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赏析

合集下载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桃花红杏花白》是山西省的一首传统民歌,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

这首民歌创作于浓厚的地方文化背景之下,体现了山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旋律、歌词和主题三个方面对《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进行浅析。

从旋律上看,《桃花红杏花白》的曲调悠扬动听,富有地方特色。

整首歌曲采用了十二平均律音阶,旋律跳跃起伏,具有一定的情感表达力。

这首民歌的旋律质朴朴实,没有经过繁琐的编曲和修饰,完整地展现了山西人的情感和性格。

歌曲的节奏感很强,歌曲的起伏变化使得歌曲更具有张力,更符合当地的民俗风情。

这种独特的旋律特点使得《桃花红杏花白》成为了山西地区最受欢迎的民歌之一。

从歌词上看,《桃花红杏花白》的歌词简洁明了,表达了山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美景的热爱。

歌词中“桃花红杏花白,出得厅堂便处理海”一句直接描绘出了家乡的美丽景色,令人心生向往。

而“家家门前乐意来,杯酒相交多快活”则表达了山西人热情好客的天性和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歌词情感真挚,表达了山西人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承载了浓厚的地方情感。

从主题上看,《桃花红杏花白》的主题贯穿了对美景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首歌曲通过对家乡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曲中所描述的春天美景、友情相交等情感元素,无不表现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整体而言,《桃花红杏花白》通过浓烈的地方色彩和朴实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热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桃花红杏花白》这首山西民歌在旋律、歌词和主题方面都展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首歌曲以简单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山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热爱。

通过它,我们得以窥见山西人民的情感世界和地方文化的魅力。

这首歌曲不仅仅是山西的一首民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山西民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以《桃花红杏花白》为代表的山西民歌在中国乃至世界民间音乐界都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旋律特征、歌词内容和表达情感等方面对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进行浅析。

我们来谈谈《桃花红杏花白》的旋律特征。

这首歌的旋律简洁、朴实,主要采用了传统的五声音阶,表现出民歌的朴实、清新和自然之美。

在编配上,常常采用二声部对位式的形式,旋律线条清晰,既引人入胜,又富有地方特色。

歌曲的曲调简单易记,动情激昂,更能深入人心,使人思乡念情。

我们来谈谈《桃花红杏花白》的歌词内容。

该歌的歌词朴实、真挚,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歌词中常以桃花、杏花等当地的自然景物为载体,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

“桃花红,杏花白,家乡的山山水水美如画”,这些词句不仅展现了山西乡村的田园风光,也凸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歌词中还包含了对生活、爱情、友情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悟,让人在朴素的音乐语言中感受到深沉的情感追求。

我们来谈谈《桃花红杏花白》的情感表达。

这首歌的情感表达非常深刻,在朴实的旋律中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歌手在演唱时往往以深沉的情感来演绎,让人仿佛置身于广袤山川之中,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和生命的炽热。

尤其在外乡演唱时,歌手的倾情演唱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让人不自觉地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这首歌不仅在山西当地广为传唱,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备受喜爱,成为了山西乃至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寄托。

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以其独特的旋律特征、真挚的歌词内容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民俗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样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山西民歌,传承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解析新编民歌《桃花红杏花白》

