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积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积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
(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
(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④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读)
⑤盖竹柏影也
(盖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的盖子)
二、一词多义
①欲
夕日欲颓(副词,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欲望)
解衣欲睡(动词,想要)
②与
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和,跟)
③自
自康乐以来(从,自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④书
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答谢中书“书”(书信)
一、词类活用
辉: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颓: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二、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余)解衣入睡省略主语
念无与(余)为乐者省略主语
②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示判断
③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相与于中庭步。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1.词语解释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户:门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错,纵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2、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

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起趣相投命运相同(7)如何理解闲人?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清闲的人。

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

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作用:“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三、课文理解1、本文的主旨: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2.“积水空明,藻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整理汇总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点梳理(五篇)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整理汇总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点梳理(五篇)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整理汇总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点梳理(五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整理汇总一学问与力量1.注意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解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熟悉。

2.留意培育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拟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育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发觉美、观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会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课外资料延长法【课前预备】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很多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展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简介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乱,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

四、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留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争论解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一、知识梳理苏轼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户:门遂:于是。

至:到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闲人”罢了!(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写的一篇游记。

文中描绘了承天寺的夜晚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和神秘感。

这篇文章虽然长度不长,但蕴含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文学修养
1.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属于游记体的散文,叙述了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时的所见所闻。

2.描写: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夜晚的寺庙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场景。

二、历史背景
1.承天寺:承天寺是唐代洛阳城内最大的佛寺之一,坐落在东都城的中央,是当时文人雅士常去游览的地方。

2.唐朝:《记承天寺夜游》是在唐代写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文章中出现了唐朝文化的元素,如“移步换景生”,表达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对康乐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文章中运用了一些比喻来描绘景色,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将春天的景色与花卉相比,形象地描述了承天寺的夜晚风景。

3.对比:文章中通过对比形成渲染效果,如“徘徊久已迷”与“觉来已飞千里”,表达了游人们在承天寺的迷离与快乐。

4.辞藻华丽:文章使用了很多华丽的辞藻,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文学主题
1.自然美:文章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感受。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将自然景色与文人雅士的情感结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以上就是对《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对文学修养、历史、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语文辅导知识点归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语文辅导知识点归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语文辅导知识点归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语文辅导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三、课文理解1、本文的主旨: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2.“积水空明,藻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重要的词: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

(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三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北朝时期著名作家,著有《陶隐居集》。

2、要点剖析: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优美凝练的笔触,描绘了山川的秀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独特看法,流露出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俗世的鄙弃情怀。

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是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文章以四言为主,节奏谐婉,极富韵味,读来朗朗上口,对“山川之美”的描绘生动优美,令人神往。

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

著有《东坡全集》。

本小品文写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

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全文只有一段,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写景生动,将月下庭院点染的清辉四溢,如童话世界。

篇末议论,又表现了诗人的旷达胸襟,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二、课后题提示:1、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一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纯真的山水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借谢灵运寄情山水来寄托对黑暗现实、世俗社会的批判与不满。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则主要表达了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以及虽遭贬依然豁达的胸襟。

2、注意下列的词:①歇:消散②竞越:争相跳跃争相跳出水面③念:考虑,想到;遂至:于是到,就到④但:只是三、知识点归类:1、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季节②晓雾将歇:歇,消散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是;闲人,悠闲自在的人。

2、一词多义:与①未复有能与其者:欣赏②今无与为乐者:同,和③相与步于中亭:共同,一起3、词类活用:夕日欲颓:颓,坠落。

四、中考体验:(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答案:1.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2.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4.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二)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庭下如积水空明2.翻译句子。

(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答案:1.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三)(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①月色入户。

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3.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答案:1.①门2.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甲]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月色的空明,[乙]则概括描绘月色的优美。

(四)山东省枣庄市卷(6分)《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答案】1.A 2.D 3.C(五)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答案】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B 3.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4.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②闲仙《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