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蝌蚪期和变态期管理
林蛙幼、成蛙的放养管护

林蛙幼、成蛙的放养管护林蛙在森林中生活时间较长,而且一旦上山,中间从不回到水中生活,要求在湿润条件下生活。
越冬后的林蛙从5月份开始上山生活,变态后幼蛙在6月下来旬上山生活,直到9月下旬林蛙回归水中冬眠。
目前有大部分养蛙户忽视这段时间的管护和喂养,有的干脆放弃管护,林蛙的回捕率很低,所以养殖效益不好。
也有些养蛙大户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每年收入几十万元以上。
现将他们的主要经验介绍如下:1、提高变态幼蛙的成活率变态幼蛙从变态池到放养山林要通过一段距离,往往因为这条通道条件不好而死伤大半,变态池与放养场距离要短,而且有潮湿的植被遮阳,有流水或喷水条件,人为造成一条绿色通道,防止通过干旱的农田或裸地,减少幼蛙死亡,同时提高幼蛙的生活能力。
另一方面要解决好幼蛙的开口食,防止饿死。
2、设专人经常检查围栏,防御天敌保持围栏的完好是防御天敌危害和防止林蛙逃逸的最好办法,要沿围栏内侧小道和中间作业道经常有人检查,发现有损坏或有鼠蛇洞穴要及时修补,保护林蛙健康成长。
3、千方百计扩大林蛙的饲料来源在放养场安设黑光灯或白炽灯泡,诱引远处昆虫,放置多个蒿草堆招引昆虫,在场内堆放人畜粪便或黄粉虫粪,繁殖昆虫和蝇蛆,场地挖沟养殖蚯蚓等,最好的办法是人工养殖黄粉虫,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特别是在干旱少雨的情况下,每天早晨投喂一次,喂食数量要按养蛙数量和饵料来源情况而定。
4、清理溪流中的大石块及阻水杂物清理河道使流水畅通,林蛙下山时能够顺利回归,快速进入冬眠池,在春季林蛙繁殖和上山期有充足的水源。
5、幼蛙和成蛙分开饲养由于林蛙不同年龄和个体大小之间有互食现象,所以人工饲养管理办法也不完全相同,在一个放养场内,用塑料膜围栏把当年幼蛙和育成蛙分区饲养管理。
幼蛙放养场要选择在遮阴良好、植被密布、枯枝落叶层和土壤腐质殖层较厚的地方,可供幼蛙食用的昆虫和幼小动物较多,加上人工喂食一部分黄粉虫的2-3龄幼虫,当年幼蛙的成活率较高。
林蛙蝌蚪期和变态期管理

04
总结与展望
总结本次研究工作成果和经验教训
成功培育出林蛙蝌蚪
01
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成功培育出大量健康的林蛙蝌蚪。
掌握了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规律
02
通过观察和记录,掌握了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规律,为后续研
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发现了林蛙蝌蚪的疾病防治方法
03
在饲养过程中,发现并总结了林蛙蝌蚪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03
蝌蚪期与变态期管理注意事项
保持水质清新与稳定
定期更换水体
定期更换水体,保持水质 清新,防止水质恶化对蝌 蚪生长造成影响。
保持水体稳定
保持水体稳定,避免水体 波动过大对蝌蚪生长产生 不利影响。
监测水质
定期监测水质,确保水体 各项指标符合蝌蚪生长要 求。
控制适宜水温与光照条件
控制水温
控制水温在适宜范围内,避免过 高或过低对蝌蚪生长产生不利影
林蛙蝌蚪期和变态期管理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林蛙蝌蚪期管理 • 林蛙变态期管理 • 蝌蚪期与变态期管理注意事项 • 总结与展望
01
林蛙蝌蚪期管理
蝌蚪培育池建设
01
02
03
选址
选择安静、避风、向阳、 近水源的地方,避免污染 和应激因素。
建设
修建水泥池或土池,面积 不宜过大,一般为20-40 平方米,水深1-1.5米。