解析新编民歌《桃花红杏花白》

首优 秀 的双 主题 并 置 的三段 体 曲式 的 声乐 作 品 。各部 分之 间对 比 后 面 的短 修饰 音 时要 运用 当地甩 腔 唱法 ,像甩 东 西一 样把 音 甩 出
明显 ,感 染力 强 ,为表 演者 提供 了很 好 的演 唱空 间 。 四 、新编 民歌 《 桃 花红 杏花 白》的演 唱方 法和 情感 处理 去 ,当音 的 时值拖 够 之 后 ,然 后马 上换 气 唱下 一句 ,这样 唱 既 体
行 了变 化 发展 ,歌词 为 下一 段 的 内容 做 了铺 垫 。 1 7 至4 O 小 节 是 问奏 ,节 拍 变 为 八 三 拍 , 已经 出现 了 《 开 花 曲更 加 的生动 感 人 。第 二 ,三句 虚 词 “ 啊 ”虽 然谱 面 标注 音 量 为 调 —— 会 哥哥 》 的旋 律 ,4 1 小节 进 入B 段 ,4 l 至5 2 小节 为 《 开花 f f ,但是 也 不可 唱 的太 大 声太 凶 ,应该 连 贯深 情 ,感 叹 山西 农 村 调— — 会 哥 哥》 的原 始旋 律 ,歌 词 为新 创 。5 3 至7 2 小 节 为变 化发 青 年 男 女 的爱 情 和 家 乡 的 美 丽 。 歌 曲最 后 一 句 中 “ 一 片 片 红 云 展 。7 3 至8 4 小节 ,又重 现 《 开 花调 —— 会 哥 哥》 的旋 律 ,原 曲填 飞 ,一阵 阵 暖风 来 ”要 用柔 美 的音 色来 演 唱 ,表 达 出对 家 乡美 好 新词 。8 5 至9 9 小节 为连接 部 。 白》 的变 化再现 。 的面 貌 的赞 叹 ,演 唱者似 乎 陶 醉在 眼前 美 丽 的景 色 中 。全 曲最 后
全曲最后的一个啊个呀呀呆需渐慢注意演唱技巧旋律较之前提高6度最高音呀字要有所控制的轻唱形成甜美的声音特别注意气息的支撑形成头腔共鸣演唱第二个呀这种长音后面的短修饰音时要运用当地甩腔唱法像甩东西一样把音甩出去当音的时值拖够之后然后马上换气唱下一句这样唱既体现了左权方言特有的语气又使长音听起来有头有尾穿透力极强5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山西民歌是中国民歌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桃花红杏花白》是山西地区著名的民歌之一。

这首民歌在整个山西地区都有广泛的传唱,其歌词简洁朴实,歌曲旋律优美动人,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从歌曲的主题、创作特征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首民歌的魅力所在。

我们来看一下《桃花红杏花白》这首歌的主题。

这首歌以描绘桃花和杏花的美丽景象为主题,歌颂了自然界的绚丽风景和四季变换的美好。

歌中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通过对桃花和杏花的赞美,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歌曲所表现的主题可以说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也展现了山西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

我们来分析一下《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这首歌曲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歌曲的旋律优美动人。

整首歌曲的旋律轻快流畅,搭配着简单朴实的歌词,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

其次是歌词的简洁朴实。

这首歌的歌词使用了非常简单的词语,但却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让人们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和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再次是歌曲的编曲和演唱方式。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这首歌曲的编曲和演唱方式可能会有所调整,但都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我们来看一下《桃花红杏花白》的表现手法。

这首歌曲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了夸张、对比和写实等手法。

首先是夸张手法,歌词中对桃花和杏花的描绘都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使得这些花朵显得格外美丽和动人。

其次是对比手法,歌词中对桃花的红和杏花的白进行了对比,突出了这两种花的不同特色,增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再次是写实手法,歌曲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非常写实,使人们仿佛置身于绚丽的自然风景之中,通过歌曲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展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其歌词简洁朴实,旋律优美动人,再加上夸张、对比和写实等表现手法,使得这首歌曲成为了山西地区民众喜爱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小型民歌赏析400字

小型民歌赏析400字

小型民歌赏析400字
小型民歌赏析400字如下:
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就是人们用桃花红、杏花白的寓意,描述了恋爱中的男女追求爱情的歌曲。

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曲调非常悠长、旋律非常优美,特别是在表达人的情感上,会有非常牵肠挂肚的那种感觉。

听这首歌,仿佛看到辽阔的西北大地上,纯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桃花杏花林中闪烁。

