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云南的自然环境》教案

合集下载

云南地方教材五年级上册

云南地方教材五年级上册

云南地方教材五年级下册
《云南的自然环境》教学计划
中和小学
2013年3月
云南地方教材五年级下册
《云南的自然环境》教学计划
一、教材编排分析
为了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改方案,开展好地方课程教材的开发与适应工作,云南省小学生了解云南、认识云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而编写了“云南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

该教材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及要求为指导,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通过选取各方面最具典型的素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彰显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材之乡”的特点,突出云南拥有的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宜人的气候,诗画般的自然风光和独具魅力的民族历史与文化,以及古滇国的青铜技术和云南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技术,注重基础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全面提高云南省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
1、在本学期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以学生合作为主。

2、教师引导为主,独立学习为主。

三、本学期采取的措施
在本学期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

尽量让学生每节课学有所获,达到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及教学进度安排
本册教材共分六个单元:从海底升起的高原1课时;山川交织的红土地4课时;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1课时;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通道1课时;生态环境形势严峻2课时;保护自然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1课时。

2020年春季学期云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五年级下册《云南的自然环境》教案教学设计

2020年春季学期云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五年级下册《云南的自然环境》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五年级下册云南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学校: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2020年3月1日五年级下册《云南的自然环境》教学计划五年级下册《云南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从海底升起的高原【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2.观察某地的动植物化石,根据他们推断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的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云岭大地是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教学过程】一、想一想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吗?你能想象今天的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二、讲授新课1.默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述了哪些地方?2.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发现地——帽天山(1)帽天山位于什么地方?为什么叫帽天山?(2)教师:1984年7月以来,我国科学家先后在这里发掘了许多多细胞海生生物化石,人们把它们称做“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3)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形成于什么时候?(4)澄江古生物群门类非常丰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哪些?(5)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浅海地区,海水富含矿物质,且这里气候温暖,非常适合各类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2.昆明市晋宁县梅树村化石(1)小壳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2)小壳化石形成于什么时候?(3)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云南中、东部地区是什么样子?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云南中、东部地区是一个三面环岛的海盆,海水最深不超过20米,海底的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海水中含有大量由火山灰带来的营养物质——磷、钙等。

梅树村周围海水清澈,波光粼粼,水底漫游着许许多多个体不大、身体表面长有钙质骨刺或骨片的生物。

这些小生灵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在理想的栖息地中生活、繁衍。

它们死亡后留下尸体、骨骼碎片,最后演化成为化石。

3.裸蕨植物群化石(1)裸蕨植物群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2)裸蕨植物群化石距今多少年就已形成?(3)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曲靖市是什么样子?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曲靖市附近气候炎热,海生蕨类、藻类植物繁盛。

云南版五年级下册绿色环境教育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云南版五年级下册绿色环境教育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备课手册五年级下册学科:绿色环境教育班级:教师: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一章人与森林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和行为。

2、体会人类与森林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类与森林与不可分割教学设计(一)导入(1)观看视频和文字介绍,了解人类与森林的共存。

(2)通过图片,认识人类对森林造成的影响等。

(二)人与环境的关系怎样?我们家乡目前环境的状况怎样?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两个问题。

(1)思考:人与森林的关系怎样?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2)归纳总结:(3)人离不开森林,环境的好坏对人的生活质量、人的寿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有哪些具体的例子呢?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1、为什么建立自然保护区?2、云南建立了那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你还知道那些自然保护区(四)活动1、写一写:大量砍伐森林,可能会使人类受到大自然的哪些惩罚?2、交换阅读活动,谈谈你有什么收获?3、讨论:对比完全砍伐和选择性砍伐,它们有什么不同?4、自读阅读材料,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做哪些保护寒假活动随手可做的小事?(五)总结:人离不开环境,环境的好坏对人的生活质量、人的寿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保护环境污染,注重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才能日益好起来。

让大家一起努力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第二章森林资源教学目标:1、大致了解世界森林的分布。

