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现代农业基本情况

合集下载

成都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成都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南方农业South China Agriculture第16卷第1期Vol.16No.12022年1月Jan.2022随着天府国际机场的开通,不仅加快了成都机场国际化发展,也进一步加大了成都市对外开放的能力,成都市在持续巩固中国西部地区金融、经济、科技、文化中心等地位的同时,也全面开启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在全国大都市快速发展背景下,社会对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不断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向往不断加强,大都市近郊区农业集约高效、多功能复合的发展都市农业成为必然趋势,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也从城郊农业发展阶段逐步进入现今的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阶段[1],都市农业已经成为成都市近郊区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模式之一。

成都市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完善,形成一系列符合当地区域战略、目标定位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作为西部经济中心,成都市对西部地区各城市的发展起着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其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对西部地区城市近郊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通过查阅论文发现,近五年关于成都都市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2-3]、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1]、成都市休闲农业[4-5]、推进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6]等方面,较少论文针对成都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1发展概况成都市水资源丰富,年总降水量为798.3~1541.0mm ,地形地貌多样,其中平原占40.1%,山地占32.3%,丘陵占27.6%,种植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71.9亿元,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72.7%,同时,成都市左临龙门山,右靠龙泉山,具有优质的生态环境,拥有悠久的古蜀农耕文化,促使都市农业载体逐年增加,到2020年末培育家庭农场达9223家,全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达1.3亿人次,龙泉驿区双槐村、温江区幸福村、崇州市五星村、蒲江县金花村、新都区回南社区、郫都区青收稿日期:2021-09-28作者简介:钟佳利(1992—),女,四川遂宁人,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规划研究。

1400成都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1400成都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成都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2012年5月4日)近年来,成都市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在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集中财政资金、集成各类项目、集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8月,成都市正式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唯一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突出发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

推动粮油、蔬菜、生猪家禽三大主导产业和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食用菌、水产、中药材七大特色产业发展,有力保障了城乡居民“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产品有效供给。

2011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65万吨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524.3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04.2万吨。

二是扎实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进行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

开展农— 1 —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三权”抵押融资试点,目前“三权”抵押融资84宗、融资额达到14.3亿元。

三是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贴制度。

在全国率先设立耕地保护基金,用于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对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养老保险补贴。

产权确权后核定耕地保护基金每年28亿元,惠及170余万户农户。

四是着力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

探索和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大园区+小业主”等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目前全市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6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1.9%。

五是大力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发挥现代农业多功能作用,推动“接二连三”发展。

目前,全市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到332家,联结带动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原料基地350余万亩;形成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园区(基地)220个,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8.4亿元。

六是统筹抓好现代农业综合示范。

成都现代农业基本情况

成都现代农业基本情况

成都现代农业基本情况一、总体思路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四大基础工程”;科学编制全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创新机制,调整完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着力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生产基地、一流的产出水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不断开创现代农业新局面。

二、基本要求坚持“一条主线、两条原则、四点准则、四个目的”。

一条主线:开创现代农业新局面。

两条原则:充分尊重市场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客观规律;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根本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点准则: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农民各项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得到切实保障;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优化改善。

- 1 -四个目的: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高端农产品;为吸引高端人才创造最佳宜居环境;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可持续的环境容量;为现代服务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主要目标实现“三个一流”(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生产基地、一流的产出水平),达到“全国领先”。

四、工作措施重点实施“六个带动”。

1,以科学规划带动。

通过组织编制《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生猪、茶叶、猕猴桃、食用菌、伏季水果、蔬菜等十大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启动一般乡镇和村级现代农业产业规划的编制,科学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2,以加强耕地保护带动。

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全市各级财政每年筹集耕地保护资金26 亿元,按每亩每年基本农田 400 元、一般耕地300 元的标准,对农户保护耕地的行为进行补偿,有力地保证了耕地面积不减少,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了条件。

3,以四大基础工程带动。

通过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四大基础工程”,调整完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为现- 2 -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活力。

成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成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成都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9年,我市农业增加值达267.8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7129元,增长10%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1.1亿元,增长3.7%。但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我市农业发展尤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种植业和养殖集约度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才比例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产品物流体系薄弱,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
(6)外销及加工蔬菜。建设优质高效外销蔬菜生产基地135万亩,分别为:龙泉驿区4万亩、青白江区5万亩、新都区15万亩、温江区2万亩、都江堰市14万亩、彭州市25万亩、崇州市8万亩、金堂县15万亩、双流县15万亩、郫县15万亩、大邑县9万亩、新津县8万亩。
(7)反(错)季蔬菜。建设生态高效反季节或错季蔬菜生产基地40万亩,分别为:新都区2万亩、温江区1万亩、都江堰市3万亩、彭州市10万亩、邛崃市3万亩、崇州市2万亩、金堂县10万亩、双流县2万亩、大邑县5万亩、蒲江县2万亩。
其他 142 32 142 33
小计 680 276 680 280
油菜 140 21 140 23
蔬菜 城市蔬菜 102 180 105 195
外销蔬菜 133 235 135 240
反季蔬菜 40 71 40 75
小计 275 486 280 510
特色水果 猕猴桃 25 15 25 16.5
(4)油菜。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双低油菜生产基地140万亩,分别为:青白江区6万亩、新都区10万亩、温江区3万亩、都江堰市8.7万亩、彭州市10万亩、邛崃市22万亩、崇州市17万亩、金堂县15万亩、双流县12万亩、郫县7.5万亩、大邑县13.5万亩、蒲江县8万亩、新津县7.3万亩。

