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汉语词汇

合集下载

古汉语 连绵词

古汉语 连绵词

古汉语连绵词
古汉语中的连绵词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形式,它们通常由两个或多个单
字组成,具有连绵不断的特点。

这种词汇形式在古代文学中非常常见,被广泛运用于诗歌、文言小说等文学作品中。

古汉语中的连绵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两个单字组成的连绵词,
如“花落”,“山高”,“水流”等;另一类是由三个或更多单字组
成的连绵词,如“风吹雨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云深不
知处”等。

这些连绵词不仅具有美感,而且还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花落”这个词汇,不仅仅是描述花儿凋谢的过程,更是表达了
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无常的哲理。

同样,“山高”这个词汇,不仅仅是
描述山峰的高度,更是表达了人生的艰难险阻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在古代文学中,连绵词的运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唐代诗歌中,李白
的《将进酒》中就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的连
绵词,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在宋代文言小说《水浒传》中,
也有大量的连绵词出现,如“英雄豪杰,义薄云天”,“忠心耿耿,
死而后已”等,表达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总的来说,古汉语中的连绵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词汇形式,它们不仅具有美感,而且还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意境和情感。

在古代文学中,连绵词的运用非常广泛,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即使在现代汉语中,连绵词的运用也仍然非常普遍,成为了汉语表达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古代汉语》考研辅导——专题1:文字词汇篇

《古代汉语》考研辅导——专题1:文字词汇篇
《资治通鉴》:“陈馀悉三县兵,与齐兵共袭常 山。常山王张耳败,走汉。”
《汉书·蒯通传》:“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 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泽之事,常山王奉头鼠 窜,以归汉王。”
象形字 指示字 会意字 形声字(省声字 省形字) 亦声字
六书 四体二用
眉 泉 石 行 叉 亦 具 孔 雀 爨 嵩 岳 斗 庙 励 动
奉(從手、廾,丰聲)、肴(吃肉),從肉,爻聲
概念 汉字结构分析题 简答题
基本概念弄明白 造字方法要熟记 古书用字分得清
词的构成
词的意义
单音词 复音词(连绵词 偏义复词)
词义变化 同义词 辨析 本义 判定 引申义 类型 方式
规律
异字同词 异词同字
一 (甲)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礼记·廉颇蔺相如 列传》) 宫殿
司马相如《凡将》篇 史游《急就》篇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南宋: 王应麟《三字经》
元明清:明 程登吉 《幼学琼林》
清 车万育《声律启蒙》
明 吕得胜《小儿语》《女小儿语》
明末清初 朱柏庐《朱子家训》
清 李毓秀《弟子规》……
汉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而受之。
张敞—张吉(子)—杜邺(外孙)—杜林(子)
清 段玉裁著
先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开始编纂 长编性质的《说文解字读》,历时十九年, 共540卷。
以此为基础,加工精炼,又经过十三年, 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完成《说文注》。 1915年刊行。
1、阐明许书体例,以许注许,订正讹误, 2、提出新的看法,订正前说 3、在文字词汇学上的贡献 (1)阐明字形与词义的关系,解释词义更为详
历史发展:
意义编制-《尔雅》《方言》《释名》《广雅》《诗词曲语辞汇释》

100个古汉语词汇

100个古汉语词汇

zhìpū【踬仆】【释义】跌倒。

【例句】柳宗元《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zhuózhuó【濯濯】【释义】清新、明净。

【例句】韩愈《南山诗》: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

lǐ【醴】【释义】一种甜酒。

【例句】《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guītà【闺闼】【释义】指家门、家庭。

【例句】《文选·与侍郎曹长思书》:悲风起于闺闼,红尘蔽于机榻。

bēi zōu【卑陬】【释义】惭愧的样子。

【例句】《庄子·天地》: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tuān lài【湍濑】【释义】水流疾速【例句】曹植《洛神赋》: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bùhuáng【不遑】【释义】无暇,没有闲暇。

【例句】《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cǎn lǐn【憯懔】【释义】又忧又惧【例句】嵇康《琴赋》:是故怀戚者闻之,莫不憯懔惨凄。

yániè【芽蘖】【释义】植物刚长出的枝芽。

【例句】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勿谓微过,当绝芽蘖;勿谓小患,当窒孔穴。

hàn dàn【菡萏】【释义】荷花【例句】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qīchí【栖迟】【释义】漂泊失意。

【例句】李贺《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miǎn shì【眄视】【释义】斜着眼看【例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bǐkāng【秕糠】【释义】秕子和糠,均属糟粕。

指没有价值的东西。

【例句】元·萨都剌《雪米》:风流灞上寻诗客,千古无人说秕糠。

yán chī【妍蚩】【释义】美好和丑陋【例句】欧阳修《洛阳牡丹图》诗:今花虽新我未识,未信与旧谁妍媸。

古代汉语名词

古代汉语名词

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21、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

