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与幸福感的测评
心理测试: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 )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以下问卷涉及到您近期对生活的感受与看法,无好坏之分,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和切身体验回答,并请您仔细阅读每道题目,在相应的答案代码上打√即可。
*1你的总体感觉怎样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好极了精神很好精神不错精神时好时坏精神不好处精神很不好1 2 3 4 5 62.你是否为自己的神经质或“神经病,感到烦恼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极端烦恼相当烦恼主张有些烦恼很少烦恼一点也不烦恼1 2 3 4 5*3./#是否一直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行为、思维、情感或感觉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绝对的大部分是的一般来说是的控制得不太好有些混乱非常混乱1 2 3 4 5 64.你是否由于悲哀、失去信心、失望或有许多麻烦而怀疑还有任何事情值得去傲(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极端怀疑非常怀疑相当怀疑有些怀疑略微怀疑一点也不怀疑1 2 3 4 5 65.你是否正在受到或曾经受到任何约束、刺激或压力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相当多不少有些不多没有1 2 3 4 5*6.你的生活是否幸福、满足或愉快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非常幸福相当幸福满足略有些不满足非常不满足1 2 3 4 5*7.你是否有理由怀疑自己曾经失去理智、或对行为、谈话、思维或记忆失去控制(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一点也没有只有一点点有些,不严重有些,相当严重是的,非常严重1 2 3 4 5S.你是否感到焦虑、担心或不安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了极端严重非常严重相当严重有些很少无1 2 3 4 5 6*9.你睡醒之后是否感到头脑清晰和精力充沛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天天如此几乎天天相当频繁不多很少无1 2 3 4 5 610.你是否因为疾病、身体的不适、疼痛或对患病的恐俱而烦恼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所有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很多时间有时偶尔无1 2 3 4 5 6*ll.你每天的生活中是否充满了让你感兴趣的事情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所有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很多时间有时偶尔无1 2 3 4 5 612.你是否感到沮丧和忧郁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所有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很多时间有时偶尔无1 2 3 4 5 6*13.你是否情绪稳定并能把握住自己(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所有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很多时间有时偶尔无1 2 3 4 5 614.你是否感到疲劳、过景、无力或精疲力竭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所有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很多时间有时偶尔无1 2 3 4 5 6*15.你对自己健康关心或担忧的程度如何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不关心 0 1 2 3 4 5 6 7 8 9 10 非常关心*16.你感到放松或紧张的程度如何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松弛 0 1 2 3 4 5 6 7 8 9 10 紧张17.你感觉自己的精力、精神和活力如何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无精打采 0 1 2 3 4 5 6 7 8 9 10 精力充沛18.你忧郁或快乐的程度如何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非常忧郁 0 1 2 3 4 5 6 7 8 9 10 非常快乐说明: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Fazio,1977,简称 GWB)该量表由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共 33个题目。
居民幸福感指数的问卷调查

居民幸福感指数的问卷调查您是男性还是女性男性女性您的年龄段18岁以下18~3031~4041~5051~6060以上受教育程度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您是否为本地常住居民?A.是B.否您的就业岗位为务农普通工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体学生其他您是否面临就业就职压力?(劳动保障)A.面临较强压力B.面临较小压力C.没有面临压力个人月收入2000—30003000—50005000—70007000—1000010000以上您认为您居住的社区的生活费用高吗?A.非常高B.较高C.一般D.不太高E.完全不高您认为您当前的生活水平如何?A.富裕B.小康C.一般D.较不富贫穷您认为您所在的社区的基础交通建设能够满足您的日常通勤需求吗?A.完全满足B.大部分满足C.基本满足D.大部分未满足E完全未满足您认为您所处社区的医疗保障能够满足您的生活需求吗?完全满足大部分满足基本满足部分不满足完全不满足您认为您所在的社区的通讯网络建设是否满足您的生活需求A.完全满足B.大部分满足C.基本满足D.大部分未满足E完全未满足您感觉您现在幸福吗?A.非常幸福B.比较幸福D.一般E.比较不幸福F.非常不幸福您认为关于生活水平的哪几项降低了你的幸福感和对未来的信心?A.医疗保障和医疗卫生条件不到位B.食品安全未得保障C.找工作难,就业压力过大D.房价过高,居住条件差E.通讯网络相关设施建设不齐全F.通勤压力大G.生活开销过大H.绝对收入过低I.相对收入过低J.无您对您的未来的生活有信心吗A.很有信心B.较有信心C.一般D.不太有信心E.没有信心。
