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盆地海州群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学意义
中国大陆主要沉积盆地地热特征 及其动力学意义

表 中国大陆主要沉积盆地平均热流值、浅部地温和热-流变学特征参数
盆地
准噶尔 吐哈 塔里木 海拉尔 松辽 柴达木 鄂尔多斯 汾渭地堑 华北 南华北 南阳 苏北 四川 江汉及其周边 扬子地台中部 藏北 兰坪-思茅 楚雄
Q
Qc燉Qm
52
1.26
45
1.96
44
1.95
61
1.08
70
0.52
54
2.18
189
5.0
584
195
4.7
508
152
6.2
441
218
4.4
649
262
3.7
8284.3
638
253
3.8
810
295
3.1
857
172
5.5
494
199
4.8
550
266
3.7
837
191
5.0
525
206
4.6
609
152
6.4
433
154
6.5
522
238
4.0
根据实测热流值、地下流体氦同位素比值、区域 地球 化 学和人工地震 测深 剖面 等资 料,作 者 计 算 了 各 盆 地 的 壳 幔 热 结 构 和 地 温 结 构 。东 部 伸 展 盆 地 为 “冷 壳 热 幔 ”型 ,西 北 部 的 盆 地 和 江 汉 盆地 属于 “热壳冷幔”型;而中部地区、青 藏高原 东 南 部 和 扬 子 地 台 中 部、藏 北 残 留 盆 地 的 热结构介于以上两类之间。东部盆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盆地的 5km 深度地温高于 120℃, 10km 处地温高于 230℃;而西北部盆地和残留盆地 5km 深度地温一般低于 100℃,10km 处 低于 2003;中部地区盆地 5km 地温在 100~120℃之间,10km 地温在 200~220℃。同样地, 40km 处地温也显示出此种横向和特征。因此,中国大陆东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盆地为“热 盆”,中部地区的盆地多属于“温盆”,西北部的盆地多为 “冷盆”,而扬子地台中部和臧北地区 的残留盆地也属于“冷盆”。中国大陆主要沉积盆地深部地温特征表明,“热盆”在 5km 深度以 下 的 温 度 已 超 过 有 机 质 的 生 油 门 限 ,因 此 不 利 于 这 些 盆 地 的 深 部 找 油 ,但 是 存 在 烃 源 层 二 次 生 烃的可能性;而“冷盆”达到 100℃地温的深度多在 5~6km,尤其是藏 北地 区和 扬子 地台 中部 残 留 盆 地 深 部 地 温 低 ,这 对 早 期 含 油 气 系 统 的 保 存 和 深 埋 的 烃 源 岩 层 的 后 期 生 烃 等 均 有 利 。
中国中_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_构造体系及地球动力学模式

现 代 地 质第11卷 第4期1997年12月GEOSCIENCE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China Universi ty of Geosciences Vol 111 No 14 Dec.1997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及地球动力学模式收稿日期:1997)06)10 第一作者简介:陈发景,男,教授,博士导师,1927年出生,石油地质学专业。
陈发景(能源系 北京 100083)汪新文(地矿系 北京 100083)摘 要 讨论了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和地球动力学模式:(1)按照地球动力学背景,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成伸展、缩短挠曲和走滑3种成因类型;(2)提出了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概念,并按照盆地成因类型、板块构造背景和构造演化讨论了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分布;(3)根据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基底和岩石圈结构以及地温场等特征,建立了有关大陆内伸展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模式。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 盆地构造体系 伸展盆地 缩短挠曲盆地 走滑盆地分类号 P541;P618113近年来,地球动力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Turcotte 和Schubert [1]曾将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联系起来,认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认识板块构造和一系列地质现象所必需的基本过程。
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与发展,建立了现代岩石圈的概念,并提出了岩石圈动力学。
丁国瑜[2]曾认为岩石圈动力学主要是指现代岩石圈的运动变形及其与深部过程的联系。
造山带和沉积盆地的岩石圈动力学是大陆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领域。
沉积盆地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范畴是了解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周缘板块活动和深部过程的联系。
