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出口加工区的经济贡献与成功经验

合集下载

台湾加工贸易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台湾加工贸易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 2012年6月215台湾加工贸易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 辛姗姗摘 要: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台湾加工贸易规模和结构都有显著的提升,加工贸易作为台湾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出口、利用外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台湾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

回顾台湾40多年来加工贸易的发展,经历了数次的成功转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如今研究台湾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台湾 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6(c)-215-021 台湾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台湾是第一个在亚洲设立出口加工区的,1965年1月30日台湾公布的《出口加工区设置管理条例》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随后,高雄加工出口区以及楠梓加工出口区和台中加工出口区相继落成,成为台湾设立的第一批加工出口区,40多年来,这三个加工出口区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为9万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目前台湾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设置以海空联运为主的仓储转运专区,台湾制定了许多优惠的政策来促进储转运专区的发展,这些优惠政策包括降低营业收入所得税、对产品内销的优惠税率、同一专区货物流动的优惠政策等等。

在2010年6月29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订,为台湾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协议中指出两岸之间的关税减到零,充分刺激了台湾的对内地的出口。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表明,两岸签订ECFA 将促使台湾GDP 上升1.65%~1.72%、总出口上升4.87%~4.99%、总进口上升6.95%~7.07%、社会福利增加77.1~77.7 亿美元、贸易余额增加17.6~17.8 亿美元,就业增加25.7~26.3 万人[1]。

依据中国大陆海关统计,2011年1~11月台湾出口大陆总额为1,141.6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1,050.64亿美元成长8.66%,其中大陆方给予台湾方面之ECFA 早期收获清单内货品之进口额约为182.7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之164.19亿美元成长11.32%,显见早期收获清单内货品之出口系较总体出口额成长为高,使ECFA成为带动台湾经济的重要因素[2]。

台湾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

台湾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

台湾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小小台湾岛自上世纪的糖、拆船、自行车到本世纪的PC硬件、晶圆代工、光碟、绿藻等近50种农、工产品先后做到世界第一,这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细究原因,我们可以从台湾当前发展阶段始于上世纪中叶的转型升级的历程觉察到些许端倪。

一、台湾农业、工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与成效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新一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推动了台湾经济的新一轮腾飞,特别是农业和工业的转型。

(一)发展精致农业,开发拓展农业功能。

台湾面积3.6万平方公里,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现有耕地1290万亩,农业年产值近4000亿元(台币),占总GDP的1.5%。

为突破农业发展瓶颈,加速升级现代农业建设,台湾提出了发展精致农业的重大措施,从前期"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农民收入"转变为"发展精致农业,增进农民福利"。

其主要做法是:一是开发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开发精致农业生态旅游。

二是开发精致特色农产品,搭载销售特色农产品,推动台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通过加大农业科研力量的投入、改进农产品加工保鲜方法和农作物健康管理、发展技术密集型的设施农业等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研发体系;通过开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农会的全方位高效服务等形成以合作组织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共同运销的经营模式、设置严格的一元化农业管理体制,保证农民合作组织顺利发展,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营销和推广体系。

(二)发挥“策略工业”,发挥政府引领功能。

从上世纪70、80年代起,台湾就一直着力推动产业升级,提出经济建设以“二高二低二大”为原则,也就是技术密集度高、附加价值高、能源密集度低、污染低、关联度大、市场潜力大,选出机械工业和资讯产业为“策略工业”,策略工业享受低利融资、五年免税、加速折旧、研发投资抵减租税等奖励,并且在技术和经营管理上能享受政府辅导。

这样,80年代以技术密集工业为主流,使台湾在90年代成为世界科技产业重地。

企业对台工作总结

企业对台工作总结

企业对台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台湾市场。

企业
对台工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台湾市场的需求。

首先,企业对台工作需要充分了解台湾市场的特点和规则。

台湾作为一个独特
的经济体系,有着自己的文化和商业习惯。

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台湾的消费者需求、竞争对手、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制定适合台湾市场的营销策略和产品定位。

其次,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台湾市场,企业需要与当地的合作伙伴、供应商、政府部门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便更好地开展业务。

同时,企业还需要与当地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

另外,企业对台工作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台湾市场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需要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企业还需要不断创新营销方式和渠道,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最后,企业对台工作需要注重品牌建设和企业形象。

在台湾市场,消费者对品
牌和企业形象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企业需要注重品牌建设和企业形象的塑造,以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总的来说,企业对台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总结和改进的过程。

企业需要充分了
解台湾市场的特点和规则,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改进和创新,注重品牌建设和企业形象,以更好地适应台湾市场的需求,取得更好的发展。