《桃花红杏花白》最早由山西歌唱家刘改鱼演唱,是一首老百姓喜爱的歌曲,广为人们传唱,有多种演唱版本,特别由刘麟作词,王志信作曲的新编版,是民族声乐曲中女高音声部的代表曲目之一。

一首质朴的民歌,通过开花调的旋律把青年人相识、相恋、相爱到结婚的情景一一再现给了听众,不能不说其流传的深入人心,《桃花红杏花白》就是这样一曲打动人心的民歌范本。

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而各歌种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桃花红杏花白》属"左权开花调",因"开花调"歌词的上句常"xx开花"为起兴,下句点题,因而当地人把这种形式的山歌统称"开花调"。

其委婉、清秀,构思精巧,节奏比较规整,《桃花红,杏花白》是代表曲目之一。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是一首富有乡土气息的民歌,歌词情真意切,曲调优美动人。

这首歌歌颂了家乡的美景和朴实的乡村生活,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

本文将从旋律、歌词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对这首山西民歌的创作特征进行浅析。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民歌的曲调和旋律。

《桃花红杏花白》的曲调轻快活泼,富有活力和动感,整首歌曲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歌曲配器采用了琵琶、胡琴等乐器,这些乐器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乡土情怀和民俗特色。

在旋律上,《桃花红杏花白》采用了较为简单的旋律,易于传唱。

这种简单朴实的旋律与歌曲所歌颂的乡村生活和纯朴情感相得益彰,使得这首歌曲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整体来说,这首民歌在旋律上通过轻快的曲调和富有乡土气息的配器,创造了一种朴实、真挚的乡村氛围,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淳朴。

我们来分析一下歌词的创作特征。

《桃花红杏花白》的歌词简洁明了,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歌词中重点描绘了家乡的美景,如桃花红、杏花白、小桥流水等,展现了一派田园风光,富有唯美和诗意。

与此歌词中也透露出对家乡亲人和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整体而言,这首歌曲的歌词简单明了,散发着纯朴和真挚的乡土情感,让人产生共鸣。

我们来谈谈这首山西民歌的表现形式。

《桃花红杏花白》采用了典型的民歌表现形式,简单朴素,没有过多的华丽修饰,使得这首歌更能贴近人心,让人产生共鸣。

歌曲在编曲上采用了简单的民间乐器,增强了歌曲的民俗特色和乡土气息。

歌曲的演唱方式也十分朴实真挚,没有过多的装饰和修饰,更显出歌曲的朴素和真挚。

整首歌曲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了山西民歌的特点,简单朴实,浸透着乡村风土人情。

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以其朴实的风格、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旋律,在乡村民歌中独树一帜。

这首歌曲通过其独特的创作特征,让人感受到了山西乡村生活的美好和纯朴,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桃花红杏花白》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一首知名的民歌,此歌曲源于泽州县境内东
柏树镇三角形村。

该歌有着较强的地域性和民俗色彩,我们可以通过对该歌曲的分析,了
解到其创作和表现的特征。

首先,该歌曲的创作特征是纯朴自然。

其表现内容主要是以桃花和杏花为主要景观,
以颜色为特征,通过对这两种花的描述,展现春天万物生长的美好。

极力追求朴素自然的
创作风格,使得歌曲富有朴实、真实的感受,让听众感到身临其境。

其次,该歌曲的表现特征是直白自然。

该歌曲的表现方式不夸张,不刻意追求词藻华丽,以琅琅上口,如行云流水的语言形式表现传统乡土风情。

歌曲词与曲之间的结合自然
明朗,旋律和歌词相和谐,让人听了忍不住跟着哼唱。

再次,该歌曲的情感表达特征是淳朴自然。

歌曲节奏缓慢,节拍舒缓,唱腔悠扬动听,让人产生一种自然、感性、朴素的情感体验。

歌曲呈现出的民间情感,具有浓郁的土地气
息和乡土情怀,鲜明表现了晋南农民朴实的文化内涵。

最后,对于歌曲的演唱特征,该歌曲讲究的是真声自然,主要表现出晋南民歌流派的
风格。

在演唱方面,强调自然发声,追求真实自然的唱法,演唱者不刻意加工,将感受和
情感直接传达给听众。

演唱方式自然天成,颇有清新可爱之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桃花红杏花白》这首山西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俗色彩,表现了山西
民歌所具备的朴实自然、真实感性的创作风格,展现了农民尊重自然、喜爱乡土文化的精
神风貌,对传承山西民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民族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赏析