尽管近30年来地学理论和方法技术的迅速发展,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大量积累,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由于深部过程十分复杂,所以仍然存在着很多未解决的难题。
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苏北盆地北缘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苏北盆地北缘构造特征及其演化陆一锋;徐永清;刘茂争;闫敏;徐树斌;陆雯【摘要】苏北盆地位于下扬子板块东北部鲁苏隆起的南侧,由于构造位置特殊,其构造演化比较复杂.利用高分辨率反射剖面资料,得到苏北盆地北缘清晰的地下结构和断裂形态.结果表明,整个剖面以大东凸起为对称轴,两侧箕状凹陷近似对称发育,涟南凹陷呈南深北浅的形态,涟北凹陷呈南浅北深的形态,该凹陷内正断层发育.这些研究成果为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推测自白垩纪末期以来,研究区在印度板块碰撞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影响下,拉张裂隙和挤压隆起2种作用交替进行,形成了对称箕状凹陷.【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7(041)004【总页数】7页(P624-630)【关键词】反射剖面;对称箕状断陷;构造演化;苏北盆地北缘【作者】陆一锋;徐永清;刘茂争;闫敏;徐树斌;陆雯【作者单位】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地质矿产管理所,江苏宿迁223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P542.4苏北盆地位于下扬子板块东北部鲁苏隆起的南缘,属于苏北—南黄海盆地西部的陆上部分。
苏北盆地是发育在下扬子构造形变极其复杂的中—古生界基底之上的陆相中新生代复合盆地,由一系列断(凹)陷和隆(凸)起构成,其演化过程以凹陷和凸起交替发育为特征,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区性,落差巨大的边缘断裂对盆地的形态和演化起着控制作用。
盆地基底为中生界和古生界,沉积盖层由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构成,厚度不均匀,最厚逾6 km。
大地构造上,苏北盆地位于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弧后区,华北板块与下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带位于其北部,东部为环太平洋构造域(邱海峻等,2006)。
苏北盆地浅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文章编号:1001-6112(2007)04-0334-06苏北盆地浅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周荔青1,2,3,吴聿元4(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北方分公司,长春 130000;4.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 210011)摘要:苏北盆地发育3种具有不同成藏主控因素的浅层油气藏,分别是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型、断裂垂向通道型及大型砂体侧向运移型浅层油气藏。
浅层油气藏的分布极不均衡,盆地西侧的金湖、高邮凹陷浅埋藏油气藏最为发育,且类型齐全,规模也较大。
这种分布特征与郯庐断裂带控制了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从而对该盆地浅层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起重要控制作用密切相关。
表现为郯庐断裂周缘断陷是阜二段中下部优质低熟高效烃源岩及阜二段底部、阜一段上部砂体发育区,形成大量与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相关的浅埋油气藏。
郯庐断裂周缘发育继承性及早期型深断陷,具有较高的大地热流场,油气成熟早,有利于油气较长期通过断裂向上运移,且靠近郯庐断裂的区域断裂密度大、活动期次多,有利于形成断裂通道型的浅层次生油气藏。
因此,郯庐断裂周围的金湖、高邮及溱潼凹陷浅层油气资源最丰富,浅层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控凹同生断裂带及内、外斜坡带的走滑花状断裂系。
在苏北盆地,围绕上述3种类型浅层油气藏,按各区的浅层油气藏形成分布规律开展针对性勘探,还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关键词:优质烃源岩;断裂导油气作用;砂体导油气作用;浅层油气藏;苏北盆地;郯庐断裂带中图分类号:T E122.3 文献标识码:ATYP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OF SHALLOW RESERVOIRS IN THE NORTH JIANGSU BASINZhou Liqing 1,2,3,Wu Yuyuan 4(1.China Univers ity of Petr oleum,Beij ing 102249,China;2.Ex p lor ation and Pr oductio n Resear ch I nstitute,SI N OP EC,Beij ing 100083,China;3.N or ther n Ex p lor ation Br anch Comp any ,S I N OP EC,Changchun,J