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现代农业规划

合集下载

四川成都:探索农业发展模式引领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成都:探索农业发展模式引领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成都:探索农业发展模式引领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一农经网讯成都市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作出了重大部署,对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提出了要求,明确要推动农业向集约式、经济型、现代化转变。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下一步将按照市委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核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好扶贫攻坚战役,努力提升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国家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确保市委重大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助推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都市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建设健康成都、幸福蓉城,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对成都市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总结之前扶贫工作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成都市将坚持“集中攻坚消除绝对贫困、更高标准扶持相对贫困”两手抓,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领导、靠实责任,以简阳市89个省级贫困村、15911户贫困户和其他区(市)县100个相对贫困村、8512户相对贫困户为扶贫攻坚主战场,高标准推进精准扶贫各项工作。

同时,担好首位城市责任,全力支援甘孜、阿坝19个藏区县脱贫,为全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成都力量。

简阳石盘镇和羊马镇黄花菜规模种植助农增收据悉,目前成都市已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简阳市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将通过政策保障兜底、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先行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就业扶贫、创新金融扶贫、实施对口帮扶等方式,力争到2017年,简阳市89个省定贫困村和15911户、46338名贫困人口将全部甩掉贫困帽子,2018年融入成都高标准扶贫开发进程,2020年与全市同步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邛崃市临济镇喻岗村而围绕全市第三轮第二批农村扶贫开发的100个村,成都市坚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精准扶贫“两手抓”,进一步完善相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到2017年,100个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全市同期水平的70%以上,相对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本区(市)县同期水平的70%以上。

1.19-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

1.19-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的通知填报时间: 2010-01-19 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第七秘书处∙文号:成办发〔2009〕69号签发单位:成都市人民政府∙签发时间:2009-12-17生效时间:2009-12-17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十二月十七日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川府发〔2008〕40号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将我市打造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的工作部署,结合成都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一主要成效。

2003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城乡一体化工作重要内容予以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1.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圈层特色初步显现,形成了一圈层休闲农业、二圈层优质高效农业、三圈层山地丘陵特色生态农业融合发展格局。

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初步形成,优质水稻、“双低”油菜、蔬菜、水果、茶叶、生猪、畜禽、花卉和木竹产业蓬勃发展。

截止2008年底,全市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达212个,其中标准化基地158个。

农业园区初具规模,据初步统计,全市50亩以上的农业园区、农庄、基地和农业加工园区、农业物流园区共计177个,年产值340亿元。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耕保制度和耕保基金的建立有效促进了耕地保护,全市耕地面积稳定在640万亩以上。

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8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440万亩,每亩肥料利用率提高4-5个百分点,地力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

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粮油产量分别稳定在275万吨和21万吨以上;蔬菜、茶叶、水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总产量达635万吨;肉类、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97万吨、19万吨和10万吨。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成农机[2012]5号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成农机[2012]5号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正文:----------------------------------------------------------------------------------------------------------------------------------------------------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成农机〔2012〕5号)各区(市)县农村发展局: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力措施。

为加快推进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围绕市委“五大兴市战略”总体部署,按照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和“全国领先”的要求,通过优化设施结构,完善配套技术,强化生产标准,提高设施装备,充分挖掘设施农业生产潜能,实现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生产和经营,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二、工作目标2012年底前,建成2个“全国领先”的高端智能化设施农业示范亮点,3年内,建成一批高端智能化的农业设施,整体推进面上设施农业发展,形成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10个;到2015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0万亩,达到全市耕地面积的10%以上。

三、工作重点(一)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着力打造综合示范亮点。

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农村示范片、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按照发展高端产业、产业高端和“一线一品”的要求,立足于全市十大特色产业,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引导大公司、大企业和大业主在示范区域内发展高端设施农业,特别要重点扶持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制种育苗、产出率较高、生态有机农产品等设施农业,对设施农业发展起到“风向杆”的示范作用,促进设施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

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五年规划出炉

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五年规划出炉

龙源期刊网
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五年规划出炉
作者:
来源:《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3年第10期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建成农村全面小康的意见》(下称《意见》),对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五年规划,并提出:到2017年,成都市将实现农业高端产业倍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在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方面,成都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意见》提出,从今年起,成都市财政将设立农业基础设施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公益性投入。

此外,成都将大力加强科技信息装备,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力争用5 年时间,培育50 家以上农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单位),建成50 个以上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

