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处理原则
(整理)第六章 发热

第六章 发热复习提要一、概念1.发热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
2.过热 体温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出现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当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或者调节障碍引起机体被动性的体温升高时,其体温升高的程度可以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这种现象称之为过热。
3.体温升高4. 体温升高不超过38℃ 低热体温升高38~39℃ 中等热体温升高39~40℃ 高热体温升高>41℃ 过高热二、发热的原因和机制致热原与激活物致热原 引起恒温机体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原。
分为外源性致热原和内生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 能够激活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并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
发热激活物的种类和性质细菌及其毒素 革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革兰阳性细菌与外毒素病毒和其它微生物 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或柯萨奇病毒,螺旋体或真菌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 硅酸盐结晶和尿酸结晶抗原抗体复合物体温升高(>0.5℃)生理性体温升高 病理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类固醇睾丸酮淋巴因子内生致热原(EP)细胞来源:巨噬细胞类:有单核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肝星状细胞、脾巨噬细胞等。
肿瘤细胞:骨髓单核细胞性肿瘤细胞、白血病菌细胞、霍奇金淋巴肉瘤细胞、肾细胞癌细胞。
其它细胞:郎汉氏细胞、表皮角化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肾小球膜细胞等。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和性质内生致热原是一组内源性的不耐热的小分子蛋白质。
加热70℃20min即可破坏其致热活性。
各种蛋白水解酶均能破坏其致热性。
EP表现有高度的抗原特异性,其致热性在某些种系动物中呈现有交叉反应。
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白细胞介素-6(IL-6)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下丘脑终板血管区神经元的作用内生致热原的直接作用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通过中枢介质的参与,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儿童发热的病因分析与处理原则

儿童发热的病因分析与处理原则
了解儿童发热的常见病因,并掌握有效的处理方法,有助于及时准确诊断并提供适当治疗,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by w k
什么是发热?
体温升高
发热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体温超过37.3°C(99°F)。这是人体对感染或其他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
调节机制失衡
发热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被病原体或其他刺激物作用而失去平衡,导致体温升高。
3
测量时长
根据测量部位的不同,保持足够的测量时间。
4
测量环境
在安静、温暖的环境下测量,避免影响测量结果。
5
记录数据
准确记录体温值,监测体温变化趋势。
正确测量儿童体温是诊断和监测疾病的关键。应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和时长,保持测量环境的温度和安静,并准确记录测量结果,以确保获得可靠的数据。
发热的危险信号
心理疏导
家长要耐心地安慰和鼓励孩子,避免让孩子感到焦虑和恐慌,以帮助孩子尽快恢复精神状态。
家长的健康教育
关注儿童健康
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了解常见疾病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积极沟通交流
家长应主动与医生沟通,了解诊断结果,询问合适的护理方法。
正确用药指导
家长应了解用药的目的、剂量、用法等,确保孩子顺利服药。
细菌感染的传播
细菌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等方式在儿童群体中快速传播。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消毒是预防细菌感染的关键。
诊断和治疗
对于疑似细菌感染的儿童,需要血培养、尿常规等检查确诊。常见的抗生素治疗措施包括青霉素、头孢类药物等。
预后与并发症
如果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大多数细菌性感染都可以治愈。但是部分感染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需要密切监测。
发热处理和用药原则

发热处理和用药原则发热处理是指对于身体温度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通过控制外界环境以及合理用药的方式来使体温回归正常的过程。
发热处理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寻找和消除发热的原因:在进行发热治疗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发热的原因。
常见的发热原因包括感染、炎症、药物反应、过度劳累等。
通过找到并消除引起发热的原因,可以减轻体温升高的症状。
2.保持室内外环境适宜:对于发热患者,要尽量保持室内外环境的适宜,避免高温或低温环境的刺激。
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22℃,湿度控制在40-70%的范围内。
同时,要保持空气流通,避免闷热的环境。
3.适当增加补液量:发热时机体出现排汗增加、水分丢失增加的情况,因此需要适当增加补液量来维持水平衡。
通常建议每天摄入2000-2500毫升的液体,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可以选择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果汁等,避免过于刺激性的饮料。
4.控制休息和睡眠:发热时身体处于免疫应激状态,需要适当休息和睡眠来促进恢复。
尤其是感冒、咳嗽等发热疾病的患者,应尽量保持室内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
5.使用适当的退热药物: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如果患者体温升高较高或伴有不适症状,可以考虑使用退热药物来降低体温。
常用的退热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需要注意的是,要按照剂量和用药频率正确使用药物,避免过量或滥用。
总之,发热处理的原则是对症治疗,在消除发热原因的基础上,通过调节环境和使用适当的药物来控制体温。
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测量体温,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寻求进一步的治疗建议。
发热处理指南共识

