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考研复习重点

中国建筑史考研复习重点
中国建筑史考研复习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论

(一)书目

1.《建筑十书》:

①人体的直接接触;

②学院派——视觉分析,以美学为基础。

2.《建构文化研究》弗兰普顿王骏阳译

用批判的眼光去接受。

3.《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代》德,清华王贵祥译

从上世纪90年代降到50年代,从农耕到工业

4.《建筑理论新译成》论文集。

①意大利,郑时龄译

②关于后工业时代

③从60年代到90年代

④是建筑学建构的理论依据。

5.《西方建筑史》卢梭(英)

①西方文明三大基石:希腊的逻辑性(古典哲学),基督教,近代科学。

②启蒙(Enlighten)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学的开始,在启蒙时期提出重视功能、装饰没必要。

③人类文明三大阶段(三个浪潮):

a.农业革命:强烈讲究等级、低水平、建筑类型少、没有职业建筑师、星火相传、地域差异较大、地域特征压倒历史特征

b.工业革命:功能分类多、建筑类型多、注重模数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建筑文明、开始强调创新、突破地域界限、时代特征压倒地域特征、地域区别几乎消失

c.后工业时代:复杂的拼装的图像的复制文化、非标准化、价值尺度、审美取向多样化、多元化、解构、信息技术、建筑无产地、能耗高同时注重环保、可能还是现代建筑只是多元化了、工具完善。

文丘里不能代表后现代,他是古典的/现代的。

④三大基石对应的建筑: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近现代建筑。

6.《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龙忠庆的学生,华南理工毕业,香港开业。按建筑类型分类,偏理论。受李约瑟(英)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影响。

7.《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所提出的观点主要是针对美学纯粹主义的社会倾向的回应。建筑发展的未来走向——商业化、艺术化、大众化。

8.《中国建筑的类型及结构》刘致平

9.《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批判》郑时龄的博士论文

10.《大趋势》托夫勒,预言家

11.《建筑理论与历史》卡夫里,郑时龄译

12.“建筑是浪费空间的艺术”菲利普·约翰逊——同济综合楼

13.“建筑是和目的性的艺术”黑格尔14.建筑应瞻前顾后。

15.《道与建筑》张一调。讲道家思想与现代建筑,用现代建筑语言,现代思想。美国第一篇博士论文。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师》上有连载。

16.缪朴《传统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点特征》,现象学+结构主义手法分析,亚历山大是他的老师。

17.李约瑟《中国的文明与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十篇。《中华科学文明史》第五卷是其简写。

18.《后现代语言》詹克斯

19.《天朝杀场》解构权利与空间。

(二)历史观

1.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蓬皮杜中心、中国实验建筑展口号。

2.克劳奇(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理论为先的历史。

3.历史有两种:编年、在当下写历史。

4.以史代论——卢永毅,以论代史——常青

5.定义:历——过程,史——史官的记录

6.恩格斯“事物是过程的集合。”

7.福柯:用解构方式思考,影响整个人的行为方式。

8.《西方的没落》文化形态学九大文明:印度、中国、西方、巴比伦、埃及……伊斯兰建筑是伪形(另一种文明的遗骸)。

9.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差异的消失后宗教、民族、国家、社会的矛盾,得出此结论。“crush,remaking world order”

10.Fukuyama亨廷顿学生《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历史终结于人类大同”。强势的一者会同化所有特点,文化差异要终结。事实证明了他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证明了《文明的冲突》的正确。

11.库哈斯“历史没有终结”

12.城市史《中国城市建设史》董鉴泓

13.斯卡洛奇(意)文艺复兴大师“建筑是为万物安排,为世界进行装裱”

14.建筑学:根据生活和艺术的需求对具体空间的策划和设计。

15.中国古代建筑史观:古代文史不分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历史哲学》汤因比“从中国以来,中国崇尚复古”。《古史辩》顾颉刚“对历史怀疑”。中国当代明星建筑师:张永和、马清运、王澍(象山校园),都是立足本土、历史。上海的精神文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16.德·里达:解构主义大师。“继承不是接受,而是质疑与选择”“我们既要解救启蒙理性原则,又要解构今日的启蒙理性”

17.路易斯·康:“如何将学院派与现代结合”“未来是来自于融化的历史”(后现代宣言)。后现代的转折点。

18.《建筑理论新译成》14点理论

①对现代主义的批判——起点:文丘里

②建筑意义的讨论,寻找建筑的价值核心——符号学

③结构,对结构的解构,关于创造与根源——解构主义

④关于传统的讨论

⑤类型学讨论传统与现代的转化,罗西(意、新理性主义)、克莱尔(英)。世博会中国馆,用西方类型学的设计方法。

⑥文脉主义

19.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匠=工官+工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起源与流变

1.西方

启蒙时期,18世纪,开始思考另一个时代——现代,启蒙运动提出现代性。(现代性modernity 与现代化modernization不同),中国没有现代性。

①形态学morpology

a.研究共时性问题

b.结构(第一)+功能,精神+物质。

②拓扑学topology

a.一个形受到外界影响,与环境约束有关的变化

b.Topological translation 重构-拓扑变幻

c.后现代也是拓扑变幻,不一定是和历史发生关系。

d.拓扑分析:将复杂的东西回归到简单的关系。

③类型学typology

a.建筑类型学着眼于建筑的转化、类型,并认为这是今日的建筑形态所赖以延续的那部分传统(2004qm)。

b.在欧洲最有影响,起源与流变=原型与变异(prototype-variation),

c.研究历史性问题,探讨传统转化的理论——类型学;探讨建筑意义的理论——符号学(2008qm)。

④现象学

a.抛开一切确定的原理,要纯粹的感觉去体验——现象学还原

b.缪朴《13点》

①Constructive结构——纯技术的

②Techtonic建构——有文化意匠的

③Archi-techonic偏重技艺和意匠

④Architecture是一门学问

①洛基耶神父:他的想法属于新古典主义。建筑起源的三个元素:柱子、梁、屋顶(希腊小木屋)。柯布的萨伏伊就与他的文章有很大关系。著作《建筑评论》。

②德昆西:艺术史家,属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用伪形走进现代,还没进入现代)与法国古典主义划清界限。提出类型学——人类建筑从起源来说有3种类型:a.游牧民族——帐篷b.埃及洞穴——玛斯塔巴、拱券 c.希腊小木屋——帕提农神庙。

③桑佩尔:18世纪~19世纪。提出母题,提出表皮——即使结构又是装饰。(《建筑四要素》火炉、基座、框架及屋顶、表皮。)

④阿尔多·罗西:德昆西为鼻祖,建筑类型学代表人物。

⑤温克尔曼:提出风格,首个提出用艺术史的观点研究建筑。《古代艺术史》属新古典主义。

2.中国曲线屋顶柔性结构——榫卯、柔曲外形——双曲屋顶、卷杀收山、柔靡装饰——彩画。

①起源于帐篷的形态——审美习惯

②《周礼考工记·轮人》战车上出现帐篷。

③《周礼考工记》“上尊宇卑”——梁越扁,屋顶垂下来越低,积水越远(排水功能)。

④《易经》“上栋下宇”栋——梁,宇——屋檐

⑤反宇:作用——排水远、采光。“上反宇而盖戴,激日景而纳光”(张衡《西京赋》)

⑥魏晋南北朝。之前为直屋顶,之后有卷曲屋顶。

⑦《清会典》各种屋顶在一起,说明两种屋顶融合。

⑧方塔园——大门用桁架冯纪中。

何陋轩——现代的悬垂感(双曲)的民居意向,竹子(传统材料意向)的结构(桁架)。

代代木体育馆丹下健三——悬索

国家奥林匹克中心游泳馆马国馨——现代结构(网架与斜拉)、材料模仿古代建筑意向。

⑨加德满都(尼泊尔)现在还有直屋顶的塔,我们只有汉代的砖画像才有直屋顶的形象。

3.中国气候分界线

①400mm降水线——农耕与游牧分界——长城

800mm降水线——秦岭淮河——南北方

②长白山、太行山、秦岭:西北中国游牧民族、东南中国。

③风土(民间文化)vernacular 民间建筑与官式建筑。降水量大的地区屋顶坡度大,但文化因素压倒气候因素(包括工匠转移)。

西藏建筑虽然是平屋顶,但与坡屋顶同构;福建有平缓的屋顶。

④Anti-climate 反气候,topography地貌、地形、地质。

⑤北方邦扎,南方榫卯。

布达拉宫——木结构,福建土楼——木结构

四合院变异成:岭南大进深、小天井四合院;三坊-照壁;一颗印(白族,防御性强)。

4.中国的木结构

①伊东忠太:中国无宗教,所以不追求永恒。/ (李约瑟:非神权说)

②梁思成:崇简,便宜

③阴阳五行:“文化就是习惯”左青龙(木)——阳性,右白虎(金)——阴性(砖石为阴,陵墓和塔的砌筑)

④类型学:德昆西

⑤文明延续说:张光直(美)人类学家“历史上文明都是中断的,只有中国是延续的。”

5.中国建筑分期

元以前的建筑75%在山西,河北次之。正定是石建之都。

①古风时期archaic:唐以前,没有形成经典,没有格式化order。可以追溯到商周的青铜器,纹理多折线,与清的装饰(复杂,以折线为主)相似。秦汉稍有程式,但不普及。

②过渡时期: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

③古典早期:唐宋前后产生法式,形成严格的等级尺度规范。辽风就是唐风的延续,金朝接近宋朝风格。

④古典晚期:明清(明中叶之后)。中国的巴罗克、洛可可。《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林徽因作序,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⑤近现代:19世纪末,启蒙以来,西方文化成为强势(工业革命)。西风东渐。

唐(豪劲)——宋(醇和)——明清(羁直)

6.人类几个建筑体系

①西方古典——希腊古典,欧洲到美国。

②伊斯兰——西亚和北非(地中海东南)——埃及、巴比伦、波斯、拜占庭的继承与檀变。

③印度——介于东西之间

中国——包括朝鲜、日本、越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建筑的起源与流变

(一)几本著作:

中国没有形成系统的建筑理论,是因为中国文化的问题。“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述而不作。

2.刘致平《中国建筑结构及类型》述而有作,从今天角度思考历史。

3.陈从周《说园》以文人的眼光看园林,不同于旧的著作《苏州古典园林》之类。

4.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把古代建筑分类,按建筑设计(平立剖

面规划等等)分析。参考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十篇

5.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中国的构件用英文如何说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p.s. 建筑四杰: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寯(jùn)。

(二)18~19世纪有关建筑起源的几种说法:

1.弗莱彻《比较建筑史》“建筑之树”“西方中心论”。“后殖民理论”。“东方主义”是西方

人给我们的定义。延续下来的“历史的”建筑在主干上,“非历史”建筑在分支中。建筑受地理地质、气候、宗教、社会历史四因素影响。

2.“建筑是从火来的”穴居。《周礼考工记》“上栋(梁—脊檩)下宇(屋檐),以待风雨”《易

经》“上尊宇卑”。

3.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从艺术史来看建筑,每个建筑都可以以风格分类。我们学的都是