来源:《农民日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的批复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的批复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6.11.14
•【字号】成府函〔2016〕165号
•【施行日期】2016.11.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
正文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都市
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的批复
成府函〔2016〕165号
市发改委:
你委《关于报请审定〈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送审稿)〉的请示》(成发改农经〔2016〕776号)收悉。

经研究,市政府原则同意《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请认真组织实施。

特此批复。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14日。

成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成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成都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9年,我市农业增加值达267.8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7129元,增长10%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1.1亿元,增长3.7%。但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我市农业发展尤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种植业和养殖集约度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才比例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产品物流体系薄弱,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
(6)外销及加工蔬菜。建设优质高效外销蔬菜生产基地135万亩,分别为:龙泉驿区4万亩、青白江区5万亩、新都区15万亩、温江区2万亩、都江堰市14万亩、彭州市25万亩、崇州市8万亩、金堂县15万亩、双流县15万亩、郫县15万亩、大邑县9万亩、新津县8万亩。
(7)反(错)季蔬菜。建设生态高效反季节或错季蔬菜生产基地40万亩,分别为:新都区2万亩、温江区1万亩、都江堰市3万亩、彭州市10万亩、邛崃市3万亩、崇州市2万亩、金堂县10万亩、双流县2万亩、大邑县5万亩、蒲江县2万亩。
其他 142 32 142 33
小计 680 276 680 280
油菜 140 21 140 23
蔬菜 城市蔬菜 102 180 105 195
外销蔬菜 133 235 135 240
反季蔬菜 40 71 40 75
小计 275 486 280 510
特色水果 猕猴桃 25 15 25 16.5
(4)油菜。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双低油菜生产基地140万亩,分别为:青白江区6万亩、新都区10万亩、温江区3万亩、都江堰市8.7万亩、彭州市10万亩、邛崃市22万亩、崇州市17万亩、金堂县15万亩、双流县12万亩、郫县7.5万亩、大邑县13.5万亩、蒲江县8万亩、新津县7.3万亩。

彭州市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物流功能区规划最终稿

彭州市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物流功能区规划最终稿

彭州市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物流加工功能区规划(2011-2015年)二〇一一年三月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1)1.1规划意义 (1)1.2规划范围 (2)1.3规划期限 (2)1.4规划依据 (2)第二章基础条件分析 (4)2.1地理区位 (4)2.2自然资源 (4)2.3社会经济 (6)2.4农业基础设施 (7)2.5农业产业现状及市场分析 (7)2.6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9)第三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1)3.1指导思想 (11)3.2发展原则 (11)3.3发展目标 (12)第四章发展定位与总体布局 (14)4.1发展定位 (14)4.2总体布局 (14)第五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16)5.1精品蔬菜 (16)5.2优质粮油 (17)5.3特色中药材 (19)5.4生态高效畜禽产业 (20)5.5休闲农业产业 (22)第六章彭州现代农业港规划 (24)6.1雨润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 (24)6.2四川.彭州国际蔬菜科技产业园 (25)6.3中国(彭州)蔬菜科技博览园 (26)6.4四川蔬菜科技观光示范园 (27)6.5农产品加工工业园 (28)第七章配套基础设施规划 (29)7.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9)7.2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32)第八章投资与效益分析 (33)8.1投资估算 (33)8.2效益分析 (33)第九章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35)9.1加大投入,构建发展的资金投入保障 (35)9.2科技创新,构建发展的科技支撑保障 (36)9.3智力开发,构建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 (37)9.4加强领导,构建发展的组织领导保障 (37)第一章规划总则1.1规划意义1.1.1加快转变彭州农业增长方式的需要彭州市作为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一部分,必须积极推行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物流加工功能区建设,采用现代科技发展农业,大幅度地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产品物流加工功能区建设,拓展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最终达到农业的“工业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非农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年)

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年)

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年)2003年以来,我市在深入实践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中,把现代农业发展放到城乡一体化工作全局中整体谋划和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为推动全市现代农业新跨越,实现市委市政府“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示区新目标,依据《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和《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0-2017年。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为动力,科技为支撑,项目为载体,加快基础设施配套、特色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产品产业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流通体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村市场化改革,改善农村生态,尽快形成全市现代农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把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示区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发展基地。

(二)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因时制宜,分类分圈层推进;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依靠科技,可持续发展;坚持公益型基础性项目政府主导,产业化项目市场主导;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发挥主体作用。

(三)发展目标在2010-2017年间,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以上。

十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形成,规模、效益和示进一步显现。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新台阶。