古代汉语整理完整

古代汉语整理完整

古代汉语字词意思整理1.汉语的分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2.《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通行本是晋郭璞的注本3.有鸟焉,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是”4.《淮南子》注本有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今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5.四极发,发:倒塌6.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兼:同时具备若干方便,广泛地。

周:普遍7.炎:火花。

浩洋:水势浩大的样子8.淫水:洪水9.日思高其位,高:使动,提高大其禄,大:用作使动,加大10.《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前1716年),共收入47035个。

古代收录汉子最多的字典。

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

这部字典按部首排列,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用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体例: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引古书为证。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11.王引之曾作《字典考证》。

王力先生著有《康熙字典读订误》12.《汉语大字典》在字形方面,它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首先是用拼音字母尽可能注出所收字的现代读音,然后收列它的中谷反切,并标注它的音韵地位和上古所属的韵部。

13.《助字辨略》请刘淇著。

全书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诗词、小说,资料比较丰富。

1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共收字一百六十个。

15.《词诠》近人杨树达编。

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附有部首目录。

近人张相著《诗词曲语词汇释》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16.汉字字符有三种:表意字符、表音字符、记号。

汉字是表意字符。

17.六书: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许慎的称名,班固的次第背诵:六书:一曰指事。

古代汉语1

古代汉语1

古代汉语1的六书的名称和次序。

许慎以为六书是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托其事,令长是也。

2、(1)①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之法,它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成分的纯粹的表意字,指事、象形、会意;一类是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

②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2)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往往作为汉字的部首来写,部首是表意的主体,多指名词。

(3)指事绝大部分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上。

(4)形声字是由义符和音符两个部分组成的:义符表示字的意义,音符表示字的读音。

三、字典辞书1、(1)汉语字典辞书的主要编排方式: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划排列、按编码排列。

(2)字典辞书的主要注音方式有字母、直音和反切。

2、《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延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基础上编成的。

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

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笔划少的部首排列在前面,同部首的字再按笔划数目排列,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

如果这个字又别音别义,便再解释别音别义。

此书对字的注音和释义主要是引用前人的意见很少有编者自己的见解。

它解释字音和字义除引用古代韵书或字书的解释之外,一般还引用古注,这对我们查阅字的古音古义,无疑是有帮助的。

王引之的《字典考证》纠正了它的引书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韵订误》又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共八类五千九百多条。

古汉语知识点

古汉语知识点

古汉语知识点为便于同学们掌握古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现就教材中出现的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等有关常识及古今通用的修辞手法作一简要介绍。

古今字和通假字一、古今字在某一词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异中有同的若干字,原来的字称古字,后造的字称今字。

一般来说古字义项较多,今字承担的只是古字众多义项中的一项。

例如:①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李斯《谏逐客书》)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论语·先进》)③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例①中的“从”是今字“纵”的古字。

上古时汉字数量较少,每个汉字所表示的意义要比后世多。

兼职过多,容易造成岐解、误解。

解决一字多义问题的一种办法就是另造新字来表示原字若干意义中的一个意义。

例①古字“从”本兼有跟从、听从、追赶、参与、纵容、纵横等义项,后来在“纵横”的“纵”等意义上另造了一个今字“纵”。

例②中的“莫”字就是“暮”的古字。

在古汉语中,一个字因音同或音近常被借用来表示另一个词的意义,久借不归,假借义遂占据了主导地位,本义反而不明显了,这时就让原字表假借义,另造一个新字表示本义,新造的表示本义的字就是今字。

古字“莫”常借用作无定代词,表示无、没有之意。

后来假借义成为“莫”的常用义,本义就另造一“暮”字来表示。

例③的“阁”是“搁”的古字,“搁”字是在“阁”的“搁置”的意义上产生的。

例句③又由“搁置”引申为“忍住”“含着”。

注意,“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

清段玉裁说:“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而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说文解字注·言部》“谊”字注)二、通假字通假也作“通借”、“古音通假”。