ilin 130000,China;4.Eas t China Br anch Comp any ,SI N OPEC,N anj ing,J iangs u 210011,China)Abstract:T here are thr ee types o f shallow reservo ir s contr olled by different key factors for hy drocarbo n accumulatio n in the No rth Jiang su Basin,r espectively controlled by low m aturity and hig h efficiency o il source rock in the low er-middle part of the Fu2M em ber,fault of vertical migration pathw ay,and larg e scale sandstone for lateral m igration.Distributio n of shallow reserv oirs is featured w ith hy perdispersio n in the North Jiang su Basin.Shallow reser voirs are developed in the Jinhu Sag and Gao you Sag in w ester n basin,w ith various ty pes and larg e scales.This distribution feature is corr elated to the Tanlu Fault Belt controlling the structur e and deposit evo lution o f basin as w ell as the key factors for hydrocar bon accu m ulation.The ev idence is that the periphery of Tanlu fault depressio ns is w ell developed of low maturity and hig h efficiency oil source r ock in the low er-middle part of the Fu2Member,sandsto ne in the bot to m part of the Fu2M em ber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Fu1M em ber,form ing abundant shallow reser v oirs.Peripher y Tanlu fault depressio ns are inherited fro m early deep rift w ith high geotherm al g radi ent,w ith ear lier matured oil.Faults are po lyformative and of hig h density in the area near the Tanlu Fault Belt,w hich helps to fo rm secondary shallo w r eserv oirs o f fault passw ay ty pe.Consequently,ther e ar e a lot of shallow reservoirs in the Jinhu Sag ,the Gaoy ou Sag and the Qintong Sag around the Tanlu Fault Belt.Shallow reservoirs distributed over the growth fault zone and the strike slip flower fault system in in ner-outer slope.There is a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the North Jiangsu Basin,if we aim at the three types of shallow reservoirs,and focus on their forming and distribution rules in these areas.Key words:efficiency so urce rocks;fault for ver tical mig ration pathw ay;sandsto ne for lateral migra tion;shallow r eser voirs;the North Jiangsu Basin;the T anlu Fault Belt收稿日期:2007-03-08;修订日期:2007-06-26。
[2017年整理]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2017年整理]苏北盆地区域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c90a0a0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b.png)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古近系阜宁组( E1f ) 碎屑岩沉降深度最大的一个凹陷。
阜一段和阜三段砂岩是该凹陷油气勘探的主力储层。
由于位于高邮凹陷南部深埋的阜宁组砂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 储层变得致密, 有效储集空间主要由次生孔隙组成,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 如何在致密储层中寻找次生高孔隙发育带和可能的岩性圈闭, 已成为当前在高邮凹陷阜宁组中进一步进行油气勘探的难点与突破点。
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储层孔隙发育与分布研究的基础[ 1] 。