风格史。

4.洛基耶神父:不要忽视建筑起源,建筑原初三个基本元素--立柱、檐额、坡顶。

5.德·昆西(法)提出“类型学”起源的三种类型—窟(埃及)、小木屋(希腊,符合洛基

耶三元素)、帐幕(中国,大屋顶起源)。都与生活形态有关。

6.桑佩尔《建筑艺术四要素》火炉、基部、构架、围合(表皮)。是从原始建筑思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建筑的起源与流变

(一)中国“小木屋”起源说法:

中国不仅有类型学的“帐幕”,也有“小木屋”,中国大屋顶不一定是帐幕变化而成的,因为中国既游牧也有农耕。

从结构上的起源: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

1.穿斗(dòu)式(立帖式):基础-柱子-檩(柱头顶到檩条上),通过“穿”相连,纵架直接

联系,没通过横向的梁传力,属于纵向承重,整体性强。环境适宜,环境选择。一般民间常用做法。

2.抬梁式(梁柱式、叠梁式):属于横向传力。屋顶通过檩条(二梁)传到梁(大梁)上。有

等级。一般官式用。另有混合式(抬梁式-穿斗式)

3.井干(hán)式:横木做墙。不重要,但后来变成抬梁式的一部分—铺作。

(二)起源的研究:

1.中国最基本构造节点:榫卯(今天的铰接点)最早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2.基本构件:梁、柱、枋、檩、椽。

3.史后最早考古到商朝:河南偃师二里头和郑州商城。所有房子开间都是偶数,房子中间有一

根柱子。南北朝开始用奇数开间。

4.西周凤雏村遗址:四合院最早,偶数开间,中国最早的瓦(砖),陶制管下水系统。

5.古代建筑平面中神圣的是“亞”字形平面。汉长安南郊明堂辟雍遗址平面。

6.穴居最原始是圆形平面,典型的穴居一般有四柱四栋。“四阿”“阿房宫”中的“阿”指梁。

7.四合院是由地坑院发展而成的。→三种窑洞形式:靠崖窑、地坑院、屋窑(用小料垒出结构。)

8.砖石垒砌形式:叠涩(假拱券)、拱券(产生于亚洲,发达于古罗马)、砖砌穹窿。

(三)形势与功能三种看法:

1.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

2.路易康“形式唤起功能”

3.库哈斯“形势与功能无关”

几个例子:

方塔元何陋轩冯纪中代表作——亚运村游泳馆,大屋顶贴近地面。

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斗拱放大、屋顶意向。

(一)中国建筑的流变过程:

河南和陕西的仰韶遗址:彩陶文化,母系社会,三门峡。

山东商丘龙山文化,黑陶,父系社会。

陕西西安半坡村

周——砖瓦出现制陶。

长江流域余姚河姆渡榫卯

河南重要的三个遗址: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遗址安阳殷墟

庑殿顶——两坡顶——歇山顶

南北朝出现屋顶曲线。

(二)中国建筑演变:

风格演变——(温克尔曼从艺术特征来写建筑史)

A.演变的依据:

1.制度——《营造法式》

2.匠作——香山帮材料结构变化

3.外来因素

(三)演变史:

1.原始期穴居→巢居(干阑,大屋顶——大叉手)

2.古风期秦统一中国但秦汉没有法式。

3.交融期魏晋南北朝,外来影响,一直到唐朝。“胡”、“佛”影响了中国建筑。

4.古典期唐、宋、(唐)辽、(宋)金、元,标志《营造法式》。

5.古典晚期明朝中后期、清

6.近现代交融期

区别:古典有法式汉代是中国建筑的形成期。古风无法式在中国指上古三代、商周到汉代。(四)从地域分布研究建筑特征

A.东南部是中华民族的起源

B.两方向研究:

1.纵向:历史发展

2.横向:地域分布

C.长城:

①地理分界线、气候分界线(400mm降水线、半湿润半干旱分界线)

②游牧与农耕的分界线。胡服骑射。

③始建于春秋。

④版筑土墙——砖包墙——石筑墙——石垛墙——劈山——砖长城(明)。

⑤汉时与丝绸之路走向一致,保护丝绸之路。长城没有中断的地方,烽火台是长城的延续。

⑥瓮城:两面,城楼、箭楼。

⑦现存最早的是汉长城。最完整的是明长城。最古的残段是战国时代的赵长城。

⑧秦时大量用土筑,也有柳编的篱笆墙(拒马墙)。

D.800mm降水线、秦岭淮河划分南北方

E.风影响瓦,雨影响排水。

例:宁波博物馆象山校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落的源与流

(一)聚落的起源:

1.成都“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邑”是建制单位,有社会。“都”指国都。

“王邑”=“国”,周围是“方国邑”。“市”指城市中的“市”。

2.“版筑”的城墙——龙山文化的军事堡垒,并不是“城”,“营”围合、匝居。

3.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城市一定有一个祭祀中心。例:北京世纪坛。

4.中国特有的概念:中国有城有郭。

(二)城市的流变:

1.城市棋盘状道路周王城理想状态《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

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百步一夫,九夫为开”。(夫和井田都是单位。1夫=100步见方,9夫=300步见方=1井,9井=一个城。)

①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以井田制为基础,井是因为农业的划分。

②以车轨作为道路宽度的单位,棋盘状的城市布局。

③藻开也和井田有关

2.井田制——奴隶制,划分田地——中国聚落空间的由来。

3.父系氏族所有小房子的门都开向大房子。大房子是酋长居住,功能很多,相当于祭坛、宫。

布局反映拓扑关系,一直到夏商末。祭祀对象:天神、地祗、人鬼。祭祀→“宫”→大房子→专属皇家。营:围合、匝居。圆形最原始、无方向感、向心。

4.《吕氏春秋》“择中”。祭祀,从而控制城。择中,反映了人文秩序的空间结构。天下的中央

是正午无影的地方。中国的方格网来自九宫格。雍州:建朝最多的州(还有豫州),秦都。

①九州:豫州:也称中州,河洛中原的中心。是九州的中心。豫,宫殿的中心。

②周公观影台——河南登封高塍镇,河洛平原的中心(唐代)

5.一直到魏晋南北朝都是闾里制(1里=300步≈200米)之后到宋代为止都为里坊制。都是井

田制的发展。房子以院落为单位。院——坊——城,三重。古代都城居住划分单位:汉称闾里、唐称里坊(有宵禁)、宋称厢坊。

6.城市选址:一般都与大河支流有关,二级台地。

7.明堂、辟雍、灵台——汉朝留下。

①辟雍:教化的场所,今称坛庙,环水。

②明堂:类似今天的太庙、祭祀建筑。周时叫明堂,商叫重屋,夏叫世室。可能源自原始社会的大房子。

(三)三种类型:

讲都城的书《中华古都》中观点“都城演变有三种类型:

1.周王城制度(一根轴线、闾里概念、坛庙左祖右社和集中的市场)、

2.曹魏邺城模式(两根轴线:皇帝一根丞相衙门一根——骈列、宰相权利大)、

3.宋朝的东京汴梁(三重城,原是府城,到五代才变成皇城,所以是一个没有里坊的都城,

没有坊墙,所以很繁华,后来是宋朝的厢坊——厢是区,坊是街。有宫前千步廊,御道

分三块)

西安是明朝的府城,只有唐长安的七分之一,被农村环绕,真正的城市很小。因为亚细亚生产方式——远东呈现一种西洋的生产方式:城乡同构(isomoph)、城乡不分(形态上不能区分),之所以有城,是因为城是中心。

金中都、元大都学宋汴梁,居中的三套城,元大都最接近周王城的说法。

8.曹魏邺城(现河北临漳)——中国都城找到了规范模式。

①井田制,轴线偏北为宫城。

②与早期不同,已经开始有点接近《周礼考工记》

③邺城之前,周王朝之后,礼崩乐坏。

10.南北朝,逐渐出现了几重城。宫——皇城/子城——郭城。

北魏开始了三重城先河。宋朝开始了三重城,汴梁:宫城——子城——罗城/外城。

11.汉长安:

①形状不规整,被称为斗城。

②闾里160个,各种陵邑形成以长安为中心的城市群。

③都城基本都是宫城——整个城市都是宫殿建筑群。未央宫=1/7城面积,长乐宫=1/6城面积。

12.唐长安:

①发展曹魏邺城

②现保留中轴线,也不影响交通。

③108坊,100万人。其中很多是农田,城市有乡村的景观——亚细亚生产方式影响。

④是今西安的7倍。史上最大的城市。

⑤有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东西市,重视绿化,里坊制。

⑥古代都城中规模最大的。工程面积是紫禁城的6倍,德麟殿是太和殿的3倍。(德麟殿、太和殿、含元殿都是11开间的)

⑦城郊开设风景区——曲江地。

⑧对渤海国上京(今黑龙江宁安)、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有直接影响。

⑨隋大兴城基础上拓展。两者都有东都(学汉代)——洛阳。

13.隋大兴:

①宇文恺规划设计

②以建康为参照,运用比例尺概念,把图纸和模型结合。

14.元大都:

①最接近《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

②进一步仿制周王城,但不如说是继承了汴梁(学习)和金中都(媒介)

③是金中都向东北移。

④刘秉忠、也黑迭尔(阿拉伯)、阿尼哥(尼泊尔)、郭守敬。

⑤元、明、清都参考了宋东京,发展了宫城前千步廊,宫内工字殿形制。

⑥道路分干道、胡同。

⑦方正的平面插入自由的水面。

15.北京城:

①继承了元朝的宫城居中。

②午门——雉门(中间重檐庑殿,两边重檐攒尖)=五凤楼(福建方形土楼),宫城的宫门——正门。皇城的门是大清门(现为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面阔9,进深5)——皋门,端门——库门,太和门——应门,乾清门——路门。

③太和殿:形态在商朝就有。院子;台基=9;5,台基长;宽=9;5——九五之尊的明显体现。工字殿台座比例9;5——原型是亚字形的明堂。三重汉白玉,7m高。在院落的对角线交点。④北京城可能为模数设计的。

⑤弗莱彻《比较建筑史》比较卢浮宫和北京故宫:产生时代、目的、面积大致相同。北京故宫序列空间组合更巧妙,把制度融入到空间变化中。卢浮宫——一个院子——追求单座的纪念性。北京故宫——多进院落——建筑是展开的。