消毒
新池需用清水冲洗后,用 100-200ppm的生石灰或 20ppm的漂白粉消毒。
蝌蚪放养密度与规格
放养密度
根据蝌蚪大小和培育池面积确定 放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放养 300-500只。
规格
选择健康、活力好、大小均匀的 蝌蚪放养。
林蛙养殖技术的七个要点

林蛙养殖技术的七个要点林蛙养殖作为新出现的水产类养殖项目,目前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产业,由于林蛙养殖需要场地的限制,而且林蛙养殖技术也要不断的学习和成熟,下面是林蛙养殖技术的七个要点。
中国林蛙俗称哈士蟆,主广东北,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我国**药用经济蛙种,雌蛙输卵管干制成的哈士蟆油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润肺养阴、补肾益精、健脑益智等功效。
中国林蛙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枯竭,近年来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在其主产地东北已初具规模,并且正向着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一、蛙场选址:可在房前屋后,院子选择平整的地面做养蛙场,附近有地下水、河水、池水,土质黑土、黄土均可。
二、蝌蚪池的修建:在蛙场中选择一处地势平整,容易排水的地方建蝌蚪池。
首先将要建蝌蚪池地方的地面用土垫高15-20厘米,以便抬高地面利于排水,然后将池的四周用土堆成土坝,土坝高度在30厘米左右,再将池中及土坝上的小石子等杂物拣干净,以防弄坏塑料布,将两层或三层比较结实的塑料布铺到蝌蚪池上,将塑料布的四边用土压实,在塑料布上面放水,水深20-30厘米,这样蝌蚪池就建成了。
当然,蝌蚪池的宽度**好不要超过2米。
这样利于将池中脏水换掉。
面积的大小要根据引进种蛙的数量而定。
一般100对种蛙有10-15平方的蝌蚪池即可。
三、蝌蚪期的喂养:蝌蚪孵出后,首先吃包卵的卵膜,卵膜吃7-10天,吃完后再开始吃饵料,一般将7份玉米面和3份豆粉混合加入适量的水,煮熟后呈稍干状喂蝌蚪即可。
喂的时候将饵料直接投放到水中即可。
四、幼蛙及成蛙的喂养:蝌蚪经过50天左右的喂养就变成幼蛙,登陆上岸,变成幼蛙以后就要吃小虫,蚊蝇、黄粉虫、蝇蛆等。
只要温度适宜,小蛙就开始活动捕虫,每天用小黄粉虫或蛆虫饲喂,喂时将虫直接撒在蛙场四周的地面上。
实际养殖中,一般采用繁育黄粉虫或蝇蛆来喂养幼蛙及成蛙,黄粉虫用麦麸子繁养(饲养方法极简便,详见技术资料),蝇蛆可用1份猪、牛、羊血(任意一种)兑40-50份水加入少量麦麸子或玉米面放到室外的缸、盆、水泥池、土池中,3-5天自然产出大量的蛆,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来得快,数量大。
动物科学考试重点——林蛙养殖

林蛙(一)分类:林蛙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
林蛙又称蛤士蟆、黄蛤蟆、田鸡等,是我国集药用、食用、保健于一身的珍贵蛙种。
(二)分布:中国林蛙(吉林、四川、西藏、陕西、甘肃),黑龙江林蛙(黑龙江、内蒙古、辽宁等地),昭觉林蛙(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日本林蛙(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三)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中国林蛙体型短而宽,背腹扁平,体长40-50㎜,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三个部分。