成岩作用是一个复杂过程, 它可能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律可循, 而且在一个沉积体系中的作用常常是不均匀的, 但总的成岩变化趋势是使岩石的组合方式向着成分和组构更加稳定和平衡的方向发展[ 2] 。
为此, 沉积岩( 物) 在整个成岩作用阶段会发生一系列矿物成分上的变化和岩石组构上的调整。
储层的成岩变化直接控制着孔隙的存在、形成、发展和变化。
压实作用造成孔高邮凹陷位于苏北盆地南缘( 图 1) , 东西长约 100 km, 南北宽约 20 ~ 32 km, 面积 2 670 km2。
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达到 7 km, 是苏北盆地沉降最大的一个凹陷。
隙减少, 胶结作用使孔隙被充填, 而溶解作用又会扩大孔隙[ 3] 。
这些作用在成岩过程中反复多次进行, 并受埋藏深度、成岩温度、地层压力、地质年代、岩石的原始成分和组构, 以及油气水的运移和构造断裂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与控制[ 4] 。
因此, 在综合上述地质参数条件下进行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成岩相研究与区带的划分, 合理解释油气储集空间形成机理和有利孔隙发育区带, 为进一步寻找阜宁组中地层岩性油气藏提供储层地质依据。
高邮凹陷是在晚白垩世仪征运动和古新世末期吴堡运动期间, 由于断块差异沉降而形成的一个自南向北依次为南部断阶带、中央深洼带、北部斜坡带箕状断陷湖盆。
高邮凹陷古近系地层自下而上为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和盐城组。
其中阜宁组与下伏泰州组呈假整合- 整合接触, 与上覆戴南组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大套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分为 4 段( 表1 ) 。
江苏省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一) 华北区(江苏部分)
1 新太古代地层 泰山群是该区最老地层,区域上分柳杭组、山草峪组、雁翎关组、孟家屯组。但省内未 见出露,仅在少数钻孔有揭露,无法细分,故统称泰山群, 2 元古代地层 该区古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因五台、吕梁运动作用,地壳上升,缺少沉积。晚期才 逐步接受了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形成了兰陵组、新兴组及淮河群的城山组、贾园组、 赵圩组、倪园组、九顶山组、张渠组、魏集组、史家组、望山组。其中,兰陵组为潮下高能 环境下形成的浅海石英砂岩建造,新兴组为潮下低能环境下形成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 城山组与兰陵组相似,贾园组则以砂岩为特征,赵圩组—张渠组,从多次灰岩—白云岩组合, 反映了海水张渠组由深变浅、盐度由低增高,魏集组—望山组,由潮下低能环境—潮间—潮 上环境的多次更叠,组成页岩—灰岩—白云岩多次旋回变化。 新元古代晚期,该区因受地壳上升影响,仅于震旦纪接受海侵沉积,形成金山寨组之页 岩夹砂岩、灰岩组合,其与上、下地层均为平行不整合。 3 早古生代地层 该区缺少早寒武世梅树村期、筇竹寺期、沧浪铺早期的沉积,在沧浪铺早期以后,丰沛 地区隆起,南側才形成猴家山组、昌平组、馒头组之页岩、灰岩、砂岩等沉积,中、晚寒武 世,区内接受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沉积,形成张夏组及炒米店组。 该区寒武纪地层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
该区,前第四纪岩石地层,自下至上共分 42 个单位,包括 7 个群、27 个组、8 个段。 其中,创建于本省的有 8 个岩石地层单位。
二) 连云港区
该区地层发育不全。主要展布有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之区域变质岩系(东海岩群),中 元古代含磷碳酸盐岩—砂泥质变质地层(锦屏岩群),中—新元古代海相中、酸性火山岩、 硬砂岩变质地层(云台岩群),构成本区主体。
苏北盆地古近系泥页岩有机质孔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苏北盆地古近系泥页岩有机质孔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马存飞;董春梅;栾国强;林承焰;刘小岑;段宏亮;刘世丽【摘要】通过对苏北盆地古近系泥页岩研究并结合美国Marcellus页岩研究成果,定义有机质孔的概念,归纳有机质孔的类型及特征,探讨有机质孔发育的影响因素并总结有机质孔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有机质孔泛指在有机质内部或边界处发育并与有机质具有成因联系的所有孔隙,包括原生有机质孔和次生有机质孔两类;有机质孔形态多样,分布具有非均质性,特别当有机质孔大量发育时,其内部结构是具有层状格架的似蜂窝状连通体;温度、上覆岩层压力、无机矿物和流体是影响有机质孔发育的外部条件,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和有机质含量是控制有机质孔发育的内部因素;苏北盆地古近系泥页岩实际样品和热模拟实验样品中有机质孔均表现出阶段性演化特征,这与干酪根热解生烃过程中的组构演化和生烃机制密切相关.