2、认识我国主要的森林类型与分布【教学重点】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世界森林的减少与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教学手段】录像:森林资源的作用或VCD《维也纳森林》计算机课件: PowerPoint幻灯片【教学过程】放映《维也纳森林》的VCD。

(引入)在人类生存中有一种必需的物质,如果缺少了它,可能几分钟就会死亡它是什么?(氧气)。

地球上的氧气是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

大面积的植物即森林被称作"地球之肺"。

五年级《云南的自然环境》教(学)案

五年级《云南的自然环境》教(学)案

右所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自然环境》备课教案一、从海底升起的高原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容,知道云岭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2、观察某地的动植物化石,根据他们推断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的环境。

重难点:读懂课文容,知道云岭是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教学过程:一、想一想。

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吗?你能想象今天的云岭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二、讲授新课1、默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述了哪些地方?2、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发现地——帽天山(1)帽天山位于什么地方?为什么叫帽天山?(2)教师:1984年7月以来,我国科学家先后在这里发掘了许多多细胞海生生物化石,人们把它们称做“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3)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形成于什么时候?(4)澄江古生物群门类非常丰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哪些?(5)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浅海地区,海水富含矿物质,且这里气候温暖,非常适合各类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2、市晋宁县梅树村化石(1)小壳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2)小壳化石形成于什么时候?(3)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中、东部地区是什么样子?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中、东部地区是一个三面环岛的海盆,海水最深不超过20米,海底的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海水中含有大量由火山灰带来的营养物质——磷、钙等。

梅树村周围海水清澈,波光粼粼,水底漫游着许许多多个体不大、身体表面长有钙质骨刺或骨片的生物。

这些小生灵享受着温暖的,在理想的栖息地中生活、繁衍。

它们死亡后留下尸体、骨骼碎片,最后演化成为化石。

3、裸蕨植物群化石(1)裸蕨植物群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2)裸蕨植物群化石距今多少年就已形成?(3)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市是什么样子?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市附近气候炎热,海生蕨类、藻类植物繁盛。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教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教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云南冬天的树林的特点和景观。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云南冬天的树林的魅力,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特点和景观。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树林中不同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

2. 学生对云南冬天的树林的体验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云南冬天的树林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云南冬天的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树林的特点和景观。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云南冬天的树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树林的环境和生态。

3. 观察和描述: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树林的景色和氛围。

4. 分析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树林中不同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探讨树林的生态平衡和保护意义。

5. 体验和感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观看纪录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云南冬天的树林的魅力。

6. 总结和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态度。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 教学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六、教学延伸: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云南冬天的树林的生态环境。

2. 邀请专家或当地居民进行讲座,分享云南冬天的树林的保护经验和故事。

3.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描述,每组选择一张云南冬天的树林的图片,用文字或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察结果。

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树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生活习性和对环境的适应。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云南冬天的树林和自然环境,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行动计划。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云南冬天的树林特点和景观。

2. 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云南冬天的树林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云南冬天的树林景观介绍。

2. 树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云南冬天的树林动植物特点。

4. 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云南冬天的树林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和描述树林的特点。

2. 讲授法:教师讲解树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云南冬天的树林动植物特点。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分享自己的观点。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云南冬天的树林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相关书籍、资料,以便学生查阅和学习。

3.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云南冬天的树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树林的特点和景观。

2. 讲解树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云南冬天的树林动植物特点。

3. 分组讨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分享自己的观点。

4. 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了解他们对云南冬天的树林的认识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观察他们是否能够提出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 收集学生的讨论观点,分析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创意思维。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和挑战。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云南冬天的树林的美丽和脆弱。

3. 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八、教学资源:1.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书籍、资料、网站等。

3. 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手套、垃圾袋等。

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教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教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云南冬天的树林的自然环境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云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重点介绍云南冬天树林的自然景观。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云南冬天的树林美景。

1.4 教学步骤(1) 展示云南冬天的树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树林的外观特点。

(2) 播放云南冬天树林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树林的氛围。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云南冬天的树林的看法和感受。