民族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赏析

民族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赏析摘要:由刘麟、王志信创编词曲的《桃花红杏花白》,是当前民族声乐表演与教学领域女高音声部的代表性曲目之一。

它既继承了山西左权民间音乐的传统,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被赋予了新的因素。

其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富有表现力、时代感的创新发展,在为演唱者提供发挥声乐表演技术与能力空间的同时,也向表演者提出了相应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素养要求。

因此,在表演与教学过程中,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开展以演唱处理为核心的二度创作,既是把握作品的地方风格、乡土味道的要求,更是准确理解词曲作家的艺术追求与创作技法,用恰当的歌唱技术与方法塑造良好声音形象的基础。

关键词:《桃花红杏花白》;创作;演唱;分析目录一、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概况 (3)二、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沿革 (3)三、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 (4)四、《桃花红杏花白》赏读 (6)五.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科学性缺乏系统的总结 (7)六.民间与音乐院校缺乏和谐有效的协作 (8)一、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概况(一)民族的涵义讲到民族声乐,首先必须要搞清楚民族的涵义,民族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各种人的稳定共同体。

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自然过程。

这一共同体必须在生活居住地、语言、文化传统、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具备统一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将某一区域的人类群体称为民族。

(二)民族声乐的涵义民族声乐是声乐艺术中的一种,一般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歌唱技巧及表现特色。

本文所研究的民族声乐是站在更加宽阔的视域和视角上,对民族声乐所进行的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的民族声乐,更能呈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历史性、民族性、群众性。

音乐在每一个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被幻化为人与人、人与自然斗争的武器,成为人类与神灵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

声乐作为音乐表现形式的一种,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语言、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各民族声乐有着各自的特点,从创作内容、表演形式、审美评价等各方面都具有本民族声乐发展的特点,并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赏析摘要:由刘麟、王志信创编词曲的《桃花红杏花白》,是当前民族声乐表演与教学领域女高音声部的代表性曲目之一。

它既继承了山西左权民间音乐的传统,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被赋予了新的因素。

其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富有表现力、时代感的创新发展,在为演唱者提供发挥声乐表演技术与能力空间的同时,也向表演者提出了相应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素养要求。

因此,在表演与教学过程中,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开展以演唱处理为核心的二度创作,既是把握作品的地方风格、乡土味道的要求,更是准确理解词曲作家的艺术追求与创作技法,用恰当的歌唱技术与方法塑造良好声音形象的基础。

关键词:《桃花红杏花白》;创作;演唱;分析目录一、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概况 (3)二、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沿革 (3)三、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 (4)四、《桃花红杏花白》赏读 (6)五.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科学性缺乏系统的总结 (7)六.民间与音乐院校缺乏和谐有效的协作 (8)一、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概况(一)民族的涵义讲到民族声乐,首先必须要搞清楚民族的涵义,民族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各种人的稳定共同体。

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自然过程。

这一共同体必须在生活居住地、语言、文化传统、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具备统一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将某一区域的人类群体称为民族。

(二)民族声乐的涵义民族声乐是声乐艺术中的一种,一般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歌唱技巧及表现特色。

本文所研究的民族声乐是站在更加宽阔的视域和视角上,对民族声乐所进行的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的民族声乐,更能呈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历史性、民族性、群众性。

音乐在每一个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被幻化为人与人、人与自然斗争的武器,成为人类与神灵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