⑥都城和重城中轴线只差100m。北京城中轴线长7.5km。

⑦傅熹年对故宫研究较深。朱剑飞《天朝杀场》对故宫场景的分析。

⑧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故宫轴线1.6km。

(四)《清明上河图》

1.张择端版,北宋的汴梁汴河大街

①没有有宫城的城墙,只画了子城,罗城的城墙。

②厢坊制。因为没坊墙所以侵街现象,形成了凸凹的街景,(《大城市的死与生》)。

③城用城墙围合,把百姓再围起来。城门用梁柱式,周围再砌夯土墙,宋末用拱券建城门,这个真正的拱券城门是元朝的。北朝开始在城门附近包砖。明朝才全部包砖。

④大量歇山顶,悬山和山面的批檐形成的。

⑤虹桥,木拱桥,用长木出挑,桥上有铺子。

⑥瓦子——娱乐地区——红灯区。大店有彩楼欢门——门屋,车马出入。关厢——城郊发展区。鬼市子/鬼瓦子——夜市。瓦肆——城内独立的戏场。

⑦人物成组,有故事,有透视,只有7个女人。

⑧框锯最早在此图中出现,推断是在南北朝后期出现。(线刨出现于宋、曲刨、蜈蚣刨)

2.四大才子之一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描绘江南景色,平江府。

①水陆运输形成两套网格系统。

②硬山:山面用砖石砌,大量砖,在明朝大量出现,悬山歇山是之前的状态。

③城市肌理是有制度造成的,几间有规定。

3.宋的重大发明:

①宫前御街千步廊,两侧是宫衙所在,形成广场,后成为天安门广场。

②宫内的工字殿形制(也有十字形的),后来在住宅中也普及了。(宋《千里江山图》)

③拆掉坊墙,临街开店,出现了连厢穿坊的商店,开始了街巷式格局(宋以前就有商业街,但管理不同)。

方塔园何陋轩冯纪中——茅屋。茅屋陡:三分,瓦屋缓:四分

(四)补充:

1.三朝五门

①周朝时有经济意义的城市出现。

②周三朝——外、治(大中常)、燕。隋朝的外(含元殿)治(宣政殿)燕(紫宸殿),开始纵列,改变了曹魏以来的东西堂制,使宫室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③五门: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外朝治朝

2.东西堂

①“大朝”与“东西堂”是魏晋开始的宫廷布局制度,汉代开始的两厢制。

②朝廷与行政中心(丞相衙门)并列于两条轴线上。

③同时出现了东西市制度。

3.中国五大古都: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

①建都最多的:西安

②城池保存最完整:西安

③规模最大的:唐长安

④宫城占城市比例最大的:汉长安

⑤保存最完整的皇宫:北京,其次是沈阳故宫

4.“城中村”现象:

①远东地区,城市和乡村历来是无差别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是城乡关系无差别的统一)。

②中国古代城乡界限模糊,由亚细亚生产方式决定(手工业与农业混杂)。

5.同构:城市、坊、建筑、院落、宅,有同构关系。

①在宗法和理智的先顶下,单体以木结构为主体,以间为单位。群体以院落为单位,以纵横两个方向的轴线上多进多路的院落形成组群。以纵横道路相分隔,沿着水平向延展开来,组成里坊、厢坊或街坊。聚合成以皇宫、王宫或衙署为中心的城市。

②城市以院、坊、城这三个空间层次构成的网络系统向郊野、乡村辐射。反过来,城市也是由乡村聚合而成。

③建筑的制度是决定中国建筑体系的根本因素。

④与建筑是同构的,根据人伦宗法而形成的围合的四合院。

⑤常家大院、王家大院空间都似一个城市。

⑥建筑是一个小城市,城市是一个大建筑——阿尔伯蒂。

⑦石库门、里弄——西方的建筑方式与传统弄堂、三合院式建筑的不谋而合。

6.广场:

①西方广场与教堂有关,几何化

中国有庙的地方有广场,田字形、井字形,市井的。三牌楼、四牌楼做空间的界定。豫园的庙市——园林与市场比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构营造意匠

(一)香山帮

1.苏州吴县“苏式”

2.明、蒯祥,建设紫禁城,有“蒯鲁班”之称,工部侍郎(建设部长)

3.江南风格影响。

4.还有阮安、蔡信、杨青、姚承祖(《营造法源》——清代民间做法)

5.明南京故宫也是香山帮做的。

6.苏式建筑最经典在于园林或厅堂(花厅)。

(二)Tectonic建构/构筑/构造意匠——唐宋

榫卯——河姆渡遗址,是柔性,类似铰接可旋转,允许残余变形。分对接和拼接两种。企口板插接的方式,后来变成拼接方式。螳螂头,勾头搭掌(一般是水平构件梁、板的做法)。银锭隼(多块之间的拼接,用另外单独的榫卯)瓜棱柱就是拼接而成的。燕尾隼(梯形的接头)

穴居——木构为主挖地下或靠山崖+屋顶——墙体

构造

1.踏道,分三种:如意踏步、垂带踏步、礓嚓(又称御路石,是最高级)。

2.左土戚右平:平:坡道,土戚:踏步

3.宋/清,阑额/额枋,普柏枋/平板枋,绰幕枋/雀替,n椽栿/n架梁。

4.槫径=檐柱径

5.槫头伸到山墙以外部分称为“出际”/“屋废”

大木作包括:柱、枋、斗拱、屋架。

营造:

1.定位法多源于“土圭法”

2.一等材与律吕之首的黄钟、林钟相合。营造尺是逐渐变大的。

3.土工技术主要涉及古代建筑的基座、基础和墙体。

4.墙有3种:木骨涂泥、版筑、土坯墙垒砌。

5.筑墙的模版称为,宋称“膊椽”,墙端横向的模版称“桢”。夯土版筑在周朝很发达,以“版”为筑墙的单位。城墙高与基宽相等,上下宽比2:3。

五花山墙:山墙将梁架裸敞

(三)结构类型: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

中国建筑和大地的关系,柔性。搁在地上,不是埋在地上,放在柱脚石,可以随意移动,可移建,可转角。挖个坑,放柱础,搭房子。屋顶和屋身也可以分解开。

(四)古代平面形式

地盘图4种:单槽(减掉一排柱、梁)(晋祠圣母殿+副阶周匝),双槽(太和殿、祾恩殿+副阶),分心斗底槽(多用于大门),金厢斗底槽(多用于祭祀建筑、右旋膜拜)。

1.偶数开间结束在南北朝,有中柱的空间不是主人最尊贵的位置在西南角,叫“奥”,东南其次,叫“窔”,最差的在西北,叫“漏”。

金厢斗底槽和佛教的仪规有关,外槽内槽是指两圈柱子的轴线,佛教要右旋礼拜,内槽外槽之间的空间是环形礼拜空间。《立面的误会》

减柱造、移柱造从辽金开始,清朝结束。减柱造——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佛光寺文殊殿(金建)、三清殿(仅有8根柱),移柱造——严华上寺大雄宝殿。

我国古典时期开始在抬梁式结构的成熟——唐朝。

2.例子: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平面。商周的大部分建筑是偶数开间,柱子是奇数,一直到魏晋南北朝。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四合院遗址,前堂后室。最早的四合院、瓦、砖(铺地)、排水系统(陶)。汉长安南郊明堂辟雍遗址平面。郭巨祠,山东,悬山顶,现存最早的建筑实物。

(五)中国官式抬梁式建筑按等级分为厅堂和殿堂。

《江南厅堂》陆炳杰、陈从周、潘虹轩。

厅堂:

1.彻上露明,不做天花,所有构件全部暴露出来所以做得很精细,梁的表面雕图案。

2.内柱升高,宋代大梁叫栿,二梁叫槫,间架——等级,架是檩条,百姓不超过5架。托脚叉手做法与明清(古典晚期)不同。

柱的基础的构造:柱櫍、柱础(磉石)定槽、放线、开槽、立磉、立柱、善架(地栿、额枋、普柏枋或平板枋,斗拱,屋架)。斗拱与底下梁架形成对应倍数关系——井干做法。铺作是井干做法的体现,一层层的。云南一颗印住宅。

殿堂:等级更高、更费时费料、按间架分等级。官式是伦理等级制度的体现。

1.檐柱与金柱同高,形成水平结构层。重檐副阶的檐柱叫檐柱,里面的檐柱叫老檐柱。

2.有天花(明桴和草桴),天花有修饰。有时候也做彻上露明。

(六)构件名称:

1.栋——脊檩

2.月梁——宋,有曲线卷杀,艺术加工的梁。

3.栿——宋,梁。

4.步架——两檩水平距离。

5.檩——宋称槫,清大建称桁,清小建称檩。其实是二梁(进深方向是大梁,横向的是二梁)。

6.复梁——内额

7.偷柱、虚柱——半根柱落在梁上(晋祠圣母殿)

8.普柏枋——宋,清称平板枋,柱头上的枋。

9.乳栿——短的明栿

10.大叉手——斜向的支撑,后来就是短柱。

11.冬瓜梁——月梁的一种,南方民用。

12.鼓镜——柱櫍

13.阿——角梁

永定柱造——底层半拱和平座半拱分别於地平立柱承托,平座柱和底柱相依并列,上层柱仍然插於平座斗拱上。含元殿殿阶局部就用了用永定柱平坐.但这种较古的方法在唐以后就逐渐被淘汰了

(七)屋顶:

庑殿顶(5条脊:正脊1、垂脊4)等级最高却出现最早,攒尖顶也早,之后是两坡的悬山,之后是庑殿顶和悬山的结合——歇山,最后是硬山顶,等级最低,出现在明朝,因为砖的大量使用。歇山(又叫九脊殿:正脊1、戗脊4、垂脊4,如重檐则加围脊4、角脊4),是悬山加批檐。有复杂的组合,紫禁城的角楼有72条脊,上海最复杂的是湖心亭。

歇山顶——收山。庑殿顶——推山。

庑殿顶推山,是四个坡顶,山面和正面一样道理,进深方向的梁是横梁,纵向的叫檩、纵梁或二梁,山面上的梁叫扒梁。曲线早期弯的厉害,清代只把脊檩推出。悬山山面檐柱即山柱上面檩条往外出,钉上搏风,清代出多少以井干拱木为模数。后期小式做法(《清工部做法则例》大式用斗拱做模数)用椽子、檩条做模数,悬山出4椽4氹。歇山是悬山往里收山,煞两头=加批檐,出现戗脊和垂脊。收山的梁是丁栿/扒梁。收山的位置高度:四椽栿/五架梁的高度。坡面的椽子/清代的踩步金梁靠扒梁托起。唐收山大,半个尽间大,到清收山变小,只有一檩径。翼角起翘:屋宇的边缘不是直角相接,而是有卷杀,尽间的中间开始,角梁是个大椽子,角梁生出3椽——“冲三”,椽子下面垫三角形生头木,升高4椽——“翘四”。中国屋顶是双曲屋顶,横纵都曲。

庑殿顶=五脊殿,又叫吴殿,歇山=九脊殿,又叫汉殿、曹殿,不煞两头是悬山,煞两头是歇山。抹角梁:搭在檐檩上,把收山的梁托起,也托起角梁。踩步金梁和正面的梁相交。

【图】官式建筑从唐到清的变化:斗拱变小、屋顶有缓到陡。

而官式建筑的陡缓主要是由等级决定,朝代不一定是决定因素。大明宫是陡的,因为上栋下宇,等级高就应该陡。佛光寺大殿缓可能是因为等级不够。斗拱变小是因为用材变小,结构作用不在了,只有装饰作用。清代的昂是假的。清代生起、侧脚不明显,

