.诗词歌赋2.经典著作3.汉字书法正文:古汉语,又称为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口语,经过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古汉语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汉语的起源与演变可以从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资料追溯到。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汉语逐渐分为两大部分:文言文和白话文。

文言文主要用于书面表达,包括文学作品、历史记载、哲学著作等;白话文则是口语的记录,如小说、话本等。

文言文与白话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古汉语的发展。

古汉语的语音特点是其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在声母方面,古汉语有三十六字母,包括双唇音、齿龈音、硬腭音、软腭音等。

韵母方面,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

古汉语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序、助词和介词、量词和代词等方面。

在词序方面,古汉语常常调整词序以突出句子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

助词和介词方面,古汉语助词丰富,介词多用于表示时间、空间等关系。

量词和代词方面,古汉语量词较为丰富,代词有多种形式,如人称代词、疑问代词等。

古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单音节词、词义的变化和成语典故等方面。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许多现代多音节词在古汉语中为一个单音节词。

词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词多义、异义词、同义词等方面。

成语典故是古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语和典故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

古汉语在文化方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在诗词歌赋方面,古汉语的音韵和修辞手法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

在经典著作方面,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著作多采用古汉语书写,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文献。

古汉语语气词

古汉语语气词

古汉语语气词
1. 哈哈:表示笑声的语气词,用于轻松、开心的场合。

2. 兮:表示疑问、呼唤或感叹的语气词,多用于诗歌中。

3. 者:表示强调、加重语气的语气词。

4. 乎: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的语气词,多用于句末。

5. 呀:表示请求、劝说或感叹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6. 嘛:表示强调、肯定或解释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7. 咯:表示肯定、得意或解释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8. 哟:表示惊讶、感叹或询问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9. 啊:表示感叹、祈求或命令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10. 噻:表示肯定、赞扬或解释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古代汉语整理完整

古代汉语整理完整

古代汉语字词意思整理1.汉语的分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2.《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通行本是晋郭璞的注本3.有鸟焉,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是”4.《淮南子》注本有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今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5.四极发,发:倒塌6.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兼:同时具备若干方便,广泛地。

周:普遍7.炎:火花。

浩洋:水势浩大的样子8.淫水:洪水9.日思高其位,高:使动,提高大其禄,大:用作使动,加大10.《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前1716年),共收入47035个。

古代收录汉子最多的字典。

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

这部字典按部首排列,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用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体例: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引古书为证。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11.王引之曾作《字典考证》。

王力先生著有《康熙字典读订误》12.《汉语大字典》在字形方面,它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首先是用拼音字母尽可能注出所收字的现代读音,然后收列它的中谷反切,并标注它的音韵地位和上古所属的韵部。

13.《助字辨略》请刘淇著。

全书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诗词、小说,资料比较丰富。

1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共收字一百六十个。

15.《词诠》近人杨树达编。

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附有部首目录。

近人张相著《诗词曲语词汇释》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16.汉字字符有三种:表意字符、表音字符、记号。

汉字是表意字符。

17.六书: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许慎的称名,班固的次第背诵:六书:一曰指事。

古汉语词典

古汉语词典

古汉语词典阿㈠ā词头,多用在亲属名称或人名的前面,盛行于魏晋以后。

《孔雀东南飞》:“~母谓~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颜氏家训·风操》:“梁武小名~练,子孙呼练为绢。