声乐作为音乐表现形式的一种,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语言、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各民族声乐有着各自的特点,从创作内容、表演形式、审美评价等各方面都具有本民族声乐发展的特点,并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无论是中国民族音乐还是西方民族音乐,其产生的原因都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对神灵的信奉,还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都离不开人们的参与和创造。

二、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沿革(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阶段(1949—1966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真正的当家做了主人。

政治上的相对稳定,使人们内心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自豪,在时代浪潮的鼓舞下大批音乐创作者充满了创作激情,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问世并被传唱至今。

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极其贴近生活,表现的大多都是人民群众内心的所思所想,所以极具号召力和生命力。

譬如1957年吕远作词作曲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克拉玛依之歌》,1958年罗宗贤作曲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岩口滴水》,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不朽之作。

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抒情歌曲和民族歌剧两个方面。

1.抒情歌曲的兴起: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及各地方领导下的创作团体,以及社会上的创作团体迅猛发展,为声乐演唱者创作了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歌曲,尽管数量不多但却都是精品,像1953年美丽其格词曲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就是有代表性的一首。

1957年后,随着“左倾”激进思想的渗透,带有“左”的思想的歌曲被大量创作出来。

1961年阎肃作词,羊鸣作曲的《我爱祖国的蓝天》;1963年蕉萍作词、朱践耳作曲的《唱支山歌给党听》;1964年薛柱国作词、秦咏诚作曲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些作品开始关注自己的感受,并具有明显的角色性和地域性特点,使听众欣赏作品时会倍加亲切。

2.民族歌剧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前,处于摸索阶段的民族歌剧创作虽然刚刚萌芽,但为新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素材和表演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万事俱备的情况下,我国民族歌剧正式形成。

像1950年由梁寒光作曲创作的民族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相较抗战期间的作品,添加了大量的音乐元素,非常具有艺术性。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多,民族歌剧创作也大胆借鉴了西方的主题贯穿等创作手法,同时更加注重戏剧冲突的渲染和作品的层次感。

民族歌剧的题材也不再局限于革命战争,生活化的作品,古典剧也都有所斩获,如《芳草心》、《启明星》等。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全国各行各业都遭遇了空前的浩劫,各项事业发展都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

在“文革”前期,开国以来全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成果都几乎被完全否定,以至于所有音乐家都遭到了迫害,绝大多数的音乐工作者都隐名埋姓,销声匿迹了。

残存的所谓被“解放”的音乐创作家与幼稚、盲目的热血青年一起创作宣扬批判斗争思想的政治歌曲,于是“语录歌”诞生了,如《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战士最爱毛主席的语录歌》、《分清敌友》等作品,政治的原因使“语录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演唱的高潮。

但随着盲目的赞美变得麻木,热情逐渐褪去,“语录歌”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政治统治者还是注意到了艺术发挥的巨大宣传引导作用,所以他们开始积极进行“革命样板戏”的创作。

很快,被人们熟知的八大样板戏即《红色娘子军》、《红灯记》、《少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鹃山》、《海港》和《龙须沟》就新鲜出炉了。

这些作品也很快被在全国推开,并迅速占领了中国的文艺舞台。

但是时间考验着艺术的价值,历史车轮在前进,人类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

单一的艺术文化形式压抑不住群众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期盼,改变是势在必行的。

“文革”后期“林彪事件”发生后,“四人帮”的政治地位受到了打击,使我国的文艺工作出现了一线生机。

在这场硝烟黯淡的斗争中存活下来的文艺工作者,重新点燃创作激情,他们创作的歌曲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如1970年金月苓创作的《我爱北京天安门》,1974年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歌曲,迅速脱颖而出,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声乐作品。

随着影视事业的恢复,众多影视主题曲和插曲也深受群众喜爱,如傅庚辰创作的男高音独唱作品《红星照我去战斗》,王酩创作的歌曲《渔家姑娘在海边》等。

(三)“改革开放”以来(1977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人们从小心翼翼、畏首畏尾的生活中走了出来,中国社会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政治意识形态开始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全面恢复,教育受到重视,文艺界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历经两年多的政治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使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都逐渐恢复正常,步入正轨,为改革开放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春风仿佛一夜吹开了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拿音乐艺术来说,各方面都迅速成长起来。

