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

合集下载

土壤改良——精选推荐

土壤改良——精选推荐

第三节 土壤改良建国前,安徽农村经济萧条,农民生活极度贫困,无力改良土壤,且生产上长期出现剥夺地力现象。

建国后,全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低产土壤进行改良,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也曾出现失误,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50年代,淮北平原结合治理淮河,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着重对盐化、碱化潮土和砂姜黑土地区进行以平整土地,建立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等工程措施改良土壤;江淮丘岗区主要采取增厚耕层,增施有机肥和防止大水漫灌等办法,着重改良马肝土、侧漂水稻土;沿江圩区,采取开沟排水、改冬沤为冬种,改良潜育水稻土;皖南低山丘陵区,重点在宣城、郎溪、广德3县,采取深耕深翻和增施有机肥,推广绿肥和磷肥等,对红黄壤进行综合利用和改良;皖南山区,采取开沟排除冷锈水和引冷水出田,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温水温,改良潜育水稻土。

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措施改良土壤,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至1958年大跃进时期,开展大搞“深翻改土”运动,盲目要求耕地普遍深翻6~7寸,并逐步加深到1~3尺。

结果事与愿违,不仅未能改良土壤,相反造成土壤性状恶化,有些地区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这些违反科学的做法,教训是深刻的。

1963年以后,认真总结了前一时期土壤改良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土壤改良示范点,摸索改良培肥土壤的新经验,到1965年底,全省累计1300余万亩低产土壤得到初步改良。

“文化大革命”期间,土壤改良工作受到严重干扰,不顾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出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展深翻改土造田和大搞园林化、林网化、格田成方的群众运动,虽收到一定成效,但也造成山区毁林开荒和沿湖地区围湖造田,招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繁的严重后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壤改良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贯彻“综合治理、统筹规划”的方针,对皖南和大别山区冷浸田,淮北砂姜黑土,江淮丘陵马肝田、澄白土,皖南红壤,沿江、江南沤水田、烂泥田五大改良片,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治理,先易后难,逐步改造的治理方法。

主要土壤类型 ppt课件

主要土壤类型  ppt课件
色,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 状结构。
上图为红壤剖面
上图为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 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 等人工林,是重要的粮、棉、油、茶、柑枯 和蚕丝的生产基地。
ppt课件
16
燥红土:热带与南亚热带干旱稀树草 原景观下,淋溶过程和铁质(红化) 作用下形成的半淋溶土。土壤红褐色, 酸性到弱酸性,块状结构。
ppt课件
9
五.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一.地带性分布规律(zonality)土壤类型在空间的规律性分布称为
土壤分布的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按照纬度呈有规律分布
(一)水平地带性 Horizontal soil zonality 经度地带性:按照经度呈有规律分布
(二)垂直地带性(vertical zonality):按照海拔高度有规律的分布
土壤酸性到强酸性。
上图为赤红壤剖面
上图为赤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季 雨林,主要有荷木、榕树、杜英等。农 业利用可种植龙眼、荔枝、甘蔗、洋桃、 香蕉、芒果等,还可以种植药材,首乌、 杜仲、灵芝、三七等。
ppt课件
15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 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 的地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
ppt课件
4
第三节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 一、水平地带性 ☻ 二、垂直地带性 ☻ 三、土壤分布的区域规律
ppt课件
5
★ 一、水平地带性
★ 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 律性称为水平地带性。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 分布规律主要受水热条件的控制。
在我国东部,形成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由 北而南依次分布着:

云南土壤类型ppt(共73张PPT)

云南土壤类型ppt(共73张PPT)

2024/1/26
11
03
黄壤系列土壤类型
2024/1/26
12
黄壤分布与特点
2024/1/26
分布
主要分布于云南高原的中部和东部,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形 成。
特点
具有明显的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过程,粘粒硅铝率较低, 粘土矿物以蛭石和高岭石为主,土壤交换性酸以交换性铝占 优势。
13
黄棕壤与黄褐土
2024/1/26
22
水稻土的改良与培肥
2024/1/26
改良措施
01
针对水稻土存在的黏性重、通透性差等问题,可以采取掺沙、
增施有机肥等改良措施。
培肥方法
02
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注意保持土壤水
分和通气性。
耕作管理
03
实行合理的耕作制度和管理措施,如深耕、晒田、轮作等,以
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
云南土壤类型ppt( 共73张PPT)
2024/1/26
1
2024/1/26
目录
CONTENTS
• 云南土壤概述 • 红壤系列土壤类型 • 黄壤系列土壤类型 • 山地土壤类型 • 水稻土系列土壤类型 • 云南土壤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
01
云南土壤概述
2024/1/26
3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 部,与多个国家接壤 ,地理位置独特。
23
06
云南土壤资源保护 与可持续利用
2024/1/26
24
土壤侵蚀与退化问题
2024/1/26
水土流失严重
云南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占比较大,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导致 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改良主要施工方案

