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穷人》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优秀教学案例
3.情境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穷人生活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穷人生活的艰辛。同时,利用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情境创设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穷人生活的困境,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体验。
4.问题导向: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问题导向,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穷人生活艰辛和主人公品质的认识。
2.总结讨论成果,提炼出穷人生活对我们的启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穷人生活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穷人生活的艰辛。
2.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穷人生活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穷人的困境。
3.创设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穷人生活的故事,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4.运用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为目标,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主人公的品质。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案(通用11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案(通用11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案(通用11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案(通用11篇)》,希望能够帮到你!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案篇1一、教材透视: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穷苦夫妇在濒临生活绝境的状况下,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并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俄国文学巨匠,以他灌铅之笔,朔造了桑娜、渔夫等穷苦人民的美好形象。

“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真是透过“穷”而彰显人性中美好的本色,也更显示出了穷人的高尚品质。

这正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穷人》不仅饱含人性美,也具有文学美。

文章中运用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直接描写法、幻觉描写法、景物衬托法,表现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这也正是我们应该着力品味与用心咀嚼的精髓所在。

二、设计意图: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多么高级的层面,《穷人》都不会丧失他的存在意义,不会随时代变迁而消失其价值。

这个设计力图通过让学生反复地品读,反复地揣摩,多次地想象,多次地练笔,学会在字里行间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从而凸现这部经典的人性美,张扬名篇的文学美,让孩子们的语言和心灵走向更纯洁善良。

同时,致力于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力求语言、思维、情感共融一体,最终促成语文素养的提高。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能读准“哦”的读音。

2、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基本脉络,对文本有初步感受。

3、通过多次品读,感受穷人生活的贫穷和精神的富有。

感受文本的人性美。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四次“睡”的品读,想象补白,体味文本结构之美,手法之巧,刻画之深,用词之精。

2、通过沉入文本深究每个标点和字眼,感受到文本的文学美。

第一课时第一板块:检查预习,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优秀5篇)

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优秀5篇)

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优秀5篇)《穷人》的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学会寡、忐、忑、魁4个会认字和溅、帐、帘、忐、忑、魁6个会写字;掌握溅起、帐子、眼帘、忐忑不安、魁梧、心惊肉跳、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能对人物进行评价,认识穷人的高尚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内容,能比较正确地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内容,感知穷。

教具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揭题谈话,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及背景同学们一定听说过世界上著名的一位大作家托尔斯泰吧?谁能说说他是哪车的作家?是一位怎样的作家?又有哪些著名的作品?(教师补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

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

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

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晚年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一篇短篇小说,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课题引入板书课题:穷人。

学生读题。

《穷人》是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穷人是一个包括范围很大的词语,课文为什么用它来做题目?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搁板:屋内固定在墙上放置器物的木板。

顾惜:顾全爱惜。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

倾听:细心地听。

宁静:(环境、心情)平静。

沉思:静静地想,深深地思考。

黧黑:皮肤黑而黄。

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

忐忑,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已承受不好的后果,自食其果。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穷人∣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穷人∣北师大版

教案《穷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有层次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学习。

2.小组合作探究,同学间进行评读、赛读、展示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的品格,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学习他们做善良之人。

二、教学重难教学重点:1.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有层次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与文中人物情感的共鸣,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和善良的品格和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

三、教学策略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在读中悟,悟后促读。

2.抓准情感体验的切入点,激发情感;创设体验情境,唤起学生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共鸣。

3.利用文章发散点,通过联想与想象,体会人物心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借助文中人物关系概括主要内容杨绛说:“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播送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

”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齐读课题。

提问:浏览课文,请你按照人物的出场顺序说说作者写了几个人物,借助他们之间的关系,说说课文演绎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特别强调了人物的出场顺序,既暗示学生按照文章顺序寻思,又提示学生概括本篇文章主要内容可以抓住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

这也是针对概括篇幅较长、人物关系纷杂的文章的一种提纲挈领的方法。

(二)突出重点,分层品读,感悟人物品格1.选准情感切入点──敲击心灵,引发情感共鸣。

学习描写西蒙的部分。

(1)事情的起因是什么?课文哪个自然段写的?小声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西蒙家里很穷,一无所有;西蒙死得悲惨,但尽显了母爱;失去母亲的孤儿可怜。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穷人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穷人