1.歌唱技术日趋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歌唱技术,这种“声、字、情”三位一体的歌唱技术体现了新时期的民族风格、审美需求和人文文化特征。

中国民族唱法借鉴西洋美声唱法中的真假声混合技巧,音域跨度大的声乐作品也可以完整呈现,这使歌曲的创作也不再受音域的局限,旋律、音高方面明显有了大的突破。

2.歌曲后期制作技术大量使用:后期制作主要是运用专业技术软件对歌者录制歌曲时的音色进行的处理和调整,包括气息控制导致的音色不统一,以及歌曲的节奏、音准、旋律的色彩处理。

同时对录制过程中演唱者的呼吸、齿音及外界杂音进行清除。

经过后期制作处理的歌曲艺术美感更强,更能激起人们的审美欲望。

三、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孕育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几千年的发展衍变中,各族人民在歌唱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将情、声、字、腔、表演各方面融为一体,是对民族声乐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构成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对培养国民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

(一)以“声”为基础通常人们赞许某种演唱艺术精湛都会说“声情并茂”,声音的表达与感情的抒发对歌曲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民族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存在,首先作为载体来传递思想、表达感情的必然是声音,声音就是基础。

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声音追求甘甜、优美、细腻、清脆、明朗,其演唱技巧非常丰富。

民族声乐要求声音悦耳,能够传递精神内容。

民族声乐技巧直接影响歌曲情感的表达,只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使演唱者更完美的展现自己,诠释作品。

如有“东方夜莺”之称的歌唱家吴碧霞,她深厚的演唱功力和音乐修养,令人为之惊叹。

所以声音技巧、发声技巧作为民族声乐的基础,必须要扎实掌握,才能保证情感的完美表达。

(二)以“情”为核心古代典籍中都有“歌以咏情”的说法,《乐论》亦言“言之不足故咏叹之”,近代也有“声情并茂”的评判标准,这些都表示歌唱功能的实现途径是通过情感表现来完成的。

“情”是歌唱者对声乐作品中思想感情的表达和传递,是沟通歌唱者与听众的桥梁。

(三)以“字”为标准汉民族语言系统中每个字都有四个以上声调,字词的辨义依靠声调变化来完成。

正是语言发音的差异,使中国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发声方式和审美取向。

中国民族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声调走向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听清歌词,一般旋律与声调走向一致。

传统的审美取向传承至今,对歌曲诠释除了声音、旋律、情感表达外,也偏重于对吐词咬字的要求。

字正腔圆、咬字清晰成为民族声乐的第二重欣赏标准。

(四)以“韵”为升华韵是一种境界,它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升华,韵味是民族声乐的审美价值的最终体现。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品位也在不断提高,民族声乐作品在创作上和演唱上都在创新,但其中传统音乐文化的韵味却贯穿始终,这是民族声乐的特色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现代技术与传统韵味有机融合,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追求的目标所在。

韵味是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风格,其审美价值具有独特性。

结语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历经百年沧桑磨练,终于以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跻身于世界乐坛。

从整体上看,历史发展的过程是进步的,前进的,这也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

本文从音乐美学、声乐美学的角度分析民族声乐艺术,梳理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沿革,最后从声、情、字、韵等方面分析,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做出勾勒。

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认清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历程,为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支持,使民族声乐艺术更加健康向前。

上世纪50年代中期,15岁的刘改鱼在“全国第二届群众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上,把一曲山西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唱红了北京,唱红了大江南北,并由此唱进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课堂。

半个多世纪过去,经过刘改鱼、李明珍、石占明和刘红权等一代代民间歌手的承传,以及张也、阎维文、殷秀梅等歌唱家的演绎,这首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歌坛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民歌狂潮,征服了国内外无数的听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