明清与宋的差别:(太和殿)没有铺作层了。殿堂,有天花,完全用彩画,没有月梁了,斗拱很小,完全装饰作用。可见的最高只有9踩/7铺作。生起侧脚变罕见了。

晋祠圣母殿是混合式,同时具备厅堂和殿堂特点。

(八)举架举折提栈:

与采光、排水、等级有关。

宋:先连线,水平等分,自上而下第一根檩条下落1/10,再连线,下一根再下落1/20,1/40以此类推。

清:先连线,水平等分,每份长为一步架,自下而上第一根檩条上举五举(步架的50%),脊部最大九举。五檩:飞檐三五举,檐步五举,脊部七举。七檩:飞檐三五举,檐步五举,中金步七举,脊部九举。九檩:飞檐三五举,檐步五举,下金步六五举,上金步七五举,脊部九举。十一檩:飞檐三五举,檐步五举,下金步六举,中金步六五举,上金步七五举,脊部九举。

(九)斗拱

从周代开始的。发展:梁托(柱子与梁交接的地方的放大)或承檐挑檩。与铺作层结合,变成了井干壁的节点。显示身份,开始有出挑,4铺作到8铺作。栾=弯的斗拱。

一斗两升——一斗三升。起源或与乘米的器皿有关。“东方之冠”=“天下粮仓”《斗拱的起源》汉宝德。《中国古典建筑探研》王汝民

①单拱:一层

②重拱:瓜子栱、慢拱、厢拱、令拱

藏族的斗拱叫大雀替、翅托,也用榫卯,有很多现在已经看不到的汉代斗拱样式。民间多用穿斗式,也是斗拱的形式,擎檐柱可能也是斗拱最初的形式。昂是大斜梁,最初是直木头,唐代砍斜变成批竹昂,后来有卷杀。民间不可以出四铺作,简单的做法有斗口跳、只出蚂蚱头。五铺作画法。

模数:是一切取用料的量度基础。

①宋:材(拱木高度)、契(拱和拱之间距离)比例3:2,足材=单材15+契6=21分

②清:斗口(拱木宽度)、份(拱宽的1/10)比例7:5,足材=单材14+契6=20分

清的大式建筑/宋的法式建筑。高度问题用“材”“契”,长度问题用“份”。

柱子:北朝开始用梭柱(或突肚柱),希腊传来。从上1/3或下1/3开始卷杀。明长陵献殿的柱子是最大的。

月梁在明清民间仍然有。

“大明宫复原会议”长安遗址旁边召开,中国木构建筑重要特征:可移动(因为是铰接的),大明宫是在唐末被拆迁到洛阳开封。含元殿被搬走重建成其他建筑。

(一)南禅寺大殿——保留下来最早的建筑(唐式建筑但不一定是唐代建筑)。

(二)佛光寺大殿(梁思成文献断代)

1.金厢斗底槽,结构是唐式,日本人推断立面是宋代的,因为原是外廊。

2.殿堂式——明柎草栿乳栿是指位置,月梁是指一种形式。中间长的明柎一般做成月梁形式,旁边较短的是乳栿,乳栿如是明柎也做成月梁形式。明柎承托天花,在天花下面,看得见;草栿承托屋架,在天花上面,看不见。

3.佛光寺大殿是一等材。——《营造法式》“材”是斗拱的高度。“契”出现是因为需要小尺度,于是斗栱出现缝隙,共有8等材。其他构件都符合“材契”,额枋、门额也符合。

4.四跳七铺作。大明宫复原研究目前最大也是七铺作。清式踩数是2倍的出跳数加一。

5.双抄双下昂。——昂起杠杆作用:一头压在草乳栿底下,一头挑在撩檐枋底下。

6.内槽以内都是偷心造。——与建筑主立面平行方向的栱叫横栱,垂直的叫华栱。华栱上没有横栱叫做偷心栱,有横栱的叫计心栱。

7.平闇天花——小格子,唐辽

8.庑殿顶有推山——纵剖面上能看到等级和屋顶形式。屋顶主要看山面的变化,所以看纵剖。纵剖是截断长的方向看短面,横剖是截断短的方向看长面。推山是檩条在正常的位置推向外面,为了造型也体现身份。

9.没有飞椽。板门、直棂窗。

(三)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代,接近唐式。

1.金厢斗底槽

2.殿堂式

3.双抄双下昂

4.七铺作

5.木制菩萨,现存中国古代最高的塑像,做了井口。

6.楼阁有暗层,在上下层之间的屋檐部分,不采光,外观两层,内部(2n-1)三层。阳台叫平座

7.叉柱造,檐柱向内收半个柱径,暗层和下层之间错开。坐在下层的斗拱上,出挑的铺作上。只有唐宋辽金才有的做法。永定柱:没有叉柱,直接下来。

8.歇山顶。收山:山面向里收,与悬山对应,也叫“厦两头”山面也有坡顶(抱厦)。山面不加坡顶叫“不厦两头”就是悬山。一般收在1/2间大小。收进去的那榀梁架落在哪?抹角梁做法、槟梁(扒梁)——和檩条同一方向的梁。

李诫/诚,字明仲

(四)应县木塔:辽

外观五层,内部九层。副阶周匝,八边形,一个重檐殿堂,四个单檐的殿堂。柱子有生起,随间变高。侧脚。不倒因为暗层里有刚性的箍。

叉柱造不一定都用在楼阁中。应县木塔是营造学社测绘完成的。

河北正定中国古建筑之都,开元寺钟楼(唐代四个半建筑之半)。山西、河北(正定是最集中的)地上木构建筑最多。

明代十三陵祾恩寺大殿、清代故宫太和殿、华严寺大殿上寺(辽)。

山西溯县崇福寺混合式,内柱升高,但有铺作层。

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用木很多,混合式。

上海真如寺大殿,大木作部分是元朝,只有一朵斗拱是元朝的,三间殿,十椽屋/九架屋,由于等级限制所以做成屋中屋,混合做法。屋中屋假天花,本是厅堂,变成殿堂形式。

北京召开中国营造学社80周年纪念大会,吴良镛以下全部出席。

朱启钤:将儒和匠结合起来,提倡中国建筑和国际对话。1929年成立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是带头人。营造学社抗战时期转移到四川宜宾李庄,同济是其隔壁。

四川的崖墓,有曲线斗拱。崖阙,是仿木建筑,不是足尺建筑。最大斗拱是一等材,9寸。

苏州各种轩的做法:一枝香轩、菱式轩。——见江南做法《营造法源》香山帮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三大术:风水术、营造术、造园术。

模数:

①东边:蓬莱三岛,秦汉的“一池三山”模式——蓬莱、瀛洲、方丈。

②西方:昆仑悬圃。或与空中花园有关。

南北朝,周炳《画论》中国园林的要义在二维平面上表现,意境。写意画。画家不会造园。

清朝退化。明清建筑是中国的洛可可。日本——禅宗意向,枯山水(沙子、白石)。

中国园林边界模糊。——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有墙无界。手法:障景、借景。方塔园也用此手法。

书目:

《园冶》计成。陈植的《园冶注释》卷一有两部分:兴造论、园说。

李渔的《闲情偶寄》第四卷:居室

沈复/沈三白《浮生六记》第二卷《闲情记趣》园林描述。

陈从周《说园》

刘敦桢《苏州园林》建筑师看园林,有设计方面。

童寯《江南园林志》以记录为主

造园是意匠的结合,有意有匠叫主人,总指挥。《园冶》有四句话“精在体宜,巧于因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颐和园早于圆明园。悬圃——灵台灵沼灵囿——馆娃宫。与西方比较:西方是封建下的,中国是释放。

明清故宫交通不便,唯一好的地方是水系的处理。南宋的平江城(苏州)。

“一池三山”。汉长安,上林苑中有昆明池、建章宫(太液池)。

最早的私家园林:袁广汉园

盛唐:王维、白居易、色彩回归和审美的?化。辋川别业

宋代:政治上科考,文人社会,文人园林的高潮。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宋徽宗赵佶“艮岳”。山水画。宋代瘦、绉、漏、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域背景下的中国建筑

1、丝绸之路与中国建筑

1)丝绸之路,长城沿丝绸之路,保护商贸线路。线路:西安长安——罗马。主要有三条线:草原线、亚洲中部塔克拉玛干沙漠线、南线。线路在敦煌玉门关一分为二,在喀什交汇。公元前5世纪伊瑞克仙神庙女雕像穿丝绸。

影响中国的两个因素:“胡”“佛”。

2)佛教的来源是从印度经过中亚在来到中国。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园(《大唐西域记》)阿

育王石柱-记功柱。

曼达拉=中国的九宫格,最著名的是:印度建筑师查尔斯·克里亚的印度议会大厦(桑奇大塔)。

3)塔的演变:塔就是佛(Buddha)。最重要的是塔刹=一根杆子(佛的抽象形象),后来加伞

盖/相轮,后来加窣堵坡(窣堵坡Stupa=馒头状、坟包包,刹在里面,通告的柱子),牌坊门,开始有佛像,金箱斗底槽旋佛。

法隆寺五重塔图叉柱、昂。

影响中国最大的不是印度。而是犍陀罗(现西北印度/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的楼阁式塔。印度的东西经过亚历山大东征(希腊化)传到中国。

塔是标表类建筑。日本的大黑柱。《从希腊到中国》

4)佛三宝:佛法僧 eg.犍陀罗的佛寺塔院-佛院-僧院。记载最早的佛寺是白马寺。接近那

个时代的是日本的四天王寺,前塔后堂,金堂是金箱斗底槽、山门是分心斗底槽、讲堂是减柱的单槽。之前的佛寺只有塔,连佛殿都没有。——法隆寺,塔和佛殿并重,大约飞鸟时代/隋——塔放在佛殿之后——塔放在寺院外边。

伊东忠太:发现云冈石窟、北魏,受印度、希腊影响。《东洋建筑史》印度、中国、日本,中国部分被译成《中国建筑史》,只写到北朝。

5)石窟的类型:支提(有旋佛空间)/塔院式、毗呵罗(大殿堂)/佛殿式、精舍式(耳房坐禅打坐)。佛像的变化:变成女相,中国崇拜阴柔。中国最早的石窟在新疆,而敦煌石窟是汉地最早的石窟公元366年。公元5世纪武威的天梯山石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檐廊。

6)新疆是中亚的中心,生土建筑,龟兹(今库车)库木吐拉石窟,东汉。中亚用土砖拱券方法砌筑,不用支模。河南也有这种砌法。中国开始用拱券是西汉时,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开始普遍应用在陵墓中。从新疆出来到阿富汗巴米阳。印度阿站图石窟。

7)重要的塔:一共一个半的高层木塔:应县木塔高层木塔,重点。还有半座正定天宁寺灵

霄塔9层,下四层是砖砌,上五层是木构

北魏永宁寺塔:

两个应县木塔的高度,尺度复原法测出。量平面尺度,通过平面尺度记载折算出当时尺度,再推算高度。五圈柱网,中间有20m见方的土芯,九层塔,上面有窣堵坡

大雁塔:仿木塔

密檐塔:抛物线外形(叠涩出来的)、里面是空筒,是单层塔。由来希呵罗=塔庙(不用拱券),印度教的东西。中国足尺建筑最早的是北魏嵩岳寺塔。外观13层里面是空筒,搭10层楼板,有拱券,底层是十二边形平面,上面是8边形。唐塔以方形为主。冯亮金茂大厦:密檐塔形式,art-deco风格,55层以上是密檐塔,抛物线形。

新疆的方案:伊斯兰和汉族都能接受。伊斯兰形式,方形底面加圆形穹顶。

自己总结的塔:

1.楼阁式塔

①楼阁式塔最早出现在:印度犍陀罗(白沙瓦)地区,希腊-印度

②中原最早接受的一种西域塔形:楼阁式塔

③记载最高的塔:北魏洛阳永宁寺塔133m,9F

④显存最高最早唯一的木楼阁式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67.3m 9F (河北正定天宁寺灵霄塔,9F,8角,下四层砖,上五层木,有塔心柱。

⑤记载中最早的楼阁式砖石塔:洛阳太康寺的三层砖塔,晋。西安大雁塔(唐)砖表土心,7F,慈恩寺——(明)包明代砖,7F,64m高。苏州云岩寺虎丘塔,宋,八角七层仿木砖塔,内外套筒。

⑥现存古塔中最高的:河北正定开元寺料敌塔,八角十一层,84m。

⑦最早出现砖木混合:砖砌塔身,外檐为木,宋。苏州报恩寺塔,八角九层,76m。开封佑国寺铁塔,砖仿木,表面遍饰铁色琉璃面砖,前身为喻浩设计。

2.密檐塔

①最早出现密檐塔:南北朝

②现存最早密檐塔/现存最早的足尺建筑:北魏嵩岳寺塔 36.78m,15F,冯亮

③唐朝是密檐塔发展的鼎盛期。

④抛物线形的密檐塔有:西安荐福寺小雁塔,现存13F,43.3m。河南登封法王寺塔,15F。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16F。金代洛阳齐云塔。

3.单层塔

印度-中亚萃堵破为祖型

①最早的足尺单层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②最早的八边形单层砖塔: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唐代。

③佳例: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

4.喇嘛塔

元时由阿尼哥带到元大都,是印度萃堵坡的一种变体。

①最著名:北京妙应寺白塔,50.85m.

②过街喇嘛塔:元

5.金刚宝座塔:

印度曼陀罗平面+须弥山境界

①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明

②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8)中国“胡”化:

几个重大文化事件: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尼泊尔)释迦摩尼出生。14年后孔子出生。老子和孔子同一时代。83年后西方哲学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师祖)出生。

亚历山大大帝(拜亚里士多德为师)东征,灭波斯,打印度,把西方文明送到东方。

①家具:南北朝匈奴突厥在中西方穿梭,把西方人起居习惯带到中国,改变了中国席地而坐的习惯,胡床的“胡”。“几”=炕桌。五代和宋才完全接受垂足坐家具(使建筑变高)。

②琉璃:早期青灰瓦(仰韶文化,很粗糙,=陶片)。→向玉的方向发展→出现琉璃(贵重)→与瓦结合→出现人工琉璃瓦(魏晋南北朝从阿富汗传来。北朝变便宜,成为建筑材料,在高级建筑的屋顶使用,用“剪边”的形式)→瓷器发展→出现了彩色琉璃(青绿色为主)。

③栏杆:单独一类,勾栏……望柱出头是晚期,明清,交角造。

④梭柱:北朝出现,从希腊传来(entasis),经北印度和中亚。最早出现在河北定兴阿育王时代的石柱。上1/3收分/收杀。河北隆兴寺摩尼殿,有曲线收分,剪边琉璃。

⑤鸱尾:从鱼演变来,印度的摩羯鱼+中国的一种叫鸱的鸟

⑥彩画(退晕):从印度来,凹凸寺的彩画有凹凸感。

⑦须弥座:印度塔中使用,后来在木构殿堂中使用

⑧建筑装饰图案:

希腊——卷草系列——柔曲线;中国——纹锦——折曲线。

9)伊斯兰建筑

起源于阿拉伯、土耳其,古时是东罗马的地盘。只是一种伪形。

①礼拜寺是巴西里卡,横向进入后向两边走。都朝向克尔白,所以中国的主殿是西向的。

②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加了邦克楼(minanet清真寺的标志物,从基督教钟塔来)。也有很多伊斯兰建筑是由佛教建筑改建的。

③玛扎Mazza陵墓,下方上圆,从stupa来的。

香妃墓。

艾提尕尔礼拜寺,新疆最大。

小泰姬玛哈,抄袭泰姬陵,丑。泰姬陵比例完美。

穆斯林住的房子,阿以旺,中厅(院子,有顶)

西安钟楼、鼓楼,鼓楼大街里有穆斯林区。

中国的四大清真寺:

①狮子寺/怀圣寺,广州,水上丝绸之路来的,光塔(外有螺旋楼梯)

②麒麟寺:泉州,宋元

③凤凰寺:清净寺,杭州

④仙鹤寺:扬州

北京和西安各有一个伊斯兰区,书上有,礼拜寺。西安的用勾连搭屋顶,形成大空间。

苏公塔:,生土塔,土砖——乌鲁木齐的大巴扎尔,王小东,商业建筑,梁思成奖。塔梁塔维吾尔族建筑,回纥民族。

2.西风东渐与中国近现代建筑

1840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的开端,18世纪启蒙运动是西方近现代的开始。

1453年文艺复兴,因为拜占庭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被奥斯曼(伊斯兰)占领,基督教文明中心又转移回意大利,东方就没有了。所以伊斯兰造成海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印度。

复兴:寻找新的立足点。复古:

文艺复兴:向教廷挑战,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出现新教,主张人文主义。要到东方寻找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521年明正德年间葡萄牙人到澳门、广州

16、17世纪西方文明从中国华南开始传播。

启蒙时期:

法国,伏尔泰,向皇权挑战。“去魅”(马克思·韦伯)——民主

法国古典主义是文艺复兴在法国的表现。

启蒙运动之后的法国古典主义就变成了新古典主义/先浪漫主义(异国情调)

浪漫主义包括哥特式和帝国式

威廉·钱伯斯(英)《中国的建筑、家具、服装、机器和用品设计》ailifact克欧花园

外滩建筑主要新古典主义、也有浪漫主义(哥特复兴),也是广义折衷(折衷有广义、狭义之分)13世纪马可波罗

广州平面图,华南民居形式:南北长条,四合院结合气候形成。

午门:雉门五凤楼

利玛窦(明)、南怀仁(清)郎世宁(明,透视)

圆明园——巴洛克。珠海圆明新园

颐和园石舫,中西结合,巴洛克

朱大可《时代建筑》痛批世博中国馆

小特里阿农(瓷器展示)人民大会堂是其放大、古典三段式

“伟大不是巨大”——谭元

巴黎美术学院,巴洛克,装饰洛可可,建筑科,建筑是美术中的首位。

古典主义经典:卢浮宫东立面

同济校园建筑混乱,互不协调。

钱伯斯的画错误:标高不越间广

上海商城斗拱就是出挑

Chineque中国风,家具,中国传到西方

中国建筑师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保罗·克利从法国到宾大

冯纪中是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方塔园

路易康,打通古典、现代。

“世俗万岁”大众文化、去魅、文丘里

理查医学楼

哈佛:格罗皮厄斯,宾大:新+古

宋美龄,追求中国+现代

Modern两层含义:一是现代:时间的概念,形式感,相对而言的。二是摩登:时尚、时髦、不排古、一排地方民族。

Art-deco新古典主义+art-deco=外滩建筑

老国家美术馆,北京西客站。中山陵。雨花台-杨廷宝。辽宁、山门、辽代建筑剪影。毛主席纪念堂(林肯纪念堂),鉴真纪念堂,陕西省博物馆。

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doc

—、木构建筑的特点: 1、优点:収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木材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木架建筑易遭火灾、虫蛀、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难以满足更人、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2、穿斗式:用穿桥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棍棍的房架,擦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擦条方向用斗桁把柱子串联起來 3、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橡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社而上。 4、井干式: 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了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釆川跨度较人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人的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 5、生起: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稍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 二、屋顶级别: 高一低:庇殿顶一歇山顶一悬山顶一硬山顶 三、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质的产物。明代徐杲、蒯祥 四、原始社会建筑: 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干阑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来,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 木骨泥墙房屋——rti穴居发展而来,黄河流域(地势高,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 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樺卯技术构筑房屋。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干阑式) 黄河屮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 1、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陕西临潼姜寨村落——居住区住房分五组,每组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陕西西安半坡村——南面屈住区, 北面墓葬区,东面制陶窑场 2、龙山文化——父系氏族(住房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吕字形平而):土坯砖 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屈室装饰。 外室设有窖穴,供家庭贮藏,与仰韶吋期窖穴设在室外的布置方式不同 仰韶晩期遗址中已有在室内地血和墙上采用白灰抹血,普遍采用是龙山时期

考研中国建筑史

一、居住 1、北京四合院:北方地区院落式典型 (1)宅门 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小门楼 (2)特点 1)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2)秩序通过门来体现,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 3)墙垣厚重,院落内向,院落是交流场所,但缺乏私密性。 4)防风沙、抗干扰和噪音,较安静 5)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 2、云南一颗印: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采用 1)“三间四耳”或“三间两耳” 2)2层,占地小,密度大,符合当地人多地少的需要 3)倒座深八尺,“三间四耳倒八尺”为典型布局 4)大小厦(腰檐)联通,雨天穿行;房高、天井小,大小厦深挑,挡太阳大高度角的阳光直射,符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 5)双坡顶,外墙高耸,如城堡,防火、风、盗 6)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活,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势形成不规则的散点布置。 3、窑洞:黄土高原、黄土盆地农村住宅主要形式 结构与类型 (1)开敞式靠崖窑:有天然崖面(河南巩县康百万庄园)面阔:进深=1:2-1:4 (2)下沉式窑洞(巩县西村):地坑院竖穴+横穴 (3)锢窑:在地面上人工建筑为拱顶的房子 (1)优点 A.节能,冬暖夏凉; B.就地取材,经济适用 C.防火,防噪音 (2)缺点 A.容易塌顶 B.空气不流通,潮湿 C.排水存在问题 D. 抗震困难 E.施工周期长 影响住宅形式的可能因素: 1、社会结构 2、家庭结构 3、生活方式 4、私密性观念 5、对自然场所的认知方式 6、宗教信仰 7、气候 8、可供使用的材料与技术手段 1)地理、气候 北方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风沙大; 云南地区低纬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一颗印的住宅形式可随高低起伏的地形任意布置。 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气候炎热。 2)人文 北京四合院以空间的等级、建筑的秩序展现了伦理的秩序,体现了它和京城相通的尊卑分明、秩序井然、气质。 一颗印体现了一定的秩序,并且经济实惠,为百姓接受。 窑洞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由原始的地穴演变而来。 3)材料、科技 黄土资源丰厚,土质粘度较高,粘聚力、抗剪强度较高,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而木材较少,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抬梁木构架、穿斗木构架体系成熟。 二、宫殿坛庙陵墓(魏晋南北朝-东西堂制、骈列制——隋唐三朝纵向排列——明清三殿 两宫五门) 1.明清北京宫殿 (1)基本格局: 布局严整、规模宏伟(760*960) A. 中轴线 B. 功能分区:外朝、内廷;外东路、外西路 C. 基础设施:护城河、道路规整 (2)形制特点:吸收前朝做法并有所创新,成为象征封建集权统治与严格礼制秩序 的典范 A.恢复汉族文化传统,用礼制来强化宫殿所象征的皇帝权威的合法性(对古制三朝五门的恢复和附 会,宫殿命名中体现出宇宙秩序与人间秩序的合一) B.吸收前朝各个时期的做法(三殿两宫五门沿轴线纵向展开,宫前序列进一步丰富) C.皇帝集权的强化在物质上的表征 (3)设计手法特点(成就): A.建筑序列:通过连续对称的,尺度、形式不断变化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 B.建筑处理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体:以小衬大,以低衬高。 C.空间有序转换:以门为媒介-空间限定、渗透与转换;以廊庑为辅助-功能划分、交通引导、衬托主体 D.屋顶、色彩、装修等细节也成为表达空间等级秩序的语言 E.文字与小品具象征意义 2.天坛:北京外城,分为圜丘组群和祈年殿两个组群,由丹陛桥连接 (1)平面布局与重要建筑物