从成都经验看乡村产业振兴

从成都经验看乡村产业振兴

从成都经验看乡村产业振兴作者:曹慧来源:《经济》2018年第24期成都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较好。

成都作为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极具特色,还是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重要策源地之一,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具备较高的起点。

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调研时对其推进乡村振兴的做法给与了充分肯定,要求成都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作用。

近期,笔者赴成都市金堂县、郫都区和邛崃市进行调研,对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

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规划先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也要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前提。

成都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自然生态条件,将全域分为“东进”“西控”“南拓”“北改”和“中优”五大板块功能区,并编制了全市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分区域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规划。

郫都区、邛崃市属于“西控”区域,地处都江堰精华灌区,突出绿色高端农业和文创旅游融合。

其中,郫都区离中心城区较近,属于成都的第二圈层,有利于承接城市居民对休闲旅游和高端农产品的需求,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也具备良好基础,因此以高端精致、绿色有机为发展路径,主打农业文化遗产、田园综合体、“天府水源地”绿色有机农产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品牌。

邛崃离中心城区较远,属于成都的第三圈层,在发展休闲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条件不如郫都,因此选择高效、精品农业的路子,按照“主导产业+核心园区+关键要素”集聚建设模式,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绿色循环、产村相融的精细农业生态圈。

我们所调研的另一个地点——金堂县属于“东进”区域。

“东进”区域位于龙泉山森林公园范围内,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因此在发展模式上突出生态休闲和高效农业。

金堂是四川省丘区现代农业重点县和农业大县,从地理位置上看,也属于成都的第三圈层,离中心城区较远,但依托龙泉山这一特色景观,在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方面具有优势。

因此金堂着力构建以食用菌、油橄榄、柑橘、金堂黑山羊为重点的“4+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并通过建设“世界级城市绿心和城市会客厅”龙泉山森林公园,带动了两条乡村旅游循环线路的兴起,并培育了一家国家级康养基地。

成都农业的发展趋势

成都农业的发展趋势

成都农业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民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成都农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在未来的发展中,成都农业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趋势:成都市农业将逐渐向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方向转变。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规模化经营成为必然趋势。

农业产业化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都农业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的增长,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逐步满足人民对高品质、安全的农产品的需求。

同时,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三、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成都市将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和资源共享。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事观光农园等丰富多样的农业旅游项目,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提升农业的附加值,推动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

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成都农业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态效益。

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五、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产品品牌化:成都农业将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深度融合。

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销售的全过程控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培育和推广农产品品牌,提升成都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六、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经济转型:成都市将通过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七、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成都市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同时,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懂农业、懂信息化的专业人才,推动农业全面发展。

[10]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分析-1

[10]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分析-1

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分析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经济中心,地处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部,总面积约1.24万km2,全市辖9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常住人口1260万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456.39亿元。

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农业是成都市的特色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文章结合成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及决策参考。

1 绪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键环节。

作为国家战略定位的"都市农业",既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推进成都都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提升成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成都市正处在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战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分析成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成都市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成都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0年成都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456.39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2.56倍;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了3656.83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近4倍;实现农产品出口额52.03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了5.88倍。

成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及制约因素分析

成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及制约因素分析

成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及制约因素分析作者:卢冲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05期摘要:本文构建了成都市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对成都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了10.8%,农业现代化指标结构有了较大改善。

人均耕地面积、城镇化率和城乡收入差距依旧是制约成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制约因素程度一、成都市农业发展现状2011年,全市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47亿元,比上年增长3.8%。

其中种植业268.5亿元,增长7.7%;畜牧业242.4亿元,下降1.7%;农作物播种面积77.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8万公顷。

粮食总产量265.4万吨,下降3.4%;油料总产量26.8万吨,增长1.3%;肉类总产量104.2万吨,下降1.0%。

全市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99个,增加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面为83.8%;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43个,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243个。

2011年末,已认证各类安全优质农产品985个;农村用电量共计31.6亿千瓦时,比2010年增长0.1%;农业机械总动力310.6万千瓦,增长7.8%;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2215台,小型拖拉机26776台。

城乡收入差距在2007—2009年之间震荡下降,2009年后快速下降,到2011年下降为2.42∶1。

二、成都市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一)农业现代化指标的选取建立科学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是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础。

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全面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并以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在此文件的指导下,本文参考了国内学者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的研究结果,并考虑到成都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后,建立了由5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成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现代农业基本情况
一、总体思路
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围绕建设“世
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
村土地综合整治“四大基础工程”;科学编制全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创新机制,调整完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着力建设一流
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生产基地、一流的产出水平;坚持统筹城乡
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不断开创现代农业新局面。