发热处理指南共识
1. 引言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然防御机制,通常是由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适当的发热处理对于缓解症状、加速康复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提供发热处理的一般原则和建议,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参考。
2. 发热评估
- 准确测量体温
- 注意症状变化,如发冷、头痛、乏力等
- 评估可能的发热原因
3. 一般处理原则
- 保持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 适当补充液体,保持水分平衡
- 服用退烧药(如对acetaminophen或ibuprofen),遵医嘱
- 通风降温,但避免着凉
- 监测体温变化
4. 特殊人群处理
- 婴幼儿:密切关注,保持适当体温
- 老年人:注意脱水风险,适时就医
- 孕妇:谨慎用药,遵从医嘱
5. 就医时机
- 高烧持续不退
- 出现严重症状如呕吐、腹泻、意识模糊等
- 发热原因不明
- 特殊人群发热
6. 预防措施
- 注射疫苗
- 良好卫生习惯
- 适量锻炼
- 均衡饮食
7. 结语
发热处理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症状和个体状况。
保持耐心,遵从专业指导,对于大多数发热病例能够顺利康复。
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发热的处置和用药原则全解

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度左右。持续数日或数周,日差 不超过1度,常见的有急性传染病,如伤寒、肺炎球菌肺炎。
01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度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再经过一个间歇时间后,又再次升高而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
02
驰张热:体温在39.0度以上,但波动幅度大,日差在2.0度以上,但最低温度仍高于正常水平等。见于败血症、风湿热。
体温表的种类和构造?
01
测量方法?
02
体温表的消毒?
03
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04
二、体温表
水银体温表:口表、肛表和腋表。是由一根真空毛细管外带有刻度的玻璃管。口表和肛表的玻璃管似三棱镜状,腋表呈扁平状。 其中口表和腋表的球部较细长,有助于测温时扩大接触面,肛表的球部较粗短,可防止插入肛门时折段或损伤黏膜。
年龄的因素 不同年龄由于基础代谢水平不同体温也是不同的 婴幼儿由于新陈代谢旺盛,体温略高于成年人。另外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随之波动。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体温偏低,但仍在正常范围的低值。
1
2
4、影响体温的因素
性别的因素:同年龄段‘同体形的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度。而且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出现规律性变化。即排卵后体温升高,这与体内孕激素水平周期性变化有管。
非甾体类药物,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的药物。阿司匹林是这类药物的代表,故又将这类药物称为阿司匹林类药物。
常见有: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撒利痛
白加黑、日夜百服宁
消炎痛栓(吲哚美辛)、布洛芬、
中药:新潢片、柴胡、安痛定
3、药物降温
05
护理考试试题【范本模板】

简答题1。
简述发热的处理原则。
答:处理原则:(1)积极有效地防治病因(2)解热原则:①不急于解热的情况:当体温小于40度又不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不要轻易解热;尚未明查病因,也不急于解热。
②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A。
体温大于40度病人出现明显不适如头昏.头痛.意识障碍.小儿高热惊厥,应立早处理。
B.心脏病病人:发热时心跳加速,心脏负担加重,可诱发心衰,因此对心脏病病人及心肌受损的病人应及时散热.C.妊娠的妇女:应及时散热,否则有畸胎的危险,且可诱发心衰。
D.年老体弱的病人:发热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及时散热。
④选择适宜的解热措施:药物解热、物理降温:冰帽,冰袋冷敷;酒精、温水擦、中药退热、针刺退热。
(3)加强对发热病人的护理.2.请简要分析碱中毒为什么常引起血钾降低?答:①碱中毒时细胞外液pH增高,氢离子从细胞内转向细胞外,缓解细胞外液碱中毒,同样为了维持体液的电荷平衡,细胞外钾离子进入细胞内,易引起血钾降低。
②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Na+ - H+交换和Na+ - K+交换有竞争作用,碱中毒时则泌氢离子减少,泌钾离子增多,易引起血钾降低。
3.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
答: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在滤过膜通透性和肾血浆流量不变时,原尿的生成量主要由有效滤过压来决定。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①肾小球的滤过膜改变:A.滤过膜面积减少,肾小球滤过随之降低,导致原尿量减少.B.滤过膜通透性增加,使大分子蛋白质甚至红细胞滤过,出现蛋白尿和血尿。
②有效滤过压的改变: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原尿增多。
C.肾小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原尿量减少。
③肾小球血浆流量的改变:肾小球血浆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原尿量减少。
发热患者的应急处理流程