班级学生幸福指数测评方案

班级学生幸福指数测评方案一、引言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幸福指数测评的引入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幸福感受,优化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测评目的1.了解学生的幸福感受:通过测评,了解学生个体或整体的幸福感受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幸福指数提升提供参考。
2.改善学校环境:通过测评结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学校提供改善学习与生活环境的方案。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针对学生个体的幸福感受,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三、测评指标1.学习满意度: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环境的满意度。
2.人际关系:学生与同学、老师及家长之间的关系以及交往是否和谐。
3.心理健康:学生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程度。
4.生活满意度:学生对生活品质、生活乐趣以及生活环境的满意度。
5.自我认同感: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自己身份的满意度。
四、测评方法1.问卷调查:设计符合学生身份特点的问卷,包括主观和客观题,通过学生匿名填写,保障答案真实可靠。
2.个别访谈:对于问卷结果出现明显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深层次幸福感受。
五、测评过程1.策划阶段:确定测评指标、测评方法以及测评时间,做好测评前的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学校组织测评,将问卷发放给学生填写,访谈对象的选择也在此阶段完成。
3.数据分析:将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报告,给出可行性建议。
4.信息反馈:将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老师和家长,在了解幸福指数的同时,引导学生改善不足之处。
六、测评效果1.学生参与度提升:学生参与测评的热情度得到提高,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
2.学校环境改善:通过测评反馈结果,学校及时改善学习与生活环境,提升学生满意度。
3.学生问题得到解决: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与关爱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高幸福感受。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针对学生个体的幸福感受,制定个别成长计划,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你的幸福感指数几何心理测试给你

你的幸福感指数几何心理测试给你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忙碌于工作、学习和各种琐事,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内心感受。
幸福感,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你是否曾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问过自己:“我幸福吗?”或许,通过下面的心理测试,能让你找到答案。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幸福感。
幸福感并非仅仅是物质的满足,它更多地关乎我们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认知。
它可以是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温馨时光,可以是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感,也可以是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
那么,如何通过心理测试来衡量幸福感指数呢?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测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回答。
问题一:在过去的一周里,你每天醒来时,心情是:A 充满期待和喜悦B 比较平静C 有些焦虑或沮丧问题二:当你面对困难时,你的心态通常是:A 相信自己能够克服,积极寻找解决办法B 感到有些压力,但会努力应对C 觉得无法解决,感到绝望问题三:在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里,你觉得:A 非常快乐和满足B 还算愉快,但也有一些小摩擦C 常常感到不被理解或孤独问题四:对于你的工作或学习,你认为:A 充满热情,从中获得很多乐趣和成长B 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特别的感受C 感到厌烦和疲惫问题五:当你回顾过去的一年,你觉得:A 有很多值得回忆和骄傲的事情B 平平淡淡,没有太多起伏C 充满了遗憾和不如意问题六:在空闲时间,你更倾向于:A 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如运动、阅读等B 无所事事,看电视或玩手机打发时间C 觉得没有什么能让自己真正放松问题七:当你想到未来,你的感受是:A 充满希望和信心B 不确定,有些迷茫C 感到恐惧和不安问题八:对于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状况,你觉得:A 很满意,精力充沛B 一般,没有大问题但也不是特别好C 不太好,经常生病或感到疲惫计分方式:A 选项得 3 分,B 选项得 2 分,C 选项得 1 分。
得分在 20 24 分之间,说明你的幸福感指数很高。