《穷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感受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学习渔夫夫妇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及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并体会其写法。

难点: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这篇课文《穷人》。

作者是谁?对他你有哪些了解?读过他的哪些作品?(看来大家对托尔斯泰比较陌生,老师查阅到一些有关他的资料,我们一起来分享)二、初读1、初步了解内容师: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内容,并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课文写了哪些人?2、课文写了谁?生:桑娜、渔夫和5个孩子,西蒙和2个孩子。

师:这么多人谁能说的简单、清楚明白?生:课文写了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桑娜和西蒙两家。

师:我们说话就要这样在说清楚的基础上简简洁明了,他们都是什么人?(板书:穷人)三、细读1、体会穷人的穷困、悲惨、凄凉。

(一)体会桑娜一家的穷1、默读并画出从哪看出穷师:这篇课文我也读了很多遍,发现除了题目一个“穷”字,竟再没有一个穷字,桑娜、西蒙两家是穷人吗?如果是穷人,他们穷在哪?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流第二自然段:衣食住行体会穷人的“穷”。

(1)学生交流第二自然段,师:从早到晚的操劳还缺衣少食啊,再看丈夫谋生的环境——(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联系上文把寒冷和风暴的环境描写划下来。

(2)生交流第一自然段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师:请大家静静的读、静静的听、静静的感受,你看到渔夫在惊涛海浪中拼命的挣扎了吗?你感受到心惊肉跳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恐惧、害怕、危险,心惊肉跳!渔夫有可能再也不回来了。

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设计(五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设计(五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设计(五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课文《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那,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两个小孩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渔夫和桑那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课文离学生现实生活相差较远,学*本文,重点是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目标: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初步领悟课文运用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3、感受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他们勤劳、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

课前准备:列夫托尔斯泰的生*,作品及思想性;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桑娜一家的生活现状等。

文章的细节描写以及多种方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感人之深,本设计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试图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场景,抓住感人的细节反复读书,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激发起对穷人及其美德的敬意。

教学过程一、理解桑娜的心情初读9__11段1、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板书:忐忑不安)2、谁来读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指名说。

3、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学生交流)出示:①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②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③这是闹着玩的吗?④他会说什么呢?指名读。

思考: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4、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

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混乱。

谁来读这个词,读出忐忑不安的心情来。

5、再读9――11自然段。

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神情激动,惊,沉思)忐忑不安就是心里慌张、不安。

6、你能把9――11自然段读出忐忑不安的感情来吗?(自己先练读――指名读)7、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为什么?你读懂了什么?(省略号。

她的幻想。

)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

小学六年级语文《穷人》优质教案【优秀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穷人》优质教案【优秀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穷人》优质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穷人》优质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穷人》的教案篇一〖片段1〗设疑──荡起层层波。

师:老师常说,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条线;会读书的同学能把文章读成一个个问题。

说说你对文章的理解与困惑。

(生答略)师:我也有个问题。

老师昨天晚上把文章读了三遍,在找一个字,你们猜猜在找哪个字?生(兴致勃勃地)冷、穷……师:这位同学与我心灵相通。

我不明白为什么1737个字中,就是没有一个“穷”字!课题是“穷人”,通篇却找不着“穷”字,难道作者搞错了?生:不是,作者写的确实是穷人。

桑娜和渔夫是穷人,西蒙也是穷人。

师:我怎么看不出来?你能通过读文章揭开我们的困惑吗?师:读文章之前,想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

(播放凄美的二胡曲《睡莲》)你听后的感受是怎样的?生:凄凉、凄惨、悲凉……师:你是怎样感受到的?生:我用心聆听,从音乐的旋律中感受到的。

师:音乐可以用心感受,读文章呢?生:精心阅读,要读进去,与作者心与心地交流……师:想要感受小说的丰富情感就需要用心读进去、还要想开来。

(板书:读进去想开来)用自己喜欢的轻声朗读或者静心默读走进文章,走进人物的心灵。

〖片段2〗品析──扬起片片帆。

生:“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从这句话中,我看出桑娜家里很穷。

师:简单地说,关键词是什么?生:补、破。

师:它让你想到什么?生:这张帆已经用了很久,已经破得不成样了。

他们夫妻多想再买一张新船帆,可是他们太穷了,买不起,只能补了再补……师:同学们,这就是“读进去,想开来”。

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继续说说你在桑娜家还看见什么?(师随生的解读板书关键词:补破帆、光脚、古老的钟、冒险打鱼……)师:我们刚才已经走进了桑娜的家,看到了补了再补的“破帆”,老得不能再老的“古钟”……我们也随着桑娜的脚步看过了西蒙家的阴冷潮湿、了无生气,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桑娜的家是──生:穷苦的。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听写词语。