土壤改良主要施工方案

土壤改良主要施工方案一、前言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开发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许多土壤出现了退化、贫瘠、酸化、盐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也威胁着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因此,土壤改良成为了当前农业和生态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土壤改良的主要施工方案,为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土壤改良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1、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2、调节土壤酸碱度和盐分含量,使其适应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3、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4、减少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降低土壤污染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

(二)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种植作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改良措施和方法。

2、综合治理原则:采用多种改良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进行全面、系统的改良。

3、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土壤改良的长期效果,采用环保、节能、高效的改良技术和材料,避免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4、经济效益原则:在保证土壤改良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改良成本和经济效益,选择经济实用的改良方案。

三、土壤改良的主要施工方案(一)物理改良1、深耕翻土通过深耕机械将土壤深层的生土翻到表层,将表层的熟土翻到下层,打破土壤的犁底层,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一般深耕深度在 25-30 厘米左右,可每隔 2-3 年进行一次。

2、客土改良对于土壤质地不良、肥力低下的地块,可以采用客土改良的方法。

即将其他地方的优质土壤运输到改良地块,覆盖在原土表面,以改善土壤的质地和肥力。

客土的厚度一般在 10-20 厘米左右。

3、土壤平整对于地势不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块,需要进行土壤平整。

通过推土机、平地机等机械设备,将土地平整为坡度均匀、表面平整的地块,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三节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

第三节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

第三节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一、铁铝土纲1、砖红壤1—1云南省昔称“准砖红壤”或“砖红壤性土”在云南省南缘的前各个地州分布有1004.21万亩(66.9万公顷,6694.7km2,占全省土壤面积的1.96%)从北纬21°09'~25°,东经105°~97°37'之间,最低至河口,最高分布至西双版纳、临沧海拔800米内。

1—2主要理化性状土壤硅铝率1.49~1.92,PH4.8~5.6,CEC 9-16me/100g土,土体中Ca-P,Mg-P含量低,Fe-P 和K相对并不缺乏。

B,Mo,Zn普遍较缺。

在热带雨林植被下,土壤腐殖质始终保持在4%左右(大勐龙)腐殖酸中富里酸比例较大。

A层,AB层生物活动较频繁,多孔隙,蚁穴蚯蚓穴,B层粘粒相对累积。

1—3农业利用砖红壤及其农业生态条件,是国内最适宜大面积发展橡胶等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云南省的专红壤是国家第二大橡胶基地的土壤基础,1987年底植胶175万亩,占砖红壤总面积的17.42%;此外砖红壤地区也十分适宜香料(依兰、香荚兰)、咖啡、可可、油棕、蔓芙木等种植,还有热带花卉,名贵水果如芒果,香蕉,菠萝,油梨,人生果,榴莲,荔枝和多种热带珍稀连生硬木栽培。

当前存在问题是水土流失,在香蕉园,随树龄增长,林内郁闭度上升,林厂、野生植被和早期种植的人工覆盖作物逐渐衰退,覆盖率降低。

此外有机质偏低,有板结现象的土壤应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结合深耕压青,提高有机质含量。

2、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或砖红壤化红壤)2—1面积与分布云南省赤红壤面积7729.56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14.63%,全省十八个土类中,面积仅次于红壤,居第二位。

全省南部几个地州(曲靖、玉溪、红河、思茅、版纳、文山、保山、德宏、临沧)都有分布,思茅面积最大,大部分赤红壤分布在北纬24°以南哀牢山以西赤红壤分布向北推移,在滇西南赤红壤分布可到北纬25度以北。