皮肤略显粗糙,体侧有细小痣粒,体色变化较大,不同季节体色有明显变化。
头后方“八”字形黑斑,前后肢背侧有环形黑纹。
二、生活习性:林蛙一方面保持着水生祖先的原始特征; 另一方面幼体经过变态发育成为成体时,开始出现一系列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林蛙的成体虽然在陆地上生活,但由于皮肤缺乏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因此只能生活在有淡水及其附近的比较潮湿的环境中。
林蛙特殊的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较低的新陈代谢水平,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
林蛙一年的生活可分为森林生活期,冬眠期,繁殖期三个阶段。
(1)森林生活期:5月初到9月末10月初,共5个月左右的陆地生活。
林蛙与青蛙等蛙类不同,完全营陆栖生活,在森林生活期从不进入河流及水池。
森林类型:阔叶林,杂木林(东北),坡向:春天-阳坡,夏天-阴坡,活动范围:冬眠场及产卵场周围的山林,林蛙的森林生活期可分为上山期,森林生活期,下山期。
1、上山期:5月初到中下旬为上山期,历时约20-30天。
进入森林从山脚向山上移动。
2、森林生活期:5月下旬到8月末为森林生活期,历时约3个月,是林蛙的主要生长发育期。
经常单个的分散于森林各处,主要生活在阴坡。
善于跳跃,异常机警。
3、下山期:从9月份开始,气温降至15度以下林蛙开始从山上向山下移动。
多数迁移活动是在晚上进行,前后持续十天左右。
但在雨天,白天也有大批的林蛙迁移。
(2)冬眠期:从9月中旬至翌年4月中旬,约6个月左右。
林蛙吃什么

林蛙吃什么
林蛙是食、药两用的珍贵的两栖动物,养殖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在我国北方地区养殖较多。
那么林蛙吃什么食物?林蛙要怎样饲养好?具体如下:
林蛙吃什么食物?
林蛙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食性是不同的。
在蝌蚪时期,主要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如甲藻、绿藻、蓝藻等浮游生物。
而后会逐渐转变成杂食性,取食多种水生浮游动物和植物。
到了蛙期则成为肉食性,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昆虫类为食。
林蛙的饲养管理
1.蝌蚪的饲养
蝌蚪外鳃消失后即开始摄食,先以卵胶膜为食;第五天开始投放饵料。
一般以5-7天投放一次。
饲料可用豆渣、豆饼、玉米粉等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如鱼粉、蛙粉、肉末、畜禽内脏粉末均可饲喂。
2.变态期的饲养
蝌蚪在45-50天进入变态期。
此时林蛙的前肢逐渐长出、长全。
食性也有吃水中植物性饲料逐渐转变为食陆地上的动物性饲料。
此期仍可用蝌蚪池饲养,水深以20-30cm为宜,水面上放一些浮萍,以利林蛙呼吸。
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的饲料,特别是变态期的蝌蚪中有些没有变态,必须进食饲料。
3.幼蛙的饲养
幼蛙阶段就要吃小虫,比如蚊蝇、黄粉虫、蝇蛆等。
只要温度适宜,幼蛙就开始活动捕虫,可每天用小黄粉虫或蛆虫饲喂,喂时将虫直接撒在蛙场四周的地面上。
4.成蛙的饲养
成蛙阶段要按商品蛙条件来进行饲养管理。
可以喂一些较大个体的饵料,如6-7龄的黄粉虫或蚯蚓等,同时要防天敌,防逃逸,防病害,提高育成蛙的商品率。
林蛙的管理方法

林蛙的管理方法林蛙的活动及采食时间主要集中于早晨的4~8时和黄昏的16~20时。
阴雨天林蛙活跃,活动量大,活动和采食时间相对延长。