《中国建筑史》重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是(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 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建筑遗存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陵墓祭祀监狱建筑,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 夏商周时期是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时期 汉代建筑: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 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中小型的居住建筑,以及佛教寺庙建筑, 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出现。斗拱的形式多样,正处于未 定型的活跃探索期。多层楼兴起盛行,建筑组群庞大,显示出中国木构建筑 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时期。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充满民族斗争民族融合的时 期。 佛教建筑的兴起,佛寺佛塔石窟和精美雕刻兴盛,陵墓建筑不甚发达,南朝陵 墓神道两旁的雕刻颇有成就。园林:魏晋南北朝,士人阶层兴起,玄学思想, 山水文学开始兴盛,私家园林以士人园林为主。家具:适应垂足而坐的高型 家具开始丰富,胡坐逐渐取代了此前中原的席地而坐。 宋朝建筑特点: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3建筑装修精美,色彩华丽。4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5园林建筑兴盛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期,明清两代的建筑较唐宋时期的建筑缺少创造力,更趋向于程式化和装饰化。 明代建筑:1初期的建筑风格与宋元相近,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期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2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也得到广泛应用3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技术趋于定型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式建筑形象严谨,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6私家园林发达7明式家具闻名于世8风水术发展极盛。 清代建筑特点:1园林达到了极盛期。2藏传佛教兴盛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4单体设计简化,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斗拱的承重作用消失,仅作为装饰5建筑材料与技术都有了创新,出现了玻璃,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在建筑上广泛应用。 明清故宫: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由明代蒯祥,徐杲等人主持设计。经历十二年建成,明清24个皇帝在此执政。位于北京城市的中心,占地72 公顷。有房屋8700间,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殿建筑群。 故宫基本布局:(一)严格的中轴对称(二)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三)前朝后寝(四)三朝五门三朝,对应三殿。.太和殿;颁布重要政令、天子登基、大朝会、皇帝庆寿等。.中和殿;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宴会、殿试进士。.五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三朝五门: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三朝的称谓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朝,入阖;宋代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一参)。也就是: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唐长安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三朝为:外朝奉天殿、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元失此制,明南京宫殿则又用此制,其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代故宫五门为: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