云南省土壤类型及-文档资料

云南省土壤类型及-文档资料

二、各土壤类型及其利用
二、各土壤类型及其利用
云南赤红壤分类(3个亚类)
1.赤红壤
赤红壤亚类具有赤红壤土类的典型特征
二、各土壤类型及其利用
2.黄色赤红壤
•黄色赤红壤集中分布于滇东南和西南部的低、中山地; •雨水充沛,年降水量为1800~2000毫米;
•土体中氧化铁等矿物的水合度较高,有较明显的黄化层;
•土壤有机质和游漓铁的活化度均高于典型的赤红壤。
云南土壤类型及 其改良利用
一、铁铝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各土壤类型及其利用 (一)砖红壤
在热带雨林季雨林下发育的 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云南 南部,西南部海拔800米以下 的河谷阶地,丘陵低山区和东 南部海拔400米以下的河口等 地。砖红壤水热条件好,成土 母质多为花岗岩、千枚岩、片 麻岩,砂页岩及老冲积红土层。 是发展橡胶、香料、南药、热 带水果及经济林木的主要基地。 面积为66.95万公顷。剖面一 般为砖红色,PH为4.8~5.6呈 酸性、强酸性反应。土体构型 如图。成土过程:脱硅富铝化 过程和以生物为主导的养分吸 收富集过程。(右图为砖红壤剖
云南省土壤类型及 其改良利用
讲授内容

一、引言 二、各土壤类型及其利用 三、小结
一、引言
云南省基本情况
•云南省地处祖国边陲,位于北纬21° 8 ′— 29° 15′ ,东经97° 32 ′— 106 °12′ 之间,东西相距864.9公里,南北纵跨 990公里; •东邻广西和贵州,北接四川,西北与西藏相连, 西部和南部与缅甸、 老挝、越南三国毗邻,土地总面积39.4万平方 公里。 •云南省有8个市,8个民族自治州,分辖128个 县。
3.丘陵山地,应搞好现有森林的保护,抚育更新和改造。 4.在荒山阳坡可营造速生丰产林,在阴坡可栽植柳杉、 杉木等。

《土壤学》第九章 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学》第九章 主要土壤类型
–开展水土保持,发展水利灌溉
–加强土壤耕作管理措施
–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因土种植,发挥土壤潜力优势
–适当发展畜牧业,走农牧结合的道路
石灰性褐土上的肥城桃
生长在褐土上的小麦
(三) 红壤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 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 下形成的地带性铁铝土 。土 壤红色或棕红色,酸性,有 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结构 。
棕钙土 :温带干旱大陆性季 风气候、荒漠草原与草原化 荒漠下,弱腐殖质积累过程 与与弱粘化和铁质(红化) 过程形成的干旱土壤。土壤 呈碱性,有机质积累很少。
第三节 主要荒漠土壤
一、荒漠土壤类型和分布 二、荒漠土壤的共同特征 三、主要荒漠土壤类型简介
一、荒漠土壤类型和分布
中国的荒漠区面积很大,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鄂尔 多斯高原西北部、宁夏西部、青海西北部、甘肃 河西走廊中、西段的祁连山山前平原和赤金盆地 西缘以及新疆全境。
为多。
3.形成过程
• 粘化过程:残积粘化及淋溶粘化同时进 行,有一深厚的粘化层。
• 钙化过程:CaCO3的淋溶,淀积明显, 土壤正处于脱钙阶段,沉积层中有菌丝 体,砂姜。
• 生物积累过程:比棕壤弱,
4.基本性状 • 褐土的典型剖面构型为Ah-Bt(Ca)-C-
R。 • 腐殖质层一般为10-15厘米,有机质含量
较高 • 粘化层明显,有钙积 • 中性-碱性反应 • 盐基饱和度大于80%。




岩 风
黄 土 母


物 发
发 育 的




褐 土
剖 面


5.改良利用
• 光热条件较好,可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可 种植小麦、玉米、甘薯、花生、棉花、烟草、 苹果等。主要问题是降水量偏少和降水量集 中、农业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改良:

浅谈几种不同土壤类别的改良利用方法

浅谈几种不同土壤类别的改良利用方法

类作物。四是适 时做好作物 中后期的追肥。黄绵土有前劲没 后劲。苗期长得好 , 后期真差劲 , 这样 的土壤说明后期土壤养 分严重不足。因此 , 在施足底肥 的同时 , 在作物 中后期追施氮
磷速效肥的同时 , 喷施叶面肥 , 补充作物养分需 要。
3 红 粘 土
过多年的积累和掌握 , 就 常见 的几 种土壤提出如下的改 良利
群众称为黑鸡粪土是比较肥沃的土壤之一主要分布在梁顶坪地以及部分河谷川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洋芋胡麻豆类中药材等多种作物但这中土壤在耕作熟化过程中心土层有明显的钙积层使得土块变得强硬土块增多水分下渗快蒸发量大易干燥不抗旱致使作物低产这种土壤适宜地膜覆盖特别是地膜双垄沟播种植效果明显
浅谈 几种不 同土壤类别 的改 良利用 方法
2 黄绵土 该 土土层深 厚 , 耕 作性好 , 土质绵 软 , 结构稳定 , 渗 透性
合地膜覆盖种植 。 二是加深耕作层 , 提倡伏天早耕深耕 , 进一
步熟化土壤 , 提 高土壤肥力 。三是红粘土适宜退耕还林 还草 , 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
4 淀 土
快, 土体干旱 。但土壤养分贫瘠 , 易发生脱水 脱肥现象 , 属于
中图分类号 : ¥ 1 5 6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O 0 3 — 6 9 9 7 ( 2 0 1 4 ) 1 4 - 0 0 1 5 一 O 1
土壤是农业 的基础 , 也是各 类作物生 长的基础 , 不 同 的 土壤类别 , 其理化性状存 在差 异 , 主要是受地质气候 、 地貌等 特征的影响 , 故产生不同的肥效 , 也影 响作物产量 的提高 。 人 们通过耕种施肥 , 使 不同的低 产土壤变成高产土壤 。笔者经
刘金 兰
( 甘 肃省 张 家川县恭 门镇 农 业 中心 , 甘 肃张 家川 7 4 1 5 0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第三节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一、铁铝土纲1、砖红壤1—1云南省昔称“准砖红壤”或“砖红壤性土”在云南省南缘的前各个地州分布有1004.21万亩(66.9万公顷,6694.7km2,占全省土壤面积的1.96%)从北纬21°09'~25°,东经105°~97°37'之间,最低至河口,最高分布至西双版纳、临沧海拔800米内。

1—2主要理化性状土壤硅铝率1.49~1.92,PH4.8~5.6,CEC 9-16me/100g土,土体中Ca-P,Mg-P含量低,Fe-P和K相对并不缺乏。

B,Mo,Zn普遍较缺。

在热带雨林植被下,土壤腐殖质始终保持在4%左右(大勐龙)腐殖酸中富里酸比例较大。

A层,AB层生物活动较频繁,多孔隙,蚁穴蚯蚓穴,B层粘粒相对累积。

1—3农业利用砖红壤及其农业生态条件,是国内最适宜大面积发展橡胶等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云南省的专红壤是国家第二大橡胶基地的土壤基础,1987年底植胶175万亩,占砖红壤总面积的17.42%;此外砖红壤地区也十分适宜香料(依兰、香荚兰)、咖啡、可可、油棕、蔓芙木等种植,还有热带花卉,名贵水果如芒果,香蕉,菠萝,油梨,人生果,榴莲,荔枝和多种热带珍稀连生硬木栽培。

当前存在问题是水土流失,在香蕉园,随树龄增长,林内郁闭度上升,林厂、野生植被和早期种植的人工覆盖作物逐渐衰退,覆盖率降低。

此外有机质偏低,有板结现象的土壤应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结合深耕压青,提高有机质含量。

2、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或砖红壤化红壤)22—1面积与分布云南省赤红壤面积7729.56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14.63%,全省十八个土类中,面积仅次于红壤,居第二位。

全省南部几个地州(曲靖、玉溪、红河、思茅、版纳、文山、保山、德宏、临沧)都有分布,思茅面积最大,大部分赤红壤分布在北纬24°以南哀牢山以西赤红壤分布向北推移,在滇西南赤红壤分布可到北纬25度以北。

2—2基本性状土体主要呈红色,粘粒含量一般在40%以上,高的达70—80%(指<0.001mm=,PH<5.5,硅铝率在红壤与硅红壤之间1.3—2.0,粘土矿物以高岭石,水云母,硅石等为主,花岗岩母质发育的土壤有三水铝石,阳离子交换量28m.e/100克土,在排水不畅,又非终年积水的坝子周围,河谷盆地及平原丘陵山地,赤红壤B 层与母质母岩层之间,有网纹层(形成原因有:①水湿还原作用。