第二章:云南冬天的树林景观2.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云南冬天的树林景观,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云南冬天的树林景观,包括树林的层次感、色彩搭配和动植物资源。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云南冬天的树林景观。

2.4 教学步骤(1) 展示云南冬天的树林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树林的层次感和色彩搭配。

(2) 播放云南冬天树林景观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树林的美景。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云南冬天的树林景观。

第三章:云南冬天的树林生态3.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云南冬天的树林生态特点,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云南冬天的树林生态特点,包括树林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云南冬天的树林生态特点。

3.4 教学步骤(1) 展示云南冬天的树林生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树林的生物多样性。

(2) 播放云南冬天树林生态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树林的生态系统平衡。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类活动对云南冬天的树林生态的影响。

第四章:云南冬天的树林文化4.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云南冬天的树林文化,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4.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云南冬天的树林文化,包括与树林相关的民族风俗、民间传说和艺术形式。

昆明自然教育课程设计

昆明自然教育课程设计

昆明 自然教育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自然教育的基本概念,了解昆明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 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昆明地区的主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3. 学生能够掌握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对昆明地区的自然现象进行科学研究。

2. 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户外活动和实地考察,提高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设计并展示自然保护宣传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通过参与自然教育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 学生能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和参与意识。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结合昆明地区的自然资源,通过实践性、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关注自然环境。

考虑到学生年级的特点,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昆明地区自然环境概述- 教材章节:第一章《我们生活的环境》- 内容:地理特点、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2. 昆明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 教材章节: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内容:水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3. 实地考察与观察实践- 教材章节:第三章《科学探究的方法》- 内容:观察方法、记录与分析、问题提出与解决4. 自然保护宣传活动设计与展示- 教材章节:第四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环保宣传的重要性、创意设计方法、展示与交流5. 团队合作与户外活动- 教材章节:第五章《团队协作与沟通》- 内容:团队合作的意义、户外活动组织与实施、沟通与协作技巧教学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昆明地区自然环境概述第二周:昆明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第三周:实地考察与观察实践第四周:自然保护宣传活动设计与展示第五周:团队合作与户外活动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深入了解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所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云南的自然环境》备课教案一、从海底升起的高原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2、观察某地的动植物化石,根据他们推断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的环境。

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云岭大地是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教学过程:一、想一想。

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吗?你能想象今天的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二、讲授新课1、默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述了哪些地方?2、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发现地——帽天山(1)帽天山位于什么地方?为什么叫帽天山?(2)教师:1984年7月以来,我国科学家先后在这里发掘了许多多细胞海生生物化石,人们把它们称做“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3)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形成于什么时候?(4)澄江古生物群门类非常丰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哪些?(5)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浅海地区,海水富含矿物质,且这里气候温暖,非常适合各类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2、昆明市晋宁县梅树村化石(1)小壳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2)小壳化石形成于什么时候?(3)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云南中、东部地区是什么样子?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云南中、东部地区是一个三面环岛的海盆,海水最深不超过20米,海底的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海水中含有大量由火山灰带来的营养物质——磷、钙等。

梅树村周围海水清澈,波光粼粼,水底漫游着许许多多个体不大、身体表面长有钙质骨刺或骨片的生物。

这些小生灵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在理想的栖息地中生活、繁衍。

它们死亡后留下尸体、骨骼碎片,最后演化成为化石。

3、裸蕨植物群化石(1)裸蕨植物群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2)裸蕨植物群化石距今多少年就已形成?(3)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曲靖市是什么样子?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曲靖市附近气候炎热,海生蕨类、藻类植物繁盛。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这里的海底逐渐上升成为陆地,海水大面积退却,原来的滨海、浅海中各种海生蕨类、藻类植物慢慢露出水面,其中的一部分适应了变化的环境,逐渐进化到能在陆地上生活,成为陆生植物。

三、小结从云南省的这些化石可以推断出今天的云岭大地是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四、动手做观察某地的动植物化石,根据它们推断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的环境。

课后反思:二、山川交织的红土地1、纵横起伏的山地、高原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云南的地形特点。