二、基本要求
坚持“一条主线、两条原则、四点准则、四个目的”。

一条主线:开创现代农业新局面。

两条原则:充分尊重市场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客观规律;充分
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根本转变为出发点和
落脚点。

四点准则: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农民各项合法
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得到切实保障;农村自然
生态环境得到优化改善。

四个目的: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高端农产品;为吸引高端
人才创造最佳宜居环境;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可持续的环境容量;
为现代服务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主要目标
实现“三个一流”(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生产基地、一流的产出水平),达到“全国领先”。

四、工作措施
重点实施“六个带动”。

1,以科学规划带动。

通过组织编制《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生猪、茶叶、猕猴桃、食用菌、伏季水果、蔬菜等十大产业发
展实施意见,启动一般乡镇和村级现代农业产业规划的编制,科
学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2,以加强耕地保护带动。

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全市各级财政每年筹集耕地保护资金26 亿元,按每亩每年基本农田 400 元、一般耕地300 元的标准,对农户保护耕地的行为进行补偿,有力地保证了耕地面积不减少,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创造了条件。

3,以四大基础工程带动。

通过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
合整治等“四大基础工程”,调整完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为现
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活力。

4,以产业化经营带动。

通过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农民利
益联结机制,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接二连三”发展,一二
三产业互动相融,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5,以重大项目带动。

通过编制《成都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依托农业投融资平台,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和办法,引导和集聚金
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以项目为载体,加速推进了现
代农业发展。

6,以典型示范带动。

积极探索“大园区、小业主”、“大园区、多业主”、“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模式,集成政策、项目、技术,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基地,形成了一批
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和示范带,带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五、主要成效
实现了“七个提升”。

1,农业投资规模大幅提升。

近几年来,全市农业投资连续翻
番。

七年间,政府对农业的直接投入达到159.1亿元,占“三农”总投入的26% 。

2009 年,全市共实施农业项目624 个,其中有中央和省、市财政投资项目102 个,全市农业项目投资总额达到217.85 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招商引资新引进投资3000 万元以上的项目 61 个,协议资金达到 118.7 亿元。

2,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提升。

近年来,全市累计实施土地
整理项目 135 个,整理面积达 125 万亩,新增耕地 19 万亩,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 120 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 100 万亩;新建整治渠系 1500 余公里,新建蓄水池 5000 余口,维修加固所有提灌
设施,恢复改善灌面200 余万亩;发展农业设施栽培20 余万亩。

大力实施标准农田建设,2009 年共兑现耕地保护基金11.7 亿元,涉及 111.8 万农户。

3,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大幅提升。

到2009年底,全市农用地流转实有面积达到285.8 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0.5% ,比2004 年增加 190.3 万亩,增长 199% 。

其中,全市耕地流转实有面积 209.0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32.3 %,较 2004 年增加 142.7
万亩,增长215 %。

全市家庭适度规模经营20 亩以上 300 亩以内总户数为9687 户,总规模达到48.5 万亩;流转土地规模经营50 亩以上的农业企业、农民专合组织等社会业主总数达到9354
个,总规模为195.6 万亩;经营规模达到1000 亩以上的业主有438 个,经营总规模达到93.4 万亩。

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

组织实施400万亩粮食丰产示范工程,推进了100 万头生猪、 10 万亩茶叶、 10 万亩猕猴桃、5 万亩食用菌等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确立并形成了优质蔬菜、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畜禽、优质粮油、
中药材、食用菌、水产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

规模化优势特色产
业基地累计达到249 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5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8 家,省级龙头企业85 家,市级龙
头企业 365 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63 家, 10 亿元以上的
12 家, 50 亿元以上的 2 家;全市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突破 1000 亿元。

初步形成 8 个农业物流园区(大型批发市场),其中龙泉聚
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年销售额已超过60 亿元。

蒲江成佳、崇州桤泉、双流彭镇、龙泉黄土等乡镇依托茶叶、葡萄等特色产业形成了新
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基地,实现了一三产业互动相融。

5,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大幅提升。

全市建成标准化规模
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62 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品”认证累计达到 651 个。

全市农产品累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8 个、中国名牌产品 5 个,四川省著名商标41 个,四川省名牌35 个,
其中“郫县豆瓣”成为全省唯一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地理标志
证明商标。

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进超市、进直销店、进机关学校食
堂,提升了品牌效应。

6,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

引导各类市场经营主体与农户
建设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到2355 个,其中市级示范合作社 100 个;年销售收入 3000 万元以上、带动农户 1000 户以上的市级龙头合作社 20 个。

全市新型
集体经济组织达到1100个,全市示范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100 个。

引导和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股份合作”、“订单收购、”“二次返利、”“保底分红”等方式与农民建立比较紧密的利
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

7,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

通过抓特色产业发展、抓农产品
营销、抓农民转移就业、抓惠农政策落实、抓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运用,大幅度增加了农民生产性、经营性、
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

2009 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到7129 元,比 2002 年增加 3752 元,增长 100.1% ,年均递增11.2% 。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2 年的 2.66:1 缩小到2008 年的2.61 :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