全市实现粮食总产量280万吨以上,油料总产量23万吨以上;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总产量650万吨以上;生猪出栏量1500万头以上,肉类总产量130万吨以上;禽蛋总产量22万吨以上;水产品总产量15万吨以上。

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78%。

——农业结构调整上新台阶。

圈层特色和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成灌高速和沙西线粮经产业带基本建成,在优势特色产区和带动作用强的区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30-40个,基本涵盖全市不同类型区域和不同产业。

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5%以上,主要农产品优质化率80%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95%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现代农业规划专家解读《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昨(29)日,《成都日报》对《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7年)》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全市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省、市农业专家纷纷对《规划》发表了看法。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跃建:今后10年农业发展有了方向相关新闻>>>10年目标西部第一全国领先成都现代农业冲刺“西部第一”定位都市型农业10年让农民收入翻番成都拟打造“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规划》以城乡一体、分工协同、梯度推进的发展战略,将成都市的农业划分为以优化环境、美化城市、发展景观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圈(一圈层),以发展生产、改善生态、实现标准化和精品化优质高效农业的近郊农业圈(二圈层),以发展生产、改善生态、兼顾休闲、突出规模和绿色(有机)农业的远郊农业圈(三圈层),既兼顾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又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了一、三次产业协调联动,这样的空间布局很好地贯彻了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今后10年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方向。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吕火明:将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作为一个千万人口特大型都市,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都让成都市有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潜力。

此次的规划具有产业融合发展、功能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兼顾了农业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目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必将促进成都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使成都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带动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规划表现出战略性、前瞻性当前,成都市正处于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向纵深推进的宏观背景下,成都能否尽快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而且必然会对成都尽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此次规划不仅有目标,有定位,还有具体的发展行动计划,充分表现出了应有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特征。

四川农业大学校长、教授杨文钰:三大“增长极”可作全省示范“增长极”理论主张运用政府干预的手段,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集中有限资源进行重点建设,或给予优惠政策,培养有示范和带动力的新亮点。

此次成都市提出三大现代农业“增长极”,对加快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加快城乡统筹建设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不仅适用于成都,对整个四川省都有示范带动作用。

(记者陈泳)【发展定位】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总体定位,成都市将打造西部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西部农产品加工中心、西部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和西部现代农业科技转化中心。

【发展目标】到2017年,成都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将达到5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10元;科技进步贡献率57%;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7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40万千瓦;耕地有效灌溉率达98%;单位耕地创造农业产值13000元;农副产品加工产值245亿元;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78%;休闲观光农业吸纳就业45万人;休闲农业旅游收入36亿元;森林覆盖率达39.4%。

(记者陈泳谢明刚)昨日,由成都市农委、四川省农科院和四川比尔农业科技咨询中心共同编制的《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7)》正式出台。

据悉,这是成都市今后10年现代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全市农业生产布局、产业打造、农产品加工物流以及今后增长潜力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将按照“全域成都”发展理念,坚持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构建成都现代农业,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带动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导区的目标。

布局规划错位发展各圈层都有侧重在《规划》上,记者看到,今后全市将按照一、二、三圈层的功能和城市发展定位,进行农业布局的错位发展。

据悉,第一圈层为城市农业布局,以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服务城市、美化城市为主,发展插花式、镶嵌式景观农业,重点发展城市景观农业、农业主题公园、市民农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会展农业等;第二圈层为近郊农业布局,将以生产和辐射功能为主,兼顾生态、生活功能。

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绿色蔬菜、高档苗木花卉、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物流等产业,使之成为成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导示范区,在承接一圈层和成都外部技术、资金、资源辐射的同时,带动远郊农业圈层发展;而第三圈层为远郊农业布局,将以生产和生态功能为重点,兼顾生活休闲功能。

优先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绿色(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形态。

除了圈层的分布,《规划》还按照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分为了4个区域:成都中部平原优质高效农业区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包括新都、温江、郫县、新津的全部以及部分区(市)县的“坝区”,是成都市现代农业的“精华”地区,将重点发展优质粮油、优质畜禽、绿色蔬菜与食用菌、高档苗木花卉、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等产业;成都西部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丘陵特色农业区将重点发展生态猪禽、特色水果(猕猴桃)、优质茶叶、名特水产(冷水鱼)、珍稀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以及休闲观光旅游业;成都西部龙门山脉山地生态农业区包括都江堰虹口乡、龙池镇,崇州鸡冠山乡、大邑县西岭镇、花水湾镇等,将重点发展经济林竹、道地药材、优质茶叶、山林柴鸡等特色生态农业以及山地森林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同时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涵养水源、保护珍稀动植物,为成都市构建重要的生态屏障;而成都东部龙泉山脉丘陵特色农业区则重点发展伏季水果、蔬菜(食用菌)、优质粮油、优质猪禽等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产业规划围绕特色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对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今后的种植业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规划》在充分考虑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的前提下提出了发展目标和具体的产业布局。