2、知道云南省的地势特点。

重难点:知道云南省的地势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今天的云岭大地,处处“开门见山”。

什么是云南省地形的主体?二、讲授新课1、默读课文,说一说云南的地形特点是什么?今天的云岭大地,处处“开门见山”。

山地和高原是云南省地形的主体,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4%,在群山间,镶嵌着许多山间盆地,加上众多的河流,构成了云南险峻多姿的地貌。

2、说一说云南的地势特点是什么?云南省的地势特点是西北部高,南部、东南部低。

全省最高峰是什么地方?位于什么地方?海拔多少?滇西北有全省最高峰——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

卡格博峰位于德钦县境内,海拔6740米,山顶终年积雪。

3、全省最低点位于什么地方?海拔多少?而全省的最低点位于河口瑶族自治区境内的元江与南溪河交汇处,海拔只有76.4米。

4、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是多少?两地高度相差多少?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仅有840千米,而两地高度相差竟达6663.6米,即平均每千米高度相差7米多。

这在其他地区是少见的。

5、滇西北地形特点是什么?全省的高大山脉主要集中在滇西北。

滇西北的山脉大都呈南北走向,紧密排列,高山间夹着许多大江大河,形成山川并列、高山峡谷相间的地貌。

这里的澜沧江峡谷、金沙江峡谷、怒江峡谷尤其气势磅礴、雄峻肃立。

6、滇西南地形特点是什么?在滇西南地区,山脉呈扫帚状分散开来,地面平坦,河流蜿蜒曲折,水流缓慢。

在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一幅宁静秀美的傣家风光画。

7、云岭东部和哀牢山以东地形特点是什么?云岭东部和哀牢山以东是一片广袤的高原,人们习惯上称为滇东高原或云南高原。

滇东高原属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云贵高原为我国四大高原之一。

在地形上,滇东高原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的丘陵。

在滇东高原,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地层,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闻名中外的石林、阿庐古洞是典型的喀斯特景观。

8、云南的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其中以什么为主?云南的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其中以红壤系列为主,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6、4%,故云南又有“红土高原”、“红土地”之称。

三、动手做课外仔细阅读云南地形图,了解云南的地形特点。

课后反思:2、星罗棋布的坝子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云南的五种地形。

2、按海拔高度分,全省的坝子分为哪三类?3、全省的主要坝子有什么特点?重难点:全省的主要坝子有什么特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知道云南人说的坝子是什么地形吗?二、讲授新课1、在云岭大地上,分布有哪五种地形?在云岭大地上,分布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云南俗称坝子)、平原五种地形。

2、云南的坝子有什么特点?云南的坝子,大多四周被山地、丘陵所包围,坝内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江河穿流其间。

全省的城市、村落大部分分布在坝子内。

坝子也是云南的主要农业耕作区。

3、按海拔高度分,全省的坝子分为哪三类?按海拔高度分,全省的坝子分为高坝、中坝、低坝三类4、全省的主要坝子有什么特点?昆明坝,又称滇池坝,是云南最大的坝子。

它以滇池为中心,包括昆明市四城区及呈贡、晋宁、富民、安宁等县(市)的大部分。

坝内的昆明市是云南省的省会。

大理坝的气候温和多雨,具有四季如春的特点,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有点苍山、洱海、蝴蝶泉、三塔等风景名胜。

大理市位于坝内。

蒙自坝是滇南最大的坝子,这里气温高,降水少,是云南省有名的旱坝子之一。

这里已成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保山坝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资源丰富,是滇西的粮仓和重要的工农业基地。

从上海至瑞丽的320国道穿过坝区。

昭鲁坝为滇东北最大的坝子,是云南省重要的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滇东北的门户与交通要道。

坝内沉积有大面积的褐煤层,为全省重要的煤炭基地。

三、动手做画(或拍摄)一幅你居住过的或最喜欢的坝子风光画(或照片)。

课后反思:3、蜿蜒如带的河流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有哪六条主要河流。

2、知道六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最终流向。

重难点:知道六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最终流向。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知道在云南境内,分布着多少条大大小小的河流?二、讲授新课1、在云南境内,分布着多少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在云南境内,分布着600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它们有的源远流长,流经许多省乃至许多国家,如怒江、澜沧江等;有的流程则较短,仅在省内便汇入干流,如大盈江、罗梭江等。