发热患者的应急处理流程一、接诊准备1. 预检分诊:对来院发热患者进行初步判断,了解患者发热情况、病史、旅行史、接触史等,指导患者到指定区域就诊。
2. 个人防护:医护人员按照规范穿戴防护用品,做好个人防护。
3. 环境准备:确保诊疗环境通风良好,使用空气消毒设备进行消毒。
4. 医疗设备:准备体温计、血压计、心电图机等必要的医疗设备。
5. 药品准备:准备退热药、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二、诊断与评估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发热的起病时间、发热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2. 体格检查:测量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检查皮肤、淋巴结等。
3. 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胸部影像学检查等。
4. 病原学检测:采集咽拭子、血液、粪便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5. 初步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做出初步诊断。
三、紧急处理1. 发热处理:给予患者退热药,监测体温变化。
2.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3. 抗病毒治疗:针对病毒性感染,选用合适的抗病毒药物。
4. 支持治疗:补充液体、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失衡等。
5. 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转归与随访1. 病情好转:患者体温正常,症状明显改善,可出院继续观察。
2. 病情恶化:患者体温持续升高,症状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3. 转科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转至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
4. 随访:出院后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
五、应急预案1. 疑似传染病:立即报告预防保健科,按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消毒、上报。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启动应急预案,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置。
3. 医疗纠纷:严格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4. 医护人员伤亡:立即报告医院相关部门,做好人员调配,确保医疗安全。
六、培训与演练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发热患者应急处理流程的培训。
发热的护理措施

饮食调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半流质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物理降温
用温水擦拭患者身体或用冰袋敷在头部、腋窝等处。
中度发热护理措施
01
休息
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过度活动。
02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03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适当使用退热药物,如口服或肛门给药。
02
发热的护理原则
观察体温变化
1 2
使用体温计
使用水银或电子体温计测量体温,注意测量时 间,一般测量时间为5-10分钟。
观察热型
记录发热类型、发热持续时间、最高体温等, 有助于判断病情。
3
观察伴随症状
发热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呕 吐、腹泻等。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多饮水
01
发热时身体水分消耗增加,应多饮水以补充水分。
高热护理措施
休息
让患者保持绝对安静,避免过度活动。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 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物理降温
用冰袋敷在头部、腋窝等处,或用酒精 擦拭身体。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 等药物治疗。
超高热护理措施
紧急处理
观察病情
立即就医,采取紧急降温措施,如冰敷、酒 精擦拭等。
适量进食
02
发热时食欲减退,可适量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稀饭、汤
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注意电解质补充
03
发热时易出汗,应注意补充电解质,如食盐、小苏打等。
饮食与休息
饮食调整
发热时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发热的处理原则
导语:相信大家对于发热这样的症状肯定是不会陌生的吧,发热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热的出现容易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多方面的麻烦,所以我们建议
相信大家对于发热这样的症状肯定是不会陌生的吧,发热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热的出现容易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多方面的麻烦,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做好对于发热的预防工作,一旦出现了发热的症状要及时去治疗,下文我们介绍一下发热的处理原则。
(一)病因处理
针对发热的病因进行积极的处理是解决发热的根本办法。
例如:感染性发热,根据感染源不同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脱水的患者积极进行补液;发生药物反应时立即停用药物并进行抗过敏治疗等。
(二)降温处理
对于感染性发热而言,发热本身是机体免疫系统清除感染源的表现之一,除非高热以及患者严重不适、强烈要求外,通常可不急于使用解热药等药物,但一定要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理解。
而对于高热患者必须进行降温处理。
1﹒物理降温
①使用冰袋,将冰袋置于头部、腋窝及腹股沟部,冰袋要用干毛巾包裹后使用。
②酒精擦浴,用35%~50%乙醇溶液擦浴,患者取仰卧位,从颈部向下沿臂外侧直至手背,再换一小毛巾,从腋下沿臂内侧直至手心,用同样方法擦拭对侧;然后,从腹股沟部经腿擦拭至足部。
再让患者取侧卧位,从后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擦拭整个背部。
需要注意的是,擦拭的同时,需给患者以轻柔的按摩,当擦至大血管附近(如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