中学学生幸福指数测评方案

中学学生幸福指数测评方案引言幸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
而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学生时代获得幸福感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追求,也是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责任和关怀。
为了了解中学生的幸福指数,制定一个全面的测评方案十分必要。
第一部分:测评指标设计1. 健康与生活方式幸福的基础是健康。
这一指标通过调查学生的身体状况、锻炼习惯、饮食习惯等来反映学生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
2. 学习效果与学业压力学习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这一指标通过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学习负担和学习目标等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压力。
3. 家庭与亲子关系家庭的支持和亲子关系是中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这一指标通过调查学生与家人的交流、亲子关系的融洽程度和家庭环境的稳定等来反映学生的家庭幸福感。
4. 人际关系与友谊人际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指标通过调查学生与同学、朋友的关系、社交活动的参与度以及支持网络等来反映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和友谊程度。
5. 兴趣与才艺发展培养兴趣和发展才艺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这一指标通过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发展情况来反映学生的兴趣和才艺发展程度。
6. 自我意识与自尊心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对中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这一指标通过调查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尊心以及心理健康情况来反映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水平。
7. 社会参与与公益行动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行动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这一指标通过调查学生的社会参与情况、公益行动的参与度来反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行动意愿。
第二部分:测评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包含相关指标的多个问题,用以了解中学生对幸福感不同方面的感受和评价。
2. 定性访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访谈,通过开放式问题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对于幸福感的具体体验和感受。
第三部分:数据收集与分析使用问卷调查和定性访谈的结果,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通过统计学方法和内容分析等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得出整体的幸福指数以及各个指标的得分情况。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测量方法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测量方法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那么如何衡量幸福感呢?幸福感的测量在心理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帮助心理学家了解人们的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常用的幸福感测量方法,并探讨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感的测量主要使用两种方法:主观评估和客观指标。
主观评估是通过让参与者填写问卷来测量其主观感受,包括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获取个体的主观体验,了解其内心真实感受。
常用的问卷包括幸福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
幸福感量表通常包括多个项目,如“你感到快乐吗?”和“你感到满足吗?”参与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感受在一个评分尺度上进行选择。
生活满意度量表则更广泛地评估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满意程度。
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个体自评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记忆偏差、心理状态和文化背景。
因此,主观评估的结果可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误差。
另一种常用的测量幸福感的方法是客观指标。
客观指标是通过收集可量化的数据来评估一个人的幸福感。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更客观和客观判断个体幸福感的依据。
客观指标通常包括收入水平、社会参与度和健康状况等。
人们通常认为,收入水平较高、拥有更广泛的社交网络以及良好的健康状况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
然而,客观指标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客观指标无法提供个体的主观体验。
其次,不同个体对相同的客观指标可能有不同的主观感受。
例如,有些人可能拥有高收入,但在心理上依然感到不幸福。
因此,客观指标只能作为评估个体幸福感的补充,并不能完全代表个体的主观感受。