%Based on the study of Paleogene shale in Subei Basin,and combining results of the Marcellus shale,this paper defined the concept of organic-matterpore,summarized its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discusse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inally concluded evolution rule of organic-matter pore.The results show that organic-matter pores generally refer to pores which are within or at the boundary of organic matter and are genetically associated with it,and they include primary and secondary organic-matteranic-matter pores display various shapes and are distributed heterogeneously.Especially when they are well developed,the internal structure is a honeycomb connecting component in the layered framework.Temperature,overburden pressure,inorganic mineral and fluid are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matterpores and organic matter type,while maturity and content are the internal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matter anic-matter pores of both Paleogene shale samples in Subei Basin and the thermal simulation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pisodic evolution,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abric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generating mechanism during the proces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from Kerogen.【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41)003【总页数】13页(P1-13)【关键词】有机质孔;类型及特征;外部条件;显微组分;总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演化规律【作者】马存飞;董春梅;栾国强;林承焰;刘小岑;段宏亮;刘世丽【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80;中石油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研究室,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80;中石油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研究室,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北美地区页岩油气的成功商业化开发以及中国四川盆地南部古生界和北部中生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突破,使人们认识到富有机质泥页岩可以形成源、储一体型油气聚集[1]。
苏北盆地深层古生界结构与海相油气勘探

苏北盆地深层古生界结构与海相油气勘探范小林;方成名;吕俊祥;潘文蕾【摘要】苏北盆地深层古生界沉积实体由于多期构造运动的更迭,其先期原始结构已面目全非.根据地表地质调查和地下地球物理信息,开展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得出盆地深层古生界现今结构为"双层结构",且不具有完全的继承性.联系区域上古油藏破坏残留迹象,建议用构造思路研究该地区的海相油气,为区域性油气勘探目标提供相关科学依据.【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8(030)005【总页数】5页(P435-438,444)【关键词】海相油气勘探;深层结构;古生界;苏北盆地【作者】范小林;方成名;吕俊祥;潘文蕾【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1 区域构造背景苏北中新生代盆地叠加在经历了晚印支期以来强烈构造活动的下扬子古生代地台之上,大致以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和东西向构造带复合或联合,具明显网状构造风格[1]。
这无疑反映了自晚印支—早燕山期以来,区域上受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块体之间相向运动的多期构造作用叠加影响,在下扬子区板内发育相向挤压与反扭运动。
根据地表地质调查、区域地震资料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综合地质解释,可将下扬子区现今大地构造轮廓归纳于图1,究其与海相油气的关系,无不与其内部古生界沉积实体现今以“残留盆地”[2,3]保存下来的结构特征有密切联系。
因此,探讨苏北古生代盆地现今结构特征,具有现实的油气勘探意义。