②局部酸度差异;③地下水升降④母岩或母质中不同矿物种类差异和风化程度差异。

)赤红壤表层有机质一般在3—5%,高的可达8%,蚂蚁堆较多,有的高达数米,土层中有直径几厘米到一米以上的蚁穴。

2—3开发利用赤红壤是云南一大自然资源优势,赤红壤区有优越的气候,丰富的土地资源,在7千多万亩赤红壤中,耕地仅622万亩,占8.06%。

赤红壤区是甘蔗,大叶茶,咖啡,橡胶,芒果,陆稻的主要种植区,也是思茅松林区(全省第二大林区),还有许多野生果,药,食用菌,竹笋等,适于多种名特优产品生长的土壤。

存在问题是:①轻适地多,利用率低,不少赤红壤山地至今未脱离刀耕火种与陡坡耕垦;②园地分散,待进基地,原有经济作物与经济林木种植分散,管理3粗放,单产低,(思茅全区赤红壤陆稻亩产平均100公斤),商品率低,需依靠科技,依托资源,加强对外循环。

)③草山质低,有待改良,产草量低,又有紫茎泽兰等大量害草入侵,有待改良;④林地砍伐过度;⑤已开垦的耕地中,平地少坡地多,易造成水土流失,冬春缺水,酸性较强。

所以在开发利用上应注意中耕培肥,保持水土,增加灌溉,因土施肥,用养结合。

3、红壤3—1分布与面积红壤是云南高原中部基带土壤,广泛分布于北纬24—260之间的曲靖,昆明、大理,保山一线,海拔1500—2500米的残存高原区,湖泊边缘以及中低山地。

据统计,全省红壤面积17054.46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52843万亩的32.27%,其中自然土15198.17万亩,已垦红壤耕地1856.29万亩,耕垦利用率为88%。

3—2红壤的主要性状①云南红壤一般土体深度,风化度较高,剖面层次发育完整。

由风化壳发育的红壤,通体质地粘重,心土可见铁锰结核,酸性母岩发育土壤,粘粒下移明显;②盐基不饱和,呈酸性反应,基性岩发育的红壤CEC 在10—15me/100g土,PBS 50—5%,酸性母岩PBS20—50%红壤表土PH值一般在5.0—6.2之间,干季复盐基过程较明显,表土弱酸性,形成红壤不酸的情况,这与江南红壤有很大区别。

③有机质含量低,并且分布状况较差,开垦后有机质含量通常下降,由于漫长的成土时间和强烈风化,云南红壤大部分盐基淋失,N、P、K供应不出,B、Zn、Mg、Mo也较缺乏。

④磷有效性低,云南红壤表土全磷平均值0.09%,属中等或偏高,但红壤固P力极强,第二次土壤普查平均仅12.64ppm,不少低产地<3ppm。

⑤由红土发育的红壤剖面通体质地多为轻粘土—中粘土,但在某种程度上4却“胶而不板,较易耕作”,因为粘粒基本由次生无机铁,铝等矿物组成,它们易胶结成水稳性较好的类似团粒的假粉砂状结构,容重1.10g/cm3(表土),总孔隙度60%,物理性状还算好。

3—3红壤改良利用红壤是云南省主要的土地资源,全省每人占有耕地的2.01亩中就有0.53亩是红壤,它既是云南省的玉米带和马铃薯主产区,也是烤烟的主产和优质烟产区,在粮食和经济作物上具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林业生产地区,其也是桑蚕、水果基地,云南松、华山松及思茅松等优质用材林的适宜种植区,又是苹果、茶叶、桑、核桃等的理想场所。

在牧业方面,是牛,羊草食牲畜天然牧场,又适宜生长红白三叶草、黑麦草等人工牧场。

目前由于人口激增,山区开发过度,森林锐减,土壤侵蚀退化日渐加重,因此要注意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①低产红壤旱地培肥化,包括酸、粘、瘦旱等不良影响,应从施肥,施有机肥,施石灰,平整土地等方面改造。

②用养适合,改革红壤耕作制度。

中等肥力红壤旱地,亩产玉米300公斤,小麦150公斤计,则每平从土壤中带走N10.2kg, P4.4kg,K7.7kg,相当于尿素22.2kg,过磷酸钙33.1kg,硫酸钾15.5kg,如果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为50%,则施肥量需增加一倍。

所以施入多于或等于常规,才能维持和提高地力。

在耕作制度上,当前急待调整烤烟面积,扩大绿肥、油桑种植比例。

1980年平全省烤烟262.9万亩,1988年380万亩,1992年500万亩,1993年700万亩,烤烟过热,与粮食生产争地,争劳力,争投入的矛盾,且连续种植烤烟,于培养地力不利。