因此,诱虫和补充人工饲料应选择在林蛙活动旺盛期进行。
1.蝌蚪的饲养管理蝌蚪的放养密度要合理,并随时进行调整,一般蝌蚪期的饲养密度平均每平方米不超过2000只。
蝌蚪饲养池中的蝌蚪应力求整齐,日龄大致相同,避免出现大吃小现象。
需要对蝌蚪进行转移时,要借助于尼龙网捞取,用水桶运送,动作要轻而快,以免引起蝌蚪死亡。
人工繁殖并饲养的林蛙蝌蚪数量大且密度大,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饵料,以保证其成活率并能达到一定的体重。
1~7日龄的蝌蚪一般不投料。
8~14日龄的蝌蚪每万只投放动物性饲料(鱼粉或肉屑)250克,豆腐或细豆渣250克。
15~35日龄的蝌蚪每万只饲喂公式是:(动物性饲料250克)+玉米面250克乘以饲喂次数。
阴雨天停止喂食。
36~50日龄的蝌蚪进入变态期(以出现前肢为标志),此期应减少饲料投喂量及投喂次数,至停止饲喂。
51~60日龄,幼蛙由水中上岸采食,开始吃些微小昆虫。
此项可投放少许人工饲料如黄粉虫、蚯蚓等。
池水要注意水质和水温,要保证有充足的水流灌入蝌蚪饲养池。
当发现饲养池中有较多蝌蚪的头露出水面时,可推断池水缺氧,要及时向池内注入新水,替换池内废水。
池水不能超过24℃,若温度高,可以注入新水以降温,使池水温度低于24℃。
2.变态期的管理当蝌蚪生长到35天以后,进入变态期,这时应在池边放树枝,供幼蛙上岸栖息。
蝌蚪经过40多天生长,50天后变成幼蛙,由水中转到陆地生活,并开始采食一些微小昆虫。
60日龄以后,幼蛙全部上山,开始林中生活。
变态期要加强管理,禁止闲杂人员进入,并要防止畜禽、鼠类、蛇类及其它野生动物的危害。
进入变态期后,要适当地疏散,防止变态幼蛙在繁殖场附近密度过大,造成食物等生活条件无法满足而大批死亡。
其方法是在蝌蚪开始变态时,用网捞取置于水桶(桶中放水)中,迅速转运至变态池。
林蛙增养殖关键技术措施

/•2021年第6期74林蛙的一生要经过胚胎期、蝌蚪期、幼蛙期和成蛙期4个发育阶段,经历水中栖息(蝌蚪期、越冬期)和陆地栖息(幼蛙期、成蛙肥育期)两种生活环境变换。
蝌蚪期一般分为蝌蚪初期、中期、后期和变态期。
其中蝌蚪变态期是蝌蚪期最关键阶段。
本文综述了林蛙增养殖核心技术,并总结了林蛙增养殖中的几个关键时期的管理要点,以期为林蛙增养殖提供参考。
林蛙增养殖关键技术措施文/黄权1 刘新宇2林蛙是两栖动物,包括较多种或亚种。
目前通常所说的林蛙是指东北林蛙。
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 Gunther )是分布在长白山脉的主要蛙种,可驯养利用,历史悠久,是水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调查数据表明,全国现有蛙农约36400户,从业人员约52万,年产值约200亿元。
一、林蛙增养殖核心技术根据多年从事林蛙增养殖积累的经验,将林蛙增养殖技术总结为九个字,即“水、种、饵、林、繁、密、养、防、管”。
水是指养蛙需要的水源、水质、水量和水文,用于林蛙的抱对产卵、孵化变态和越冬休眠;种是指养蛙所需的种蛙和蛙卵或蝌蚪及幼蛙;饵是指林蛙幼体(蝌蚪)和成体(幼蛙、成蛙)所摄食的青绿叶菜、混合饲料、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在养殖过程中或者一个阶段中使用的人工繁殖饵料、自然繁生饵料或者配合饲料;林是指林蛙山林放养或圈养需要的林地、林型、树种等,草本植被、枯枝落叶和腐殖质层或者围栏及肥育场;繁是指种蛙和卵团繁殖发育及其需要的条件;密是指种蛙、卵团、蝌蚪、幼蛙和成蛙的放养密度和放养模式;养是指综合养殖模式和技术;防是指养蛙过程中防逃逸,防病害,防污染,防盗窃;管是指养蛙过程中的日常管理。
“水、种、饵、林”是养殖林蛙的基本条件(第一层次);“繁、密、养”是养殖林蛙的关键技术(第二层次);“防、管”是养殖林蛙的管理措施(第三层次)。