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或替代。

其中替代的字称为通假字,被替代的字称为本字。

通假字与本字之间除了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并无词义上的必然联系。

《通论:古汉语词汇》古汉语单音词与复音词

《通论:古汉语词汇》古汉语单音词与复音词

(池,水池;塘,堤岸。《庄子达生》;“被发行 水池; 堤岸。 庄子达生》 思考: 而游于塘下。 防坊堤隄塘唐坟坋” 思考:,而游于塘下。“防坊堤隄塘唐坟坋”在堤坝这 歌 个意义上同义。) 个意义上同义。)
①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生春草 秋水》 ②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 秋水 盈虚
知道 艰—艰难 恐—恐惧 知—知道 将—将军 艰难 恐惧 知道 将军 洪—洪水 减—减少 道、路—道路 朋、友—朋友 洪水 减少 道路 朋友
⑶、原单音词换成词形全异的复音词
途—道路 伐—攻打 好—漂亮 师—军队 道路 攻打 漂亮 军队 息—呼吸 御—抵挡 呼吸 抵挡 丢失、 池—护城河 护城河 亡—丢失、逃跑 丢失
4、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一个 、 双音词
学记》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 知道。 礼记 学记 ②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贾谊《鵩鸟赋》) 合散消息兮 安有常则?(贾谊《鵩鸟赋》 消息 ?(贾谊 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 味不同。 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 内篇杂下》 味不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霍光传》 ④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霍光传》 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汉书 霍光传 结婚相亲 ⑤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沧海难为水 。(元稹 城市, 。(张俞 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 ⑦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痛恨于桓灵也 性行淑均, 于昔日, ⑧将军向宠,性行淑均,长晓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 将军向宠 性行淑均 长晓军事,试用于昔日 之曰能。(同上) 之曰能。(同上) 。(同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纳

•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除了查阅字典辞书外,有时候 还需要自己动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比较归纳。任 何一个词的古义,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具有时代 性,也具有社会性。例如“再”字,《左传》共见 47次,都是“两次”或“第二次”的意思,其他先 秦古籍也没有例外,这就证明了《说文》“再,一举 而二也”的解释是正确的。有些语言事实甚至是前 人所没有发现的,只要进行深入研究,必然续有发 现。
B、词义轻重的不同

• 诛:古义较轻,表示用言词责备。《周礼· 天官· 大 宰》:“八曰诛,以驭其过。”郑玄注:“诛, 责让也。”贾公彦疏:“诛以驭其过者,臣有过 失非故为之者,诛,责也,则以言语责让之,故 云以驭其过也。”《广雅· 释诂》:“诛,责也。” 成语“口诛笔伐”之“诛”,即此义。后来“诛” 发展出“杀戮”之义,词义变重,今义多用,并 形成“诛戮”一词。
通论——词汇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 A、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 这主要属于基本词汇:风雨雷电、日月风霜、东 西南北等。 • 另外,复音词例如:芍药、梧桐、凤凰、仓庚、 蟋蟀、苍蝇、参差、窈窕、踊跃、逍遥、翱翔等。 • 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 极少数。
B、词义缩小

• 指一个词的今义比古义所表达的概念外延小,今义包含在古义 之中。
• 宫:上古泛指房屋。“宫”、“室”是同义词,先秦都指房屋。 秦汉以后。“宫”专指封建帝王的住宅,如“阿房宫”、“未 央宫”。现在除了某些叫“宫”的旧有名称外,只有某些化娱 乐场所才称宫,如少年宫、文化宫。“宫”的词义范围越来越 缩小了。
• 坐:古代除当“坐下”的动作讲之外,还有“犯罪”、“因为” 的意义,《晏子春秋· 内篇》“王曰:‘何坐?’曰:‘坐盗。” 上例的“坐”当“犯罪”讲。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 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上例的“坐”当“因为”讲。现在专指“坐下”讲,今义比古 义缩小了。
三、辨析古今词义异同应当 注意的几个问题

• 1、注意词义演变的时代性 • 词义是随着时代的转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时代不同, 词义就有可能有变化。
• 例如:“尸”在山谷指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以 臣下或死者的晚辈充任。《仪礼· 士虞礼》:“祝迎 尸。”郑玄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字形 象,心无所系,立尸而注意焉。”后世改用神主和画 像,“尸”的制度不复行,这一古义就消失了。现代 “尸”专指尸体。

• “兵”,本指兵器。《说文》:“兵,械也。”贾 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收 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成语“短兵相接”之 “兵”,都指兵器,今义是指士兵、战士,把 “兵器”转移到持兵器的人。
• 转移就是由甲义引申出乙义,而当乙义产生之后, 甲义就不复存在了。
THE END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 词义的感情色彩是词的附加意义,表现了人们对 客观事物的爱憎喜恶,即主观评价的好坏,以及 对词义轻重程度的判断。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表现了古人和今人对词义所概括的对象的态度。 这种差异有两种表现形式:词义褒贬的变化和词 义轻重的不同。
• 金:先秦泛指金属。 《左传· 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 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故 以铸三钟。”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 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 用铜。楚王担心赏赐给郑国的铜会用来制造武器, 所以与郑盟誓。 甲骨文中没有“金”字,金文中有了“金”、 “铜”,但没有“银”、“铁”,郭沫若认为 “铁”出现于春秋时期。到了“铁”、“锡”、 “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 了。如《史记· 文帝本纪》:“不得以金、银、铜、 锡为饰。”“金”词义范围逐渐缩小。(现在 “五金”、“金工”、“金属”等复合词里的词 素还保留古代词义的痕迹。)