除了主观评估和客观指标之外,心理学研究还采用了一些其他的方法来测量幸福感。
例如,心理学家使用脑成像技术来研究幸福感的神经机制。
他们通过观察和记录大脑活动来了解个体在幸福感体验中的神经反应。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客观和科学的证据。
然而,脑成像技术的成本昂贵,并且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另外,脑成像技术只能提供幸福感与大脑活动之间的关联,而无法直接测量个体的主观感受。
学生幸福指数测评方案

学生幸福指数测评方案一、背景介绍中国教育系统一直以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而学生的幸福感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幸福感状况,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学生幸福指数测评方案十分重要。
二、定义幸福指数幸福指数是量化评估个体主观感知和生活情趣的指标,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心理健康等。
学生幸福指数测评方案旨在通过综合测量学生的心理、社交、学习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三、测评维度1:学习幸福学习幸福包括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采用问卷调查和观察记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度、参与度,以及学习自主性等指标。
四、测评维度2:社交幸福社交幸福关注学生与同学、老师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生活满意度。
通过心理咨询和日常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与他人的关系互动,以及对亲友关系和社群关系的满意程度。
五、测评维度3:心理幸福心理幸福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情况。
通过心理测试、心理测量工具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情绪稳定性、自尊心、自信心等心理指标,以及学生是否存在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
六、测评维度4: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幸福的基本保障,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测评也是必要的。
通过体检数据和学生健康档案等资料,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生活习惯是否健康。
七、测评维度5:价值观与人生意义价值观与人生意义对于学生的幸福感同样至关重要。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以及对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态度,进而探究学生的人生意义感。
八、测评方法与工具针对每个测评维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测评方法和工具进行测评。
例如,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和访谈等方式,搜集学生的数据和反馈,同时可以结合心理测量工具进行客观化的评估。
九、数据分析与整理通过数据分析和整理,将学生的幸福指数量化并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利用统计学方法和量化工具,对测评结果进行深度分析,揭示学生幸福感的特点和不足。
你现在幸福吗?一起来测下

你现在幸福吗?一起来测下
以下是关于你现在幸福吗?一起来测下,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你的生活满意度极差,在生活中你无法获得幸福感,你很有必要找个思想成熟的人或心理专家为自己把把脉,重新勾画和设计一下自己的生活蓝图,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期让日子过得感觉好起来。
得分为8—15者:
你的生活幸福感较差,日子过得不怎么样,这让你容易沮丧,情绪低落。
你不妨检讨一下自己的观念,看看是不是目标太高,过分追求完美,或是自卑感什么的让你日子难过。
变变想法,也许感觉会有改变。
得分为16—34者:
你的生活状态一般,有喜有忧的日子使得你和多数人一样。
得分为35—40者:
你有相当高的生活满意度指数。
你不一定就是富人或有地位的人,但你的心态很好,一个人能感到幸福是件不容易的事,在这里我们只能向你表示祝贺,并希望你永远幸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128 CHINA STATISTICS中国统计HOTSPOT WORKSHOP热点坊渴望幸福,感受快乐,是每个人的生活所求;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如何评价和测定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政治学都将其列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衡量生活质量基本上都采取的是客观指标,如收入水平、财富数量、医疗卫生条件、受教育程度、预期寿命等。
然而令人沮丧的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经济蓬勃高速的增长,并未给人们增添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自杀人数和忧郁症患者成倍增加就对此做了较为充分的佐证。
鉴此,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逐步将生活质量的研究范围扩展,从用单纯的客观指标开始转向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并用来评价生活质量。
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反映了个人对生活的主观体验,它的基本假设是生活质量可以根据人们的主观意识对生活的快乐感和满意度的认识来决定。
在客观生活质量指标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人(或性格迥异,或文化背景有别,或视角相左)对生活质量的认识可能会有区别,有的甚至大相径庭。