1.木结构存在的优势和缺陷a.资源丰富,便于加工 b.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空间灵活性大c.抗震性能好榫卯柔性连接缓冲外力d.施工模数化e.方便修缮、搬迁缺陷 a.木材越来越少b.火灾的损害c.空间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 2.木结构建筑的类型:抬梁式:沿房屋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形成一组木构架。穿斗式: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形成一组组的构架。井干式: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形成房屋的壁体。 3.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的岩洞;具有代表性的房屋建筑遗址主要有长江流域巢居发展来的干阑式建筑和黄河流域穴居发展来的木骨泥墙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和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遗址(半穴居向地面建筑发展)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出现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呈“吕”字形,原始社会末期出现装饰:白灰面层(防潮、清洁、明亮) 4.奴隶社会建筑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末都城斟*(早期封闭庭院) 商奴隶制下的等级制度对建筑有了新的要求——宫殿、陵墓;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期遗址(我国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瓦的发明,三合土抹面,斗拱的雏形春秋瓦的普遍使用,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砖的出现,铁器的使用 5.封建社会建筑战国城市建设的高潮,齐国临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城市不再是诸侯间的堡垒,而是工商业的大都会;宫室——高台建筑;铁制工具广泛使用——榫卯更精细;瓦广泛使用(筒瓦、板瓦),出现装饰用砖,陶制漏斗、管道形成排水系统;大型建筑工程—都江偃:秦国蜀都郡守李冰父子修筑,有泄洪和灌溉两大功能,长城建筑理论—齐国官书《考工记》秦秦始皇陵(骊山陵)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遗址;阿房宫——写仿六国宫殿汉木构技术成熟;斗拱普遍使用且功能明确;屋顶形式丰富,板梁结构、拱券结构发展,多用于地下墓室;三国、晋、南北朝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建筑出现的形式最多;山水园林建设的转折点,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隋唐至宋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隋河北赵县安济桥,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可减轻桥的自重,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唐建筑特点(气魄雄伟严整而又开朗):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愈趋成 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都料);砖石建筑进一步发 展;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结构、构造达到和谐状态,形式是结构的外在表现。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早木构,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唐代建筑色彩以暖色为主,温润明朗。五代材料上发展砖木混合结构。北宋建筑的发展趋向定型化、制度化,是建筑技术的进步,同时也限制之后建筑的发展。李诫《营造法式》木构建筑的重大发展:模数单位:小的构件取分,大的构件用材;模数制:“以材为祖,材分八等”宋代建筑的发展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结构打破唐以前封闭的里 坊制,代之以开放的新街市);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建筑组合 方面,在总平面上增加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建筑装修和色彩有很大发展(装饰风格由唐代的豪迈转向婉约);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米(最高砖石塔)最 早琉璃塔(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园林兴盛(北宋:注重个人趣味南宋:与环境结合,形成因地制宜的造园手法)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表现的为汴京(北宋东京)街景。辽承接唐末文化——唐风佛塔以密檐塔为主,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我国唯一的木塔)天津蓟县独乐寺金既有北宋纤丽,又有辽代色彩和少数民族特色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元元大都:中国古代最符合礼制规范的都城;城市景观方面,创造大片水面作为皇家苑囿;木构建筑草率(采用天然弯木,做木构件;采用大额;强调柱梁直接交接,斗拱功能减弱;“减柱造”(在祠庙殿宇中大胆的抽去若干柱子))宗教建筑发展:出现类型丰富的塔,特别是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道教建筑:山西永济永乐宫建筑群伊斯兰教:泉州清净寺 明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面更加广 泛;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官僚地主私园 发达;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木构注重规整和整体性(建筑造型艺术同唐宋建筑比较,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唐宋时期建筑生动有弹性,明清以后趋于平直僵硬;建筑结构强化柱梁的直接交接)民间建筑水平提高(南方建筑水平高于北方,保留营造法式的做法,江浙一带建筑做法《鲁班营造正式》砖普遍应用于民间,琉璃普及)明以 后才普遍采用砖墙,硬山建筑清园林达到极盛期;藏传佛教建筑兴盛;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简单化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对西藏、蒙古采取宽容政策(西藏布达拉宫`河北承德外八庙) 儒教运用至极点——“夫子庙”住宅丰富,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工程做法》规定建筑等级 6.《考工记》记载的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7.城市形态的发展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至夏商周三代;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 8.宋东京布局特点:采用三套城,宫城居北,四条水系,交通以水路为主,里坊、市坊解体,城市道路形成街巷系统,整个城市呈开放型结构。建立厢制。 9.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布局:方整:旁三门,规则,前朝后市,左祖右社道路:大道+胡同形制;三套城;突出成就:科学的水系设计;将水面与大片苑囿结合,创造一个山水城市;城市空间立体形象的塑造。 10.宋东京选址:交通便利,水运中心;布局特点:采用三套城,宫城居北;四条水系,交通以水路为主;利用河道排水;里坊、市坊解体,城市道路形成街巷系统,整个城市呈开放型结构。建立厢制 11.明清北京城:燕下都,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布局:方整:旁三门, 规则,前朝后市,左祖右社;道路:大道+胡同;形制:三套城;突出成 就:科学的水系设计,将水面与大片苑囿结合,创造一个山水城市;城市空间立体形象的塑造。 12.住宅构筑类型: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等)竹木构干阑式(广西、海南、贵州等侗族)木构井干式(东北、云南林区)砖墙承重式(山西、河南、河北、陕西)藏碉楼(西藏)土楼(福建、广东)窑洞(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毡包(内蒙古、新疆) 13.北京四合院:建筑布局:十足帝王气,有轴线、序列,左右对称,体现秩序、等级、尊卑;分析:有轴线,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内向; 秩序通过门来体现;坎宅巽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二门— —垂花门;院子,重要的家庭聚会中心,环境气候调节的场所 风格:建筑外部风格简单,色彩为灰色;评价:防风沙,防噪音,防干 扰;私密性差,建筑密度低 14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生土建筑:未经焙烧的原土(窑土、夯土、土坯砖) 土楼:夯土建筑特点:外观:封闭、以防卫;内部:主要使用空间,开 敞;夯土技术:当地土质属红壤,质地黏重,韧性大,山地又盛产硬木 和竹林,作为建筑的骨架和拉筋;糯米红糖为粘结剂。类型:一家一楼, 防卫功能 基本特征:以祠堂为中心;平面格局采用中轴对称方式;。基本居住模式 是单元式住宅;圆楼——承启楼;方楼——遗经楼 15.河南巩县窑洞寒窑特点:没有建筑的建筑空间,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背景是大地(无限体),冬暖夏凉剖面:形式由土质决定“土好顶圆, 土坏顶尖”下沉式窑洞的入口形式:台阶式,直通式,斜坡式,台阶坡 道并行式优点:冬暖夏凉,防火隔音,经济适用,少占农田缺点:潮 湿阴暗,空气不流通,施工周期长靠崖窑: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窑洞地 坑院: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在地坑各壁再横向掘窑, 地坑入口设坡道。锢窑: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上仿窑洞砌筑的建筑。 16.唐代大明宫:出现了宫阙制(阙:最初是供守望,显示威严的建筑, 春秋时宫殿正门开始设阙。阙有两种:一种是独立阙,一种是门阙合一) 含元殿既是殿,又有阙的形式,称为宫阙制,其形制影响了明清宫门制 度。宫殿后建后花园,以太液池为中心的苑囿,主殿为麟德殿。含元殿, 宣政殿,紫宸殿。 17.清北京宫殿历史背景:由蒯祥设计,集中前朝所有各种宫殿建筑形制 的特点。中轴线重合;千步廊;三朝五门两宫;御花园;午门采用宫阙 制。特色:功能齐全,结构严整(外朝:举行典礼、处理朝政、召见大 臣的场所;内廷:帝室生活、居住区)承袭南京,继续发展 (“规制悉如南京,高敞壮丽过之。”)园林化和宗教渗入;建筑艺术成就: 故宫中轴线亦为整个城市的主干线与中轴线,自永定门至大明门经宫殿轴 线抵钟鼓楼;局部强化的处理(建角楼以壮观,建高台突出三大殿,运用 黄色、红色、金色和龙凤图案,运用最高等级的数字和形制,通过一系列 最高等级数字创造至高无上的皇权气氛)象征手法的运用(小品陈设,强 调中央集权立法的意义,如嘉量、日晷、神龟、仙鹤等,文字象征)间有 序转换(一是以门为媒介,贯穿整体秩序中,起空间限定、转换与渗透作 用,同时门的型制也体现等级秩序;二是以廊庑为辅助,起功能划分、交 通引导及衬托主体等作用;三是通过不同的屋顶形式,表达尊卑秩序,强 化专制气氛。四是形体的大小、空间的开合对比反衬。竖向空间加横向广 场,“一横一竖”,阴阳两极对比反衬,有节奏感的艺术,让人渐入佳境) 18.坛庙建筑祭祀自然神;祭祀祖先;祭祀先贤的祠庙 19.天坛布局祭天的圜丘、皇穹宇;祈祷丰年的祈年殿;斋宫;饲养牲畜 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建筑语言:阴阳定律(祭天于南郊, 就阳位;祭天圜丘,取其因高之义威严、崇高、旷达)天圆地方(“盖 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墙平面的上圆下方;内外坛墙 的内圆外方;单体建筑采用圆形平面;重复使用,强化天的涵义数字、 色彩数字(用阳奇之数、与天象有关的数字;祈年殿周长三十丈(30天) 内柱:四、十二、二十四;圜丘:三层台面,每层之面径、台高尺寸皆 用五、九作为基数或尾数)色彩(用青色代表天的纯粹性)强调环境的 作用(建筑只占1/20,强调天的纯粹性)对比手法的运用(方圆对比; 高矮对比;狭长与开阔的对比) 20.社稷坛东方青龙青土;西方白虎白土;南方朱雀红土;北方玄武黑土; 中心黄土 21.唐乾陵继承:秦汉特点四周神墙,正中开门;南北朝:神道 开创:合葬制;因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重视绿化,利用自然 22.明孝陵曲折的神道;陵恩殿(宝城宝顶,自然序列,对十三陵产生很 大影响) 23.陵墓建筑从无标志到有标志,到标志很大;陵体轴线越来越长;地面 上的建筑群体伸展;越来越人工化,用建筑创造气氛,成为礼制的代表; 越来越脱离原始神性,变得理性化,与其它建筑没有差别;晚期建筑理 性化,雷同。 24.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东汉洛阳白马寺 25.四大佛教名山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 的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 佛寺的组成以塔为中心,前塔后殿,塔殿并列,中轴佛殿为中心,侧轴 建塔,塔寺分离 26.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四绝:殿、像、墨宝、壁画)面阔七开间,进 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平面柱网:金厢斗底槽;外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 柱子有侧脚、升起、卷刹。台基低矮,屋面平缓,斗拱宏大,出檐深远; 门窗用直灵窗,色彩简单。成就:解决了大跨度的梁栿和较大的出檐; 初步建立模数制;采用叠梁式与三角形屋架相结合的形式;斗拱功能合 理;体现宏伟博大的唐风。 27.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四出抱厦,转轮藏殿:移柱法 28.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面阔三开间,进深两间,单檐四阿顶平面:分 心槽观音阁:减柱造:减去当心间缝中柱,形成六边形井口叉柱造:上 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层柱的斗拱内,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 斗拱上,但内退半个柱径。柱间设斜撑 29.西藏布达拉宫建筑处理手法及成就:采用不对称的平面、立面,错动的 体量,“之”字形大踏道,锯齿形的轮廓线,与周围山体的自然形态取得呼 应;建筑建于山脚,依据山势,巨大体量拔地而起,采用当地藏民居的收分、 箭窗,不破坏整体,产生竖向构图,直插蓝天,与天接近,与山融为一体, 产生宗教追求的向上的感觉;“虚根”的作法:外观十三层,实为九层, 下部做假窗,越向上越大,产生向上浮动的意味,既稳健又有升腾之感; 错动的白宫托起红宫向上与白云相接,产生飘动的感觉,在体量上强调 红宫;色彩上与白宫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起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 效果;红色、白色、金色等大面积色彩在蓝天映衬下,产生圣洁无上的 气氛;红宫上建三座金殿和五尊金塔(汉藏结合),突出建筑的重要性。 30.我国佛塔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国内 现存唯一木塔;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五代,;江苏苏州报恩寺塔,南宋), 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最早的密檐砖塔,平面12边形,塔 中孤例;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唐代,平面四边形;)单层塔河南安阳宝 山寺双石塔北齐,平面方形,置于三层台基之上;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隋代,平面方形,造型简洁,风格雄浑;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唐代, 平面八角形,国内已知最早的八角形塔)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尼泊 尔工匠阿尼哥设计),金刚宝座塔(北京大正觉寺塔,明,塔下为五层金 刚宝座,上为五座密檐小塔,塔内砖砌,外包石)和小乘佛教的佛塔。 31.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北魏)石质好,全用雕刻,不用塑像和壁画。受 外来文化影响较多,希腊柱头、卷草等纹样。早期平面椭圆形,穹窿顶, 前壁开门,后壁中央雕巨大佛像,布局局促;后期平面方形,较大的分 前后二室,窟顶采用覆斗形或平棋天花。 32.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北宋)延续时间较长最大的佛洞奉先寺 33.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东晋) 34.砾石,不宜雕刻,以泥塑和壁画为主。 35.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 36.家园林主要特点规模大,选址在天然条件好的风景区;几个要素之间 的比例关系: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山之眉目,开面之处,主体建 筑在入口处设置;平面构图:主体建筑关系是几何关系,界面围合是拓 扑关系。既有皇家气势,又轻松。空间构图:都有主体建筑,视野收放 正对大水面,主体背后为幽深水面。面对大水面有观景设施,有对景的 对象,成呼应关系。整个空间设计中有园中园。建筑形式与色彩:立面 造型端庄,轴线关系,有皇家气势,色彩凝重,不象南方清淡。 37.北海手法:建筑——轴线平行与主轴线错位关系,利于表达皇家的气 氛,与宫殿有邻近性;水——拓扑关系和界面围合,视野的收与放;主 体——琼华岛——有丰富的轮廓线,在体量、竖向高度上占统治地位, 既是被观,又是观景地点。多层次、多境界的追求。 38.明清私家园林布局的处理手法:将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都各有特 色,但又相互贯通,融为整体。要素分析堆山叠石“片山有致,寸石生 情”---可看、可游、可行、可居;理水以聚为主,主从有别;驳岸曲折有致, 来龙藏而不露;水面划分;池岸与水平相平,建筑与水面接近建筑营构(厅堂 轩馆.榭舫.楼阁.亭.廊.墙)花木配置强调阴柔之美,强调丛配,强调寓意; 室内装修;楹联、匾额 39.寄畅园选址成功,借景运用成功:锡山龙光塔,惠山作为园内假山的衬托 西边以山为主,将山水引入——八音涧东边以水为主留园:空间富于变化 著称,东部以建筑为中心,进行院落组合,西部以水面为中心.拙政园:以景 观层次丰富见长不足之处:西部三十六鸳鸯馆体量过大,西部水面过于平直 40.名词解释(洁姐吐血整理) 天花: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藻井: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 明架:暴露在外的梁架隐藏在天花里的则为草架。 草栿:在平闇,平棋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 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一般形式为直梁。露出来的 则为明栿,一般样式为月梁。 平闇: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 且小的方格。另一种是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 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叫平棊(即平棋),后代应用较广。 砌上明造: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 这样就把屋顶层的内部空间并入内里空间,使室内大为高敞,清称露明. 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件,叫叉手,是用来扶 持脊槫的斜撑。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梁:抬梁式构架中最上 一层的梁) 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 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 金厢斗底槽:殿堂内部空间划分方法之一,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 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单槽/双槽/分心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三区.用 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 都柱:厅堂平面中央尽设一个柱子 移柱造:将若干柱子移位 减柱造:减少部分内柱 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外另加一圈回廊 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 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 缠柱造: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 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 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平面上各檐柱柱头向内倾斜 生(升)起:立面上,檐柱自中央当心间向两侧逐渐升高 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 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 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 礓嚓(应为足字旁):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挂侧砌,可以防滑,用于室外, 66,J雀替:位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连接体之间的短木,减少梁枋净 跨.作用:增加挤压面,减小净距,艺术上的过渡 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 清代不砌象眼. 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 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 为栏杆尽端处理 清式彩画:定型为三种,旋子彩画,合玺彩画,苏式彩画,前两者梁思 成总结为殿式彩画。旋子彩画,以旋花为装饰母题(旋花为牡丹花抽象 而成的图案)用于帝王系统中的次要建筑以及第二等级建筑群里的主要 建筑,如寺庙衙署。 合玺彩画,以龙为母题,只用于帝王系统主群中的主体建筑,等级最高 苏式彩画,只用于园林,住宅,包括皇家园林。 一整两破:旋子彩画中藻头部分的图案的一种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整 圆和两个半圆,以抽象的牡丹花――旋子为母题.是旋子彩画的基本形 式,藻头由短至长形式为①勾丝绕(3份)②喜相逢(4份)③一整两破 (6份)④一整两破加一路(7份)⑤一整两破加金道冠(7.5份)⑥ 一整两破加二路(8份)⑦一整两破加勾丝绕(9份)⑧一整两破加喜相 逢(10份) 方上:(秦汉)以人工夯土建成的上大下小的方锥体形成的陵体。 陪都:因政治地理原因或其他政治军事形势的原因,朝廷或国家在正式 首都之外选择特定地理位置所建立的辅助性首都。陪都制又叫两京制, 始于西周。 黄肠题凑:“题凑”是一种葬式,多见于汉代,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 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

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朱教授)建筑 考研 笔记 【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整理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朱光亚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系