图1 下扬子(苏北)盆地区域构造Fig.1 Regional tectonic of the Northern Jiangsu Basin in the Lower Yangtze area2 苏北盆地深层古生界结构2.1 盆地北部边缘通过对盆地北部边缘的地表地质观察(锦屏磷矿海州群底部含磷矿层),中新元古界锦屏群/云台山群为区域动力变质(变粒岩、石英片岩、绿片岩相),古元古界东海群为混合花岗岩(糜棱岩化与鞘褶皱),与中新元古界锦屏群/云台山群之间呈断层接触关系,元古界变质岩内部存在一些剪切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g t e lt oe o oc Er . n h a ;g o h mi r ;tp rg nct u h;Haz o o p;No h r in s sn y wo d :v la i o k e c e s y a ho e i r g t o ih uGru t r en Ja gu Bai
L nd u Yo g e,Ga o Cha g i nl n
( x R s r stt o eoem G o g , I O E ,W x, a gu24 5 ,C ia Wui e ac I tu t l el y SN P C ui f ns 11 1 hn ) e h n i e fP r u o i
telt Po r ocE a u r eaoh r acu t f el gs po ot n sit tescn ,ad krt— h e rt o i r.Q at k rt ye co ns o t ret rpro , ple h e od n ea a e z z p rh a i i o
bm dl i r ui .T egoh m cletrso ma r t c n r e met idct ta tevl ncrc s i o a ds i t n h ec e ia fa e f j ,r eadr e l ns n i e h th oc i ok tb o u o a a e a a
p y e te la t hev la i o k n t e Haz o o main a e rc n a k l a d Na,a d ae c a a trz d b h r h e s.T oc nc r c si h ih u F r to r i h i l ai n n r h r ce ie y
1 地 质 概 况
苏 北盆地 海州 群不 整合覆 于东 海群 岩石 之上 , 其 原岩 形成 于 中一 新元 古代 。 自下 而上被 划分 为锦 屏组 和 云 台组 ( 1 … 。锦屏 组底 部为砾 岩 , 砾 表 ) 其
岩 和石英 角斑 岩岩 石 中 SO i 具 双峰 值 等地 质地 球 化 学特 征推 断 其 原 岩 形 成 于 陆 内裂 谷 : 周 建 波 而 等 通过 同 位 素 年 代 学 和 氧 同位 素 等 的 研 究 , 认 为该类 火 山岩 形成 于活 动大 陆边缘 环境 。
第3 4卷第 l 期
21 02年 1 月
文 章编 号 :0 1 6 2 1 0 —0 2 0 10 — 12(02) 1 0 6 — 4 1
石 油 雾 露
弛
届
V0 . 4. . 13 No 1
P ETR0LEUM GE0LOGY & EXPERI E M NT
J n , 01 a .2 2
石 粒径 频率 分布 曲线显 示为 滨海砾 石 的单峰 特征 , 向上 出现多个 砂岩一 泥 岩一碳 酸盐 岩旋 回 中部夹
基性 火 山岩 : 台组 是一 套大 于 56 0 m 的 巨厚 火 云 0 山一 沉 积建 造 。海州 群 火 山 岩 与砂 岩 、 泥岩 、 酸 碳 盐 岩等 岩层 呈 整 合 接 触 关 系 , 山 作 用 以喷 溢 为 火
fr d i e so a n io me t . . tp r g n c to g o me n t n in le vr n n ,i e a h o e i r u h.Th y we e r lt d t h di aSu e c n i e u — e r e ae o t e Ro ni p r o tn ntd r
2 主量 元 素 地球 化学 特 征
海 州群 火 山岩 主要 为石英 角斑 岩及 细碧 岩 , 缺 乏角斑 岩类 岩石 。石英 角斑 岩呈 微红 灰 白色 , 密 致
苏 北 盆 地 海 州 群 火 山岩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及 其 大 地 构 造 学 意 义
陆永德 , 高长林
( 国石油化工股份有 限公 司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 院 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 中 江苏 无锡 24 5 ) 1 1 1
摘要 : 苏北 盆地元古代晚期的海州群中发 育大量火 山岩 , 以石英角斑 岩为 主, 细碧岩次之 , 角斑岩类 稀少 , 属于细碧岩一石英角斑 岩组合类 型。海州群火山岩富碱 、 富钠, 具双峰值特征 , 该岩系的主量元素 、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特征表明 , 它形成于非 造 山张性环境 , 为裂 陷槽 , 是与晚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有关 的岩浆作用 的产物。 关键词 : 火山岩 ; 地球化学 ; 裂陷槽 ; 海州群 ; 苏北盆地
中图 分 类 号 :E 2 . T l11 文献 标 识 码 : A
Ge c e c lc a a trsisa d t c o i i n f a c so o h mia h r ce it n e t n c sg i c n e f c i
v la i o k n Ha z o o p,No t e n J a g u Ba i o c n c r c si ih u Gr u r h r in s 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