2、你知道云南有哪六条主要河流吗?在云南众多的河流中,有六条比较长,分别是金沙江、南盘江、元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

3、你知道六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最终流向吗?它们经过长途跋涉后,分别注入太平洋的东海、南海以及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独龙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元江和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境内。

独龙江、怒江、澜沧江、元江最后都流入其他国家,成为国际性河流。

4、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南盘江和元江这两条河流。

南盘江发源于云南东部的曲靖市,是珠江的正源,它流经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区,从高原流向平原、丘陵地区,水能资源丰富。

滇东高原的一些河谷下切强烈,地形相对高差较大,有的超过500米,造成河流的干流、支流间形成落差大的瀑布。

元江出国境后在越南的一段叫红河。

澜沧江出国境后改称湄公河,它是亚洲唯一的流经六国的国际河流,成为东南亚重要的水上通道。

三、动手做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调查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你家乡河流的发源地和最终流向。

课后反思:4、瑰丽晶莹的湖泊教学目标:1、知道全省的湖泊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哪些?2、云南的大中型湖泊主要是怎样形成的?3、云南省面积超过3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哪些?重难点:云南省面积超过3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哪些?教学过程:一、想一想你知道云南有哪些湖泊?二、讲授新课1、你知道云南有多少个湖泊?云南为中国五大湖区之一。

100多个面积大小不等的湖泊,如串串珍珠镶嵌在全省的崇山峻岭之中,给锦绣云南增添了无限的秀美。

2、你知道全省的湖泊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哪些?全省的湖泊按地理位置可分为滇东湖群、滇中湖群、滇西湖群。

3、说一说云南的大中型湖泊主要是怎样形成的?云南的大中型湖泊主要由断陷盆地构成,一般具有形状狭长、岸陡、底部较平等特点,水深多在20米以下。

全省小型湖泊的形成比较复杂,有溶蚀湖、冰渍湖、冰蚀湖、火山湖等类型。

其中,溶蚀湖多分布在滇东喀斯特地区,大部分以湖泊群出现,湖水面积和蓄水量因降雨的多少而有所增减。

而冰渍湖、冰蚀湖多分布在滇西北地区。

4、云南省面积超过3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哪些?云南省面积超过3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九个,分别是: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星云湖、阳宗海和异龙湖。

5、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湖泊的主要特点。

滇池为全省第一大湖泊,也是我国三大重点保护湖泊之一。

抚仙湖是我国内陆水深居第二的淡水湖泊,最深处达151米,其位于玉溪市境内。

全省海拔最高的湖泊是位于德钦县的那措海。

就湖水的透明度来说,泸沽湖在云南省位居前列,透明度可达12米左右。

清澈见底的湖水,沿岸优美的自然风光,加上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情,使得这里成为全省重要的旅游景区之一。

三、动手做收集云南天然湖泊的图片,并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收获和快乐。

课后反思: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气候特点表现为什么?2、了解近几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

重难点:了解云南的气候特点表现为什么?教学过程:一、想一想你知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遇雨成冬”、“一雨成秋”这些话的意思吗?二、讲授新课1、你知道云南的气候特点表现为什么?云南的气候特点表现为:一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二是干湿季分明;三是类型多样,水平分布复杂。

就地区来说,滇西北高海拔地区长冬无夏,春秋较短。

滇中的广大地区四季如春,“遇雨成冬”。

在滇南、滇西南的河谷地带,长夏无冬,春秋较短。

滇中的广大地区四季如春,“遇雨成冬”。

在滇南、滇西南的河谷地带,长夏无冬,“一雨成秋”,这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能种双季稻甚至三季稻,形成“东边栽秧,西边割稻”的现象。

3、为什么说“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云南立体气候的生动写照。

在云南省的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递降约0、6℃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