第一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地区的自然条件概貌(幻灯) ·中国历史的源头(神话传说) 伏羲氏女娲 直尺规 画方画圆 □洪水时代:女娲补天,部落之争,大禹治水 ·景表(钟的由来):根据锥体上的牌子的影子落在锥体面的距离来确定时间节气。 ·龙的演变 ·四象: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狮子 ·太极图(太阳、水的漩涡)→八卦 ·鱼的演变: ·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距今6、7千年——B.C.21世纪) 从五千年文明说起 □时间轴: □朝代轴:夏→商→周→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互动过程

□中国文明起源示意: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一、夏(B.C.21——16世纪) 二、商 三、周 ·案例: 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7千年以前) 干阑式建筑(木构代表) ⑵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⑶大地湾,最大跨度为10米,可能为祭祀空间场所 ⑷内蒙古大青山祭坛,辽宁女神庙祭坛 祭坛建筑的较早原形 ⑸河南偃师二里头 ⑹殷墟 ⑺西周蕲(qí)春 ⑻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院落空间 西周:瓦的出现,东周时大量应用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 ·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分布在哪里?何以说是祭坛建筑? ·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 ·中国院落空间何时形成? ·中国最早的瓦屋面出现在何时?砖? ·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哪些进展?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B.C.475——A.D.589年) 一、战国及秦 ⑴背景 ·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开始使用 ⑵成就 ·高台式建筑

中国建筑史提纲及重点

1、中国古建筑的起源 我国传统建筑的起源是从民居建筑开始的,一为“筑木为巢”的巢居,一为“陶复陶穴”的穴居。 巢居是先民们为了避免地面潮湿、虫蛇侵袭,在枝干分支的叉面上铺设枝干茎叶,搭架简陋的遮盖棚,以此作为居住所。干栏式建筑便是从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在我国黄河流域黄土层地区,由于土质细密坚硬、地下水位低,先民们开始在山崖或山坡上挖掘横向的洞穴作为居室。由于这种居室不利于阳光照射和空气流通,他们开始在平地上挖掘竖向的地穴。随着立柱的加入,深入地下的穴居逐渐升上地面,完成由穴向屋的转变。 2、木结构的类型、基本构件 我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类型,大致分为四个类型: (1)抬梁式结构: 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放梁,梁上再放短柱,短柱上再置短梁,由此层层叠 落到屋脊,并在各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屋椽,由此形成整个框架。这种形式构 件复杂,但是结实牢固、经久耐用。由于室内少柱或无柱,内部空间宽敞,门 窗安排方便,可以做出美观造型。 (2)穿斗式结构: 由于柱距较密,柱与柱之间用木穿连接。穿斗式架构不使用木梁,直接用 木柱承檩,檩上架椽。优点是用较少的料建较大的屋,柱与穿形成的网状结构, 结构牢固,抗风性好。缺点是屋内柱子多,不能形成较开阔的内部空间。 (3)井干式结构: 用天然原木嵌接成框状,层层垒跌,形成房屋的壁体,屋顶也用原木制成。(4)干栏式结构: 先用柱子在底屋做一高台,上面放梁铺板,形成平台。然后在平台上架屋,上层住人,下层杂用。 基本构件:梁、柱、榫卯、斗栱等。

3、中国传统院落式民居建筑类型及其分布 1、南北四合院 2、窑洞式 3、三坊一照壁与一颗印式 4、土楼式 5、碉房 6、天井式 4、阴阳五行思想(方位、颜色、象征物) 阴阳最初的概念是指日之向背,后来人们将阴阳解释为一对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认为一切事物皆有阴阳两个相互对立、依存的因素组成。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古代中国部分 【简答】木架建筑的优点: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简答】木架建筑的缺陷: (1)木材越来越少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3)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简答】穿斗式(或“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简答】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三到五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简答】穿斗式和抬梁式的区别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名词解释】斗栱 斗拱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填空选择】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名词解释】干阑建筑 干阑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西南山区少数民族仍多采用这种建筑。有人认为这种建筑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 【填空选择】斗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填空选择】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填空选择】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名词解释】庭院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简答】古代庭院的围合方式 (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为三合院。 【简答】古代中国建筑主要从几个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1)善择基址 (2)因地制宜 (3)整治环境 (4)心理补偿

【考研必背】26个中国建筑史的若干个最

中建史里的若干个最 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落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2、白灰抹面最早是出现在仰韶中期,而普遍采用则是在龙山时期。在龙山文化的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 3、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中出现的白灰墙上刻画的图案,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4、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是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的牛河梁女神庙。 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6、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7、在商朝,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 8、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都城——亳宫城中宫殿中的主殿长90m,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9、河南安阳小屯村遗址——殷墟,是最重要的晚商遗址。其建筑方正整齐,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10、西周初期,分封建国,营建洛邑,出现了第一次城市建设的高潮(由于礼制的需要)。 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城市建设的高潮。(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所引起的) 11、《左传》与汉初所传《礼记》曾叙述周朝宫室外部有防御和揭示政令的阙.而后阙逐渐演变为明、清的午门。 12、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日字型)实例,也是我国现知最早的影壁实例; 13、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注:西周早期,如陕西岐山凤雏村中使用的瓦还比较少,仅用于屋脊、天沟和屋檐等处。到了西周中晚期,瓦的数量就比较多了,质量也有所提高,如陕西扶风召陈遗址。另外,在这两个遗址中,还出土了铺地方砖) 14、春秋时期,瓦(筒瓦、板瓦等)已经开始普遍使用,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即台榭)也已经出现。另外,此时已经开始有了用砖的历史。(主要用于地下)15、战国时期,高台建筑盛行。瓦在宫殿建筑上已被广泛使用,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 16、汉朝——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悬山和庑殿顶

中国建筑史重点

中外建筑史重点 中建史部分 1.名词解释集锦: 宇文恺&诫 宇文恺:隋代人。隋代东西两大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宫室,宗庙的兴建几乎都出于他手。 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筑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例之一。 诫:宋代人。长期在将作监任职。 成就:突出成就在于修编《营造法式》; 影响:详细记录当时的官式做法。使后人得以全面了解宋代官式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状况。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 时间:夏朝; 意义:至今为止发现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州桥 春建造;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37米。在技术与造型上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都料 唐代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 《营造法式》 解释:《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它是当时朝廷下令制定各种财政,经济条例众书中的一本,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由将作监诫所著,书中资料主要采自历来工匠经传可行之法的建筑技术书籍。 特点:①重在工程管理,疏于工程设计;②制定严密的模数制,确定“以材为祖”的设计原则,把一整材分制用文字确定下来;③功限定额的制度,达到十分细密的程度;④注重设计的灵活性; ⑤图文并茂。 里坊制 里坊制确立期:把全城分割成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者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里,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令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时期的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完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布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做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这是在前一阶段较自由的里坊制城市布局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结果。 坞壁阿以旺一颗印 坞壁: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中国建筑史考研-重点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讲义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前言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 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 建筑是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 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之用而创造的空间; 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 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老子》第十一章(该书成于公元前500多年的战国初期)有: 埏(Sha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的“二、建筑的构成”一节中说:“建筑是由希腊人称作塔克西斯的法式,称作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装饰,和称作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高履泰译《建筑十书》10-11页) (该书大约写于公元前27至前23年间。)在西方人的语汇中,没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对建筑的这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义。直到现代建筑开始之后,有机建筑的创始人、“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赖特》引言)在谈到过这个观念和中国老子的关系时说:“正是老子,在耶苏之前五百年,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片墙和屋顶,而是在于内部空间,这个思想完全是异教徒的,是古典的所有关于房屋的观念的颠倒。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概念,古典主义建筑就必然被否定。”(《赖特》40页)赖特1941年提出:“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房间本身应显露出来,否则建筑物就缺乏现代感”(《赖特》40页)赖特说“原先我曾自诩自己有先见之明,认为自己满脑子装有人类需要的伟大预见”。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指“西方古典建筑”。 由此可见,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观有着根本地不同。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及不同时期的发展,就是《中国建筑历史》。 二、建筑的发展及其发展的原动力: 建筑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空间,因此,建筑与人类的这两种生活相关联;两种生活中,精神生活依附于物质生活,生产是物质生活的基础,所以,生产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而生产中的生产力是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一般公式: 生产力=劳动力(体力和脑力)+劳动工具(包括科学技术) 有什麽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麽样的建筑;这种相适应的特点,贯穿于整个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这就是本课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三、中国建筑历史的分期:与通史的分期相同: ⒈古代史:公元前270 万年─公元1840 年。 ⑴. 原始社会 ⑵. 奴隶社会 ⑶. 封建社会 ⒉近代史:1840年─1949年 ⒊现代史:1949年─至今 附:中国古代通史时序: 原始社会:古猿从思维与制作工具开始,成为人类 旧石器时代: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1万年; 早期: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10万年; 1999年在云南元谋竹棚地区发现500 万年前的古猿人头骨化石;史称:猿人(直立人),打制石

中国建筑史考试重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 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穿斗式和抬梁式?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地梁,以减少柱子地数量,取得室内较大地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斗棋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地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岀悬臂梁承托岀檐部分地重量. 斗棋地主要构件:棋.斗?昂?一座木架建筑地建造,首先做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地目地.台基上则按柱网(柱子地分布状况)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 .木架立起后,即可铺盖瓦屋面.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或石地面).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地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单体建筑地另一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地不可分割性.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地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地灵魂?庭院地三种围合方式:一. 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例:北京故宫. 处理建筑与环境地关系:一.善择基址.二.因地制宜.三.整治环境.四.心理补偿. 中国最早岀现地建筑:穴居和巢居?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地产物,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地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最高工官:司空.汉代以后:将作.历史上有作为地工官: 隋代宇文恺:观风行殿.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中国古代两种发展模式:一在工官掌权下建造地官式建筑;二是各地自主建造地民间建筑. 第一章原始社会:发展极缓慢,从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创造了原始地木架建筑.奴隶社会: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地使用,岀现了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后期岀现瓦屋彩绘地豪华宫殿.封建社会:不论在城市规划.群建筑.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在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越地创造与贡献. 原始社会:两种代表性建筑:1.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有巢居发展而来地干阑式建筑; 2.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 来地木骨泥墙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六七千年),干阑式建筑. 奴隶社会: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至今我国最早地规模较大地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地实例 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地早周遗址和和湖北蕲春地干阑式木架建筑.制瓦技术是西周在建筑上地突岀成就.春秋时期:瓦地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地高台建筑地岀现.封建社会前期:1.战国时手 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地高潮.2.农业和手工业进步地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3.装修用地砖也岀现了 .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整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汉:后世常见地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构架已经形成.在制砖技术和拱卷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三国.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最突岀地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舍宅为寺”: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地邸宅改建地.石窟可分为三种:1.塔院型,以塔为窟地中心.2.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3.僧院型,窟中置佛像.园林发展地原因:1.由于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2.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地宫殿和苑囿,并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隋代河北赵县安济桥:匠人李春. 唐代建筑六个特点:1规模宏大,规化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地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地真实和成熟. 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四个发展阶段: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3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4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地城市模式. 古代都城建设地三种类型:1新建城市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3在旧城基础上地扩建.城市建设特点:一切为 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地宫廷而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