• 醒:指“酒醉后恢复常态”,今有酒醒。《楚 辞· 渔父》“世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在本义基础上 的一种比喻用法;今主要指“睡眠状态的结束” • 睡:(古)坐着打磕睡(打盹儿)。《说文》: “睡,坐寐也。”《史记· 商君列传》:“孝公既 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今) 不管是坐着睡还是躺下睡,白天睡还是夜晚睡, 都可以叫做“睡”。

• 贼:本指杀人劫货,犯上作乱的人,词义很重, 《左传》:“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补讨贼, 非子而谁?”这里的贼是太史董狐对攻杀晋灵公 的赵穿的称呼,后来“贼”专指小偷,词义变轻。
• 诬:古义本指讲话夸大其辞,虚妄不实,词义较 轻。《说文》:“诬,加也。”段玉裁注:“加 与诬皆兼毁誉,言之毁誉不以实,皆曰诬也。” 后来发展出“诬蔑”、“毁谤”、“诬陷”之义。 《汉书· 孙宝传》:“吏民未敢诬明府也。”颜师 古注:“诬,谤也。”今义为捏造事实冤枉人, 词义重。

C、词义的转移

• 指一个词的今义和古义所表达的概念完全改变,词义 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 去了。
• “脚”,原指小腿。中古以后,“脚”指踝骨以下部 分,当“足”字解。今义则把原来的“小腿”转移到 小腿以下的部位了。

• 在讨论古今词义的异同时,我们应当注意:所谓 “古”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同样属于古代汉语, 先秦的情况就与汉魏六朝不同,汉魏六朝又与唐 宋不同。而且“古”和“今”也不是一刀两断, 截然分开的。有些古义,先秦以后就消失了,只 是作为词素在双音节词中保存它的原意。有些今 义,唐宋以后就出现了,不过,当时还不一定是 常用义。也有些词,古今意义的发展情况,由于 缺乏必要的资料,我们还不能完全明白。
2、选择比较好的字典和辞书


在解释古代词义方面,《说文》所讲的词义基 本上时可靠的。《词源》、《辞海》在字义的 解释上比较慎重,其修订本在词义训释方面又 有较大提高。例如教材说举“劝”、“给”等 例。《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辞典》古今兼 收,材料空前丰富,也是比较好用的工具书。 《王力古汉语字典》在义项的设立上比较科学。
• B、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 这是指一个词的现代意义和它的古代意义毫无关 系。 • 例如教材所举“该”字,现代是“应当”的意思, 而古代当“完备”讲。“抢”字,现代指“抢 劫”,古代是“突过”、“撞”的意思,并且读 音也不相同。 • 突过:《庄子· 逍遥游》抢榆枋檀树;撞击:《战 国策· 魏策》以头抢地尔。都和“抢劫”的意思无 关。 • 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 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 爪牙:(古)武臣,泛指辅佐君主的人,褒 义。《诗· 小雅· 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 《汉书· 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 也。”/(今)指亲信、党羽,即供人驱使的 人、坏人的帮凶、走狗,贬义。 • “谤”:古代是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 个中性词。《国语· 周语上》:“厉王虐,国 人谤王。”“谤”的今义是指“诽谤”、 “毁谤”、“造谣中伤”,成为贬义词了。
二、古今词义的演变

• 古今词义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词义范围的变化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1、词义范围的变化
• • • •


词义范围的变化,是指词义所概括的客观对象的外 延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三种情况: A、词义的扩大 指一个词今义比古义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大,古义 包含在今义之中。 诗:古代专指《诗经》,《论语· 为政》:“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现代泛指一般诗歌, 词义的范围扩大了。 河:古代专指黄河。《诗经· 魏风· 伐檀》“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干兮。”《左传· 僖公33年》及诸河,则在 舟中矣。(今)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C、古今词义的同中有异


这是指古今词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某些 相同之点,又有一些不同之处。
• 《左传· 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敌国”,不 是指与“我相为仇敌的国家”,而是指“与我地位相匹 敌的国家。”成语有“势均力敌”。
• 《孟子· 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吝 惜,舍不得。A、词义褒贬的变化
• 复辟:(古)失去君位的帝王重新上台掌权恢复统治, 褒义。《明史· 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 复辟。”今义则指“国家政权落到旧制度的代表手 里”,即被推翻的统治者恢复原有的地位或被消灭的 制度复活,是个贬义词。
• 明目张胆:(古)有胆识,敢作敢为,褒义。《宋 史· 刘安世传》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 (今)形容公开地、大胆地做坏事,贬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