”㈡ē①〈名〉山陵;大丘。

王勃《滕王阁序》:“访风景于崇~。

”②〈名〉山湾。

屈原《山鬼》:“若有人兮山之~。

”③〈名〉屋角翘起来檐。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阁三重阶。

”④〈动〉曲从;迎合。

《韩非子·有度》:“法不~贵,绳不挠曲。

”(贵,地位高的人。

)⑤〈动〉偏私;袒护。

屈原《离骚》:“皇天无~私兮。

”〖引〗亲近。

《后汉书·文苑传下》:“苟失其道,则兄弟不~。

”⑥通“婀”。

柔软而美丽的样子。

《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其叶有难。

”(难,茂盛的样子。

)㈢hē通“呵”。

斥责。

《老子·二十章》:“唯之与~,相去几何。

”【阿谀】ēyú迎合别人的心意,说奉承话。

《后汉书·杨震传》:“其~取容者,则因公褒举,以报私惠。

”哀āi①<形>悲痛;伤心。

《荆轲刺秦王》:“伏尸而哭,极~。

”《柳毅传》:“词毕,又~咤良久。

”《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而后人~之。

”〖又〗<形意动>以……为哀。

《殽之战》:“秦不~吾丧而伐吾同姓。

”②<动>怜悯;同情。

《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捕蛇者说》:“君将~而生之乎?”③〈名〉丧事。

《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为发~,泣之而去。

”【哀感顽艳】形容文章凄恻动人,能使愚昧和聪明的人都为之感动。

繁钦《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肝脾,~。

”后也用以指某些专写艳情的作品。

【哀毁骨立】父母死后,由于过分悲伤,身体瘦得像皮包骨头。

《世说新语·德行》“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引、化引:把原作略加改动,或只取一句
话中最主要的几个字。 例1: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滕王阁序》) (《后汉书· 冯异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 桑榆。”) 例2: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韩愈 《送孟东野序》)(“荒唐之辞”引自《庄 子· 天下》,原文作“荒唐之言”。)
二、譬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
③避冒犯。对人用敬词,对己用谦词,都有
不敢冒犯的意思。例如:不才明主弃,多病 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表面 上尊唐明皇为“明主”,自谦为“不才”, 而着一“弃”字,则言外之意就是“不才” 实有“才”,“ 明主”并不“明”。) 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原名启蛰(冬眠),汉代 避景帝刘启讳改。岁首的月份叫正月,秦避 始皇赢政讳改称端月。司马迁的“同子参乘, 袁丝变色”也属这一类。赵谈与其父司马谈 同名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 饮食则温淳甘膬,脭醲肥厚。 (枚乘《七发》)
五、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
“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互相呼 应、补充。也就是说,在结构相同 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组或句子中, 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隐含、互相 渗透、互相补充,这种修辞就叫 “互文”。
③博喻。就是连续用很多比喻句来说明同一
事物,其中也有明喻、暗喻之分。例1:有如 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 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七个比喻连用))
三、代称。概念P879 1。修辞效果: ①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2。代称的分类: ①用事物的性状、特征或标志来 指代该事物。例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 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是老人和小孩的 特征,借来指代老人和小孩。)例2:为肥甘不足 于口欤?轻暖不足于体欤?(孟子《齐桓晋文之 事》)(“肥甘”代美味食物,“ 轻暖”代高贵的 衣服。)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
括“错互用文”,即为避免 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 里

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骆宾王《为李敬
业讨武曌檄》)暗引
③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明引:说明出处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孟子· 梁惠王》)(引《诗经》,是明引。) 暗引:不说明出处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范仲淹《岳阳楼记》) (“商旅不行”引自《易经· 复卦》,未说明出处, 是暗引。)
地点作为人的代称。例如:睢园绿竹,气凌 彭泽之尊;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彭泽”代陶渊明,“临川”代谢灵运。) ⑦以官代人。例如:骠骑发迹于祁连。(杨 雄《解嘲》)(“骠骑”指骠骑将军霍去 病。)
四、并提
概念P881
它的特点是:让相同的成分并列在
一起
耳目聪明——耳聪目明(《后汉
书· 华佗传》) 发皇耳目 ——发耳皇目 (枚乘 《七发》)
④适宜交际辞令。
例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
吴。(《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九、省略。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辞方式叫
做“省略”。省略本是语法问题,但有时也 与修辞有关。省略的种类有: ①省略主语。 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兼语④省略“曰” 字。
实外廄。(李斯《谏逐客书》)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 王阁序》
成语中,互文(包括后者)
式语义结构的相当多见。
南来北往 朝鱼暮肉 道听途说 鬻儿卖女 铜墙铁壁
六、夸饰。夸饰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夸饰相当 于现代汉语中的夸张。但夸饰不是言过其实,而是 一种极度形容语,能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例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泰山在古人眼里是很高 的山,也就代表着最重要的东西;鸿毛当然就是价 值很小、很轻微的东西。) 例2: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史 记﹒鸿门宴》)(极言樊哙愤怒的神态,并非真的 头发竖了起来。)
④用工具代本体。例如:沛公不胜杯杓,不
能辞。(《史记﹒鸿门宴》)(“杯杓”本 是酒杯,这里指代酒。) ⑤用具体代抽象。 例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 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音乐”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于是古 人就用音乐器材“丝竹”来作为“音乐”的 代称。)
⑥以地代人。古文中常见的一种是以做官的

七、倒置
倒置是临时性地颠倒有关词语在
句子中的相互位置,从而造成非 正常的词语组合现象,意在以奇 取胜。韵文中的倒置往往还为了 满足平仄与押韵的需要。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
枝。(杜甫《秋兴八首》)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 《柳州罗池庙碑》)
总起来说,倒置并不是一种规
则的语言现象,也不是一种值 得肯定的修辞方式。
②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 观点。 例1: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 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 之。(司马迁《报任安书》)(引用历史人物、故 事)明引 例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 情》)(“尘暗旧貂裘”是引用苏秦游说秦国的故 事。) 暗引
八、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
婉转一些,叫做“委婉语”。其修辞效果是: ①避粗俗。例如: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汉书﹒玄成传》)(“便利”是大小便 的委婉说法。) ②避忌讳。例如:一旦山陵 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 后》)(“山陵崩”是“死”的委婉说法, 除避忌讳外,还有尊敬之意。)
一、引用。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
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 的修辞方式叫“引用”。引用的目的是为了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1。修辞效 果: ①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② 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
①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之 于书本的熟语、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1: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 列,不能者止。’ ……”(《季氏将伐颛 臾》) 例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 三声泪沾裳。”(《水经注· 巫峡》)(引用 歌谣)
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 ①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②使表达 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譬喻的分类: ① 明喻。明喻一般都用“犹”“若”“如”等 词语加以表明,很容易辨别。例如:以若所 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
﹒梁惠王上》)(“犹”,好像,好比。)

②隐喻。隐喻不用“譬喻”等字眼,也没有 “犹”“若”“如”等比喻词,而是直接表述,我 们阅读时都要把它当做比喻来看待,才能真正理解 作者的本意。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史记﹒鸿门宴》)(“刀俎”喻项羽 一方,“鱼肉”喻刘邦一方,形象化地说明了敌强 我弱的形势。)例2:曹公,豺虎也。(《资治通 鉴﹒赤壁之战》)(判断句,谓语部分为比喻。曹 操就像豺虎一样。)

②用泛称代特称。
例1: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
上》)(“晋国”原本包括战国初期的韩、 魏、赵三国,但在后来,“晋国”成为特称, 专指魏国。)
③用特称代泛称。例1:凌阳侯之泛滥兮,忽
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阳侯” 本是古传说中的水神,此处代称波浪。)例2: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 (“大雅”是《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这 里泛指有优秀传统的古诗。) 例3、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