二、林蛙越冬管理要点(一)林蛙越冬方式冬眠期林蛙易大量死亡,林蛙水下越冬水温以1℃~4℃比较适宜,保持水溶氧大于4mg/L ,水深大于2m ,确证林蛙安静不食不动,眠深眠透。
林蛙的人工繁殖与蝌蚪期饲养管理

林蛙的人工繁殖与蝌蚪期饲养管理作者:刘献磊来源:《科学种养》2013年第09期一、林蛙的人工繁殖技术1. 春秋季捕捉种蛙春季捕捉必须准确把握时间,4月上中旬为林蛙的出河期。
秋天捕捉种蛙最方便,捕捉时间较长,而且秋季林蛙数量多,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秋季捕捉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在林蛙准备入水越冬前最为适宜,要避免损伤。
捕捉到的种蛙可临时用透气的麻袋或筐篓盛装,不能将种蛙放入不透气或透气性很差的袋子中,这样容易使其窒息死亡。
2. 种蛙选择捕捉到的种蛙要经过选择,一般要求为2~4年龄,体质健壮。
因输卵管的重量与体重呈正相关关系,所以要选择体型大的做种蛙。
两年生的种蛙体重不低于27克,三年生的不低于40克,四年生的不低于55克。
体色要求为标准的黑色,体背有“人”字形的黑色斑纹。
3. 种蛙越冬秋季捕到的种蛙,冬季可以用水库保存法或地窖保存法越冬。
采用水库保存法越冬时,将200~400只种蛙装入1个铁丝笼或竹篓中,在林蛙入水期,即10月中旬沉入水底,到第二年4月上旬再提出水面。
采用地窖保存法越冬时,挖1个2米多深的地窖,大小可视保存种蛙数量而定,在窖底放入石块,将种蛙放入,在石块上放1层稻草,窖上加盖,不必盖得很严,以免缺氧,冬季还要经常淋水使窖内保持湿润。
4. 产卵与孵化越冬后的种蛙或春季捕的种蛙,在水温达到5℃以上时,应按雌、雄蛙1∶1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内,放置密度为200~300对/米2,装好种蛙的产卵笼要立即放入产卵池并吊起,池水深40~50厘米,笼内水深保持10厘米左右。
待林蛙抱对产卵后,要经常检查,及时将所产的卵移到孵化池内。
也可以将种蛙直接放入产卵池内,在池埂上用树枝围成栅栏或用铁丝网、席子等修成围栏,防止蛙逃跑。
此种方法种蛙的放置密度以50对/米2为宜。
林蛙的最适产卵温度为10℃,产卵期如气温较低,可用塑料薄膜覆盖法提高产卵池的水温。
在适宜的温度下,种蛙放入产卵池5~12小时即开始产卵。
产卵时间集中在每天的0~8时,产卵高峰期在6~7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蛙蝌蚪期和变态期管理
l.蝌蚪期的饲养管理
蝌蚪期是林蛙个体生活史中极为重要的时期,-般历时4O~5O天。
人エ大棚是饲养蝌蚪的-种良好设施。
⑴蝌蚪期的饲养:蝌蚪为杂食性,主要采食对象有水藻类、杂草、野菜、蔬菜、各种动物肉及内脏等。
在人エ饲养条件下,为培育高质量的幼蛙群,应投饲-定量的人エ饲料,具体方法如下:
l~7日龄:主要吃卵胶膜,不用人エ饲料。
8~l4日龄:吃植物性饲料,以豆浆和煮熟的羊蹄叶、山芝麻等嫩叶为主。
每日投喂l次,投量为25O克/平方米。
l5~29日龄:吃幼嫩的椴、榆树叶,羊蹄叶,蒿草等,结合喂精料(玉米粉:豆饼粉:鱼粉:骨肉粉为l:l:O.5:O.5)或用营养价值相当的鱼饲料。
日投l~2次,精料投量为5OO~lOOO克/平方米。
3O日龄:变态期停食,停用人エ饲料。
蝌蚪的饲料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精、粗饲料的比例约为l:2,可将饲料直接投放到饲养池水边或水中的采食板上。
⑵蝌蚪期的管理:
①密度调节。
人エ饲养蝌蚪的密度在lO日龄左右时,每平方米水面放养4OOO~5OOO只。
至l5~2O日龄时,将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5OO~3OOO只。
25~3O日龄时,每平方米水面应放养l5OO~2OOO只。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