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自由贸易港区发展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自由贸易港区发展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自由贸易港区发展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朱福林1王晓芳2(1.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北京 100710;2.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101)摘 要:目前,中国亟需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韩国政府对自由贸易港区实行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生活配套等多方面优惠政策。

中国台湾地区的自由贸易港区除了传统自由贸易港的转运功能之外,还包括深度加工制造功能,并通过功能布局、政策优化与修整提升自由贸易港区的竞争力。

通过比较发现,韩国和中国台湾自由贸易港区均具有立法保障、功能多元和高效运营等3个相似特征,同时它们在管理机构、功能形态、税收减免和服务供给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应先通过立法对其管理与运行进行规范,结合区位优势选择合适的功能定位,通过税收减免优惠及增加良好生活配套供给来吸引高质量外资。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区;政策框架;港城产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894(2020)02-0098-1120世纪70~80年代,在世界自由贸易区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区也获得快速发展,较为成功和表现出色的是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

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通过自由贸易港区这一政策工具促成其世界重要的新兴工业经济体的地位,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典型代表,而且同属东亚地域板块,具有较高的文化相近性。

前期研究文献较多地关注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新加坡的经验借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大踏步进程的中国大陆来说,除了借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新加坡在自由港转口贸易方面的经验之外,也须充分吸收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利用自由贸易港区促进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韩国自由贸易港区发展进程与政策分析(一)韩国自由贸易港区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韩国制定了战后第一个国家发展计划,确立了工业化发展政策,作者简介: 朱福林,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宏观经济管理与政策;王晓芳(通讯作者),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文化服务贸易。

台湾加工出口区经济制度的形成与转型

台湾加工出口区经济制度的形成与转型

台湾加工出口区经济制度的形成与转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台湾加工出口区经济制度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显著的形成和转型。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转型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台湾加工出口区经济制度的演变。

一、历史背景台湾加工出口区的历史背景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随着台湾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开放经济政策,旨在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促进出口贸易。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台湾加工出口区经济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二、形成过程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台湾加工出口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制度。

首先,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租赁等,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进驻加工出口区。

其次,政府建设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并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和物流体系,为加工出口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政府还注重培养本地劳动力,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以满足加工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台湾加工出口区逐渐形成了以外贸加工为主导的经济格局。

大量外资企业的进驻,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使得台湾成为了全球电子、纺织、塑料等领域的重要加工出口基地。

台湾加工出口区的形成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提升了台湾地区的国际影响力。

三、转型发展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台湾加工出口区的经济制度也面临着转型的需求。

首先,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和全球产业链的调整,台湾加工出口区逐渐丧失了在劳动力成本和市场规模方面的优势。

其次,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环境出现了不确定性,对于出口型经济体来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台湾加工出口区开始进行转型发展。

首先,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寻求更为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其次,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大对新兴行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扶持力度。

此外,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拓展市场,降低对中国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台湾加工出口区的经济制度也逐渐得到优化和完善。

台湾出口加工区的经济贡献与成功经验

台湾出口加工区的经济贡献与成功经验
算 ,台湾 民用 电子工业 工人 工资大约是美
顷 ,累计吸 引外资 4 .3亿美 元 ,雇 员 38
7 2 0人。历年 累积 的贸易顺 差达 3 4亿 06 8 美 元,占台湾顺 差总额 的 1 8 94 %。出口加
献 成 功 经验
目标修 改为强化产业竞争优势 、结合 国际 市 场需求 ,提升岛 内技术水准和 引进跨 国
企 业积 极引进各 项新 技术并 转移到 区外 , 为台湾 多项产 业发展 奠定 了 良好 的基 础 , 成为技术人 才的培养基地。随着 区内核心
企 业技术升级 ,区外卫星工厂 的生产技 术 也 相应进行改进 ,共 同提高产 品质量。通 过 这 种 区 内与 区外 上下 游企 业 之 间的 联
口 供 量 业 会出加 区 提 大 就 机 。口工 在
2 世 纪 8 年代后半期从业人 员接近 1 万 0 0 0 人, 以后每年 大约维持 在7 万人左右。与口加 工 区 的成 功 经 验
( )设 区位 置 选 择 合 理 一
动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 了区域 经济
内容 摘 要 : 台 湾 地 区 出 口加 工 区 的 经
在 于有一套灵活有效 的制度作支撑 ,且这
套 制度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被不 断加 以调 整 和 完善 。 其 突出表 现 是建 立 了一 个 以
《 工 出1 区设置 管理条 例 》为中心 的法 加 3
法征税 内销。1 9 , 一步取消内销比 9 6年 进 例限制 ,规定 内销时按 出厂形 态扣除附加 值 后征收关税。逐步取消 内销 限制 ,一 方
面可以增强对外资 的吸 引力,另一 方面也 迫 使内资企 业在与外资企业 同台竞争 中尽
力量 ,方便吸收丰 富廉 价且 具有一定文化 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 如按 1 7 年计 0 9