主观指标反映了那些对个人来说非常重要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它是内在认识的外在显现,它可以进行量化分析。
在构筑“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过程中,研究生活质量主观指标至少可以有这样一些作用:(1)有助于政府部门在制定社会协调发展政策时,避免只注重物质方面而忽视精神生活的倾向,相对于物质指标,主观指标对政府决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2)主观指标可以反映公众的意愿和希冀,能使政府决策者从中获取大量的有价值的额外信息,在一定意义上,生活质量主观指标于政府决策较之宏观经济指标更具有前瞻性。
(3)通过对主观指标的分析,政府部门可以分清公众的需要和欲望。
需要是必须的,它是保证幸福生活的基础,创造条件予以满足是政府的职责;欲望是可塑的,政府部门有必要通过道德幸福感与幸福感的测评文/李 鸥伦理的宣传、文化意识的灌输、宗教信仰的传播等方式予以适当引导。
生活质量主观指标又可称为幸福感测评指标。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感”是人类个体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兴趣、欲望)、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对幸福的理解大致有三种看法:(1)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即幸福是建立在旁观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而不是由被观察者自我判断。
这种看法只注意了幸福的外在内容,忽略了幸福的内在体验,纯粹将幸福作为一种依附于客观标准的观念来认识。
(2)以情绪体验界定幸福,即认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通过比较积极情绪与消极情感何者占优势来判断。
这种看法忽略了幸福感的相对稳定性,将幸福感导入了一种“忽阴忽晴”情绪化的层面。
(3)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即认为幸福是依据被观察者自己界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整体评价。
它强调个人的主观看法,体现了个体在客观生活条件下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认知。
这种看法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同。
为区别于前两种看法,人们将其界定为主观幸福感,英文缩写SWB(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有三个主要特点:整体性,它是对情感反应和认识判断的综合评价;主观性,它是以被评价者内定的标准来评判,测量主要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相对稳定性,其测量的是长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的满意度,而非一时一事的情绪变动。
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为何有些人主观幸福感较强,而有些人则相反?对此有多种解释,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人格理论、判断一认知理论和目标与期望值理论。
人格理论认为,人具有快乐和不快乐的基因素质,这是由神经系统先天个体差异造成的,SWB 主要依赖于人格特质,不同的人格特质导致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
这一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结论是“幸福和不幸福犹如命运一样,取决于性格”。
判断一认知理论认为,幸福是相对的,关键取决于判断的标准。
判断标准可以是与其他个体做横向比较(被称为“社会比较理论”),可以是以自己的过去处境做纵向比较(被称为“适应理论”),可以是以自我的理想概念做比较(被称为“自我理论”)。
当现实情况好于判断标准时, SWB 就高,反之则低。
这一理论的名言是“人生本来不缺少幸福,所缺少的只是对幸福的把握和感受”。
目标与期望值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是否满足和目标是否现实。
人的最大的幸福感来自于本能。
当人们放弃本能的快乐而去追求所谓现代文明的目标时,反而会降低幸福感。
决定长久幸福感的是内在目标(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其远比外在目标(金钱、地位、美貌等)对SWB意义更大。
与目标理论相似的还有期望值理论,该理论认为 SWB 决定于个体期望值与现实情况的对比,如果现实成就大于期望值则会产生积极情感;反之会产生消极情感。
正如媒体以实例对什么是幸福所做的诠释:匆忙的富人认为有闲就是幸福,下岗工人认为有活干就是幸福;光棍汉认为取上媳妇就是幸福,而陷入婚姻之战中的人认为冲出“围城”就是幸福。
总之,主观意义上的生活质量是人们朝着基于自身价值观所建立的生活目标前进过程中而形成的心理平衡或失衡的内在体验。
1994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 WHO)在比利时召开了“国际生活质量协会”成立大会,并对生活质量的涵义和内容做了界定。
WHO 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和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
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包括身体机能,心理状况,独立能力,社会关29 CHINA STATISTICS20061中国统计系,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六个方面。
这是国际上较为权威且为多数学者认同的意见。
一个社会能否为每一成员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并为其实现合理的人生目标创造机会也是衡量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研究主体生活质量指标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也是政府统计部门的责任。