③农林牧结合,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5红壤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壤肥力较高,且多属半山半坝或山区。

半山半坝区在农林并重,山区则以林为主。

④搞好水土保持,防止土壤侵蚀。

红壤地区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平均侵蚀模数为1000—1500吨/km2·年,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40%,从全省来看,属中等或偏重地区,应采取生物,工程措施一起上的原则,积极治理。

⑤增施有机肥料,经济施用无机肥料,调节改良红壤养分状况和理化生状,不断提高红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4、黄壤4—1黄壤面积与分布黄壤面积在全省为3442.33万亩,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6.51%,其中自然土壤2540.12万亩,耕地土壤602.21万亩,分布于11个地州的山地,成片分布于滇东北地区。

4—2基本性质黄壤是处于红壤地带山地垂直带谱中的土壤,在红壤与黄棕壤之间,由于较特殊的气候环境(冷凉、湿润,云雾较多,日照少等,土壤除具脱硅富铝化过程外,还有黄化过程。

)土体在经常湿润状态下,Fe受水化而形成针铁矿,褐铁矿和多水氧化铁,土色尤其是心土层为黄色,或腊黄色),有机质积累较红壤多,呈酸性,粘粒以蛭石为主,其次为高岭石,伊利石,土层深,较瘦瘠,磷有效性低,CEC=25me/100g土。

4—3改良利用黄壤区雨量充沛,水热条件较好,适宜于发展林业,华山杉,杉木,茶叶,果树均适宜。

作物可一年二熟,适宜于多种粮经作物发展。

①充分用地,积极培地黄壤作土壤,作物单产6低,不稳产,主要采取“两开、三改”措施,即开梯、开辟肥源,改良品种,改良耕作制度,改进栽培措施等,如马铃薯套玉米,小麦套玉米,玉米间黄豆等均可提高产量,加宽株距为主的顺风栽培措施,增产效果也大。

②黄壤区约40%,区乡、人口密度大,过度垦植及乱砍滥伐,超载畜量现象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应加强管理,护林护草,植树植草,努力提高现存林、草地质量。

③发挥区域优势,扩大商品生产根据黄壤区的特点,发展一些拳头产品,如昭通坝子的苹果,黄梨,烤烟等,量高、质好,有发展潜力,山区发展核桃,板栗、梨等,潜力也大。

二、半淋溶土纲1、燥红土1-1 分布燥红土是分布在云南热带至南亚热带干热生物气候条件下成的红色土,历史上曾称热带稀树草原土(萨瓦纳土)、红棕壤、红褐土等,1978年南京土壤所认定为燥红土。

云南燥红土主要分布在红河(元江段)、金沙江、怒江等几条深切河流的干热河谷区以及与其有联系的一些封闭、半封闭的干热坝子,本类土壤面积有582.69万亩,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1%。

燥红土分布区域较广,纬度在北纬23036′~27030',海拔由280~1360m。

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称savama。

1—2基本性状云南的燥红土其生物循环和有机质比其它红壤低,燥红土,亚热带绿阔叶林红壤与砖红壤凋落物量的比值是1:2.9:3.47,据典型剖面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36%,5.21%3.49%。

7其次,在干热条件下,土壤矿物淋溶风化减弱,pH 一般为6.5—8.0。

表层有明显的复盐基过程,土壤CEC 一般为15—30me/100g土,PBS一般为60—80%,最高可达100%,最低也有40%,除老沉积物母质外,土层厚均不超过一米。

第三个特点是燥红土的粘土矿物组成与硅铝率既相近于红壤,又有明显差异。

云南燥红土所分的十一个剖面中,均含有2:1型矿物伊利石,蛭石,绿泥石,并有多量蒙脱石,高岭石占多数,胶体硅铝率在2.0—2.4。

说明燥红土一方面矿质风化度远不及红壤系列,但也有一定强度的风化作用。

1—3改良利用燥红土区是云南最宝贵的“天然温室”光热土地资源丰富,适宜多种热带、南亚热带,特种经济植物,热区水果和冬早蔬菜生产。

主要存在问题是干旱缺水以及谷源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给开发利用带来很大的障碍,目前582.69万亩燥红土中,耕地仅有48.13万亩,占8.26%,大部分土地仍处于荒芜的稀树灌丛草坡状态。

所以在措施上,应是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兴修水利,解决缺水和灌溉问题,另外要顺从自然条件发展规律,采取林,灌,草相结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