台湾出口加工区的经济贡献与成功经验

台湾出口加工区的经济贡献与成功经验

台湾出口加工区的经济贡献与成功经验台湾出口加工区的经济贡献与成功经验内容摘要:台湾地区出口加工区的经济贡献主要在于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充分发挥土地价值、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和推动台湾产业发展。

本文认为,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设区位置选择合理、产业适时转型升级,以及有一套灵活有效的制度、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关键词:台湾出口加工区经济贡献成功经验台湾出口加工区的经济贡献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出口加工区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从业人员接近10万人,以后每年大约维持在7万人左右。

与此同时,加工区外的卫星工厂还吸引了数万人的就业大军,这对解决失业问题,增加居民收入和保持社会稳定颇有益处。

而且,众多劳动力通过在区内工作,接受培训也使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培养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工人队伍。

充分发挥土地价值。

按1996年的资料统计,台湾出口加工区平均每公顷土地吸引投资821万美元,从业人员289人,出口3592万美元。

2000年,台湾出口加工区面积由原来的192公顷扩大到432.5公顷,累计吸引外资43.83亿美元,雇员70260人。

历年累积的贸易顺差达384亿美元,占台湾顺差总额的19.48%。

出口加工区土地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自从三个出口加工区设立后,人口逐渐聚集。

高雄和台中地方政府的都市计划也与出口加工区的建设相配合,兴建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设施,使周边土地升值,政府税收增加,带动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繁荣。

推动台湾产业发展。

出口加工区内的企业积极引进各项新技术并转移到区外,为台湾多项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

随着区内核心企业技术升级,区外卫星工厂的生产技术也相应进行改进,共同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这种区内与区外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动,发挥集聚效应,有力地推动岛内产业发展。

台湾出口加工区的成功经验(一)设区位置选择合理台湾三个出口加工区有着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高雄出口加工区海上有设施完备的高雄港;陆上有自基隆经台北至高雄的铁路“纵贯线”和公路干线;空中有往返台北的航班及与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相联的国际航线。

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2020届中考地理知识要点复习讲解: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一、知识要点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1、自然环境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位于我国的东南海域,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台湾省由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组成。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兼跨热带和亚热带。

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每年6-10月常受到台风袭击。

台湾的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平原占1/3,山地占2/3),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

山脉分布在中部和东部,森林面积广阔,盛产樟、红桧、扁柏。

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浊水溪是最长的河流,日月潭是最大的湖。

2、人文地理:台湾居民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约80%的人口祖籍为福建省,台湾主要的少数民族是高山族。

风景名胜有:我国东部最高峰——玉山,阿里山中的日月潭。

台南市的赤嵌楼台湾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当大。

台湾主要的城市:省会——台北市(最大的城市)高雄最大的港口城市台南市二、跟踪训练1.20世界90年代开始,台湾重点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是()A.农业和农产品加工 B.出口加工工业C.高新技术产业 D.畜牧业和养殖业2.台湾发展“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的优势条件是()A.资源、市场 B.技术、资金C.能源、劳动力 D.矿产、交通3.关于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交通不便,与祖国大陆贸易量小B.面积狭小各种资源短缺C.中部降水丰富是主要水稻种植区D.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4.台湾省因为盛产甘蔗,所以被称为()A.海上粮仓 B.东方甜岛 C.水果之乡 D.森林之海5.读台湾铁路、城市和物产分布图,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图中支撑这一结论的信息是()①纬度位置②经度位置③森林分布④农产种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根据图中信息,有人推断台湾西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出口加工区的经济贡献与成功经验
台湾地区出口加工区的经济贡献主要在于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充分发挥土地价值、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和推动台湾产业发展。

本文认为,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设区位置选择合理、产业适时转型升级,以及有一套灵活有效的制度、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关键词:台湾出口加工区经济贡献成功经验
台湾出口加工区的经济贡献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出口加工区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从业人员接近10万人,以后每年大约维持在7万人左右。

与此同时,加工区外的卫星工厂还吸引了数万人的就业大军,这对解决失业问题,增加居民收入和保持社会稳定颇有益处。

而且,众多劳动力通过在区内工作,接受培训也使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培养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工人队伍。

充分发挥土地价值。

按1996年的资料统计,台湾出口加工区平均每公顷土地吸引投资821万美元,从业人员289人,出口3592万美元。

2000年,台湾出口加工区面积由原来的192公顷扩大到432.5公顷,累计吸引外资43.83亿美元,雇员70260人。

历年累积的贸易顺差达384亿美元,占台湾顺差总额的19.48%。

出口加工区土地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自从三个出口加工区设立后,人口逐渐聚集。

高雄和台中地方政府的都市计划也与出口加工区的建设相配合,兴建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设施,使周边土地升值,政府税收增加,带动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繁荣。