许多国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统计活动,其中美国开展得最早,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操作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尽管美国的主观生活质量标准主要是依靠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政府有资助),但由于理论基础坚实、指标体系完整、调查方法科学,因而所提供的资料可信度较高,有一定权威性。
在欧洲,生活质量是被认为是客观生活状况和主观幸福的集合。
荷兰是欧洲第一个运用主观指标体系测定居民生活质量的国家。
从1974年,荷兰每隔三年就生活领域各方面展开主观和客观方面的调查一次,并发布相应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列出居民休闲、社会参与、居住环境、健康、社会关系、工作生活条件及满意度方面的指标,并按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等进行了分组对比研究。
亚洲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其研究主体是各大学的研究机构和非政府部门,成效突出的有泰国、菲律宾及新加坡等。
如菲律宾有个专门从事社会发展指标研究的社会气象站,长期对生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
内容包括对贫困状态、生活质量的自我评价,对生活质量、国家经济的预期,对现任总统、民主生活、言论自由、政治效率的满意度等。
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展开的,90年代以后逐步进入了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视野。
研究主要针对特定群体、(如上海市民、中学生、老年人、儿童等),利用测评量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
进入21世纪,一些科研机构开始以全国城乡居民为总体进行较大规模的实证性研究,起因是居民收入水平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却也在增加,原因何在?学者们开始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在国家统计局的协助下,利用城乡居民住户常规调查样本框对6835个家庭进行了调查。
调查设计了一个自我生活主观评价的问题“总的来说,您觉得幸福吗”,要求家庭户主或对家庭情况熟悉的主要成员回答。
调查结果显示:主观幸福程度与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呈倒“U”型关系,即当收入水平较低时,主观幸福感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上升,但当收入水平较高时,主观幸福感并未随收入的增长而上升,反倒表现为下降的态势;年龄与幸福感之间表现出“U”字型关系,幸福感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
2004年零点调查公司和指标数据网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城镇)和整群抽样方式(农村)对北京、上海等7个大城市和浙江绍兴诸暨、辽宁锦州北宁等7个小城镇及周边农村共3859名18—60岁(农村是16—60岁)常住居民进行入户访问,调查幸福感和生活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要强于城镇;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职业、物价变动、个人经济状况、个人业余生活等;财富的增加会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但并非决定因素,财富与幸福感的变化关系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按年龄分析,幸福感最高的是16—25岁的青少年人群,最低的是36—55岁的中年人群。
以上两项调查基本上属于非系统的研究性调查,而不属于反映全中国人民幸福感整体状况的描述性调查。
最近一个受国家计委委托名为“人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项目已经启动,此项研究将于明年3月制定出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第一个国家标准。
据课题组负责人周长城教授介绍,评价生活质量不仅包括衣、食、住、行、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等客观指标,还包括对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感、社会积极性等主观指标。
将生活质量主观指标作为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主要依据,充分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由于受主观性这一特点的制约,目前主观幸福感的评定基本上采用的是由被调查者填写自陈量表的方法。
自陈量表可设计为简单表或复合表。
简单表只设一个问题:“从总体上你感到幸福吗?”,有5—7个表示程度的答案(如非常幸福、较幸福、一般、不太幸福、非常不幸福)供选择,可对答案给予不同的分值,以求得调查对象平均分值,用以反映总体的幸福程度。
复合表将幸福感划分为若干具体项目,每一项目再设若干组成因子,要求被检查者逐一填写。
如国外有的学者将生活质量的主观测评分为四个板块:身体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功能、休息与睡眠、肢体缺陷等);心理健康状况(包括智力水平、各种正向和负向的心理活动情绪、紧张程度等);社会健康状况(包括社会交往、家庭关系、爱情婚姻、社会地位等);精神健康(包括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识、宗教信仰、精神文化生活等)。
国内有的学者从家庭生活、职业收入、文化休闲、公共设施、住房和环境、社会关系、子女教育等8个方面对居民生活满意度进行考察。
复合表对每一小项及大项都设定不同的分值(权数),以便计算总分值,用以了解被调查者对生活总的满意程度。
无论简单表还是复合表,都要列示出若干反映个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标志要求被调查者填写。
前者如性别、年龄,后者如职业、收入、受教育年限等,据此汇总研究者可对幸福感做结构分析。
自陈量表的设计关键是项目的选择和权数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