据悉,遵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到2017年我市粮食将稳定在680万亩,产量提高到280万吨;建彭州外销蔬菜、双流设施蔬菜、新都加工专用蔬菜、郫县精品蔬菜、金堂城市蔬菜5个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区;在都江堰和彭州建猕猴桃科技产业园和以基因库为载体的猕猴桃主题公园;在龙泉山脉沿线建设以枇杷、水蜜桃、早熟梨、葡萄为主的伏季水果科技产业园;在金堂、大邑、青白江、郫县等发展草腐、木腐和珍稀食用菌;在温江、郫县、都江堰、崇州建设花卉苗木生产基地23万亩;在龙门山脉、邛崃山脉低山丘陵区建优质茶叶基地35万亩;发展中药材25万亩;工业林笋用竹313万亩。

在养殖业方面,《规划》强调了“生态环境可容纳”和“优质安全”两个概念,将建立生猪、家禽、水产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并严格控制养殖业污染,实现达标“零排放”。

据悉,到2017年,我市生猪年出栏数将增加到1500万头,家禽年出栏达到16000万只,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18万亩年产量15万吨,产值达到52亿元。

同时,严格划定了“禁养区”,包括6个城区和绕城高速公路环线以内的其他区域、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主要河流控制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及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人口集中区域等。

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规划》确定将在优势农产品集中区域建立农产品集中加工园(区、点),通过鼓励和扶持副产品加工利用,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同时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国家、省级品牌,建立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力争到2017年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45亿元,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78%。

据悉,此次的规划还首次提出了明晰的现代农业物流业分步实施目标,将通过10年努力,把成都建成西部农业物流中心、四川最大的农业物流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

到2010年完成彭州濛阳农产品交易中心和龙泉驿聚合果蔬配送中心、农产品流通及电子商务交易信息平台建设;到2015年完成双流白家、青白江清泉、郫县安德、邛崃临邛和金堂淮口5个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初步形成现代农业物流网络体系;到2017年10个配送中心建设全部完成,形成资源配置合理和功能协调有序的农业物流服务网络。

行动规划八大计划现代农业上台阶发展目标确定了,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规划》提出了八大具体的行动计划——一是农业科技行动计划,将依托在蓉的科研院校,抓好一批面向农村、农业的重点试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等研究开发平台,到2017年,引进和培育一批增产幅度在5—10%以上的优质品种,年转化推广500万亩以上,主要品种更新换代1—2次,同时示范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20—30项,建立8—10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示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二是品牌农业行动计划,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为基础,到2017年新培育“中国名牌”3—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各5—10个,新建5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0—30个农产品出口标准示范基地,新增认定20个绿色食品和10个有机食品基地,通过品牌带动,使全市9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分别达到100个和25个以上。

三是数字农业行动计划,将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搭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经济信息平台。

四是设施农业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市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25万亩,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农业生产基地。

五是有机农业行动计划,将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远郊区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力争2017年建成绿色农产品基地50个,面积50万亩以上,有机农产品基地20个,面积10万亩以上,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分别达到100个和25个。

六是水利设施完善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市冬水田面积从现在的6.7万亩提升到1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达90%以上。

七是农村环保行动计划,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我市将大力推广农业环保技术,到2017年全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生物农药使用率达到30%,每年削减化肥施用量2%,全面使用可降解农膜,基本遏制农业面源污染。

八是耕地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农田保护性耕作等,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到2017年达到改造200万亩中低产田土及经济效益提高60元/亩的目标。

方向规划首次提出三大农业增长极围绕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次的《规划》首次提出了我市农业的三大“增长极”——现代农业产业园增长极,目标是在优势特色产区和带动作用强的区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30—40个,基本涵盖全市不同类型区域和不同产业,引进世界知名农业企业3—5家,每个园区示范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5—10项,集成示范农村先进实用技术30—50项,开发创新产品30—50个,到2017年各园区总产值达到300亿元,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企业家孵化、农村科技教育培训、农业生态旅游和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