推动台湾产业发展。

出口加工区内的企业积极引进各项新技术并转移到区外,为台湾多项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

随着区内核心企业技术升级,区外卫星工厂的生产技术也相应进行改进,共同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这种区内与区外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动,发挥集聚效应,有力地推动岛内产业发展。

台湾出口加工区的成功经验
(一)设区位置选择合理
台湾三个出口加工区有着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高雄出口加工区海上有设施完备的高雄港;陆上有自基隆经台北至高雄的铁路“纵贯线”和公路干线;空中有往返台北的航班及与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相联的国际航线。

楠梓出口加工区靠近高雄港,并有纵贯的铁路、公路和高速公路经过。

台中出口加工区则靠近国际机场和台中港。

此外,台湾三个出口加工区都位于城市附近,既便于征用和使用土地,又可依托城市的能源供应、工业设施和技术力量,方便吸收丰富廉价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

如按1970年计算,台湾民用电子工业工人工资大约是美国同类工人工资的1/17。

此外,台湾地区的出口加工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适时。

从表2中可以看出,台湾出口加工区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了产业的自身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再向知识密集型逐步转型,使自身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二)灵活有效的制度
台湾出口加工区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在于有一套灵活有效的制度作支撑,且这套制度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被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

其突出表现是建立了一个以《加工出口区设置管理条例》为中心的法规体系,有关法规达到36种,对出口加工区的各个方面加以规范,而且该《条例》从1965年1月公布到1997年4月共进行了六次修改。

1.设区政策的调整。

首先,调整设置目标。

台湾出口加工区设立之初的四大目标是吸引工业投资,拓展对外贸易,创造就业机会和引进最新技术。

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台湾当局于1996年把出口加工区的目标修改为强化产业竞争优势、结合国际市场需求,提升岛内技术水准和引进跨国企业投资。

为配合台湾“亚太营运中心”计划,调整出口加工区的功能,设置仓储转运专区。

2000年,出口加工区确定的未来目标是要发展成为分销和全球物流中心。

其次,调整产业限制。

台湾出口加工区初期为增加就业准许设立17种类外销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
产业,如皮革、纺织、成衣、家俱等制造类。

1988年,准许设立贸易业及咨询服务业。

1994年,删除许多劳动密集型行业,准许设立13种类,如精密机械、精密仪器、电子、光学等。

1997年,增加到18种类,增加的种类多属高附加值行业,如仓储、转运、货物组装、检测等。

这种产业种类的适时调整为区内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2.内销政策的调整。

1988年以前,台湾出口加工区区内厂商的货品全部外销。

1988年,台湾当局改变不得内销的规定,允许产品在年产量一定百分比范围内,依法征税内销。

1996年,进一步取消内销比例限制,规定内销时按出厂形态扣除附加值后征收关税。

逐步取消内销限制,一方面可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迫使内资企业在与外资企业同台竞争中尽快成长,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3.委外加工政策的调整。

台湾出口加工区在初期由境外进口的货品均不得运往区外课税区。

台湾当局后来采纳区内厂商的建议,于1974年、1988年和1997年分别进行调整,准许区内厂商将货品运往区外委托区外厂商修理或加工。

这种委外加工制度的实施带动了区外卫星工厂的发展,有利于出口加工区加强前后向联系。

4.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

刚开始,出口加工区企业产品全部外销可免所得税。

后来只有符合奖励项目的行业才能享受免税五年的优惠。

1990年,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取代奖励投资条例,废止五年免税,代之以投资抵减。

再后来对重大投资企业又恢复五年免税。

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调整同样对区内产业升级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统一管理机构和完善服务体系
台湾出口加工区的管理机构是直接隶属于“经济部”的“加工出口区管理处”,拥有广泛的管理权限。

如有关投资申请的审查以及增减资、合并、技术合作;有关区内贸易管理、产品输出入、外汇管理;区内工商登记、建筑管理、劳工行政等都属管理处职权范围。

这种一体化的管理机构和一元化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投资者,提高了管理效率。

在服务体系方面,出口加工区管理处为入区的企业提供医疗保健、员工食宿、卫生防疫、安全警卫等方面的服务。

另外,银行、税务、海关、电信、电力、供水等均由各有关部门主管机关设立分支机构,由管理处统筹,实行一条龙服务。

参考文献:
1.钟坚.台湾加工出口区的产业升级与制度变迁[J].台湾研究,2002(1)
2.陈频.台湾加工出口区转型的启示[J].经济管理,2002(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