摇篮围裙烤鹅冻僵火焰薄纱橱窗灌进来暖烘烘圣诞树明晃晃眨眼睛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

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

书写生字词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穷人
教材简析:
本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

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

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搁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二段。

理解桑娜内心的矛盾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导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书题:穷人
2.简介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

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长达六十多年。

作者无情的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界中的不朽名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中等生)
三、再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默读课文,将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三段。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导朗读第一段,思考:
(1)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当时气候怎样?(学困生)
(2)桑娜家的生活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中等生)
(3)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从中可以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优等生)
2.讨论后指名回答:
(1)故事发生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当时屋外寒风呼啸,海面上正起着风暴海浪汹涌澎湃。

(2)桑娜家里生活很困难。

(在书上划出有关词语)
A、帆很破了,桑娜仍在火炉旁缝补渔网。

B、渔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打鱼。

C、从早忙到晚,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D、衣着破烂,孩子门没鞋穿,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暖和舒适仅仅表现在:(地扫得干净;火没熄;银具闪闪发亮;海风之中,孩子在帐内睡着。

桑娜是一位勤劳善良的人。

)课件出示
1.朗读课文
2.归纳段意:渔夫的妻子桑娜,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的等待着渔夫出海归来。

作业:
1.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音字组词,读课文。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二、三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分层。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一段分三层,该怎么分?并说出理由。

(2)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探望西蒙的?
师总结:在丈夫出海未归,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海浪汹涌澎湃,心中焦急、忧虑时,心中还惦记着生病的邻居,可见桑娜对邻居的关心是真挚的。

(3)课文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桑娜对邻居发自内心的关心呢?
2.理解第二层:
默读课文,思考:桑娜进门之后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3.理解第三层:
(1)个别读第三层,思考: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时,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的?(中等生)
(2)理解“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句话的意思。

(3)桑娜抱回孩子后为什么又忐忑不安呢?
理解“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的意思。

出示课件
4.归纳段落大意。

三、理解第三段课文
1.默读全段,思考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段分成三层,应该怎么分?
(2)讨论分层,并讲出道理。

2.理解第一层:
(1)渔夫终于回归了,这时桑娜的心情怎样?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2)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桑娜的心情。

3.理解第二层:
(1)这层主要讲什么?(学困生)
(2)桑娜说这段话时心情怎样?(中等生)
(3)练习朗读桑娜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说完这段话“桑娜沉默了”这里的“沉默”表示什么意思?(优秀生)
4.理解第三层:
(1)渔夫听了桑娜的话是怎么表示的?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2)练习朗读。

(3)理解“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句话的意思。

归纳段落大意。

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必做)
2.抄写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

(选做)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指导读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中等生)
2.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桑娜和渔夫有那些特点?举出课文中的具体例子说一说。

3.教师总结:桑娜的特点突出她的勤劳、善良。

渔夫的特点是勇敢、坚强、善良。

(乐于助人)
表现渔夫和桑娜的特点上,课文有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1)细致的心理描写。

(2)人物的语言个性鲜明。

(3)用词造句的准确。

朗读并体会共用词造句之妙。

指导续编:
1.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令人感动,我们能否按照我们对这两位人物的理解,把《穷人》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呢?该怎样编呢?
2.编写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⑴小组讨论,练习编写。

⑵大组讨论交流。

⑶教师适时点拨。

作业:
1.编《穷人》,用二、三百字写下来,注意想象要合理。

(必做)
2.有感情朗读课文。

(选做)
板书设计:等待渔夫
桑娜探望西蒙勤劳、善良
20、穷人抱回孩子乐于助人
渔夫侥幸回来勇敢、坚强
. 能熬过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